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心得体会

2022-09-15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外建筑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中外建筑史心得体会

中外建筑史小结

《中外建筑简史》小结

《中外建筑简史》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外建筑的样式风格,建筑的施工工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建筑的审美需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环境艺术设计思想,为本专业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和吸收优秀艺术精华,运用于以后的设计之中。

但是对于这门专业理论课,学生的兴趣普遍不是很高,认识不到理论知识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加上史论课内容比较枯燥,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本课侧重建筑风格的讲解。另外,针对建筑发展规律的内容,以及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都要进一步进行阐述,这也是学习建筑史的重点。

2.由于建筑样式只能通过图片去认识,不是很直观,达不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就给教学带来难度。所以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以加深印象,比如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地方资源,灵活的进行教学考察,提高教学效果。

3.在讲古代史时,多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古代文化如何体现在现代设计当中,为现代设计服务,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建筑简史》是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编撰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知识系统简明、结构明析、图文并茂。但不足的地方是重点不够突出、知识点较少,如果完全按照课本内容,学生就得不到足够的信息量。这就需要在课本外补充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尺寸的把握,不能加入太多的内容。

5.在上课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前,可以联系一两点与本知识相关却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如某建筑的时代背景、主人的生平、建筑师的简介、包括发生在这个建筑的历史故事等,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印象深刻。

第二篇:《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1 重点和难点: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征的深入理解。 第2章 城市建设(2学时)

2.1 古代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2.2 地方城市建设

知识点:介绍古代中国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以及地方城市布局特征。 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体制及应用 第3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8学时) 3.1 宫殿、坛庙、陵墓

知识点: 宫殿规划制度及图解;坛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陵墓建筑的起源、组成及演变。

3.2 宗教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特征。 3.3 民居

知识点:介绍中国民居的民居类型、特征及发展概况 3.4 园林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特征及发展概况。 3.5 祠堂、会馆建筑

知识点:介绍祠堂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形式与特点。

重点和难点:宫殿、坛庙、宗教建筑等,各建筑类型的外观形式和结构特征。 第4章 古建做法(8学时)

4.1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 4.2 工官管理制度

4.3 中国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知识点:了解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以及工官管理制度 掌握中国木构建筑(柱、梁、枋、斗拱、檩、椽、屋顶)的具体做法。

重点:木构建筑的三种常见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及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难点: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和艺术造型。 第5章 近代中国建筑(2学时) 5.1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5.2 城市建设

2 5.3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知识点:要求掌握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以及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重点和难点:掌握近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及艺术思潮,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提高建筑技术来适应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发展的重要性。

第6章 中国现代建筑(2学时) 6.1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6.3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6.4 建筑作品和建筑思潮

知识点:要求掌握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建筑作品与思潮以及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特别是开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难点是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认识到“把握现代建筑思潮新动向,弘扬民族传统,融会贯通,创作出即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吻合的建筑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外国建筑史部分(22学时) 19世纪末叶以前的建筑(4学时)

第1章 上古时期至欧洲中世纪的建筑(2学时) 1.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几种赏常见柱式和三罗马的拱券技术。 重点和难点:掌握三大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其结构示意图,柱式结构及罗马拱券技术。

1.2 欧洲中世纪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拜占庭式、早期基督教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重点: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建筑。 难点:三种建筑风格的外观特征及结构的区别。 第2章 文艺复兴建筑 2.1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2 文艺复兴各分期(早期、盛期、晚期)的主要建筑理论、重要建筑师和作品。 重点和难点:文艺复兴盛期和晚期的建筑代表作及建筑师,主要建筑理论。 第3章

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洛可可式建筑(1学时)

3 3.1 巴洛克式建筑 3.2法国古典主义的建筑 3.3洛可可式的建筑

知识点:介绍各种风格类型的代表建筑及其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巴洛克式建筑

外国近现代建筑(18学时)

第4章 二战前的建筑(8学时) 4.1 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复古主义思潮、新建筑的雏形及其新材料、新结构。 4.2 新建筑运动早期

知识点:介绍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产生背景、主要理论及代表作,同时介绍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的理论观点和代表作。

4.3 新建筑运动高潮

知识点:介绍现代建筑早期的建筑艺术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和构成派)以及现代建筑运动成熟期的现代派先驱人物(格罗皮乌斯、 勒.柯布西耶、 密斯凡.德.罗、莱特、 阿尔瓦.阿尔托)

重点和难点:现代派先驱人物,对"包豪斯"学派的广义理解;现代派的基本特点,各大师的突出贡献和异同点。

第5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6学时) 5.1 战后的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西欧、北欧、美国、巴西、日本等国的建筑概况. 重点和难点:欧美国家,深入理解建筑活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5.2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知识点:分阶段介绍20世纪40、50、6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并对以后的城市规划设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重点和难点: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波兰与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5.3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知识点:介绍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60年代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等建筑类型在钢结构方面的新体系,深入了解高层建筑在结构以外的其它装饰风格与特征。

4 第6章 二战后的主要建筑思潮(2学时)

