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经文献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中“主角色”为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是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

第一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究

摘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培训工作实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与评价措施进行了有效地研究。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地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5年来我系主办了多期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部“园丁工程”中的国家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与研究。

一、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科学选择包括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两方面。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培训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与原理)和技能作为培训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可先讲键盘指法操作,再讲计算机的组成、特点、发展、数制及应用等相关基础知识;对于视窗操作系统可根据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先讲基本界面的基本操作,再讲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及磁盘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后讲多媒体技术;对于网络知识内容,可先讲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及教育网站的浏览,再讲广域网、局域网的构成、Internet的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及Ftp、Telnet应用等抽象难懂的内容……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而且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I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 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I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I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要多练(讲练比例为1∶3.5~1∶4.5);对于Widows、Office、Internet的使用、电子邮件及常用教学软件与课件制作工具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讲练比例为1∶1.5~1∶2);对于各种程序语言及数据库等思维素质型的内容应写、练、调(调试程序)相结合(讲练比例先1∶1后2∶1~2∶1.5)。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培训模式,适用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磁盘文件”或“教学软件”的交流等任务去学Windows中的磁盘管理或文件管理(如复制、拷贝或删除等);带着“学生成绩统计”、“学校经费开支计划”等统计表格任务去学电子表格Excel;带着“学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或“校产管理”等任务去学Access数据库;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 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m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

在我们多期的实际培训中,由于学员的工作性质、任教的学科、任教的学龄段及任教的年级各不相同,因而在同一个培训时间里或同一个培训班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不同的多个单元计划和任务,让学员有机会与不同学校或不同地区的同行实现结对共享。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模式不仅培训目标明确、见效快,而且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尽管培训学员对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终结性考核评价

终结性评价不仅要考核学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更应注意考核其实际操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对此我们采用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考核,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引导学员将学到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自己工作、教学或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上。我们根据学员必须完成的必修内容,设计出若干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题,考核时,由学员随机抽取一组,由专家组成的评委根据学员的答辩水平进行评价。

对于上机操作技能的考核通常是要求学员联系本职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题,通过计算机撰写一篇小论文,按教师规定的格式进行编辑排版,同时再将其制作成一篇图文并茂的电子演示文稿或课件,先拷贝到软盘上,再将电子文稿或课件压缩处理后通过E-mail发送到教师机上的电子信箱中,最后评委根据软盘和电子信箱中文稿的信息技术含量进行评价。终结性考核评价的成绩核定由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考核两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

2.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与上机作业、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3.绩效性评价

绩效性评价主要是由学员所在单位,对学员的信息技术道德(能够遵循信息应用的道德规范、不用信息技术工具作非法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绩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最后,根据学员以上三方面的考核评价成绩确定学员是否培训合格,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省级或国家级)的信息技术培训合格证,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比如有信息技术教育作品或课件在地市以上级别评比中发表或获奖者)授予优秀学员荣誉称号。

通过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不仅客观地评价了学员的学习成效,而且也检查了教师的培训教育质量,同时也为下一期培训积累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总之,在当前日益升温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科学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采用良好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和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收到最优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根福. 发挥教师进行修学校职能,探索骨干教师培训规律[J] .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2.

[2]刘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3]张志勇. 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李勇帆

第二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变化看信息技术教师回归学科专业发展

摘 要:经文献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中“主角色”为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是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而上海市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经信息化大发展,弱化了工作繁重的“副角色”,经学科专业发展,强化了敬业爱岗的“主角色”,提出发展专业理念、知识、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教师角色;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1]从文献资料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是个多面手,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但笔者所在的区域,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逐步回归单一学科教师角色,专业发展回归学科本源。

一、各时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描述及分析

1.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中,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为关键字段,搜索到28篇文章(2003年-2012年)。和角色相关,指向现状文章,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为关键字段,搜索到55篇(2002年-2012年)。和角色相关,所指向专业发展文章,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字段,搜索到74篇(2004年-2012年),地区覆盖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均有。

