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精神病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

2022-11-11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由于其自控能力和识别能力的降低, 因此他们的安全用药更为重要。精神病药往往具有双重身份[1], 既是治病的主要“功臣”, 又是产生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祸首”。但作为特殊病种的精神病, 用药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而合理用药显得尤为关键。为提高我院药房精神病药合理使用率, 我们特作此调查, 从中查找问题, 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关干预对策, 取得比较良好的反响,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调查对策

调查干预前的287名购药者及干预后312名购药者, 调查内容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 (是否告知服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是否退过药及退药原因、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如何 (分为好、一般、差) 、是否给予相关医药知识教导、是否考虑过患者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

对于358张处方单, 统计其用药情况 (单一与联合) 、退药处方情况。

2 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 并进行统计。

3 结果

3.1 购药者调查情况

干预前购药者对医务人员满意度比较低, 普遍认为服务态度不佳, 干预后购药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并告之调查人员从购买药的过程中学到不好医学知识, 购买过程比较顺畅和愉快, 干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3.2 处方调查情况

358张处方单中, 退药处方共22张, 占5.03%, 单一用药276张, 两药联用61例, 三药联用21例, 见表2。

4 问题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我院精神病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医务人员原因

(1) 精神病药品数量把握不准。在新的《处方管理办法》[2]中规定: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周日常用量, 对于慢性病后某种特殊情况, 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 但医生应给予注明。但对于“可适当延长”这个度如何把握并非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够准确做到, 加上多少患者及家属由于路途遥远或工作的原因, 来回取药极不方便, 常常会要求医生多开药或找多位医生开药, 而有些医生没有认真核查同一时间购买次数, 导致违反了规定。

(2) 医务人员专业水准不高。由于抗精神病药是类比较特殊的药物, 其剂量、服用次数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 每个人的肝功能存在差异, 有些患者很少剂量就能起效, 而有些患者需要大剂量才能见效, 这些差异只有医务人员了解比较清楚, 因此需要医务人员对其服用剂量和次数进行指导, 并标注在药品上。此外, 药品的不良反应也只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比较了解, 比如舒必利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或严重的关节痛, 也应仔细告诉购买者, 但实际中有些医生对此会忽视, 导致患者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服药, 效果当然也不尽人意, 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也高, 医疗纠纷由此也就产生。

注:干预前后比较, P<0.05

(3) 不合理用药。产生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也与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 在购买药时, 没有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 加上对药品的禁忌证掌握不牢, 比如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慎用左氧氟沙星, 青光眼病史禁用氯硝西泮等[3], 导致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再有就是联合用药频率高, 在此次调查中, 联合用药率为22.63%, 虽然联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疗效, 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抗药性和不良反应, 比如利君沙与严迪的联用, 增加了毒副作用;再如给予氯氮平联合氯丙嗪、奋乃静, 未考虑氯丙嗪和氯氮平都能发生钾通道阻断效应, 而导致低钾及心脏不良反应。

(4)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严。对于药品的管理, 尤其是精神病药, 国家都相应做出了明文规定, 但对于初步走向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来说, 对这个规定认识还不够, 在工作中未能做到严格履行, 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增加。

4.2 购药者原因

(1) 对精神病药的认识不够。对于普通的购药者来说, 他们并非清楚的了解药品的分类和管理办法, 将精神病药等同于其他非处方药, 往往在购买中提出超过规定的要求, 对于医务人员的解释又难以理解和接受, 往往是导致购买冲突的“导火线”, 影响医患关系的改善。

(2) 剩余药品处理不当。由于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在家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但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无法坚持治疗, 导致药品剩余。目前我国对于未用完精神病药的回收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 而一般家庭都是将药品留于家中, 时间久了就会当垃圾丢掉, 一旦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 将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5 干预对策

(1) 加强宣传。只有医务人员和购药者对精神病药有统一的认识, 沟通起来就会比较顺畅, 因此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对精神病的有关规定进行宣传[4], 比如在药房醒目处张贴宣传画报、印制知识小册子进行发放、购买时的耐心讲解等, 逐步取得他们的理解, 方能严格履行有关规定。

(2) 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一般来说, 购药者对医务人员进行的药品解释及服用方法信任度高, 充分利用这点能够极大提高药品的管理力度, 而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是管理效果的关键。因此,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可以通过集体培训方式, 进行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在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再进一步推进服务及沟通技巧的培训, 力争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3)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理论都必须付诸实际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在购买过程中, 医务人员认真履行身份证购买规定, 并留下联系方式, 在购买时, 详细介绍药品作用及副作用, 并在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后科学合理给予药品。购买后, 通过电话回访, 了解患者服用情况, 及时掌握病情, 以便下次购买时做出调整。

(4) 采用信息化管理。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当今社会, 信息化过来已进入了每个领域, 对于药房精神病药的管理同样可以采用信息化管理, 比如将购药者的基础资料 (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 及患者服用药物情况输入电脑中, 并进行联网, 如此就能够避免重复开药和不正当购药的情况, 而且能够在每次购买药时了解上阶段患者服药情况, 更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制定治疗方案。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干预后无论是医务人员专业水准还是服务质量, 都有了明显改善, 患者满意度也相继提升, 应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房精神病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旨在促进合理用药及提高服务质量。方法 通过调查干预前的287名购药者及干预后312名购药者, 并查阅药房358张处方单, 分析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管理对策。结果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药品数量把握不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药品专业知识不足、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等。所采取的对策是加强了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药品知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沟通效率等。通过采取措施后, 极大提高了用药安全和患者满意度, 干预前后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有效的干预能够提高精神病药用药安全, 优化病房服务质量。

关键词:精神病药,问题,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5, 350.

[2]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1.

[3] 马新, 何亚利.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西药房退药情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2) :494~495.

[4] 苗锋.精神病医院精神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6) :785.

上一篇: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研究——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下一篇:论煤矿采空区与火烧区周围环境恢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