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服务管理哦模式

2022-08-02

第一篇:安全服务管理哦模式

构建执法管理服务模式

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

“把执法纳入管理之中,把管理纳入执法轨道,将服务贯穿于管理执法全过程”是滨州市探索城管执法改革的工作思路,加强“服务”功能,是改革的重点所在。目前,滨州市已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大城管”格局,形成了以执法促管理,以管理促执法,以服务促和谐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一、“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城市管理改革的新路径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城管执法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城管执法只能参照其他相关法律,而且部分法律、法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城管执法体制不健全。大多数城市管理与执法分离,仅行使单一的处罚权,由于城管执法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造成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缺位等问题,难于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三是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停车场、便民市场等设施数量不足,影响了市民正常生活,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城市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管理好城市,管理是方式,执法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只有管理、执法、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便是滨州城管执法的新思路。

2004年5月,滨州市城管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初主要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环保、工商、交通、文化、食品卫生管理等9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同时负责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依附于建筑物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工作。2007年8月,经市长办公会研究,按照职能相近、建管分开、科学高效、管理执法相对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原则,将滨州市城管执法局负责的城市规划管理行政处罚权划归市规划局行使,将市建设局负责的指导、管理园林、市容和环境卫生、路灯及城市规划区绿化、亮化工作职能划归滨州市城管执法局行使,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即:一是负责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路灯亮化及管理三大管理任务。二是负责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环保、工商行政、公安交通、文化市场、食品卫生管理等8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和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依附于建筑物户外广告设置许可等4项行政许可权。三是在管理、执法工作中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执法,把人性化、精细化、柔性化贯穿于管理、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套城市管理模式,完全符合滨州实际。

二、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管理手段具体化、职责分工明晰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为切实做到精细化管理,滨州市城管执法局从城市管理标准、制度入手,建立了五项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一体化运作模式,精细到每段路。一是全面推行路段包保责任制。按照定人、定责、定岗、定区域、定路段的原则,对城区各保洁路段进行标示划分,严格清扫保洁标准,严格考核奖惩,切实提高了保洁质量。二是全面启动了垃圾移动收集中转系统,实现了垃圾清运收集公交化。使用垃圾中转车代替固定中转站和垃圾桶,采取循环式定时定点垃圾收集方式,有效解决了垃圾中转站周围难清理、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目前滨州市有9部垃圾中转车和2部餐饮垃圾收集车满负荷运转,日收集垃圾100余吨,清运率达100%。三是建成滨州市首座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启用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增设垃圾处理除臭、除尘设备,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化”。四是对城区公厕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公厕条件及管理情况,分别将公厕的星级标准分为一到五星级,佩挂星级标志。同时,对星级公厕实行动态化管理,每月进行考核评定,经考评达不到管理标准的,将被摘“星”,达到了上一级标准的,也可以加“星”。通过公厕的星级管理,使滨州的公厕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服务设施,还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五是全面实施了加油站、洗车场、公厕三位一体改造,既弥补了城区基础设施滞后,也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

建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养护新机制,精细到每棵树。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加绿、加密、加花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春季、秋冬季城市绿化新高潮,先后打造了春花秋实园、知春园、红叶川等一批人文景观,使城区“绿量”明显增加。对单位、小区、庭院绿化,积极开展了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创建活动。加大了街头绿化、停车场绿化、加油站绿化力度,拓展了整个城市绿化的地域和空间。对广场、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加强了节日期间的摆花工作,在新滨公园举行了滨州市第三届“园林城市杯”菊花展,进一步提高了景观档次。对沿街行道树实施了挂牌身份标示管理,为每棵树都办理了“身份证”,明确了责任人。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积极做好绿地防护管理,有效维护了绿化成果。

