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法和内容

2022-09-12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这一规定即所谓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其目的在于避免不当羁押, 有助于减少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比例, 更有利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 同时还能够避免羁押期间在羁押场所内产生的“交叉感染”现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羁押必要性审查作出了细化, 从而使该制度初具雏形。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贯彻, 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检察机关应如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羁押必要性审查中具体审查哪些内容、如何把握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必要性”概念的内涵, 关系到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具体运行中能否实现立法目的。本文就刑事诉讼实践中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展开一些探析, 就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法和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促进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落实。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应秉持的价值取向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我国逮捕适用控制体系中的一项新措施, 旨在解决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的问题而不是当初逮捕羁押必要性的问题。” (1) 就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而言, 该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是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进步, 反映了立法者已经认识到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意义, 反映了立法者力争降低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的努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羁押必要性强制措施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而开展的一种审查机制。司法机关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被羁押, 因而羁押必要性审查成为司法机关的自我纠错机制, 其蕴含的逻辑是司法机关推翻自己先前作出的羁押决定, 继而采用非羁押措施确保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因此, 司法机关如何在理念上撇开对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惯性化适用, 将成为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

鉴于此,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秉持这样的价值取向:一是无罪推定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定罪之前依然是无罪之身,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充分认识到无罪推定乃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基础, 羁押必要性审查正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和落实;二是客观中立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应秉持客观、中立理念, 不能由于司法机关先前已经作出了羁押决定而戴上有色眼镜, 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必须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羁押, 或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仅仅是一种补充, 纠错为辅, 维护羁押决定为主;三是正义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应预设任何前提, 不应以维护先前的羁押决定为目标, 同样不应人为地降低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比例或将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比例的降低作“政绩性”宣示。正确的做法是基于人权保护原则、无罪推定原则, 就羁押是否必要进行审查和考量, 如认为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为不必要, 也不应视作先前决定的错误, 而是看作一种“二次审视”。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法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遵循科学的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只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没有就羁押必要性审查应遵循什么样的方法而展开具体的设定, 因而可以认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使检察机关在适用《刑事诉讼法》过程中的内部事务。有观点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法界分为依职权审查和依申请审查两种, (2) 实施上这只是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启动方式。所谓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法, 是指司法机关在羁押必要性审查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步骤、程序、手段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 如下方法可供司法机关采用:第一, 全新审视法。羁押必要性审查过程中, 审查人员可以全新地审视案件, 而不必就先前的羁押决定是否合法合理进行考察, 从而有助于全新地审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应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全新审视法的优点是能够全面考察案件是否符合逮捕条件, 进而作出新的决定。当然, 为了避免先入为主, 应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查;第二, 决定勘误法。决定勘误法是指对先前的羁押决定是否合法合理进行审查, 这是以先前决定为基础的一种审查方法, 目的是纠正、勘误, 从而确保逮捕措施的准确适用。

实践中, 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可以由司法机关自主决定。笔者倾向于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全新审视法, 理由是这样的审查方法相当于给逮捕的适用设定了一个二次程序, 有助于避免先入为主, 同时起到设置防火墙的作用。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中国对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程序的一部分, 是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对被逮捕人在羁押一定时间之后是否继续羁押进行诉讼监督的法律制度”。 (3) 那么, 羁押必要性审查究竟应审查哪些内容?换言之, 究竟应如何理解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必要性”呢?这就有必要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进行明确。笔者认为,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审查如下几个项目:

第一, 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逮捕措施的适用应满足哪些要件《刑事诉讼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应首先从合法性审查的角度考察逮捕是否为必要。

第二, 社会危险性要件的审查。社会危险性要件的审查是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核心,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究竟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以及社会危险性所达到的程度, 应成为审查的重点内容。但是, 社会危险性审查难免会触及实体问题, 且社会危险性也仅仅是一个抽象指标, 因此审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社会危险性审查的过程中应仅仅初步审查, 并配合其他审查指标以作出合乎正义的决定。

第三, 抗辩意见的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应成为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 而是应适度开放,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律师、家属可以就羁押必要性审查提出意见, 审查人员应认真对待此类意见, 而不能忽略之, 这是因为这些主体有权就羁押必要性审查提出自己的意见, 且这些意见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

第四, 综合现有材料, 审查逮捕措施是否必要, 以及适用其他措施是否产生危险。审查人员应着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新的犯罪, 毁灭、伪造证据, 干扰证人作证, 串供, 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 自杀或者逃跑的可能性进行审查;案件事实是否已经基本查清, 证据是否已经收集固定, 以及是否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条件进行审查;已批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是否将届满, 对其继续羁押是否会超过可能对其判处的刑期进行审查, 以及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 变更强制措施是否更为适宜进行判断。

摘要: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具有纠错功能, 有助于降低逮捕的适用比例, 体现人权保障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坚持无罪推定原则、客观中立原则和正义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应注意方法选取。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上, 建议编制详细的审查细目表, 逐项审查, 并综合评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 进而客观、中立地反映羁押必要性。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方法,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力, 罗鹏飞.审判阶段羁押必要性的继续审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6) :24.

[2] 张智辉, 邓思清.论我国刑事强制性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法商研究, 2006 (1) :56-62.

[3] 顾永忠, 李辞.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1) :74.

[4] 穆春.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构建[EB/OL].正义网.www.jcrb.com, 2014-10-25.

上一篇:刍议隐性课程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下一篇: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