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了无新意。早在5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已经颁发给了两位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济学家,所以,当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和斯宾塞获奖的消息传出时,人们并不感到惊讶。

第一篇:信息经济学论文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经济学分析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做出更为严密的分析,以推导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本质为出发点,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从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和主观因素,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成本一收益法来深刻分析这一行为的经济根源,具有普遍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信息失真概说

1.1 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行为,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了经济活动客观事实。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易被发现和查处。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在论证其核心内容时,做了如下假设:

(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2)资源都是稀缺的。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会计信息失真是经济人违反制度则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非法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客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并非全是人为的因素,一定程度上由其客观条件来促成的。对于所发生的众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追根溯源,究其客观基础主要有经济人的假设(其中包含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权力配置资源、制度缺陷、体制的落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等。

(2)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主观因素。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否真正发生,还取决于其它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会计人员的需求偏好,道德伦理、社会舆论等。他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他的个人需求偏好的主观约束。这些需求有:如金钱、财物等满足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条件的需求;如工作业绩等,对事业上的成就需求;如领导职位效应等对名誉、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个人的特殊消费需求。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第一,经济危害。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造假,国家公布的信息也会不真实,统计数据和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造假,会给国家制定经济政策造成障碍,给国家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第二。社会危害。在社会领域,会计信息造假直接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造成社会信用危机,而且极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会计信息造假不仅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而且是违法乱纪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政治危害。会计信息造假在政治上影响和危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影响政府的执政威信和执政能力,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起到了阻碍作用。

3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进行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认为决策者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可以清楚地计算其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运用“成本一收益”理论,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多角度地思考。

(1)微观机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都在于谋求自己的私人利益。会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人,他也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从微观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会计从业人员作为理性的决策者,他不会考虑到社会利益,即只要会计信息失真给他带来的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就会诱发会计信息的造假。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本身具有的成本低、收益高这种现状,就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率上升。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是指会计从业者在实施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中的付出,在会计信息失真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显性成本很小,即会计人员的直接投入是相当少的忽略不计。而把它的隐性成本,即它的心理成本,惩罚成本及机会成本相加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总成本。

作为理性人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决策时,会对这一过程的成本一收益分析,以决定是否及何时实施造假,这里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

图1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成本—收益曲线

图中横轴表示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及程度,纵轴表示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及惩罚。其中会计信息造假的理论总成本曲线(CtCt’),即在法律制度完善,惩罚充分有效的情况下,会计信息造假者的总代价,但在当前我们尚未做到,故用虚线表示,会计信息造假的实际总成本曲线(CrCr’)反映现实状态,较之前者低,且主体是在抵偿线之下,表示会计信息造假成本低于会计信息造假收益,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是“有利可图”的。产生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的总成本是很低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作假帐的情况越来越司空见惯,社会监督机制又极其不完善,监督实效缺乏必要的法律作为保障,监督主体的力量相当薄弱,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位,严重打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性,会计造假者面对巨大的诱惑,良心变得脆弱,道德的防线容易突破,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使然,显而易见其心理成本是很低的。还有会计信息造假的惩罚成本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的最主要的成本,惩罚成本在一定时期相对固定,即根据会计信息程度严重状况不同,受到的处罚也不同。虽然,我国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罚存在着高选择性,即同样的会计信息造假,受到惩罚的轻重程度可能大不一样,往往关系网多者,处罚相对会轻一些。再者,会计信息造假的机会成本也是很少的。从事会计信息造假的会计人员的收入一般是相对固定,并按照统一的规定发放的,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收入并不高,即使被查处,受到的经济损失并不大。假如其从事某种造假活动,其所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这些资源即使全部花在本职工作上,其收入基本不会有所增加。而从事会计信息造假,则回报往往是十分丰厚的。

在以上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各种社会约束软化,会计信息失真成本过低,而其收益过高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它成为我国的公害,确有其深刻的内在的经济根源。

(2)宏观决策: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收益分析。

由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偏高,效益偏低,这也是影响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力度的成效,致使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偏低,解决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这儿将着眼于宏观决策的社会层面角度来分析我国目前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收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指的是国家政府机构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而付出的人员、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4 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4.1 加强公众教育,增大会计信息造假的心理成本

会计信息造假者的心理成本是造假产生的客观基础之一,包括其道德观念的改变和所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增大会计信息造假者的心理成本,就要靠加强公众教育来实现了。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以民众的权利消解会计从业人员的特权,使会计造假的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而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政府要从主观上消除会计从业人员造假的动机,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确保权利和义务的正确使用和履行。

4.2 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4.3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高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效率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它的功能主要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防范财务造假,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寒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也体现出社会要求,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计控制和保证单位履行困家法规政策职责的控制等规范性的控制标准,应视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制执行。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而人手:从宏观方而讲,要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下正常运营;从微观角度看,应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

4.4 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

(1)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则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作用创造条件。

(2)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将其列入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事关稳定与发展大局的头等大事来抓。

(3)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凡未经审计鉴证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4.5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参考文献

[1]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3.

