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症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歇斯底里症范文

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因过度依赖互联网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摆脱时刻想上网的念头。目前在上网人群中,该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专家对网络成瘾病人的描述是: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这些人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呈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晕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以下是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网络成瘾症评定指标:

1.你是否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并在下线后仍然念念不忘?

2.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网上寻求满足感?

3.上网的冲动已脱离了你能控制的范畴?

4.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你是否会感到不安和愤怒?

5.你上网是否为了逃避问题或为了减轻无助感、犯罪感、焦虑和抑郁?

6.你是否欺骗家人或朋友以隐瞒你上网的频度和在线时间?

7.你是否为了上网而不惜冒失去某个重要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谋职机会的风险?

8.你的上网时间是否总是比原先预计的要长?

如果被试对其中的五个问题答“是”,就可被认为是“上瘾”。用这一标准可以区分出正常的互联网使用和病态的互联网使用。

同时,一些专家将网络成瘾症分为五种类型:

1.网络型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 2.网络关系成瘾,过分迷恋在线人际关系; 3.上网冲动,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

4.信息超载,冲动性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 5.成瘾,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网络成瘾者: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成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恢复至正常水平。到网络成瘾晚期,上网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则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旭日教育教研组编写)

第二篇:毕业“症”

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正是“毕业症”。不过如果写成“毕业前期综合症”,可能会更好理解,也就是当前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的诸如恐惧、迷惘、烦躁、进而歇斯底里、自卑,甚至厌世等种种情绪的集合。我想大学扩招以来的历届毕业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吧!

我有个同学,他学的专业是广告,一个起步较晚的边缘学科。近来他上网看了看相关招聘信息,发现几乎没有一个职位——当然除了兼职实习以外——适合他,它们基本上都要求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教育程度却设置在专科或以上。这对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他经常满腹牢骚地对我说,专科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同学比我们本科生还吃香,既然如此,那还有设置广告本科的必要吗,满世界的专科技术学校就行啦……这是一种烦躁情绪。

还有一个同学前段时间刚考完国家公务员,接下来还要准备地方公务员、CET-

6、研究生、律师证等多个考试;还向很多单位投递了很多份求职简历。我问他何苦要考那么多试,投那么多简历?他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所以就多考考、多投递喽,说不定就撞上哪个了呢!这样的同学何止他一个呢?我想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应该叫做迷惘吧,对自己前途的迷惘。

还有一些同学由于长期埋首苦读,与社会接触不多,而在毕业时对即将进入社会产生惧怕,无法顺利地与人交往;又有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因自己的“出身”而感觉低人一等,自卑感伴随其左右;另外就是被家庭或社会给予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厌学退学甚至厌世……

种种情绪集结在一起,便成了严重困扰当前毕业生的心理“疾病”——“毕业前期综合症”。有病就得看大夫,有人提议让心理医生担此重任,但我认为这实在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毕竟人才培养不单单是学校或政府的责任,也应该是用人单位及全社会的责任,适当地降低要求,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再成长的环境。

当然,事物发展的关键是内因而非外因,我并不想推卸毕业生的责任,他们更应当积极深入社会,了解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素质,为早日摆脱“毕业症”的困扰而努力!

来源:新华网

第三篇:教育贫血症

提起教育,其隐忧和显忧总让人感到心里沉重。近期,因工作关系,更让我亲历了这种感受。出版界一位志向不凡的专家策划出一套丛书,他和顾问们给这套丛书的定位是:中国人的精神读本。作为主编,我得按照这一定位所要求的编辑素质最少物色10名编辑。启事一出,应聘者如云。其中多是学生,而在读博士和硕士占了一多半。除了按常例

登记和看作品以外,我在面试中同他们"闲聊"。我不是有意考人家,而是想通过交流来物色能够善于面对新思想新文化的编辑。因为深知常识的重要,所以我说的一些话题全是人文ABC,对精神生产者来说全是连入门都算不上的问题。如国家同人(不是"人民")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想启蒙的任务、知识分子的天职、《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暴民意识、国民劣根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排他性和兼容性等等,其中连国人深感忧心的语文教育危机都提到了。尽管对精神生产者来说全是常识,但聊的结果却很是令人遗憾: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些常识。有些人觉得新鲜,可是不知如何回答;有些人觉得陌生,甚至感到奇怪;有些人现出孩子的天真,觉得深不可测的问题没必要提出来;有些人感到惊讶,觉得问题走出了纯文化思维的既定路线;有些人紧锁眉头,理不清那一团乱麻;有些人受到些启发,但新的思考中又充满朦胧。

