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前羁押制度改革

2022-07-16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审前羁押制度改革》,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审前羁押制度改革

审前调查应坚持四个注重

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是增强审计工作计划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开展好审前调查工作。那么,如何搞好审前调查呢?个人认为,必须坚持做到四个注重,即:

第一、注重把握好审前调查的内容。审计组不仅要掌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单位哪些基本情况,而且还要根据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审前调查表格。这样既可以将被审单位个性情况调查清楚,也可以通过调查表格汇总出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便于搞好审前分析性复核。审前调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情况,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发和填写好有关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时收集基本情况资料。其中,重点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找出薄弱环节,防范审计风险。具体来讲:

一要调查是否建立了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了解有否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的分工是否明确,职责是否清楚。

二要调查是否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了解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牵制,特别是要了解单位出纳人员有否做到钱账分开、有否存在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登记工作;单位有否存在一人办理货币业务的全过程(如提款、付款、购物及其记账全过程);单位预留银行印鉴有否做到分开保管,有否存在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物保管与会计记录是否做到分开控制。单位的重大对外投资、担保、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是否明确,有否存在因个人决策失误造成损失以及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

三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及其内部结算管理制度,了解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合法,有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有否存在做假账、报假账行为;对各项收支和往来款项是否明确了结算报账办法和规定,确保各项收支及时入账,了解有否存在收支及往来款项长期不入账、不结算,财产物资不登记、票据不清缴等问题。

四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增收节支管理办法。针对单位重点收支项目调查分析,了解有否建立了有关如招待费用控制管理办法,公用经费预算定额包干办法、小车费用管理控制办法、各项收费征缴管理办法等等,有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收支预算目标的完成。

五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了财务审批制度,了解有否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等,超越权限的有否实行集体研究审批制度。

六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了解有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组织方法、

- 1 -

处理办法和奖惩办法,是否做到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清查,如固定资产清查登记管理制度、现金盘点制度、银行存款及时核对制度等,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账账、账实、账款相符。

七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内部审计或内部稽查制度,特别是要检查主管部门有否正常开展内审工作及其实质效果情况。对重大工程项目决算有否明确先审计后结算的制度等等。

八要调查主管部门内部设置的会计中心管理规范化运作情况,防止会计核算统管流于形式。首先要调查会计中心是否按照《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搞好统管部门单位的会计核算,认真做好记账、算账、结账、报账工作。对结报事项不合规、手续不完备、内容不完整,附件不齐全的会计凭证,是否做到及时清退,严格把好核算关。其次要调查会计中心是否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管理制度,确保部门单位结报的各项收支真实、合规,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真正把好监督关。比如:有否督促部门单位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检查有没有存在无计划、无预算或者超计划、超预算拨款行为;有否督促部门单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检查有没有存在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未经过政府采购就给予列支结报行为;是否督促部门单位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检查有没有存在专款不能专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行为;有否督促部门单位搞好固定资产和往来款项的清理工作,检查有没有存在因账物、款项管理脱节造成管理混乱和往来不清等行为。再次要检查会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确保部门单位资金在会计中心运行安全完整。

二是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近几年资产负债及财务收支(或利润)增减变化情况。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找出影响被审计单位家底和收支(或利润)变化的主要因素,剖析增减变化的原因,以便为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步骤、时间、范围和重点内容,收集相关可靠的资料。审计组应认真制定和审核分析填写好资产负债和财务收支增减变化情况调查表(或利润表),力求抓住本质,注重宏观,了解总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期末的往来款项进行调查,填好往来款项情况分析表,掌握往来款增减变化及其结构情况,从中进一步了解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三是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现行的财经法规政策及其执行和变动情况。着重收集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及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吃准吃透有关政策要求,以便在审计实施中,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到位,查找执行政策的偏差和漏洞。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等等,从中调查发现被审计单位执行政策和财务会计管理及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审计组还应认真制定和审核填写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调查表和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等相关情况的调查表,以便及时收集相关调查资料。

