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模式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地区发展模式范文

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

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来源:经济日报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沿海,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基本上是空白,难以分享到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强调"加快内地开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并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布局及特点

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随着IT和交通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全球通讯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为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许多产品的生产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按专业分工展开,其生产环节大都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由此诞生,并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把劳动力优势与国际化的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却极不均衡。广东、江苏和上海3个省市就占到总量的大头,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低。我国加工贸易之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区,一方面,在区位条件上,东南沿海的优势显而易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来自海外,产品也销往海外。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决定了物流成本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选址布局的关键因素。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包括进项物流和出项物流成本,大致占综合成本的20%以上。内陆发展加工贸易,必须面对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离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采取哪种运输方式,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必然伴生进出口物资的大进大出,必须有保税区提供便利。过去20多年,我国保税港区、保税区全都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区也曾提出设立保税区等保税物流平台,但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关查验与边防检查脱节,势必造成在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由于这些原因,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也就缺乏必要的保税条件。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内陆地区也竞相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但总体上收效甚微。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物流成本过高和没有保税区的问题,这只能

是一厢情愿。内陆地区要发展加工贸易,就必须着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保税通关便利化,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二、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

最近3年,即使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重庆加工贸易也逆势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形成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未来3年将扩大到8000万至1亿台,成为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加上数千万台手机、打印机、几百万台服务器和路由器,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万亿元、出口额将超千亿美元。

重庆发展加工贸易不靠低地价、零税收、高补贴等招商方式,而是靠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了科学发展,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第一,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我们采取措施将笔记本电脑零部件70%至80%本地化制造,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电脑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了比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目前,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基地,有惠普、思科等品牌商出品牌、下订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代工商做整机、搞组装,上百家零部件供应商搞配套、做零件,形成了"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制造商"的加工贸易全流程集群。

第二,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口都是先运到沿海,再海运销往全球。这种物流格局不改变,内陆加工贸易的出项物流成本仍会远高于沿海。必须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至少与沿海基本持平,才有发展的出路。为此,重庆做了3方面努力: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重庆及时进行江北机场改扩建。今年三期扩建竣工后,航站楼面积西部第一,航空货运能力可达100万吨,2015年第三跑道和T3航站楼建成后,航空货运能力将增至2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国际门户枢纽机场。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2天,而运费相当。此举把重庆由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了"前沿",改变了国内开放的格局。三是打通欧亚大陆桥南线。欧亚大陆桥南线早已贯通,但因存在一些障碍,迫使我们走运距长、耗时多的北线。如能清除障碍,内陆到欧洲将比沿海更为便捷。在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下,中铁集装箱公司、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公司3家联营,共同分享南线货运带来的利益,并帮助协调返程运货。目前3国海关已签订了货物互通便利协议,实现了互利共赢。欧亚大陆桥南线开通后,重庆铁路货运到欧洲比沿海海运到欧洲快20天左右,而综合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第三,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内陆保税区远离边境,必须创新保税物流监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加工贸易企业在内陆也能享受与沿海保税区同样便利化通关服务。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支持下,重庆获准设立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成为内陆惟一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城市,并借助GPS定位等物联网高科技手段,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申请、一次验放"。企业进口货物,边境海关直接放行,进入重庆保税区后再查验;重庆保税区验放的出口货物,边境关区不二次查验;重庆保税区之间的货物交换,不需重复办理进出关手续。由此,通关更加便捷,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形成以人为本的员工服务新模式。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提供有比较优势、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在传统加工贸易模式下,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员工的生产、生活都局限在厂区狭小的空间,几乎与世隔绝,员工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重庆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不仅对生产供应环节进行创新,还坚持以人为本,对企业员工的生活服务机制进行创新,努力提供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加工贸易园区在规划时就配套了相应的社区,建设了人性化的职工宿舍或公租房,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员工走出厂区就进入社区,充分融入社会。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就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企业经营者的烦恼,更增加了员工在城市和企业的归属感,有效解决了企业与社会隔离的问题,实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与此同时,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4%和"普十二"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每年可输送17万高校毕业生和2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能为加工贸易企业长期提供量足、质优的劳动力。

