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侵权行为

2023-01-12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一) 概述及侵权行为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而日渐突出, 其中工业大企业的排污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与此同时, 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类本身与动植物也深受其害, 自然界无法过滤的废弃物、噪音、烟雾灰尘, 包括放射性物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情况, 各国立法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来约束和制裁相关的污染行为。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对于这一现象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行为人所实施的污染行为如果导致了一定的损害结果, 行为人就要承担相应的的法律责任, 其中就包括行为人造成环境污染损害而承担的民事责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承担的刑事责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承担的行政责任。然而, 笔者总结认为的概念是行为人实施的污染行为, 对他人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财产及合法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依照法律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一种侵权行为。

(二) 特点

环境侵权行为与一般的侵权行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 例如:

1. 实施污染的行为人与受害人双方地位悬殊

这主要是针对双方经济地位的差距而言。在当今社会, 一般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在财力、能力、信息、技术方面与加害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污染行为的实施者往往是实力雄厚的公司、集团, 而受害人一般多为财力、能力都比较弱的社会民众。当下的经济社会中, 具有超强经济地位的公司、企业会因其经济实力而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主导着一国经济, 并且在一定层面上形成了利益集团, 从而能左右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因此传统的民事诉讼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仍然用于环境侵权领域显然是不合理的, 受害者的合法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同样, 在非法领域侵权责任, 一些特殊的侵权行为, 如产品致人损害等, 已开始纠正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 逐渐走向无过错责任原则。

2. 污染环境行为并非都是违法行为

一般的侵权行为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其行为人存在主观过错。但环境污染的行为是不同的, 它可能是非法造成的后果, 也可能是合法造成的后果。行为人的污染行为多数是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造成的后果, 它本身是具有社会价值的, 因此很难在道德层面对此行为进行责难。鉴于国家的需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污染是被许可的。

3. 环境侵权损害的间接性和复杂性

环境侵权损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将污染源投放到大自然中, 通过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与新陈代谢从而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造成困扰, 损害人们的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侵权行为的间接性是由于侵权行为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 而是通过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作为媒介传播。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并不会当时显示出来, 由于其间接性与潜伏期较长导致当损害结果发生时人们很难判断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除此之外, 环境侵权行为的损害结果也有很多种形式, 有噪音扰民、传播传染病、污染水源土壤或空气。同时由于导致损害原因的多样性, 往往很多因素现在的科学技术仍然无法证实, 所以环境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的复杂性远在一般侵权行为之上。

4.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模糊性

环境侵权致害并不一定是直接的通过载体侵害人们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 通常情况下会通过间接的方式让人们不易察觉, 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变化, 由于其间接性, 损害结果并不一定会当时被发现, 当结果产生时所涉及的很多细节问题大部分会因为时间和技术原因而无从追究。一般侵权行为损害后果具有:具体、明确、直接等特点, 会当时显现出来, 环境侵权行为与之不同的是具有较长的潜伏隐蔽期, 损害结果并不会因为侵权行为的产生而立刻显现出来, 而是在几年、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爆发出来。

二、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 行为人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构成环境侵权行为的首要要件是行为人实施的污染行为, 即工厂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污染源投放到自然中的行为。环境侵权行为具有损害原因的多样性、损害结果的的复杂性、损害程度的渐进性等特点。环境污染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后果并非都是违法的, 在有些情况下也是合法的。例如: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超标的排放污染物, 并且缴纳污染治理费。

(二) 损害结果

造成损失的事实是构成环境侵权行为的要件之一。这种损害具有潜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潜伏性是指污染损害的后果只有部分会很快的表现出来, 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损害结果会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会表现出来, 尤其是损害他人健康的后果。广泛性是指在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者、被侵害的民事权益以及被污染区域的广泛。

(三) 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环境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认定更加困难, 所以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通常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承担的基本要件是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重要法律责任之一。由于环境侵权案件的特殊性, 其试用无过失责任原则, 污染环境实施者如果有证据表明自己所实施的污染行为并未到达受害人所在区域, 没有发生实质作用, 就不用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相反, 如果受害人有证据证明, 自己的身体健康及财产损失是由于当事人环境污染所导致的而当事人也无反正的情况下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实施的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两者的关系成为决定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要件。

由于要证明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专业的知识, 和县级的技术, 因此证明起来十分困难很难达到目的。首先, 导致损害发生地条件是多变的, 行为主体的数量、污染物质与环境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系的模糊性。其次损害结果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或许会经过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才会表现出来。因此许多国家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一般都采取因果关系推定的原则来处理环境侵权行为。

三、举证责任倒置

一般的侵权行为都是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但环境侵权行为突破了这一局限性。环境侵权行为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如果仍然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会由于技术或时间的限制而无法救济自己实际受损的民事权益。

(一) 环境侵权行为当事人需要举证的对象范围

一般侵权案件中受害人需要提出证据证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所实施的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环境侵权案件中, 受害人的损害事实就已经推定了加害人是否有责任, 受害人在主张权利时没有义务证明加害人主观上具有过错, 加害人也不能以无过失作为免责的抗辩事由。

