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复习

2022-11-25

第一篇: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复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

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 ,意思为 石阶 (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 ,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 ,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

,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 词义为 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 ,词义为 被任用

(3)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对“饰” ,词义为 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倾斜 )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 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 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 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 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2. 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 (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 (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 4.教师小结: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5.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2.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系向牛头充炭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赢粮而景从 (8)风吹草低见牛羊 (9)张良出,要项伯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 (1)坐通座,音zuî,座位; (2)直通值,音zhí,价钱; (3)反通返,音fǎn,回归; (4)惠通慧,音huì,聪明; (5)不通否,音fǒu,不;

(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 (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 (8)见通现,音xiàn,露出; (9)要通邀,音yāo,邀请;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11)具通俱,音jù,都;

(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 3.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 (2)连辟公府不就(

) (3)一蹴而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乃谢客就车(

) [答案] (1)接近,依靠 (2)赴任,就职 (3)成功,达到目的 (4)即,就 (5)走向,走上 (6)上,登上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3)秦贪,负其强(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答案] (1)背东西,以背载物 (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负 (5)违背,背弃 (6)失败 (7)覆盖 5.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6.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其日牛马嘶(

)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 (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7)蟪蛄不知春秋(

)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答案] (1)否。小小大大之意。(2)是。偏义在“马”,“牛”为衬字。(3)是。偏义在“亡”,“存”为衬字。(4)是。偏义在“母”,“父”是衬字。(5)是。偏义在“姥”,“公”是衬字。(6)是。“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 7.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 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 (4)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 (6)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8.教师小结: (1)通假字 (2)偏义复词 9.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

第三篇:搞定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实词巧记方法

搞定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实词巧记方法(你值得拥有)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假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二、间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成语助记:挑拨离间 间不容发 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三、见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见弃于人见仁见智 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一见钟情 远见卓识 相形见绌 小巫见大巫 捉襟见肘 刍荛之见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 百闻不如一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四、解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

五、就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功成名就 高不成,低不就 避实就虚 按部就班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半推半就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六、举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成语助记: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七、绝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 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 与世隔绝 悲痛欲绝 绝裾而去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八、堪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九、克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攻无不克 相生相克

五○、类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 触类旁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有教无类

一、怜

推导提示:“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成语助记:怜香惜玉 顾影自怜 同病相怜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二、弥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成语助记:弥天大谎 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欲盖弥彰 历久弥坚 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三、莫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成语助记: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须有 莫衷一是 莫逆之交 莫衷一是 概莫能外 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四、乃

推导提示:“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成语助记:何其相似乃尔 胜败乃兵家常事

五、内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成语助记: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色厉内荏

六、期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成语助记: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贵不期骄 不期修古

七、奇

推导提示:“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成语助记: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 不足为奇 飞将数奇

八、迁

推导提示:“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成语助记: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迁客骚人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 时过境迁 一日九迁

九、请

推导提示:“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成语助记:不情之请 请君入瓮 负荆请罪 束緼请火 另请高明

六○、穷

推导提示:“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成语助记: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勿追 穷且益坚 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形尽相 穷则思变 辞穷理屈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去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刮骨去毒 以杀去杀 以刑去刑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 扬长而去 眉来眼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相去几何

二、劝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 诱掖奖劝

三、却

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助记: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 却病延年

四、如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成语助记:突如其来 如饥似渴 如臂使指 如出一辙 如椽大笔 如法炮制如虎添翼 如火如荼 如胶似漆 如狼似虎 如履薄冰 如芒刺背 如弃敝屣 如泣如诉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丧考妣 如数家珍 如蚁附膻 如饮醍醐 如鱼得水 如影随形 如坐春风 如坐针毡 涣如冰释 恍如隔世 泪如雨下 相敬如宾 危如累卵 心如止水 易如反掌 势如破竹 不绝如缕 风雨如晦 甘之如饴 观者如堵 烂醉如泥 履险如夷 目光如豆 囊空如洗 巧舌如簧 气喘如牛 日月如梭 胜友如云 守身如玉 逝者如斯 铁证如山 栩栩如生 运斤如风 狗彘不如 自愧弗如

五、若

推导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成语助记:大智若愚 若无其事 若即若离 洞若观火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冷若冰霜 寥若晨星 了若指掌 敬若神明 命若悬丝 判若两人 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骛 受宠若惊 虚怀若谷 昭然若揭

六、善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

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成语助记:与人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善贾而沽 善始善终 独善其身 尽善尽美 乐善好施 择善而从 多愁善感 明眸善睐 知人善任 矜功伐善 与人为善

七、少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成语助记:少不更事 悔其少作 安老怀少 缺衣少食僧多粥少

八、涉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成语助记:跋山涉水 涉笔成趣 三豕涉河

九、胜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成语助记: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胜友如云 不胜桮 聊胜于无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 出凡入胜 旗开得胜 引人入胜

七○、识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1)

