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2022-11-25

第一篇: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 ,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 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 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 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 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 自水)

4、 自远而至(远处)

5、 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 穷回溪(走到尽头)

3、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 以……为友.)

5、 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 古今异义.

1、 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4、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 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 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 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 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 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 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 连词, 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 登高而招

(4) 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3、连词, 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连词, 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 连词, 表承接

(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 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 连词, 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7、连词 , 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 “己 ”运用,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3、积善成德, 而神明白得,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 了)

(三)之

1、代词.

(1)青, 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 “冰” )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 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 这)

(6) 郯子之徒 (代词, 这)

(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他, 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 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 它)

(10)取之无禁, 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 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 它, 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 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 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阅读必会知识点

(一)、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1、文言实词: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实词的复习可以结合以前所考过的试卷。

2、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二)、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可译为:„„(不)是„„) 常见形式: „„者„„也; „„乃(为、则、是)„„; 否定判断句„„非„„也

2、被动句(可译为:„„被„„) 常见形式: „„见(于)„„; „„见„„于; „„为„„ ;„„为„„所„„; „„被„„ ;无标志的他动词

3、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 、省介词宾语、省介词)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常见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宾前置;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前置

(2)定语后置 常见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中心词+数量词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常见形式: 谓语动词+于(以、乎)„„

(4)主谓倒装(强调谓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5、固定句式

1)诚„„则„„:如果„„那么(就)„„。

2)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4)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5)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6)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7)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8)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9)唯„„是„„:只。

10) 未尝:从来没有。

11)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12)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13)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14)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15) 向使:假如,如果。

16) 以„„故„„:因为„„所以„„。

17)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18)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19)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20)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21)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22)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23)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24)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办)呢?

25) 孰与„„?:与„„相比,哪个„„?

26) 安„„乎?:怎么„„呢?

27) 独„„耶?:难道„„吗?

28) 何为„„?:为什么„„?

29) 何„„哉?:怎么能„„呢?

30) 何„„为?:为什么„„呢?

31) 何„„之有?:有什么„„呢?

32) 独„„哉?:难道„„吗?

33)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34) 直„„耳!:只不过„„罢了!

35) 无乃„„乎?:恐怕„„吧?

36) 得无„„乎?:该不是„„吧?

37)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三)、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 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 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①信、达、雅

②保留、对换、删省、增补、调整、意会

③切记高考按点给分,先要判断一下所给句子中哪些词语和句法结构会是给分点。

(四)、文言文的理解(略)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

必修一

[教材篇目]

考点知识巩固

《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

(6)往而不反者.

(8)卒起不意.

通:“矣”,句末语气词 通:“供”,供给 通:“悦”,高兴 通:“智”,明智 通:“悦”,高兴 通:“返”,返回 通:“震”,惧怕 通:“猝”,突然 通:“环”,绕 通:“彩”,彩色 通:“拒”,把守 通:“纳”,接纳 通:“邀”,邀请

通:“背”,违背

通:“早”,早早地

通:“隙”,隔阂,嫌怨

通:“座”,座位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9)秦王方还柱走.《鸿门宴》(10)皆为龙虎,成五采.(11)距关,毋内诸侯..(12)张良出,要项伯.(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5)令将军与臣有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有二心,从属二主 .

(2)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

(3)何厌之有:满足 .

(4)唯君图之:仔细考虑 .

《荆轲刺秦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 .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并列 .

(8)唯大王命之:希望 .

(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宽容、原谅 ..(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身子向上起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 .《鸿门宴》

(1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13)卮酒安足辞:推辞 .

(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揣测 .(15)旦日飨士卒:用酒肉招待宾客 .(16)鲰生说我曰:劝说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烛之武退秦师》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袒双方中的一方。 《鸿门宴》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解释下列多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1)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衣冠:破旧的(2)敝摄敝.:疲劳,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荆轲刺秦王》

见陵之耻:被.

:通“现”,显露(3)见图穷而匕首见.

臣:接见秦王必喜而善见.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笑武阳:回头看(4)顾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三顾.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军队 (5)军为击破沛公军.

