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2024-04-28

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精选9篇)

篇1: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双缩脲试剂能和二肽反应吗

不管是原人教版教材还是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材中,双缩脲试剂都被用于蛋白质的定性鉴定或检测.什么是脲?为什么叫双缩脲?双缩脲和双缩脲试剂有何关系?双缩脲试剂能用于二肽的检测吗?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知识.

作 者:陈国庆 乔玉晶  作者单位:陈国庆(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457001)

乔玉晶(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158100)

刊 名:生物学教学  PKU英文刊名:BIOLOGY TEACHING 年,卷(期): 33(12) 分类号:O6 关键词: 

篇2: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1、试管必须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只有在洁净的试管内壁才能析出均匀、光滑、明亮的银镜。不洁净的试管,只能生成黑色疏松银的沉淀。可用去污粉、洗液、氢氧化钠溶液等洗涤。洗净的试管盛满水,倒去后,内壁只留下一层极薄、均匀且透明的水膜,没有水渍斑点。

2、不能加入过量的氨水,否则不仅试剂会失去灵敏性,而且加入醛后,还容易产生 雷酸银 (AgOCN), 雷酸银受热或撞击能引起爆炸 。

3、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可久置。如果久置可能析出叠氮化银(AgN3)、氮化银(Ag3N)、亚氨基化银(Ag2NH)等爆炸性的沉淀物质。这些沉淀物质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的爆炸。因此,实

验结束时,应及时清理掉过剩的银氨溶液,以防止事故发生。

4、硝酸银和氨水的浓度不能高,一般以2%为宜,最高不超过5%。

5、必须在水浴中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否则也有可能产生容易爆炸的雷酸银。如果用乙醛进行银镜反应,水浴温度应保持在60℃~70℃;如果用甲酸进行银镜反应,水浴温度应控制在90℃左右较好。且先预热银氨溶液比试剂混合后再加热形成的银层厚且光亮。

6、银镜反应必须在微碱性溶液中进行,pH一般应控制在9~10。但不能呈强碱性,因在强碱性条件下,银氨溶液本身也可得到光亮的银镜,无需含醛基化合物。银氨溶液存在如下平衡: 2OH- +2 [Ag(NH3)2]+ <-->Ag2O +4NH3+H2O ,该平衡在强碱性和加热条件下,都有利于Ag2O的生成,而Ag2O易分解形成银镜。为了使溶液呈微碱性,在氧化银刚好溶解后加入,滴40%的氢氧化钠溶液即可。

7、银氨溶液和含醛基物质混合后要立即轻微振荡试管,混合摇匀后再放入水浴里加热。加热时不能摇动试管,否则得不到光亮的银镜,而是产生黑色疏松银的沉淀。

篇3: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积累写作素材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着重指导“怎么写”, 而忽略“写什么”。如果学生平日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 就会因为没有可写的内容而不知如何下笔。所以新课程标准才会强调:低段写话就是要“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生活、了解、认识自己要写的内容,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 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对日常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直接见闻;间接观察指通过阅读教材、报刊、观看声像画面等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

1.善用教材中的插图、彩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如在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教学时, 根据书上的插图, 教师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上可以看出春雨像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春雨像一根根头发、像一根根针、像线、像我们身上的毛, 细细的。学生由观察认识到春雨的外形特征,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在引导学生感悟春雨的色彩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中彩图思考: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并请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学生表达后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下来。这样既结合实际让学生掌握了春雨的特征, 孩子也通过对教材插图的观察, 再运用想象使表达不再成为难事。

2.让学生走出教室, 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视觉感知而获得的。由此可见, 学生只有细心的有目的地感知事物、观察事物,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大量写话材料。所以老师要创设条件,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在教学一年级的《树叶》时, 教师让孩子走出教室, 去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学生把它们带回教室后,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交流:你捡到的树叶像你熟悉的那些东西。学生踊跃发言:像手掌、像金鱼、像扇子、像蝌蚪……教师再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树叶, 并为树叶画配上几句话。而在教学《和春天交朋友》时, 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去大自然“找春天”, 学生可以唱一首春天的歌, 为春天画一幅画……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 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美, 学生向老师说:“老师, 那儿真的好美!”“老师, 春天太神奇了!”让他们在一声声的赞叹中, 在愉悦的氛围中, 倾诉对那美丽地方的描述, 从而自然完成写话。另外, 在二年级的日记起步阶段可让家长利用周末带学生到田野、公园、动物园玩耍或带领孩子进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 教师要引导孩子:不管走到哪里, 不管干什么, 都要带上耳朵听, 带上眼睛仔细看, 带上脑袋认真想, 只要留心观察, 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都会成为写话的素材。

