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问题

2022-07-10

第一篇:农村污水治理问题

农村干部经济问题治理的瓶颈

王建英

当前很多村出现了一种因村干部经济问题引发的矛盾给农村的稳定造成严重的稳定隐患,造成这种稳定隐患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反映的村干部经济问题长期得不到处理,而那些犯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却用各种手段打击报复举报农民造成的。为此,不仅导致了广大农民痛恨这些村干部,同时也加剧了广大农民仇视政府官员的情绪。

目前,更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分析政府官员经济犯罪的逻辑,分析认为:这些犯罪的政府官员在当官或在当大官之前都是比较正直的,都有一颗为民办事的心。但当官后或当大官后,因经不住种种诱惑才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很少有人关注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村干部的“品位”不在级别。

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笔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对新乡地区内的12个乡镇134个行政村进行走访,发现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与政府官员的经济问题截然不同,种种迹象表明很多农村干部是“有备而来的”,并不是当上村干部后才发生经济问题的。很多村干部在当选之前经济状况很一般,当选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暴发户”。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们的暴富是靠侵害广大农民利益或靠出卖广大农民合法权益获得的非法利益。

一 村干部获取非法利益的原由及方式

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共了解到215位村干部竞选时的相关情况:其中村支部书记101位,村委主任97位,村会计7位。其中56位村支部书记和37位村委主任是连任的。11位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主任。这些村在本次换届选举中,除了5个村的村委主任没有进行贿选外,其他村都存有用贿选的方法进行拉选票的现象。根据当地村民讲述的情况,笔者将其分为四个档次:花费100万元以上的11个村;50万元以上的17村;30万元以上的37个村;剩余的村均在3——30万元之间。从走访时了解到这些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于开发或准开发区域内。

众所周知,当前村干部的工资是由乡镇财政支出的。新乡地区的普遍标准是每月500——1000元,三年也不过是18000——36000元,而那些竞选村干部(主要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村民为何会拿出高于自己应得工资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费用竞选没有品位的村官呢?事实证实为了当选后(非法)牟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笔者将村干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违法手段侵害农民合法利益;另一种是在政府行为中靠出卖农民合法权益非法获取暴利。

1、直接用违法手段侵害农民合法利益。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一些村干部效仿某些乡镇官员截留、克扣征地补偿款的情况用非法手段对征地补偿款进行第二次截留、克扣。从走访的情况看到,凡是只要有征地事件发生的村子,这种现象都存在。事实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村干部“单独行为”造成的,而是村干部和基层政府某些领导合谋完成的或者是村干部在某些政府官员授意下实施完成的。其结果是村干部和政府某些官员利益共享。在这种利益的非法获取过程中,村干部是违法的实施者,政府某些官员是该违法行为的操纵者和保护伞。如A村,2002年国家修京珠高速公路征用耕地252.48亩,乡领导向农民宣称的征地标准是每亩一万元,但被征地农民每亩只得到3000元,余款被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用各种名义非法挪用。新闻媒体报道后(人民日报2005年),区、乡领导在查账过程中,做假账欺骗记者和上级相关部门。之后,记者又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内参的方式报道此事。但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此事处理不了了之。后来,有村民从统计部门了解到的数据,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倍数计算其标准是每亩3万多元。2010年3月,区政府招商征用该村耕地259亩,乡领导向村民宣称依照省政府规定的区片地价进行补偿,每亩5.6万元。后来,《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从区领导提供的账目中发现其标准是每亩6.2万元。但村民从省国土资源厅公示的征地文件上了解到,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900多万元(安置300人,人均30886元)被截留了。

