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教案

2022-10-12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设计北师大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1—43页

教学目标:

、结合丰富的实例,通过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正比例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变化的量,研究了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不同的表示方法,那么两种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表示方法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种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规律

、出示(1)题下面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情况

边长/cm

周长/cm

(1)表示变化情况

①写出关系式

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根据以前的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系?

②根据关系式,口答填表

③画图像,演示

师:先按表中的数据来描点。这四个点的位置关系怎样?如果放上一条直线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如果再增加几个这样的点会怎样呢?这8个点的位置关系怎样呢?

师:边长和相对应的周长还有吗?(有)有多少个?(无数个)想象一下,如果把图像所对应的这些点都描上,所有点的位置关系怎样?(演示连接直线)也就是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关系的图像是什么?(是直线)

师:现在我们取的边长最小值是0.5厘米,边长可以取比0.5还小的值吗?(可以)边长有没有最小值?(没有)边长能是0吗?(不能)对,边长是0的正方形是不存在的。但边长最小值趋近于0,所以这一点描空心圈(闪动)

师: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只取了这几个点,边长还能取更大的值吗?(能)边长有最大值吗(没有)所以这条线可以无限伸长。

(2)探索变化规律

①观察关系式、表格、图像,你发现这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可以小组内研究研究)

生:边长增大,周长也随着增大。

师:具体说说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②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比值都相同.

师:比值都是几?比值相同还可以说比值一定

③能用关系式表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比值一定这一变化规律吗?

正方形周长/边长=4

④完整说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出示(2)题下面是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

边长/cm

面积/cm2

(1)表示变化情况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能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吗?

③口头填表

④图像表示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先描点(出示4个点)

师:这几个点也在同一直线上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关系的图形是一条什么线?(曲线)

(2)探索变化规律。

师:观察关系式、表格、图像,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变化规律?

①边长增大,面积也随着增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同

师:比值不同还可以说比值不一定。能用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不一定)(板书)

(3)完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3、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接下来就用上面的方法再研究一个例子。

、出示: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路程/千米

90

80

270

360

师:请同学们拿出卡片,用上面的方法研究一下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填完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2、汇报变化规律

(1)关系式s=90t

(2)填表格

(3)变化规律①时间增大,路程也随着增大

(4)②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5)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6)完整说变化规律

(三)引导小结

、师:你能根据每组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把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面积与边长的关系、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分分类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比值一定。

2、得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1)像这样的两种量就成正比例(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比值一定)能具体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比值一定吗?

(3)再看这个例子,能具体说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的变化规律?下一个呢?(路程与时间)

(4)为什么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呢?(比值不一定)

师:对,虽然面积随边长的增大而增大,但比值不一定,所以不成正比例。可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比值是否一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当底是6cm时,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面积/cm2

24

30

平行四边形高/cm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0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父女的年龄成正比吗?为什么?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订阅《少年大世界》的份数和总钱数

(3)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4、你能说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正比例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不一定)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第二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扬帆 | 2009-5-4 9:02:00

六 加与减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出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后记:

让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了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基本上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了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02+9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

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5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6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教学后记: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使学生养成了验算的习惯;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完成教材第59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要求学生做记录)。

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汇报验算方法。

7、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62页的第1题。 完成教材第63页的第2题。

8、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63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教学后记:

使学生掌握了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大部分能正确地计算。

第四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63页的第1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生完成教材第63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 生完成教材第63页的第3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完成教材第64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 学生完成教材第64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完成教材第64页的第7题。

6、 学生完成教材第65页的第

8、

9、

10、1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 学生完成教材第65页的第12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教学后记:

通过练习,巩固了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计算。

第三篇: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 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 年 12 月 12 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 话文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 《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2、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 (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1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

1、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 现问题随机解决。 )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 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

(2) “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

(4) “这多么有意思呀! ”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 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 ,与第一 段有什么关系?(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 (第 7 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 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 《四时田园杂兴》 。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 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 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 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 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 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 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 于自然景物。

(三)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 (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

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概括: 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3.把你感到有趣的场面或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再把它画下来,最后根据你写的话、画的画 写一首诗,第

