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节奏美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诗歌的节奏美范文

古代诗歌的节奏

古代诗歌的节奏

不管是创作、吟诵,还是鉴赏诗歌,只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音调节奏和语意节奏,才能从容自如地再现诗歌的节奏美。这一讲,与大家交流一下诗歌的节奏。

一、古代诗歌的节奏

1、什么是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指在朗诵诗歌时,不失前后连贯的、音调或语法上的、有规律的音节停顿,简称音顿。其实,就是声音稍加延长而产生的顿歇。

诗歌的节奏有双重意思。一是音调节奏,另一是语意节奏。

A、音调节奏:就是诗句中格律点后面的停顿。

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音步里,后面的字叫做格律点。七言诗格律点为:

2、

4、6;五言诗的格律点为:

2、4。诗歌的音调节奏,就是在格律点后面的语调停顿。其音调节奏,五言为:“2/2/1”式;其言为“2/2/2/1”式。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其中“前”、“月”、“光”、“是”、“上”、“霜”六个音节及其后面的顿歇就是节奏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其中“眉”、“月”、“轮”、“秋”、“入”、“羌”、“水”、“流”八个音节及其后面的顿歇就是节奏点。

B、语意节奏:就是在词或短语后面的停顿。

诗歌的语句,都是由词或短语等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成的。在不同的诗句中,词或短语的长短不一,位置有别,所以停顿的频率和位置也是复杂多样的。其语意节奏的停顿方式,下文会详细给大家诠释。这里先简要举两例。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语意节奏:“2/1/2”式,分别在词或短语后面停顿。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语意节奏:“2/2/1/2”式,分别在词或短语后面停顿。

2、节奏特点:

在同一首诗中,语意节奏往往不同,但是对仗句的节奏必须相同。在同一诗句里,音调节奏与语意节奏,有的吻合,有的不吻合。

3、朗诵方法:

要以音调节奏停顿为主,语意节奏停顿次之,但也要有所体现。

二、律诗的句子节奏分类

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语意节奏两方面来理解。

(一)从音调节奏(即平仄格律)的角度来说,一般比较简单。

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

两字为一个音步。后面的一字音步为单音顿,读音得长一点,与前面两个双音顿时间大致相等,造成诗歌特有的吟咏调子。

(二)从语意节奏分则比较复杂。

1、一般格式有:

A、 五言的:(3种)

“2/3”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唐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幼子》杜甫 唐

“2/2/1”式: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送人游吴》杜荀鹤 唐

春风/骑马/醉,江月/钓鱼/歌。司空曙《同姜浚题》司空曙 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唐

“2/1/2”式: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 唐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宴散》白居易 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唐

B、七言的:(8种)

“2/2/2/1”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

“2/2/1/2”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黄州》陆游

“4/3”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 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唐

“4/1/2”式: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万岁楼》王昌龄 唐

“4/2/1”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唐

“3/1/3”式: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陆游 宋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白居易 唐

“1/3/3”式:

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利州》汪元量 南宋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唐

“2/2/3”式: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送李少府贬峡中》高适 唐

2、特殊格式有:

A、五言的:(6种)

“1/2/2”式:

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篱笋》李颀 唐

“1/1/3”式: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杜甫 唐

壮/惜/身名晚,衰/渐/应接多。《将晓》杜甫 唐

“1/3/1”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唐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王维《送严秀才》

“1/4”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唐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杜甫 唐

“4/1”式:

寻觅诗意/在,思量岁月/惊。《遣行十首》元稹 唐

雀啄北窗/晚,僧开西阁/寒。《龙翔寺见喜》喻乌程

“3/2”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唐

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储光羲《秦中送人》

B、七言的:(9种)

“3/4”式: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松滋渡望峡中》刘禹锡 唐

谋生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安贫》韩偓 唐

“2/4/1”式: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白居易 唐

“1/5/1”式: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魏城逢故人/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 唐

“2/5”式: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寄崔侍御》李白 唐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唐

“5/2”式: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杜甫 唐

“1/6”式: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江南行》张潮 唐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杜甫 唐

“6/1”式: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唐

“1312”式:

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唐

“313式”:

李将军/是/旧将军。《将军》李商隐 唐

(三)语意节奏点的分布规律:

在一首诗中,语意节奏完全相同的,是少数;语意节奏不完全相同的,是常态。

1、全诗各句节奏一致的(占少数):如,

《望天门》山李白 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2/2/1”式

2、全诗各句节奏不完全一致的(占多数):如,

《无题》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颈联、合联都是“2/2/3”式;颔联“4/3”式