四是要调查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和信息。如被审单位有关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以往接受审计情况,财政及其主管部门核发的有关预算文件、银行账户核定文件,有关监管部门及其主管等部门所收集到的信访线索,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二、注重确定好审前调查的方式。根据上述审前调查内容,审计组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一是到被审计单位直接调查了解情况,实地进行观察和询问,收集相关调查资料。有关调查表格可事先发给被审单位填列,以提高审前调查工作效率。二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或符合性测试,查阅相关资料,计算填列审前制发的有关调查表格,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发现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从而为项目审计实施工作服务。三是采取座谈走访。召开被审单位财务、业务部门或下属单位及其相关人员座谈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拓展审计工作视野;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发审前信访协调函,全方位收集与审计有关的线索,挖掘审计重点,规避审计风险。四是其他调查方式。

第三、注重落实好审前调查的时间和人员安排。审计组在开展审前调查时,必须确定审前调查的时间,明确参加调查的人员,搞好审前调查的工作分工,确保审前调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是审前调查的时间要安排到位。审计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业务工作量大小,被审单位财务状况以及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熟悉程度,来确定审前调查时间的长短。审前调查时间既不能太短,否则就是走过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影响审计实施工作。一般而言,审前调查时间应控制在项目总工作量的百分之十五之内。二是审前调查的人员要明确到位。审计组要落实专门人员,搞好审前调查工作,特别是项目组长、主审人员必须认真参与,以掌握项目审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审前调查的工作分工要分解到位。审计组在开展审前调查时,对每位参加调查人员,都要明确调查目标和任务,将审前调查的内容一一细化分解给各个人,并落实调查的步骤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前调查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注重掌握好审前调查的效果。审前调查虽然是项目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项目审计全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审前调查不能等同于审计实施工作,不应当是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因此,审前调查必须注重调查效果,突出调查重点,讲究调查方法,不能面面俱到,或以调查代替审计。一是要抓住重点。审前调查应当集中在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掌握被审单位收支业务流程和经营范围,着重分析其财务收支的变动差异及其原因,重点是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调查。二是认真搞好分析和评估。在掌握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调查人员要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以确定审计策略,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规划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只有这样,审前调查才能取得实效,才能为编制审计方案奠定坚实地基础,才能进一步增强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有力地促进项目审计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

第二篇:羁押必要性审查研究

新《刑事诉讼法》第93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新刑事诉讼法使我们检察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重大利好),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对职务犯罪侦查而言,新刑事诉讼法延长了传唤、拘传的时限,赋予了检察机关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确立了侦查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增设了侦查终结听取律师意见程序。对侦查监督而言,新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完善了逮捕程序,赋予了检察机关对继续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权力,以及在审查逮捕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职责。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

新《刑事诉讼法》仅规定人民检察院负有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权,但对审查主体没有明确规定。目前,从检察院的内部机构来看,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监所检察部门均有一定职能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相融合。侦察监督部门负责对逮捕的必要性及是否延长侦察羁押期限进行审查,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对羁押期限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和审查,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可以予以撤销或变更。单独由其中任何一个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均有偏颇,所以目前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是以一个部门为主,分诉讼阶段进行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即以监所检察部门为主导,在案件侦查阶段由侦查监督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到案件公诉阶段,则由公诉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形成各部门在不同的诉讼阶段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审查机制。之所以选择监所检察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导,是由于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始终在监所检察部门的监督之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现的患病、怀孕等不适合羁押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且监所检

察部门不是办案部门,与案件本身没有利害冲突,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均处于中立的地位,能够客观、公正的对羁押的必要性作出审查结论。但是由于监所检察部门不是办案部门,对于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由于事实和证据发生变化而引发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监所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因此,就需要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分别由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配合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在案件侦查阶段,侦查监督部门作为审查批准逮捕的部门,对案情及侦查工作进展情况可以适时掌握,可以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可以作为侦查监督的一部分;而在案件起诉阶段,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因案件事实和证据变化而引起的羁押必要性条件变化,及时变更羁押措施。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