中:军营沛公已去,间至军.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请罪,道歉.(6)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问.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能先入关破秦:料想(7)意然不自意 .

暇甚:神情久之,目似瞑,意.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3)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 .(5)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因人之力而敝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西 .《荆轲刺秦王》 (8)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

(9)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1)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太子迟之:意动用法,以„„为迟 .(14)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15)则秦未可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鸿门宴》 (16)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17)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

(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9)此亡秦之续耳: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20)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

(2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行李之往来:助词,取独不译.

:代词,秦军(1)之④子犯请击之.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⑥顷之未发:词尾,不译.

⑦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不译.

③朝济而

夕设版焉:表转折,却.

(2)而④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破之:表顺接⑤拔剑撞而.

⑥吾恂恂而起:表修饰,译为“地”.

7.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客何为者:动词,做、干 .(2)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3)我为鱼肉:动词,是 .(4)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介词,替 .(7)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

(8)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

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承接.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因为 .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荆轲刺秦王》

(4)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鸿门宴》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译为“被”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鄙”名词活用为动词,“焉”“陪”为关键词。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敝”“与”“武”“其”为关键词,前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 《荆轲刺秦王》

1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微”“谒”“亲”为关键词。 1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解析“见”“陵”为关键词。 《鸿门宴》

1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解析注意状语后置、省略句式。 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解析注意“所以”“出入”“非常”三个词的翻译。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第四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

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 ,意思为 石阶 (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 ,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 ,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罢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 ,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 词义为 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 ,词义为 被任用 (3)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对“饰” ,词义为 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倾斜 )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 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 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 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 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第五篇:成人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4、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 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 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 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 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 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为‚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例如:‚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臵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 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臵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 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 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 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

(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臵,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惧有伏焉。 ——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臵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臵,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 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

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 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足以荣汝身。 ——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 为……‛或‚把……当作……‛。例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 ②且庸人尚羞之。 ——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

四、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 也。‛例如:

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

①晋鄙嚄唶(huòjiè)宿将 ②刘备天下枭雄……

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被动句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 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例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 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例如:

①今以钟磬臵(于)水中。 《石钟山记》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臵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臵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臵。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臵。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臵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臵的标志。定语后臵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臵。

这类定语后臵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致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臵。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臵。“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臵‛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臵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臵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4)数量词定语后臵。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臵,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臵,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乘:四,数词,并未后臵,‚十二‛则臵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臵,以此突出定语。

(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臵。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臵)

4、状语和补语后臵。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五)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 ①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①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②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④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如:

①圣人无常师。

②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七)固定文言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愚公移山》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

——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

——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五、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介词结构后臵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

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臵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臵。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臵。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臵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后臵、定语后臵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

六、真题感悟

1.(200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③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⑧所闻,则得之矣。 【注】①玃(jué):大猿猴。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③过:错误。④穿井:打井。⑤子夏:孔子的学生。⑥史记:史书。⑦经:界限。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

16. 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2分) 举例论证。(2分)

17. ‚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 (6分)

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2分)

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闹出笑话。 (2分)

‚晋师三豕涉河‛有违常理,‚三豕‛与“乙亥‛字形相近。 (2分)

18. 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义。(5分) 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查自己听到的传闻,就可以知道真实的情况了。(3分)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事理人情的重要性,提出了察言的原则和方法。(2分)

2.(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①。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②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③。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母臵之,吾已决矣。‛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臵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注】①间:间谍。②马服君:赵奢的封号。③胶柱而鼓瑟:瑟,古代弦乐器;柱是用来调弦的;鼓,弹奏。把柱胶住,弦不能调,声音就没有变化了。 16. 把文中划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王于是任命赵括为将军,替代廉颇。蔺相如说:“赵王根据名声来任用赵括,如同把柱胶住来弹琴啊。赵括只能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懂得活用应变。‛赵王不听从,还是任命他为将军。(意思对即可)。(5分)

17. 从赵奢对赵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怎样的人?