推导提示:“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的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成语助记:博闻强识 不识大体 不识时务 才识过人 有识之士 老马识途 见多识广 默而识之 目不识丁

一、使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成语助记:鬼使神差 不辱使命 颐指气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是

推导提示:“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成语助记:自以为是 莫衷一是 是非得失 是非自有公论 是可忍,孰不可忍 似是而非

三、适

推导提示: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成语助记:削足适履 适可而止 适逢其时 无所适从

四、书

推导提示:“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是意义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古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成语助记:罄竹难书 书香门第 焚书坑儒 乡书难寄 拥书百城 飘零书剑一介书生 坐拥书城 奋笔疾书

五、孰

推导提示:“孰”的本义是“谁”。后借做“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的意义。

成语助记: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六、属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成语助记:属词比事 波属云委 貂狗相属

七、数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成语助记: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劫数难逃 数往知来如数家珍 恒河沙数 滥竽充数 历历可数 屈指可数 擢发难数

八、率

推导提示:“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

成语助记:率兽食人 率由旧则

九、说

推导提示:“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ì);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成语助记:口说无凭 众说纷纭 代人说项 痴人说梦 和颜说色 不由分说道听途说 自圆其说

八○、私

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

成语助记: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微服私行 中饱私囊 大公无私 床笫之私 假公济私 铁面无私

一、素

推导提示:“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成语助记: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素餐尸位 安之若素 训练有素 鱼传尺素

二、汤

推导提示:“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金城汤池 汤池铁城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斧钺汤镬换汤不换药

三、涕

推导提示:“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成语助记: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为笑

四、徒

推导提示:“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成语助记:徒劳无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前徒倒戈 马齿徒长 好色之徒饕餮之徒

五、亡

推导提示:“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

成语助记:亡羊补牢 亡国之音 亡不旋踵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 追亡逐北歧路亡羊 有名亡实 家破人亡 名存实亡

六、王

推导提示:“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成语助记:霸王别姬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七、望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成语助记:望子成龙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其项背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引领而望

八、恶

推导提示:“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讨厌,不喜欢”。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无恶不作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怙恶不悛 疾恶如仇深恶痛绝 粗衣恶食 高考语文

九、微

推导提示:“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成语助记: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微言大义 见微知著 人微言轻 白璧微瑕

九○、悉

推导提示:“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知道”。

成语助记:悉帅敝赋 纤悉无遗 工力悉敌

一、相

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成语助记:相机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弹冠相庆 形影相吊金相玉质 将相之才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人不可貌相

二、谢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成语助记:闭门谢客 新陈代谢

三、信

推导提示:“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成语助记: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手拈来 信以为真背信弃义 言而无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四、兴

推导提示:“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门派,学说等)之义。

成语助记: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 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

五、行

推导提示:“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成语助记:我行我素 行不逾方 行成于思 行尸走肉 行之有效 倒行逆施风行一时 言行不一 德浅行薄 三人行,必有我师 响遏行云 用舍行藏 知易行难 志洁行芳 高山景行 祸不单行 一目十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六、幸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成语助记:幸灾乐祸 三生有幸

七、修

推导提示:“修”的本义是“培养,改进”等。事物要“改进”自然需要“修理(坏东西的改进),修葺(房子改进)修饰(语言服饰等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善”(变好),“美”(变美)“长”(变高变长)。

成语助记:不修边幅 修身养性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茂林修竹

八、徐

推导提示:“徐”的意义很好记,只有“缓慢地,慢慢地”的意思。

成语助记:不疾不徐 把臂徐去 按辔徐行

九、许

推导提示:“许”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应允;一是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

成语助记:多许少与 以身相许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一○○、阳

推导提示:“阳”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做“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

成语助记:阳奉阴违 骄阳似火

一○

一、要

推导提示:“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成语助记:要言不烦 提要钩玄 达官要人

一○

二、宜

推导提示:“宜”的本义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

成语助记:事不宜迟 不合适宜 因地制宜

一○

三、遗

推导提示:“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喽;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

成语助记:不遗余力 遗臭万年 遗风古道 遗世独立 道不拾遗 巨细无遗 手泽之遗 一览无遗

一○

四、贻

推导提示:“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

成语助记:贻笑大方 贻害无穷 贻人口实

一○

五、易 交换,互换

推导提示:“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进一步引申出“安稳”(平坦的路走得安稳)。

成语助记: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易子而食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 知易行难 冯唐易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

六、阴

推导提示:“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天”。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阴天当然暗喽)

成语助记:阴魂不散 阴谋诡计

一○

七、右

推导提示:“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型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

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义。

成语助记:左顾右盼 左右逢源 无出其右

一○

八、再

推导提示:“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成语助记:再接再厉 再衰三竭 再造之恩 东山再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

九、造

推导提示:“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

成语助记:登峰造极 闭门造车 粗制滥造

一一○、知

推导提示:“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

成语助记: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知人论世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肉味 不知所云 自知之明 乐天知命 恬不知耻 叶落知秋 妇孺皆知 格物致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一