这4项举措,补平了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短板",使国家赋予内陆地区的优惠政策、低廉的煤电油气和土地成本等优势得到凸显,增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吸引力,趟出了一条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新路子。

三、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内陆发展加工贸易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制造、装配环节,还应积极抢占结算和研发等高端领域,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第一,引进加工贸易的结算中心。加工贸易的结算方式有3个特点:

一是具有网络化特征。加工贸易的生产供应体系,伴生了大规模的资金往来和结算,一般的实物贸易结算通常是贸易双方点对点的结算,结算地点通常在交易主体所在地。加工贸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供应链,品牌商、代工商和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之间有十

分频繁的结算往来,如果采取每个企业所在地点对点的结算方式,耗时、费事、成本很高。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品牌商往往以一个第三方所在地作为结算中心。

二是具有离岸金融特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销售都具有保税性质,品牌商为结算方便,大多将结算中心设在离岸金融政策宽松的地区,表现出离岸的金融特征。

三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一,"结税"。每百亿美元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可产生约1%的税收结算。其二,"结汇"。每百亿美元账户,可为主办银行带来0.5%至1%的中间业务收入。其三,"结人"。结算中心能够提供大量的会计师等岗位。

重庆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支持下,对加工贸易结算需要的相应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凭借几千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以及全国一流的金融生态和营商环境,促使惠普将它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从境外转移至重庆。

第二,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中心。在加工贸易生产、供应、销售的全流程中,还有一个处在高端的研究开发环节。目前,加工贸易企业一般只做了"低端"的整机组装,投资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也很低,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环节基本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在"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新模式下,生产供应全流程的企业集聚,必然对新技术催生旺盛的需求,研发机构也需要跟进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及时解决技术来源和提高技术支撑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这就使加工贸易研发中心落户内陆成为可能。研发机构的落户集聚,一方面使我国加工贸易从技术链的低端跃升到高端,较高利润和附加值也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研发机构的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工作目标,就是在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集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IT研发机构的集聚之地。

过去30年,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创造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奇迹,顺利实现了经济"起飞",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少,沿海和内陆地区都不宜发展。其实不然,加工贸易并非价值链低端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的创新。它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合理分工的必然趋势,改变了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结算等"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将整个产业链条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全球最具优势的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了专业化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连接这些环节的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也应运而生。尽管组装等制造环节处于加工贸易"微笑曲线"低端,但它是研发、结算、销售等高端环节的基础,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也难有服务贸易的兴旺。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轻易丢掉加工贸易。正确的做法是:夯实制造基础,补上薄弱环节,抢占高端领域。这样,加工贸易的"大厦"就能拔地而起,我们就能掌控整个"微笑曲线",真正"微笑起来"。

第二篇:港澳地区与内地教学模式

港澳地区以学生为中心,崇尚学术自由和开放式教育,主要是沿用欧洲的教育模式,与英美欧等学校接轨,国际化程度高,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课程设置大多效仿欧美国家,致力于培养全方面的精英人才。内地的高压式教学模式,不同地区的教学质量差异等问题,一直以来都给家长和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困扰。

首先,香港学制包括2~3年学前教育、9年中小学免费教育、4年高中及预科课程:含两年制高中(中

四、中五)以及两年制预科课程(中

六、中七)。但从2007年9月开始,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学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改以往英式大学学制(三年)的传统而推行大学四年制的制度。内地学制,包含1年以上学前教育(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小学和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共9年。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总体而言,在学制上,香港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孩子顺利升入小学,并且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其次,香港中小学校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官立学校、直资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 四种学校,四种管理体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和条件入读。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的学校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师资强大。而内地中小学教育则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分工的管理体制。

再次,香港的教科书没有硬性规定书本的印刷商是谁,只要具有相关印刷准许证即可。各大书商会根据教育局的指引印制不同类型的教科书,由学校自己订立购买书本名称,由学生自行购买课本。香港注重素质教育,课本题材生活化,不带任何政治色彩这一点与内地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倡导学生爱家爱国的教育观念有极大不同。同时由于英语作为香港的第二母语,香港的英文课本较国内的课本难度高,但中文课本却很浅显(中一的语文仅相当于内地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的难度)。

