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高考总复习

2023-05-04

第一篇:语文文言文高考总复习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课后对点集训大全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第一组:以、其、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 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根据”。D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B.作《师说》以贻之 .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A项与之相同。B项,第一人称,译为“我”“我(自己)的”。C项,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那

1 里”。D项,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与“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吾其还也 .D.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B项与之相同。A项,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或许”“大概”“可能”。C项,语气副词,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5.与“吾宁舍之而受祸”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C项与之相同。A项,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B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与“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D项与之相同。A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B项,连词,表示因果关系。C项,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第二组:为、因、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

2 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节选自《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7.与“为后母所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古人所以重刑施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B项与之相同。A项,判断词,是。C项,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D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8.与“吾为尔新其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引进对象,可译为“替”“给”,D项与之相同。A项,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B项,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认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C项,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向”“对”。

9.与“因诈女曰”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因”为副词,于是、就,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沿袭、继承。C项,“由于”“因为”“因此”。D项,用作介词,通过,经由。

10.与“因斫杀之”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因”用作介词,趁机,趁此,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依靠、凭借。C项,介词,依照、根据。D项,动词,借助。

11.与“遂潜养于盆水”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3 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C.乃设九宾礼于庭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于”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C项与之相同。A项,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等。B项,在„„方面,从„„中。D项,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12.与“后令汲于他泉”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业精于勤,荒于嬉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B项与之相同。A项,比。C项,见„„于„„,表示被动。D项,介词,由于。

第三组:何、之、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有删改) 13.与“二子何故不对”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何”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B项与之相同。A项,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C项,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D项,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14.与“敢问何谓其本”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4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何”为代词,可译为“什么”“哪”,B项与之相同。A项,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C项,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D项,通“呵”,呵斥,谴责。

15.与“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之”为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B项与之相同。A项,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D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6.与“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之”为指示代词,这,D项与之相同。A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B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动词,到„„去。

17.与“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若”,像、好像,A项与之相同。B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C项,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D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18.与“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莫己若者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5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若”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C项与之相同。A项,及、比得上。B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D项,至,至于。

第四组:所、则、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节选自《郑思肖集》,有删改) 19.与“恣其所行”的“所”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B项与之相同。A项,与“为”合用,表示被动。C项,名词,处所、地方。D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可译为“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20.与“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的“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A项与之相同。B项,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C项,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D项,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21.与“虽死且有谋”的“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6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且”表让步关系,尚且,还,C项与之相同。A项,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B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D项,将,将要。

第五组:焉、与、乃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4题。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22.与“唯父昶异焉”的“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焉”相当于“之”,B项与之相同。A项,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C项,哪里、怎么。D项,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3.与“今日当与汝言”的“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失其所与,不知 .

C.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吾孰与徐公美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与”为介词,和、跟、同,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结交、亲附。B项,动词,结交、亲附。D项,与“孰”一起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24.与“其俊识天才乃尔”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7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乃”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D项与之相同。A项,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B项,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C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 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 《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 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 “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 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 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 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 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 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 (因 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 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

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 有礼的美好品质。

8、 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 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 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 以苦为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 (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 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 性格。

2、 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 使一位沉默寡言, 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3、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 泊名利。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 (的称号)去称 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饲养它 (又) 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 (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山水篇 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

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 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 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 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 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

使 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 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 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 是“空” “无” ,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 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 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 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 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 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 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 ,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 ,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 “进”指:居庙堂之高; “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 “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 《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 “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 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 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 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 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 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 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 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 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 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 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 “句句是记山水,

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 1.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2.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 ,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12.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 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13.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 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 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14.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 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15.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 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16. 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 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17.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 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第三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

解释加粗的词。

(1)

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5、

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6、

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期

古意:约定

今意:日期

5、引

古意:拉

今意:引用

1.