当然,也有个别说得较好而让人心里为之一热的:知识分子要是都能像这样知道我们民族需要什么精神,那该多好啊!但是,面对绝大多数的上述情况,心里不免隐隐作痛:一,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研读期间正是奠立学术思想的时候,是影响其一生的时候,而思想资源如此贫乏,以后如何做学问呢?--这是文科,不是理科啊!二,他们已走入知识分子的行列,是民族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啊!我觉得带他们的导师是失职的,真想问他们的导师都是谁。可是转念一想:那又有什么用呢,他们的导师难道不也是我们教育的产品吗?师生们所缺的,难道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缺的吗?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缺理性!我们的教育,有求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给人以社会生存和政治生存以及自然生存方法,充满了计谋和韬略的同时,几乎把一切人文理性都变成工具理性,为求生而服务。我们的教育,有求美的教育,诗词歌赋,音乐绘画,都有相应的审美追求。我们的教育,有求善的教育,视善为做人的美德和追求,十分可贵。但是,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求真的教育。

求真,就是穷其事物的本相,揭穿事物的实质,让人听个明白,看个明白,想个明白,做个明白,活个明白。为此,一切历史的和社会的伪饰都应该剥去。这个剥的力量就要靠理性。上帝没有给我们慧眼,人类历史的汪洋中没有航标,民族和社会要发展,每个个人要发展,只有靠理性。善是没有眼睛的,美也是没有眼睛的,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它们往往会成为工具而被利用,与求美和求善的目标反向而行,此时再与求生汇合起来,形成控制人精神和行为的精神文化,什么样的人间祸殃都可能制造出来。我们民族的专制文化和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不正是这样产生的吗?

我们的民族缺少理性,教育也缺少理性,所以思想资源的匮乏是必然的。而越是匮乏就越是封闭,越是封闭就越是匮乏。这就使不少学人和教育共同陷入原地循环:用传统文化解释和研究传统文化,指导未来。结果,说来说去还是两千年如何如何,以后要如何如何,还得像以往如何如何。按说,经过五四之后,特别是在当前与世界接轨(主要应是思想文化接轨)的今天,这种封闭式的教育和研究方法应该改变了,可是为什么还继续存在而很少注入理性的活力呢?我们的理性素质太弱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贫血症太重了。

一定要"补血",这就需要现代化的"红桃K":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反观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在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和大撞击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求美和求善才能拥有一双明亮的不受欺蒙的眼睛,我们的人文科学才不至于沦为纯粹的求生工具,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和教育才不会陷入原地循环。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四篇:拖延症战胜方法

一)看《战胜拖延症》如何提高工作上的效率

先不管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是高还是低,也不要考虑高低的标准是老板的期待还是同事的平均水平,或者自己的忙碌程度,我们先来第一个步骤:

STEP1:忠诚的记录你所做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对于一项任务的定义请根据不同职业酌情定夺)

不光是皮切尔博士《战胜拖延症》这本书中引用心理学界研究成果(P40),人们的思维偏见:低估做事所需要的时间,并高估我们的能力。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也写过,员工通过忠诚的记录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发现事实上的工作量要远远少于自己印象中做的事情(那么多)。——这也是为何人们经常觉得非常忙碌却没有什么结果的原因之一(你实际做了的事情远远没有你自己以为的那么多)。

通过一段时间忠诚的记录,我们可以客观的知道我们的工作强度,和我们的工作效率。

这样不仅是更加客观的认识了自己的状态,再接到任务时,接到deadline的时候,你可以预知自己未来的工作状态了。甚至,这个deadline的设置是否合理。你是否承担了过多的工作量。