3、有些非对仗诗句,一联的上下句语意节奏亦有不同:如,

A、《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唐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上句“2/2/2/1”式;下句“2/2/1/2”式. B、《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唐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上句“2/2/1/2”式;下句“2/2/2/1”式。

(四)语意节奏的划分:

词或短语等句子成分有相当的独立性,可凭此划分语意节奏。有时,较大的语意节奏还可以详细划分。如,

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细划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细划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语意节奏与音调节奏的关系:

有的诗句同步,有的诗句不同步。其中,同步是最可取的,音调与语意和谐,节奏感强,明快悦耳。

1、语意节奏与音调节奏同步。例: 语意节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音调节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语意节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音调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的语意节奏和音调节奏是一致的。近体诗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能跨一个音调节奏点的。

2、语意节奏与音调节奏不同步。例: 语意节奏: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

音调节奏:平仄/平平/仄仄/平

语意节奏: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节奏音调:中仄/仄平/平仄/平

语意节奏: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

音调节奏:平平平仄/平平/仄

语意节奏:姑苏城外/寒山寺。张继《枫桥夜泊》

音调节奏:平平/平仄/平平/仄

——“相见时”、“别亦难”都是短语 ;“二十四桥”和“桃花潭”、“寒山寺”等等都是专用名词,它们都跨越两个音调节奏单位。

三、结语

由此可见,诗歌的音调节奏是有规律的。语意节奏是复杂多样的。但是,节奏停顿务必要以音调节奏读为主,语意节奏为辅。

了解语意节奏,有助于鉴赏诗歌时,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对于诗歌创作也是不无裨益的。

上述有些观点和看法,纯属个人感悟和见解,如有疑惑,欢迎交流与指点。

大漠

20

18、

1、5。

第二篇:在朗读中感受语言节奏美

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发挥音阶的优势。

如:

1、你喜欢哪一段,上台表演朗读并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2、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也请学生欣赏,老师怎么读,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当老师读《一株紫丁香》时,读着读着仿佛自己真的看到了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那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那微风吹来的浓浓的花香,无不把孩子真诚的爱送到了老师的心田。自然老师的语调也就会像抒情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体会情感和声音的和谐统一。至于读时的停顿、轻重、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要靠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把握。

又如:朗读中"一""不"等的变调,轻声、儿化韵及语感等,师生都是共同欣赏。欣赏美的音阶的朗读,细细品昧文章语言文学的美。

第三篇:如何划分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

【技法点睛】

1.理解句意,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如:须/晴日(等到天晴)。2.根据语意划分节奏,即相连的词或词组不能划断,如:长城、成吉思汗、今朝。 3.借助语法知识划分节奏。

①主谓之间要停顿,如:江山/如此多娇。

②动宾(补)之间要停顿,如:数/风流人物;山舞/银蛇。 ③关联词前后一般要停顿,如:假如/我是一只鸟。 ④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望/长城内外。 ⑤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如:略输/文采;稍逊/风稍。

【典型例题】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参考答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四篇:诗歌教学中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中的感悟——

享受诗歌的“美”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特别的魅力。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抓住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享受审美的乐趣。 [关键词]:意境

想象

音乐

诵读

语言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但由于年代久远,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发展想象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中的“意境”。而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需要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春景,而它表现的就是作者赏春的愉悦之情。这个意境是通过山、水、云、莺、燕、花、草等事物使读者进入诗中的意境来勾画出早春的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冗务之余的赏春的愉悦。古典诗歌就是这样,通过诗中的物象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教导《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光秃秃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袅袅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 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反复诵读,感知诗文。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乐感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教导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沉郁的感情,奔放的语言,使学生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准音调和节奏。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三、积累诗歌的语言美,陶冶情操。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形象生动,每一个字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有声,令人拍手叫绝。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用“绿肥红瘦“形容暮春季节,如此精妙含蓄确是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自信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寓意顽强拼搏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必定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把握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于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在古诗教学中,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诗的诵读也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所以,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第五篇:诗歌的意境美(范文模版)

中国诗歌中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决定作用

12中本3 冯怡 2012014332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探讨显然要重于对具体意象的分析,特别的白话文推广以来,意境的捕捉与语言表达更开放了。很多诗词,几乎无意境不成诗,而对意境的营造显然又受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追求天人合一,这就决定了意象不可能是独立于意境之外的一个概念,它需要和意境互相阐释,另一方面,意境却是可以单独进行审美的,它非常符合汉语的整体思维。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作用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意境意象现代诗歌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中国近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诗本身所特有的意境还是一样的。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意境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

