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4-04-19

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看课文插图,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 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 (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 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

板书设计:

红旗 火光

铁索 弹雨 英勇无畏

火网

[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时的激烈战斗场面,展示了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了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本首诗共有四节,感情强烈,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决定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

说起读诗,可是我班包煜同学的专长。我先让他范读诗,然后指导了他读的不准确的地方,纠正之后让他领全班同学读了两遍。有了包煜的示范,同学们放开了自己,也跟着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

看到同学们读诗时投入的神情,我决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让不爱说话的同学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也展示一下自己。

我宣布了规则和要求,在评委就坐后,活动开始了。

……

篇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时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诗歌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2.根据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及画面展现的特点朗诵诗歌,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3.感觉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朗读训练,通过读来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章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这座铁索桥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相信你们预习时一定查阅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我来介绍泸定桥的地理位置: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通往康定,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交通的咽喉。

学生:我来介绍泸定桥的构造:泸定桥始建于1706年,桥长101.67米,宽3米,高14.5米。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木板,其余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之一。

学生:我还知道,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飞夺泸定桥。”

老师:你们了解的真不少。诗人顾工曾经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一首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生字的读音,概括每一节写的主要内容。

然后我们再请四个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指导“郎”的读音。攀字的部首。感叹号的读法。

老师:全诗有4节,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第一小节: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

第二小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面。

第三小节: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

第四小节:赞美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三、精读诗歌

同学们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轻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和大渡河的白浪。

出示(1节)

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有什么感觉?高,险,诗歌中的哪些词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从飘字,从摇晃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为什么会摇晃?能感觉到一种害怕和艰险。要怎么读?读起来要轻,语气太重仿佛要把桥震塌,也更险了。画面是宁静的就要读出这种宁静。

指读,读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来。我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过渡:站在这样摇晃的索桥上,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节,找一找。

学生:汹涌: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汹涌激荡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内心激动)

老师:是什么让作者内心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我们一起来品品二三节。

四、品读第二节

(1)现在我们浏览第二三节,想想当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时,又想到了哪些人与事呢?

生:作者想到了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飞夺泸定桥。

生:作者还想到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老师:是啊!诗人想到了红军曾在这里强渡,这是怎样的一场激烈战斗啊!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看完视频,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红军战士们冒雨赶路,敌人休息我们不休息,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让我敬佩。

他们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子弹奋勇前进。为了大部队的顺利前进,他们宁可牺牲生命让我震撼。

敌人用子弹打不死他们,用火烧吓不倒他们,他们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心潮起伏。

同学们,诗人顾工将这难忘的时刻再现了出来。你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划出有关的词语“高举、迎着、攀着、冒着、冲破”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

李老师换两个词你们看行不行?

攀着换成扶着冲破换成冲过

学生:攀着比扶着写出了红军当时的艰难。

老师:怎么艰难?

学生:铁索是滑的,抓不住如果不用力抓就会掉下去。此时还有敌人的枪炮,想过桥很艰难。

老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读出了攀的艰难。

学生:攀着比扶着还写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因为桥长有100多米,还有冒着敌人的炮火,我体会出他们顽强的意志。

老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我听出了红军的艰难和顽强。

再艰难我们不怕,红军们冒着密密的弹雨,冲过了敌人的火网。冲过换去冲破可不可以?

学生:冲破比冲过更能写出当时环境的危险。

当时敌人的火力很猛,弹雨很密,(纵横交错)弹雨像织的网子。红军这时过去就像把网子弄破了。读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学生:冲破比冲过更能写出红军的不怕牺牲,毫不退缩。

再密的火网红军不怕,他们很快地冲过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节,读出红军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

4.过渡语:同学们,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当年激烈战斗的地方,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这里书声琅琅;勇士们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充满了鸟语花香。这里没有了枪声和炮鸣,再也没有流血和牺牲,只有美丽与和谐。

五、品读第三节

1.浏览一下第三节,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今天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2.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学生: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学生:我很感谢红军战士,是他们用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我们不会让你的鲜血白流,我们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烈士们,你们放心吧,我们会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诗歌中有两个“轻轻地”从“轻轻地”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

让我们怀着对烈士的敬仰和感激,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五、品读第四节

在这里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除了要歌唱这些烈士们,还要歌唱谁?(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六、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全体起立,读读整首诗

