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史研究

摘要: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是中国建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保护城市与建筑遗产、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开办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的学府之一。华南理工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日益构建起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体系,确立了多个特色方向,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崛起,而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则日渐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以古今中外城市、建筑、园林及其学科的发展过程、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发展的基石,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需要引起重视。学术界已有华南建筑学的大事记和对早期华南建筑教育的专题研究,为华南建筑学术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大事记有利于整体把握华南建筑学的全貌。早期华南建筑教育研究聚焦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状况,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但不曾谈及改革开放后的学科发展。事实上,改革开放后至今的40余年是中国建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华南理工大学能够设立博士点并真正构建起学科特色方向的时期。华南建筑学者提出了颇有影响力的学科基础理论,设置了原创性较强的校本课程,优化了建筑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不讨论改革开放后的学科发展状况,将无以凸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学术特色与教育特色。因此,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近现代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倡导学科创新精神,探索学科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期为华南理工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为深入阐明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本文采用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进行论述。在历史维度,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划分为酝酿期(1932-1949)、起步期(1949-1976)和拓展期(1976至今)三个阶段。学科酝酿期的阶段特征为雏形初现,具体表现为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引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设置和早期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学科起步期的阶段特征为理论奠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兴起,建筑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华南建筑学者有组织地开展传统建筑与园林调查测绘,学科特色初现;亚热带建筑理论助力于建筑史研究,为改革开放后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科拓展期的阶段特征是发展壮大,其重大事件包括建筑历史与现代建筑理论博士点顺利获批,建筑史教学呈现出体系化、地域化与专题化的趋势;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传统城市营建、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园林美学等研究方向逐步明确,理论研究指导了项目实践。本文总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规律,认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学术支持、频繁的学术交流、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师承关系是学科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整体把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学科研究方向为逻辑维度,选取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等特色方向,试图阐明学科的发展创新。华南建筑学者树立了建筑安全观念,构建了古建筑防洪、防火、防雷、防风、防震、防御等多个子方向,开发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建筑安全课程,建筑防灾学科属性明显。华南建筑学者搜集并诠释了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学术话语,推动传统民居研究的多学科拓展,阐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观,论证了创立中国民居建筑学科的必要性;注重民居教育和学术交流,组织召开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编订会议论文集与民居建筑年鉴,传播了最新学术成果。华南建筑学者提出了岭南园林的核心概念,拓展了岭南园林的研究内容,在园林史学、美学、物理学和园林营造等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园林理论体系。华南建筑学者推动了学术话语、研究内容和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特色方向的孕育与完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是建筑学发展的基础、核心和引领。本文主要采用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经验归纳与逻辑演绎,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史,阐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总结发展创新,把握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形成了务实性、专题性、地域性的整体特征。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大部门相互配合,构建起“产研学”一体化的学科发展模式,为中国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历史与理论;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师承关系

学科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雏形初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酝酿期(1932-1949年)

2.1 华南近代建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2.1.1 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留学浪潮

2.1.2 近代城市建设与华南建筑教育的发端

2.1.3 殖民侵略战争与近代建筑思想的争鸣

2.2 早期华南建筑学者的思想渊源

2.2.1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2.2.2 日本建筑史学思想

2.2.3 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理论

2.2.4 岭南文化精神

2.3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史学科的雏形

2.3.1 中外建筑史课程体系的确立

2.3.2 建筑历史教学资源的建设

2.3.3 建筑史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尝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奠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起步期(1949-1976年)

3.1 建筑历史与理论起步期的社会背景

3.1.1 公有化改造下的建筑学转型

3.1.2 中苏友好与前苏联建筑学在华南的影响

3.1.3 人民公社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传统民居研究

3.2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起步期的团队建设与学术研究

3.2.1 建筑历史教研组与“传、帮、带”式的师承关系

3.2.2 华南工学院中国建筑研究所与传统建筑调查测绘

3.2.3 亚热带建筑研究室的创办与亚热带建筑理论的提出

3.2.4 岭南庭园研究与旅游设计小组的成立

3.3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起步期的标志性事件

3.3.1 学科起步期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3.3.2 建筑历史配套教学资源的完善