赵奢是一个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性的人。 (意思对即可)。(5分)

18. 赵国的长平惨败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1)决策者用人不当,一意孤行(意思相近即可,3分) (2)指挥者纸上谈兵,脱离世界(意思相近即可,3分)

3.(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一18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②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③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类。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类,谨庠序⑤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⑥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①凶:荒年。②填:形容鼓声,拟声词。③数罟(cùɡǔ):细网 ④洿 (wū)池:池塘。⑤庠序:学校。⑥颁白:斑白。

16.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4分)

答:梁惠王的为政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 (意思对即可) 17.孟子提出的‚仁政‛措施,除了保障‚黎民不饥不寒‛之外,还提出了什么措施?(用文中语句作答),提出这一措施有什么意义?(6分) 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这一措施的意义是:办好学校教育,提升民众素质,注重道德教育,形成文明和睦的社会风气。(意思对即可)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答:七十岁的老人们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有肉的饭食,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不能为王,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意思相近即可)

4.(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秦恶楚而善于齐。王翦帅师伐楚,田璆谓齐王曰:‚盍救诸?‛齐王曰:‚秦王与吾交善,而救楚是绝秦也。‛邹克曰:‚楚非秦敌也,必亡,不如起师以助秦,犹可以为德而固其交。‛田璆曰:‚不然。秦,虎狼也,天下之强国六,秦已取其四,所存者齐与楚耳。譬如摘果,先近而后远。其所未取者力未至也,其能终留之乎?今秦岂诚恶楚而爱齐也,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以地言之,则楚近而齐远�,远交而近攻,秦之宿计也。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戎援,然后专其力于楚。楚亡,齐其能独存乎?谚有之曰:‚‘攒矢而折之,不若分而则折之之易也。’此秦之已效计也。楚国朝亡,齐必夕亡。‛秦果灭楚,而遂伐齐�灭之。

【注】:璆:音qiú。宿(sù):旧有的,一向有的。攒(cuán):聚集,集中。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6分)

答:现在秦国难道真的是恨楚国爱齐国吗?齐楚两国如果联合起来,还足以抵抗秦国。按地理位臵来说,就是楚国近齐国远。结交远的而攻打近的,这是秦一贯使用的计谋。所以秦将要攻打楚国就首先同齐国友好,以断绝对楚的军事援助,这以后便集中军力攻击楚国。楚国灭亡了,齐国又怎么能独自存在呢?(意思对即可)

17、秦恶楚而善齐,出兵伐楚,概括说明齐国君臣对此各持怎样的态度。(6分) 答:齐王:主张与秦和好,不要得罪秦国(2分)

邹克:主张发兵助秦,巩固和加强与秦国的关系(2分)

田璆:力主援楚抗秦(2分) (意思对即可)

18、田璆所引用的‚谚语‛意在说明什么?(4分) 答:①说明秦国分离对手可以很容易各个击破。 ②说明齐楚是命运共同体,唇亡齿寒,合则共存,离则相继而亡。

(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4.(200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①。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贵贱,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②;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③,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少缓,再期④,亦富。其专取良者,肆⑤日如中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⑥三县之尹⑦三:其一廉,而不获与⑧上官,其去也,无以僦⑨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 人不尤⑩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注】 ①赢:利润。 ②不较:不计较。 ③限:门槛。 ④再期:两年。期:周年。 ⑤肆:店铺。 ⑥楚鄙:楚国的边远地方。 ⑦尹:此指县官。

⑧不获与:不被赏识。 ⑨僦(jiù):租赁,雇用。 ⑩尤:指责,怪罪。 16.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5分)

答:其大意:‚其中一个,横征暴敛,无所不贪,用索取的钱财贿赂上司,他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下属吏卒,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对待富家。‛(意思对即可)

17. 用文中的话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世人对‚楚鄙三县之尹‛的态度各自是:

答:世人对‚三县之尹‛的态度是:其一‚人皆笑,以为痴‛;其一‚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百姓亦称其善‛。

18. 郁离子将‚蜀贾三人‛与‚三县之尹‛这样对比意在说明什么?(4分) 答: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奸商与贪官没有区别。大奸大富,小奸小富,不奸不富,大贪大富,小贪小富,不贪不富。(意思相近即可)

上一篇:观看乡村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高考数学复习备考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