2、在政府行为中,靠出卖农民合法权益牟取暴利。该方式主要是一些村干部在乡镇政府组织的征地或拆迁过程中(不管这些行为是否合法),不顾农民的切身利益,完全站在政府一方,积极配合政府的一切行为,这样一来,他们能在后征地期间或后拆迁期间谋取巨额利益。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由此引发的征地、拆迁事件屡屡发生。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耕地,阻拦政府非法拆迁和征地而引发的农民和政府发生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在这些事件中,村干部几乎上都是首当其冲的,因为一方面能表现对上级领导的“忠心”,加深与政府领导关系为下届连任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是是十分重要的一面就是能以各种形式从中捞取巨大利益。如通过政府给子自己牵线搭桥,承包征地单位的部分工程赚取巨大经济利益。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乡镇领导为了避免和农民发生正面冲突,就在村干部中培养“人才”替自己摆平那些不听话的农民。为了让村干部“冲锋陷阵”,政府官员承诺给这些村干部各种好处。

这样,政府官员减少很多风险,即便发生了意外事件,政府官员也有理由推脱。当然这些“冲锋陷阵”的村干部们也不害怕,因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政府官员会对他们进行“保护”的。

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很多村干部都积极相应乡镇领导的“号召”,要么招商引资,要么搞城乡建设。如B村,该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在没有告知广大村民的情况下将村民承包的120多亩耕地擅自卖给政府进行修路。但征地补偿款(补偿标准每亩4.5万元)500多万元没有发给农民,而是挪用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8个月)。为此,被征地农民阻拦施工,在上级领导的干预下,该村干部退还到村委会。但该村干部没有受到任何法律惩罚。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此类事件很多,举不胜举。

二 举报村干部经济问题的后果

广大村民对村干部侵吞自己经济利益或者靠出卖自己合法权益中饱私囊的行为深恶痛绝。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农民到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其结果令很多举报的农民感到十分迷茫。

由于我国实行举报制度是实名制,很多举报农民在公安、检查、反贪部门举报后,要求依法查处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但举报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传到被举报者的“耳朵”里。被举报的村干部就会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击报复。当相关部门介入查处后,最终结果令农民们匪夷所思:一种情况是有些村干部退回侵占的农民利益;另一种情况某些乡镇领导用各种手段袒护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没有退回侵占的农民利益。无论哪一种情况,犯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却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处罚,而举报的农民却被所谓的“违法”行为遭到法办,如C村,因征地补偿款被截留到政府上访,5位农民被公安部门以“扰乱社会秩序”罪被拘留。

但也有一些农民害怕村干部过后打击报复,选择了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在这些农民当中有些村民充当了所谓的“好人”,他们不参与举报村干部的队伍,同时又和举报的村民保持很近的距离 ,因为这样就不会得罪村干部,如果举报成功的话,也能分享“胜利”果实;如果失败,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

三 治理难的原因

古代有句俗语“民不告官不究”,现在,农民都是实名举报,证据确凿明朗,但相关部门却不予追究或不予深究。大量实例证实出现这种现象有3种原因:1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存有“灰色”经济链条;2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有相互利用关系;3相关部门执法不力。

1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存有“灰色”经济链条.。大量实例证实,村干部截留、克扣征地补偿款都不是村干部自己“单独”完成的,而是和乡镇政府某些领导合谋完成的或者在某些领导的授意下或默许下完成的。截留、克扣的征地补偿款也不是自己“独吞”的,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分给了那些合谋的乡镇领导。另一种情况是村干部效仿乡镇政府某些官员的截留、克扣的行为进行雁过拔毛。由于自己(指乡镇领导)有同样的违法行为,害怕在追究村干部的经济问题过程中“拨出萝卜带出泥”牵出自己,为此,他们不敢或不愿干涉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即便是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他们都会尽力和调查人员进行周旋,力保被查村干部不发生“意外”。

2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之间相互利用关系。当前,很多农村处于开发或建设新农村之中,征地和拆迁成为乡镇领导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在这些过程中有很多猫腻,农民和乡镇政府之间有很强的敌对情绪,政府官员根本做不了农民的思想工作。为了完成征地和拆迁的任务,某些乡镇领导就让村干部成为自己布局中的一个“棋子”去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农民。现在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不让这些村干部得到一些“甜头”,这些村干部们是不可能给乡镇政府“卖力”的。为此,乡镇领导就会对这些村干部承诺一些经济利益或者默许某些村干部一些违法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某些领导之间就形成了某种默契:我给你出力,你给我一定的好处或者不处理违法行为