[3]韦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J].公用事业财会,2008,(2).

[4]孙丽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4).

[5]仲兴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原因分析[J].科技风,2009,(1).

[6]刘玉廷.诚信真实一会计管理的目标[N].中国财经报,2002,(4).

作者:苏俊杰

第二篇:信息经济学和中国信息化的相关性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了无新意。早在5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已经颁发给了两位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济学家,所以,当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和斯宾塞获奖的消息传出时,人们并不感到惊讶。

奇特的是,很多国内的报道把诺贝尔委员会所说的获奖理由 (“三位获奖者的贡献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转述为“三位获奖者解释了现代信息经济的核心”。信息经济学真的解释了现代信息经济的核心吗?这又和国内所谈论的信息经济和信息化有什么关系?更进一步,现代信息经济学理论能够对中国的信息化过程给予指导吗?这是我想说的了。

一、此信息经济学非彼信息经济学

其实,早在10多年以前,中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力主建立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了,不过他们所说的信息经济学与国际上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显然是两回事。他们关心的信息经济学是受到信息经济一词的启发,感到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经济规律,并建议建立这样一门专门的学科。如今,这些倡导者已经组织了全国性的信息经济学会,并广泛使用信息经济学这一概念研究所谓的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问题。

从研究方式看,这些信息经济学研究者试图继承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研究传统,对中国的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进行计量分析;为了区分主流经济学家所说的信息经济学,他们提出了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将主流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称做微观信息经济学,而他们所侧重的是所谓的宏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这些研究者的努力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在很多媒体上得到喝彩。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批评他们不顾不顾经济学界的传统,贸然采用信息经济学这一有特定含义的概念讨论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问题,同时还对这些作者不够深入、不够严谨的风格提出了批评。

在我看来,这些批评大部分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类似的著作为什么能够一再出版,甚至赢得市场的广泛喝彩呢?难道这不是说类似的题材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而主流经济学的信息经济学又所说甚少吗?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这类作品的盛行本身就已经向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任务。关键的问题在于。除了由部分中国经济学家定义的上述信息经济学研究外,主流研究传统下的信息经济学为什么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所说甚少呢?它是否能够对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呢?

二、从新古典经济学到信息经济学:现实性问题还是逻辑性问题

早就有人对新古典经济学不满意了!现代信息经济学也正是从这种不满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到现在为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汗牛充栋。这些批评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逻辑心存敬意,但是对其过分严格的、往往很不现实的假设深为不满,如完全信息假设。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现实经济行为人的差异、私人信息的不完备或不对称、个体行为人之间的战略性相互作用,全都被化解消融于市场价格这一公共信息之中。价格信息替代了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差异、私人信息的不对称、个体间的战略性相互作用。可以说,这样的经济学与坚持个体主义方法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名不甚相符。

但是,经济学家一直争辩说,信息完全和信息对称的假设仅仅是迈向现实世界的第一步,其意义正如摩擦力为零的物理学研究,现在,信息经济学不是放松了信息完全假设吗?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不是加上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了吗?

然而,这种视角下的新古典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极大地误解了经济世界,以至于没能看到理论框架中隐藏的内部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和假设不现实是两回事。如果说假设不现实,可以通过逐步放松假设来逼近现实;如果是理论内部的逻辑错误,则这一错误必须得到纠正才能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而问题恰恰是,新古典经济学存在内部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甚至渗透到信息经济学研究中。

