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盎然学物理——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2-09-11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多数学生容易产生较低层次的直接兴趣, 也就是对新奇的物理现象感兴趣, 而不容易产生更高层次的间接兴趣, 也就是不容易对更高层次的物理规律产生兴趣, 因此很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无法深入, 不容易做到长期稳定。与此同时, 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没有对此类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在教学中, 较为重视直接兴趣的培养, 忽略了更高层次的间接兴趣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后劲不足, 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的时候 (高中阶段) , 物理的教与学都十分困难。那么物理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注重实验, 激发求知欲

(一) 注重课题导入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 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实验时一定注意要让实验精彩:一是实验的的效果好 (在声、光、电等方面) 。例如:在高一的第一堂课里, 利用感应圈产生高压放电模拟雷电现象, 让学生感到震撼, 很有冲击力。同时利用该装置演示静电屏蔽现象, 学生看到金属笼中的小动物安然无恙, 非常惊奇, 超乎想象。二是物理实验新奇有趣。在物理课堂上, 我将2013年6月20日, 由三位中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中完成的太空实验的视频录像让学生观看, 学生看到在完全失重的环境中宇航员的“悬空打坐”、“神奇的水膜”等实验, 精彩纷呈, 美轮美奂。学生感到非常神奇, 将他们引入神奇的物理世界, 为后来的物理学习做好准备。

(二) 注重学生的实验活动

除了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 还应该根据教材里的教学内容多安排学生实验。由于组织学生实验活动费时费力许多老师将学生实验活动改为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的“口头实验”, 这样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去获取知识, 不仅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知识, 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 获得成功感。例如: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准备, 亲自完成器材的组装, 用打点计时器打纸带, 测量长度, 计算加速度, 最终完成了对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学生充满成功感、满足感,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转变角色、改变观念, 在和谐、轻松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要营造和谐课堂是非常重要的。物理课堂应该是严谨而不严肃。课堂过于严肃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

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造出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把“死”的知识变活, 使学习疲惫的学生重新振作精神。同时, 结合恰当的身体语言, 适当运用联想、比喻等讲述方法, 使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更生动形象, 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有裨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更容易亲近物理, 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很喜欢崇拜偶像, 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给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故事, 把他们变成学生热爱的偶像。通过学习物理史料和历史故事,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诸如, 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 这才有了我们现代卫星的发射;孩提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看过父亲拿来的一只罗盘后, 便唤起他探索自然的奥秘;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陷入了“追光”问题的深思, 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 才有著名的相对论问世。通过学习前辈物理学家们, 刻苦钻研, 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以顽强的意志攻克物理学习中的一道道难关。

四、探究物理规律、深化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和研究,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奋点慢慢变化, 从刚开始对新奇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感兴趣, 慢慢转移到对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感兴趣, 这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规律, 的研究上。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 学生会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 掌握了方法, 能力得到了提高, 信心得到巩固, 兴趣得到加强。

我们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 必须有意识地将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较低层次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高层次的间接兴趣。这样才能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深化, 兴趣稳定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所以兴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教师去研究。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阎金铎, 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张世富.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设计素描中的“造型”应用与分析下一篇:探究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