3我国现行的法规制度规定,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是由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负责处理的。由于很多农民不清楚,他们通常是到纪检委或反贪局进行举报,因某些乡镇领导“活动”,这三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搪塞举报农民。再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当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介入调查后,乡镇政府某些领导就会进行阻挠、袒护,甚至给办案人员送“红包”,很多经侦办案人员经不起诱惑或为了结识新朋友的情况下,就违背法律原则给那些有问题的村干部开了“绿灯”。同时,政府官员自己或和这些公安机关的经侦人员串通用各种“钓鱼式”问题或“戴帽子式”问题对举报农民进行打击报复,迫使他们放弃举报。

由此看出,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和某些有“灰色”交易的乡镇领导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为了自己不被牵涉出来,这些乡镇领导用各种手段“保护”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不发生“意外”,即便发生了“意外”,他们也会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是这种潜规则链条的存在,才导致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处于“真空”状态,也正是这种潜规则链条的存在,更加剧了那些村干部的违法气焰。同时,受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受到保障的情况下又遭到打击报复,表面上不再进行反抗,但内心却隐藏着极强的仇视情绪,给农村的稳定埋下严重隐患。

结束语

为了给广大农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相关部门必须有效治理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防、靠、堵、打4个方面着手。

防,就是提醒广大农民自己应该从源头做起,特别是在换届选举时,一定要认清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不要因贪一时小利而选错了人;靠,相关部门必须依靠农民举报的线索认真、深入调查,因为农民是和村干部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村干部的一些细微变化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惊天大案”,如陕西“表哥”的微笑;堵,就是建议一些乡镇领导要洁身自爱,不要因一些非法之利而授柄于人。只有自己“人正”,才敢挺直腰杆指责他人“不正”;打,就是相关部门应该铁面无私,案件无论牵涉何人,都必须依法查办。

王建英 河南省新乡市高新区关堤乡张八寨村

第二篇: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

**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纠正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市局《关于印发〈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农管〔2007〕10号)的部署和要求,我县组织开展了一次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

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全县已确权确地农户数50530户、面积亩,已签定承包合同50530份,已录入农户承包数据50530户(详见附表)。

2、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9700本,到户率达到%。

3、承包期内全县只收回2户农民承包地,收回土地面积3亩。

4、承包期内全县调整了2305户农民承包地,调整面积亩。

5、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户数达3334户(全部为自愿流转户),流转土地面积20826亩。

6、今年以来,全县共发生因农民土地承包问题上访案件11件,上访次数12次,上访人数20人次。目前已查处上访件5件,正处于调解中的上访件3件,调解无效上访件3件。

二、主要成效

1、承包期内未发生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地的现象。

2、不存在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做法。

3、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未发生截留和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行为。

4、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5、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信访接待、受理、督办、查处、反馈制度更加健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明显改善。没有发生因土地承包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农民群众群体事件、恶性案件。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组织学习。为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县局加大了宣传动员力度,把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传达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配合搞好

专项治理工作。

2、制定方案,开展自查。县局根据市局精神,及时提出了开展我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部署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开展排查,找出问题。

3、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各乡镇根据排查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积极整改。

4、严格督查,落实责任。为防止专项治理工作走过场和摆花架子,县局组织由分管农经工作的副局长带队,组成督查组于10月中旬深入乡、村、组、户采取听、看、查、问、访等方式开展工作督查,督促工作进度,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率只有%,离目标要求还差%。虽然相差比例不大,但此项工作毕竟没有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村组的土地整理项目还没有完工,所以暂停

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

2、承包期内收回了2户农户的3亩承包地,收回承包地的理由是该2户农户均有一个子女考上了大学,所以村民小组按照惯例将这2户农户上大学子女的承包地收回村民小组出租。从法律角度看,这种做法并没有违背法律规定。问题是该2户农户有意见,认为大学生目前不包工作分配,学习期间又不能自食其力,反而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在他们学习期间不应该收回他们的承包地。发包方凭惯例收回,承包方强调实际困难,双方争执不下,难以调和。