二、第四句诗最后一个字韵母要相同。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 xùn(驯服、顺从)瞥 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 蹒跚 pán shān 槭 qì(落叶小乔木) 触 chù,不读 chǔ 瑰 guī,不读 guì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 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 《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 水》和《繁星》 。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

1.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 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本文都写了什么?(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 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 画)

4、小组交流: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 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4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 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 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

一、美文品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练读)

二、学习写作方法: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阅读体会。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

三、全课总结: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 ,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山中杂记 马-------- 温驯 狗---------驯良 猫---------活泼 鸟---------玲珑 虫---------可爱 良善 可爱 欢悦 快乐 温柔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板书“回归自然” )

2.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 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 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

四、课堂小结: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 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五、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 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 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洁的导入。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 ,不能说“孙猴子” 。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 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 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 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抓耳挠腮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2 自然段) ,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 3 自然段) ,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 4 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5、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 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6、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 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 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 的传奇性。

7、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综合活动1》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 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开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碰到了。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 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生活中,这样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 《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 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评: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 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 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 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 ,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

六、作文:(另附教案)

长城赞

7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

5、(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五、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索桥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2.能力: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知识: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课文提纲,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弄清写索桥的故事与写都江堰的故事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 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 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

9 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 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 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 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 (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 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 引入课外资料,介绍李冰父子的故事,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勇于克服困难, 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3.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二、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 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 10 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吗? 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交流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 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1)介绍索桥的位置,名称,桥面,桥栏,桥墩; 2)写我走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3)写鱼嘴的意义; 4)写何先生夫妇造桥的经过; 5)写走下索桥的感受; 6)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 分段: 介绍索桥(1): 名称,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 都江堰 走下索桥(4-5): 索桥来历 感悟(6):主旨 列提纲。交流。

四、拓展延伸。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 更好的故事吗?

五、作业:写一段反映爱心这一主题的语段,200 字左右。

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目的】

1.学会 6 个字,会认 1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 CAI 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11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 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 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 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 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 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 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 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 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白鹤梁的沉浮

12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 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 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 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 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 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秦始皇兵马俑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理解 18 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时间】2 教时

【教学重点】运用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3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 (公元前 295 一前 210 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 “俑”指什么? (古 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 (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 “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 解? (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 (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 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 规模宏大, 今尚存高 76 米,底 485~515 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 2525 米,外城周长 6294 米。1974 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 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 武士俑披甲着袍, 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

一、1 节、

二、2—4 节,

三、5 节。 (段意见课后第 2 题。)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 2 题的填空。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⒈根据意思写出有关词语。(可书面练习,出可抄在小黑板上。) ①竖着耳朵,瞪着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②形容生动逼真,同活的一样。( ③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 ④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 )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讲,指名讲。并要求学生讲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课文第—大段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为壮观,课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用小圆圈在文中圈出。(闪闪发亮镏金大字宽敞明亮足足两个足球场半圆形没有柱子) 2.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壮观。门楣上镌刻着大字。 ①门楣 14 上镌刻着几个闪闪发亮的镏金大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里面大厅很大。 ②里面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上足球场那么大。 3.有表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这段的观察顺序是一从外到内。 5.总结学法:划出重点词体会理解义有表情朗读理观察顺序

(二)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下面的自然段。 1.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课文从哪些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结合看图理解。(精锐的前锋,从队列数量、穿着、 动作、佩戴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步兵、骑兵、战士,也从穿着,队列、数量写出兵马俑的威武 雄壮。侧翼和后卫的作用,队列、朝向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这一段构段用的是什么方法?作者观察兵马俑又是按什么顺序的? (构段:整体一部分一整体) (观察顺序: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 (三)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完成表格。

┌—————┬——————┬————┬————┐ │ │ 老战士 │ 新战士│ 战马 │ ├—————┼——————┼————┼————┤ │外貌(外形)│ 留着胡子 │束着头发│膘肥体壮│ ├—————┼——————┼————┼————┤ │ │ 神态 │ 虎视眈眈 │一脸稚气│竖耳瞪眼│ │神情十分严肃│ │严阵以待│ └—————┴——————┴————┴————┘

(四)读最后一段话,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 “沉睡两千多年”一说明兵马俑从殉葬在秦始皇陵墓里到 1974 年被发掘,讲明埋藏的时间 长。