放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全诗。

2.仿写我站在铁索桥的第四节。

板书设计:我站在铁索桥上

顾工

攀着 冒着 冲破

课堂 梨花 轻轻地

篇4:《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时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诗歌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2.根据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及画面展现的特点朗诵诗歌,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3.感觉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朗读训练,通过读来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章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这座铁索桥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相信你们预习时一定查阅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我来介绍泸定桥的地理位置: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通往康定,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交通的咽喉。

学生:我来介绍泸定桥的构造:泸定桥始建于1706年,桥长101.67米,宽 3米,高14.5米。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木板,其余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之一。

学生:我还知道,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飞夺泸定桥。”

老师:你们了解的真不少。诗人顾工曾经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一首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生字的读音,概括每一节写的主要内容。

然后我们再请四个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指导“郎”的读音。攀字的部首。感叹号的读法。

老师:全诗有4节,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第一小节: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

第二小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面。

第三小节: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

第四小节:赞美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三、精读诗歌

同学們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轻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和大渡河的白浪。

出示(1节)

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有什么感觉?高,险,诗歌中的哪些词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从飘字,从摇晃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为什么会摇晃?能感觉到一种害怕和艰险。要怎么读?读起来要轻,语气太重仿佛要把桥震塌,也更险了。画面是宁静的就要读出这种宁静。

指读,读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来。我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过渡:站在这样摇晃的索桥上,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节,找一找。

学生:汹涌: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汹涌激荡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内心激动)

老师:是什么让作者内心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我们一起来品品二三节。

四、品读第二节

(1)现在我们浏览第二三节,想想当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时,又想到了哪些人与事呢?

生:作者想到了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飞夺泸定桥。

生:作者还想到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老师:是啊!诗人想到了红军曾在这里强渡,这是怎样的一场激烈战斗啊!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看完视频,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红军战士们冒雨赶路,敌人休息我们不休息,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让我敬佩。

他们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子弹奋勇前进。为了大部队的顺利前进,他们宁可牺牲生命让我震撼。

敌人用子弹打不死他们,用火烧吓不倒他们,他们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心潮起伏。

同学们,诗人顾工将这难忘的时刻再现了出来。你们先默读第二节,想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划出有关的词语“高举、迎着、攀着、冒着、冲破” 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

李老师换两个词你们看行不行?

攀着换成扶着 冲破换成冲过

学生:攀着比扶着写出了红军当时的艰难。

老师:怎么艰难?

学生:铁索是滑的,抓不住如果不用力抓就会掉下去。此时还有敌人的枪炮,想过桥很艰难。

老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读出了攀的艰难。

学生:攀着比扶着还写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因为桥长有100多米,还有冒着敌人的炮火,我体会出他们顽强的意志。

老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我听出了红军的艰难和顽强。

再艰难我们不怕,红军们冒着密密的弹雨,冲过了敌人的火网。冲过换去冲破可不可以?

学生:冲破比冲过更能写出当时环境的危险。

当时敌人的火力很猛,弹雨很密,(纵横交错)弹雨像织的网子。红军这时过去就像把网子弄破了。读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学生:冲破比冲过更能写出红军的不怕牺牲,毫不退缩。

再密的火网红军也不怕,他们很快地冲过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节,读出红军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

4.过渡语:同学们,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当年激烈战斗的地方,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这里书声琅琅;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充满了鸟语花香。这里没有了枪声和炮鸣,再也没有流血和牺牲,只有美丽与和谐。

五、品读第三节

1.浏览一下第三节,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今天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2.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学生: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学生:我很感谢红军战士,是他们用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我们不会让你的鲜血白流,我们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烈士们,你们放心吧,我们会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诗歌中有两个“轻轻地”从“轻轻地”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怀念、敬仰)

让我们怀着对烈士的敬仰和感激,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五、品读第四节

在这里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除了要歌唱这些烈士们,还要歌唱谁?