3.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多做设计,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分析生活的好习惯。从一年级开始, 每天的语文课抽出五分钟时间, 做“课前演讲”, 每天指导学生轮流上台交流昨天的见闻, 使学生增长见识,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天长日久, 学生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团结进步的集体中而自豪, 并感到自己知道的国内外大事挺多的。这样, 他们才更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才会更加注意观察, 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并从观察中获得写作材料。

二、契合孩子的想象力, 创编童话引领写话

过去作文基本上是写实作文, 缺少想象作文。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以下的情景, 想到花卉的作用,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 一旦高飞, 脑海中就会浮现新颖、生动的意向。学生每经过这样一次作文, 想象力便得到一次提升, 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 创作的萌芽便会又一次破土而出。所以, 低年级儿童好幻想, 他们是借助想象和幻想来理解、研究、解释他们生活的世界的。而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幻想。这契合了低年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创编童话故事能使小学生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那个水平上随便写、随便编,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引导学生在写话中学会编故事、学会编人物、学会编情节, 这也是小学生作文的最基本的能力。对此, 教师可采取以下形式让学生创编童话。

1.教师创编童话, 孩子接着写话。如在让孩子们创编“水果王国选美大赛”童话故事时, 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得知你们今天要当童话大王啊, 我们可爱的小苹果可兴奋了, 它急急忙忙地就要往我们这儿赶呢, 可是真不巧, 水果王国选美活动就要开始了, 小苹果说它要参加比赛呢, 可是它希望我们能成为它的“亲友团”啊, 为了当好“亲友团”, 同学们课前查找了许多小苹果的资料, 让我们多了解一下, 待会儿为小苹果说几句好话。再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水果图片, 学生积极创编, 老师在学生创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水果的外形、特点说清楚。在师生的合作下, 一篇篇精彩的童话诞生了。

2.看图编童话。如在进行一年级语文看图写话《小花狗帮助老山羊过河》时,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观察全图, 看图上画的有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不要遗漏画面内容。要抓住图中的主要内容,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可以使学生的写话充满灵气和活力。

3.结合课文内容续编童话。小学低段课本中有好多以童话为题材的故事, 教师可利用这些教材, 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尾。通过续编故事, 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展开丰富的想象, 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如一年级时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世界多美呀》、《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后, 教师均让孩子续编童话, 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这样不仅是对于原文作延伸。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 使原文更加深刻动人。

三、多种活动, 激发学生写话欲望

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写话”, 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 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乐于表达。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 只有当这种“需要”转化为愿望时, 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 形成积极的追求。我们不难发现, 孩子们常常喜欢在墙壁上, 教室的黑板上写写画画。从心理学角度看, 这是一种“自我表白”的早期行为。这种“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又是儿童时早期作文的一条心理规律。所以, 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低年级儿童作文的这一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作文的心理效应, 科学地进行早期作文教学, 注意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 激发思维与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写作动力的源泉。所以, 在对低年段学生进行写话指导时, 教师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 尽量模拟社会生活实践创设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形成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进行《小小读书会》的写话教学时, 教师和学生都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书到学校里来, 师生围坐一起进行交流。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看过什么样的书籍, 最喜欢那本书, 哪些地方很有趣以及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2.创设学生生活情境。教师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调动学生生活感知, 生活积累, 学生在写话是会写得真实, 具体而有趣。如在进行《过年了》的写话教学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有关过年的课件, 并布置教室, 在教室张贴对联、年画, 放置有年味的一些物品。这就勾起学生关于过年的回忆, 体会浓浓的年味。生活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的写话铺设了平台, 时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五、采取赏识、激励的作文评改机制

对低年段学生的写话作品不能要求太高, 要应该尽量从他们作品的字、词、句中寻找值得表扬、肯定之处。讲评写话时教师要本着让作文充满快乐, 使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原则, 抓住重点, 抓住每次作文训练中全班学生共同的主要的问题来讲评。讲评时要做到:少讲多听、少讲多练、少批评多鼓励、多批少改。尤其对写话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看到他们的进步, 哪怕是点滴的进步, 也应找机会适当的当众加以表扬, 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愿意进一步努力。这样每次写话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写话训练就容易见实效。

因此, 教师只有学会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的特点, 利用孩子生活中各种丰富的素材, 才能唤醒孩子们的表达、创造激情, 激励他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表达这个多彩的世界。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话过程中需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鼓励, 充分抓住各种契机, 为学生的写话搭建平台, 使学生写话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

[2]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篇4: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1对该篇文章此处描述的疑问

1.1对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浓度疑问

笔者查阅了人教版、苏教版、浙科版高中教材《生物1》,发现人教版、苏教版中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质量分数0.1g/mL NaOH溶液,B液:质量分数0.01g/mLCuSO4溶液。浙科版未提到浓度。也查阅了一些高等教材,都跟高中教材浓度一样。原文中0.05g/mLCuSO4恰好是斐林试剂乙液的浓度,此处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是否有不当?