一、致

推导提示:“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

成语助记:专心致志 格物致知 学以致用 淋漓尽致

一一

二、质

推导提示:“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成语助记:兰质蕙心 文质彬彬 玉质金相 天生丽质 质而不俚

一一

三、治

推导提示:“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

成语助记:长治久安 治国安邦 垂拱而治 励精图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治之症 无为而治

一一

四、诸

推导提示:“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个”;一是“之于”。

成语助记:诸恶莫作 放诸四海而皆准 付之东流 付之一炬 公诸同好

一一

五、贼

推导提示:“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成语助记:做贼心虚 认贼作父 擒贼擒王 独夫民贼

一一

六、族

推导提示:“族”的本义是“同性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物以类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

成语助记:非我族类 名门望族 折而族之

一一

七、卒

推导提示:“卒”的本义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型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成语助记:丢卒保车 身先士卒 优游卒岁 过河卒子 不忍卒读

一一

八、走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成语助记:走马观花 走投无路 走为上计 奔走相告 笔走龙蛇 不胫而走

一一

九、左

推导提示:“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其字型是左手朝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更不灵活,故引申出“不合,不帮助”之义。由“不合”义又引申出“不正”之义。

成语助记:旁门左道 左右逢源

一二○、坐

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成语助记:坐以待毙 坐吃山空 坐怀不乱 坐井观天 如坐针毡 正襟危坐

第四篇:高考语文必备:75个文言实词详解练习

一组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 (《师说》)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 (《过秦论》) (3)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 (《陈涉世家》)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 (《六国论》)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爱莲说》)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 (《六国论》) (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 (《赤壁赋》)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 (《曹刿论战》) (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 (《论语》) 3.被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________ (《琵琶行》) (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 (《陈涉世家》) (3)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 (《屈原列传》) (4)闻妻一言,如被冰雪________ (《促织》)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6)虽万被戮,岂有悔哉________ (《报任安书》)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 (《鸿门宴》) (2)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________ (《琵琶行》) (2)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 (《归园田居》) (5)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 (6)今存其本不忍废,________ (《〈指南录〉后序》) 6.鄙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出师表》)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 (《曹刿论战》) 7.兵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 (《六国论》) (4)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 (《六国论》)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 (《过秦论》) 8.病

(1)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________ (《苏武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 (《登高》) (4)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________ (《项脊轩志》) 9.察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 (《童趣》)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_______ (《陈情表》) (3)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 (《曹刿论战》) (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 (《离骚》) (5)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 (《出师表》) (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10.朝

(1)朝服衣冠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 (《项脊轩志》) (4)强国请服,弱国入朝________ (《过秦论》) (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________ (《陈情表》)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 (《秋词》)

二组

11.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 (《愚公移山》)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乘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___ (《过秦论》)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 (《诗经·氓》)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 (《黄鹤楼》)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________ (《游山西村》)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________ (《水调歌头》)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_______ (《行路难》) 13.诚

(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 (《祭十二郎文》)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_______ (《六国论》) (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 (《陈涉世家》)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 (《出师表》) 14.除

(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 (《出师表》)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 (《陈情表》) (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 (《苏武传》) (5)服孝将除了也________ (《窦娥冤》) (6)除了外百事不知________ (《窦娥冤》) 15.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 (《鸿门宴》)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5)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 (《鸿门宴》) (6)臣等不肖,请辞去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________ (《苏武传》)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鸿门宴》)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_______ (《师说》) (4)樊哙从良坐________ (《鸿门宴》) (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 (《鸿门宴》) (6)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 (《琵琶行》)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 (《过秦论》) 17.殆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________ (《孙子兵法》)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 (《六国论》) (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 (《项脊轩志》)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论语》) 18.当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 (《蜀道难》) (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 (《鸿门宴》) (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 (《过秦论》)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_______ (《窦娥冤》)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_______ (《狼》)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 (《蜀道难》) (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 (《项脊轩志》)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 (《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师说》)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_______ (《六国论》) (5)伐无道,诛暴秦________ (《陈涉世家》)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 (《阿房宫赋》) (8)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 (《过秦论》) 20.得

(1)此言得之________ (《六国论》) (2)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 (《鸿门宴》) (3)吾得兄事之________ (《鸿门宴》)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 (《劝学》)

