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2024-04-20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精选8篇)

篇1: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本学案编写:刘艳荣审阅领导签字:

2-2《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词,能够正确书写“安澜桥、雪冤”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索桥的故事,写课文提纲;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使自己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重点)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通读课文,梳理遇到的基础知识(生字字音、形近字、多音

字等);勾画感受深刻的语句,初步理解;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大意,概括小标题。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整体感知”2.书面完成。

3. 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填写

在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走进作者;阅读课本p18左上方“小资料”,了解作者。

知识链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全长约500米。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带点字注上拼音。

露缝()岷江()断折()逮捕()处死()

团扇()来扇()紫坪铺()缝隙()河堤()

(2)将下列词语从课文中划出来(用彩笔),并在生字本上抄写两遍。

安澜桥缝隙桥墩忙碌摇摆逮捕雪冤

疲乏头晕眼花千真万确都江堰

(3)比一比再组词。

灌()砂()澜()敦()宴()

罐()沙()斓()墩()堰()

整体感知: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请给课文列提纲。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家长评价:

我的自主学习可认真啦!爸爸、妈妈送我几颗星吧!()

课内探究

1. 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认真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独学)

2.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索桥有什么故事?什么比故事更美更好?

探究点二:课文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

当堂检测

1. 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Pūpù当铺()铺垫()铺家()

铺面()铺设()铺张()

dǎidài逮住()逮老鼠()逮捕()

Chùchǔ处理()处()罚处所()

处置()处方()处得来()

2. 缩句。

(1) 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的一条大堤。

(2)“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

3.背诵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重要句子,对桌检查,并完成填空。

拓展练习:

(1) 认真完成练习册“含英咀华”。

(2) 阅读巴金的优秀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2: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4--1野草

姓名:小组:评级: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链接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对野草生命力的赞颂之情及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教材中段落的对照解读,感情朗读课文,感知种子生命力的强大,感悟生命,赞颂生命。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通过查字典弄清重点字的读音,并翻阅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反复诵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试理解个别句意,理清课文脉络。

3、课前完成预习自测题,将预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问题填写到我的疑问处,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探讨解决。

教材助读:

夏衍:本名沈月熙,字端轩,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主要作品有: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改编创作《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写作背景: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待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预习案(预习自测)

1.给带点字注音,再把词语抄写两遍。

纷纭()坚韧()剖析()机械()哄笑()

曲折()磨炼()瓦砾()致密()掀翻()

超越 傲然 顽强不屈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练()仞()傲()壤()掀()

炼()韧()遨()攘()掀()

骼()笋()剖()侠()砾()

络()伊()陪()狭()烁()

3.近义词

纷纭-()呈现-()超越-()磨炼-()

致密-()坚固-()向往-()阻止-()

4.反义词

致密-()坚固-()完整-()特殊-()

悲观-()坚韧-()顽强-()精确-()

5.多音字

折 钻 强

我的疑惑: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写下来,等待课上和同学老师探究

探究案:团结起来力量大

探究点1: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自读课文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并做批注,学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完成填空准备交流)。

(1)野草的力;的力;的

力;的力;的力;的力。

(2)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来读这些相关的课文内容。

探究点2:文中盆花、野草和石块各有什么象征意义?从野草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训练案: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生命存在,这种力()要显现。

2.()上面的石块如何重,它()能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3.()这种坚韧的草,()可以傲然的对那些玻璃盆中养育者的盆花哄笑。

2、练笔

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完成练习册

4.收集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可以是诗歌、歌曲、散文名言警句或关于草的内容等等)

课外阅读: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

篇3: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关键词: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

一、关于导学案

导学案 (Learning Guide) 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从定义中可见, 导学案的制定者是教师集体及个人, 指导标准为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是其编写要求依据, “三维目标”是落脚点。

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总结、环节设置及时间安排、课堂评价、知识链接、预习检测 (自主学习, 可分级) 、合作探究 (精彩展示) 、归纳小结 (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 (巩固练习) 、自我评价/反思。根据我的教学实践, 我一般采用以下几部分:学习目标、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归纳小结、达标检测、自我反思。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 不受外界干扰,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 的行为方式。本人在此次课题研究中还特别采纳了宋庆泮先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内涵概括, 即教会学生预习、教会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等。