1.2对双缩脲试剂的加液顺序疑问

几种教材中给的双缩脲加液顺序都是先加A液1mL(苏教版2mL),摇匀,再加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而原文中是先加B,再逐滴加入A,且对现象描述是开始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再不断滴加双缩脲试剂A直到沉淀完全溶解。按作者叙述进行试验,沉淀并不溶解,只是随着NaOH溶液的量越来越多。沉淀被稀释。从化学角度分析,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出现三种情况,如果氢氧化钠较少,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式:4CuSO4+6NaOH=Cu4(OH)6SO4↓+3Na2SO4;如果氢氧化钠适当,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2NaOH+CuSO4=Cu(OH)2↓+Na2SO4;如果氢氧化钠大大过量且较浓(≥40%),会生成四羟基合铜酸钠溶液和硫酸钠,反应式:4NaOH+2uSO4=NaO2Cu(OH)4+NaO2O4。四羟基合铜酸钠是一种相当不稳定的蓝白色物质,难溶于水,它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存在,溶液稀释后,它即分解成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式:Na2Cu(OH)4=2NaOH+Cu(OH)O2↓,在久置之后,会发生相同的分解反应。判断此处蓝色絮状沉淀是不会溶解的,学生也不能理解氢氧化铜沉淀溶解的原因,中学中氢氧化铜是被作为碱性氢氧化物的,高中学生只要求知道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其他相关问题的探究

关于双缩脲试剂的A液、B液配制浓度和加液顺序,也有文章讨论过,如《生物学通报》2007年第7期中“再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应用”一文,认为在试验中“只要注意用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加入的顺序和互用都不影响试验结果”。为弄清情况,笔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和分析。

2.1实验探究

用蛋清稀释液、0.1g/ml NaOH、0.01 g/mLCuSO4、0.05g/ml CuSO4做以下探究实验(表1、表2)

2.2实验分析和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0.01g/ml CuSO4,在CuSO4量少的情况下,最后溶液都变成紫色,如果CuSO4量大,跟NaOH等体积(4号管),则最后在紫色溶液中会有大量沉淀。先加CuSO4,后加NaOH(2号管),溶液会由乳白色再到紫色。CuSO4和NaOH混合后加入蛋白质溶液中(3、4号管),则现象由蓝色浑浊变成紫色。而按课本介绍先加NaOH后加CuSO4(1号管),溶液直接变紫色。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0.05g/mL CuSO4,即用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时,最终溶液中都出现蓝色絮状沉淀,且CuSO4用量越多(4号管),溶液中蓝色絮状沉淀量越多。用4滴CuSO,与NaOH混合(3号管)要比先加NaOH(1号管)或者先加CuSO4时(2号管),沉淀量大。且先加CuSO4,后加NaOH(2号管),溶液会由乳白色再到紫色。CuSO4和NaOH混合后加入蛋白质溶液中(3、4号管),则现象由蓝色浑浊变成紫色。

以上各组实验现象分析,虽然用不同浓度,不同加液顺序的氢氧化钠、硫酸铜都可以发生紫色反应。但实验现象最明显的、最有利于学生观察的还应按教材给出的浓度和顺序进行操作,否则就会出现中间现象或最后有大量沉淀影响实验结果和学生的观察。双缩脲的配制和使用还是教材中所给的浓度和加液顺序最恰当。对两篇涉及双缩脲试剂使用文章的讨论

王源

《生物学通报》2009年第7期上一篇文章:“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的改进探究。笔者非常欣赏作者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的改进。但在原文2.2中有这样的一段叙述:“配制双缩脲试剂:取较大的试管,加入双缩脲试剂B(0.05g/mL CuSO4)2mL,逐滴加入双缩脲试剂A(0.1g/mL NaOH)开始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再不断滴加双缩脲试剂A直到沉淀完全溶解。稍偏碱性,即配制成双缩脲试剂”(《生物学通报》2009年07期P38)。

1对该篇文章此处描述的疑问

1.1对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浓度疑问

笔者查阅了人教版、苏教版、浙科版高中教材《生物1》,发现人教版、苏教版中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质量分数0.1g/mL NaOH溶液,B液:质量分数0.01g/mLCuSO4溶液。浙科版未提到浓度。也查阅了一些高等教材,都跟高中教材浓度一样。原文中0.05g/mLCuSO4恰好是斐林试剂乙液的浓度,此处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是否有不当?