又或者,非常悲惨,你发现自己是个拖延、低效的家伙。

那么,继续:

step2:“思考实验”的应用——梳理你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承认一些必要的耽搁

拿一张白纸,来梳理你现在生活的状态,每个生活部分所占用的时间,耗费的精力。

罗列你心目中的,重要性次序。

繁忙又紧张的生活中,我们必然会因为精力不足而导致一些事情的耽搁,这不是拖延。

区别必要的耽搁和拖延:拖延是我们不情愿去做,而没有任何东西阻拦我们去做。

拖延是我们明知道不做此事会伤害我们的工作表现、生活的幸福感等,却还是不情愿去做。

把你的生活状态精力分布做一个详细的思考实验,回顾你的(可以以周为单位)周而复始的生活。

把耗费精力的事项列明:做时间的管理,不如做精力的管理。

Step3:运用自控力法则,合理安排工作,优化时间

所谓自控力法则,是我自己学习总结下来的比较现实的:

1、自控力是有限的,我要策略的使用它。

2、早上自控力最强。休息好了自控力最强。血糖稳定的人自控力更强。

3、当有一件特别消耗自控力的事情发生之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来保证自控力的恢复。

因此,我平时的工作时间安排一般为:

早上10点~12点,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做一天当中最重要且有deadline要求的事项,标记其为A+

中午做充分的休息,有时候会看一点儿书,来缓解疲倦感。

下午,通常处理一些杂事,琐事,并且,要使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提高效率。

当出现计划外状况时,需要进行必要的工作安排重新调整,来保证恢复精力。

另外一些小细节:

做自己时间的主导,每天定时查邮件(微博等社交网站),而不是想到了就查。

需要内部沟通的事情,一般安排在下午,在A+事项中,尽量避免打扰。

分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和需要别人来做的事情,

不要因为“认为别人做不好的事情”占用时间精力,导致自己本身负责的部分没有做好!

那么,皮切尔博士的《战胜拖延症》中的方法如何具体应用到提高工作效率:

一、如何处理对重点A+事项的拖延情绪,如何开始?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拖延情绪,或者对重点A+事项的“任务厌恶”,而在上午精力充沛的2个小时里做一些杂七杂八的B、C类事情。

虽然这么看来,时间并没有浪费,可是到了下午,更没有办法做重点A+(下午比较容易疲劳和犯困)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结构化的拖延。但如果你的职位责任是非常明晰的,A+之所以是A+,就意味着它决定着你的工作能力评估。所以,在精力最好的时间里完成A+,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处理对A+的拖延情绪和“任务厌恶”呢?

第一种情况,有原因的任务厌恶。

找一张白纸,写下你的任务项。再写下你对这个任务的第一感受,进行一次”思考实验“,

注意:一定要是纸笔哦!豆芽有过经验,纸笔写下来的,跟电脑打出来的,同时间的情绪表达是不一样的哦!(具体原因不明)

对于我,经常是类似于:这件事情别人期待它特别的完美。或者:有人认为这一项任务要做的比平常更好!或者:有人正等着对这个事项的结果说三道四。

那么,先解决自己的情绪。

有科学实验表明,情商越是低的人,越容易拖延。

情商是指一种有效识别情绪并运用情绪来指导行为的能力。(P26)

首先,我要直接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担忧。除了恐惧和担忧,我本身也具有着勇敢和坚定的特质(运用你的内在景观)。两者进行一场PK战。

通常,我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抛开一切担忧,用我自己本来的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做完之后,再想一下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估。如果对自己的成果客观判断尤为满意,确定坚持,怎样坚持。(勇气和战略)

还有一种状况是:这项任务的目标是不是完美,不要偏离它的根本意义。(目标肯定不是完美。)

第二种情况:毫无理由的“任务厌恶”

或许是你没能识别自己的情绪,或者就是没由来的状态不好。总之,你在待办A+的旁边,写的就是“不想干这活儿,不想做,不想做,老娘就是不想做。”

甚至你在抑郁状态,开始厌恶这份工作本身,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等等。

但现实就是,不做就是恶性循环,现实不允许我们这么离线超脱。

怎么办?