(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六、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全体起立,读读整首诗

放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全诗。

2.仿写我站在铁索桥的第四节。

板书设计:我站在铁索桥上

顾工

攀着? 冒着 冲破

课堂 梨花 轻轻地

篇5: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我站在铁索起上》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

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篇6: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篇7:《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陕西省扶风县绛帐镇凤鸣中心小学 王小宁 ***

【教材依据】:《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遗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首诗追忆了我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场面,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这首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首诗歌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能力目标:根据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及画面展现的特点朗诵诗歌,注意读出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4、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通过读来感悟诗情.二、教学准备:

1、查找泸定桥的资料,PPT课件,课文朗读、歌唱音频资料,飞夺泸定桥视频资料。

2、教学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2、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唱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内容《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3、了解铁索桥。(出示课件)二)、初读诗歌:

1、听诗歌朗诵。

2、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齐读。三)、理解体会:

A、比较欣赏第一、四小节诗歌。

1、课件出示第一、四小节诗歌。

2、自由读这两小节诗歌,你发现了什么?(找出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

3、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板书:看到)读相关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板书:云雾 白浪)

追问:这里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

4、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了二郎山飘来的云雾和大渡河水,这两种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观察课件图片)B、学习二、三小节诗歌。

1、导语:站在这样摇晃的索桥上,作者的心中似大渡河里的滚滚波浪,汹涌激荡,是什么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请继续学习二三小节诗歌。看作者都想到了些什么。(板书:想到)

指名读第二小节诗歌。

问:你认为作者想到了什么?————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板书:飞夺泸定桥)

2、出示相关图片。

导读: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把守这里的敌将桥板抽掉,并在桥东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的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地通过。为红军长征书写了壮丽的一笔。

3、讨论:作者想到了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红军,心潮怎样?从哪些句子和词中你体会出来的?

讨论归纳:强渡、高举、迎着、攀着、冒着、冲破 追问: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红军不怕牺牲、大无畏的精神;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红军的英勇)

4、观看视频《飞夺泸定桥》。

5、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能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诗歌第三小节。

6、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教师强调: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板书:如今的生活)。

7、课件出示图片——如今的铁索桥

讨论: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8、小结:

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让我们带着敬意来读这一段。C、作者要高声歌唱,(板书:歌唱)

1、齐颂——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2、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3、有感情的再读这几句话。板书: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四)、讨论写法:

1、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1)、写景——叙事——抒情的写作顺序; 2)、由上到下的观察顺序; 3)、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感情升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你想对这些革命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这首诗作者追忆了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展示了如今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抒发了对先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不但要珍惜它,更要凭自己的努力用自己一点一滴的成绩与进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六)、作业:背诵这首诗歌。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云雾、白浪(写景)想到——飞夺泸定桥、如今的模样(叙事)歌唱——英雄的土地和人民(抒情)

四、教学反思

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结合学生实际,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第一小节诗与第四小节有何不同?”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4小节诗的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这后,找到这两节诗歌相同与不同的诗句,再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飞夺泸定桥》的影片,利用课件,深入理解。让学生小组讨论,抓重点词句学习,体会红军不怕牺牲、大无畏的精神和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并课件出示图片——如今的铁索桥,通过对比升华主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作者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进而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不但要珍惜它,更要凭自己的努力用自己一点一滴的成绩与进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星期四,我又一次试教这一课,全校老师前来听课,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

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陕西省扶风县绛帐镇凤鸣中心小学

篇8:《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后来,在罗主任和马老师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星期四,我又一次试教这一课,不光组内老师,罗主任也来听课,亲身指导。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罗主任说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篇9: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批评,是一种负激励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不好,其负面效应可能大于正面效应。因此,批评不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批评语言的温度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善待每一个犯错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班主任,高明、机巧、贴切、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

1、语言要“简捷精练,醍醐灌顶”

有些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一张十足的“婆婆嘴”。当你啰哩啰嗦地说一堆话时,一开始学生还能认真地倾听着,就在你漫无边际地展开来说时,学生没有了耐性,也不知道你说的重点是什么?没能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与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向背而行,得不偿失。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班主任的语言只有简明扼要、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2、语言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

批评时“极尽挖苦”只能弄得师生关系僵持,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善解人意,化‘冷’为‘热’的“顺耳忠言”,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仅能很好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篇10: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

通过品读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第二模块——教学策略

为突破重点,解决难得,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诗的语言精炼简洁、含蓄隽永,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的语言之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想象感悟法

基于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开启学生的想象,尽量挖掘诗歌的留白之处,,使教学基于文本又能高于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景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生动而有趣。

评价激励法

通过积极地评价,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益。

另外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师生、生生合作法,归纳总结法。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学习方法。

第三模块——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看两幅照片,指名学生谈感受,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

通过自由读、指名抽读、齐读等方法,读准,读通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诗的内容,一步步走进文本。(板书写景记叙抒情)

三、精读品味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诗歌的二、三小节做为精读品味主要部分。采用了自主探究、想象感悟、情景教学、评价鼓励等方法。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时间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名读第一节,以读代讲,了解诗人看到的景物,体会画面的开阔与惊险。(板书桥身云雾白浪)