本课题意在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 通过实践探索和尝试, 形成一整套较成熟的、适用于初中历史教材 (北师大版) 的导学案, 从而为学情分析提供有效依据, 使教师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主观起点和学生的真实起点间的差距, 进而为实施有效地课堂转型提供准确的依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受益。

二、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原因

(一) 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重点内容。

本人希望以课题研究为契机, 力求在分层教学理念指导下, 通过设计编写适用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7-9年级) 的完整导学案, 同时作为应用研究验证和充实已有的导学案研究理论, 使导学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丰富课程标准中的此项内容, 从而有力地推动课堂转型的真正实施和新版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2. 新课标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强调点线结合。

使用导学案, 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预习, 夯实基础, 进而使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升华有据可依, 从而节省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3. 冷冉“教会学生学习”理论支撑。

冷冉先生认为, 实施“情·知教学”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 以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冷冉先生说的“教会学生学习”即新课程强调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它包括六项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自觉性和信心, 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耐力的学习态度 (培养兴趣和态度) ;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养成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立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 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 灵活选择对策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 善于探索, 善于试试看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 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学会评价与修正) 。这六项内容能充分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并为智力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 有利于建立生本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正确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思维。

(二) 实践依据

1. 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

课堂的低效能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和教师的厌教。过重的课业负让教师累, 学生苦, 家长怨。现实中的课堂, 往往是以教师的自我判断为设计的主体, 缺少对学生的精确把握。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转型理念, 通过导学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课前的“导”和学生学会“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和达成目标, 从而便于教师通过课前批阅及时摸清学情, 进而为实施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能力培养搭桥铺路。

在参与我校专门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青春快车”系列活动中, 我学习和研读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一书, 同时通过多方面参与课改的过程, 深深感到打造高效课堂必然离不开导学案的使用。无论是山东课改“三驾马车”———杜郎口、昌乐二中、兖州一中, 还是河北天卉、辽宁立人, 导学案成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必杀技。借用我们历史教学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 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大势所趋。此外, 在参与区域科研活动中, 我在观摩其他老师高效课堂听评课的过程中, 深切地感受到, 无论是区域研讨还是校内展示, 以案导学逐渐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由此我更加萌生和坚定了要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想法。

2. 以研促教。

进一步促成我开始真正运用导学案来源于我前一阶段教师小课题研究———《课堂转型中初中历史通过教学前测落实学情分析的实践研究》。其实施过程使我感受到以导学案为平台, 教师通过抽查、批改班级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策略, 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导学的同时, 有助于教师以此落实教学前测、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提高教学针对性, 做好预设, 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常说,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正如河北天卉中学一位校领导所言, 其实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你一上路, 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你会体味到从事教育无法言说的妙处。于是, 我从2014年9月开始了大胆的实践。

3. 就教材版本和区域学情看, 如何使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切实推动区域“读议展点练”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 以我区正在重点研究的小班化教育为背景, 作为区域历史学科基地校,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导学案体系构建对推动区域学科教学和重点课题推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同时, 针对我校正在探索实施的“五环三动, 动静转换”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科内化, 有关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研究则具有更加现实而迫切的意义。可以说, 学校“五环三动, 动静转换”教学模式的探索落实, 为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搭建了新的更加稳固的实施平台。

三、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 经过组内研讨, 结合实际, 我在初一历史教学中, 在导学案设计和运用方面进行了尝试,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导学案容量与内容的确定

1. 导学案容量出于两方面考虑。

其一, 根据学前调查, 目前在小学接触导学案的学生较少, 对导学案的认识和使用较为陌生;其二, 从学生小升初适应性和初一课业量考虑, 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角度。经过与同组教师商讨, 结果将导学案容量确定为A4纸正反面, 页边距四面均为2.5cm, 正文小4号, 行距为20磅。

2. 在各种关于导学案的书籍和文章中就导学案内容提出了诸多建议,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学定教”“以学定案”, 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

同时, 出于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考量, 最终, 我将认定目标、预习检测、共同探究、整理归纳、拓展练习五部分最终作为初一历史导学案主要内容, 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将知识链接 (相关知识或课外阅读参考书目等) 作为机动内容适时出现。