三组

21.度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 (《隆中对》)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 (《鸿门宴》) (3)猿猱欲度愁攀援________ (《蜀道难》)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 (《过秦论》)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 (《离骚》)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7)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________ (《滕王阁诗》) (8)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 (《琵琶行》)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 (《劝学》)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 (《六国论》)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 (《师说》)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 (《鸿门宴》) (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6)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_______ (《逍遥游》) 23.复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 (《阿房宫赋》)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 (《师说》)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游山西村》)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 (《阿房宫赋》)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 (《出师表》)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秦贪,负其强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 (《六国论》) (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 (《阿房宫赋》) (8)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 (《逍遥游》) 25.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2)今已亭亭如盖矣________ (《项脊轩志》)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 (《六国论》) (5)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________ (《出师表》) 26.故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 (《劝学》) (2)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 (《琵琶行》) (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 (《滕王阁序》) (4)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 (《鸿门宴》) (5)故遣将守关者________ (《鸿门宴》) (6)故臣复取璧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 (《六国论》) 27.固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 (《赤壁赋》) (2)固请,召有司案图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 (《阿房宫赋》)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 (《六国论》)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 (《师说》)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 (《过秦论》)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________ (《鸿门宴》) (8)君臣固守以窥周室________ (《过秦论》)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 (《出师表》)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 (《鸿门宴》)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________ (《项脊轩志》)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 (《春望》)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 (《六国论》)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岳阳楼记》) (4)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 (《陈涉世家》)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 (《阿房宫赋》)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 (《小石潭记》)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 (《劝学》)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 (《鸿门宴》) (5)一日,大母过余曰________ (《项脊轩志》)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 (《鸿门宴》)

四组

31.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_______ (《观沧海》) (5)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32.恨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 (《出师表》)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 (《琵琶行》) (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 (《水调歌头》) 33.胡

(1)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 (《蜀道难》)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 (《过秦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__ (《塞翁失马》) 34.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 (《六国论》)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________ (《论语》)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5.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 (《六国论》)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________ (《项脊轩志》) (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____ (《蜀道难》)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6)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 (《六国论》) (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_______(《兰亭集序》) (8)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36.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 (《劝学》)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____ (《观猎》) (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 (《陈情表》) (5)尝问天下所疾恶者________ (《张衡传》) 37.及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 (《兰亭集序》)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 (《过秦论》)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7)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 (《师说》) (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________ (《离骚》) (9)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1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________ [《马嵬(二)》] 38.即

(1)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________ (《苏武传》) (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 (《鸿门宴》)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________ (《鸿门宴》)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 (《陈涉世家》) (5)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 (《滕王阁序》) (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________ (《诗经》) 39.既

(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________ (《六国论》) (2)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 (《隆中对》)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 (《赤壁赋》) (5)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 (《论语》) (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 (《离骚》)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40.假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 (《劝学》)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 (《狼》)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________ (《报任安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 (《劝学》)

五组

41.间

(1)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 (《出师表》)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 (《赤壁赋》)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 (《曹刿论战》) (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 (《琵琶行》) (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 (《鸿门宴》) (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42.见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 (《劝学》) (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 (《鸿门宴》)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 (《师说》) (7)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 (《阿房宫赋》) (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____ (《滕王阁序》) 43.解

(1)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________ (《满井游记》) (2)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________ (《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师说》)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 (《师说》) (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________ (《隆中对》) (6)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 (《五柳先生传》) (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44.就

(1)金就砺则利________ (《劝学》) (2)连辟公府不就________ (《张衡传》) (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6)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________ (《隆中对》)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____ (《过故人庄》) (8)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________ (《陈情表》) 45.举

(1)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 (《屈原列传》)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________ (《陈涉世家》)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________ (《张衡传》) (4)举疾首蹙而相告曰________ (《庄暴见孟子》) (5)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 (《鸿门宴》) (6)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 (《过秦论》) (8)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 (《阿房宫赋》) 46.绝

(1)而绝秦、赵之欢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桃花源记》)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 (《劝学》)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 (《赤壁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公输》)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____ (《口技》) (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 (《蜀道难》) (9)口占一绝,为君送行________ (《长亭送别》) (10)绝云气,负青天________ (《逍遥游》) (11)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________ (《口技》)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 (《雨霖铃》)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 (《蜀相》) (4)众不能堪,抶而仆之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______ (《虞美人》)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________ (《声声慢》) 48.克

(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 (《祭十二郎文》) (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 (《论语》) (3)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 (《曹刿论战》) (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________ (《隆中对》) 49.类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 (《兰亭集序》)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________ (《项脊轩志》) (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 (《公输》)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________ (《核舟记》) 50.怜

(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 (《阿房宫赋》) (2)小姐之意差,张珙更敢怜谁________ (《长亭送别》)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____ (《渡荆门送别》) (4)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 (《陈涉世家》) (6)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________ (《长恨歌》)

六组

51.弥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__ (《六国论》)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 (《离骚》) 52.莫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 (《赤壁赋》)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 (《蜀道难》)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________ (《赤壁赋》)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5)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________ (《〈琵琶行〉并序》) 53.乃