2.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重大发现”已经说明这个 ” 发现的意义,所在,前面再加上“最为”说明这个发现对考察古代历史的价值之大。

三.总结课文。 1.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写兵马俑博物馆,从外写到内。写威武雄壮的阵容,从前锋到步兵,骑兵、战车到侧 翼和后卫,整个兵马俑充满临战气氛。写兵马俑神态,分类描述。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神态栩 栩如生。 附板书: 门楣 馏金大字 秦 始 皇 兵 阵容 博物馆: 大厅 宽敞明亮 两个足球场大 前锋 3 列 210 个 穿 持 负 步兵

15 骑兵 战车 穿 路 临战气氛 马 (威武雄壮) 侧翼 后卫 防止 俑 神 态新 老战士 虎视眈眈十分严肃 战士 —脸稚气 竖耳瞪眼严阵以待 (栩栩如生) 战马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第 3 题和练习册第 5 题的填空题。

《综合活动2》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 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 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 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 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 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 21 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 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课程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内容及过程】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 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 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

16 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 ,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 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 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 。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 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活动实施 1.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 以小组活动为主,可让学生自由结合成 10~15 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总结评价阶 段,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一名。 活动成果展示与汇报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 2.制作的广告宣传画和所撰宣传文章。 3.学生的变化:带队教师所记个案。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 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而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方志敏同志 1923 年入党, “两条半枪闹革命” 。1935 年 1 月 24 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 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 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 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 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 感染。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鼓励学 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 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 (如: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 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 国》 。

二、初读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

2.词语解释: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辽远: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8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 些了解?(师适当补充)

三、细读品悟:

(一)讲读第 1——3 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 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 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 的?(重点指导接连 4 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谁来 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 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到 什么?(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 7.有感情的朗读 1——3 自然段。

(二)讲读第 4 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中国的历史: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的现状: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 中国的未来:„„„代替„„„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国母亲也会美 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 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 5 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 (表达了无比的信心,强烈的爱国之情) 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四、情感升华: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 4.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9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 1) “朋友”指的是谁?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3.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 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 3.尝试背诵。

三、听写本课生字。

四、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

五、练笔: 1.想象: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想象到吗? 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 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 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哭诉 解救 希望 内疚 刻不容缓 信心 赤子情怀 远大抱负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 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 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 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构想】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 悟其中的深意。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 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 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板书课题) 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 散 21 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 一,故称“董大”) 。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 ,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 为——元二。 )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 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 (2)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 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 小组读, 集体读。 )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 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 ;再读这句诗,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 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 重音) ,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 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 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

4.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 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 中就是您,指董大。 )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 么办?安慰,鼓励 (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 (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5)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 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 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 服。(板书:豪情昂扬) )

22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 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 大家共同欣赏。 (出示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 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 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 元二使安西》 。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 然)

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 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结: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 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 离 23 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 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 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 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 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 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4

城市的标识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 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 志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 作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掳掠( )翘角( )霓虹灯( )模样( )杉树( )水罐( )遒劲( ) 点缀( )樟树( )偌 大( )婀娜( )槐树( )熙攘( )耿耿( ) 词语:掳 掠: 大同小异: 遒 劲: 标 偌 熙 风 识: 大: 攘: 韵: 蔚为壮观: 流 苏: 千姿百态: 忠心耿耿: 干

三、学习过程

1.理解文题:什么是标识? 涸: 小心翼翼: 馈 赠: (明确: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 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 谐共存,共同发展。 )

2.生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共 17 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 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 ,像“连体人” ,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 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 做好了准备。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 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

25 识;圆冠榆 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 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

3.划分段落: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5 :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 :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正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 :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高。 4.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亲切,优美。 (生探讨略)

5.总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吾腰千钱

【教材理解】 本文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言寓言。经过对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 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这篇文章却以一个近似夸张的寓言笑话为大家勾 勒了一个贪财的溺水人形象:宁可丢掉性命也不忍心舍弃钱财。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 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本文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积累文言文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情感目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26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 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 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 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 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 所有,甚至是生命。

27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 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 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 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四、效果预设 本节课是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有些难 度。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 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

爷爷的毡靴

【教材解读】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 “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 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 切都回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 厉害, “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 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 “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爷爷的毡靴 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了,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 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 “我”总要像儿时那般 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 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 ,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 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对也爷爷的毡靴产生 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

28 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 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 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 【板书设计】 爷爷的毡靴 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

综合活动3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 2.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周围的知识来举办一次公益广告大赛 【活动过程】

一、理解生活 1.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碧水蓝天,红花绿树,构成这个绚丽的世界; 亲情友谊、爱心善举,为每个人 29 带来心灵的温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学们,在你的生 活中,你认为那些事物只的值得你们珍惜呢?