2.文献摘要

上述文献筛选和整理后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角色描述类似,选取代表摘要如下:

2008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对全国教师,通过网络得到有效问卷207份。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其他繁杂的工作,包括机房电脑维护、学校电脑维修、网络管理、技术辅导(做课件)、校信息中心工作、其他工作(信息学奥赛指导、校园电视台管理、学校闭路电视维护、文印等工作)。[2]

2010年杨煜:(上海浦东新区)自实现“校校通”后,网络管理员由信息科技教师兼任,他们在任教本学科以及保障全校的网络正常运行之外,往往还需承担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维修与保养、信息技术培训、专用室的管理维护和清洁、教育教学活动录像拍照、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科教师遇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制作课件等。[3]

2011年曾兰芳、金冬梅:北京城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承担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管理工作、教师培训工作、解决计算机故障、网络维护、帮助做课件、行政工作。[4]

2012年周喜萍:(吉林省初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机器维修员,或者还是打字员、课件制作员、网络管理员,甚至还要完成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维护与使用及教师的培训。[5]

3.总结分析

文献普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角色为:“主角色”,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

(1)“主角色”不被重视。外部原因:政策不支持、学科边缘化,无中考、高考、评价(评奖、评优、职称)不认可,领导、同行关注“副角色”等;内在原因:学科背景复杂、学历低、数量不足、忙于各类工作、培训机会少等。

(2)“副角色”工作繁重。“副角色”好听的称为“信息技术的专家”,普通一点“教务人员”,差一点则为“勤杂工”,无非就是电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制作员……;“副角色”是影响“主角色”的主要因素。

(3)改变角色的做法。一线教师有着非常朴实的做法(图1):通过个人专业发展,改变角色。这样角色的改变主要归于教师个人努力,并不是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都能做到,同时带来的是将自己的副角色转嫁给其他信息技术教师。

(4)改变角色的策略与重定位。一般策略:期望重视、政策支持、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网络研修、专业培训、教研实践、完善评价等。对应角色的重定位:“主角色”加“高级”的“副角色”,即有学者认为重定位角色是“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定位为教师,需要站好讲台,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另外,当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定位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的助推器,这其中可能会扮演着教辅人员的角色,但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6]

综上所述,凡是描述现实角色时,无一例外“苦大仇深”,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已有10多年,难道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真是如此?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就是“主角色”加“高级”的“副角色”吗?笔者仅仅认同“主角色”加“副角色”是必须经历的过渡,但“副角色”必将消亡。因为事实反映,笔者所在区信息技术教师“主角色”身份正不断强化,“副角色”正弱化,乃至消亡。在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一个优质均衡为标志的高位发展历史阶段;敬业善教的教师队伍既是支持基础教育高位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位发展的必然结果。松江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高位发展,正发生着改变(如图2)。

二、信息化大发展: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

1.区级教育机构信息化服务功能增强

(1)全员培训、兼顾特色

区教育信息中心承担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多年来,大规模全员培训和兼顾个性化培训带来两大变化:一是全区教师基本都能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减轻、减少,培训员的角色极度弱化;二是全区教师已能独立制作质量较高的课件,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不参与课件的制作,制作员的角色消亡。

(2)整体应用、共享资源

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信息化资源和应用,如中小学门户网站、教育资源库、综合管理平台、教师教育平台等,有效推进区域各校信息化均衡发展。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都可自行完成管理调配和功能应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信息化建设者的角色逐步弱化。

(3)统一申报、科学采购

学校每年向区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申报第二年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其统一审核,报财政审批。采购由区教育装备中心负责,学校不再参与。例如,笔者学校需要采购网上阅卷软硬件,区批复仅允许学校购扫描仪,不必再购服务器和软件,要求使用区统一的阅卷系统,学校安排教务员扫描试卷入网即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无任何参与,而在以往无疑又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由此说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谋划的角色逐步弱化。