(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2)今君乃亡赵走燕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_______ (《师说》)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 (《鸿门宴》)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 (《陈涉世家》) (8)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 (《示儿》) 54.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 (《兰亭集序》) (2)未登程先问归期________ (《长亭送别》)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 (《陈情表》)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 (5)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________ (《陈涉世家》) 55.内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________ (《鸿门宴》)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 (《兰亭集序》)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 (《离骚》) (5)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________ (《阿房宫赋》) (6)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7)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 (《过秦论》) 56.奇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________ (《张衡传》)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 (《六国论》)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____ (《与朱元思书》)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伤仲永》) (6)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 (《核舟记》) 57.迁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________ (《〈琵琶行〉并序》) (2)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________ (《张衡传》)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________ (《〈琵琶行〉并序》)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________ (《兰亭集序》)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 (《六国论》) 58.请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子犯请击之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4)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________ (《滕王阁序》) (5)请辞决矣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9.穷

(1)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_______ (《逍遥游》)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 (《赤壁赋》)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 (《滕王阁序》) (4)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桃花源记》)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________ (《滕王阁序》) (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________ (《逍遥游》)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 (《滕王阁序》)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________ (《祭十二郎文》)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0.去

(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________ (《项脊轩志》) (2)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________ (《鸿门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________ (《琵琶行》)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________ (《琵琶行》) (6)吾其还也。亦去之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8)脱身独去,已至军矣________ (《鸿门宴》)

七组

61.劝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 (《逍遥游》)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62.却

(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 (《六国论》) (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 (《琵琶行》)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________ (《声声慢》)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_______ (《夜雨寄北》) (6)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 (《过秦论》) 63.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________ (《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 (《赤壁赋》)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 (《劝学》)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________ (《师说》) (6)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 (《鸿门宴》)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________ (《鸿门宴》) (8)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________ (《苏武传》) 64.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 (《逍遥游》) (2)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________ (《鸿门宴》)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 (《师说》) (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6)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________ (《过秦论》) (7)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8)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________ (《项脊轩志》) 65.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 (《劝学》)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 (《鸿门宴》)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 (《劝学》) (4)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 (《六国论》)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 (《鸿门宴》)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7)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 (《琵琶行》) (8)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66.少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 (《赤壁赋》)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________ (《醉翁亭记》)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 (《师说》)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 (《兰亭集序》)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 (《陈情表》) (6)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7)险以远,则至者少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 (《口技》) (9)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10)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67.涉

(1)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 (《〈指南录〉后序》)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 (《孙权劝学》)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68.胜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________ (《六国论》) (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________ (《六国论》)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 (《琵琶行》) (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________ (《项脊轩志》) (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________ (《滕王阁序》)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________ (《鸿门宴》) (7)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8)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 (《岳阳楼记》) (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 (《陈情表》) 69.识

(1)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 (《滕王阁序》)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____ (《琵琶行》)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________ (《声声慢》)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论语》) (5)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________ (《伤仲永》) (6)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70.使

(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 (《过秦论》) (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 (《阿房宫赋》) (7)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 (《阿房宫赋》) (8)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组

71.是

(1)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________ (《滕王阁序》) (2)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________ (《始得西山宴游记》) (3)张良是时从沛公________ (《鸿门宴》)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 (《六国论》)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 (《师说》)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_____ (《陈情表》) (7)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8)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9)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________ (《祭十二郎文》) 72.适 (1)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________ (《逍遥游》)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_______ _ (《孔雀东南飞》)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6)适千里者,三月聚粮________ (《逍遥游》) (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__ (《赤壁赋》) 73.书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________ (《陈涉世家》)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____ (《春望》) (4)拜送书于庭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 (《师说》) (6)十六诵诗书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7)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8)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________ (《项脊轩志》) (9)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 (《项脊轩志》) (10)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________ (《滕王阁序》) (1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________ (《陈情表》) (1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________ (《木兰诗》)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 (《师说》) (3)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 (《论语》) (4)孰与君少长________ (《鸿门宴》) (5)夫孰异道而相安________ (《离骚》) (6)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75.属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_______ (《赤壁赋》) (2)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岳阳楼记》)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 (《琵琶行》) (4)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 (《核舟记》) (5)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 (《鸿门宴》)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 (《滕王阁序》)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 (《桃花源记》) (8)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________ (《陈涉世家》) (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 (《使至塞上》) (10)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________ (《张衡传》)

高考语文必备:75个文言实词详解练习答案

1.爱(1)疼爱 (2)吝惜 (3)爱护 (4)爱惜,珍惜 (5)爱慕,欣赏

2.安(1)安稳 (2)怎么 (3)安逸 (4)安定 (5)哪里(6)养生 (7)使„„安 3.被(1)表示被动 (2)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3)通“披”,披散 (4)覆盖 (5)遭受