1、决策部分已经完成,你需要做的就是执行。执行的时候,就不要关注”自己想不想做“这个问题。

也许是你自己做出的决策,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决定买单。这是一种成年人负责任的基本要求。

或许是你无法做出更改的别人做的决策,不要考虑它的合理性等问题。如果你要跟老板PK,把工作做完了再去跟他叫嚣更有力度!所以,你都得先把它做完。

2、把决策和执行分开,是我自己一直用的一种办法。决策要慢,慢慢思考,谨慎思考。执行要快,一旦决策,就不再思考其合理性的问题,因为决策部分你已经做过了,你要对自己做过的决定有信心。

二、“尽量保持简单,尽量保持具体”原则P57

在开始做A+的时候,不要想着”我要把这个做完““我一定要把这个做好”等等,而只是想着”我要开始做这个事情了”。可以缓解自己的厌恶和拖延情绪。

重点A+事项,一般是一件包含了很多子任务的事项。

把每一个子任务列下来。一个个的具体去做。

这部分,我一般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也是纸笔,比较流畅和自然。

根据顺其自然写下来的子任务,开逐项完成。

皮切尔博士《战胜拖延症》书中多次强调开始的意义。当你开始了之后,发现也么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这种感觉会叠加,良性循环。开始做,就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如何开始?除了以上这些,我的方法,每天例行是到了办公室之后开电脑,刷杯子,泡茶,翻开记事本(纸质日程本)确定A+,在不必处理情绪的状况下一般是:打开印象笔记(我都用它当文档用了)。

泡茶和翻开纸质记事本,这些流程形成了习惯之后,对身体来说,也是一个正经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的信号。

三、、如何持续,如何完成——“预先决策”的使用

拖延情绪来临,当然不只是无法开始工作的问题,还会有“做了一会儿就去干别的了”,或者想“剩下的明天再做吧!”这种情况怎么办。皮切尔博士的书里给出了一个“一旦~就”的预先决策办法。

1、在你的要做的工作事项旁边,写下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障碍和干扰。

比如:别人的打扰、邮件和短信的提醒,自己的负面情绪等等

区分,是否可以提前排除,比如把手机关机,关闭邮件提醒,每天定时查邮件,比如我的日常语言行为表现让身边的人都知道“上午最好不要找她”

对于无法提前排除的,做好预先决策,比如:你不能关闭手机,有可能有要事找来。当然也有可能是闲事儿。

为什么说“自由职业者”更难当。大家会默认你在家工作,没有那么多约束。朋友可能会跑到家里来玩,(但他不会轻易跑到你办公室去玩吧),可能觉得你没有老板约束而在工作时间打电话约你去玩。

面对这种情况,你一定要设定好预先决策,比如这个:一旦你开始工作途中有人找你去玩,就马上拒绝。

不要用感性来判断和决策,甚至是不需要思考的,就像系统的自动设定,QQ的自动回复一样。

2、对于自己的情绪呢?

一旦有“剩下的明天再做吧”,就“不,现在还可以继续做,一定要做完”。

这样的思考方式来转化。或者用一个什么动作来代替(添上一杯热茶)

因为人们的思维偏见有:总是过于乐观,倾向于明天,倾向于即刻回报而非长远回报一旦做出了“明天再做“的决定会有”现在很舒服“的即刻回报。

——————————

那么,最后我们为什么要提高工作效率呢?什么样的状态算是高效?

我个人的感觉是:对于工作任务运行自如,以一种非常清晰、自在的状态工作。

不过分忙碌,也不过分闲适。做计划和做时间管理,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时间里有一些空白。

机遇和精彩常常出现在空白处,那就请一定要给“精彩的可能”出现的机会。

自在的工作状态,是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拖延会产生焦虑。焦虑的人很难平和的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突发问题。意味着很难最好的解决问题。

因为偶尔拖延而产生的”现在感觉良好“的这种有回报的行为,会在心理上重复叠加,久而久之,你就真的成了拖延症患者了!