2.社会力量参与,外包服务到位

学校信息化设备难免需要维护,以往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而现在,资产管理员联系公司安排维护。设备采购时,签署维护协议,协议到期后,再购买服务,直至报废。这些公司定期到学校检查、保养设备,比原信息技术教师仅知道坏了再修,做得更专业、更科学,更易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学校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管理员角色基本消失。

3.学校内分工明确,岗位专业化

尽管外在力量已实现区内每所学校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并适度满足个性化发展。但区内有些学校信息化水平高,聘请了非教师职务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分工明确。但不得不提到的是,原先学校普遍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摄影摄像师,其实从工作质量角度,还不如说美术教师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适合摄影、摄像工作,美术教师拍摄选光、用景、构图更专业。当然随着基本设备的普及,学校下属各部门都有数码相机,需要课堂实录到录播教室完成,无须借助外力。各类大型活动的摄录任务,学校则可向区教育信息中心申请,邀请专业人员。一句话,术业有专攻,专业事,让专业的人或部门来做。

需要补充的是,有学者提出信息技术教师“高级”的“副角色”是“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做助推器”。[6]笔者不能认同,这种“副角色”的定位,是基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谈的。信息技术教师所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并不等同于教育信息化领域规划、建设、管理、应用水平的高低。所有学科教师对此领域有着共同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基于在此领域多年参与积累而成。对于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无法做到的,或者做得好的也是少数。目前松江区学校信息化项目申报后,评审邀请的是专业人士、项目专家,很少再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属于“主角色”的职责范畴。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版中就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了要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在2012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46点,对每位中学教师也提出“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综上所述,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兼职工作正逐步弱化。随着信息化的大发展,若干年后全国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也将会如此,将有更多的时间安安稳稳在办公桌边“做学问”,定定心心在五尺讲台“讲学问”,强化敬业善教的“主角色”。

三、回归学科专业发展: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角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角色”即敬业善教的学科教师角色,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升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文概括为《专业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六十多点。其已成为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1.善教: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面

(1)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处于重中之重

关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式、策略、模式等研究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师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高。有学者论述,“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成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地位自我确立的前提,而能力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获得外界认同和支持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能力条件”。[6]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极至。

(2)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在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岗位不再是转岗教师的“收容所”,而是应届生眼中的“香饽饽”。2013年长三角师资招聘会上,松江区某初中招聘1名信息技术教师,收到应聘简历118份,其中大多还是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时松江区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安排信息技术见习教师浸润至优质学校、优秀团队跟岗学习。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10年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已成为主力军,组成10多个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研修共同体,成为教学骨干,逐步实现“善教”。

外在的需求,促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同高考9门学科一起,纳入上海市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其重要性在上海逐年提升。但在区教研员的带领下,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这种功利化的外需“逼迫”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长久之计,而始终要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将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外在需求。满足外需的同时教学相长,逐步实现“善教”。

2.敬业:专业理念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标准》中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有着要求的具体表述。查阅资料,众多文献将专业理念与师德直接归纳为专业理念或专业情意。

(1)专业理念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实现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内驱力的发展即专业理念的形成和提升。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则是无源之水。有学者也发现“现实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更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对他们来说,专业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情意问题,而情意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认同。只要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认同感,辅以他们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专业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7]

(2)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理念的关键词:认同

在2013年3月、8月,笔者访谈松江区2所高中(1所示范性、1所非示范性)、3所初中(1所民办、2所公办)、3所小学(1所农村、2所城镇)17名信息技术教师,发现可以用“认同”来表述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理念发展的状态。

①身份认同:我是一名学科教师。

在松江区,“副角色”的弱化、“主角色”学科教师身份的强化,让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明确,“我是一名学科教师”。身份的认同,让每一位受访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

②文化认同:我是学校中一名学科教师

大多信息技术教师谈到了个人与学校发展的文化认同,教师个体价值取向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趋向一致,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同伴的互助、导师的指导以及学校的帮助;学校评价机制已能做到合理、科学;绩效改革已能做到公平、公正。言谈中,充满着我是学校主人翁的那种自豪感、幸福感,学科价值被承认的满足感。