(6)遭受

4.倍

(1)通“背”,背叛,违背 (2)越发、更加

5.本

(1)本来,原来 (2)原本的 (3)原本 (4)本质 (5)根本,基础 (6)版本,底稿 6.鄙

(1)庸俗,浅陋,鄙俗 (2)身份低微 (3)把„„当作边邑 (4)浅陋

7.兵

(1)兵器,军械 (2)士兵,军队 (3)军队 (4)用兵策略,战略 (5)兵器 8.病

(1)患疾病 (2)生病 (3)疾病 (4)疾病

9.察

(1)仔细看,观察 (2)察举 (3)了解,弄清楚 (4)体察 (5)辨别清楚 (6)考察 10.朝

(1)朝(zhāo),早晨 (2)上朝 (3)上朝 (4)朝拜 (5)朝代 (6)时光 11.曾(1)竟然 (2)曾经 (3)通“增”,增加

12.乘

(1)趁着,凭借 (2)登上 (3)乘坐 (4)趁着 (5)坐,驾 (6)乘坐 13.诚

(1)如果 (2)实在,的确 (3)果真,如果 (4)如果 (5)实在,确实

14.除

(1)铲除,消灭 (2)消除 (3)拜官授职 (4)台阶 (5)解除,脱下 (6)副词,除外

15.辞

(1)辞别,告别 (2)推托,推辞 (3)推辞 (4)告别 (5)讲究,计较 (6)辞别 (7)辞谢,婉言道歉 (8)审讯

16.从

(1)使„„跟随,使„„随从 (2)听从,顺从 (3)向„„学习 (4)依傍 (5)由,自

(6)投身 (7)通“纵”,合纵之策

17.殆

(1)危险 (2)近于,几乎 (3)大概,恐怕 (4)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8.当

(1)对着 (2)必然,一定 (3)对等,比得上 (4)值,正在 (5)承担 (6)应当,应该 (7)阻,拦 (8)占据,把守 (9)挡住,屏蔽

19.道

(1)路,道路 (2)取道 (3)道理,规律 (4)原因(5)道义 (6)说,谈论 (7)廊道 (8)主张,思想,学说

20.得

(1)心得,收获 (2)能够 (3)要,必须 (4)通“德”,感激 (5)收获 (6)具备

21.度

(1)揣度,衡量 (2)推测,估计 (3)翻越,越过 (4)量,计算 (5)法度 (6)常态 (7)量词,次、回 (8)度过

22.非

(1)不,没有 (2)不是 (3)不是 (4)非常:意外的变故 (5)不对的,错误的 (6)非难,诋毁,毁谤

23.复

(1)又 (2)恢复 (3)再,又 (4)往复 (5)复叠,重复 (6)复兴

24.负

(1)背东西,以背载物 (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负 (5)违背,背弃 (6)失败 (7)承载,支撑 (8)背着 (9)承载

25.盖

(1)大概 (2)车盖 (3)大概,大约 (4)表示原因,原来是 (5)发语词,兼表原因 26.故

(1)因此,所以 (2)衰老 (3)以前;原来的 (4)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5)故意,特意 (6)所以,因此(7)以往的

27.固

(1)本来 (2)坚持,坚决 (3)顽固,固执 (4)本来,原来 (5)本来 (6)牢固,险要 (7)当然,固然 (8)牢牢地

28.顾

(1)回头看,引申为逃跑 (2)探问,拜访 (3)只是,表轻微转折 (4)考虑 (5)只是,表示轻微转折 (6)四处看

29.国

(1)国都,京城 (2)诸侯国 (3)国都,京城 (4)国事

30.过

(1)经过,通过 (2)过分,过于 (3)错误,过失 (4)追究过错,责备 (5)到,到来

(6)超过

31.何

(1)哪里,代词 (2)什么,代词 (3)怎么办,对„„怎么办 (4)多么 (5)怎么 32.恨

(1)遗憾,不满意 (2)怨恨 (3)恨恨:惆怅,悲伤(4)仇怨 33.胡

(1)为什么 (2)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3)胡人居住的地方

34.患

(1)动词,忧虑,担心 (2)名词,忧虑,忧患 (3)担心 (4)威胁 (5)灾祸,灾难

35.或

(1)有的人 (2)有(某)人 (3)有时,偶或 (4)也许,或许 (5)有的人 (6)或许,也许

(7)有的 (8)有时

36.疾

(1)痛恨 (2)强,猛烈 (3)锐利 (4)病,疾病 (5)痛恨

37.及

(1)达到 (2)等到 (3)到了 (4)和 (5)等到 (6)不及:来不及 (7)比得上 (8)趁着

(9)及时:不耽搁 (10)和,以及 (11)不及:不如

38.即

(1)登上(帝位) (2)立即,马上 (3)当,当时 (4)相当于“就”的意思 (5)依照,就

(6)却 (7)就

39.既(1)已经 (2)既然 (3)不久 (4)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5)既然 (6)连词,表并列 (7)连词,表并列

40.假

(1)借 (2)凭借,借助 (3)假装 (4)如果,假如 (5)借助,利用

41.间(1)中间,期间 (2)量词,房屋的间数 (3)区间,两者或几者之间的地方 (4)参与 (5)间关:形容鸟声婉转 (6)表时间,有时,偶然 (7)从小路 (8)其间,同时

42.见

(1)看见 (2)拜见,会见 (3)召见,接见 (4)看见的东西 (5)叩见,朝见 (6)看得出 (7)见面,相见 (8)(自己)被„„ (9)观察

43.解

(1)融解,融化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解答 (4)理解,懂得 (5)解析 (6)理解 (7)解开(衣服) 44.就