最后,香港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崇尚学术自由和开放式教育。香港的课堂采用中文、粤语、英语三种语言教学,英语学习程度高,孩子自上幼稚园开始就学习英语;在语言教育方面,实用重于交流。而内地教育以应试为主,多以“老师教、学生听”的内容灌输方式进行,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

总体而言,由于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不同,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制度有很多相异之处,而内地的教育体制比较统一,缺乏灵活性,在充分调动办学主体的积极性方面可以向香港学习,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优质合适教育的需求。

第三篇:广东地区鳜鱼成鱼养殖模式介绍及效益分析

前言鳜鱼又称桂花鱼,淡水品种,鲈形目,常见养殖品种有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翘嘴鳜的幽门盲囊数量最多,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最强,因而生长最快,目前人工养殖最多的也是翘嘴鳜本文所说的鳜鱼就是翘嘴鳜。自古就有“海中梭,江中鲥,河中鳜”之说,从消费市场来分析,鳜鱼的市场定位:大众化的高档鱼品种,同时在淡水养殖的高档鱼中,鳜鱼是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几乎没有任何品种可以达到鳜鱼所达到的高度,比如曾经很火的鲟鱼、淡水石斑、大菱鲆。这些引进品种在上市初期价格非常高,不久就快速跌落,如鲟鱼上市之初价格高达近200元╱斤,仅仅3年就下跌到不到20元╱斤,与其他淡水鱼品种比较鳜鱼价格一直较为稳定,总体来讲鳜鱼是我国淡水鱼品种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品种。鳜鱼养殖现状与发展方向全国养殖鳜鱼规模与产量当属广东为最,江苏次之,广东亩产多在4000-5000斤左右,同时养殖成功率相对较高,其他省份平均亩产多在1000-2000斤。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苗种退化,病害严重,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冬季饵料鱼难寻,用药多食品安全问题。

发展方向: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倡无公害生态养殖,建立国家级鳜鱼良种场,探索鳜鱼饲料养殖,鳜鱼疫苗的研发与运用,工厂化养殖,拓宽消费市场如深加工。生物学特性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为食,鳜鱼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透明度好、有微流水、水草茂盛的河流、湖泊中生活,特别喜欢藏鱼湖底石块、树枝下面,一年中没有明显的停鱼期,当水温将至7℃以下时,便在深水处以其尾鳍扫去淤泥,形成凹穴以供藏卧,鳜鱼生长温度为7℃-32℃,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同时鳜鱼胆小怕光怕惊,一般夜晚摄食旺盛。广东鳜鱼成鱼养殖技术简介一:池塘条件池塘选择东西走向,避风向阳,水源较好,进排水方便,同时要有利于看守,防止被盗,水面多在3-10亩,水深1.8-2.5米,增氧能力:1-1.5kw╱亩,地址最好是砂质壤土,淤泥10-20cm为好,与饵料鱼的配套面积1:10左右(鳜鱼4000斤╱亩,麦鲮1800斤╱亩,饵料系数4.5计算)鳜鱼池塘 4亩二:清塘培水清塘有两点关键,第一:暴晒1-3个月,切记一定要多多暴晒,急不得,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第二:生石灰清塘,此处只介绍干法清塘:暴晒后进水5-10cm,在池塘四周和中间均匀挖几个小洞,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并趁热向周围均匀泼洒(此处一定要小心烫伤)生石灰用量50-100公斤╱亩;最好次日再用铁耙翻动底泥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够杀死野杂鱼、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还能使底泥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发,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碱化土壤,有利于鳜鱼的健康生长。提前几天进水,等水质稳定后再放苗,进水时用密网防止各种杂物进入;建议培出一塘有肥度,稳定的好水,可用茶仔、有机肥、无机肥等,水质要求pH、氨氮、亚硝酸盐在合理区间,藻类良好,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并且稳定性良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池塘四周或者四个角落种植水生植物,但需要注意植物品种和数量的问题。生石灰清塘三:放苗