(二) 导学案各部分内容设计意图及使用

1. 认定目标:即本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这部分我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目标表述除了要科学、准确外, 要特别注意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地图”, 目标表述应尽可能具有可测性, 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在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整理过程中所要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如“说出”“写出”“背出”“找出”“根据……完成……”等就比较易于学生掌控。

二是在落实分层教学理念方面。由于初一第一学期缺少对学生历史成绩的摸底反馈数据, 同时出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考虑, 尽可能避免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我在初一上学期没有专门在此部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而是希望全体同学都能尽可能的共同达成目标。但在初一下学期则根据上学期期末历史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目标等级, 即A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20%的学生, B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70%的学生, C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10%的学生。如此划分是参照了许多高效课堂教学理论, 如典型的昌乐二中“271模式”。这样, 在目标认定中对不同等级的学生也会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 量力而行, 一直前进。

2. 预习检测:主要采用填空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达成情况。

虽然目前初升高考试中早已不再采用填空题这种普遍认为比较僵化的题型来考查学生, 但从版面控制、容量和效益角度, 采用这种题型的好处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预习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 能够最直观有效确认基础知识点。因此, 设计中我通过使用说明提醒学生“请认真阅读教材 (XX页) 内容, 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独立回答下列问题, 并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在课前批阅导学案过程中能够最直接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从而准确把脉, 为课堂提速做好学情调查。三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标注知识要点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使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养成预习完后在教材圈画出知识点的习惯, 同时, 这种圈画只针对关键词, 而非之前孩子们普遍存在的盲目的成行画线的低效行为。这也为今后学习中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把握试题题眼等学习训练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学生对导学案的适应情况和学习水平的逐渐提升, 我在初一上学期前十课导学案设计中普遍采用教材原文缺词填空, 而在其后的设计中则逐渐采用调整语序、合并同类词或抽象概括等手法对教材稍作修改, 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在文本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为今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铺路搭桥。

3. 共同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问答题或材料解析题。这部分的设计中我主要注重三个方面。

其一, 材料的选取与情境的创设。由于版面所限再加上学生刚接触导学案学习, 我最初多提示学生从教材上的某段史料、课文或图片中提取信息, 思考讨论。随着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熟练和对历史学习的逐步适应及方法的掌握, 我会选取部分课外典型材料或最新时事加以佐证, 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 进而开阔视野, 提高能力。

其二, 适当的提示引导。为了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尽可能的获取到有效信息, 在某些问答题后面我会给出不同形式的温馨小提示。如用④提示该题有四条答案;提示此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或列出大体框架,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填出相应史实或结论, 从而掌握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评判思路;抑或提醒学生根据之前对某历史人物、事件的原因、意义或评价的方法来完成本题。总之, 适当的提示引导尽可能避免使学生产生望题生畏的心理, 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让分层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其三, 出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和历史学科史鉴功能发挥的考虑, 除了每课必须要求掌握的问题外, 我在每课的这部分尽可能都设计一道开放性试题供学有余力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毕竟除了考试, 历史最有魅力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无声的影响。而一旦缺少了这些开放性问题, 导学案也必将沦为昔日学生异常厌恶的题海练习册。这也鼓励同学们能够不拘泥于教材, 打开思路,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寻找和感悟学习历史的智慧, 享受这份应有的乐趣。

4. 整理归纳:

帮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归纳本科学习要点, 重点是梳理历史脉络, 理清历史线索, 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一步。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在初一年级先后采用了三个阶段进行———理解打样、动手模仿、自主选择。

初始阶段, 即上学期前两个单元, 属理解打样阶段。经过与组内教师研讨,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选择了相对来说最为恰当的知识归纳形式, 如表格、时间轴、结构示意图、思维导图等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完后将所学知识填入相应的位置上。通过这种训练,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梳理方法, 并逐渐理解每种方法的优劣或不同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最佳归纳方式。

在此基础上, 进入到动手模仿阶段, 即上学期的后两个单元。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按照要求规定的形式来梳理归纳所学知识。这是一个下水实践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每种归纳方法的掌握情况,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巩固练习, 从而使其真正掌握这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 进而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线索和相应的知识网络。