2.引导学生,回忆令自己珍惜的事物。

二、欣赏广告 1.教师导语:我们平时看电视,都有许多不同的广告,请大家来说说什么样的广告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2.播放广告。 3.教师引导,揭示话题:你知道那些广告是公益广告?

三、了解广告 1.找出最值得自己珍惜的事物,写公益广告词。 2.你知道什么是公益广告?什么是商业广告? 3.教师简介。 4.思考:你打算怎样设计你的广告呢 5.出示课外收集的一些公益广告。

四、设计广告 1.幻灯出示: 帮助老人垃圾分类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 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设计广告。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设计一个主题鲜明、创意独特的公益广告? 4.学生合作,设计广告,教师巡视。 5.幻灯出示: 主题要鲜明文字要简练画面要醒目创意要独特

五、展示广告 1.小组合作,怎样展示自己的广告? 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设计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给他们 设计了公益广告形式。请大家将自己的公益广告,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上。

六、布置作业 1.以“关心环保”为题,设计一个公益广告。 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30

野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 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 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 (齐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 1——5 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 6——8 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

三、了解作者夏衍。

四、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

第二课时

一、看门见山,直入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野草》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 、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 力。 )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

31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 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 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 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 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 7 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 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 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 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 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 年,抗战进入最困 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 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 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 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 32 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 读,男生们,齐―― 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 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 110 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 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 “第八自然段” (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练笔: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33

《琥珀》教学设计之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 12 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 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 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 3 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 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 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

(三) (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 34 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 绘?(生回答) 。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 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 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 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设计】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和内容 展示目标(如上) 学习新知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 “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 情基调。 3.朗读诗歌。 4.生自读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认为人生是怎样的?? 5.理解内容: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 35 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 , 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 将” ,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 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 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 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 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四、练习巩固: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 19 世纪国最伟大的主义诗人。 (2)本文是一首诗,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中,在“”上,我们不能听从 “”的驱使,不要一味“” ,也不要“怀念过去” ,而应该“行动起来”“”“不断追求”“” 、 , 、 ,激 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 (3)简答题。 ①本诗的题目是人生礼赞,对“礼赞”这个词该怎样理解? ②结合加点词语,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五、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小结

七、作业:背诵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 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散文 36 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 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 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 ,译作“同时得到” 。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鱼 熊掌 生 义 舍鱼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 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 。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在说明过程中,作者也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全文结 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人体器官的 声音与健康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说明文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作为一种常用文体,在高年段的各册教材中均有出现。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步骤方法,即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说明的方法, 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本课结构清晰,语言特点鲜明,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理清思路入手,整体上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的内容及方法,完成教学的重点,并通过探究性学习,深入体会并学习文 章的语言特点,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 主要的说明方法。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 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 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 37 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 第二部分(2—6 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 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 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 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 ,因为它以每分钟 60—100 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 成“管乐队” ,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 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 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 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 ,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 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 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 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综合活动4》教学设计【活动目的】 1.通过缅怀先烈,参观植物园,观察生命,看望老人,了解器官捐献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 这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2.激发热爱生活、探索生命、描绘生命的思想感情。 3.学会利用多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里。 4.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生活,学会创 造,进一步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活动实施】 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己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 小组活动为主,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 6 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的 1.学生读一读,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38 能力,自主地进行分组。 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 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 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 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

二、分组活动

(一)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 1.开展调查活动。 (1)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渊源。 (2)了解清明节为先辈扫墓的意义。 2.开展扫墓活动。 3.写一写自己参加清明扫墓,缅怀先辈后的体会。