3.3.3 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肇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展壮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拓展期(1976年至今)

4.1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拓展期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4.1.1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4.1.2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4.1.3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4.2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拓展期的标志性事件

4.2.1 建筑历史与现代建筑理论博士点的兴起

4.2.2 建筑历史教育体系的优化完善

4.2.3 国内外建筑史学术会议的召开与学术交流

4.3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拓展期的团队建设

4.3.1 古建筑防灾研究团队与建筑防灾研究室的组建

4.3.2 民居学术团队的壮大与民居建筑研究所的成立

4.3.3 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团队的拓展

4.4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拓展期的代表性论著示例

4.4.1 传统城乡与建筑研究代表性论著

4.4.2 岭南传统园林研究代表性论著

4.5 “研学产”一体化模式下的项目实践

4.5.1 传统防灾镇灾建筑的保护更新

4.5.2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4.5.3 岭南现代建筑与园林景观创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特色方向的发展创新

5.1 形成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的学术话语

5.1.1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学术话语的现代化趋势

5.1.2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学术话语的体系化趋势

5.1.3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学术话语的学科化趋势

5.2 构建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理论体系

5.2.1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洪理论

5.2.2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雷与防火理论

5.2.3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风与防震理论

5.2.4 古代城市与建筑防御理论

5.3 总结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的智慧

5.3.1 凝练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的文化与意匠

5.3.2 探讨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的技术与措施

5.3.3 根据灾害规律总结建筑防灾设计方法

5.3.4 形成“寓救于防、寓防于建”的建筑安全理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特色方向的发展创新

6.1 构建传统民居建筑学术话语

6.1.1 从传统匠师话语到现代学术话语

6.1.2 从“广东民居”到“中国民居”

6.1.3 民居建筑学术话语的多元化趋势

6.2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多学科拓展

6.2.1 基于热工学视角的亚热带民居研究

6.2.2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民系民居研究

6.2.3 基于美学视角的侨乡近代建筑研究

6.2.4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岭南聚落与民居研究

6.3 阐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观

6.3.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地域观

6.3.2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人文观

6.3.3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安全观

6.3.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美学观

6.4 提倡建立中国民居建筑学科

6.4.1 梳理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

6.4.2 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6.4.3 界定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6.4.4 重视中国民居建筑教育体系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华南理工大学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特色方向的发展创新

7.1 岭南园林核心概念的形成与演进

7.1.1 核心概念的初步形成

7.1.2 核心概念的拓展传播

7.1.3 核心概念的丰富完善

7.2 岭南传统园林研究内容的拓展

7.2.1 岭南私家庭园研究

7.2.2 岭南州府园林研究

7.2.3 岭南聚落景观研究

7.3 丰富中国传统园林理论体系

7.3.1 岭南传统园林史学理论

7.3.2 岭南园林营造理论

7.3.3 岭南传统园林美学理论

7.3.4 中国传统园林物理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发展的启示

8.1 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建筑学发展的基础、核心和引领

8.1.1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认知功能

8.1.2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

8.1.3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借鉴功能

8.2 师承关系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8.2.1 师承关系推动学术话语的形成与演进

8.2.2 师承关系促进研究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8.2.3 师承关系有益于建筑理论的孕育与传扬

8.3 建筑理论、工程实践与学科教育的相互促进

8.3.1 基于工程实践的理论研究

8.3.2 基于理论研究的工程实践

8.3.3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建筑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附录 代表建筑学者的访谈录

一、对陆元鼎、魏彦钧教授的采访

二、对邓其生教授的采访

三、对何镜堂院士的采访

四、对肖大威教授的采访

五、对刘业教授的采访

六、对陆琦教授的采访

七、对郑力鹏教授的采访

八、对冯江教授的采访

致谢

上一篇:种业市场营销发展探讨论文提纲下一篇:护理风险评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