要把诗歌写得好,就必须把诗人所蕴蓄在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得。现代诗人海子的《亚洲铜》中写着“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能让读者仿佛海子对于生活的无奈,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感受到海子对这地方所倾注的特殊情感。海子把他自己的感情和眼前的物象交融在一起,将他心中所蕴蓄的意境传达于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悲伤,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贯。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关于创建新体格律诗的诗学思考,应该说是具有重要诗学意义的。其中,有关新诗意象的探讨,是他自觉建构新体格律诗的重要诗学内容。他批判《女神》中所用的典故(实际上也是物象类意义与比喻性意象),西方的比中国的多多了。“《女神》中底西洋的事物名词出处都是,数都不知从哪里数起。《凤凰涅槃》底凤凰是天方国低‘菲尼克司’,并非中华的凤凰。诗人观画观的是Millet低Shepherdess,赞像赞的是beethoven低像。他所羡慕的工人是炭坑里的工人,又不是人力车夫。他听到鸡声,不想到笙簧的律吕而想着orchestra低音乐。地球底自传公转,在他看来,‘就好象一个跳舞的女郎’,太阳又‘同那月桂冠儿一样’。他的心思分驰时,他又‘好象个受着磔刑的耶稣’。”闻一多所表达的,便是西方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不够契合融贯,所产生的比喻不恰当的现象。朱光潜先生说过,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景相生,景随情变。“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由此可见,决定每首诗歌能否做到情景融贯,决定与诗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一首好的诗,它必须要情景交融,才会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才能表现出来。任何一首好诗,它的出色之处都在于其意象的神奇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桥”“流水”等等,都是他的意象,他把感情与物象交融在一起,就成了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这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的表现。

二、意象在诗歌的意境中充当载体的角色。

有情感不一定可以写出优美的诗,它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承托,做它的情感载体,它才能够显现出来,没有意象的诗歌的意境无从表达。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歌有形象: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诗人把感情寄托在所选择的意象里,意象又把全诗的感情化为意境。有了意象才会有意境,如果一首诗里只空谈感情,空谈思想,没有物象,那么,那会是一首空洞的诗歌。每一首好诗都是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他们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他们的内心都必定有一幅画境或者是有一幕意境,很新鲜并且及其动感地突现于他们的眼前,这些都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的,用到恰到好处的意象能让读者头脑快速地构成一幅画。所谓“诗意”,根本就是一个很含糊的名词,其实真正的诗人没有一个会是哑巴,一般人的“诗意”只是幻觉和虚荣心的产品。诗不能自然流露,只能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三、意象赋予了诗歌的生命,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生命的灵魂没有什么意义。

由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的发展一直在强化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重意轻形的偏好,在强调“意”的基础上对主体的内在心理再作更深层的挖掘,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综合与内在超越。但是,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再到“形象”的艺术审美范畴都只描绘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一个侧面,无法体现艺术审美心理的全貌,要考察文艺的审美特征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完整论述艺术审美心理原貌的范畴。这一范畴被历史地选择为当代理论语境下产生的意象概念。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比如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已不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他在《麦地》中这样写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起没有声响”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下/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这里的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他诗中的麦子就是诗的灵魂,贯穿全诗,用麦子写出他对这土地的不一般的感情,给了这首诗浓郁的思念、忧愁的意境。由于意境是分为主客统一和情景交融的,主客一致是意境最基本的内涵,而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统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人的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情感在审美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际是有无相生。而意象的有无相生这个哲学问题的思考,就回到了意象这个问题上。意象的产生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四、“意象”本身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形而上化是随着“境”这个审美范畴的出现而开始的。

艺术审美范畴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境”与“意”合的阶段。诗歌的意境都是从混沌的、悠久的而且流动

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个刹那,一个片段。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本只是一刹那,可由于艺术给它灌注了生命,它变成为终古常青的东西。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使得这些“刹那”和“片段”获得了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的后世人能不断地继续去心领神会。这些诗歌所写的本只是一个小片段,可经过艺术给以它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处独立自足的小天地。意境就是当时诗人眼睛所捕捉到的画面,所吸引他眼球的物象,从而赋予诗人当时的感情,成为或喜或悲的意境。一首诗歌的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嗨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意境。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将其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就肯定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中必须有一个“整一”的世界,实在有一个很深的道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要使艺术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综上所述,跟艺术一样,诗歌也是对人生世相的观照,是对生活的写照,是感情的反映,因此诗歌当中所选取的意象就显得很重要了。诗歌当中的意象对意境的美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感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意象的选取决定文字的优美,而意境的产生靠的是意象。我们常说某首诗的意境很美,其实是说它的意象选择的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记录诗人当时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望诗生画”,是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参考书目: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黑格尔《美学》、程帆《我听朱光潜讲美学》、谭好哲 程相占《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基本问题研究》、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朱立元《美学》

上一篇:诗歌鉴赏之三范文下一篇:诗歌朗诵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