土木工程工程师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土木工程工程师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按照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坚持武汉大学“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2010级本科生中选拔30人作为试点,进行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土木工程工程师论文

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根据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进行探索,阐述了“工程能力”的内涵,例举了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对工程能力培养机制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若干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工程能力 卓越工程师 电气工程

一、引言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已于2010年正式实施,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制造、施工、运行)工程师,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包括设计型、高技术型、复合型、交叉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工程博士主要培养工程学家。“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本科试点专业,贯彻实施“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以本专业2009电气卓越班30人,2010电气卓越班27人共57人实施跟踪研究,针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内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培养能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强大储备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要求,促进我国未来工业水平快速发展的需要。“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效。

所谓工程能力,是人脑对事物、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个“大工程”的能动反应,就是在充分掌握自然规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合法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能力。从根本来说,工程能力的内涵包含知识的学习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还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而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能力,就有更为具体的含义及有机组成(见表1)。

尽管工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但是,本科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许多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这一阶段学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强,对工程意识的形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将来能否取得较大的工程创新成果有着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工程能力的内涵出发,贯彻实施“卓越计划”。

三、工程能力培养的现有问题

2011年开始,2009电气卓越班30人,2010电气卓越班27人分批次进入合作企业实施“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到2012年底,每人实践时间已达20周。在这段时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

1.学生对企业岗位有陌生感

学生经分配进入企业,对企业、岗位不熟悉,普遍具有陌生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已经习惯课堂学习,现在一下子进入企业,定岗定位“实战”,两者之间的转换十分不流畅,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还是显得不够充足,似有断裂之感,这是我们之前预料到的,但没有预料到其普遍性;其次,学生对企业、岗位不熟悉,不清楚这个企业的特点、优势等因素,也不熟悉自己所处岗位的作用、功能及任务和职责,导致学生陌生感顿生,而对企业实践的热情受到压抑。这些陌生感、低落情绪在实践初期较为普遍,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大多数同学确有较大的改善,逐渐适应,但仍有个别同学的适应过程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我们作更全面、更到位的动员工作,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2.企业方向众多,学生年级不一

本专业“卓越计划”首批签订合作协议的有7家企业(详见表2),这些企业虽然都是行业内上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多样,专业方向众多,比如有的偏重于过程控制,有的注重电机制造,有的偏电器制造,有的偏电力设备的制造,有的专注于机电一体化,有的注重电子制造,而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方向一般不会超过3个,而且课程学习也只能就一个方向做出选择,这就会引起一些匹配问题。

从学生实践工作日记及反馈来看,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在强电方面学习较有心得,而进入的实践企业又是电力设备公司,那么这样的学生的实践效果就相当不错,但如果进入的是弱电或是偏控制的企业,可能效果就有所差别了。虽然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之前也做了统筹安排,但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企业学生达到完全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程能力也就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另外,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期间,一部分同学正处大学三年级,一部分同学已经步入毕业班,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尽相同,那么在企业实践中所处的阶段也不尽相同,实践目标也有层次性,实践效果也有所差异。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对“工程能力”理解不够

从两个班学生的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在各方面也有所进步,总体效果基本达到预期。但有一项还是做的不到位,就是对于“工程能力”的理解,这也制约着学生实践效果再上一个台阶,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强大后备人才。这个问题的产生应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师资队伍,学校教师擅长于课题教学,而自身“工程能力”普遍较弱,亟须提高。二是企业师资队伍,企业教师大多由工程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卓越的工程师担任,但在教学方面的经验略显不足。三是学生自身没有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或者说学生没有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或人生规划。这三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学生对“工程能力”理解不足,实践过程动力不足,激情不足,最终的培养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四、工程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1.建立与企业特点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实施中,虽然有相应的培养方案,但这个方案是针对于整个“卓越计划”的总体方案。而当这个方案落实到具体企业的时候,还是显得不够细致。企业与企业有不同,企业有自身的特点,这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当学校、企业和学生一起实施“卓越计划”的时候,其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针对每个企业特点,制定一些特定的、“量身定做”的具体培养方案细则,对“卓越计划”总体方案进行补充。在每个培养方案细则中,更要体现出每个企业独特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实践的目的性更强,实践过程也更加系统、饱满。只有这样,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才会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高效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培养的主旨应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不应完全放在企业,学校、课堂也应是“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通过卓越计划的实践,得出一个“面向工程对象的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基于这种经验,可以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理论教学中跟课程的内容分“单片机”“模电”“数电”“检测技术”等课程。而卓越计划是面向一个工程实际的项目,如“伺服驱动开发”该一个项目就包含以上各科程,另加“电子线路CAD”“电子产品工艺”等课程,学生完成了一个工程项目,就等于给学生开了几门课程。因此,不再像理论课那样一门课一个老师。而卓越计划是通过一个工程项目学习和实践,掌握多门课的知识,也不像原来那样认为划清课程名称,而卓越计划包含的课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实上讲单片机就可以联系到检测。讲检测也可以应用到模电数电等内容,原学校的课教学中,各门课各自为主,而卓越计划就让这些课做到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培养计划和配套的教学大纲。

