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的计量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从一个单纯的旅游接待国发展成为入出境旅游都已具备

相当规模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旅游客源输出国,并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旅游业的发展是生机勃勃且被称为朝阳产业,这说明了它的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但是,这个朝阳需要整个社会来托起来。这里主要通过对影响旅游发展的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若干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应用200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面数据回归得到的模型,对中国的旅游发展显著因素分析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在这里我建立模型使用的截面数据如下表: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Y 3071382.89 330210.32 311638.33 241734.11 99536.06 597119.74 139521.2 222351.45 2078663.76 1489124.27 1587535.79 341791.19 477032.39 195879.99 1381406.68 301184.48 461329.72 317805.42 5872417.65 466945.16 281359.88 329401.9 528523.11 188339.5 472488.11 30406.73 389392.36 135609.95 33092.52 26661.59 206736.91

X1

17862.4 13616.27 9364.84 8384.18 8137.02 9275.86 8561.15 8505.8 19473.35 12157.43 16655.96 8149.96 12728.19 8642.09 10561.95 8461.14 9232.58 9356.48 15049.1 9327.92 9245.92 9335.62 8718.44 7433.99 8849.2 9541.39 7927.09 7741.74 7839.46 7984.8 8762.9

X2 8315358.66 720569.77 3013441.43 1230965.15 924768.53 3906459.27 1063246.77 1880015.01 4124933.37 4345862.52 4959023.27 1607410.11 2186890.79 971296.24 4574424.67 2755814.73 4481352.11 2466111.99 9934396.26 2656774.22 1645119.41 1203517.37 4028187.42 948920.56 2270575.71 462971.03 2206958.34 766963.63 181351.05 237737.06 1310537.41

X3 310.38 50.6 47.36 24.8 43.94 92.94 29.4 71.74 272.53 222.63 204.1 45.91 184.82 24.09 97.68 41.01 102.43 56.62 1525.88 136.34 38.94 46.15 66.72 22.81 130.36 14.23 85.01 23.68 4.35 0.6 27.54

将样本数据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8/04Time: 19:27 Sample: 1 31

X1 X2 X3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74.08797 0.159472 2575.787 16.60096 0.031289 224.4887 4.462871 5.096692 11.474020.0001 0.0000 0.0000 1169705. 27.49642 27.68145 292.4119 0.000000

0.970141Mean dependent var 729245.9 0.966823S.D. dependent var 213057.1Akaike info criterion 1.23E+12Schwarz criterion -422.1945F-statistic 2.100419Prob(F-statistic)

对于模型的检验我从两个方面分析:

1、经济意义检验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在理论上已经知道,旅游收入与可支配收入、外国游人和旅游设施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回归结果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2、统计学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70141,模型拟合情况非常理想,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的绝对值分别为4.46287

1、5.09669

2、11.47402和5.428364,均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说明解释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统计量的值也较显著,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整体模型效果比较好。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内的旅游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时间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是我所选取的模型没有考虑“黄金周”等因素对旅游企业收入的影响,可能导致模型完美程度有所降低。

2002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旅游业有一定的影响,我组没有选取加入WTO前的数据建模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加入WTO对旅游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足。

所以根据情况提出一些建议,由模型可知道,旅游产业的规模(旅游固定资产)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显著,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化旅游企

业改革,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资旅游业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我国大中型国有旅游企业与世界一流的国外旅游企业相比,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还落后很多,这一点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很不适应。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实现品牌化、网络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增强竞争实力。

更深层次地挖掘国内旅游市场。现阶段国内旅游市场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重要影响,跟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既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下,政府应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从而扩大消费支出。

打造中国“最安全的旅游胜地”和“最另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的国际品牌。

一、发展和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重点,

1、日本市场要有新的突破;

2、是对美国、德国两个远距离市场的市场开发要有新进展;

3、要继续巩固港澳台老客源市场的新增长。

二、大力开发新市场,寻求新的客源增长点,

1、大力培育的发展印度市场;

2、优化俄罗斯客源结构,特别要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份额;

三、要打好双向旅游牌,促进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认识,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新内涵,从而构建旅游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业在逐步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步伐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使中国旅游业利于不败地位,并能够脱颖而出,需要旅游文化的支撑,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