建立路灯建设、管理、维护及城市亮化新机制,精细到每一盏灯。一是对市区每盏路灯都进行了标号管理,对全市路灯供电线路的走向和埋深进行了标示,并利用GPRS分组数据传输技术,对全市路灯运行状况实施24小时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路灯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路灯设施的维护力度,针对路灯设施屡屡被盗的情况,安装了防盗监控系统,确保了道路照明设施完好、正常和安全使用。目前,市区路灯总数近20000盏,好灯率和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对城区亮化工程进行了初步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景观路、风景区、城市出入口的亮化、美化力度,增加了城市夜景魅力。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数字化城管模式,精细到每个人。按照“一人一网格、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的要求,将市区分为85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一名执法人员为巡查责任人,具体负责网格内的巡查任务,对网格内乱设广告、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破坏绿化、破坏公共设施等市容市貌、城市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路灯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做好工作日志,凡发现问题属职责范围内的,能自身解决的自身解决,不能自身解决的逐级上报;不属于管理职责范围的,填写城市管理有关问题汇总表,上报法制科抄送有关单位处理,切实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城市管理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该中心利用公安视频系统的现代化技术,配合网格化管理,将摄像头编入城管网络,编号与网格负责人对应,可同时显示22路视频图像,对城管执法、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城市照明、园林绿化等实施多元化视频监控。视频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监控城区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能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反馈结果,形成了投诉、监控、指挥调度、快速处置、反馈的城管运行机制,实现了“监控中心”、“指挥中心”和“投诉举报中心”、“12319城市服务热线”、“12345市长公开电话转办”五位一体,做到了人机结合、资源共享,迈出了数字化城管的关键一步。

建立城管执法长效机制,牢固树立24小时城市管理意识,精细到每一天。一是全面树立24小时城市管理意识。做到8小时之内尽职尽责,8小时之外也要警钟长鸣、责无旁贷、首见负责,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全天候、全覆盖、精细化”。二是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制定了《滨州市市区“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明确了“门前五包”的内容、标准以及市区各单位“门前五包”的责任范围、考核标准,实现了市区环境卫生管理的无缝隙覆盖。三是扎实开展了城市管理集中月和周六集中整治日活动。确定每年的四月份和九月份为城市管理集中活动月,在城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各项集中整治活动,使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水平每年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把每周六作为集中整治日,局领导带队,沿街步行,对乱摆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一条路一条路地整治,效果明显。四是在治理占道经营方面,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教育在先、处罚在后的原则,对市区各个路段的占道摊点、露天烧烤业户以及市场冒尖现象进行了科学疏导、规范管理。对经营项目、经营时限、设置区域和管理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五是在户外广告管理方面,按照“上不遮窗、下不挡门”和“高、平、齐一致”的要求,对城区广告、牌匾进行了多次拉网式整治;对户外广告经营权实施招标拍卖,加强了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的征收管理 、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设——“人性化”城管执法工作的关键和基础

滨州市城管执法局以“人性化”执法为切入点,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要求,不断强化形象建设、制度建设、载体建设,逐步打造了一支“钢铁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仁义之师”。其中,形象建设、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是滨州市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改革的三个切入点:

突出形象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一是积极推行人性化执法,建立了“初次违法教育、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见、管理责任建议、重大案件回访、典型案例披露”六项人性化执法流程,有效改善了执法机关与执法对象的关系,实现了良好的执法效果。二是成立了女子执法中队,利用女性特有的柔情和温和的执法态度,改变了城管给人缺乏亲和力的“习惯”印象,使城管工作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推进。三是制定发布了全市城管系统文明执法公约,适时开展了“思想、纪律、作风”三整顿活动,对执法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和全面整改,使全体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到省内外先进城市进行考察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坚定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先后聘请了扬州大学法学专家王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应松年教授就如何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作了专题报告会,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突出制度建设,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一是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培训制度。做到了日常培训有落实,系统培训有目标,培训有计划,全面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二是建立了严密的内部规章制度。对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廉洁自律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做到了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激励人,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制定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对中队长以上职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有效激发了内部活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出《聘请社会监督员实施方案》,从社会各界聘请了38名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例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对社会监督员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认真及时优质地办理,办理时限要按照一般咨询的2天、需协调的5天、复杂问题7天的要求反馈结果,市局将把各单位接受监督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比。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和服务效能,保障城管执法、环卫、园林绿化及路灯管理等城市管理工作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发展。

突出载体建设,队伍战斗力显著提高。一是积极开展了“五项十佳”评选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六部门在全市城管系统开展了十佳城管执法队员、十佳环卫工人、十佳园艺工人、十佳路灯管理员、十佳市政管理员等“五项十佳”评选活动,并组织十佳环卫工人赴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通过这一活动,真正选树了一批专业人才、行业标兵,全面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扎实开展了劳动技能大比武。联合市总工会、市建设局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采取闭卷考试、现场操作等比武形式在全市城管系统扎实开展了岗位技能比武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三是设立了城市管理贡献奖。对在城市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业户和市民进行隆重表彰,动员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城市管理。2008年,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投票,共评选出10名对城市管理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市民,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促使每一位市民从自身做起,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专业管理,群众参与”的城管模式,全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以属地为中心,市、区、办事处配合联动——高效率、高水平城市管理的突破口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以属地为中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综合效应,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滨州市探索出一条以属地管理为突破口,市为主导、区为重点、办事处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

