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套反应釜设计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夹套反应釜设计范文

安徽理工大学 制药工程化工设备立式反应釜课程设计内容前言

前言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是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化工设备的选材、强度计算理论、检验与调试方法,以及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设计技术等。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部分,课程设计是总结性教学环节,是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具体应用课程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化工设计任务的全面训练。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生体察工程实际问题复杂性,学习初次尝试化工机械设计的重要训练。化工设计不同于平时的作业,在设计中需要同学独立自主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做出决策,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要求自己选择方案、查取数据、进行过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的知识,综合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设计过程,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查阅文献资料、收集相关数据、正确选择公式的能力:包括从设计手册和文献中查取实验数据、选用计算公式,借鉴新技术和设计新理念,套用设备标准、型号、规格等。

(2)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能力:在兼顾技术先进性、可行性、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设计任务要求,确定化工工艺流程,进行设备选型,并提出保证过程正常、安全可行所需的检测和计量参数,同时还要考虑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逻辑思维与工程计算能力:能准确而迅速的进行过程计算及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及选型。

(4)图文编撰能力:能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清晰地图表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计算结果。

(5)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谐的相互协作,组织和落实好设计工作,这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篇:《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校:驿马力农九年制学校 姓名:晋晓敏 科目:化学 职务:教师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本课是学习常见酸和碱之后进一步学习的。主要是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度的测定两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从中考方面来看,本课题是中考考点之一。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什么反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逐步学习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促进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理解的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实质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烧杯、滴管、试管等实验仪器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被蜜蜂或马蜂蛰后,皮肤红肿疼痛,应该如何处理?

二、问题探究

问题1: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把少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现象 (无现象)

问:无现象是不是代表不发生反应?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发生? 回顾: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证明方法。

问题2:怎样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提示:用酸碱指示剂)

[活动] 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1、酚酞试液刚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显什么颜色?

2、滴入一定量的盐酸后,为什么酚酞会变成无色呢?

3、什么时候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4.、实验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 1.中和反应的定义:

2.盐的定义: 3.中和反应的实质:

问题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四、学以致用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氢氧化钾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洗头一般是先用洗头水清洗,然后用护发素养护 。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三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崇信一中

薛军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讨论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分类方法和使用范围。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听写几个化学方程式(1人上黑板写,其余同学练习本书写) 1. 氢气与氧气反应 2. 铁和氯气反应 3. 氯酸钾受热分解 4.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5. 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 6.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7. 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8. 锌与盐酸反应

二、 同桌交换检查批改方程式书写的正误(配平、反应条件、符号等问题)

三、 整体评价上黑板书写的同学书写的正误情况

四、 新课导入

[复习]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类反应的本质。回忆初中学过分类方法和依据,并对以上反应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学生对照回答) 1. 按四种基本类型分类 2. 按有无得失氧原子的角度分类

对照得出以上分类方法不完全,有些反应不能划分到其中,引出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反应类型,进入新课

五、 展示学习目标

六、新知探究

1.结合以上反应方程式分析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并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有化合价升降。(学生分析并总结) 2.分组讨论

(1)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2)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

讨论以上两反应的电子得失情况,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评价正误)

(3)对照钠与氯气反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区别,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电子的本质(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3.得出结论

(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规律1

• 化合价升高,失去e-,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化合价降低,得到e-,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分组讨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展示并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判断规律2 ★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以及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七、课堂小结

•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 •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升 失 氧

降 得 还

八、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1 二:1 三:2

第四篇:2 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

第二课 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蜗牛 (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

(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 (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 (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

(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 (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 4.观察蜗牛的爬行

(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

(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 (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

(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 (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五篇:常见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设计

常见化学反应----燃烧

一、指导思想:

