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考试题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公共文化考试题范文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强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强力推动城乡公共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http://sh.offcn.com/)制作

微信:shoffc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以改善文化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越发展,全市文化事业迈上崭新的台阶。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最近长治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

坚守文化责任,在机制创新中提供示范区创建的组织保障

长治拥有灿若星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开创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先河;长治素有“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元代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多达189处,占全国的40%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居全省之首;长治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就是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化、繁荣文化事业的过程;就是提供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强化保障,全面夯实示范区创建的工作基础。

一是创新示范区创建的领导机制。在全省率先理顺了集中统一的大文化管理体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市政府党组成员,各县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全部兼任副县市区长,分管宣传文化、新闻出版、文物旅游等大文化工作。这项改革使全市文化事业由多人多口管理变为归口归人管理,避免了推诿扯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和各县市区长担任组长,宣传部长、副县市区长担任副组长,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创新示范区创建的宣传机制。2011年6月长治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以来,多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市党代会报告及各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对示范区创建工作作出部署。并且,通过在公共场所摆放宣传展板,在公益广告屏播放创建标语,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举办创建示范区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大力宣传。先后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登稿件300多篇,编发工作简报110期,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同创建的浓厚氛围。

三是创新示范区创建的保障机制。长治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将公共文化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近5亿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5.2个百分点。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3%,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44.5元,均在全省排名第一。市县编制部门为全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增加了3名全额事业编制,配齐、配强了基层文化站辅导员;为所有行政村配备了1名享受财政补贴的村级文化管理员。制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健全培训制度,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市里每年举办两期乡镇综合文化站辅导员培训班和村文化骨干培训班,县市区每年对基层文化干部进行培训。在山西省两届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员技能大赛中,长治市均名列第一。

完善文化设施,在强基固本中走出示范区创建的长治路径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涵盖了公共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成功创建的关键在于抓重点、强督查、建网络、优服务,强基固本全面达标,走出资源型地区文化跨越发展新路。

一是分解落实任务,加强督查考评。创建之初,我们就制定下发了《长治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创建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将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市创建领导小组抽调力量组成3个督查组,多次进行全面督查,做到了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馆站标准。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作为示范区创建的重中之重。新建市群众艺术馆、8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一大批乡村文化场馆设施,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6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其中文化馆面积由31756平方米增加到5043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由29143平方米增加到49684平方米。全市28个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居全省第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2个,村文体活动室3454个,农家书屋3515个,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长治县西火镇、长子县鲍店镇等6个乡镇被评为山西省文化先进乡镇,城区紫坊村、高新区捉马村和化家庄村等21个村被命名为山西省文化示范村,郊区故南村、长子县西南呈村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文化特色村。

三是实行免费开放,提升服务水平。全市28个图书馆、文化馆,2个博物馆和132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对辖区内15处纪念馆、收藏馆等重点文化设施、企业自办文化设施以及其他国有、民营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免费开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建立了专门网站,方便市民查阅。按照总分馆制的模式,市图书馆总馆与13个县市区分馆全部联网运行,实现了“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在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建立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泛开展展览、讲座、报告会、全民阅读、技能培训等活动。沁源县李元镇、长治县韩店村、襄垣县王桥村基层服务点被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按照市有分中心、县设支中心、乡村建服务点的模式,延伸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建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3个,乡镇基层服务站点132个,3454个行政村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村村通”目标。

保障文化民生,在开展活动中打造示范区创建的特色品牌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让城乡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创建示范区是手段,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才是根本。创建示范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实施了“文化低保”工程、周末大剧院、流动图书服务车进社区、文艺轻骑小分队下乡4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文化惠民项目。“文化低保”工程解决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问题,使全市835个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每年最少能读1本书、看1场戏、看6场电影;“周末大剧院”由市里统一组织,从2009年开始,每周五为群众提供免费演出,共演出175场,观众达到14万人次;“流动图书服务车进社区”活动,去年市里专门购置了两辆流动图书服务车,在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全市10个社区巡回开展流动服务,为市民提供了就近、便利、快捷的图书阅览服务;“文艺轻骑小分队下乡”活动自2000年实施以来,共演出300多场次,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针对长治市回族人口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这一实际情况,今年7月,在全省首家成立了两个清真寺民族图书阅览室,为少数民族群众看书学习提供了便利。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治县长乐社区、城区东关社区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八一广场及广场消夏文化活动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广场特色文化活动。从市县文艺院团抽调演员,进学校、入社区、到农村进行演出,还邀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儿童剧《特殊作业》来长治市进行了三场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演出,加强了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今年全市共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600场,受众人数达到100万,形成小舞台演绎大精彩、小节目烘托大氛围的喜人局面。