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有学者认为羁押的必要性即为逮捕的必要性。我认为,不能将羁押必要性等同于逮捕必要性。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细化了逮捕必要性的审查标准。具体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逮捕必要性的内涵:一是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对于逮捕必要性首先要把握的问题。社会危害性主要从犯罪嫌疑人所犯之罪是重罪还是轻罪来把握;二是人身危险性。比如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性的,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人身危险性”还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怎么样,是不是累犯,等等。三是诉讼可控性。因为逮捕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就是保障整个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围绕这个目的来决定是否逮捕。根据新刑事诉讼法可得,逮捕必要性审查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犯罪行为、罪行轻重、社会危险性等,而羁押必要性则考察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不适合羁押的情形出现、是否存在妨碍侦查、诉讼等社会危险,因此,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标准为逮捕必要性的审查标准既有重合,也有不同。司法实践中,在审查羁押必要性时,应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

性及诉讼的可控性,此部分审查的标准与逮捕必要性的审查标准是重合的。但是,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逮捕必要性标准,即有犯罪事实发生,也有社会危害性,如果其存在患有严重疾病、怀孕、哺乳等不适合羁押的情形,仍应对其变更强制措施。且实践中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据以逮捕的必要条件消失后,也应及时对其变更强制措施,例如侦查阶段因可能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等原因被逮捕的,侦查终结后或取证工作完成后,因客观上据以逮捕的必要条件已经消失,也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力的监督

(一)羁押必要性权力运行监督的必要性

任何一项公权力尤其是国家权力,都有追求不受约束地运行的本能,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权力的性质,也是权力运行必须存在监督的根本原因。羁押作为强制措施产生的结果,有可能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其因押剥夺了被羁押者的人身自由,相对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而言,对被羁押者产生的影响更大。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根据案件以及客观事实的变化对被羁押者是否需要继续羁押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剥夺被羁押者的人身自由。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力若运行恰当,对打击犯罪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打破“一捕了之”的实践困局,实现捕、押分离,减少不必要的羁押,实现司法资源的节约。反之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力若被滥用,不仅有放纵犯罪之嫌,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无益,更有可能导致对司法机关权威性、严肃性的破坏,甚至使社会公众产生对法律的质疑,而后者的修复所需要的司法努力绝非短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为了避免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力的滥用,需要对该项权力的运行实施监督,保证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力行的谨慎,做到勿枉勿纵。

(二)羁押必要性权力运行监督机关确定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羁押状态因强制措施的实施可能伴随侦查、起诉、审判整个诉讼阶段,对羁

押必要性的审查也应该贯穿于整个诉讼阶段,同时对羁押必要性权力运行的监督更是应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如前所述,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权力若由侦监部门以及公诉部门承担,则监督任务则不能再由上述两个部门承担,因为侦监部门以及公诉部门都在诉讼阶段中承担一定的诉讼任务,又处于追诉犯罪的角色,同时碍于案件考核等问题,为了保证监督的到位和有效,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监督权力应当交由第三个中立机关行使。由于新刑诉法规定的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具体执行机关所拥有的只是建议的权力,而并非强制执行的权力,所以第三方中立机关在进行监督时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监督程序应该被动启动,而非主动启动。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所针对的对象并非全部案件,而只是有可能发生需要结束羁押状态的案件。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启动方式包括检察机关主动启动和当事人请求启动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一旦程序启动,也就同时需要启动第三方部门的监督,以保证权力运行的合理合法。而对于并未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件,第三方部门则不能启动监督程序,因为权力并未运行,否则有越权之嫌。

二是监督的内容是羁押必要性审查部门权力运行的程序以及所提出的建议是否合理。由于新刑诉法规定的改变羁押状态审查部门只具有建议权,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也就是羁押必要性审查后的建议履行具有或然性,执行部门是否采纳羁押必要性审查部门所提出的建议,最终是由自身决定的。所以第三方监督部门针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监督应该将监督的基点定位于审查部门程序启动、审查程序、证据采纳的合法性以及最后建议提出的合理性上,而非最后的实际结果上。这样才能保证监督部门监督的针对性。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