3.创建新型工程实践模式

在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应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工程能力。突出一条主线,两个重心:一条主线,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重心,即一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并由此创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使学生由“被动实践”转为“主动实践”,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二是参加项目训练与研发,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应用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4.注重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科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特别重要的是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否则,很难体会到工程工作的真正特点,也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工程问题的特殊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发达国家对工科学校的教师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沟通的能力、学术水平、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学会或是成为注册工程师。这种教师与工程界的紧密联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学校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这也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具体的说,教师应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并能结合目前的科研方向,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在教学工作中,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维。讲课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身经历,把科研工程实践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资料及时转化为课堂知识。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德育教育的因素,教学过程中将道德、诚信、职业修养与“卓越计划”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意识。

五、结束语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是“卓越计划”的根本目标。在“卓越计划”实施工程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不断地探索,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开辟全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快速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逐步完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C].“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尹必峰,汪洋,王国林.专业课程与教材中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3]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2-64.

[4]吴洪特,甘光奉,胡达.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70-72.

[5]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 [J].理工高教研究,2010,(6).

作者:俞霖 陈伦琼

第二篇: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

摘要:按照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坚持武汉大学“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2010级本科生中选拔30人作为试点,进行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设置了相应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学习环节,以及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环节,以此来保障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要求,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专业兴趣和职业精神。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学院每年选拔2个班作为“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范围涵盖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三个方向,正稳步推进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企业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0052909(2014)03001705

目前,中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达到1 000多所[1]。其中,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540余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木工程教育大国。多年来,中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兼顾“宽厚”和“精专”的要求,重视理论基础,坚持严格训练,培养出以詹天佑、茅以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但是,与其他工科专业一样,土木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養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水平。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6月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加紧培养创新性强、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对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12年,武汉大学有7个本科专业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土木工程专业为其中之一。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坚持武汉大

学“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实行文工交叉,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2010级的本科生中选拔30人进行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

一、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本科阶段)》规定[3],参加“卓越计划”的本科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不得低于该要求,因此培养方案必须根据武汉大学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行业特点来制订。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训练,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研究及开发能力。

(二)专业特色

该专业以宽、通为特色,涉及建筑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国际工程管理等领域,要求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较强的组织判断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合作精神等。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到与土木工程有关的设计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投资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从事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教学、开发等工作。

(三)教学计划制定

根据《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生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一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广泛的专业知识;熟悉建筑、环境、交通、机械等相关专业,以及工程安全和节能减排的基本知识。

二是,具有应用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的能力,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

三是,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综合素养。

结合武汉大学的办学特点,教学计划制定时应突出如下几点:具有较深厚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法律等人文科学知识;较牢固的土木工程原理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掌握最新的土木工程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全面发展,具备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根据以上标准及有关要求[4],在2010级学校6个土木工程班中,选拔30名优秀本科生组成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考虑到武汉大学本科生的生源质量较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学分课程设置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具体课程的设置如下。

1.通识课设置

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实验班的本科生熟悉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熟悉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课设置

该模块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卓越班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较广泛的专业知识;熟悉建筑、环境、交通、机械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工程安全和节能减排等知识,见表2。

3.专业课程设置

该模块课程以专、通为特色,既要求实验班的学生扎实掌握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结构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的现代施工技术,了解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建造技术,以及专业前沿现状及趋势,具体课程设置见表3。

4.集中实践环节

通过集中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卓越班的学生具有应用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实践教学设置见表4。

二、校企合作及企业课程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5-6],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工程型人才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要达到一年左右。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卓越计划实施前,学院对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和质疑思维。因此,卓越班的培养应强化实践教育,增加学生对直接知识的体验和积累,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忽视科研训练的状况。

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而且是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更为重要的途径。目前,学校已经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是武汉大学-中铁十一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武汉大学-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武汉大学-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和培养任务。