任何基础经济学研究都要从经济人(或者叫理性假设)假设开始,新古典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也不例外。在经济人假设情况下,每个自利的经济主体都会尽可能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意味着,如果经济人发现隐藏某些信息对自己更为有利,他就会选择隐藏这部分信息,经济人之间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如果参与人发现选择披露信息对自己更为有利,此时他就会去披露信息,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就是对称的。因此,经济人假设意味着复杂的信息分布情况,而信息的对称与否是经济人理性选择的自然结果(还与交流成本有关),我们不能抛开具体背景去任意设想信息分布的情况。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完全信息经济学一方面坚持经济人(或理性)假设,另一方面假定信息完全,就出现理论假设间的不相容问题。因为经济人或理性假设意味着经济人有选择保守信息和披露信息的自由,同时也确定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如果再加上一个画蛇添足的信息完全或信息对称假设,当然就会出现逻辑矛盾了。所以,凡是从理性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开始的经济学研究都是错误的。

那么,健全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在经济人假设之后,就要研究和分析经济主体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根据环境,确定经济人披露信息还是保守信息的选择。这样,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处于同一个分析层次。毕竟,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都是经济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选择的前提。

如果遵循这样的研究道路,经济学家就要直接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了;但与此同时,经济学不再简单空洞了,信息经济学也更为丰富多彩了,到这时候,经济学家才可能发现,信息经济学和中国信息化息息相关。

三、有关信息的现实制度安排

在现实世界中,除了经济人的信息决策外,还有围绕信息问题的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根据信息的内容,这些制度分别确立对信息披露行为的鼓励、默许或惩罚条款,从而改变了经济人信息决策的环境。这些制度变化很大,从强制性保密直到强制性信息披露,最终构成一个连续的区间。我们可以对这些制度进行以下简单分类:

.有些信息,国家实行强制性保密制度,要求知情人必须保密;如果这一范围内的信息被披露出来时,信息披露行为构成违法行为,如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情报,就是这样。

.对有些信息,国家保护保守秘密的行为,比如,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对有些信息,国家并不实行强制性保密制度,而听任组织或个人自发决定信息的开放与否,并对组织或个人的决策结果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如对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法律一般给予保护。

.对有些信息,政府鼓励信息披露,并建立了诱致性信息披露制度,如专利制度。

.对有些信息,国家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如证券市场上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

.从有关制度的丰富多彩可以容易地看出,人们正视信息问题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调整有关的制度,使之运行得更符合经济社会的效率原则。探索这些制度变化的情况本身就是摆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面前的一件重要而又有趣味的任务。

除了相关制度的历史性特征,我们还注意到,这些围绕信息问题的制度往往反映为政府规制。此时,和其他经济领域一样,政府是一个基本的经济主体,其规制限制了经济人的信息决策选择范围和激励结构。

既然经济人的自利行为与信息决策息息相关,围绕信息还有一系列制度来规范和经济人的信息决策行为,那么,健康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必须深入现实,根据现实世界来建构理论。恰恰在这一点上,信息经济学和中国信息化有着相同的话题,因为如何正视经济人过分的信息保密行为正是进入信息社会所必须克服的障碍。

四、信息经济学和中国信息化的相关性

根据国内公认的定义,信息化指的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十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发展战略,信息化被视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政策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进程。但是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内容服务却很落后,有路没车的问题非常突出;可是如果没有内容,要信息技术干什么?而内容服务就涉及到信息经济学要关心的问题:信息披露和信息管制。

按照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的重心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共享问题。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形成信息大量产生并迅速转化为公共信息的社会。但是,自利的经济人为什么要披露信息和信息共享呢?囚徒困境出现了。如何设计适当的机制诱导经济主体披露信息就成了一个重大的课题,这正是信息经济学能够派上用场的地方。

除了普通的经济主体,政府管制对信息化也影响重大。中国陈旧的信息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探索适宜的信息管理体制成为中国信息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信息经济学可以承担分析和评估的任务。

这样看来,虽然目前信息经济学和中国信息化没有什么相干,但它们是可能而且可以息息相关的;在彼此相互靠近的过程中,信息经济学和中国信息化都会收益甚多。就信息经济学来说,对中国信息化的关注可以使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大为丰富,这有助于信息经济学从缺乏明确意义的数学化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去直接面对经验世界。同时,中国的信息化工作也有望得到更好的经济学支持。经过信息经济学家的解释,人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信息化这一试验的意义;而且,在经济学的智慧光照下,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有望与市场化进程相互扶持,使中国更快地迈入公民社会。

作者:范世涛

第三篇: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析

摘 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 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 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 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 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 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 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 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 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滲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 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1] 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 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但渭林

上一篇: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下一篇: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