(二)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 1.实地考察景点,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 绍等 2.开展“体验生活的力量”活动。 3.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三)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 1.培训学生 (1)培训学生也老人交谈的礼仪和技巧。 (2)拟准备为老人们表演的节目。 (3)聆听老人讲述过去的事情。 2.实地看望老人,进行时间活动。

(四)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 1.让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什么是“器官捐献”?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 “器官捐献”简介。

三、成果展示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 2.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 1.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 。 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 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 3.指名 2——3 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 39 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 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 “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 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 4.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 (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 课文的原话, 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 丰富故事中的情节, 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神态、 动作。 )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 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 相矛盾” )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 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 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 确寓意。 )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 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 40 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

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小抄写员》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 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 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 养。 《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 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 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

一、突出“研读”教学,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读研过程,实现 思维互助,产生情感共鸣,充满了人文情怀,培养了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组织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引导、点拨、调控、帮助学生 研究性阅读,营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 【内容简介】 课题: 《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41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 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机等。 【教学模式】 “研读”教学模式。 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 【教学流程】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 4 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 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 。 3.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充分质疑、解疑后留下的悬念?(交流) 4.师生共同择定中心研读题: “爱: ”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 “爱: ”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 、 “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二、读研,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 文(找、议、画) ,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 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三、交流,合作解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 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 ”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 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 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三、总结,拓展延伸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1.研读全册教材:你认为哪些课文体现了这种家庭中人之爱? 2.小组研读教材: 查看目录——回顾课文——感悟情爱——感情朗读 3.交流:

(二) “研读”生活中的“爱” 42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 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 (中文名为《爱的教育》 ) 3.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 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 7 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 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 ,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 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 ,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 。 2.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 可能走向反面。 C、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 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 ,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3.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4.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 (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 5.作业布置: 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幼龟: “侦察兵” 人:万物之灵 生存方式 走向反面 《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任务的心情。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任务之间的性格特点。 (2)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含义的过程中,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甘罗的崇高品质。 43 教育学生、于是要沉着冷静;平时要博览群书。 【重难点、关键】 1.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实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3.什么是使臣?本文说的使臣是谁? (使臣,一个国家排除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使者。本文中的小使臣指的是十二岁的甘罗) 。 4.教学简介甘罗。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任务,曾大人秦国的做丞相。将门出虎子, 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能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 挤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

二、出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点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明读课文,检查预习和学生初读的情况。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鞭策:用鞭子和棍子赶马。比喻督促。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狂妄自大:极端地自高自大。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三、在读课文,沥青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甘罗为了秦国和赵国能和睦相处,为了两国百姓的疾苦,主动担任了出使赵国的使臣,他利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赵王斗智斗勇,最终他以国人的但是,赢得了赵王的理解与尊重。 ) 2.围绕着甘罗出使赵国这件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句——“上天啊, ,救救他们吧!) ”:写赵王看到秦国的使臣是一个十二岁的 甘罗,认为是对赵国的不尊重,要处死甘罗。 第二部分(从“大王,甘罗虽小”——“为此,敝国国君特奉书陛下”:甘罗引用了历史上的 ) 事实来群说赵王,希望赵王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与秦国和睦相处,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部分(从“国书,国书! ”——完) :甘罗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赵王的尊 重和信任。

四、再度课文,明确内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提出质疑,在课文中作上记号。 3.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写自己的感受

五、深入课文,品悟人物性格 1.幻灯出示提纲: (1)你认为甘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你认为赵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3)在这篇课文 44 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反馈学习情况。 (1)甘罗是一个聪明机智、胆识过人、博览群书的孩子。 找出体现甘罗特点的句子。 (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 ) (2)赵王是一个多疑、果断、知错就改、以大局为重的国君。 找出体现赵王特点的句子。 (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 ) (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回答,只要能说明喜欢的具体原因都可以。 4.那么,你知道赵王为什么一看见甘罗就生气呢? (因为在赵王眼里,甘罗就是一个孩子,他认为秦国是在羞辱赵国,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办 理外交大事,所以他十分生气。 ) 5.文章的结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赵王在与甘罗的对话中,认为他年少有为、才识过人,十分敬佩他的胆识,所以赵王命 人给甘罗看座。 )