(二) 对环境加害人有污染环境的行为举证责任

环境侵权行为并不一定以触犯法律为前提, 其本身也具有违法性和可责难性, 有些加害人所排放的污染物或许并未达到犯罪的程度, 但事实上已经损害到了周边人的利益, 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起居, 对他人的财产、健康造成了威胁和损害, 环境受害人采取事实自证的原则, 用客观事实调查的证据, 证明行为人排放污染物在损害发生地发生了效果。被告也可以证明自己不是造成损害结果的主要责任人。

(三) 对环境侵权损害后果的举证责任

损害后果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害, 以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由于环境污染的潜伏性, 受害人对自己损害的大小, 程度, 数额进行举证, 造成的损失也无法预计, 因此要从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间接危害、现实危险及直接损害进行分析举证。

1. 对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后果的举证

传统侵权行为法理论上将损害赔偿仅限制在已经发生的财产损失范围之内, 并不对合理的可得利益、精神、及人身的损害进行经济赔偿。其是为了救济人们已经受到侵害的合法民事权益, 对其进行精神上地抚慰或物质上地赔偿, 从而是受害人的损失得到赔偿。

现代侵权行为法逐渐接受合理的可得利益理论, 人身和精神等方面得到了经济赔偿为了减少受害者的损失, 从而达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并且提出由于环境损害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侵害, 民事主体都可以提出诉讼的要求。

2. 对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现实危险的举证

侵权行为法不仅具有救济和弥补损失的功能, 也具有防止损害发生和惩戒犯罪行为、教育实施污染行为人的功能。事实上, 一些损害结果尚未发生, 但潜在的危险对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而这种潜在的危险随时都可能成为现实的损害, 因此受到威胁的人可以要求实施者清除潜在的危险, 停止实施侵害行为。由于提出侵权行为请求的受害者需要证明已经存在的潜在危险, 这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和高深的技术水平, 进行举证非常困难, 通常情况下很难达到目的。往往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损害事实可能就已经发生了, 因此, 环境污染受害人只需要证明污染物确实到达了自己所在的区域, 并且实际发生了作用即可。

四、我国现行环境法的规定和不足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虽然它在历史上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但是在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后其日益凸显的缺陷与不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环境法中的各项单行法的不断完善,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已经无法综合与协调环境法的各个领域了。另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只有六章内容笼统概括, 对细节问题并无具体规定, 因此存在缺陷和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 责任标准定位业已不准

1. 我国现在使用的环境保护法内容上几乎都在讲述环境的污染、和处罚措施, 对如何让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不全面。

2. 环境保护法中确立的权利本位观主要是行政机关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

3. 环境保护责任地确立总是把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环境污染后果的严重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对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却很少提及。

(二) 责任主体规定不全面

由于法律法规的模糊、规定不明确误导了人们的认识, 使他们认为有关环境污染、保护与惩治等事宜仅仅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相关的行政部门与个人并无什么关系。因此, 对其他政府部门和个人的权力也没有有充分的体现。

(三) 责任内容规定上存在不足与缺陷

1. 受传统的思想“立法应粗不细”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不仅使用简单的字语, 还采用笼统一概而过的做法。几乎无法完全的表达立法者的思想。概念和内涵没有确定的范围, 使权力和责任主体不明确, 导致一些人可以钻法律空隙, 造成了似乎谁都有责任, 但也谁都没有责任的情形, 二者相互推诿, 推卸责任, 造成了责任内容和标准混乱的情形。

2.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全面, 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也没有详细的规定, 企业和机构应该履行环保责任的具体职能也很少反映, 只是作为一种环境行政机关的权力的对立面。

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章法律责任中, 只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污染或其他事故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作出了重点的规定, 对环境侵权和环境侵害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未作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与民法通则存在不一致之处, 在实际应用上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五、完善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深, 修改环境保护法势在必行, 很多国家机关及相关专业学者都提出了建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只有将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都正确、合理规范的设置和运用才能建立健全的环境法体制。鉴于此, 笔者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环境责任的确立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日益扩张的心理发生冲突, 有限的环境容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人们只有从长远的打算, 边使用边保护, 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 而非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才能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二) 要求“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不仅仅是立法者和司法机关的职责, 这是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其中不仅包括不污染和少污染, 还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遵从自然规律和生物链的发展。

(三) 明确环境法律责任, 提高立法形式和法律措辞

明确环境法律责任, 需要立法与司法机关各司其职, 分工明确, 以便于在发生环境侵权案件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有法可依。在立法模式上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 取其精华, 为本国所用。在立法内容上, 可以让专业的学者和立法机关同时拟定草案, 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制定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四) 环境法律责任的保障途径

环境法律责任的设置目标主要分为两方面: (1) 是以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而达到建设生态型社会的目的。 (2) 是以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事物都作为内容, 应当取重避轻, 有选择性的取舍。因此我们要确立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环境保护规定, 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以预防为主,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可以更全面更彻底的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由于科技技术的发展不完善造成的环境污染, 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环境侵权案件屡见不鲜, 传统的举证责任制度经过实践的检验凸显出的缺点与不足, 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以下观点。

关键词: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举证责任

参考文献

[1] 刘海鸥.环境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及其应用[N].光明日报, 2008-12-13.

[2] 曹明德.环境侵权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 张昊, 刘超.环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的法律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5.

上一篇: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浅析下一篇:《逃离》女性主义解读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