首先,健全完善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了市、区、办事处、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职权,突出区、办事处、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载体作用,建立了分工科学、权责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调动了各级管理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机构,协调处理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城市综合整治、大型节会以及创建活动中的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各相关部门、两区及城区各办事处主要领导担任委员,其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切实加强了城市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参与、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城管执法联动机制,为“大城管”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城管执法局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积极向两区及办事处派驻队伍。在滨城区、开发区设立了执法分局,在各办事处设立了执法中队,充分发挥属地党委政府的作用,既弥补了城管执法力量不足,也扩大了城市管理的覆盖面,有效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家活动。印制了城管便民手册,以社区、学校、企业、商家为单位进行了集中发放,对城市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及便民措施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城管执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城管局广泛征求市民、商户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以及学校课堂“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大力宣传城管法规,以增强市民、商户、学生及家长守法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组织功能,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学生关心城市环境的自觉性,形成上下互动、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好乱设摊点、无照经营、乱倒垃圾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

当前,城市管理已经进入“大城管”时代,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模式的“滨州经验”是构建“大城管”时代的有效载体和宝贵经验,对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城市以及实现“建设和管理并重”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大全

《物业管理》课程考查

名称物业管理服务模式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班级

指导教师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

年月

- 1 -

物业管理服务模式

摘要: 酒店式服务,人性化管理。以业主为中心,提供酒店式专业化服务。以星级酒店为样板,营造温馨,惬意的的服务氛围。强调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调整组织架构,实行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 1.酒店式 2.服务 3.效率

项目定位和客户需求角度上分析最新小区有四大特点,其

一、新都市主义建筑风格,具备绿色走廊、都市核心、有层次的开放空间、地域性、社区邻里关系特点;其

二、独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丰富的水域和植被;其

三、身处在优厚且较大压力的职场上,有着对自然、健康、自由生活环境的渴望;其

四、便利的商业、高品位生活方式。针对物业特性和顾客群特点,物业应将小区定位为“free” 的物业管理模式。

“free的”服务模式定位与释义

“free”体现自由的、独立的、随意的、自然的、优美的、空闲的、开放的、任性的为人之本性释放,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精力被束缚一定程度后得到深度舒展而产生的愉悦感受,是无限美妙和令人遐想的,“free”强调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现代与历史风格、建筑与服务气氛的和谐,突出尊重人为环境营造宗旨,回顾历史折射人文情怀,追求自然建立服务特色。 实现“free”模式需要必备两条件:一是以“一切皆善,善待一切”的价值观,“free”更多的通过顾客自我情操演绎千变的精彩生活,二是具有开放的建筑风格,舒适的交流空间,风格炯异的商业为大背景。

以尊重人文化倡导为前提,在法制、契约、诚信为“free”的底线,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品位生活。“free”模式主要由三大元素构成:

1.开放的

1、自由出入的大社区,充裕的公共设施和场所,独立且安全的组团;

2、物业安全管理重点是组团,将居家报警、单元门禁、院落围墙红外线联动对射、组团可视对讲门禁、安全员定点巡逻、24小时控制中心值班机制;

3、组团外施行“无人化管理”,通过智能化设备对主要场所的监控、以及巡视员的交叉巡逻确保公共场所的治安,同时给予顾客的充分自由空间。

4、社区不在是私家领地,而是具有和政府共同治理的特点,引进综合治理办公室、派出所、居委会等机构。只要遵守法律和社区规范的人员,将充分享受无阻尼的服务,尽情享受丰富的生活方式。

5、社区将无“禁止践踏草地”的标识牌,开辟可直接接触的绿地,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供客户享受青草芬香和阳光沐浴。

2. 生活的

1、引领庭院文化,丰富组团内社区活动,为每组团设置亲善大使,直接为业主排忧解难,建立快速沟通渠道,让业主在大社区中享受更贴切的服务;

2、营造绿树葱荫的生活环境,丰富社区公共场所的娱乐设施;

3、对商业业态更具有生活味布局,生活必配备项目、休闲娱乐项目、咖啡酒吧项目、异国情调的跳蚤市场;亲和力的廉价百货项目;