3、承包期内调整农民承包地的做法不完全是依法所作的调整,大多数情况是根据村民协议所做,甚至与法律规定相违背。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4、即使是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绝大多数只履行了口头协议,没有签订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久而久之,势必埋下农村土地承包

纠纷隐患。

5、随着农民珍地、惜地意识的越发浓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日益突出,引发纠纷的原因又越来越复杂,导致纠纷调解工作越来越难做。仅仅依靠村委会、乡镇农经部门和县农村经营管理站来承担纠纷的调解职能,力量单薄,力度不够,调解工作很难到位。

6、个别乡镇把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看作是农经部门的事情,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乡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不深,办法不多,甚至出现畏难情绪;有的乡镇没有深刻领会和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工作指导不力。

7、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经费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没有保障,开展工作缺乏活力,很难有创新12全文查看

第三篇:探析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与治理对策

当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均十分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无不以净化农村食品市场为重点,积极开展与大力推动专项整治行动和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在涉及农村食品安全的不同环节和区域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隐患和盲区,还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安全责任意识与监管执法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各项监管工作,做到监管区域无盲

区、监管环节无断层、监管品种无遗漏,努力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

一、主要问题

1、在农业种养殖环节。目前,在农村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基地与规模化绿色饲养基地由于受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监测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对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全过程质量监控,重金属、农残、药物残留等主要指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超标现象较为严重。源头污染控制与安全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2、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多属家庭作坊式小加工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生产环境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很难保证生产出合格食品。个别不法食品生产加工点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以及伪造、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现象仍时有发生。

3、在食品流通环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的一些个体经营户,因经营规模小,品种少,对索证索票认识肤浅,日常进货只论价格不重质量。还有,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将一些过期、变质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给农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4、在食品消费环节。农村餐饮店采购原材料索证索票意识淡薄,不注重规范采购渠道,不愿建立购进台账,索证索票制度,更未全面推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持证上岗制度。还有农村自办宴席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极易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

5、在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因为相关职能部门大多数在农村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监管力量得不到有效延伸。农村虽已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但形如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办(站)的基层协管机构,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定岗定编问题,没有运行经费保障,安全监管工作得不到扎实深入地开展,多数仍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二、治理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要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农村举办庙会、赶集、文化下乡演出等活动机会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宣传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安全消费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与识假打假、依法维权能力,同时要发动群众积极投诉举报食品制假售假线索和安全隐患,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落实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任务 、严格督查考核三方面入手,强化质量保证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县、乡两级政府,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要签订管理责任书,相关职能部门还要与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同时要建立落实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纳入乡镇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严格实行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对因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不良后果的,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大硬件投入,提高农村食品监测保障能力。大力改善农村食品监测条件,尽可能配齐必备的监测、检验设备;并提供必要的检验经费。建立以市场主办单位自检为基础、消费者复检为补充、执法部门抽检为保障的“三方互动”的监测体系,并不断拓宽抽检领域,扩大监测覆盖面,及时通报监测结果,提高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作用。上级政府必须提供一定的运行经费保障,保证乡镇食品安全协管机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相关部门也应延伸工作职能,设立派出机构,主抓末端安全监管。同时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点多面广,村干部群众威信高,农村情况熟悉的优势,尽可能聘请村支书和村长为本村食品安全监管联络员或信息员,在村民组设立农民投诉受理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发布制度,多采用通俗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有线广播、宣传画,为农民群众提供食品消费信息,引导农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同时要及时研究分析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六)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引入信用奖惩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对违反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有意制假售假的失信企业除依法严惩外,建立失信档案,列入黑名单,通过舆论媒体予以曝光。尤其是对那些质量卫生状况达不到要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农村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同时对管理规范,诚信发展的乡镇食

第四篇: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纠正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市局《关于印发〈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农管〔20xx〕10号)的部署和要求,我县组织开展了一次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全县已确权确地农户数50530户、面积187550.2亩,已签定承包合同50530份,已录入农户承包数据50530户(详见附表)。