美国旅游学家曾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及声望方面的动机。日本学者田中喜一也把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求新、求知、求美的文化的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所谓远方崇拜就是人类对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远方有一种天生的渴求和向往,生命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生命本身正是在这种不断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审美感应的漫长过程中,获得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远方崇拜所产生的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具有强烈旅游欲望且具备承担旅游开支费用财力的大多数人还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包裹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大有成为生存必要措施的趋势。为调节在竞争中疲惫不堪、浮躁不安的心灵,避开日常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喧哗与骚动,许多城市中人选择到广大农村城乡中去,甚或深入到穷乡僻壤,从民俗所蕴含的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对异地的人情物理的体验来充实自己。

(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一般都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人类情感提炼出来,打上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印记,其中构成我国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泰山、黄山、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风采,给人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三)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它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它根本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旅游业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取得收益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旅游国独特奇异的民族文化、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往返。因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今天,我国旅游业初具规模,逐步从经济型旅游转化为文化型旅游经济,这也与人类旅游发展和世界旅游潮流相适应。目前,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是21世纪的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营项目应以满足旅游者所购买的对旅游景点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较好地解决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这既是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旅游以文化为内核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核、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客的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可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整个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兴衰成败。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活动。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

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隘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型的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成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比如,由于个别旅游者乱涂乱画等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有些旅游接待地的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身面目等。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他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破坏。

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

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秦永红.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第三篇: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论文摘 要]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的竞争力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 中国 前景分析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从其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表征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

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5)主题附会式,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6)短期表现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的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以及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

四、体育旅游

近年来,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欧美地区,那里的人们己不满足于周末逛公园了,而是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比如骑自行车郊游、上山滑雪、山间旅游,周末的时候到海滨冲浪、游泳、乘游艇出海等,既达到健身目的,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使身心彻底放松。

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开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1986年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例如: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老式汽车远征旅游、国际马拉松赛马、热气球邀请赛等大型体育旅游。此外,还在一些适合各项体育旅游的地区开发了许多项目,例如:珠峰探险、大渡河漂流、黑龙江猪、桂林云南自行车游、丝绸古道汽车游、嵩山少林寺武术游、沙漠草原骑马骆驼游、阿坝地区徒步旅行等。最近,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成为体育旅游的新热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到内蒙古自治区风景名胜地,在响沙湾滑沙;在呼伦贝尔盟举办的冰雕雪橇节上人们在天然滑雪场上一展风采;夏天,游客在海拉尔举行全国橡皮艇漂流赛。包头、呼和浩特先后成立射击、攀岩俱乐部,开辟黄河漂流一爬响沙湾一登山等活动。海南则是开展帆板、海上摩托艇、海上跳伞,潜水等多种运动项目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中国生态网

第四篇: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解第五大客源目的地,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排名第6位。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141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左右,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会升至8%。旅游业将真正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展望未来,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国旅游业要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将面临很多困难。为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客观评价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努力寻找提高的途径,借助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二、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有所提高,但实际竞争力依旧低下

旅游产业通过把吃、住、行、购、游、娱等单一产品组合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整体产品──旅游产品,以带给游客无尽的精神享受,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基础,其状况基本上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高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众多。其旅游资源在品种的多样性、资源类型的复杂性与资源分布的广泛性等各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中国旅游产品的潜在竞争优势非常强。

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按照市场需求,顺应世界旅游发展潮流,加大开发力度,培养出众多旅游新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等,在扩大市场与创造效益方面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旅游新产品的开发热浪却无法掩盖我国旅游产品竞争力低下的严酷现实,旅游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不够,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

中国旅游产品早已存在的缺乏创新、品种单一的状况未有根本改观,旅游产品依旧是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占主流。据199

6、1997年中国旅游年度公报公布,中国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占总量的40%以上。如果加上度假型产品约占总量的77 %以上,而其它类型产品只占23%左右。

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均属资源消耗型产品,其创汇能力低,对环境的影响大,同质化程度严重,替代性极强,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再加上缺少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内涵的系统挖掘以及不注重产品开发的创意与系列化。使得我国旅游产品大多只有一次性消费价值,没有长久竞争力。

此外,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客观基础是稳定的产品质量。但是我国现有旅游产品质量一直

以来不够稳定,而人们对自身旅游经历的人际传播习惯和效应,使得旅游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市场寿命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期,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2.缺少知名的旅游品牌。

与国外旅游大国相比,中国旅游业的品牌化进程刚刚起步,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而没有品牌知名度高、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显然,品牌是参与旅游竞争的利器,没有品牌的支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难以有根本性的提高。