(1)靠近,引申为“磨” (2)赴任,就职 (3)靠近,接受 (4)完成,达到目的,成功 (5)登上,走上 (6)前往 (7)欣赏 (8)接受职位,上任

45.举

(1)举出,提出 (2)发动,举行 (3)推荐,推举 (4)全,皆 (5)尽 (6)发言 (7)并吞 (8)被攻占,被占领

46.绝

(1)断绝 (2)消除 (3)隔绝,阻绝 (4)横渡 (5)断,消失 (6)穷尽 (7)消失 (8)翻越,跨越 (9)绝句,格律诗的一种体式 (10)直上穿过 (11)极点

47.堪

(1)经得起,忍受 (2)能够,可以 (3)能够,可以 (4)忍受 (5)经得起,承受 (6)能够,可以

48.克

(1)能够 (2)克制 (3)战胜 (4)战胜 49.类

(1)种类 (2)像 (3)类推 (4)像

50.怜

(1)复合词,可惜 (2)爱恋 (3)怜爱 (4)可叹 (5)爱戴 (6)复合词,可爱 51.弥

(1)愈加 (2)更加

52.莫

(1)没有 (2)不能 (3)不要 (4)没有谁 (5)不要

53.乃

(1)才 (2)却 (3)竟然 (4)于是,就 (5)才 (6)才 (7)是,表判断 (8)你的 54.期

(1)至,及 (2)日期 (3)(jī)期服,穿一周年的丧服 (4)约定 (5)期限 55.内

(1)通“纳”,接纳,使进入 (2)与“外”相对 (3)里面 (4)内心 (5)时间的范围内 (6)空间的范围内 (7)在内部,对内,常指国内、朝廷内

56.奇 (1)罕见的 (2)以„„为奇,惊异 (3)优异的,卓越的,不平常的 (4)奇异的,奇特的

(5)以„„为奇,认为„„很奇异 (6)好、佳、宜 (7)零数,多一点

57.迁

(1)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贬官 (2)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3)调动官职,也指降职 (4)变更,变易 (5)复合词,迁灭,灭亡

58.清

(1)请求,请求别人做某事 (2)请求 (3)请示 (4)请求 (5)请允许我

59.穷

(1)穷尽,无边无际 (2)穷尽,枯竭 (3)穷尽,走到尽头 (4)极尽,走到尽头 (5)不得志,困顿 (6)偏僻,荒凉 (7)消失 (8)完,结束 (9)穷尽,极尽,走到尽头

60.去

(1)离开 (2)(空间上)距离 (3)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 (4)“去来”,偏义复词,偏“去”,走了以后 (5)过去的 (6)离去 (7)离开 (8)逃脱

61.劝

(1)勤勉努力 (2)劝说,规劝 (3)劝说

62.却

(1)后退 (2)使„„退却 (3)返回,退回 (4)表转折 (5)还,且 (6)打退

63.如

(1)到„„去,往 (2)往,到 (3)比得上。不如:比不上 (4)如果 (5)像 (6)如恐、唯恐 (7)当,表时间 (8)按照

64.若

(1)像,好像 (2)如,及,比得上 (3)你 (4)差不多 (5)如果,假如 (6)这,这样,如此 (7)这样 (8)你的

65.善

(1)好事,好的行为,善行、美德 (2)交好,与„„友善 (3)善于,擅长 (4)好,完美

(5)好好地,友善地 (6)喜好,羡慕 (7)复合词,善才:唐时对琵琶师的通称,后也指琵琶师或曲师 (8)善于,擅长

66.少(1)一会儿 (2)数量少,不多 (3)年少,年轻 (4)年龄小的 (5)年少的时候 (6)通“稍”,稍微,略微 (7)数量少,不多 (8)通“稍”,稍微,略微 (9)减少 (10)复合词,多少,这里表示很多

67.涉

(1)渡水 (2)视野所及,多用于阅读 (3)漫步,散步

68.胜

(1)胜利 (2)战胜,取胜 (3)胜过,超过 (4)优美的风景 (5)盛大的 (6)胜任,经得起

(7)尽,完 (8)优美的 (9)能承受,经得起

69.识

(1)知道,明白 (2)认识 (3)认识的,熟悉的 (4)通“志”,记住 (5)认识 (6)识别,觉察

70.使 (1)使者 (2)出使 (3)命令,派遣 (4)叫,让 (5)命令,派遣 (6)致使 (7)假使 (8)派遣

71.是(1)判断动词 (2)这个 (3)这(时),当(时) (4)这(种情况) (5)此,这样 (6)此,这样 (7)判断动词 (8)正确,对 (9)宾语前置标志(惟„„是„„) 72.适