2、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9700本,到户率达到98.36%。

3、承包期内全县只收回2户农民承包地,收回土地面积3亩。

4、承包期内全县调整了2305户农民承包地,调整面积10642.6亩。

5、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户数达3334户(全部为自愿流转户),流转土地面积20826亩。

6、今年以来,全县共发生因农民土地承包问题上访案件11件,上访次数12次,上访人数20人次。目前已查处上访件5件,正处于调解中的上访件3件,调解无效上访件3件。

二、主要成效

1、承包期内未发生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地的现象。

2、不存在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做法。

3、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未发生截留和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行为。

4、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5、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信访接待、受理、督办、查处、反馈制度更加健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明显改善。没有发生因土地承包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农民群众群体事件、恶性案件。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组织学习。为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县局加大了宣传动员力度,把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传达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配合搞好专项治理工作。

2、制定方案,开展自查。县局根据市局精神,及时提出了开展我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部署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开展排查,找出问题。

3、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各乡镇根据排查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积极整改。

4、严格督查,落实责任。为防止专项治理工作走过场和摆花架子,县局组织由分管农经工作的副局长带队,组成督查组于10月中旬深入乡、村、组、户采取听、看、查、问、访等方式开展工作督查,督促工作进度,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率只有98.36%,离目标要求还差1.64%。虽然相差比例不大,但此项工作毕竟没有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村组的土地整理项目还没有完工,所以暂停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

2、承包期内收回了2户农户的3亩承包地,收回承包地的理由是该2户农户均有一个子女考上了大学,所以村民小组按照惯例将这2户农户上大学子女的承包地收回村民小组出租。从法律角度看,这种做法并没有违背法律规定。问题是该2户农户有意见,认为大学生目前不包工作分配,学习期间又不能自食其力,反而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在他们学习期间不应该收回他们的承包地。发包方凭惯例收回,承包方强调实际困难,双方争执不下,难以调和。

3、承包期内调整农民承包地的做法不完全是依法所作的调整,大多数情况是根据村民协议所做,甚至与法律规定相违背。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4、即使是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绝大多数只履行了口头协议,没有签订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久而久之,势必埋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

5、随着农民珍地、惜地意识的越发浓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日益突出,引发纠纷的原因又越来越复杂,导致纠纷调解工作越来越难做。仅仅依靠村委会、乡镇农经部门和县农村经营管理站来承担纠纷的调解职能,力量单薄,力度不够,调解工作很难到位。

6、个别乡镇把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看作是农经部门的事情,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乡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不深,办法不多,甚至出现畏难情绪;有的乡镇没有深刻领会和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工作指导不力。

7、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经费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没有保障,开展工作缺乏活力,很难有创新

举措。

五、今后工作打算

1、督促村组加快土地整理工作进度,力争年底或者明年初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率100%。

2、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和重视,确保明年底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的组建及其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3、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和流转合同的签订,消除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

4、宣传普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政策,纠正一些违背法律法规政策的做法和行为,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5、加强当地民情、民意、民心的调查研究,积累调解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纠纷调解的有效途径。 二0xx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高安市农村垃圾治理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垃圾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的关键工作,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今年6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全市开展以农村垃圾整治为重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9月19日,市委、政府再次召开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到10月15日,全市已开工建设垃圾焚烧炉50座,其中正常运转15座;购买垃圾桶71069个,新建垃圾池3033个,购置清运车辆56部,聘请村组保洁员3312名、垃圾清运员263名,配备板车2069辆,保洁工具3312套。如今农村卫生面貌发生较大改观,陈年垃圾得到了集中清理,随处映入眼帘的塑料薄膜得到明显的改善。为配合全市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组织人员开展了专项调研,提出了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较落后,有待提高。少数地方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将垃圾治理当作短期大扫除运动来抓,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部分地方宣传发动不到位,村民整体环境意识差,整治工作缺乏村民的主动参与,部分百姓把垃圾治理工作当作乡村干部的事,与已无关,甚至站在旁边对村干部扫除劳动指手划脚。社会整体对垃圾污染危害认识不足,在高安城市垃圾处理尚停留在简单填埋的情况下,农村垃圾整治必然会出现处理技术方案落后的问题。