(二)看《战胜拖延症》如何提高生活上的行动力

皮切尔博士在《战胜拖延症》中强调,拖延症的危害还不止于拖延症产生的焦虑会降低人们的免疫力。

还有一些慢性的拖延行为,比如”只是说说而已的“计划——运动,检查身体,吃早餐,早睡早起,这种只说不做的拖延行为(不作为)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这些有益事项的行动力?以下均根据这本书自己总结的——

一、人为什么要如此的爱惜自己的健康?——明确你的”执行意图“

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似乎是再正常不过。但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健康并非主动的想要拥有,而仅仅是害怕失去,或者“不害怕”的放任。就好像,当我们谈论有一些垃圾食品坚决不吃的时候,身边会有人说“我可没想活到100岁,没你们那么惜命”。

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健康”的追求价值,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第一、当我们拥有了一些能力,能进行一些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或者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时候,会非常的珍惜自己的这种能力。希望自己的这种能力长时间拥有。就好像那句歌词“向天再借五百年”是出于描写一位成功的帝王。(我小时候听到这句歌词,心说这怎么这么贪啊,还想活那么久。大了之后才觉得,拥有很强大能力的人,生命长度意味着无数惊人的可能发生的奇迹。)

第二、就算我们拥有的是一些平常的能力。那么,我有所体会,身体不适的时候,人的自控力是最差的,意味着想做的事情做不到,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所求。健康意味着某种程度的随心所欲。

第三、优雅地活着。生病的人,躺在病床上,手术台上的时候,可能是一个人最没有尊严的时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人说,老了病了之后一定要优雅的死去,而不是靠呼吸机躺在医院里活着。

对于我还有,运动,吃早餐,让身体健康意味着血糖稳定,自控力更强,避免情绪化,做一些自己会后悔的事情,或者伤害别人的事情。

早睡早起,读书,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一些。这些趣味的叠加,来减轻对生活的疲倦感。

二、有人说“简单的生活更需要实力”?

我个人非常提倡简单的生活。

我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但并不是说实力仅仅代表着财力和金钱带来的安全感。

能够过上(安于或者享受)简单的生活,意味着你要有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你的标准可能与世俗潮流不符,但你非常坚定且毫不怀疑,并不在意七大姑八大姨的评价。

意味着你有很强的自控力,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意味着你有非常充实的幸福来源,以致于你能够放弃那些挑战人性的饱含诱惑的东西,视他们为生活中毫无意义的消耗。

立志改变,才能真的改变

——如何坚定信心,过上你想要的那种生活方式(运动、读书、吃早餐、早睡早起)

第一招:形象化“拖延这些事情会付出的代价”,并和你的朋友讨论它

比如晚睡的危害,对于女孩子来说是有损皮肤。在电脑边上贴一张晚睡的自己疲倦的照片。贴一张非常可怕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太的照片!!

P19:“在每一项任务或者目标旁,记下拖延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你,如幸福感、紧张感、健康、经济、关系等。你甚至可以和一个了解你的密友或者重要的人讨论一下”

第二招:珍视每一步改变

在改变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你的状态和进步。为自己的每一点儿进步而开心。

不断正向激励自己。比如:当我刚刚给老公做了十天早餐的时候,就写成了分享帖发到豆瓣,收到了广大网友的赞美(大部分是赞美),我非常受用!!一开始第一周还觉得有些委屈(毕竟我起床气很重),现在每天早上一想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得到很多赞美的事情,就非常开心,哈哈!

第三招:预先决策

坚持很难,意味着你要不断的处理自己想要放弃的情绪。

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怎么做?

先做好预先的决策。做早餐这件事情上,我是一旦想要放弃做早餐,这一天就稍微简单点儿。

“一旦”~~就”~~~‘

o(╯□╰)o(小米粥+咸菜你还想怎么简单),但是那天给老公喝牛奶吃面包,这货先干了牛奶,才吃的面包,拉肚子了o(╯□╰)o

四、提高执行力的知识准备——人的思维偏见

知晓就是力量。认清普遍人都有的思维偏见是如何操作了我们的感觉。

我们的“感觉”是错误的!P40

第一:我们总是倾向于明天!明天再开始锻炼吧。下个月再开始读书吧!30岁之后再开始储蓄吧!