最后, 在初一下学期就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尊重个性, 多元呈现也是教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如此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的是学生从心理到能力上的自主。

5. 拓展练习:

即对本节课所学的巩固应用。为照顾到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 一般多采用选择题为主, 后附有一道材料解析题。由于版面所限, 这部分试题必然是较为经典性的问题。其中, 选择题采取由易到难的设计思路, 这种学生熟悉的题型既便于学生接受、易于产生成就感而树立学习信心, 也有利于教师从中直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材料解析题仍然采用由易到难的思路, 但最后尽可能设计一个与现实有关的启发性问题, 以照顾全体, 兼顾满足A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此外, 为了增添学生语文本的亲切感, 拉近与导学案的距离, 我在每个部分标题后都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性的话语, 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也收获一份心理上的满足。如:“心中有目标, 你就会走向成功!”“翻开一页书犹如推开一扇窗, 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不依附, 不从众, 让思考成为习惯!”“小试牛刀, 拾级而上, 顺达成功的顶峰!”

四、导学案的使用模式

在导学案的使用上, 我在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践行学校“五环三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 有效融入了我组已有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 探索制定出切合我组实际的、以导学案为抓手的教学流程。

(一) 学案导学———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学情、能力目标要求、学习方法、课件问题设计等多方面因素, 设计制定导学案, 在课前下发给学生。

具体内容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即要求预习检测必做, 教师据此给基础分;其他内容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选做, 教师在这一部分给出相应的附加分。 (落实三十九中“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环节[“五环三动动静转换”教学模式———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教学模式, 刘艳, 2015, 5])

(二) 摸底反馈———课前收全体或部分学生导学案, 批改, 反馈。

(三) 合作探究———课堂上, 导入新课后, 根据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批改, 互相对照教材, 修改导学案, 扫平自主学习障碍, 并将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以关键词的形式落实到教材上。

各小组将学生问题汇总反馈, 共同探讨解决, 教师适时点拨。 (落实“互助探究、组间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同上])

一般在初一上学期前两个单元, 我坚持将导学案全批全改, 以摸清学情, 利于学生逐步熟悉导学案的使用,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之后, 只收各组组长的导学案进行批改, 然后指导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小组内部对照批改, 总结出本组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在班级交流分享、探究解决。待到初一下学期, 学生按照单元组内轮流上交导学案, 并根据教师批改带领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对照批改。

(四) 情境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教学设计等, 酌情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课堂展示, 适时点拨。

(落实“互动、点拨提升”环节, 此间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上])

(五) 小结巩固———利用导学案先点拨方法, 再结合所学检验、归纳, 论从史出, 得出结论, 夯实所学, 提升认识。

巩固练习, 选择性完成导学案作业。 (落实“达标验收”环节[同上])

经过某一阶段的使用后, 我在导学案右上角又增添了“本课自学部分用时分钟”一栏。其目的, 一方面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 以便于根据大多数学生完成时间的长短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易做出一定的判断, 从而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自学效率, 对学生是一种提醒和鞭策, 有利于其自主发展。

五、取得的成效

(一) 学生方面

1. 经过一段时间的导学案使用, 学生自主预习意识逐渐形成, 并随之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他们会在每节课结束后主动向老师索要下节课的导学案, 并及时主动上交;根据导学案教师批改反馈来圈画落实教材要点也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备的有效方法。

2. 通过导学案学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切实提升了学习历史的能力。

导学案中“认定目标”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自信心;“预习检测”让他们养成准确圈画知识要点的良好习惯, 感受到有效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影响;“共同研究”中学生们尝到了合作学习乐果,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思维习惯, 感受到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归纳整理”的过程, 学生逐步接触并学会了运用图表、示意图、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拓展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收获了学习的喜悦。复习阶段, 学生捧着一学期导学案, 回顾所学, 查漏补缺, 导学案成为他们自主学习, 复习和总结的学习宝典。

(二) 教师方面

1. 导学案成为教研组内教师多种教科研成果综合运用的成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过程中, 巧妙融合了我组教师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 将我之前关于时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策略、教学前测问卷、芦翠老师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和运用、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等研究成果都融入其中, 并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使学生享受到教师智慧教学的成果, 推动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