1.2对双缩脲试剂的加液顺序疑问

几种教材中给的双缩脲加液顺序都是先加A液1mL(苏教版2mL),摇匀,再加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而原文中是先加B,再逐滴加入A,且对现象描述是开始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再不断滴加双缩

脲试剂A直到沉淀完全溶解。按作者叙述进行试验,沉淀并不溶解,只是随着NaOH溶液的量越来越多。沉淀被稀释。从化学角度分析,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出现三种情况,如果氢氧化钠较少,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式:4CuSO4+6NaOH=Cu4(OH)6SO4↓+3Na2SO4;如果氢氧化钠适当,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2NaOH+CuSO4=Cu(OH)2↓+Na2SO4;如果氢氧化钠大大过量且较浓(≥40%),会生成四羟基合铜酸钠溶液和硫酸钠,反应式:4NaOH+2uSO4=NaO2Cu(OH)4+NaO2O4。四羟基合铜酸钠是一种相当不稳定的蓝白色物质,难溶于水,它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存在,溶液稀释后,它即分解成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式:Na2Cu(OH)4=2NaOH+Cu(OH)O2↓,在久置之后,会发生相同的分解反应。判断此处蓝色絮状沉淀是不会溶解的,学生也不能理解氢氧化铜沉淀溶解的原因,中学中氢氧化铜是被作为碱性氢氧化物的,高中学生只要求知道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其他相关问题的探究

关于双缩脲试剂的A液、B液配制浓度和加液顺序,也有文章讨论过,如《生物学通报》2007年第7期中“再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应用”一文,认为在试验中“只要注意用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加入的顺序和互用都不影响试验结果”。为弄清情况,笔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和分析。

2.1实验探究

用蛋清稀释液、0.1g/ml NaOH、0.01 g/mLCuSO4、0.05g/ml CuSO4做以下探究实验(表1、表2)

2.2实验分析和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0.01g/ml CuSO4,在CuSO4量少的情况下,最后溶液都变成紫色,如果CuSO4量大,跟NaOH等体积(4号管),则最后在紫色溶液中会有大量沉淀。先加CuSO4,后加NaOH(2号管),溶液会由乳白色再到紫色。CuSO4和NaOH混合后加入蛋白质溶液中(3、4号管),则现象由蓝色浑浊变成紫色。而按课本介绍先加NaOH后加CuSO4(1号管),溶液直接变紫色。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0.05g/mL CuSO4,即用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时,最终溶液中都出现蓝色絮状沉淀,且CuSO4用量越多(4号管),溶液中蓝色絮状沉淀量越多。用4滴CuSO,与NaOH混合(3号管)要比先加NaOH(1号管)或者先加CuSO4时(2号管),沉淀量大。且先加CuSO4,后加NaOH(2号管),溶液会由乳白色再到紫色。CuSO4和NaOH混合后加入蛋白质溶液中(3、4号管),则现象由蓝色浑浊变成紫色。

篇5:组态王反应车间实验报告

建立一个反应车间的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从现场采集生产数据,并以动画形式直观地显示在监控画面上。(监控画面还将显示实时趋势和报警信息,并提供历史数据查询的功能,最后完成一个数据统计的报表。)做成的画面整体如图:

数据词典的设置如图:

其中与报警组的定义设置:

报警画面的设置:

树状图的设置与画面:

程序设置的命令语言:

篇6: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81 号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陈 竺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

— 1 — 关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

第五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第二章 职

第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与卫生部共同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规定和政策,并监督实施;

(二)与卫生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并发布相关信息;

(三)对已确认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依法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四)通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五)组织检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与卫生部联合组织检查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根据本办法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

(二)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并发布相关信息;

(三)对已确认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依法采 — 2 — 取紧急控制措施,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四)通报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五)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八条 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控制措施;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监督管理,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已确认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采取相关的紧急控制措施。

第十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承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二)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地方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三)组织开展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

(四)发布药品不良反应警示信息;

(五)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研究和国际交流工作。

第十一条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二)对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三)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

(四)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等工作。

第十三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第十四条 从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

第三章 报告与处臵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十五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当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为在线报告。

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第十六条 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和管理。

第十七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

第十八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第二节 个例药品不良反应

第十九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分析和处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见附表1)并报告。

第二十条 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第二十一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二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获知的死亡病例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并在15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第二十三条 个人发现新的或者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向经治医师报告,也可以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当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必要时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

第二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审核和评价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其他报告的审核和评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死亡病例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自收到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上一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第二十五条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在收到下一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提交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价工作。