(二)旅游环境保护和破坏并存,使得旅游产业的资源依托力严重退化

旅游生态环境既是旅游产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旅游业竞争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的依托就是能可持续利用的旅游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改革开放二十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出台了有关旅游法规,设立相关机构,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我国旅游业的超常发展,使得旅游环境保护状况处于危险的地步。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具体表现有:

1.旅游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

2.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各地区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旅游地的建设开发既缺乏科学指导,又缺乏合理监督。加上我国大多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致使稀有的旅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所做的一项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问卷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仅有10%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3.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滞后。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边开发,边建设,边规划”的道路,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出发点,许多旅游景点在规划之时就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环保设施的配套开发,而环境保护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严重的旅游污染问题。

(三)旅游行业管理有所改善,但深层矛盾依旧存在

从大旅游、大市场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业管理起着协调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整体竞争力的作用。近几年来,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一方面强化了旅游管理职能,扩大了行业管理的范围,在旅游市场执法与质量监督、相关法规的贯彻、旅游规划的指导、旅游市场的整顿与引导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加快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形成了由国家、协会、企业组成的新的三级行业管理体系。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并且我国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内部的协调机制未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原有的行业管理问题依旧存在,严重影响

到我国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具体表现有:

1.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主管部门表面上是国家旅游局。但实际管理部门多达十几个。由于缺乏权威管理机构,使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被肆意破坏,市场准入门槛被人为降低,旅游企业数量与从业人员数量急剧膨胀,不良经营行为得不到必要的约束,市场运行无序,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配置效果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削弱了产品的独特性与竞争力。

2.职能缺位。

由于各级旅游局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之中。旧的管理机制已经解体,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旅游市场管理出现不少职能空位。如旅游业联合促销、旅游业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区域旅游管理、旅游生态环保等等重要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四)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无法形成协同合力

当今旅游业的竞争日益国际化、白热化。旅游业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大旅游产业系统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业的各产业之间能否相互衔接,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合力是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能否得到提高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相关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逐渐提高,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得到确认。

然而总量的发展却无法保证结构上的平衡,旅游产业群内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仍未真正形成,严重削弱了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饭店业发展过速,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饭店业发展速度过快,客房供过于求,经营不佳。我国饭店业在“五个一起上”的政策引导下,饭店投资热潮此起彼伏,再加上政府监控不力,很快就出现饭店过剩问题。1988年我国有旅游饭店1354座,客房20万间,199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猛增至5782座与76.48万间。尤其是1993年─1998年期间, 我国饭店与客房数量均增长80%以上,远远超出同期国际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

在总量失衡的同时,饭店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按国际经验测算,高(

四、五星级)、中(

二、三星级)、低档(一星级)饭店的比重应为1:4:5。 而我国星级旅游饭店目前的比重为1:10:1.3。这种结构上的高档化,无法适应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国际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飞速增长的需求结构,结果造成饭店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争盛行,服务质量日趋降低,饭店企业整体出现严重亏损。我国饭店业的利润总额已由1994年的盈利53.86亿元骤降至1998年的亏损46.56亿元。饭店业的经营不佳,引发连锁效应,反而成为旅游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障碍。

2.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民航与公路交通得到较大发展。原来以铁路为主的运输格局已演变为以公路与铁路为主。目前在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所占份额逐年下降,而公路与民航所占份额已由1985年的41.52%上升至1998年的63.86%。表面上看来,原有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假日常常出现的严重的旅游交通阻塞与爆满现象,从反面说明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

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以民航为例,据有关数据可知,1998年民航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4.9倍和28.7倍。但1997年飞机客座(综合)利用率只有65%,民航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利用效率均趋下降。似乎民航市场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1998年民航客运量为5755万人次,而按当年的国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来计算(假如国际游客中有30%乘坐飞机,国内旅客中如有5 %乘坐飞机),约需运力10990万人次。实际上, 近几年民航的发展势头受到其它交通工具的激烈竞争抑制,再加上民航的市场化进程相当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由于我国交通行业内部结构的不配套,加上公路、铁路、水运自身的缺陷,影响到交通行业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这也是造成我国旅游交通紧张的原因之一。