六、分角色朗读 1.各个小组安排好人物的角色。 2.小组内排练。 3.要读出每个人物特有的身份与语气来。 赵王: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多疑的语气。 甘罗:义正词严、胸有成竹的语气。 李陶:正直疑问的语气 庞暖:正直、有头脑、冷静的语气。 甘福:胆小怕事、胆怯的语气。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从甘罗身上学到了什么? 2.教师适时小结:小小的甘罗,居然出使赵国,并且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勇敢,让两个 国家友好邦交, 和睦相处, 让两国的百姓安居乐业, 这是多么令人佩服的啊, 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3.你还知道那些胆识过人的小英雄呢?简单说一说。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演一演。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幕()淘()浮()抄()愧() 暮()陶()俘()炒()槐()

二、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话。 ()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雾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山野的时候,青蛙变逐渐热闹起来。 ()青蛙们纷纷跳入稻田里去了,蛙声也暂时停息。 ()这时候,人要是从梗田上经过,就听见路两旁扑通普通的声音。 ()但是人刚一走过,它们又扯开嗓子,放肆地叫起来。 ()乡村的夏夜,便是蛙的世界。 《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难点:

45 “看海” “看见了大海”到底是什么意思?继父为什么要骗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叫河子的女孩子,由于身材畸形,母亲怕她出门遭人讥笑,所以在八岁前她从没有迈出 家门一步,她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时即逝的飞鸟。在她八岁那年,继父出现了, 在继父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了她的命运。 提问:继父帮河子做了哪五件事?(板书)

二、精读:

(一)继父是怎样帮河子走出家门的呢?请看自学提示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 2-16 自然段,用“”画出继父对河子说的几句话,读一读。 (2)想想继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了什么?为何这样讲? 2.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抓住找着的重点词,读出继父对河子的鼓励。俩人一组对读。分角色朗读:男 生读继父的话,女生读河子的话。 师语:在继父的鼓励带领下,河子终于克服了胆小羞怯的心理,走出了家门,看到了外面的世 界,但继父知道这仅仅是河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继父为河子讲了一个海的故事,令河子十分向往。

(二)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走向茫茫“大海”的?画继父是怎样做的?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进行批注。 1)22 自然段(严格要求关心爱护河子继父的良苦用心) 2)24 自然段(抓重点词理解) · “病病歪歪、成天、这儿、那儿” (心中只有河子而没有自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帮 助河子) · “欣喜若狂” “惊天动地”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继父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师语:继父是在用心来浇灌河子这颗幼苗,经过了六年的准备, ,河子的知识日益增长,她的 生活能力日渐增强。当她满心欢喜等着去看海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继父告诉她不能去 看海了。

(三)河子觉得是个骗局,你觉得是骗局吗?为什么? (借看海为河子树立目标,让河子学会了生活的本领。 )

(四)天有不测风云,风平浪静的海面又掀波澜,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继父去世了河子失 去了唯一的亲人,当她独立生活时她突然明白了看海的意义。 1.读课文,想一想 (1)齐读最后两段 (2)自己读排比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与前文对比想河子学会了什么? (河子在继父的帮助下学会了自信,自理,自立,达到了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的标准) (3)指名范读,想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自 由遨游) 2.我无数次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说: “生读”为什么? (表达对继父的无限感激与怀念之情) 3.她会悄声对继父说些什么?请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4.有感情的读 46 最后两段

三、总结: 从继父的言行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继父对河子无私的爱,他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 女孩的未来费尽心血。继父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河子,哪怕只剩最后一滴蜡油也毫无保留 的献给了河子,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爱呀,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 再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再体会一下继父对河子深深的爱, 即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 继父 感激 帮助 走出家门 怀念 树立目标 河子 读书识字 学会购物 学会家务 自信 自理 自立 《综合活动5》教学设计【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怎样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怎样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调整自己,找到化解冲突的最好办法。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回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者邻居,也经常会产生一些冲突。怎样 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本课的设计旨在以“对待矛盾”“化解冲 、 突”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矛盾,找到化解冲突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 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使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过程】

一、理解矛盾 1.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者邻居,也经常会产生一些 冲突。怎样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谁愿意来说说? 2.过渡: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 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3.引导学生,回忆烦恼。 (学生自由发言。 ) 水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 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