默读二小节,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的?孩子们自主探究二小节,很快找到“强渡、高举、迎着、攀着、冒着、冲破”等动词,(板书攀着冒着冲破)引导学生体会“强渡”的意思,结合《飞夺泸定桥》一文,理解为什么要强渡?运用想象感悟法,想象红军战士是怎样强渡大渡河,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紧接着课件出示电影《飞》的片段,把学生带回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那轰隆的枪炮、如林的弹雨、高举的红旗,嘹亮的号角,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读出文字的立体感、画面感,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精炼,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及时地鼓励评价,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第三小节借景抒情,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当年”与“如今”的对比,“鲜血”与“鲜花”的呼应,通过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再展示今天的泸定桥,今昔对比,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轻轻地”一词包含着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孩子们的情感也在读中一步步升华。

齐读最后一小节,理解“汹涌激荡”的意思。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放声高歌,他要歌唱什么呢?学生自由谈看法,再把体会和收获写下来自主交流,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点拨、小结,教学的难点自然也突破了。(板书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四、美读升华

有了前三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调动得恰到好处,在音乐声中,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全班起立,朗诵全文。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写景)(记叙)(抒情)

桥身攀着轻轻地

云雾冒着汹涌激荡

白浪冲破高声歌唱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篇11:我站在铁索桥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碟、腻、润、滑、雅、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一(看、见、眼)…”“…以便…”“除非……再不,”“无非是……”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初步了解一些生物和物理等理科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床头上的标签》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构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年轻的化学家为什么要把氯化碘的标签贴在自己的床头上?请阅读故事,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严谨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

2、揭示课题:8、床头上的标签

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

3、学生交流: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

6、疑难词语

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

7、句型学习

1、大家扭头一看,是坐在后排,长得很瘦弱的李比希。

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如:

(1) 我一问,报名早就结束了。

(2) 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

2、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氧气,以便提取出碘。

后一小句通过连词“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如:

(1)老师反复讲解这段短文,以便同学们理解掌握。

(2)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

3、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前句的结果。如:

(1)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

(2)除非所有条件都具备,我们再不随意开工。

4、这么做无非是增加铁屑与溶液的化合。

“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

(1)你无非是想让我陪你去。

(2)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4、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课时重点: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难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2、学生交流: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

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汇报。

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3、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

思考题2: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

思考题3: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思考题4: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思考题1: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思考题2:太自信,主观臆断。

思考题3: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思考题4: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带着欢迎和赞美的口吻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4、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思考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

思考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题4: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交流汇报。

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

思考题4: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

三、读课文,读出对李比希的敬佩之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课文。

五、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

做练习二、三题。

板书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李比希

失误 成功

吸取教训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床头上的标签》,回答问题。

1、标签的内容是什么?2、他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3、标签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课文以标签为题?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课文,讲一讲关于床头上的标签的故事。

(1)学生读课文,与同桌复述故事。(2)指名学生读课文,

(3)指名学生复述历史故事。

三、细读课文自,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四、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

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附板书: 16 床头上的标签

失败--成功

课后反思:

课文二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

5、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时准备:两课时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

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法: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听过从碗碟间走出的科学家吗?今天课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瑞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遍。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板书)

二、正课学习

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四人一组初步解决。解决不掉的,举手,让全班同学帮忙或老师点拨。

生字:

碟、腻、润、滑、雅、端

需要注意的词语:

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

3、疑难解析。

(1)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指出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注意。

小结:一个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2、 开火车读。师边听边从旁点评。

3、 交流读书心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结合读中的难点,重点指导读通顺。

4、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好这些句子。

4、 再读课文。

提问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四、小结。

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下去好好读课文,了解课文信息和观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熟记课文生字词,并用课文生字词造句。

板书: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五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5、让我们懂得给予,享受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

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

瑞利发现母亲沏茶把小茶碗放在小碟上端到客人面前不会倒,但是他端茶时,茶碗在碟子里摇晃得都要掉下来了。他觉得奇怪,因此每当妈妈端茶时,他都很认真地观察,经过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分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

后来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1--9段。

轻声课文1--9。思考以下问题:思考题1、瑞利的母亲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思考题2、什么样的现象吸引住了瑞利?