2、垃圾处理水平低,有待提升。全市治理进度不一,八景、华林、石脑三个乡镇基础好,整治效果好,其它乡镇整治工作刚刚起步,有些地方到目前仅开展过一次大扫除活动,个别乡镇在镇村接合部还有大量陈年垃圾未清理。农村垃圾处理技术模式尚未建立,目前的大扫除采取就地简单焚烧的方式,二次污染留下隐患,甚至最关键的垃圾分类处理措施都没有在市人居办的治理方案中出现。

3、经费保障不确定,有待规范。农村垃圾处理是长期的工作,目前部分乡镇因为短期突击工作意识,采取单一的财政投入方式,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投入难于持续,经费保障有待规范。有些乡镇按农村户籍人口收取治理费用,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欠公平。

4、运行机制较落后,有待创新。目前的“组收集、镇处理”运行机制是由政府牵头组织聘请保洁员、清运员,这种政府直接参与的机制不利于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5、自治管理不健全,有待完善。在规范农村收费以后,农村自治功能尚不健全,农村公益事业逐渐萎缩,合理公益事业收费都要规避乱收费的嫌疑,在垃圾整治过程中存在收费难、处罚难,自治管理有待完善。

二、对策及建议

农村垃圾治理应遵循“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农户参与,社会资助、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

1、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村民是农村垃圾治理的受益者、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村民广泛参与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标语、墙报等多种宣传媒介,采取会议、座谈等多种宣传手段,做好宣传发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提高群众知晓度,营造良好氛围,掀起工作热潮,引导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乡村干部要深入村组,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通过培养提高儿童卫生意识,间接影响家长卫生行为。积极推广“卫生文明户”、“清洁家庭”评比等做法,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教育引导农户实行好家庭“三包”责任制,评比结果及时在村内宣传栏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在“比赛”中增强清洁意识,自觉搞好垃圾分类和垃圾归集工作。

2、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治理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选择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合、与经济承载实力相适应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影响我市农村环境美观最主要污染物为塑料薄膜、塑料和化纤布片,其次是农业有机质和其它工业品废弃物。垃圾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是人口集中的近郊农村,镇郊变成了集镇垃圾场。鼓励推广垃圾处理的分类化和资源化模式和技术,对农业有机质废弃物采取进粪池或沼气池返还农田的办法,对金属、电子产品等工业废弃物制定回收优惠政策,对塑料薄膜、塑料和布片实行无害化专门处理。对近郊农村地区通过推进城区垃圾处理网络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共享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垃圾综合处理体系,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对比较偏远和人口较少的村庄,以村为单位实施焚烧炉处理,降低运输成本。在终端科学治理的同时,积极做好减量工作,大幅压缩垃圾源头,提倡使用篮子买菜减排习惯,政府应严格执行超市、商场限塑令,对塑料包装品征收高额消费税。

3、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垃圾处理常态运行。一是各自然村要建立专职有效的保洁队伍,按照优先照顾中低收入人群就业的原则选好配齐保洁人员,明确每一位保洁人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鼓励保洁人员在做好清扫保洁工作的同时,兼任卫生宣传员和监督员,能够指导农户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减量,劝导农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由村民理事会制定保洁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增强保洁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鼓励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清扫保洁工作发包给公司或个人,村委会或村民理事会等负责监督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政府补助、村民自助、社会赞助”的多元投入机制,达到“政府保基础设施、村民保运转”的目的。市、乡财政要将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业务。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和祖籍在农村的公务人员积极为农村垃圾治理捐款赞助。按照“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发动农民筹资投劳,用于农村垃圾整治,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起来。

4、建章立制,完善自治,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名流在农村公共事务自治管理中的宣传、筹资和管理作用,吸收当地社会名流(包括居住农村的退休老干部、教师)组成村民理事会,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法律规定下制定建立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处罚措施,强化基层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村民对卫生保洁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意识。

上一篇:农村饮水安全常识下一篇:农村流动党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