4、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遍布社区的音乐广播、人流密集出的电子屏系统、可随时求助的招援电话、传统的宣传公告栏。

5、缤纷色彩的社区文化,以健康、科学、探险为主题适于各类人群,尤其包括儿童寓教于乐的科教活动。

3.便利的

1、社区提供便利的商业配套,引进大型购物商家交通车;

2、通畅的交通设计,路边停车方式,缩短步行距离;

3、物业服务都以业主便利为中心设置快捷的办事流程,在人潮高峰段亲善大使专守庭院服务;

4、提供家居生活的清洁、育苗、维修、代购物等便民服务;

5、提供房屋租售、转让服务。

“free”服务模式不仅要表现在顾客生活方面的日常业务管理与服务方面,还涉及到社区文明建设、会所服务、租赁经营等综合服务。

随着物业管理公司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物业管理公司市场部门和管理部门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公司管理的小区皆属于高档住宅小区,国外企业派驻中国的高级管理人员、海外华侨、国内精英人士、港澳台同胞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士自身品位高、社会阅历丰富、熟悉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国外和其他地区享受到不同的物业服务,对物业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也有所不同。他们普遍认为,国内的物业管理在细节服务方面还有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的整体礼仪规范上,表现得比较呆板僵硬和形式化,不具有多变性的软性服务;在处理矛盾冲突中,沟通技巧不足,不能掌握很好的沟通技巧,平息和安抚顾客情绪;在组织社区活动中,不能体现国际社区的国际化氛围,创意有限;在社区的细节设置上,还不够人性化等等。对此,物业管理公司应强调如下服务:

1 .服务就是感觉 —— 顾客(业主)对服务水平的评判好坏不在于服务提供方有什么样的服务标准,而在于他们对所得到服务的感觉。标准只能对服务提供方做出要求,设置标准的

目的是要顾客感觉到这种服务,从而对接收的服务做出评判。因此,物业管理公司要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以顾客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为设计前提,在与顾客的沟通中要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他们需要得到的服务才是我们最终制定服务标准的前提。

2 .感觉可以用标准化的程式展现 —— 从国外的宾馆服务培训可以知道,软性的服务也可以用标准进行培训,例如微笑的定义就是露出8颗牙齿。

3 .心态和感觉具有密切相关性 —— 只有培养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人格和服务心态,才能将标准化的服务仪容仪态举止等转化为优质服务,给顾客产生良好感觉。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快乐地生活,进而快乐地工作,同时也把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带给顾客。

4 .建议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产品参照国际酒店业的服务产品,可能是提高服务层次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的分析,物业管理公司也可以像酒店业一样,对自身的软性服务提出星级标准。在具体做法上,鉴于物业管理行业缺乏这方面的标准和模式,可以采用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做法,请酒店业的专业培训机构来进行优质服务的系统培训,包括 《 积极的服务态度 》 、 《 识别顾客需求 》 、 《 关键时刻 》 、 《 酒店业礼貌礼仪规范 》 、 《 处理客户投诉 》 、 ">《 团队合作 》 、 《 合格培训师课程 》 等模块,一一进行细化分析和模拟实践。通过分析顾客的心理需求、顾客的投诉焦点、人际心理学、个人性格特点等,让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对服务心态有良好的正面认识;通过礼貌礼仪的模拟,提升个人形象和沟通技巧;通过对服务之花的讨论,了解及发掘物业行业的衍生产品的设立和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通过团队的合作精神培养,使得在每一个为顾客服务的关键时刻,都能体现公司的服务效率和价值。

酒店业的服务培训只是物业管理公司致力于提供星级服务的一个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让物业管理服务人员了解到酒店服务业的服务要求,懂得分析顾客心理需求,具备了星级服务的人文基础之后,通过对各个层级员工的内部培训,编制物业管理行业的星级服务操作规程,来逐步提升整体的社区服务水平。提供星级服务,将是国内高端物业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三篇:“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班级管理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社会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探索并改进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新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组织中人的因素防在首要地位来设计和运行组织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转变启发班主任管理理念的黄钻边:由过去注重机械的、"见物不见人"的、封闭式、专制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尊重、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挥的管理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管理的控制功能.班级管理不再只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而是将只能焦点转向对学生的服务. 构建“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对班级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班主任不再是传统中的“绝对领导者”,不能再采用控制式管理方法,而是应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民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成为班级管理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成为班级管理主体。