对死亡病例,事件发生地和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均应当及时根据调查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并将评价结果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二十六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及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

第三节 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第二十七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所在地的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见附表2),对每一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

第二十八条 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逐级报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的调查进行督促、指导,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还应当组织现场调查,评价和调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

对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与卫生部联合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第二十九条 药品生产企业获知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开展调查,详细了解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发生、药品使用、患者诊治以及药品生产、储存、流通、既往类似不良事件等情况,在7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应当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相关药品,并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药品经营企业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告知药品生产企业,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必要时应当暂停药品的销售,并协助药品生产企业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

第三十二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暂停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召回药品等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组织救治患者。

第四节 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十三条 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自发报告系统收集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的、文献报道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填写《境外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见附表3),自获知之日起30日内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提供原始

— 7 — 报表及相关信息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5日内提交。

第三十四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每半年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报告,发现提示药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

第三十五条 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因药品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或者撤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获知后24小时内书面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五节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第三十六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汇总分析,汇总国内外安全性信息,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撰写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撰写规范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制定。

第三十七条 设立新药监测期的国产药品,应当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之日起每满1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直至首次再注册,之后每5年报告一次;其他国产药品,每5年报告一次。

首次进口的药品,自取得进口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之日起每满一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直至首次再注册,之后每5年报告一次。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汇总时间以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日期为起点计,上报日期应当在汇总数据截止日期后60日内。

第三十八条 国产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提交。进口药品(包括进口分包装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交。

第三十九条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于每年4月1日前将上一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统 — 8 — 计情况和分析评价结果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四十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对收到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于每年7月1日前将上一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统计情况和分析评价结果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

第四章 药品重点监测

第四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常考察本企业生产药品的安全性,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5年内的药品,应当开展重点监测,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对本企业生产的其他药品,应当根据安全性情况主动开展重点监测。

第四十二条 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药品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可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特定药品进行重点监测;必要时,也可以直接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药品重点监测。

第四十三条 省级以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的重点监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

第四十四条 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承担药品重点监测工作。

第五章 评价与控制

第四十五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并主动开展药品安全性研究。

药品生产企业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应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采取修改标签和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等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

— 9 — 发生。对不良反应大的药品,应当主动申请注销其批准证明文件。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将药品安全性信息及采取的措施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四十六条 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第四十七条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每季度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提取需要关注的安全性信息,并进行评价,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及时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可以采取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药品等措施,并监督检查,同时将采取的措施通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四十八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每季度对收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提取需要关注的安全性信息,并进行评价,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及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

第四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分析评价结果,可以要求企业开展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研究。必要时,应当采取责令修改药品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药品等措施,对不良反应大的药品,应当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并将有关措施及时通报卫生部。

第五十条 省级以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根据分析评价工作需要,可以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相关资料,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第六章 信息管理

第五十一条 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反馈。

第五十二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根据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及时发布药品不良反应警示信息。

第五十三条 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发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第五十四条 下列信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统一发布:

(一)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二)其他重要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和认为需要统一发布的信息。

前款规定统一发布的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也可以授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

第五十五条 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者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十六条 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之间共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第五十七条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药品生产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或者无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

(二)未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档案的;

(三)未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

(四)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

(五)未按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

(六)不配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药品生产企业有前款规定第(四)项、第(五)项情形之一的,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相应药品不予再注册。

第五十九条 药品经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

(二)未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

(三)不配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

第六十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

(二)未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

(三)不配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和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医疗机构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应当移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六十一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章 附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四)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五)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臵的事件。

同一药品:指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名称、同一剂型、同一规格的药品。

(六)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

— 13 — 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

第六十四条 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可以委托其驻中国境内的办事机构或者中国境内代理机构,按照本办法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规定,履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义务。

第六十五条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于2004年3月4日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同时废止。

附表:1.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doc 2.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doc

篇7:温控实验报告(范文)

1,了解自锁,互锁的概念;

2,掌握电动机自锁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3,掌握交流接触器互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4,掌握用时间继电器使y-△联结互换;

5,掌握交流接触器的常用触电和常关触点在电路中的作用。二 材料工具

继电器,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4148二极管,5.1伏二极管,热敏电阻,s9013三极管,1.2k欧电阻,20k欧电阻,1m欧电阻各一个;5k欧电阻,3k欧电阻,3.6k欧电阻各两个。四 实习过程

1,看懂温控电路原理图,合理规划电路板上的各元件布局,掌握色环电阻的数值读法,将所需的色环电阻找出;

