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2022-09-12

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 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就是要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 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但是, 这几年来, 由于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 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 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同思想的成熟程度越发的不适应, 出现了中小学生犯罪率接连上升的趋势。当然, 把加强法制教育仅仅认为是针对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想法是不妥当的。但从实践情况来看,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却是十分必要, 也是非常紧迫的。

1 目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 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 法制教育硬件投入不够。有的学校对法制道德教育的投入较少, 甚至不愿投入。

第二, 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常规的法制教育只有在初二政治课中每周有两节。小学、高中基本上没有进行专门的法制教育。穿插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大多数是教育学生不要实施杀人、放火、强奸、投毒、绑架、盗窃、爆炸等刑事犯罪行为, 还有一大部分是教授学生有关经济犯罪和有关宪法知识的内容, 而真正做为整个法律体系根基的民法制度与原则却涉及不多。宪法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部分也只是寥寥几笔, 这实在是让人感到疑惑。

第三, 学校教育体制下教师本身法律素质不高, 对中小学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导致这类课的开设形同虚设。许多教育工作者把精力主要放在学生智育上, 忽视法制教育, 有些学生即使犯点错误, 只要学习好, 在教师眼重他们仍然是好学生, 教师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一般不予纠正。

第四, 法制副校长名存实亡。所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 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而名存实亡。目前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法制教师, 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 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兼任,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第五, 家长忽视中小学法制教育。许多家长头脑中保留封建时代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独书高的思想, 认为孩子考大学是唯一的成才出路, 对孩子智育乐此不疲, 而对孩子思想和心理问题却很少关心, 很少过问, 甚至麻木不仁。

第六, 社会不良风气也给中小学法制教育带来一定困难。

2 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经验

2.1 法制教育之理念——“法治”

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源于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有关美国宪法、人权法案和独立宣言等奠基性文本的教学, 并于1975年被正式列入社会科课程范围。法治教育也是一种与宪法相关的民主教育, 而非单纯的法律条文教育, 也不是专业的法学理论教育。因此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以法治为理念, 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来自制法律行为, 这才是学校法制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2.2 法制教育生活化

美国课程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 而是将观念渗透到学生的生话、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课程设计也非常具体巧妙没有呆板的学究味。

2.3 教育法规、政策的丰富性与有效性

美国的教育法规政策项目条款多而全, 包含有午餐法、校车法、预防法、交全法、经费法、授权法等等。学校交全和预防暴力的每一个法案都会附有拨款的数额、经费的申请条件、专款专用和相关经费应用的限制等。教育法规、政策的丰富性与有效性使得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有了一个基木的保障, 也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2.4 教育方法多样化, 注重隐性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践检验

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认为单纯的规范的灌输无助于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 更不用谈法律意识的培养。真正有效的教育途径应该是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水平, 逐步树立起法律意识, 影响他们的法律行为。

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还重视环境对人的隐性教育, 他们花大力气在各地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场馆, 动用现代化手段布设环境,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宣传法制教育发挥隐性课程作用, 寓法制教育于智育、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之中, 形成氛围。

2.5 教师法制素质培养的严格化

教师的法制思想状况、言行被西方国家及其学者看作是影响学生法制观的重要因素。美国对从事有关法制思想教育的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挑选, 许多州还实行培训上岗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对教师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法制素质的严格培养, 使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更有保障。

3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对策

3.1 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 应从小抓起

法制教育之所以是一个系统教育是因为法制教育要求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而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从小培养, 乃至一生培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 应由浅入深, 从小抓起。一要普及法律常识, 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二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法、护法, 具备一定的依法办事的能力;三要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让学生从内心有学法、用法的需求, 能够主动地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主动地捍卫法律的尊严。因此, 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内容上, 要与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 既要考虑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又要注意与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关系, 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合理配置课程, 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精心组织教育活动。

3.2 学校教育部门应不断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将法制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学校要多方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 加强法制教育的软件建设, 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 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司法、公安部门应选择适合青少年参观的相关普法教育机构和设施, 开辟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 向未成年人开放, 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务。

3.3 提高学校教师的法律素质,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成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规划地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聘任法制教育专、兼职教师。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法制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对学科教师、法制教育辅导员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形成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良好法制环境;要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 从而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在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中应加试法律, 让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不是合格的教师。

3.4 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整合来看, 主要渠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家长与学校的有机联系, 可使用家校联系册, 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家长座谈会, 家长与学校之间随时可进行电话联系或咨询, 组建家长委员会, 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些重大决策,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 开办家长学校, 使家长掌握必要的教育子女的知识等等。

3.5 加强社会教育,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从学校与社会的教育整合来看, 学校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聘请校外法制教育的师资, 采用专职和临时教师相结合的方法, 聘请相关机构的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制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 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 发挥社区的教育职能[2]。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也很大,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个混乱的外部环境, 不仅会把社会搞乱, 更会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功的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得以巩固和深化。因此, 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同时, 还要净化社会环境, 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

只有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 优化教育资源, 协调教育行为, 才能为学生的法制教育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3.6 加强教育立法, 完善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度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制度建设方面与整个国家法制建设一样, 都属于薄弱环节。为此国家在“四五”普法规划中明确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 积极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与青少年学生相关的立法工作, 在已有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基础上, 继续完善和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这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根本制度保障。

摘要:中小学法制教育, 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而提出来的。但是, 近年来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 法制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着手, 通过借鉴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经验, 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对策, 认为只有做到从思想上重视, 从制度上保障, 做到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 协调教育行为, 才能使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法制教育,中小学,隐性教育,法律素质

注释

1[1]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2[2]刘顺吉.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27 (3) .

上一篇:基于微博数据的国产美妆品牌用户画像研究下一篇:蚁群算法求解独立学院自动排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