2.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转型的探索实践中,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最大的成果。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与探索中, 不乏对美好教育丰满的理想与构图, 但能落到实处, 真正是学生受益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 方法和技术是必须的, 也是最容易学会的, 最难解决的是观念!思想是行动之本, 理念是课改之源, 头脑在任何时候都比嘴巴和手脚重要。这段时间的探索中, 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关注学生的所思、所乐, 关注个体差异、目标与学生、不同学生与不同目标, 思考的是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 从而真正推动课堂转型。观念的转变让我看到课改前行路上的希望和动力。

六、新的思考

经过学习、研读相关资料, 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导学案设计和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例如, 怎样将史料运用和情境创设相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接下来如何重点讲思维导图训练逐步引入到导学案教学中, 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提升思维水平的主要方法。

此外, 针对不同年级和课标要求, 抓住细节, 运用分层教学理念落实到位, 逐步构建出一套切合我校或区域实际的导学案体系是下一步实践研究的目标。教学中, 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学评价体系亟待完善跟进, 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导学案对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探索学习的方向。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那么教师就是从事这门艺术的工匠;而能否成为能工巧匠, 则取决于工匠的技巧和钻研。我愿成为一位勤于钻研的巧匠, 更愿通过我的精雕细琢, 让我的课堂教学不断的焕发出新的色彩, 让我手中的教材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

[2]张海晨, 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10

[3]尹兴宇.课堂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中山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福涛.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4.9.

[5]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8.

篇4: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篇5: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2--1长城赞

姓名:           小组:          评级:          主备:李嘉颖

学习目标:

1、知道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对联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时间和空间描写长城的写作方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罗哲文: 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 国文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2.《长城赞》“赞”是赞美的意思。本文以《长城赞》为题,直接点文章主题。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预习案】(相信自己!)

预习自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  (   )

将帅吏卒      黎庶百工    巍峨       瀚海    长龙烽垛     隘口

(   )   (   )(   )  (   )   (   )

锦绣       峻岭       血汗    点缀

2.多音字组词

数              将               尽               横

奔              旋               强               垛

3. 解释词语。

黎庶:

瀚海: 点缀:

隘口:

4.形近字组词

历(    ) 帅(    )吏(  )卒(    ) 庶(   )筑(   )

厉(    )  师(   ) 史(  ) 率(    ) 遮(   ) 巩(   )

峻(    )  隘(    ) 缀(     )  壁(     ) 绵(    ) 勤(    )

俊(    )  溢(    ) 啜(     )  璧(     ) 锦(    ) 勒(    )

【探究案】(团结起来力量大!)

探究点1.这副长联,上联和下联分别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

【训练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xiū zhù   yì lì     xīn qín      wēi é    fēnɡ bēi   jùn lǐnɡ

(       )  (   ) ( ) ( )( ) ( )

hàn hǎi   zònɡ hénɡ   fēnɡ duǒ   diǎn zhuì  xiónɡ ɡuān ài kǒu

(       )  (   ) (   ) (   )  (             )

Jiānɡ shuài lì zú      lí shù bǎi ɡōnɡ     jiānɡ shān jǐn xiù

(                )   (              )   (              )

qǐ  fú  bēn  ténɡ      fēi wǔ pán xuán       zhuànɡ lì qí ɡuān

(                 )   (               )    (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将帅(  )(  ) (  )(  )百工   坚强(  )(  )   聪明(  )(  )

血汗(   )(   )  (   )峨(   )碑  长龙(  )(  ) (  )关(  )口

(  )带(  )珠   江山(  )(  )  起伏(  )(  )  飞舞(  )(  ) (  )(  )奇观   (  )峻岭  (  )荒原  (   )瀚海   (   )绝壁     (  ) (  )十万里

三.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长城赞》是一副 ,一副全面赞美 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 起笔,点明长城是 。接着指出修筑长城的过程中“ ”“ ”所付出的艰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                和       及长城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 入笔,描绘长城的 :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 ,似 ,最后指出长城的 地位。

文本链接

玉门关联 阳关长亭联岳飞墓对联

无边晴雪天山出悲欢聚散一杯酒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不断风云地极来南北东西万里程 白铁无辜铸佞臣