事实上是,昨天和明天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我们真正拥有的就只是今天。永远是今天。

做计划的话,要从今天开始,不要用做计划的方式来拖延:我现在不用读书哦,因为我的任务计划上写的是明天开始读书!

第二:我们都是找借口达人

写下你的借口。写下你的那些“不做某件事情”的心里叨叨叨的理由。写下来,并且逐一的攻破他们。

今天不能跑步,因为天气雾霾。——可以不跑,但是,马上做100个蹲起吧!!

第三:当下感觉良好(我不是在拖延,只是在做让自己感觉好的事情)——典型借口

我们都倾向于最即时的回报就是现在感觉良好。但是,如果我们长期的只是只说不做,好好的回想一下自己的这些年来的畅想和实际的完成状况的差距,难道你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深深的怀疑么?自信从哪里来,自尊跑哪里去了呦~~

因此,忍受一些即时的短暂的不爽的感觉。——慢慢形成习惯,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比如早上起床。形成习惯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和艰难。

第四:我们都会产生一些厌恶情绪

强化你的目标,运用内在景观。你当然有对一件事情的厌恶,但你的内心也有坚持和努力的本质。

让他们来一场PK,我们真正的敌人就只有自己,来吧小伙伴,战胜它!

如何解决“任务厌恶”的另一条补充——“不想做,也能做成”P26

另外、自我约束的价值 P38

自我约束,是一个成年人“成熟”的标志。它不仅意味着人能够做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更意味着身份、角色所带来的责任。

自我约束的品质是需要从小就给孩子培养的,大人要给小孩儿讲很多遍“即便你不想吃青椒,但你还是能吃下去的。并不能因为你不想吃,就不吃。”

对于一个缺乏自我约束的男人,你很难做出与他共度一生的决定。因为这意味着他动怒之后,是否会诉情绪于暴力,他面对诱惑是否会出轨等等现实问题,虽然他心里并不想那样!

五、怎么开始?怎样每天都成功的开始这项任务。

“信号”的使用。

比如书中的例子,“妈妈”为了健康买了跑步机来解决繁忙工作生活中无法锻炼身体的问题。但是,每天孩子终于睡着了之后,她坐到沙发上就再也不想起来运动了。感觉很疲倦。跑步机被闲置了,怎么办?

把孩子睡着,作为一个开始跑步的信号。“一旦孩子睡着了,妈妈立即走上跑步机跑步。”

因为:一旦开始,就容易多了。

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累。跑步还会缓解这种疲劳。

一旦你做了需要做到沙发上休息一会儿的这个决定,就真的拖延了。

信号还能怎么使用?——对自己进行一次细心的观察。

对于我,当我逃避一项任务时,我经常会做大扫除、整理衣柜、收拾办公桌等整理类的工作。

一旦我有迫切想要整理的心情,就说明我在逃避和拖延了。意识到,就有机会解决。

————————————

皮切尔博士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根据科学研究来做了方法的指导,他的整本书里都渗透了一种深深的期待:

希望人们能够充实地生活,享受人生之旅。因为,拖延意味着你对生活的无所适从。意味着你东搞西搞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意味着你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到最后都没有实现过。意味着你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皮切尔博士写的致谢中提到的,他的生活非常平和充实。他有一条雪橇犬,陪他散步运动,他有父母和孩子需要照顾。他在大学里工作,利用学术休假的时间,写这样的通俗易懂的读物。

他提醒每一位读者,如果你是一位专业研究拖延症的,可以通过他的网站来查找到更多的他的研究小组的成果,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位普通的读者,看完这本简短的书,就去照着做吧!不要用阅读战胜拖延症的文章来拖延你本该做的事情。

那么,这本书,我一开始只用了2个小时,非常兴奋的看完,因为是晚上看的,想要要根据书里的指导来逐步实现我那么那么多的想法,简直亢奋不已,失眠了呢!

后来,又重新的认真读了一遍(一个下午),做了贴纸的笔记。

再用了3个半小时时间,整理出这两篇文字作为分享。

这简直是一本利用率最高的书了!