传统班级组织机构建设大多采用“科层组织理论”,是一种从上至下命令执行型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是最高领导者,班主任是绝对权威者,班干部的选拔、班级制度的指定和班级事务的处理都由班主任决定,班干部没有 决策的权利,知识班主任意志的执行者,普通同学 服从于班主任的决定。由于缺乏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受到压制,这与时代发展是极其不适应的。为此,必须在“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构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新模式以服务学生成为目标,以开放、平等、易于沟通为原则进行班级组织建设。

新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共商班级建设与发展规划,在班级建制中,班主任与学生是平等的管理主体,半鉴于学生阅历与理智发展的限制,班级管理仍需班主任的监督与指导。“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中,服务性表现为:班主任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既是班级管理对象,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班级同学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基础上,采用竞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的班委会。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候选人各一名,然后小组之间就各候选人发表意见并展开充分的辩论,最后通过投票统一意见,确定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确定后,由其分别负责组建班委会及团支部,并在班会上向所有同学介绍各自成员情况,包括每个人的主要经历、性格特点与工作风格。新组建的班级组织以管理班级、服务同学为主要任务,并接受同学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如果全体同学对其工作感到满意,新组织就继续运转,否则班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通过集体讨论请班长确定是否解散其班委会成员,并进行重组。

班委会产生后各委员直接向班长负责,在班长组织下以班级日常管理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班风、学风,为全体同学提供优良发展环境为工作目标,开展系列工作。班委会联合团支部对班级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每逢重要会议邀请班主任列席,日常决策定期或不定期想班主任汇报。为方便管理,同时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来,班委会还在班级成立了若干协助委员会。(1)作业管理协会。协会由各学科代表组成,学习委员是总负责人。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班级作业完成情况,根据日常记录和同学反馈,总结作业布置与完成方面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向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反馈情况,协助任课老师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对于作业完成有问题的同学,协会成员会主动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提高作业完成质量。(2)纪律检查协会。我校属于寄宿制高中,每晚都有晚自习,晚自习环境建设尤显重要,成立纪律检查协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由其研究营造良好自

习环境的对策,向班委会提出建议,并协助执行。(3)仲裁委员会。主要是针对班级事务处理中意见不一致或者出现纠纷的情况而设。其成员全部由班级民主投票产生。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监督班长及支部书记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当班委会或团支部成员未能认真履行职责,或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况,仲裁委员会可以向班主任提出申请,在班会上对相关行为进行讨论。

新管理模式下的班规制定应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班规的科学性、合理性,既要与高中培养目标相配合,又不能与学校的常规相冲突;二是要有针对性,将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班规里强化。班规的制定,首先是由每位同学提交“议案”,归纳汇总后在全班讨论,集体定夺。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所以学生更容易从被管理者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不容易出现被管理的逆反问题。班级每一位同学既是班规制定者,又是班规的践行者。

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下,我所带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本身的自律性明显增强,协商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同时班级表现得更加有活力,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对住宿生活的快速适应上和对学习的自信中,而且还体现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班风一定回继续呈现上扬趋势,进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篇:案例4—探索模式创新规范管理服务

【案例4】

创新经营方式

强化服务管理

——金昌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做法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抢抓政策机遇,创新体制机制,规范管理服务,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8.95万亩,较2008年增长了16.3倍,土地流转率达到49.6%,基本形成了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集聚型、专业合作服务型、现代园区推进型等经营模式。主要做法是:

一、推行股份试点引导流转

全市各级在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基本流转形式基础上,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提炼总结出了特点突出、主题鲜明的土地流转形式。金川区在先行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以宁远堡镇新华村为主大胆实践“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租赁促分流”的流转形式,探索出了“3331”产业分工模式,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高效集约发展。以互换促流转,就是采取自愿互换的土地流转方式,将千家万户零星分散经营的土地相互置换,使“多处变一处、小块变大块”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18.44万亩,并重新进行确权登记,整区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了集约经营。以

入股促集约,就是将置换并重新确权登记后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以人定亩数,把承包经营权入股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变家庭小生产为公司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双湾镇营盘村和宁远堡镇新华村有154户农户入股,共入股流转土地1163亩。以租赁促分流,就是由入股农户享受优惠政策,租赁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的设施农业功能区,进行二次产业分工,由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向劳务和