6.1 对理性主义充实提高的倾向

6.2 讲求技术精美的思潮(倾向)

6.3 “粗野主义”倾向

6.4 “高技派”倾向

6.5 典雅主义

6.6 讲求人性化和地方性倾向

6.7 讲求个性和象征的倾向

知识点:介绍各建筑思潮的理论观点及建筑代表作。

重点和难点:理性主义的概念、技术精美思潮、高技派,各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区别。

第7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2学时) 7.1 从现代到后现代 7.2 后现代主义 7.3 新理性主义 7.4 新地域主义 7.5 解构主义 7.6 新现代 7.7 高技派的新发展 7.8 简约的设计倾向

知识点:介绍现代主义之后各种建筑思潮的理论观点。

重点和难点: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新发展及简约主义,如何区分众多建筑思潮的风格特征并加以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教学上采用多媒体PPT.形式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和浅显易懂。讲述各章节的知识点,强调重点,耐心细致解释难点。以多媒体幻灯片演示为主,结合黑板上的补充讲解。学习中国建筑史时,还应在黑板上对古典建筑结构进行图解,并结合建筑模型演示传授,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理解。学习外国建筑史时,主要是抓住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或流派、建筑思潮、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进行有线索性的讲授和传达。注重建筑历史和文脉。灵活选择教学场所,可适当组织学生外出考察、观模中国古典建筑实例和欧式建筑实例,配合多媒体幻灯片讲解、课堂练习、课外作业、推荐相关参考资料和学习网页等方法进 5 行多种方式和途径的教学。

五、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相关教学要求。

六、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 《中美术史》、《艺术概论》 后续课程: 《园林与规划设计》、《专业摄影》

七、考核方式

考试

以出试卷为考核的主要方式(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项占3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20%, 但无故旷课4次以上、累计超过16个学时的学生,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并建议其重修。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罗小味.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资料:

[1] 刘先觉等.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第一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M].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宋]李诫.营造法式(1103年著)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6] 孙大章,喻维国.中国艺术全集·宗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7] 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北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

执笔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第三篇:中外建筑史论述东西方建筑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子还有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对比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正统建筑柱子的卷杀与侧脚也极常见,这反映了对审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另:

1、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2、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第四篇:中外建筑法规的异同

我国的建筑法规体系从1949年开始制定,知道1994年才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我国在制定法规体系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国外先进成熟的立法经验,所以中国整个建筑法规体系与国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中国的建筑法规在很多方面与外国的建筑法规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如在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法规上中外便存在很多异同。

1.招标文件的编写

在我国,招标文件一般是由招标人自行编写。而在美国的招标程序中,业主一般聘请专业工程咨询公司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写,这样便使招标文件相对专业了许多,也能避免由于招标文件说明不全面而导致的一些矛盾纠纷。

但在招标文件中,都应包括投标须知、合同要求、技术规范、图纸和技术资料、投标文件的格式及工程量清单几个部分的内容。

2.招投标的评标、定标

在我国,对于小型、不太复杂的招标项目的评标采用“即开、即评、既定”的方法,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才分为初评和详评两个阶段。评标时间很短,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即结束,所以我国评标过程仅在标书表面和形式,评不出标书真正含义。导致有些单位中标后,问题很多。

而在美国,评标程序就相对规范了很多,组成专家组对各投标建议书评阅,并按有关评分标准打分,得分最高的5-6家投标者进入下一阶段;最后,进行答辩。每位投标者有20分钟时间进行介绍,内容包括:自己公司拟投入本项目的技术力量、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对业主意图的理解和方案设计的要点等。另外,美国的评标、定标更为严格,一般需要10-15天,远远多于我国的评标时间。

3.政府监管方面

我国招标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督机构执法力度低,执法水平不高,部门间协调配合薄弱,不少环节管理不严、纪律松散、漏洞多。 而美国的招标监管体制比较健全。美国负责监管联邦采购法律实施的机构是联邦采购规则委员会。联邦政府各部门通常还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管办公室。

第五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最后修订版)

建筑欣赏论文

在建筑欣赏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欣赏各国建筑,一起领略建筑的美丽及在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意义下面是对中国馆的建筑赏析。

中国馆的总占地面积6.52公顷。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馆与同区的世博轴、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等建筑构成“一轴四馆”,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

中国馆由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中国国家馆、30000平方米的中国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将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现出一幅伟大中国城市文明图;地区馆将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以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成就。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国家馆的建筑设计,我认为对主题的总体把握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建筑高度控制在50米,明显高出周围其它场馆,体量相当突出。这毫无疑问将会成为这一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但其建筑体量是否能够与周围建筑相协调,这也许是一个问题。建筑立面采取了传统的三段式做法,即上部、中部架空部分和底部。上部层层出挑,中部四个粗实的“柱子”撑起上部,下部舒展开的地区馆建筑,总体是稳重的正三角,但上部又用倒三角的方式进行了破解。