2,在电路板上安装各元器件,安装二极管时,注意它的正负极;3,将电烙铁连接电源,烙铁头加热到温度高于焊锡熔点后,左手拿焊锡丝,右手拿电烙铁,进行焊接;

4,焊接完成后,认真,细致地检查焊接电路是否有误,检查无误后,将电路板接通12伏稳压直流电源,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正常工作,(红灯亮时,当调动可调电阻时,绿灯会亮也会熄灭),若发光二极管不正常工作,则用万用表检查各元件,找出故障原因,解决故障。5 清理实验台,打扫卫生。五 总结

我做这个实验还是蛮顺利的,上了认真听老师讲,记录下细节,焊接之前我还特意把我画的电路原理图给老师看,确保无误后再开始耐心焊接,所以,这次实验我总结出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虽然事后自己可以专研出误区,但那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认真听老师说还是很有必要的。电动机自锁控制电路跟正反转的控制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三相电动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的接线和操作方法;(2)理解互锁与自锁的概念;

(3)掌握电动机接触器的正反转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实物连接的要求; 二 实验器材

三相异步电动机,万用表,空气开关,单相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组合按钮,导线若干,螺丝刀

三 实验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取决于磁场的旋转方向,而磁场的旋转方向取决于电源相序,所以电源的相序决定了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任意改变电源相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也随之改变。

四 实验内容

(1)先熟悉各按钮开关,结构方式,动作原理及接线方法。

(3)将电器摆放整齐,紧凑,并用螺丝刀安装好,紧固各元件时用力均匀;(4)按电路原理正确连接好线路; 五 总结

在这周实验里,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仪器自己有很多不认识,都在组内讨论后才慢慢了解到,而且自己意识里认为正确的线路,其实是有很大误区的,特别是最后一个实验,我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在实验室人慢慢变少的过程中,我们组员沉着,冷静,终于完成实验,完美收尾,做事冷静,沉着,这是一种态度。篇二:14组温控实验报告 作品

作者:戴林龙 吕咏徽 硬件、文档:吕咏徽 软件:戴林龙 摘要

本系统使用了mc9s12xs128作为主控制芯片,由4*4键盘作为设定温度的输入工具,lcd1602显示,以及lm35作为测温元件,通过运放op07得出温度。采用pid算法下的pwm波对水泥电阻和风扇进行控制,调节加热或降温的速度和幅度,实现了在设定温度误差1%的摄氏度下的温度控制。采用定时器中断进行计时并且显示相应加热时间。abstract 概述

任务:设计一个温度测控系统;

(1)采用功率10w的水泥电阻对金属散热器(体积 < 100mm*100mm*30mm)进行加热;(2)加热器外用一风扇对之吹风进行随机扰动;(3)采用温度传感器lm35(模拟)测量环境温度。要求

(1)能够设定被加热的金属散热器表面目标温度(环境温度向上增0-100℃);(2)控制金属散热器表面温度(控制误差 <1%);(3)动态响应速度 < 30 sec;

(4)动态显示当前设定温度、实测温度。

一、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1,lm35测温电路

电容用于滤去可能产生的交流电。p6接受模拟信号lm35是national semiconductor所生产的温度传感器,它具有很高的工作精度和较宽的线性工作范围,lm35比按绝对温标校准的线性温度传感器优越行较好。因而,从使用角度来说,lm35无需外部校准或微调,可以提供±1/4℃的常用温度精度。1)工作电压:直流4~30 v; 2)工作电流:小于133μa; 3)输出电压:-1.0~+6 v;

4)输出阻抗:1 ma负载时0.1 ω; 5)精度:0.5℃精度(在+25℃时); 6)漏泄电流:低功耗,小于60μa; 7)比例因数:线性+10.0 mv/℃; 8)非线性值:±1/4℃;

9)校准方式:直接用摄氏温度校准;

10)封装:密封to-46晶体管封装或塑料t0~92晶体管封装; 11)使用温度范围:-55~+150℃额定范围。

lm35的输出电压与摄氏温标呈线性关系,转换公式如式,0时输出为0v,每升高1’c,输出电压增加10mv,v(t)=10mv/’c*t’c。2.加热降温电路

给in部分保持电压的输送,用en部分给予使能控制电阻和电机。3.显示部分电路 使用1602的led灯来显示。4.键盘电路

通过4*4键盘,采用反转法,即给单片机的端口赋值两次,分别使键盘的行和列为低电平,最后得出所按键的值。

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pid算法

因为温度控制要求精度较高,所以本系统中采用了pid算法。

pid算法分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是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没有明确的数学关系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由于加热的速度需要有保证,因此前期进行快速加热,在接近设定温度时候再进入pid,本系统选择在接近设定温度5’c时进入pid算法,同时控制风扇起转,二者同时控制温度。pid算法的出来的数据转换为对应的占空比送给快速pwm波,通过l298使能水泥电阻,改变电阻的有效电流改变其功率。pid的整个思想及流程图如下: 直接计算公式:

pout(t)=kp*e(t)+ki*σe(t)+kd(e(t)-e(t-1))上一次计算的值:

pout(t-1)=kp*e(t-1)+ki*σe(t-1)+kd(e(t-1)-e(t-2))两式相减得到的增量计算公式:

pdlt=kp*(e(t)-e(t-1))+ki*e(t)+kd*(e(t)-2*e(t-1)+e(t-2))