二、谈一谈,看电视引起的苦恼 1.教师导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那么该怎么办呢? 2.幻灯出示: (1)看电视时间的长短—— 往往才看到兴头上,爸爸妈妈就来催促去学习„„ (2)电视节目的选择—— 奶奶爱看戏,爸爸爱看足球,妈妈要看电视剧,而我„„ „„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遇到过这种情形吗?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4.学生各自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三、提一提,解决矛盾的建议 1.幻灯出示: (1) 47 如果遇到喜欢的节目,而作业还没做„„ (2)有时候,我和佳人会对电视内容评价不一样„„ (3)我喜欢动画片,可父母却说看这个太幼稚„„ (4)如果今天有爸爸最爱看的节目,而妈妈却要看别的,我„„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谈论。 3.思考:你当时是怎样处理、化解这个矛盾的呢? 4.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结果也是不同的!听了小组的意见,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处理办法 是最好的呢

四、理一理,化解矛盾的办法 1.幻灯出示: (1)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列出时间表 (2)学习与他人协调——与父母一起挑选电视节目 (3)理解父母的关心„„ (4)学会去关心别人„„ (5)说话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寻求 一个最好的化解方法。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将矛盾化解呢? 4.我们还会遇到哪些矛盾?可以怎样解决?(学生自己发言。 ) 5.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用最好的方法 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五、比一比,谁的习作写得好 1.通过讨论,我们倾诉了心中的苦恼,同时又得到了同伴的启发,学会如何面对、化解矛盾 冲突。把这次讨论的受化整理后写下来,作为成长中又一次记录。 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苦恼,以及自己将如何 面对。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最佳方 法,学会了自己如何和家人,和朋友更好地相处。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嗾使为别人 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

六、布置作业 1.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写自己处理事情的成功之处。 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以“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雷锋的故事很多,由于时间 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去 48 说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赏析。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 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 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 “雷锋出国了” 。 2. “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 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采 49 取读读 ——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 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白衣天使》教学设计 白衣天使》【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白衣天使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献身护理的南丁格尔 护士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 1820 年出生于意大利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年幼时,随父亲侨居 在英国。长大后,自愿放弃安逸舒服的生活,随军到前线率领一班护士去做救护伤员的工作。当时 用品奇缺,卫生极差,而且耶里的医生对她还抱有敌视态度。但她抱着崇高的理想,战胜了一切困 难,她的努力,竟使军医院面貌改观,以致士兵们都称她是“提灯女士” 。1856 年,她被提升为军 医院妇女护理部总监。次年,由于她的努力,成立了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又在当年建立起军医学 校。1860 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圣托马斯医院内建立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 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她又创立了助产士及济贫护士的培训工作,她的成绩卓著。 一位大家的闺秀,在家丰衣足食,自己可以不动手,还有婢仆来伺候,岂不快乐终生吗?但为 何南丁格尔放弃享受,反而自找苦受,去服事脏污累人的病人呢?这还要请南丁格尔自己来回答。 她在 1850 年的日记中写着下面这些话: “我今年刚好三十岁,正和耶稣开始出来传教、奉行他的使 命的那一年的年纪相同。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做儿戏的事,不能再有无谓的思想,不能再谈恋爱和 婚姻。主啊!求你使我今后常能想到你的旨意” 。 原来南丁格尔有着更高的目标,她的虔诚信仰使她发出了炽热的爱,她效法耶稣去服务有疾苦 的人。她曾给她的姑母写信说: “无论什么事,必须以天主的爱作基础。谁能说基督所受的痛苦不 是残酷无比的呢?而他所得到的幸福,也必定是非常的。工作, 50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教案西师大版

认识圆柱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1.使学生能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他们的特征及区别。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圆柱、圆锥特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几个圆柱形的实物,其中一个能将表面的包装纸裁剪下来,再准备用纸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各一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两三个,一个小纸箱。

学生准备几个圆柱形的实物,一张白纸,直尺等。

一、摸猜游戏,引入题

(1)(教师用纸箱,装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教师:老师这个纸箱中有几个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物体,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摸一摸,一边摸一边描述自己摸着的几何体的特征,其他同学边听他描述,边猜测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2)让一位学生上来摸,其余学生猜。

提醒学生从棱的多少、长短,面的大小、形状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来进行描述。学生猜的时候可以在学生摸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猜测,这样,可以根据物体特征的完善而接近正确答案。

例如:圆圆的——球体

长长的,有六个面,每个面是平平的——长方体

……

(3)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过渡,引入题。

教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

板书题:圆柱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认识圆柱,并探索特征

教师出示圆柱。

教师:这就是圆柱。各小组的同学拿出你们(或老师准备)的圆柱,摸一摸,了解一下圆柱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感知圆柱的特征。

全班交流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两个圆,一个曲面

教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一下子就看清了圆柱的各个部分及其形状,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特征。在我们手里有这么多的圆柱,大家有什么办法知道圆柱的上下两个圆的关系?