1、选苗:选择优质的苗种很关键,选择花纹够大,大小均匀,无病无畸形(缺翅)的桂花种;买桂花种时最好别一条条数,选择称斤算,这样鱼没那么残,宁愿称斤少1000,也别要数残回塘死500;购买鱼种回来放下塘时用胶管放,别用随鱼车的布管放,容易刮伤。

2、规格与密度:鱼苗规格:3-10cm,早桂0.2-0.25元╱公分,中晚桂0.13-0.15元╱公分,上市规格0.8斤-1.5斤,称之为标桂,一般早桂在4月初放苗,养殖周期4-5个月,密度2000尾╱亩左右,价格多在28-30元左右;中桂多在

6、7月份放苗,养殖周期一般4-6个月不等,密度4000-5000尾╱亩,价格一般在23-25元╱斤;晚桂在8月底和9月份放苗,养殖周期一般6-12个月不等,密度4000-5000尾╱亩,价格一般在30-40元╱斤左右。

3、放苗:在运输车上使用食盐水消毒,同时用多糖多维等增强体质防应激,用氧气袋装苗的就在池塘中进行,放苗前检测水质,并且先试水确定无毒后再放苗,同时记得平衡水温,避免温差过大引起应激,放苗前最好泼洒些抗应激类药物,最好在阴天、早晨或者傍晚放苗桂花苗种四:饵料鱼投喂

1、饵料鱼品种:主要有麦鲮、土鲮、白鲢、巴西雕,其中高温期以麦鲮为主,低温期一土鲮为主,白鲢为辅,其他省份以鲫鱼为主。土鲮肉质好,适口性好,耐低温较好,价格高,耗鱼低;麦鲮来源较广,产量高,适口性好,肉质、价格、耗鱼属于中等水平,白鲢耐低温,肉质差,耗鱼高,价格低;巴西鲷产量最高,但适口性差,价格最低。

2、饵料鱼要求:鳜鱼对饵料鱼有较强的选择性,喜欢吃体形长、无硬棘刺的饵料鱼,同时饵料鱼要求适口、均匀、不带病菌、虫害,太大鳜鱼难于吞咽,容易导致肠炎,太小鳜鱼追鱼难度大,耗鱼高,以鲮鱼为例适口饵料鱼的规格为鳜鱼体长的50-60%(实际上是以体宽为记),巴西鲷为体长的40%左右,体宽、硬棘刺的饵料鱼适口规格相对较小。

3、饵料鱼投喂:投喂量根据季节和鳜鱼摄食强度确定,夏天高温可适当多投喂,建议投喂时间2-3天╱次;低温适当少喂,建议投喂时间7-10天╱次即可;一次性投入太多容易导致鱼浮头,甚至水变,同时饵料鱼会饥饿消瘦。鳜鱼每阶段日吃食量对应表(以高温期鳜鱼摄食强度正常时为例)五:日常管理

1、多增氧、会增氧:溶氧限制产量,多氧肯定多产,同时要会增氧,建议阴雨天,晚上,加鱼仔当天多开增氧机,对于水瘦水浑的鳜鱼池塘,高温晴天白天不用开。

2、勤巡塘:发现鳜鱼慢游或死亡及时检查同时捞上岸,观察饵料鱼是否充足,鳜鱼追鱼是否正常,另外还要学会看鳜鱼的粪便,粪便稀松末端发黄可能有肠炎,最后一定要做到防盗措施,尤其是鳜鱼到达半斤以上,因为死桂花也值钱,一般为活桂的半价。

3、水质管理:鳜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必须下足够的功夫在水质管理上面,常见的水质主要有偏酸、亚硝酸盐高、氨氮高,水瘦、水混等,水质调节贯穿整个养殖过程。