二是培育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群舞《海英和她的妈妈们》、潞安大鼓《好婆婆》、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荣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多个节目参加了央视《我们的节日——清明》、《欢乐中国行——魅力长治》和《激情广场》的拍摄工作。上党梆子《丹凤朝阳》、襄垣秧歌《豫让与襄子》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全省戏曲“杏花奖”比赛第一名。上党梆子《汉阳堂》等4台大戏、上党落子《申纪兰》和《大地情深——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专场文艺晚会》进京展演,还组织文艺院团赴日本、韩国、欧洲进行了文化交流,受到各界好评。

三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草根文化”品牌。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全市培育了一批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乐的“草根文化”品牌,挖掘、传承和提升了传统文化影响力,打造了长治中华祈福文化旅游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壶关国际攀岩节、沁源灵空山避暑节、平顺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一批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节庆文化会展品牌。根据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要求,长治市将发展群众自办“草根文化”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成立了由专家学者、文化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共文化机构工作者组成的课题组,对“草根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在全国31个示范区中名列第12位,被评为良好课题。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的意见》和10多项配套文件,有效推动了群众自办文化的发展。目前,长治市有民间自办文化大院1210个、民办剧团89个、民办个体放映队85个,其他民办文化机构及民间工艺特色文化户2181个。全市群众自办网络文化积极性很高,其中“上党公社网”已有社员43.4万人次,在全国综合性网站中排名第17位。

公共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示范区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示范区创建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抓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行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推动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乡、村创建活动,全面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以踏石留印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劲头,深入推动公共文化大发展,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努力当好全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交流群:7236247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电 话:021-51061911

微博账号是“上海中公教育”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http://sh.offcn.com/html/shanghaigongwuyuan/)。

第二篇:公共文化宣传标语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参考宣传标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石嘴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举全市之力 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以示范区创建为载体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改进文化单位服务方式 提高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周周有活动 月月有主题 天天有服务

发挥品牌活动示范作用 引领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政府主导 依托馆团 社会参与 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整合文化资源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照指标 明确重点 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 广覆盖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 均等化 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 打造文化服务亮点

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 丰富公共文化免费服务形式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高公共文化免费服务水平 开门办馆送文化 免费开放为大家 文化馆 和谐家 免费进 惠大家

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 开放的群众展示舞台 基本的公共文化项目 公益的艺术知识传播 文化资源共享 惠及城乡群众 立足社会公益 情系文化民生 文化大餐下基层 免费服务零距离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保障文化服务质量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型工业城市

全民参与 共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效能 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惠民遍城乡 舒适生活乐万家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全力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坚持政府主导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 打造文化服务亮点 立足社会公益 情系文化民生 倡导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城市 公共文化

我参与

我快乐

第三篇: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求文思乐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镇乡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作用,采12全文查看

第四篇:群众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一部分

关于群众文化需求

这里所说的文化需求主要包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欣赏演出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中所追求的文化品位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内容,体现的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群众文化需求概述

群众文化需求的历史演变、群众文化需求的区域差异、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进程对文化需求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影响、社会阶层变迁对文化需求的影响、公民社会的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影响、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文化需求的影响 群众文化需求的层次分析及政府的选择

文化需求的层次分析

从政府提供服务的便捷性和对服务对象的要求视角看,大体可分为初级、中端和高端的文化需求。

从受众人数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大众化文化需求和个性化文化需求。

从文化需求存在周期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稳态的文化需求和暂时的文化需求。

从群众的受益效果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利于长远的文化需求和现实的文化需求。

从群众的祖居与迁徙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祖居地域文化需求和移居地文化需求。 政府对于文化需求的选择

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一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得到,二是以文化产业的方式通过文化市场有偿得到。上述初级的文化需求、大众化的文化需求、稳定的文化需求、利于长远的需求和现实需求中积极的需求都应由政府免费提供。

现阶段群众文化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文化设施 、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更加贴近不同区域群众的需、如何保障文化设施的有效运转

第二部分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专门论述。 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详细表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运行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

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

为什么现在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

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提升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在一定公共财政条件下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和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标内容 发展规模指标、政府投入指标、社会参与指标 在不平衡性中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目前应以县为基本单位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等于一刀切 、财力重点向农村倾斜是实现城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激活文化主体和市场主体投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正确处理政府偏好与群众偏好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政府偏好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过程中,政府更多的是从职能和责任出发,更偏重于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长远、全局的,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这样的服务和产品。而现实中,群众更注重享受成果、休闲娱乐、旅游、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如果以优先排序的话,政府会把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把提高社会成员素质放在第二位,把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放在第三位;而大部分群众的排序却与政府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正确处理政府偏好与群众偏好的关系 要对政府偏好和群众偏好进行最有效整合,缩小偏差,必须科学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一是从层级上说,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长远、全局的,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这样的服务和产品。而市、县级政府则应在保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和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从财政体制上说,要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品供给的财政分担机制。从而做到政府偏好和群众需求的统一。