二、三产业转移分流,在新华村、西坡村、营盘村探索30%的农民租赁经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0%的农民租赁经营暖棚圈舍进行舍饲养殖、30%的农民进城务工从事

二、三产业、10%的农民租赁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3331”土地流转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二、发展现代园区带动流转

把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整合资源,集聚优势,配套措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中,我们坚持先规划后流转,土地流转跟着规划走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在邀请专家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发展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精品苗木、畜禽养殖、优质花卉、节水农业等六大类产业,在清河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东河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金川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金昌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共完成投资3亿多元,市级财政累计下拨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入驻园区各类企业112家,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50万亩,推广农田节水技术20万亩,完

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10万亩,建设养殖小区(场)20个,依托园区产业及区位优势,吸引山东、江苏、酒泉以及本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能人流转土地6.8万亩发展制种、洋葱、肉羊肉牛等高效产业,辐射带动园区土地流转17.6万亩,实现6.5万人(次)农民就近转移务工。

三、利用政府投入拉动流转

全市各级积极探索政府资产所有权入股,把落实惠农政策措施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建立土地流转多元化投入机制,助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金川区政府整合区属集体企业优良资产,注资成立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农户以2亩地为1股,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为公司股东,在全区推行“土地互换”,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县、区通过整合农业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区、高标准暖棚养殖区、高标准节水农田示范区,以此作为股份入股,入股时产权归政府所有,入股后由县、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负责廉价向农户租赁,农户以租赁参与经营。同时,通过农户集资的方式,规划建设城市住宅楼生活用房和出租房,城市住宅楼生活用房产权归农户所有,出租房参与入股,产权归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所有。

四、搭建融资平台合理流转

把引进有实力的省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业主大户、企业进入项目区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甘肃中天羊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市场”模式,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

新建万只良种肉羊繁育场、万头良种肉牛繁育场各1个,建设1500m研发中心实验楼1栋,建成日处理300吨畜禽粪便的有机肥处理场1个,与200多户土地流转户签定了联合协议,为入驻养殖小区土地流转户提供良种,商品由公司负责收购。甘肃金源牧业公司采取“基地+农户+公司”模式,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设万只羊场2个、千头牛场1个,吸引社会投资2000多万元,与300多户养殖户和牧草种植户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养殖户提供种羊种牛,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甘肃省厚生草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永昌县新城子镇刘克庄村流转土地9980亩发展优质牧草产业,农民转出土地每亩获得收益550元,外出务工收益近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以上,为沿山冷凉灌区农业结构调整摸索出了成功经验。

五、培育经营主体加快流转

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进行集中连片整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培训、统一农机作业、统一销售产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永昌县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在六坝乡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流转土地3500亩,以600元/亩租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建设日光温室1935座、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50亩,带动2779户社员发展辣椒种植,生产的辣椒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远销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2013年生产和运销陇椒系列产品4500吨,年实现销 2

售收入1200万元,向社员分配股利25万元。金昌市唯一挂牌成立的永昌县天富家庭农场在朱王堡镇汤宁村流转土地680亩,建成14座高标准温室大棚、10栋养殖大棚、410亩玉米制种和240亩苗木基地,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300余人从事蔬菜种植、牲畜养殖、玉米制种和苗木种植等,2013年经营收入147万元,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近10万元。

六、强化管理服务规范流转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为宗旨,以县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为核心,信托各级经营管理机构,指导县区、乡镇、村建立起了信息顺畅、运转高效的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县级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了运行规则。目前全市已成立县级流转服务中心2个,乡镇流转服务站12个,村级流转服务点138个,聘请88名仲裁员调处土地纠纷。同时,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规范化建设,制作了农村土地流转程序流程图,创建土地流转规范化交易市场3个,包装推出了一批土地流转项目,吸引了外地企业,实现了对外招商。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必将开启城乡一体化的新途径,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要本着“大胆试验探索、积极稳步推进”的原则,对土地进行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流转后,用现代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经营农业,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集

约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了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对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市各级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积累了经验,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有效破解了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难题。

一是破解了土地集约化经营难题。金川区探索出的“以土地参与入股、以租赁参与经营”的“3331”产业分工模式,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土地入股以后,土地承包权依然归农民所有,土地经营权转为城乡投资公司所有,公司通过集中规模流转,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到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园区、种植大户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二是破解了农户贷款难融资难的难题。各级政府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发展资金难题,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等产业的农户以较低的租金获得了相关资产的经营权,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搞生产、谋发展,快速完成农民原始资本积累,扩大规模,提升效益,促进增收。