设置了土木工程施工,钢结构,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和深基坑工程等5门企业课程,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进行讲授,采取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校企双方根据“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的需要,通过安排和合理组织实验班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训练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成立了土木建筑学院院级创新实践基地,要求卓越班的学生每4~5人組成一个小组,参加校级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卓越班的学生通过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的学习,接触了大量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精神;通过参加校级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目前,卓越班中有20%学生进行双辅修、组建创新团队6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校级4项,获批武汉大学大学生创业项目1项。

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方向卓越班成立至今两年有余,取得丰硕的教学经验。如:企业课程以专职教师教授为主、企业教学教师结合工程讲座为辅;学院制定专门政策,规定40岁以下教师必须到企业脱产工作半年以上,增加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课程设计聘请企业教师来指导和评定。学院投入百万元资金为“卓越计划”设立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团队,共设置“钢结构原理全英文教学研究”、“钢结构设计特色教程”、“面向桥梁施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教学系统研制”、“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仿真系统的创新研究”、“土力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基础工程企业课程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学生选拔模式研究”等项目,5个教学团队,全力推进“卓越计划”相关工作的开展。每年选拔2个班作为“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方向已扩展至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三个方向。参考文献:

[1]孙强,胡妍.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S):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北京,2006.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试行):本科阶段[M].2012.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Z].2011.

作者:傅旭东 徐礼华 杜新喜

第三篇: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状与改革

【摘要】本文阐述了参与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专业现状,分析了在双师型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校企联合以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借鉴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以培育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师资。

【关键词】土木工程 卓越工程师 专业现状 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对路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1]。以往采用 “专才型”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文化素养不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欠缺,这种模式逐渐淘汰[2]。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土木工程师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够针对不同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并负责实施的卓越人才。

一、国内高校及专业方向概述

目前,教育部批准了两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第一批21所,第二批13所。由于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包括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众多方向,多数高校能够结合办学特色与定位,选择其中2-4个作为培养方向,少量高校开设了5-6个方向,个别高校甚至开设了7个方向。不同方向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具有共通性,从土木大类的角度分析国内高校“卓越计划”实施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卓越计划”旨在分阶段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分别对应于本科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试点高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4+X模式”:(1)4+0模式: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又称“3+1模式”;(2)4+2模式: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获工程硕士学位;(3)4+2+3模式:本硕博连读,毕业后获工学博士学位。也有部分高水平大学积极探索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硕士双学位(4+1、4+2、4+1+2)模式、联合培养博士(4+2+3)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双师型师资建设

“卓越计划”要求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工程教育队伍。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而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包括:①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②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主;③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该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或企业中高层领导,对工程实践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应该以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工作经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为主,分期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以提高其工程经验。

2.课程体系

试点高校改革了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基础(约15%)、大学学科基础(约25%)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约25%)、分方向的专业课群组(约15%),总学分140-150,实践环节(约20%)30-40学分。有的高校加强“工程教育”理念,部分理论课程由“双师型”教师讲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其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般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为此,各试点高校都加强了实验教学平台的条件建设。除此之外,有点高校还规定了课外学分要求,探索将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学科竞赛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但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多是不同方向课程的简单集成,通过要求学生必须主修某一个方向专业课群组,选修其他方向的课程,以实现分方向培养。其中,各方向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待加强,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有待进一步优化。而且,更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建立与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

3.校企联合与实践(实验)教学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卓越计划”新增的教学环节,一般都采用“3+1”模式,要求学生在企业的培养累积时间不少于1年。企业培养主要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大实践环节,一般在学校、院系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也有高校也将部分专业课程调整在企业进行。因此,各试点高校建立了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更有部分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但是根据教学计划,每年将有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和顶岗工作,而相关院校签署合作协议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企业阶段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等更待进一步明确。此外,执业能力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卓越计划”应该在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执业资格教育,需要开设我国注册工程师考试要求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4.国际化教育

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到今天,国际化已经不可避免,需要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通晓英语的外向型工程技术人才[4]。但是,各试点高校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水平并不一致。对“国际化教育”认识深刻的高校,采取了双语或全英文、暑期外语强化等措施,使得学生了解国际先进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提升了学生专业及外语综合能力。然而,双语(全英)教学只是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初步探索,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

三、结语

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均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资源,大力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但是相关院校在双师型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校企联合以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相关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应用型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借鉴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经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培育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师资等措施,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 CDIO大纲与标准[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

[2]陶勇芳, 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1):81-83.

[3]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报告2013-2014 [R]. 2014. http://www.chinca.org/cms/html/main/col170/2012-09/21/20120921100607359322144_1.html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BZ19、15BZ23、15J11)

作者简介:张久鹏(1983.05-),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公路工程。

作者:张久鹏 汪海年 杨光辉 郝培文

上一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