2、软件流程图

本系统采用lcd显示设定温度和当前温度,并显示加热到设定温度的时间。键盘输入部分采用一只扫描的方案,如果扫描不到输入按键,那么系统就会执行下去,而不会暂时停下来去接收键盘的字符。键盘输入设定温度,控制加热关闭键,风扇全速降温键

篇三:计算机温度控制实验报告1 目录

一、实验目的--2

二、预习与参考 2

三、实验(设计)的要求与数据-------------------2

四、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2

五、实验过程--2

(一)硬件的连接---------------------------------2

(二)软件的设计与测试结果--------------------------3

六、实验过程遇到问题与解决--------------------11

七、实验心得-12

八、参考资料 12

一、实验目的

设计制作和调试一个由工业控制机控制的温度测控系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温度的采样方法,a/d变换方法以及数字滤波的方法。通过时间过程掌握温度的几种控制方式,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结构。

二、预习与参考

c语言、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

三、实验(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温度控制指标:60~80℃之间任选;偏差:1℃。1.每组4~5同学,每个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及设计要求,设计并制作出实际电路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温度控制测控系统。

2.根据设备情况以及被控对象,选择1~2种合适的控制算法,编制程序框图和源程序,并进行实际操作和调试通过。

四、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

工业控制机、烘箱、温度变送器、直流电源、万用表、温度计等

五、实验过程

(一).硬件的连接

图1 硬件接线图1.按上述接线图接线。

2.为了使温度变动不大,把烘箱的地线与直流电源的地线相连。

3.为了更好的测到烘箱的温度,把温度计的检测点与温度变送器捆绑在一起。4.用万用表测试电磁继电器两端的电压,室温时应该差不多在1.5v左右,若不 是,适当调整变阻器的阻值。

最后,我们把27摄氏度时电磁继电器两端的电压调到1.95v.(二).软件的设计 1.控制算法的选择:

a.pid控制:pid控制算法可分为两种,位置型控制算法与增量型控制算法。为了减少程序的冗余量,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可选用增量型控制算法。不过,用它的话就要考虑多个变量的选取,t,td,ti三个周期的选取比较耗时间。

b.趋近控制:基本思想是把控制分为许多个区间,在各个区间加不同的加热时间或者吹风时间,越接近设定值就分得越细。

鉴于报告要求没有严谨的要求,而且在十分钟之内能达到设置温度即可,所以我们组在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较为容易实现的b方法,趋近控制。2.实际温度与数字量的转换

通过测算初步确定温度和数字量的对应关系。a.测算结果如下表: 60 65 781 817 做出其散点图如下: 70 850 75 894 80 920 在实验控制过程显示器显示温度控制图像如下: 计算机温度测算图

b.加温测试:通过加温测算,取得以下列表,温度与变换后的数字量的数据比较如下表。c.干扰测试:在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突然给烘箱降温干扰后的实验温度数据:做出控制过程温度时间趋势曲线如下所示: 3.程序思路图 4.程序

篇8: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

本研究对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2例, 其中男37例, 女15例;年龄39~82岁, 平均年龄 (64.9±5.3) 岁;病程2个月至23年, 平均病程 (15.7±3.6) 年。

1.2 临床诊断

1.2.1 高血压的诊断鉴别

前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为120~140 mm Hg, 或是舒张压为80~90 mm Hg, 按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三级:Ⅰ级收缩压140~160 mm Hg, 舒张压90~100 mm Hg;Ⅱ级收缩压160~170 mm Hg, 舒张压100~110 mm Hg;Ⅲ级收缩压>180 mm Hg, 舒张压>110 mm Hg。若患者的收缩压≥180mm Hg或是舒张压≥110 mm Hg, 需对血压测量2~3次, 求平均值, 为最终结果。若患者伴有糖尿病等合并症, 需对血压测量2~3次, 求平均值, 为最终结果。如果收缩压≥130mm Hg或是舒张压≥80 mm Hg, 则可将患者确诊为高血压。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 将高血压等级、心律失常、心功能受损情况、各种有关危险因素注明。