知识链接

长城:长城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世界八大奇迹”之首。(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篇6: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使用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2、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珍惜今天的校园生活,使自己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的教育。

【预习导学】

1、配套练习册“温故知新”。

2、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你们在母校校庆时怀着喜悦之情回到母校,那时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诗歌,说说本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岁,母校》探究案

【使用说明】

【方法指导】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深深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给课文分层次,并概括每层次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如果是你,你会对母校有哪些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配套练习册“含英咀华”

《万岁,母校》训练案

一、仿写词语

白发苍苍(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老小小(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八方(含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母校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篇7: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主备人  王丽  执教人王丽

学习内容 15*金色的鱼钩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点: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征背景

导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准备诱发】1、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多么令人感动,下面这篇课文讲述的红军老班长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板书:金色的鱼钩,齐读。

2、出示自学目标,指生朗读。

【点拨导思】点拨一:1、出示新词,指生认读,正音。2、生自由读词语,说说记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3、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二: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余生补充、评议。

【反馈测评】教师总结下课。 【我会自学】学习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2、了解长征背景

3、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质疑

【我会探究】

探究一:1、我会读:疙瘩(轻声词)奄奄一息  抽噎

2、我会记:颧  鬓  3、我会理解:收敛  奄奄一息

探究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南北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从1934年8月至1935年,历时一年零两个月,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探究三:课文主要讲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探究四:质疑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我能达标】听写词语

金色的鱼钩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主备人 王丽执教人王丽

学习内容 15*金色的鱼钩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悟人物内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教学准备

导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准备诱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金色的鱼钩,齐读。

2、出示自学目标,指生朗读。

【点拨导思】

点拨一:每交流一处,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悟,如:

21-22自然段,师生合作读出“我”和“老班长”不同的心情。

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点拨二: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反馈测评】

教师总结下课。 【我会自学】

学习目标:

1、找出令你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感动,在旁边做好批注.

2、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我会探究】

探究一:

抓住外貌体会:从“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体会长征的艰苦。

抓住动作和神态体会:“坐、捧、嚼、硬咽”“皱紧眉头”体会鱼骨难以下咽,为了战友勉强吃。

抓住语言体会:

1、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体会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2、“|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体会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临终不忘党的重任。

抓住神态体会:从“收敛了笑容”到“舒展开皱纹”体会一心想着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照顾好战友,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身体。

探究二: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金色的光芒”指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我能达标】复述课文

篇8: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姓名:        小组:        评价:      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

1、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寓义。

2、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感受人物性格。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

间的关系。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 自读古文,标注生字字音;借助译文,标注重点词语含义并

疏通文意。

2.根据古文大意断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3.限时完成预习自测,并将自己的疑问或课堂上想给同学们提醒

的内容写在“我的疑问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思考探究点,并在书上勾画批注,准备上课跟大家交流)

教材助读:

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汉族。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作品有《柳河东集》。本文是柳宗元的《哀溺文》的序,属寓言故事。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讽刺性的文言文寓言,描摹了一个 “要钱不要命”的愚人形象 。

预习案(预习自测)

1. 给带点生字注音。

氓(   )  中济(   )  且(   )   汝(   )  遂(   )

溺死(   ) 不应(   )  有顷(   )益怠(   )   何以货为(   )

2.多音字组词。

应{                济{                号{

3.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氓:            。   咸:      。   水暴甚:

绝:         。     中济:              。    是以:

寻常:

侣:         。   不应:           汝:       。 皆:

腰:                      。       济:          去:

有顷益怠:                         愚:          且:

何以货为:                         遂:          溺:

4.整体感知:结合重点字义,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我的疑问: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上课和同学老师探究。

探究案:团结起来力量大

探究点1:你觉得故事中的溺水者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默读故事,抓住描写其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反复诵读感悟。)

探究点2:面对同伴的劝说,他不说话也不同意。请想象他当时在河中是什么样子,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只见他                          他心想

已经上岸的人向他呼喊:“你真是太愚蠢,太死心眼了,人都快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他

心想

探究点3: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示?

训练案:

1.完成配套练习。

2.背诵课文。   3.小练笔:写读后感

4.拓展阅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

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著;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著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著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上一篇:初一偏科学生评语下一篇:家庭医生预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