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00例血培养病源菌种类及耐药分析

2022-09-11

近年来, 在临床广泛的应用着各种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 在收到较好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 使得各种条件致病菌变为病原菌, 从而使临床上菌血症、败血症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从而被迫使用更强、更广谱抗菌药物,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1~3]。研究表明血培养是目前阻断这个恶性循环的最为关键和重要措施之一。笔者总结和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300份血培养结果, 以了解其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研所涉及标本均为我院住院的持续高烧不退患者送检的血培养标本, 共300份, 其中男175例, 女125例;抽取静脉血5~8mL注于血培养瓶内即刻送检。

1.2 设备及试剂

抗菌药物纸片 (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 M—H琼脂 (购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 全自动血培养仪 (美国BD公司) 。

1.3 标本处理

将血液标本注于血培养瓶后放入BACTE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中进行培养。于仪器报警阳性时转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培养以及时分离出单个菌落;培养5d后仍未报告阳性者, 则认为该标本细菌和真菌生长呈阴性。所有操作过程严格的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 标准菌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 和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单胞菌 (ATCC27853) 等。

1.4 细菌与真菌鉴定

将分离到的单个菌落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到种。

1.5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 采用K B纸片扩散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 》2005版的相关要求进行判断。

1.6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采用WHONET 5.1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培养阳性率及细菌构成

300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53株病原菌, 阳性率为17.67%。其中, 革兰阳性球菌27珠, 占50.94%, 革兰阴性杆菌23株, 占43.40%, 真菌3株, 占5.66%, 见表1。

2.2 病原菌耐药情况

肠杆菌科对青霉素、红霉素、奈替米星耐药性较高;非发酵母菌对红霉素、奈替米星、青霉素耐药性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 见表2。

3 讨论

血液感染是一种后果非常危重的全身性感染, 因此对于其进行相关病原菌的检测, 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4]。随着使用大量广谱或超广谱抗菌素, 由此所导致地耐药菌及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血液感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5]。笔者通过本研究发现在300例标本中分离出了53株病原菌, 阳性率高达17.67%, 这与国内处的报道基本相符[6~7]。其中以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革兰阳性球菌有27珠占50.94%, 革兰阴性杆菌有23株, 占43.40%。肠杆菌科对青霉素、红霉素、奈替米星耐药性较高;非发酵母菌对红霉素、奈替米星、青霉素耐药性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

摘要:目的 分析300例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血标本, 阳性标本转种后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到种, 然后再用KB法进行药敏测试。结果 300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53株病原菌, 阳性率为17.67%。其中, 革兰阳性球菌27珠, 占50.94%, 革兰阴性杆菌23株, 占43.40%, 真菌3株, 占5.66%。肠杆菌科对青霉素、红霉素、奈替米星耐药性较高;非发酵母菌对红霉素、奈替米星、青霉素耐药性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在血培养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种类较为复杂, 敏感性不相同, 及时了解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对临床治疗, 提高治愈率、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血培养,病源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张艳, 林选英, 耿奇.646份血液标本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表2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感染杂志, 2007, 17 (8) :913~915.

[2] 张世勇, 胡佳林, 许涛.636例血标本的病原菌种类分布与耐药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3) :173~174.

[3] 刘瑛, 谈意隽, 沈霞.血培养中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3, 18 (6) :364~365.

[4] 任林, 陈超群, 吴移谋, 等.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5, 30 (7) :407~411.

[5] 崔颖鹏, 唐蕾, 唐冰, 等.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292~294.

[6] 祝进, 徐礼锋, 陆军, 等.1323例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 2005, 20 (4) :378~381.

[7] 李光辉, 朱德妹, 张婴元, 等.1995~2001年上海地区部分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6) :691~696.

上一篇:打击犯罪是以法益侵害性为主还是反社会性为主?——以共犯从属性说和教唆独立说来分析下一篇: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