4、病害防治:鳜鱼一般发病频率不是很高,慢性病也较少,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病毒病、斜管虫、水质病、烂鳃、出血病,其他如车轮虫、针虫、肠炎影响一般较小;其中病毒病是危害最大,也是最需要防范的重点。有关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治下次会有专题报道,此文不做详细解释。六:效益分析以下数据都是以正常情况下的平均值,按一亩计算影响早桂、中桂、晚桂养殖效益的几大关键措施早桂:早桂价钱比较高,只要在9月10日之前卖一般都有28元╱斤,同时只要养殖顺利一般饵料系数不会很高,早桂遵循疏养、早卖原则,不求产量只求价钱,所以早桂养殖要求①早放苗, 3月底或4月初;放大苗,8-10公分最好;③低密度,控制在2000尾╱亩以下,大塘,8-10亩,总产量高,效益更高;④调水、防病、促生长,保持鳜鱼长期追鱼正常,促进鳜鱼快速生长,达到早卖鱼的目的,早桂养殖核心在于“早卖鱼”(资金回报率41.8%5个月)中桂:中桂价钱偏低,11-12月份卖多数稳定在23-25之间,最关键在于降低养殖成本,建议①自己配套养饵料鱼,买鱼仔成本更高②早放苗、早卖鱼,最好5月份放苗,最晚10月份就卖鱼,此阶段鱼仔价钱相对较低③多调水防病,降低饵料系数,中桂养殖核心在于“降成本” (资金回报率20.4%5个月)晚桂:晚桂一般在每年的6-8月份价钱会很高35-40元╱斤左右,4-5月份30-35元╱斤左右,但养殖时间较长,成本较高,病害多,同时开春后鳜鱼“上春”“散春”,会掉膘,并且体质差,易感染疾病,利益高伴随的是高风险,晚桂养殖病害防治和对风险的控制很关键,晚桂养殖几大关键点①年前规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平均5-7两为好,规格太大导致亩存塘量大,风险高,太小影响“上春”“散春”导致鱼大的慢②4-5月份“上春”“散春”期体质差,天气水质变化大,此时病害防治要到位③6-7月份高温期存塘量大,对水质溶氧要求很高,日常管理很关键,晚桂养殖核心在于“控风险” (资金回报率34.1%9个月)欢迎广大鳜鱼养殖朋友共同交流养殖心得,促进鳜鱼行业可持续发展,最后祝各位养殖朋友养殖顺利、健康又高效!作者:广东肇庆浦丰生态鱼苗场 徐伟辉(本文已被浏览 3876 次)水产养殖就用水产村APP,水产问题快速解决!点击进入水产村APP下载>>

第四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目录

1 产业集群的效应 ………………………………………………………1 2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2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2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3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3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3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3 4 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4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4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4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4 参考文献 ..……………………………………………………………..……

5摘要: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支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更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考察,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壮大,对

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加快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始终扮演着经济增长助推器的角色。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集群经济战略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在当前的“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也成为各地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1.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互补性,可形成协同效应;产业集群的集散效应可汇集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企业拥有稳定的学习、交流、创新和进步的共生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效应;产业集群还可发挥区位群体效应,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更主要的是,集群制造不同于大规模制造,集群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工业化道路上的弊端,具有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良性互动的特征,也必然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见,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其发展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近几年,民族地区经济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集群化趋势皆初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2.1.1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区龙头企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2.1.2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畜产品资源优势充裕,在肉类加工工业、乳类加工工业、蛋类工业和皮革毛绒工业等各类加工工业中表现突出。

2.1.3能源、化学工业产业集群。近年来,各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煤、电、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2.1.4金属冶炼制造业集群。民族地区资源富集,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2.1.6旅游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集中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中新疆、广西近年来发展较快,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

2.2.1丰富的资源禀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基础。资源优势有利于培育构建以此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2.2.2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聚。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依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项目及其他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加快了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2.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开拓了市场,创出了品牌,不断带动基地建设,引领其他相关配套企业的成长、壮大。

2.2.4特色产业多集中于初级产品市场。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产量大,质量高,但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却有限。

2.2.5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在产业分布上,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规模到数量都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几个高科技园区。