(一)审查程序的启动

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办案部门提起,即办

案部门根据案件查办进展,结合案件的事实、证据等情况,认为已经没有羁押必要的,可以启动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程序。二是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辩护人认为有变更强制措施情形出现的,也可以提请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作为犯罪嫌疑人的辩护人的时间提前至第一次被讯问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此,辩护人也可以作为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主体。三是由审查主体启动。监所检察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导部门,可以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全过程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即监所检察部门对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要发现其有不适合羁押的情形出现,即可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侦查监督部门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如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不适合羁押的情形出现,可以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而公诉部门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发现有不适合羁押的情形,可以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

(二)审查启动时间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启动时间是不固定的,即何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何时该程序即启动。而对与由检察机关相关部门提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办案部门可以做出现不适合羁押情形时即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而审查主体即监所检察部门、公诉部门、侦查监督部门由于无法动态掌握案件查办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定期审查的方式。监所检察部门可以定期通过查阅卷宗、讯问犯罪嫌疑人等方式及时掌握案件进展情况;公诉部门则可以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同步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适合羁押的情况或羁押的必要条件消失,则可变更强制措施;侦查监督部门可在作出逮捕决定后一个月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三)审查方式

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当面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二是听取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三是听取看守所管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表现的评估和意见;四是听取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在单位、居委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必要性的意见;五是查阅案卷的卷

宗材料。

(四)审查工作制度

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作为实施保障。一是建立内部协调配合制度。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涉及到检察机关内部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建立内部协调机制,才能使各部门分工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告知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此不甚了解,因此也无法主动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因此要建立告知制度,告知权益。

五、结语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立彰显了检察机关治理羁押问题的决心,也凸显了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保护的重视,但如何做到使这样的制度不流于形式,产生实际的效果,还是依赖于制度的设计和实践中经验的总结。

靖边县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室

2013年3月27日

第三篇: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书

申请人: 广东历恒律师事务所律师

联系方式:

申请事项:对犯罪嫌疑人徐福源羁押必要性审查 事实与理由:

作为杨某的代理律师认为:没有必要羁押犯罪嫌疑人杨某。

依照刑诉法的有关规定,适用逮捕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有较大的社会危险性。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重心自然应当是社会危险性。笔者认为,对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悔罪态度。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主观心态,直接反映了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险性。认罪悔罪态度好的嫌疑人会积极配合检察机关的侦查活动,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悔罪态度不好的嫌疑人,在一开始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对抗情绪,拒不交代犯罪事实,甚至订立攻守同盟,极力逃避侦查;有的虽在证据和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但供述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缺乏悔罪表现,社会危险性显而易见,如变更为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毁灭、伪造证据、串供或者打击报复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等干扰诉讼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受贿犯罪数额。受贿罪是一种贪利型职务犯罪,本质在于钱权交易。受贿数额是判断嫌疑人主观恶性及社会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受贿数额达10万元的,量刑起点为10年有期徒刑。刑诉法第79条明确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的,应当予以逮捕”。对于此类案件应当慎重审查,在无法定减轻处罚情节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的,一般不予变更强制措施。同时,对于数额巨大的受贿案件,犯罪行为往往具有连续性、复杂性等特点,社会危险性较大。对于受贿数额10万元以下的嫌疑人,在确保诉讼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以变更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

退赃情况。与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类刑事案件不同,受贿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经济状况一般较好,贿赂财物往往被妥善保管,很少被挥霍殆尽,嫌疑人完全具备退赃的客观条件,是否退赃往往取决于本人及其家属、特定关系人的主观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本人的主观恶性。因此,退赃情形不仅是受贿犯罪的一个量刑情节,更是衡量其认罪悔罪态度的重要参考。对于立案侦查后,能够及时、主动、足额退赃的,一般都积极配合侦查、认罪服法,争取宽大处理,社会危险性相对较低。

二、 对嫌疑人杨某没有羁押的必要性 1. 杨某在2010年5月21日被取保候审,已经说明杨某涉案情况不严重,没有羁押的必要。此次被关押完全是侦查机关多年不作为后为推卸自身承担责任滥用权力。