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

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人称。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

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填写序号)?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答:

9.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答:

10.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三、《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4分)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亦说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博学而笃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空2分,共6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四、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本文作者就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

的力量;“俭以养德”是

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的力量;诫子书只有

字,

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7、

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一)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4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填空(4分)

《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

,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

家。

(三)翻译下列句子(30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3、俭以养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年与时驰

6、淫慢不能励精

五、《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其一犬坐于前”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敌(

)

(2)意(

(3)(

)洞

(4)股(

)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

)(多选!)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

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

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

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

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7.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8.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

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9.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

10.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11.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六、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2、给加粗的句子加标点:

3、解释加粗的词:

及(

)闻(

道(

使(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7、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七、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

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

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4、

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5、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6、

结合你的理解,评价“晓之者”的行为做法。

7、

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四、默写题集锦: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

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15《<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6《<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任不习乎?”,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1.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7.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4.《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6.《钱塘湖春行》中表现诗人行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花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1.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什么)?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四、《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聪明。这里是“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课外古诗词积累部分: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老骥伏枥。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或表现与友人相聚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⑥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⑤写出山光水色对人的净化熏陶作用,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⑥写景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⑧与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春。

⑨运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映衬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的句子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见于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五、《夜雨寄北》

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⑧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泊秦淮》

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⑥《泊秦淮》中写景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叙事的句子是:夜泊秦淮近酒家。抒发感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小园香径独徘徊。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①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着人生普遍哲理的诗句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①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②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③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④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⑥《如梦令》中写一群少女为急寻归路,争执之声惊飞夜栖飞鸟的诗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⑦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构成一个很有点吃惊却情趣横生的意境的句子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⑧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点明所内容是回忆文字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

⑨李清照在《如梦令》中通过写荷花来表现夏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十、《观书有感》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⑦富有哲理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⑧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⑨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⑩表达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⑾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本文的成语:源头活水。

★★★哲理诗句简析部分: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综合专题部分:

1.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奉献内容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3.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爱国内容的名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以身殉国,何事不为?(陆游)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4.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市《泊船瓜洲》) 6.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夏天的古代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同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7.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秋天的古代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 .秋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冬天的古代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雪》) 9.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赞颂大海的

一、二个句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0.请你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11.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12.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鸟的诗句,请写出有关“鸟”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4.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中国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请你写出含“酒”字的诗三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6.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7、请写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西汉)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8、默写出古诗词中写“花”的诗句: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⑦花木成畦手自栽。 ⑧一枝红杏出墙来。

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⑩竹外桃花三两枝。

19、默写出古诗词中含“山”的句子: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0、默写出古诗词中含“树”的句子: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花木成畦手自栽。 ③千里莺啼绿映红。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1、默写出古诗中写“长江”的句子: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2、默写出古诗中写“水”的句子: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小桥流水人家。 ④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默写古代诗词中写“莲”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枝头。

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五篇:高中语文----高三文言文总复习的“六忌六宜”

高三的文言文复习是整个复习工作中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当前复习中存在的偏差,在这里提出六点复习意见。

一忌“求全责备”,宜“迂回包抄”。

文言文的复习,不可过于心切,还是“悠”着点好。学生的文言底子参差不齐,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每个知识点的落实,求全责备的态度都是不符合认知规律,是不科学的。对于文言文复习中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难点,我们在努力讲透的同时,不妨建议一部分学生暂时“绕过去”,不要在“点”上钻得过深,而要在面上尽量铺宽。有时,一个知识点在一篇文言文中显得晦涩,可能在另外一篇中会有详尽而妥帖的解释。这就是我们大胆建议学生暂时绕过一些“点”的真正原因。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囫囵吞枣而混淆已有的知识结构,又不挫伤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在学生心里催生一种迫切掌握的积极情绪。事实上,有些知识难点正面难以攻克,假如我们迂回包抄,旁敲侧击,困难往往能够迎刃而解。二忌“孤军深入”,宜“相辅相成”。

文言文的复习可以在其它复习模块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打通”知识模块的思想,力求使学生建立网状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知识网”可以互相关联,举一而反三;“知识线”就显得单薄脆,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相对于语文复习的其他模块来说,文言文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如果我们把文言文复习等同于一般的字词句复习就犯了简单化的错误。一味地“孤军深入”,缺少与其它模块的横向联系,是很难凑效的。比如跟古文有渊源血亲的成语, 当我们讲到“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假如我们再复习时候只是简单地复述其意思,那我们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学生手头枯燥乏味的字典,再比如分析成语“门庭若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不妨插入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的顺带复习——顺口提到是很容易的,但是要使之成为我们的一项教学思想加以自觉地实施就比较困难了。还有古诗,它简直就是古文的孪生兄弟,在古诗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大量渗透文言文的复习,相辅相成。至于2004年高考出现的“对联”这种新型的文字表达题,更是与古诗修辞古文积淀密切相关。所以,文言文复习时还是“东拉西扯”好,尽量把文言文复习和其它模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我们要注意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的结合,注意《语文读本》的使用,尽量扩大学生的文言阅读面。很多老师都把《语文读本》弃置一边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很不可取。鲁迅先生曾经把读书比作蜜蜂采蜜——蜜蜂只有采过百花才能够酿出好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忌“喜新厌旧”,宜“温故知新”。