当前中央层面的举措和地方的一些做法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实施免费开放、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各地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70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2010年,全国文化基建项目1198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0.07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施工面积1243.46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40.8%;竣工项目5260个,竣工面积

3、315.53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29.8%。

实施免费开放

2011年1月27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2011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实现了向公众免费开放。

4、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我省承担了《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研究,秦皇岛市被评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邯郸市“前村万户文化家园工程”和霸州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评为首批示范项目

6、各地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浙江省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推动城乡图书馆(室)互联互通、北京市发布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江苏省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实施了《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

第三部分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目前,全省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55个,公共图书馆146个,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92个。列入规划的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已完成1345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文化广场500余个

2、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以免费开放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结合服务职能,经常开展主题讲座、报告会、公益展览、公益演出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3、注重创新文化惠民工程更加贴近河北实际

。流动舞台车配送完全依据下乡演出场次,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一视同仁,迁安市洪影评剧艺术团和平泉县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两个民营剧团就先后获赠流动舞台车。

流动舞台车工程

4、文化共享工程 共享工程。在全国首次编辑出版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教程》。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人员能力标准》,将文化共享工程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能力都作了详细的划分,使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研制开发了“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动应用系统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先后命名了河北科技大学等12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河北省民俗文化节走进广场、走进企业、走进高校、走进旅游胜地。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7、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激发群众文化热情

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依托各类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各个层面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性会演、展演等活动,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的长效机制和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8、以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9、群众性自办文化蓬勃发展

河北省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连续评选了三批“农村文化之星”

各地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也促进了微利的经营性文化发展。

全省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民办图书室、博物馆、剧团、书画社、文化大院等民间自办文化机构2万多个、特色文化户4万余家。

10、经验与体会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深刻把握现代化进程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影响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规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11、对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规范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主要解决群众享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权益问题; 文化馆、文化广场主要解决群众参与权问题; 网络主要是解决群众发表、表达权益问题等等。

除上述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外,政府还应根据群众文化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多设计、建设一些利于群众、群众乐于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12、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方面,如何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一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决定了必须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另一方面,在社会中有蕴藏着巨大强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和力量,迫切需要加以引导。 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必须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跳出直接“办事业”的旧体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形式从直接提供服务转为间接提供服务,集中力量加强监督,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下一步重点工作

每市确定并重点扶持1—3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下,建成20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区),带动和促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健全,资金、人才和技术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基本建立的目标。

一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二是统筹整合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创新。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四是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五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人才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

第五篇:公共文化调研报告

河口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

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端,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山水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8%。境内最低海拔76.4米(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是云贵川三省海拔最低点,最高海拔2354米(大围山主峰)。河口属热带地区,境内高温多湿,年平均气温23.2℃,最高气温46℃,相对湿度85%,年均降雨量1785毫米,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3%,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适宜发展香蕉、橡胶等热区经济作物,是云南省橡胶和热带水果主产区之一。全县共辖6个乡镇,27个村委会,275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4个国营农场,有2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边境通道和多条民间通道,居住着瑶、苗、壮、傣、彝、布依等35个民族,总人口10.52万人。

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与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铁路、公路、航道连接的交

1 通枢纽,距昆明市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出海口)416公里,是中国西南进入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历史上就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民族文化工作队1个,文物管理所1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

(一)“两馆一站”工作基本情况

1、“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情况

河口县图书馆、文化馆由于涉及河口县旧城改造经政府协调,图书馆搬迁到河口档案局4楼上班,文化馆搬迁到河口外宣办3楼上班。

2、“文化站”基本情况

河口县有四乡两镇共6个乡镇(桥头乡、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河口镇、南溪镇)。

(1)桥头乡文化站于2009年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投资320万元新建文化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底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建成全州边境一线占地面积最大、规划设施最齐全、设备最新进的乡级文化站。文化站由综合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组成。 室外活动场地占地约1300㎡,包含有灯光球场、门球场、演出舞台、健身路径等,站内设图书阅览室、文化

2 活动室、综合培训、辅导排练、老年和少儿活动厅等12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电脑10台、健身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器材、音响一套、投影仪一套、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笛子等。另外,全乡已建成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2)瑶山乡文化站于1984年成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2年翻修;2005年扩建街道门面,建筑面积80平方米;2007年初建新综合楼,建筑面积431平方米;2008年初建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建筑面积600个平方米。新综合楼和广场共投资88.6万元。站内设置有:办公室、文化信息共享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民族文化陈列室、储藏室等,民族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并于2009年7月1日新给定楼正式对外开放。