3.旅游业的区域结构失衡。

我国旅游业的区域结构的特点是“东重西轻”。以1996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8个(粤、京、沪、闽、苏、浙、辽、鲁)处于东部地区,他们以8.6%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海外旅游者的27.4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74.91%。1998年这两个数据虽说分别降为23.11%与67.98%,区域结构依旧是失衡的。这种失衡的状态所造成的东部地区的旅游业负荷长期超载与中西部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被闲置并存的现象,非常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忽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定位不科学,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失衡

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依赖于国际旅游的发展,而且更依赖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正常发展。只有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市场结构,才能加快旅游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增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旅游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体。199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94亿人次,平均出游率为58%。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391.18亿元人民币。1993 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1999年这一比重更高达70.7%。国内旅游已由数量增长转为效益增长,这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所在。

最近几年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已超过入境旅游的增速,就中国近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人们逐渐养成的旅游消费习惯而言,中国必将是世界上增长潜力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定位于国际旅游市场,而忽视日益增多的国内游客。这种偏离的市场结构,限制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六)旅游企业实力有所提高,但竞争力依旧低下

旅游企业是满足旅游者各种需要的最基本的部门,是旅游业竞争力维持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

我国旅游行业现有旅游企业1.1万余家,固定资产净值达1257.75亿元。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多数旅游企业通过产权改造、经营机制更新、资产重组等具体措施,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然而多数旅游企业发展历史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竞争,它们的经营素质与竞争能力都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1.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严重,效益低下。

我国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老化,企业平均规模小,服务质量高低不一,经济效益差。以1997年为例,该年全国所有旅游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7.83亿元, 比上年下降40.4%。而企业平均年利润额约为26.49万人民币,再以旅行社为例。1998年,我国有5944家旅行社参加了经济指标考核,考核结果,营业收入总额比上年度增长了4.12%但利润总额却下降了20.82%。 考虑到近几年旅游企业大量增加的背景,这种营业收入增长与利润锐减共存的事实恰恰说明,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前景令人担忧。

2.竞争手段单一,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在市场竞争中,除了价格竞争手段以外,还存在许多非价格竞争手段。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的产品替代性强,面对的市场面狭窄;使得企业采取的竞争手段比较单一,加上对市场竞争的规律与规则不太了解,导致企业陷入以价格竞争为主的过度竞争漩涡之中无法自拔。不仅使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而且造成旅游产品内容“ 缩水”,质量下降,游客数量减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旅游企业效益下滑的状况。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我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令人担忧。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及时的改变,会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能否实现建成世界旅游大国的战略目标。因此,为提高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保持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及时进行全面的改革。因本文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主要的改进思路。

(一)重新界定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应该看到,立足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主导”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的要求。未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应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按市场要求来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又不能忽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转换职能,把精力放在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旅游设施兴建、市场秩序规范与旅游法规健全等领域,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大产业、大旅游”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系统的角度来把握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协调体系,注意旅游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其次在旅游业内部,也要在支柱产业适当超前的条件下,保持内部的协调发展。最后要加大我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力求在未来一段不长的时期内,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旅游业国有企业的改革

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加强管理机制转变。实现投资主体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按市场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利用各种竞争手

段,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改善国有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其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

不仅要重视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建设,而且更应重视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对旅游产品的深层开发,以挖掘我国旅游产品的潜力与优势,形成一批生命力极强的旅游名牌产品,拓宽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面,以创新与独有的魅力保持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

(五)加强环境保护

建立完备的旅游环保监测体系,注意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载《南方经济》(广州),2001.5.21 ̄24

第五篇: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引言

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作为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计划之一,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于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会上来自132个国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议。大

会发布了《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并拟提交给2002年8~9月份在南非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WD)。作为对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和地方机构也在2002年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会。

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以及围绕主题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必将促进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发展。

早在199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就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借机推出了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随着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很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地处西部或者边远贫困山区,旅游业被资源禀赋良好的西部和贫困地区当成了优势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产业。生态旅游这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旅游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为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生态旅游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怎样实现生态旅游诸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值此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之际,在我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实施后的第四个年头,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下一步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扫清障碍,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

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1][1]。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二)国际生态旅游实践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生态旅游的实践区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较早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和国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生态旅游实践的主要地域和内容

非洲是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为世人瞩目,尤其是南部非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有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等国。

在美洲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代表国家有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

在亚洲,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地区出现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此外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

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参观等。

2、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

上一篇:中国梦强军梦主题征文下一篇:中国农大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