思考题3、瑞利是怎样做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瑞利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瑞利的母亲亲自动手沏茶,并很讲究地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上,端到客人面前。沏茶、倒茶、端茶这一系列动作颇为优雅

思考题2:可是,当他端茶时,茶碗在碟子里摇晃得很厉害,几乎都要掉下来了,最我却不能呢?所以每当妈妈端茶时,他都很认真地观察,到底有什么秘诀让茶碗在碟子里不滑呢?

思考题3: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瑞利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茶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不动了。

瑞利自从发现这之后,就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分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很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布上的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热茶后,油腻被溶解了,碗碟也变得不容易滑动了,这也是为什么热水能洗油腻的盘子的原因。

(2)学习第10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10段。思考问题:

瑞利在研究茶碗和碟子之间由于油腻问题产生的摩擦力问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什么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在这个基础上,瑞利勇于探讨、研究。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他指出,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

(3)学习第11--12段。

轻声课文1--9。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瑞利的研究后来应用于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几乎都要用润滑油,甚至连小孩也知道润滑的作用。这不能不感谢瑞利所做出的贡献。

三、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瑞利从母亲手中的碗碟之间开始对物理的研究,他善于观察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断地实验、研究,后来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于19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感想: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是科学,牛顿不就是发现苹果的掉落,而研究出了地心引力;张衡不就是因为星星能够移动变化而产生疑问,才发明了地动论,诸如此类。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勇于探究,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科学。

四、拓展阅读。阅读课文后的短文《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

读短文,提炼有用信息,说说短文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原理?

六、小结与作业

1、做第三课练习册。

板书: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瑞利 从碗碟之间,

善于观察,不断地实验、研究,

著名的物理学家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六课时 真实交际与作文指导《科学研究与认真》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敢说、想说到说好的愿望。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2、懂得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才能成功的道理。

3、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4、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或衬托等修辞手法。

5、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

情感与价值观:

7、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2、懂得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导入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文章出自吕东坡小学语文教学网

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揭题

播放《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想一想如果做事不认真会有什么后果?

(没头脑是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有个怪脾气,经常不高兴。一天,他们遇见了一位神仙,把他们变成了大人。没头脑成了一位建筑工程师,不高兴成了一位演员。可是没过多久,就出了问题。没头脑设计的三百层的少年宫,忘设计电梯了,没有电梯太不方便了,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麻烦……)

二、话题交际

是啊,看来丢三落四没有好处,大家不要学没头脑,一定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不然你会后悔的。

话题:科学研究与认真。

任务:

1、科学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2、说说“认真“二字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3、回忆一下“认真”或“粗心”做事的结果,领会其中的意义和教训。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认真地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2、不管干什么都要认真才能成功,取得成就。

三、真实交际。

情景1: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失误的时候?请列举这些失误发生的情况。

情景2:你是如何对待你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误的?

情景3:化学家李比希的事迹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情景4:学习科普知识,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记得上次我生日,爸爸又在跑前跑后地准备生日面和饭菜。当爸爸准备洗青椒后炒时,意外发生了,爸爸不知怎的揉了一下眼睛,导致眼中有余辣发痛,爸爸又不知道窍门,就拼命地揉眼睛,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反而更痛了。越揉越痛,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我想到我在《生活空间》这个栏目中看过这样一则小窍门:如果辣到了眼中,那请大家把冰箱门打开,过一会儿,会感到舒适许多。想到后,我把这则窍门告诉了爸爸,让他试试,说不定有用。没想到试过后,效果很明显,爸爸的眼睛好多了。他很高兴,笑着说:“女儿,没想到你长大了,懂得了许多道理嘛,厉害了!”在生日时听见了爸爸特别的夸奖,我真的感觉自己大了一岁,能帮爸爸妈妈了,心里特别欣慰。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为好。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即使是神仙也不能挽回。

总结经验教训,今后不犯相同的失误或错误,才是聪明人。

3、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4、那些科学发明几乎都是经过多次试验才成功的。要认真、严谨、善于观察、不断实践,不怕失败,才能发明创造出新的东西和发现新观点。

四、写作训练

1、作文要求:以李比希的事迹为例,谈谈你对“粗心”与“认真”的看法。

2、编写提纲,完成习作

3、自改、互改,直到满意为止

师: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把初稿完成以后进行修改。我们要互相读、评、议、改,听听、比比看谁把写的文章写得最丰富生动具体细致了

板书设计

粗心与认真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上一篇:幼儿园说户外课稿范文下一篇:通风调度岗位描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