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生产联系紧密,不仅是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理论,而且是高中化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化合物更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考查化学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载体。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科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且杂乱,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相关计算等难以掌握,学起来还比较枯燥,应用起来更为困难。为此,本文先是查阅大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研究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数不胜数,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伊宁市某所的165名学生进行调查,在学生的视角下,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做了现状调查,为了进一步深入剖析其困难原因,依旧选择这165名学生,再次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问卷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及对教师的反馈等方面,利用spss24.0对现状问卷调查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同时利用此软件对成绩与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解决难题的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原因之一是与学生自身有很大的关联,分析得出学生在元素化合物中学习由学生自身影响造成的困难成因有:(1)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2)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3)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4)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根据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问卷调查中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变化幅度,得出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的另一原因是体现在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如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知识突然增多;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考查;元素化合物与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考查。笔者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1.针对学生自身影响因素的策略有(1)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迁移能力(3)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2.针对知识本身复杂性影响的策略有(1)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2)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3)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分析;教学策略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地位

1.1.2 基于新课标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

1.1.3 基于五年内高考中(全国二卷)元素化合物的考查

1.1.4 基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认知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化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1.3.2 元素化合物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困难界定

2.1.2 化学学习困难界定

2.1.3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3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调查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回收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5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5.1 元素化合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5.2 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解答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

4.1 学生自身影响

4.1.1 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

4.1.2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

4.1.3 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

4.1.4 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

4.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4.3 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的影响

4.3.1 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突然增多

4.3.2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

4.3.3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氧化还原相结合

第5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教学策略

5.1 针对学生自身影响提出的策略

5.1.1 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

5.1.2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5.1.3 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5.1.4 关注学生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5.2 针对知识自身复杂性提出的策略

5.2.1 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

5.2.2 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

5.2.3 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上一篇:中职电子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