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拔除术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2022-11-30

拔牙手术是最基本的牙科手术, 可能会导致牙周组织、齿槽组织和牙龈粘膜损伤, 因此, 术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出血的情况。若患者术后经过半小时后仍存在大量出血症状, 即可称为拔牙后出血。笔者结合我院临床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从而增进对牙拔除术出血的了解, 预防术后出血发生的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 我院牙拔除术后出血患者147例, 其中男82例, 女65例;年龄18~63岁, 平均31岁。出血时间:拔牙后2h以内87例, 2~12h的34例, 12~24h的14例, 24~48h的9例, 3d以上的3例。出血部位:牙龈部82例, 牙槽窝部65例, 2个部位均有出血的16例。

2 出血原因

2.1 牙龈部位出血病例数量最多

2.1.1 牙龈分离器操作技术不当, 或者是器械插入过浅, 没有使牙龈部的环状韧带完全分离于牙颈部。

操作中以牙科探针代替牙龈分离器时, 由于探针头比较锐利, 很容易使牙龈的边缘被撕裂。

2.1.2 牙拔除术没有行牙龈分离操作, 强行拔牙过程中撕裂牙龈。

2.2 牙槽突骨折

根据人体口腔生理解剖结构特点, 上颌磨牙颊侧、下颌磨牙舌侧骨板处较为单薄, 当拔除时力道用大, 很容易导致牙槽突损伤。

2.3 牙槽窝出血

2.3.1 牙龈内侧渗血分离牙龈过程中牙龈受到较大损伤致内侧出血, 但还没有撕裂牙龈边缘。主要出现牙龈分离不足的情况。

2.3.2 牙槽损伤例如, 下牙槽的血管破裂和上颌窦粘膜损伤。

2.3.3 术后牙槽窝的已经凝结的血块受破坏或脱落常见于患者术后进食以及后漱口时人为方法不恰当。

2.3.4 术中牙齿、牙槽骨碎片、炎症肉芽组织没有清理干净。

3 出血应急处理

分析出血原因, 依次采取以下止血措施。

3.1 局部止血

清理伤口上的松散血凝块, 用镊子仔细提取高于拨牙窝的血凝块出来, 观察是否有出血明显的点。如果没有明显的出血点, 且出血量较小, 没有严重的的牙龈伤口, 牙齿磨损和牙槽骨碎片和肉芽组织。清洗创面, 浸泡有肾上腺素 (1:1000) 棉花咬30min止血。

3.2 对牙槽窝进行清理

因为根尖周病与牙周病拔牙后出血的患者, 所拔的牙窝内部是有炎症的肉芽组织。首先在局部麻醉下将有炎症肉芽组织刮除, 如果有零碎的骨片也一同清除干净, 对于发现残留的牙根也需要清除干净。

3.3 填塞加压止血

清理拔牙创上的疏松凝血块后, 牙槽窝有搏动性出血或中等量渗血, 局部压迫止血则无效, 采用碘仿油纱条填塞加压止血。

3.4 牙龈撕裂缝合

由于牙龈撕裂创口较大而引起的出血, 须将撕裂牙龈对位缝合。可将两侧牙龈作水平褥式缝合, 因多数出血, 不是来自骨性牙槽窝, 而是来自周围的软组织, 应将两侧黏骨膜瓣拉紧。减少血运而止血。

3.5 牙槽突折裂复位

由牙槽突折裂引起的出血应在局麻下使移位的牙槽突复位。如伴随拔牙创伤牙龈撕裂, 在恢复牙槽突后, 将撕裂牙龈缝合.再行局部压迫止血。

4 结果

所有病例经上述治疗后均未再发生出血。

5 讨论

拔牙出血以阻生智齿拔除后出血相对多见, 原因多为较难拔除的低位复杂阻生牙所致, 与此种病例手术创伤大, 创口接近磨牙后区, 张闭口以及吞咽运动时容易受到牵动, 龈分离比较困难有关。牙周炎拔牙出血次之, 牙周炎时牙松动, 但其牙龈和牙根之间有广泛而不均匀的瘢痕粘连, 其龈分离很重要, 否则易造成牙龈撕裂。

术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当前身体情况, 对有拔牙禁忌证的患者应视情况决定是否拔牙, 如本组中的高血压、凝血异常患者;对于女性患者一定要避开月经期拔牙;拔阻生牙时, 术前还应摄局部牙片, 做到有的放矢。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牙拔除术后出血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我院147例牙拔除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7例患者经过妥善治疗后均未再发生出血。结论 牙龈撕裂是出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牙拔除术,出血,原因,处理

参考文献

[1] 谢云德, 林实.外伤脱位牙的临床处理[J].口腔医学纵横, 2000, 5:89.

[2] 丘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

[3] 廖志夫.下颌阻生智齿拔除180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 2006 (2) :51~52.

上一篇:浅谈如何将康乐体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下一篇:特厚煤层井底水仓综掘掘进支护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