建筑主体的红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细部红色构建的造型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标志物——斗栱,但是并没有出现实体的斗栱造型。国家馆的整体造型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却又没有显现大屋顶的形态。横向长线条的穿插,让人联想起梁、枋等等中国古建筑的构建,但又表达得简洁现代。这些着实是建筑设计的高超之处。

底部地区馆舒展开去,在功能上能够满足31个地方展馆的需要,形态上与主体建筑也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效果,色彩更趋稳重、形态平实,但是仍然注重细部,立面开窗处理和墙面上具有强烈民族特征性的“纹饰”,很好的表达了建筑特征。地区馆顶部成了国家馆部分的广场空间,大台阶直接引导人们走向建筑主体——国家馆。从鸟瞰图上看,结构是非常清晰的。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句名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建筑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就世界博览会150年历史来说,各种形态和设计的展览建筑就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伦敦水晶宫到巴黎埃菲尔铁塔,从布鲁塞尔原子塔到西雅图太空针。在国家馆出现之后,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首先呈现在作为展示平台的展馆本身,正如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所说的那样:“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博览会,某种意义上,我们将国家馆建筑视作中国推出的„第一件展品‟。”

正是深刻认识到中国馆所承担的使命,何镜堂院士感到任务的光荣和艰巨。

他回忆其设计创意的由来时说,在考察中国参与往届世博所设计的国家馆的基础上,他和他的设计团队觉得国家馆的设计必须在表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或许出于一个农耕民族对自己历史的眷恋,或许出于对中国出土文物的情有独钟,他们对古代的“斗”、和“鼎”等文化符号充满了兴趣,并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当然,促使他们做出这种设计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思考。被称作“土木工程”的中国传统建筑将数千年的智慧倾注在对木结构的探索上,并逐渐形成“斗拱”这一经典代表。于是,以四大支柱为依托,层叠出挑的斗拱式“中国器”方案跃然纸上,而它最终征服了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从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并在吸收了清华大学设计方案的部分精华,形成了中国馆的最终设计方案“东方之冠”。

作为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对该方案的解读当然是最权威的,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地区馆水平展开,形成华冠庇护之下层次丰富的立体公共活动空间,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映衬国家馆。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际、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东方奥运传奇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的确,它们是2008年奥运留给北京、留给中国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带着对奥运辉煌的美好记忆,人们不禁遐想,本世纪初,中国另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在黄浦江畔,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馈赠呢?

当然,上海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失望。这座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远东都市,这座长江文明的核心之地,这座近代以来就一直为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不停探索的中国经济中心,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它就是作为永久性建筑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它的设计者是一群中国本土设计师,而其中的领衔者就是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学家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先生。

何镜堂院士强调,这个设计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红的外表和独特造型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当然,对其造型,不同的人还会有不同想象空间,有人说像传统建筑上的斗拱,有人说像一顶古代的冠,或者像一个装粮食的斗。

作为黄浦江边的一抹“中国红”,“中国之冠”从着色到外形都含有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基因。但是,在何镜堂院士和他的设计团队看来,如果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向世界呈现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是他们的作品必须完成的使命。

实际上,仔细观察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人们会发现它已经充分地融入现代性:“东方之冠”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现代转译,创造出流动的

现代空间效果。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具体来说,中国馆为人们提供四大交流平台:南侧的“城市广场”、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13米高地区馆的屋顶平台即“城市花园”、63米高的国家馆观景平台。可以想象,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将可以无拘无束地走进这里,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又可以进行各种自由洒脱的对话交流。

“建筑本身很„硬‟,很雄伟,有时会给人一种压抑感,通过设计交流平台将其„软‟化。达到人与建筑的和谐,这四大平台的设计正体现了现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即开放性和公共性。”何镜堂院士强调说。

不仅如此,在建筑材料特别是国家馆外墙立面材料的选择上,何镜堂院士和他的团队追求完美、煞费苦心。“用什么材料做外墙对表现„中国红‟的色彩特别关键,近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于今年8月专门成立一个由光学专家、材料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在11月3日举行的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专题会议上,终于决定选择带纹理的金属材料作为外墙立面,至于纹理大小、纹理深浅等问题还要进一步实验来确定。”何镜堂院士透露说

中国馆施工进展非常顺利,到11月初,国家馆已经施工到40多米高了,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实现国家馆和地区馆的结构“双封顶”。2009年9月份之前完成内外装修,之后开始进行布展,到201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当然在实际施工中会有一些调整,据何镜堂院士介绍,到目前面临比较大的调整有两项,其一:施工时中国馆的方向调整为正南正北,与世博轴平行,由于所在建筑区域是个倾斜的地块,近旁又有地铁线通过,这给施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不过,目前这个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其二:为满足展览的需要,地区馆面积比设计面积增大。设计施工人员通过拓展地下室的面积使这个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既然称作“中国馆”,其建筑设计就要代表中国建筑应有的水平,而作为2010年世博会东道主,中国将在这个舞台上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对话,作为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坦言压力很大,但是,他同时表示,有中国南北建筑界的精诚合作,有全国朋友的关心支持,他们将克服苦难,铸造精品。

上一篇:自行车停放管理规定下一篇:政协参政议政的表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