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

教师:大家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试一试。

学生分小组操作。(可以涂上颜色、墨水在纸上印,可以量圆的周长,可以量直径等)

交流探索方法和结果,教师引导总结。

板书:相等的(在“两个圆”板书基础上补充)

2.测量圆柱的高

教师:同学们办法真多,动手的能力也很强,证明了圆柱两个底面是相等的。(教师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大家再来比较,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高矮不同。

教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引导小结: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观察实物,讨论: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得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它们都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圆柱的高。学生拿出各种圆柱进行测量。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大家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那这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请拿出准备好的罐头盒,把它的商标纸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请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展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把展开后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板书)1判断下面那些是圆柱,并说明理由

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1题。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

教师:今天我们探究了圆柱的特征,大家说说,圆柱有些什么特征?

第五篇:北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劳动

第六单元劳动 古诗二首 秋浦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体会诗人赞美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交流法、指导朗读法 教具:1.课文及插图投影。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请大家观看。

2.指名说,看到什么,用

一、二句话介绍。

如: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工人们的脸庞,火星四溅。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介绍这一场面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秋浦歌 2.读题,释题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三.简介诗人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由于李白诗“笔落惊风雨”的独特风格﹐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故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四.初读古诗,激发情感

1.投影课文。

2.自由读。 (1)读准字音,读流利。(2)用铅笔画出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韵味。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3.汇报读。

(1)正音:赧(nǎn)(2)指名读文。 4.教师激情范读。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

2.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3.汇报补充。

4.师生共小结。

(1)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2)理解下列词语。

①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②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③寒川:冰冷的河水。

5.指名说说诗意。

6.想象工人劳动的情景。 六.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3.汇报、小结。 诗人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七.感悟写法,品味诗蕴 1.学生默读诗歌。

2.师生共同交流写法、品味诗韵。

①诗歌前两句侧面展现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瑰丽多彩。

后两句正面描写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歌曲动寒川”,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赧郎”句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后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②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诗歌的前三句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歌声来重现诗人所感受的听觉震憾。

③诗人的笔下,火、热、声、色交相辉映,明暗、冷热、动静烘托映衬,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冶炼工人的形象。 3.欣赏诗,美读诗。 4.指导背诵。

八.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背一背李白其他的诗。

2.读一读赞美劳动者的诗或名言。 九.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板书设计: 秋 浦 歌 炉 火

红 星瑰丽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明 月 歌 曲 悯农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指导朗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

(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2、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忙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悲愤、同情) 幸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劳动的开端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 (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 (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

五、熟读

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

挑煤赶路详写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跌倒山腰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略写 语文天地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日积月累中的三项训练。

2、拓展阅读《崂山道士》。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2、读懂句子的意思,练习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一)我的摘录笔记。

1、认读教材中所摘录的词语。

2、强调日常书写这些词语时常见的错误。

(二)读一读,想想还可以怎样表达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1、自由朗读句子,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2、思考、交流:还可以怎样表达这句话的意思。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练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句子的意思。

二、拓展阅读

1、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崂山道士。

3、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读懂字词,试着概况故事的主要内容。

4、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5、交流阅读体会。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聊斋志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会写会后总结。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怎样写会后总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题目,初步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内容。

2、反馈本次习作的内容。

3、明确写作要求。

二、指导习作

1、指导立意,选好素材。 (1)引导学生发现共性:

(2)学生快速地浏览本组课文。 (3)指名反馈。

2、指导表达。

(1)指名简要说说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评议,提出建议。 (2)根据学生的构思,强调结构安排的注意点。

三、出示范文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下一篇:八年级英语下册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