2. 杨某在2010年5月21日被取保候审后,至今已经5年半的时间,没有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没有传唤不到案的情况。朔州市公安局在杨某被取保候审期间随意中断案件的办理,杨某取保候审时间到期不解除对杨某的取保候审,本应当追究朔州市公安局相关办案人员的渎职责任;但是朔州市公安局不仅不承担不作为的责任,而是将杨某列为网上追逃人员,谎报案情骗取朔州市人民检察院作出批捕的决定。 3. 即使杨某构成犯罪也没有羁押的必要

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第17条第4款之规定,本案在2010年启动,至今已经5年多,案件事实基本查清,证据已经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

依据第18条之规定: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现,不予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辩护律师认为,本案案发在2010年,杨某在2010年5月就被取保候审,2016年1月20日重新羁押的主要原因是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朔州市公安局违法不结案,而非杨某逃避。即使杨某构成犯罪,其也具有第18条之规定中的情形: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者胁从犯;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宣告缓刑的。因此辩护律师认为对杨某没有没有羁押的必要。

三、 杨某不构成非法邮寄弹药罪

1.本案中,寄件人并非杨某本人,杨某是太原某公司的职工,不构成非法邮寄弹药罪的犯罪主体。杨某在2008年9月23日与太原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书》,杨某系太原某公司的职工,其工作属于职务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即使追究责任也应当是由太原某公司的相关责任人承担,而非杨某。

2. 杨某与寄件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杨某作为快递从业人员,主观上不可能有非法邮寄弹药的故意。

本案中,涉案寄件人为淘宝卖家,经常需要寄出物品,杨某作为太原某公司的快递从业人员并不知道寄件人邮寄的是禁止寄递的物品。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09]18号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子弹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五百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的构成犯罪。本案中,寄件人邮寄的是弹壳,不属于法律处罚的的范围。

综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特为杨某提出申请,解除对杨某的羁押。

申请人:徐晋红

北京大成(太原)律师事务所 2016年2月15日

第四篇: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

(2016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维护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办案机关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监督活动。

第三条 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办理,侦查监督、公诉、侦查、案件管理、检察技术等部门予以配合。

第四条 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受理、立案、结案、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登记、流转和办理,案件管理部门在案件立案后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第五条 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得滥用建议权影响刑事诉讼依法进行。

第二章 立 案

第七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有相关证明材料的,应当一并提供。

第八条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申请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受理。

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案件管理等部门收到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后,应当在一个工作日以内移送本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

其他人民检察院收到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或者在两个工作日以内将申请材料移送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并告知申请人。

第九条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初审,并在三个工作日以内提出是否立案审查的意见。

第十条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通过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途径及时查询本院批准或者决定、变更、撤销逮捕措施的情况。

第十一条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本院批准逮捕和同级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依职权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初审。

第十二条 经初审,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具有本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情形之一的,检察官应当制作立案报告书,经检察长或者分管副检察长批准后予以立案。

对于无理由或者理由明显不成立的申请,或者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后未提供新的证明材料或者没有新的理由而再次申请的,由检察官决定不予立案,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章 审 查

第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和证明材料;

(二)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

(三)听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了解是否达成和解协议;

(四)听取现阶段办案机关的意见;

(五)听取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的意见;

(六)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状况;

(七)其他方式。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进行公开审查。但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

公开审查可以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参加。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事实、主观恶性、悔罪表现、身体状况、案件进展情况、可能判处的刑罚和有无再危害社会的危险等因素,综合评估有无必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十六条 评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必要性可以采取量化方式,设置加分项目、减分项目、否决项目等具体标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得分情况可以作为综合评估的参考。

第十七条 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一)案件证据发生重大变化,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的;

(二)案件事实或者情节发生变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独立适用附加刑、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判决无罪的;

(三)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将超过依法可能判处的刑期的;

(四)案件事实基本查清,证据已经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

第十八条 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现,不予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一)预备犯或者中止犯;

(二)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者胁从犯;

(三)过失犯罪的;

(四)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的;

(五)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

(六)系未成年人或者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七)与被害方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

(八)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九)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十)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十一)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宣告缓刑的;

(十二)其他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形。

第十九条 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制作羁押必要性审查报告,报告中应当写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基本情况、原案简要情况和诉讼阶段、立案审查理由和证据、办理情况、审查意见等。