(1)往,到„„去 (2)女子出嫁 (3)顺从,适合 (4)适应,顺应 (5)刚刚,刚才 (6)到,往 (7)享有

73.书

(1)书信 (2)字条 (3)书信 (4)文书,国书 (5)泛指学习内容 (6)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7)书写 (8)书法 (9)书籍 (10)复合词,书生:指读书人 (11)复合词,诏书:皇帝下达的文书 (12)文告,通告

74.孰

(1)通“熟”,仔细 (2)谁,哪个 (3)哪一个,哪一件 (4)谁 (5)哪,岂 (6)谁 75.属

(1)致意,引申为劝酒 (2)通“嘱”,嘱托 (3)属于,是 (4)相似 (5)等、辈 (6)是 (7)类 (8)部下,下属 (9)附属 (10)撰写,作

第五篇: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专题检测(十一) 传记类文章阅读(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

直: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已当独罪

度: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解析:竟:最终。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 始知有关廷福也里中乃.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官知周必诉于.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公抱不平我为.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祸及平人岂以.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解析:A副词,才/副词,却,竟然;B介词,向/介词,表被动;C均为介词,替;D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担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关廷福离开霍家。

C. 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D. 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解析:C“借关廷福报复私愤”无据。 答案:C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臵、“安在”宾语前臵,各1分。(2)“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臵、“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3)“囚耳”主谓省略、“乌”“道”,各1分。

答案:(1)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2)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3)乡人们说:“(关

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申时(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的时间),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自然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 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

谢:辞让 .B.入阙省尚书事

.

省:省略、减少

C.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舍:安置住宿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戚:亲戚 .解析:B省:审察,考察。C舍:放过。D戚:忧心。 答案:A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3分)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

)

(

)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指肯定吕蒙计策,④言清廉好施,⑤言刚直、正直。可排除①④⑤。③“以恩为戚”意为把恩惠当做忧虑,可看出其谨慎。

答案:C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提出建议,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解析:“他心中无百姓”不妥,文中“无上”是目无尊上的意思。 答案:A 8.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答案: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企图,谋划;善,认为好,赞同;整体通顺,。(2)诬白,诬告。谤讪,诽谤诋毁。收,抓捕。验问,调查审问。(3)省略了主语——是仪;句意之间形成的转折关系,却。

答案:(1)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就劝孙权予以采纳。(2)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调查审问。(3)(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饭菜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县人。本来姓氏,最初在县里为属吏,后到郡中任官,郡相孔融嘲笑他,说“氏”字似“民”而无上,可以改为“是”,他于是改姓“是”。

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见面后予以亲信任用,专门负责机密事务,官拜骑都尉。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就劝孙权予以采纳。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是仪表示辞让。孙权对他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爱卿怎么不自己委屈些做周舍呢?”

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黄武年间,派是仪到皖城刘邵那里,设计引诱曹休前来。曹休来到后,遭到惨败,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回朝负责尚书事务。对外总领评定官员们的成绩,兼任辞讼之事,还受命教各位公子书学。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太子对他非常敬重,有事都先征询他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进封为都乡侯。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又被拜为侍中、中执法。评定各官成绩、负责辞讼之事。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调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当时追究调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但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末。”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南王和鲁王初封,是仪以本职兼领鲁王王傅。作为王傅,他忠心耿耿,动辄规谏劝止,对上勤勉,对他人恭敬。他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的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是仪就是这样被孙权所了解信任。他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饭菜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后,亲自到他的家中,来看看他们吃的饭菜,并亲口尝过,非常感叹,当即增加他的俸禄和赏赐,扩大他的田地、宅邸。是仪多次推辞,对这样的恩宠深感不安。

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孙权常责备是仪不谈论时事,是非不明。是仪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在上,臣下尽忠职守,唯恐不能称职,实在不敢以臣下愚陋的言论,干扰圣上的视听。”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吕壹普遍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人,一个人便有三四项过错,唯独没告发过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都像是仪一样,还用得着法令科条吗?”是仪及至病危,留下遗嘱要用素棺,以平时所穿的衣服下葬,务必要俭省节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

③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

②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 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咻咻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中“重”是“不轻易”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敬重”。

答案: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敛赀财以送其行 ..

(

)

(

)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中,两个“之”意义用法都一样,都无实际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趁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目的;D项中,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递进。

答案:A 1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子含意、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余若水任职一月就辞职了,与“明节避世”无关;④描写的是余若水家里的情况,与“明节避世”也无关;⑥说的是他死后,朋友们为他筹钱安葬,也与“明节避世”无关。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A.余若水刚踏上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行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解析:A项中,余若水发誓不再渡江与他离任无关,这句话是强加因果。 答案:A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翻译出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多”是敬重的意思,“因”是因此的意思,“罕见”是很少见到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笫二句中,“会”是应该的意思,“交亲”是朋友和亲戚的意思;第三句中,“下”是死后的意思,“辱”是辱没的意思,“足”是足够的意思。

答案:(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因此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2)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3)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然而他的节操为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有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上一篇:高考语文得体复习教案下一篇:高考作文常见结构方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