1.2.2 心律失常的诊断

连续24 h为患者提供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一般包括房性早搏和复杂房性心律失常 (包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跳过速) 。按照LOWN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级, 1~2级是室性早搏、3级与高于3级是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本研究中, 检测心律失常患者的仪器型号为:HD7飞利浦彩色多普勒检测仪, 内容包括:室间隔 (IVSTd) 、左心室舒张时的内部直径 (LVED) 、左心房的内部直径 (LAD)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d) 。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为:IVSTd>13 mm;LVPWTd>13 mm;左心室扩大的诊断标准为:LAD男≥33 mm, 女≥33 mm。

1.3 临床治疗

1.3.1 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

1.3.1. 1 降压目标

(1) 血压<140/90 mm Hg, 若患者患有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或脑卒中, 应将血压控制在130/90mm Hg之下; (2) 老年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之下; (3)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4) 提高生存质量。

1.3.1. 2 非药物治疗

主要为减少摄入脂肪酸、减少摄入胆固醇、多食用水果与蔬菜、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增加室外运动量, 提高机体免疫力, 戒烟、戒酒, 保持精神愉快。

1.3.1.3药物治疗

选择合理的降压药物,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 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经常使用的降压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物等。在服用降压药物时, 循序渐进, 优先选择长效药物, 联合用药。开始治疗时以小剂量为佳, 待获得准确疗效时逐渐加大剂量, 并长期坚持。尽可能选择长效药物, 最好每天1次即可见效, 并能够保持24 h平稳降压, 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2 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合理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主要以减少副作用, 提高药物疗效为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不提倡联合用药, 这是因为, 联合用药不合适会增加毒副反应, 特别是促进心律失常。按照患者心律失常程度为患者提供相应药物: (1) 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药物对治疗房扑、室性心跳过速等有效, 但副作用大; (2) 利多卡因与美西律药物对抑制心肌细胞自律性、减缓舒张期除极等有效, 因此使用在室性心律失常中。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52例患者中46例患者的血压心律失常并发症得到控制并趋于稳定, 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 其余6例患者由于缺少依从性, 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通常合并有心律失常。血压长时间居高不下, 有可能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相继衰退, 并且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并发症, 容易使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 引发心脏受损, 这也是导致高血压患者猝死的直接因素。故了解可能导致原发性高血压联合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对预防高血压合并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高血压主要以动脉压不断上升为主要特征, 属于一种进行性的心血管综合疾病, 血压长时间升高与代谢因素, 导致心肌细胞增大与心肌间质增生, 这会引发左心室代谢性肥大, 增加硬度, 最终引发左心室顺应性下降, 心室舒张过程中充盈压上升, 早期左心室舒张减少, 增加心房收缩前负荷, 长此以往心房肌将发生肥厚性改变, 更甚纤维化样改变。因此, 应使用动态心电图加强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检测。

参考文献

[1]韩健梅.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3 (15) :219-221.

[2]蒲春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患者者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09, 5 (1) :129-131.

[3]王龙.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患者者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分析[D].兰州大学, 2008, 3 (1) :154-156.

[4]雷洪波.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4 (30) :187-190.

篇9: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首先必需明确区分双缩脲、双缩脲试剂和双缩脲反应三个不同的概念。

(1)双缩脲:

双缩脲是指当固体尿素(也叫脲)经慢慢加热至稍高于其熔点132.4℃时,两分子尿素脱去一分子氨缩合成的化合物。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

(2)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指的就是用于检测双缩脲的试剂。包括双缩脲试剂A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双缩脲试剂A液是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而双缩脲试剂B液为浓度为0.01g/mL的CHSO4溶液。

(3)双缩脲反应:

双缩脲反应是指在碱性条件下双缩脲与铜离子结合成红紫色双缩脲络合物的反应。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Cu2+与N原子形成配位键)。

其次,理解蛋白質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和上述反应原理的一致性。

从双缩脲反应原理可以看到在碱性条件下不仅双缩脲可以和Cu2+发生该反应,其他凡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肽键(也可以是一个肽键和一个-CO-NH2或-CH2-NH2或-CS-NH2等基团)的化合物均可发生,这类反应统称为双缩脲反应。而尿素中只含有一个-CO-NH2,显然不能发生此反应。同理,氨基酸和二肽都不行,氨基酸中无肽键,二肽中只有一个肽键。

但多肽和蛋白质可以,因为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多个肽键(肽键数大于等于2),所以多肽和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具体反应过程如图3所示。

上一篇:学生年度鉴定下一篇:上学期高一物理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