每到高三总复习阶段,各地的模拟试题铺天盖地涌将过来,应该说,这些试题多少都是有一些含金量的,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汲取精华,但是切忌产生文言文复习时的“喜新厌旧”的心态,把注意力和希望全部“押”再这些“新新试题”身上,而把课内旧的文言文“晾”在一边,或者干脆“打入冷宫”,从此不看一眼。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意义,学生往往不够明确,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既然高考文言文都是课外篇章,那么复习课内文言文就是徒劳——这种观点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实际上,由于历时较长,高三学生对高

一、高二的课内文言文普遍记忆淡漠,文言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是连篇章名称都记不起,更不必说某些重要字词句的出处,甚至有学生闹出把《五人墓碑记》说成“左联五烈士”的笑话。高考文言均来自课外文史典籍,但是考查点几乎都在课内文言中落实,高考要考的无非是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迁移的能力。丢弃课内追逐课外无异于舍本逐末。比如2003年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可以看出考查点就有一半来自课内。再看2002年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题(第16题第2小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学生由于对这种文言句式比较陌生,翻译普遍不理想,其实,相同的句式在高一庄子散文《秋水》就出现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只不过稍做转换而已,可见,课内文言文的复习还是要重视,要“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摆正旧课本和新题目之间的关系。

四忌“指鹿为马”,宜“去粗取精”。

练习易得,好题难求。文言文的考查试题虽然大部分是客观性质的,但是题目在编排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出题者的主观意图。历年高考试题尚且或多或少存在引起人们争议的地方,何况各地的模拟试题。所以教师要有“质疑名题”的心理和打破“名题崇拜”的勇气,用“去粗取精”的科学精神对待各地试题,不能够将手头的“标准答案”和一些不合理的题目设计当作“圣旨”,甚至“指鹿为马”,把答案的无理归咎为自己的浅薄,把命题者的疏忽看成另有深意,把错的硬说成对的,希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特别是对一些追求商业利润刻意模仿当年高考题的“刻鹄类鹜”之作,我们更要提高警惕。总之,对复习资料,我

们要有主见,有判断力,“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五忌“孤注一掷”,宜“稳扎稳打”。

“猜题”永远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话题。虽然题海茫茫,可是每年都有一些学刊杂志宣称自己对高考题的猜中率有20~30%甚至更多,是商业炒作还是巧合我不想深究,但是对某些急于事功的一线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于是每年都有一些教师在猜题、“押宝”,甚至整个教研组出动,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虽然近十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变化很小,其内容一般为一段二三百字左右的浅易的纪传性文字,叙述古代某官员的一件事或几件相关的事,但是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查找一篇文章尚且不易,猜题无异与大海捞针。2000年文言文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2001和2002两年均节选自《史记》、2003年却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2004年开始很多省份开始独立命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命题走向更无规律可循。作为语文教师,文史典籍的博览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要端正文言文复习态度,扎扎实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复习,任何一点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六忌“动手不动口”,宜 “吟咏诵读”

诵读法其实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方法,高三的复习时间比较紧迫,所以这种方法容易被忽视或放弃——情况往往是小学初中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到高中尤其是复习课上变成刷刷的笔声。练习固然可以起到巩固作用,但是严重背离诵读的文言文复习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是学不好的。建议高三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诵读复习的引导,放开声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这样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能够促进字词句的理解和巩固。在重数理化、轻语文、厌文言的大环境下,“诵读法”尤其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既然是文言文的复习,就要努力探求文言文的规律,复习得像“文言文”,只有追源溯本、循序渐进,我们才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

上一篇:语文优秀课堂观课报告下一篇: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策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