————————而且,我还用这些办法来治疗我老公的文艺处女座拖延症:——————

1、洗碗拖延症

第一阶段:洗脑。对于大男子主义的他来说,洗碗、进厨房是件不情愿去做的行为,虽然会导致老婆发火。

灌迷药:洗碗是心疼老婆,爱老婆的行为。这么帅,又这么爱老婆,这么有才华的男子,真心是一个完美的人啊~(看官勿视)

第二阶段:答应洗碗,但迟迟不动

“不要以为你不洗,我就会忍不住洗了。碗就在那里,你现在不洗就明天洗,反正不洗碗没有饭吃!”

明确态度,决不妥协。另外,拖延症患者有一种幻觉是:事情或者问题本身有一种自我修复功能,好像碗会自己“洗澡”一样。

第三阶段:我先把碗放进水槽,歇一会儿再去洗

不行。立即去洗。你这就是在拖延。不要以累了为借口,吃个饭能把你累到哪里去!!

2、写作拖延症

第一阶段:鼓励,设定自己独具慧眼的形象

“你不知道,有一次我跟同事们说我老公是个诗人,他们当时的表情有多么的同情我”(但即便这样我还是那么的支持你写作——注1)

第二阶段:危害的具象化——“时间旅行的办法”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的写作,很多人写了一辈子都没有写出什么名堂来。

但你的情况跟他们不同,他们有的是因为没机会出版,有的写得太小众,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有的是先天才华不够,而你呢?

30年后,你发现你这一辈子都没有写完过一个小说,只是想想而已。

第三阶段:克服恐惧——只是开始而已,只是写而已

每一个写作的人呢,特别是读书挺多的人,都有一种畏惧。看了那么多优秀作者的作品,自己下笔的时候就很难了!心里发怯,觉得自己的创作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写的时候呢,不要想“要创作一个多么伟大的作品”,而是“开始写一篇小说”

写的过程是充满亢奋和纠结痛苦的,享受快乐,也享受痛苦的折磨。最重要是享受这个过程。

即便最后毫无结果。

注1:

关于我老公写作这件事情,我倒不是对写作这件事有多么看重,或者多么看好他的才华。

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件他从青春时期就开始热爱的事情,中间2年因为刚刚步入职场杂乱的状态而停止。

我们结婚后,他开始慢慢的拾回来阅读和写作,拾回来他本来的样子。

我觉得成功的婚姻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夫妻二人都以自己本来的面目,过着自己本来想要的生活。

即便因为年龄的增长,现实问题,婚后家庭责任的增加,也不应该放弃自己个人的部分。

在担负起自己本身角色的责任的同时,也保留一个本真的自己,才是成功的一生吧!

感谢2014年春天遇见这本书,感谢皮切尔博士的作品。期待它带领每一位读者开始全新的旅程。

第五篇:拖延症与懒

我的观点是:“拖延症”跟“懒”可能有交集,但通常说的不是一回事儿。目前我们常说的“拖延症”,指的是后果消极、本可避免的推迟行为;而“懒”则是个生活化的词,而且不同文化里对懒惰的理解也不同。考虑到“懒”这个词的定义也有些模糊,这其实是道开放性的问题,我从三个角度来说一下个人看法:

1. “拖延症”跟“懒”有交集但不重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研究权威之一,他有个广为接受的“拖延公式”:U=EV/ID,确定了跟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拖延最有关系的4个因素,翻译过来可以理解成: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如果借用中文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把“懒”归为懈怠、好逸惡勞、缺乏行动的欲望等,主要是原动力缺乏,那么它的确符合公式里的“动力缺失”的标准。但缺少做某事的动力,甚至因此而推迟做某事,并不必然是拖延,有时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只有当这件事是不得不做、及时做更有利时,“懒”造成的推迟才能算是拖延。更多时候,“懒”人们可能是自得其乐的。另外,拖延的原因绝不限于“懒”,情绪问题、分心问题以及延迟问题(即:回报遥远),都可能引发拖延。所以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判定“什么拖延症?不过是懒”的说法,是武断生硬的。

2. “瞎忙拖”跟“宅拖”都很难算是懒:

"瞎忙拖"和“宅拖”是我们战拖社区中的一对描述性概念,最早应该是提出的。前者指那种忙了很多次要的任务,看起来风风火火、一刻也不停,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却拖着不做的状况;后者则是那种外观很平静,只是困在原地不动的状况,内心往往有很多冲突和纠结。“瞎忙拖”和“宅拖”是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拖延风格,但这两种恐怕都无法等同于“懒”。“瞎忙拖”本身可能做事迅速、节奏快,有不少瞎忙拖还有工作狂倾向,甚至属于成人多动症(ADHD)人群,这让人很难把他们跟“懒”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外表看起来很成功、很干练,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宅拖”后来经好起来本人修订,建议更改为“冲突型拖延”。引用精神分析家霍妮的经典比喻吧:“(神经症患者)就像在开车时同时踩住了油门和刹车,结果是外表毫无动弹,内心早已精疲力竭。”不是缺乏动力,而是动力很大阻力也很大,所以内心才如此痛苦。“宅拖”们也许看起来有点“懒”,但他们内心很难认同自己是“懒”。甚至,他们会常常羡慕只是“懒”的人,因为觉得懒人没那么痛苦。以上定义请指正。 3. “懒”背后的道德攻击性:

最后一定要说的是:“懒”这个词背后有道德攻击性。这就是我为什么旗帜鲜明地反对“拖延症就是懒”的说法。根据我在微博上的观察,那些“拖延症只是懒”的说法,可能是被过分对号入座的现象,激发出来的反弹情绪。因为历史原因,“拖延症”一词的定义一向很混乱(我的定义参考这里:从专业角度,应当如何定义拖延「症」? )不少人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未必是为了改善拖延,甚至未必真属于拖延者,而只是图个好玩、凑个热闹,有时还会说“反正我是拖延症,所以„„”。(背后原因,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说自己有拖延症?)这在另外一些人看来,难免觉得矫情,甚至是在推卸责任,自然会有“得了吧!你只是懒”的反击。但我想强调:这种反击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会伤害无辜。很多拖延状况严重的人,其实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他们根本不属于“懒”。中文维基百科里提到,“在许多社会和宗教里,懒惰往往被视为道德上的罪恶”。而严重的拖延者当中,也有很多人会把“懒”看作道德问题(虽然我个人已经不再这样认为),并且因此加剧了自我谴责。而自责不但无助于改善拖延,反而会导致恶化。这方面,国外的研究也提供了证据:Procrastinate Less By Forgiving Yourself现在抑郁症的概念已经得到了普及,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确诊了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无病呻吟。其实,很多严重的拖延者,在痛苦程度上是不亚于抑郁症患者的,只因为拖延症不是个医学上的诊断名词,他们无法得到大夫们的支持。如果连用个“拖延症”的说法都要被奚落,未免也太残忍、太不人道了。这方面,我们豆瓣组里的很多老成员都感同身受,我自己也是从那个灾难深重的阶段走出来的,所以一定要鸣不平。还有,如果只是平常聊天,说“拖延症”还是“懒”,可能还只是个好玩的问题,但要是你领导/老板认定了你是“懒”,就一点也不好玩了。很多领导/老板把“懒”看成态度问题,肯定不会满意你这么“懒”。如果大家都盲目地以为“没有拖延症,只有懒”,认为拖延行为都是出于懒,必然造成很多误伤。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轻易跟老板说你有“拖延症”,更不要在工作不给力时用它开脱。一类成因复杂的症状,目前没有一致而清晰的诊断标准,也无法从医生那里开到证明,到了只嫌事多不嫌事少的老板那儿:他能不怀疑你的“态度”吗?最后想说,“拖延症是不是懒”这个问题,可能是我这几年来回答得最“不厌其烦”的一个:拖友问,记者问,朋友也问,就连我妈也问过我。这次借知乎圆桌,算是做个总结。我们发现,凡是对“拖延症”有过认真体会的人,基本不会觉得拖延等于懒。哪怕是只读过一本《拖延心理学》书的人,也不会觉得拖延等于懒。所以在失去耐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一切分不清‘拖延症’和‘懒’的人,都是麻瓜!”

上一篇:县委统战部范文下一篇:销售的成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