三是破解了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出路难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区、高标准暖棚养殖区、高标准节水农田示范区、城市生活用房和城区出租房的建设为广大脱离土地的农民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择业平台,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使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迅速完成二次就业,解决了农民失地的忧虑,避免了农民因脱离土地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

四是破解了农业循环产业链的断链难题。草食畜牧业、“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和有机肥生产企业的引进,有效解决了种植业内部、养殖业内部、种养加之间的循环产业链条断链问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向

二、三产业和农业内部的快速延伸,为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昌市农牧局供稿)

第五篇: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在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中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巨大的城市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给社会治安、城市建设、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突出问题。流动人口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大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与社会的和谐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发展,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日前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周永康同志指出,要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公安机关户籍部门承担着对流动人口的直接管理服务职能,然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由于受我国传统体制和具体国情的影响,存在着较多与和谐社会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我国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目前实行的户籍制度陈旧滞后,弊端日

益显现,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从建立健全法规着手,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才能提升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

一、 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的现状

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政府对公民迁徙、居住的管理制度,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但是,公民都有迁徙的自由,我国宪法同样赋予了公民这项权利。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处于加强管理的考虑,我国的户籍制度从登记制改为许可制,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户籍管理实际上趋向松动,人口流动大量增加,但由于户籍管理形式上的严格,导致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类似于呼和浩特等大中型城市还能用“暂住证”制度这种实际上的登记户籍制来补充,但小城镇和农村的户籍管理往往处于真空。

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与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二、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

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严格的户籍管理极大地方便了政府的管理,也极大的限制了公民的自由,造成了城乡之间实际差别的加剧。以至于现在很多人担心一旦承认事实上的人口迁徙,放开户籍登记,会导致大城市人口压力大大增加,

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目前无法可依造成的。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中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

目前的许可户籍制,往往仅限制住了某些需要正规手续的高素质人口的某些需求,而对于大量城市外来人口却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来管理;同样,大量存在的城市贫困人口因为户籍取得的困难,宁愿在城市接受政府救济,也不迁徙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去,造成人口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对于流动人口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公民待遇不公平,影响民工心理认同和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犯罪率上升,加大了流动人口管理难度,也影响了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三、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难点

户籍差异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乡一元化管理,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并随之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就医、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显然,这个转化过程不可能单纯靠一个取消户籍限制就能实现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在打破机制障碍。目前,各地都在就这一课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际。

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根深蒂固,不同户籍的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一元化,不仅存

在如何让农民进城的问题,也存在着如何吸引农民进城的问题。有的地方尝试取消了户口本,实行身份证管理,表面上看差别没了,但事实上差别依然存在。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必然要求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考虑和把握,找到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路径。

四、 如何提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能力

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能力呈不断弱化趋势。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当给社会安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因此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传统观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

依法治国是指导流动人口管理基本方针,是从行政管理转向法制管理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法制化管理。面对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文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传统体制造成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法律地位的差异,只有抓住机遇,重新构造相关法律,才能以缩小与宪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差距,真正做到依法管理,

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的难题。

(二)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一元化户籍管

理,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顺势之举。只有逐步取消目前的许可户籍制,实行新的登记户籍制,才能打开人口双向流动的大门,才能依法管理流动人口。

(三)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人口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但是,人口流动给公安机关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是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识和流动人口齐抓共管的责任感。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树立一体化思想,互相配合,协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要多加强联系,达成工作上的默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对流动人口齐抓共管的有效管理机制。

(四)加快推动配套制度改革

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逐步让流动人口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就医、就

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充分激发调动流动人口投身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五)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周永康同志在题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的文章中提出,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户籍管理主要还是“以证管人”,通俗的说就是“公安局管户口”,身份证属地在哪儿,户口就在哪儿。“以房管人”是把户籍和房产挂钩,房子买在哪个区域,业主就划归这个区域管理。“以业管人”则是以工作属地管理为主,以工作单位来管人。至于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就是从目前单一的“以证管人”向“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转变,还需要考虑各地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

(六)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的作用,加强信息交流与管理。当前要切实做好本地流动人口信息资料的录入进档工作。在录入信息资料时,一定要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真实录入,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网络信息管理的作用。强化流入地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加强基层民警队伍建设,建立准确细致的流动人口基础帐册。

上一篇:安全工作汇报发言稿下一篇: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