总体来讲,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启始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鲜明的民族性。其二,民族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对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三,在各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发展产业的形式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使得各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性。当前,对于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决策和规划都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由此树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缺少沿海经济起飞时好的商业环境(沿海区位优势、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短缺、国际产业大量转移等),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抓好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的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位品牌”,不仅要使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还要使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之中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民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4.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现代工业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沿海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弥补本区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民族地区应利用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从事的是加工业。这些产业集群凭着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规模经济等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这些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等并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持久优势;强化内生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地区应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推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培育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集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对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如此,民族地区才能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积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参考文献:

[1]廖佳敏.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6,(3)

[2]徐承红.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企业活力.2005,(10)

[3]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5,(5)

[4]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

[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李靖靖.发展壮大内蒙古产业集群研究.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6

[8]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创新网.2006-9-8

第五篇:中国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

中国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GSN如果建成后,则是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和贸易的发展机会。城市区域的物流虽然不够规范,进步空间大,但是总容量在日渐饱和,而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之间的物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GSN会让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向贸易获得发展,比如:物流配送、货到付款、信息交换、农村房地产、农产品进城等等,都是利好的影响。

成为一个巨大的贸易一站式解决平台,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高效、低成本、覆盖面管、运作规范的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和商品网络,打通地域壁垒和信息壁垒。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巨大的“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的生活、信息、交易、流动平台,最终就是所谓的“城乡一体化”。

那么目前当今中国农村的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具体是怎样的呢?

中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

对于城市物流而言,农村物流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包装、加工、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及其相关一切活动的总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村民营企业的不断涌现,农村物流的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物流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2014年**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当前,我国农村物流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基础设施、市场主体、服务平台、规范程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发展路径,促进农村物流在农村深化改革中不断健康发展。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国家重视对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扶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流发展,2009年设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同年,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近几年来的**一号文件中也都强调要支持农村物流的发展,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最近也出台了很多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企业加快在农村物流市场的布局。随着近年来农村网购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将扩展计划从城市移向农村市场。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申通、顺丰等多个企业都相继开始布局农村市场物流网络。但是目前农村的物流网点建设末端一般仅仅限于县区,真正的规范化村镇物流网点较少,大部分快递还是需要村民自取,送货上门、上门取货依然无法全面覆盖。在农村物流网点分布方面,作为国营企业的邮政具有一定优势,但物流速度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农村物流系统既与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特点有关,又与中国农村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有关,与工业及其他行业物流相比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我国农村物流的宏观经济特点为:(1)基础设施落后;(2)地域差异大;(3)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4)分布面广、规模小;(5)市场化程度低(6)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7)科研管理水平落后。

微观经济特点为:(l)农村低消费和城市高标准;(2)物流服务个体规模小,数量庞大;(3)生产者和消费者基本融为一体;(4)个体生产者分散,文化素质低;(5)农业经营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分隔性。其产业特点为:(l)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2)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日常性相结合;(3)自然因素作用程度大; (4)地区间差异大,品种各异;(5)生产方式的多样性;(6)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农村物流系统结构包括一般要素、功能要素、支撑要素、软要素和市场要素。其中人是农村物流体系的主要因素,而农村物流体系的支撑要素直接取决于整个国家基础建设水平和物质技术水平。同时它具有包装、装卸、搬运、储存保管、加工回收和增值服务六种功能。因此,提高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水平不在农业本身,而在农业之外,在于国家的整体建设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物流业是一个交叉性的行业,并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规范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随着电商体系和环境的进一步成熟,更多标准化产品类别会被电商和物流涵盖。 而非标和个性化的产品销售,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变得更加极致,最终受益者肯定是用户。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脑和网络在农村日渐普及,网购、开网店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许多农村大姑娘、小伙子操作电脑十分熟练,鼠标一点,就能从网上轻松买到想要的商品。又如杭州下属某县的普通小镇,目前快递只有申通、邮政和顺丰有直接设置网店,其他的都得需要转运,所以除了这三家以外的快递的时效上是不能保证的,比起县城至少要多出两天。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包括包装、流通加工、运输、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在内的每一项物流功能的具体实现,都有赖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储藏运输,这就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物流资源集聚基地,运输组织固有场所较少,难以整合物流资源,不利于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从而导致物流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在城乡经济、体制二元结构下,城市是工业聚集地,农村只发展农业,农民创造生产的物质财富被转移到城市用以支持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农村物流在农村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很难得到发展。城市政府与农村政府的权力大小不同,两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导致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偏向城市,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多用在生产性设施的建设上,缺乏对农村第三产业—物流业的投入[2]。 农村物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城市物流体系已形成,市场运作趋于完善。