运用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归纳,课后巩固三部分完成本节的知识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通过先学后教,给学习提供支撑。针对每节课所要解决的若干个知识点,精心选取支撑这些知识点的素材,录制 “微课”(微课视频)或者发送预习内容,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课前预习,以帮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学生在预习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疑问,便带着迫切求知的渴望进入课堂,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精心准备好上课内容,创建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归纳总结。课后习题的练习,注重学生对其知识的运用,能解释生活实际问题,并能让学生明确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并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预习学习,实验学习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兴趣;

2、通过活动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2、通过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拓展,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探究讨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以及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对比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酒精灯,小石块,木炭,棉球,烧杯,手帕,酒精,镊子等)

课前预习部分 【预习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重点)

2,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难点) ★预习学习过程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燃烧?燃烧有什么条件?

学生预习并填写课本p92 表4-1 物质的燃烧 观看微课视频

1.白磷红磷的燃烧 或者

2.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预习思考题】

1,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2,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剧烈的 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3,请在填写燃烧需要的条件。

(1) ; (2) ; (3) ;

附 思考题答案: 1,氧

2,氧气,发光,放热

3、要有可燃物 、

要有氧气(或空气) 、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预习知识应用】( 检测题 )

1、《 三国演义》中的 “ 赤壁之战 ” ,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 “ 借 ” 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 “ 火箭 ” 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 “ 火箭 ” 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

(3)孔明 “ 借 ” 来的 “ 东风 ” 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使火势更旺。

附【答案点拨】

本题要 “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 ”

(1) “ 火箭 ” 能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满足使木船着火燃烧的所有条件.故答: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 (2)部分船只逃脱,相当于 “ 移走可燃物 ” ,破坏了燃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逃脱的船只没被烧掉.故答:移走可燃物;

(3)随着风吹空气流动,使火场得到氧气补充,燃烧更加剧烈故答:充足的氧气。

预习扩展天地

小红同学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她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它们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小红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_____;

(2)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_____;

(3)如果要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小红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

同学们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解决

四、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燃烧,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例如812天津爆炸事件。那么失控的燃烧到底是如何造成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让我们更好的利用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学生倾听,思考

联系天津爆炸实际情境,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板书】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展示图片】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 学生回答

碳、铁、镁、蜡烛、硫、磷、等物质的燃烧现象 【学生讨论】

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重新理解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板书】

1、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强调】 发光、发热、剧烈、化学反应

【设疑】 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过渡】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 分三个组进行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 将分别蘸有酒精和水的小棉花球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教师巡视,矫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

实验小组发言,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结论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即可燃物。 进而举例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哪些物质不是可燃物。 【实验2】 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教师巡视,矫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结论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教师对燃烧概念进行充实】 指出该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是氧化反应的实质)

【实验3】 分别点燃一根小木条和一个小煤块,观察哪个更容易被点燃,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小木条更容易被点燃。结论是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

【教师】 引导学生得出着火点的概念,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交流讨论】 结论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学生重新理解燃烧的条件

【板书】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三个条件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同时成立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缺一不可

【演示实验】 对燃烧的条件做进一步研究论证

烧不坏的手帕实验

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对燃烧的发生有更清楚的认识。

【设问】 怎样点燃木柴、火柴、蜡烛、蜂窝煤?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 【学生】 讨论、得出结论。 【小结】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进一步加深印象,并强调这三个条件共同构成“火三角”。

【课堂练习与巩固】:

1、课本P93 交流与讨论

2、用所学知识来加以解释生活中生煤炉或者野炊是将树枝架空点燃。

板书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缺一不可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同时成立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先预习,然后从燃烧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我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在生活中和前期的化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知识和能力储备,抛开课本的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探究的做法,做一个思维的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然后把实验设计和操作都交给学生,从思维上提高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有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各方面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燃烧的共同特点,之后,请学生将这些共同特点整理为一句话,即可得到燃烧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课前实验视频观看,推导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学生自主研究实验燃烧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指导。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各种储备,在回顾预习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整理的过程就是让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如此,课堂上肯定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让他们从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教师追悼会讲话范文下一篇:技术员工作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