(3)莲花滩文化站建盖时间新文化站2013年6月投入的资金是30万元,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练习室。从业人员数2人。

(4)老范寨乡文化站成立于1985年,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资,2007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入资金60余万改建。建筑面积369.36平方米,一楼办公室,二楼会议室,三楼电子阅览室。内部按要求设置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老范寨乡文化站有编制1名,现有工作人员1名。

(5)河口镇口岸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1万元,设有书刊阅览室1OO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11O平方米左右、培训教室5O平方米,综合办公用房4O

3 平方米。

(6)南溪镇文化站建盖于2008年12月。文化站投入的资金是30余万元,建筑面积391平方米,站内设有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等。从业人员2人。

3、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1)河口县共有3个社区,分别是槟榔社区、北山社区、合群社区,都有建有文化站综合楼,设成文化活动室,室内有电视、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各类文化知识宣传片及文化知识学习。并且还设立了农家书屋,书屋藏有各类文化书籍,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借阅。7台文化共享工程电脑,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文化知识的查阅,各社区文化指导员均由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确保了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各项文化活动有序正常开展。

(2)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截止目前,我县各乡镇共有60个村民小组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在县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的帮助下也先后建了38家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作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教育阵地。农家书屋按要求做到每周向农民群众开放5天,每天4个小时以上,并有专人管理。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

(一)、镇(乡)、村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1、乡镇及农场场部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4 我县十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在地有9个可以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有1个乡政府所在地还无法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9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收听不到中央、省、州县的无线广播信号,只有县城的河口镇能收听到中波广播(中央、省广播节目)和中央、省、州的调频广播节目信号。

农村地区已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500户农村用户实施完成“户户通”工程,98%以上农村农户可以通过这两项工程进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约1000户用户可以通过“户户通”机顶盒收看到州、县的本地电视节目,农村地区和农场生产队无法收听到无线广播节目。

2、电影放映情况

我县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324场,覆盖桥头乡,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河口镇共24个村委会。四个农场原属于省管农垦企业,不归县管,2013年划规县管后,一直无政策纳入“2131”电影放映工程,县财政困难,也无力安排资金购买影片片源和放映设备进行额外的电影放映。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农村青壮年劳力已大量进入城市,留守的老年、儿童能看上和感受电影的机会很少,因此,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不能仅仅停留在放电电影老的观念上,从放

5 映设备和音响上也应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革新,以满足人农村群众的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更高要求。

(二)文化广场建设及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县先后完成了10个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项目分别是桥头乡老街子、冬瓜岭,桥头乡中寨村翻坡小组瑶山乡梁子、太阳寨、南溪镇龙堡、瑶山乡水槽村、老范寨乡桂良村茶坪二组、莲花滩乡莲花滩村大滩小组、河口镇中寨村。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综合提供广大人民群众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等服务的功能要求。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也为群众公益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地、场所,同时也收好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一是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越来越多,由于空间狭小、条件有限,目前达不到国家馆藏图书的需求,二是文化馆图书馆目前处于“有馆无址”的状态,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馆舍陈旧,设施缺乏,各方面条件欠缺未能达到免费开放工作的有关要求。

2.文化专干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6 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管人与管事不相统一,导致业务部门缺乏调控手段,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部分乡镇文化站长在从事其他与文化不相关的工作,文化站的工作只是他们附带的业余工作,一部分在从事其他工作,文化工作交由其他工作人员在办理。文化专干不专,专业知识贫乏,业务技能下降,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加大对文化基层干部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河口属国家一类口岸,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领头军,我县正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力度,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已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但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基础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改善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希望上级部门根据河口的特殊性给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7 2.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与周边县市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也希望省、州、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我县“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县地处山区,村组找不到一块平地用作建设场地,为平整一块篮球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之许多村组离城较远,运输成本较高,而我县财政较为困难,县里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从其他部门整合建设资金极少,给项目实施增加一定难度。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工程”是政府主导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建设项目,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民健身权益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推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幸福成果,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加大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活动室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文化、体育惠民工作的

8 顺利实施和开展。

河口县文化体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与省、州及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了让我县的文化体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及各位检查组领导一如既往支持我县的文化事业。

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保护区2个,州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有传统音乐2个,传统工艺2个,传统习俗2个。河口县人民政府2005年33号文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7个,其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12个,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名录56个(故事、歌谣、谚语),其它保护名录39个。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4个挂牌单位。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20人,其中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5人,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15人,在老董下寨建成“河口布依族民俗展览室”一个。

上一篇:广告设计师职责范文下一篇:关工委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