第四章 结 案

第二十条 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在立案后十个工作日以内决定是否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案件复杂的,可以延长五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 经审查认为无继续羁押必要的,检察官应当报经检察长或者分管副检察长批准,以本院名义向办案机关发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并要求办案机关在十日以内回复处理情况。

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第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跟踪办案机关对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的处理情况。

办案机关未在十日以内回复处理情况的,可以报经检察长或者分管副检察长批准,以本院名义向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其及时回复。

第二十三条 经审查认为有继续羁押必要的,由检察官决定结案,并通知办案机关。

第二十四条 对于依申请立案审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办结后,应当将提出建议和办案机关处理情况,或者有继续羁押必要的审查意见和理由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通过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途径将审查情况、提出建议和办案机关处理情况及时通知本院侦查监督、公诉、侦查等部门。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对于检察机关正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的案件,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依看守所建议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参照依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八条 检察人员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纳入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监督体系,有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泄露国家秘密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西安3名涉嫌贪污官员被羁押数月工资照发引质疑

时间: 2013-10-23 作者:秋风 来源:未知长安区农业局三干部

被羁押数月工资照发

本报讯(记者潘京) 因涉嫌贪污、受贿等经济问题,长安区农业局原财务科科长赵某某、扶贫科副科长闫某、调研员查某某相继被抓,并已羁押数月。但知情人爆料,截至目前,三人工资仍在照常发。

三人均涉“经济问题”

知情者称,三名干部中,首先是赵某某被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找去“谈话”的,后来,查某某、闫某也被相继带走。

10月14日,本报记者到长安区农业局求证,据该局办公室主任何永民称,赵、闫、查三人确实好几个月没来上班了,至于何时何地被检察院带走调查的,都还不知道,“闫某好像过了个周末,就没来上班,后来才听说是被区检察院找去了。”

据了解,三人均是在农业系统工作了数十年的老员工,其中,查某某年龄最大,已57岁。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局工作人员称,三人“工作一直都不错,人也都和气”。本报记者在长安区检察院了解到,三人均系数月前该院反贪污贿赂局接群众举报后,逐步调查出来的,均为“经济问题”。由于目前案件还在调查当中,具体案情尚无法透露。职工反映其他事“带出泥”

据悉,长安区农业局之所以接连有干部被查处,主要是该局还是原长安区农牧局(区农业局前身)时的饲料工作站(以下简称饲料站)职工不断反映问题引起的,“由于数年前改制中遗留下的问题没有解决,使得部分职工不断向上级反映”。

有知情者透露,所谓遗留问题,主要是饲料站改制时,根据当时政策,没到退休年龄的职工买断工龄,到龄的则由局里发生活费。有些人不想按企业标准退休,结果就导致退休推迟,“原本职工反映的只是改制的事,没想到检察院介入调查后,不知咋把赵某某给带出来了”。

就三人目前的涉案情况,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知,赵某某、查某某均涉嫌贪污和挪用公款,而闫某则涉嫌受贿。闫案已于2013年9月26日开庭,据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在担任扶贫科副科长期间,索取、收受村干部行贿款10余万元,为行贿人谋取利益„„”为啥被羁押期间工资还在发

据《人事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刑事处罚工资处理意见的复函》(人函[1999]177号)的规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羁押期间,应停发工资。可调查中,有人向记者反映,虽然赵、查、闫三人已被检方羁押,但时至今日,工资却依然照发。就此,本报记者到长安区财政局求证,局办公室赵主任经向该局支付中心核实后表示,由于公务员工资都是由区人社局审核通过、由支付中心每月统一打到工资卡上的,在没有收到区农业局发来的、要求对三人“停发工资”的函的情况下,工资的确在照常发放。

针对此事,10月18日上午,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何永民表示,由于目前区检察院未就三人受调查的情况进行告知,故至今还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表示如有了来自检方的明确通知,会依照法规,针对三人的工资发放问题,作出反应。

区检察院为何没告知农业局?检察院政工科负责人刘勤成说,农业局完全可以通过区纪委等部门,按正常渠道来了解。

(责任编辑:秋风)

上一篇:三十讲谈心得体会下一篇:生日快乐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