③发展认同:我是学校中一名敬业善教的学科教师

松江区教育局组织教师发展阶梯工程,发展分为教坛新秀、学科名师、首席教师三个层次,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名师比例逐年提升。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类似的自培工程,例如,受访的区某高中校组织青年教师“合格”、“升格”、“风格”自我成才“三六十”的达标活动,在骨干教师中开展“学习名师、争当名师”活动。该校信息技术组成为上海市文明班组、松江区优秀教研组,10人次获得区级以上先进称号。“只要有作为,一定有地位”,松江区每一位敬业善教的信息技术教师看到了自己发展的目标。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还不平衡,但从上海市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改变,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希望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J].现代校长,2007(9):23-24.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5-7.

[3]杨煜.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9):102-103.

[4]曾兰芳,金冬梅.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6):73-75.

[5]周喜萍.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 新课程(下),2012(2):76.

[6]蒋志辉,刘斌.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109-115.

[7]张文兰,刘斌.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1):43-49.

(编辑:鲁利瑞)

作者:陈栋

第三篇: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在当前的社会生产、生活与商业活动中,已经成为覆盖面积最广的一种科学技术。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背景上看,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多样化的教学元素通常指不同情境下的场景要素,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较广,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多样化的信息元素的引入,能够引导学生基于现代信息化的视角进行课程理论内容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学

一、引言

信息技术进入课程教学以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字化信息概念以及普及了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外的拓展学习提供了较好准备。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优化。对于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确保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确保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认知观念进行学习。因此,多样化的教学元素开发与应用是当前主要的教学优化工作之一。

二、融入生活情境渗透信息化思想

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面向生产、企业运营以及日常生活的服务等,人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已形成一套的固有的思维模式,相对于早前移动端信息技术不发达的阶段,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较低,而在信息技术载体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小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手机端体会大部分信息内容,并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基于时代发展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工作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训内容与模式展开上进行一定转变,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使学生能够从现有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信息技术的学生。比如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工作中,教师可结合智能手机的复制粘贴功能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载体不同,其相应的操作方式也存在一定不同,通过该项生活元素的引入,使学生能够通过操作手段的对比进行相应的操作方式学习。[1]

三、引入真实性体验情景

信息技术经过前几代的更迭,其应用范围、覆盖面积以及技术性能等方面已经得到较大提升,现代企业的发展运营已经和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具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体验场景能够拟定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进一步引导,能够使学生在该场景中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不同场景、不同功能以及不同平台,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样性的生活元素进行有效应用,确保学生能够基于现实生活的视角进行课程理论内容与操作方式的思考与学习。体验场景的设计主要遵循情境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特定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基于该场景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比如在指法练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个文字编辑工作岗位,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同时对其正确性进行评价。该种职业场景的生活元素引入,能够较好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上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必要性。此外,生活场景作为主要的教学元素,教师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可引导学生基于课堂教学的指法练习,将其应用至日常生活的互联网信息交流中,以此进一步巩固学生信息技术的熟练度。[2]

四、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途径

信息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其主要涉及同学之间的互联网交流以及必要的互联网资源应用。通过应用途径的拓展及其与教学内容的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信息需求投入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工作不仅包含基础性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也包含互联网资源的浏览与应用教学,在该方面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需要指导学生基础性的互联网资源应用方式以外,还需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应用,自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资源的搜索与应用上,教师应基于浏览平台的软件功能应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互联网观念,另一方面基于基础性的互聯网资源应用指导,使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自主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演练。比如在浏览器如何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热点进行相应的选取,如学生较为关注体育赛事,教师可在浏览器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主题上的设置,指导学生正确的网络信息浏览方式。

结语:综上,国内在教学信息化的方面投入了较大关注以及相应的社会资源,部分地区已经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形式,在此背景下需要结合教学技术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在教学模式与理念的应用上进行相应的转变,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在当前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注重不同角度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设置,确保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中更加主动进行学习,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成燕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

[2]张继伟,杜云霞.WebQuest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

作者:李志玲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下一篇:物流供应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