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象的发展

2023-02-24

一、引言

意象、兴象理念是一种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创作表现手法, 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 而不仅仅限于中国画的写意画技法范畴。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 这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等。老子《道德经》里面提到的“大象无形”这个词。其实就是关注事物的气质神态而不关注具体细节。当我们不再用细节和数据描绘一个事物的时候, 你形容出来的一定是一种气势, 一种感觉。这篇围绕“意象”发展的讨论, 以《周易》为精神起点, 概述了一个文明古国从春秋到魏晋到再到唐宋、清末民初以及现当代的思想变迁, 探究我国的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蕴含的意象艺术精神。

二、老庄哲学所引发的意象之思

作为诗性哲学的老庄哲学, 在其对有与无、象与道、虚与实的哲思过程中, 或隐或显地牵扯出中国古典诗学的思想, 对艺术作品的引发与生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本身用诗体写就的《道德经》与《庄子》瑰丽谲奇, 汪洋纵横的大散文本身就是一副规模巨大的创作, 一种诗性的存在。作为后人, 我们应该正视它在中国艺术与文学意象中的奠基作用。

老子曾在三十四章中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世间万物依靠大道而生息繁衍, 而大道对万物从不加干涉, 这也和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非彼无我, 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陆机在《文赋》中强调了在文章构思中观察与积累的重要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提出了心与物, 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也强调了创作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融汇交流, 合二为一, 这也与老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呼应。正如宗炳《画山水序》中所说:“圣人含道瑛物, 贤者澄怀味象, 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曹植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阮籍微妙无形寂寞无声而后可睹窈窕淑清, 以至到唐代司空图的“四外说”都深受老庄的巨大影响。

老庄哲学的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样一种切入物象的“若化为物”的状态, 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所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 对中国古典意象的生成与引发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也就自然地牵扯出了不计其数的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以至后来的情绪饱满, 酣畅淋漓, 愤世嫉俗的有关主与客, 心与物, 情与景, 意与象的相互交融相联相系的精妙绘画作品。这种流淌在中国文化血液里的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中始终占据着核心范畴, 反映着中华民族一种渊源久远的深层审美心理, 由来已久。

三、意象论的形成和发展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象的本体论

齐梁之际刘勰的《文心雕龙》历来被视为中国古典文论的集大成之作, 鲁迅先生曾评价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神思》这一章在其书的整个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涉及到了艺术构思的诸多方面, 如艺术想象、意象的形成、心与物的思、意、言的关系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神思古﹖人云, 形在江海之上, 心在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周振甫先生说是神思之变, 范文澜先生极言文思人心的高远。王元化先生是说神思乃为联想和想象, 这些解说可能过于拘泥于刘勰的话, 我们回到文本“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礼之致乎[1]”可见从文之思到思之致有一个过程。这与庄子说的“形残而神全”相合, 也和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相一致。

2、唐宋意象论的概说

中国意象论的源头应该追溯到老庄, 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家和诗学家的本体论思辨, 才奠定的坚实基础。唐代司空图“辨于味”而达“味外之旨”是其超象之思的第一要义, “韵外之至”和“全美为工”是其最高的审美理想, 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淡薄, 蕴藉含蓄, 玄之又玄的飘渺余趣。而实现审美理想的最好途径, 就是创造具有出“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象来。宋人涉及诗学意象二字甚少, 有关意象的思辨却不乏其人。苏轼诗学虽未涉及意象二字, 却对意象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东坡以推崇神似为其理论基础,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他的神似之思, 实质上就是一种意象之思, 他认为论画赋诗不能仅仅拘泥于物象形似之上, 那些能让一景一物都能给人一种月初画面外的感觉的人, 才能称为画家、诗人之道。因此说, 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对形而下纷杂现实世界的自觉忽略, 对形而上生命本体与天地之美水到渠成的直觉认识。所谓的“自然之数”乃是不加雕琢的本真, 看似残缺, 实则精神。艺术中最有意味、最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东西, 往往是超越客观物象却不背离艺术规律。这才是“游刃有余, 运斤成风。

四.结论

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 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在中国古典美术领域, 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 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 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 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 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 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 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 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其次, 意象为单个形象, 意境则是形象体系,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我们只有把握好意象之美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摘要: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基于中国异于西方国家的生活习俗和背景文化, 绘画似乎也给人一种“诗·礼·乐”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这仿佛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思维。而“只求神似”的说法也就沿溯到了蕴含着艺术精神和意象的源头, 卦象与自然的生成, 神化与现实的合一——商周之际的卜筮之书《周易》。都有所论述, 意象之美可以说贯穿于我们这个民族所有的艺术创作。本文试通过意象的发展来说明意象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意象,创造,发展

上一篇:英语课程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初中英语议论文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