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物流发展较快,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物流的流通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低,在农产品、农资领域,劣质的农作物种子、农药充斥着农村贸易市场,商品质量检测制度缺乏,流通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流通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农作物市场多是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的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小生产、大市场”的特点。据统计,全国涉农企业有 48 万家,而80%以上是作坊式的。零星的小规模物流企业无法应对群体庞大却分散的物流需求主体。农产品物流目前多采用自然物流或常温物流的形式,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2010 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分别达 20%- 30%、12%、15%,其中果蔬一类每年损耗高达1 000 亿元以上,居世界首位[3],而发达国家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仅为 5%。农村物流市场缺乏针对鲜活易腐农作物的专业物流企业,流通过程缺乏管理,阻碍了物流企业向农村发展的脚步。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有:城乡经济二元化下的小农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农村物流的分散性和复杂性[4]。分散性是由农村居民的居住地和生产场所的分散性决定的,农村物流的分散性对农产品的集中配送体系和农村物流的服务范围提出了更特殊的要求;复杂性是因为农村物流的流动主体是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和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其中农产品所占比例最大。一般农产品的单位价值又普遍偏低,使得物流成本在农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不匹配。随着农村物流市场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物流主体呈多元化、多层化发展趋势。在邮政企业、农业供销社等主要国有企业之外,个体、集体、私营、股份制以及外资等农业物流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与我国农村物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匹配,还存在诸如组织网络不健全、规模比较小、市场覆盖面较窄等问题。

农村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缺失。由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以及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现阶段农村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尚未建立具备数据交换、信息发布、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造成物流信息不能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物流运作水平的能力较低。

农村物流服务规范化程度低。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规范化是提高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对于消费者而言,享受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是消费者权益的体现。我国近年来也认识到农村物流服务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说,我国农村物流服务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农村物流服务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促进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建议

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正在从城市时代走向农村时代,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潜力将在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但要抓住这个商机,物流却是众多电商的一大心病。农村物流市场潜力大“我家孩子两岁多了,喝的进口奶粉都是从网上买,因为村里和县城都买不到让人放心的品牌。”铁岭市西丰县振兴镇兴学村的年轻爸爸刘强是个时尚达人,除了给孩子买奶粉,日常生活用品也经常从网上买。刘强告诉记者,一样的东西,网上比店里便宜,而镇里村里卖的东西良莠不齐。

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县(市)构建物流分拨中心作为农村物流的集散中枢,在乡镇利用邮政、供销等网点建设乡镇物流站作为农村物流的中间层节点,在较大行政村、供销超市、农资超市、农村集市等设物流网点作为农村物流的基层末梢。通过构建县(市)、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度和覆盖面。

加快培育农村物流市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农村物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储运企业开展联合或合作,促进农村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市场在农村物流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同时还要扶持一批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其规模大、功能全、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的优势,对农村物流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集数据交换、信息发布、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将加工、整理、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实现从起点到终点整个农村物流领域相关信息有效联动,提供立体化、一体化、多功能的综合性农村物流公共服务。

规范农村物流服务环节。要保证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就需要对农村物流服务各个运作环节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包括建立经营公约、统一服务承诺、规范业务流程,甚至统一标识和车型等,从而对农村物流市场形成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1]王新利. 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李雪娇.农村物流对农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2.

[3]程国强.我国农村物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问题,2007,(4):59- 62.

[4]孙静.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上一篇:对台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低碳生活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