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系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保险行业调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设有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两个保险相关专业,其中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为2006年第一届招生的新专业。为了使保险类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保险人才的要求,两个专业针对保险行业的用人需求进行了调研。

第一篇:系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校、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构建

摘要 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组织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然而这些改良仍然无法有效克服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运行中的一些弊端。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以团队运作作为整个组织运行的机制,形成管理机构层次分明、管理职能明确的“校、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有利于深化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专业群;教学团队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两级管理、三级设置”的院系两级管理运行模式和“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组织模式。这种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随着高职院校建设步伐的推进,以及院、系二级管理的深入推行,其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最基层组织形式由于其封闭性运作以及功能弱化,无法承担起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技术开发与服务等一系列建设任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打破原先学科设置的教研室,按专业或者专业群设置专业教研室,使专业教研室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科研单位,形成“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组织管理模式。但现行专业教研室存在教学组织模式保守、封闭,专业建设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专业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仍无法体现。二是在专业教研室基础上组建教学团队,试图引入团队的理念来弥补教研室运行上存在的封闭性弊端。但在实践中易出现教学团队组建随意的问题,如有些学校为了有利于申报各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将教师临时组合成“优秀教学团队”,或直接将教研室“升格”为教学团队,不顾及教学团队内涵建设。且由于教研室缺乏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具体权限,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也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有效运行的教学团队。显然,这些做法都无法有效克服以教研室为主体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的一些弊端,无法凸显高职教育特性。

二、“校、(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提出

高职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简单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从本质上讲,学校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层组织,多半应归为专业组织。高职院校管理应从科层化向专业化转变。”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本质属性。教育部多次颁发的评价体系都把专业设置、专业管理、以专业为单元的建设作为重要指标。因此,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上必然要落实到以专业为基点,教学管理组织模式构建必须体现以专业为核心的思想。这也是继续深化校、(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管理重心继续下移,使系部成为真正教学实体,完善教学运行机制的必然。

同时,教学团队成为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最基本单位。一个专业(群)必须有一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因此,应搭建以专业为基点的学校教学管理框架,明晰校、(院)系教学管理运行职责,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校、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

三、“校、(院)系、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运行

(一)校级层面:组织决策主体

校级层面作为顶层设计,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控制、指导协调等,主要涉及两大模块。

1 规划决策模块

该模块包含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长办公会两个组织。校长作为学校最高行政领导,负责研究决定学校重大教学事项。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最高智囊机构,由校内外各领域专家组成,其在广泛收集有关学校各个方面材料数据基础上,对教学管理规划、重要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审议和评价、咨询和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供校长及校长办公会成员参考。

2 管制执行模块

该模块作为落实校级规划决策层的决策指令、指导监管教学系部的重要环节,主要由教务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教务处作为教学事务执行机构,全面行使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学校总体教学目标,具体操作学校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实训基地、教学队伍、教学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目标管理。教学工作委员会作为教学辅助管理机构,一方面负责指导教务处落实上级各项教学工作,另—方面综合协调学校各部门、各种资源,保障教学有效运行。

(二)系部层面:教学管理的重心

根据校、(院)系二级管理的要求,“校、(院)系、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模式突破校级集权模式,扩大基层教学自主权,实现学校管理重心与权力导向下移到专业,并根据专业发展和运行需要,配置相应人、财、物等资源,向专业倾斜,形成以专业为核心的良好教学运行机制。

1 系部机构:教学执行层

系部作为基层教学管理的实体,独立承担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单位。因此,系部应充分发挥系级教学工作委员会等的指导作用,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向,及时做好教学管理的适应性调整。同时加强系部教学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基层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进一步适应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做好专业级建设,比如在系部机构中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作为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等。

2 专业(群):教学等专业项目作业层

专业(群)作为“校、(院)系、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模式最底层的作业面,其有别于传统的行政存在实体,是以一个虚拟体形式存在,由不特定的教师个体聚合而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与专业相联系的职业鉴定机构、实践实训中心体等组成。他们接受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系级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并向系部负责;工作内容包含了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各教学单位以“专业(群)”为中心,各司其责,协同共建:专业教学团队以项目式进行专业教学标准化的教学活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及体系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立与专业相协调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实践实训中心围绕专业建设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成人教育与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等开发并创建以专业为单元的社会服务和校企合作等项目。

(三)教学团队:学校教学组织、管理、改革最基本单位

教学团队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学团队的目标指向,采用团队式、项目化运作。各团队由带头人发起,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自由有效凝聚,组建成教学团队,在明确学校重点扶持的课程或教学改革方向后,找准切入点,主动承担或自主申报运作项目,在专业、科研、实践等建设领域充分发挥改革、引领作用。教学团队的组建有助于优秀人才的培育,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势

(一)呈现“柔性化”特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该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在遵循权力分散平衡、职责分工合理的基础上,一改传统教学管理的固化形态,以校、(院)系、专业三级管理为主流地位,打破教师管理死板的系部化局面,形成横向贯通的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能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教师创造力,并且通过辅助参谋机构广集众智、汇积资源,可以高效地服务教学,服务社会。

(二)系部成为真正教学实体,形成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

由于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系部将处于教学管理运行中枢地位,原先高职院校底部厚重的教学组织必将由灵活的专业及教学团队替代。且项目化运行和利益导向,使得各种优质资源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使得执行层面系部和作业层面的教学团队能够拥有更多的支配使用权,产生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该模式体现了“责任性”特点,“责任”由学校覆盖到每个教师个体,极大地促进教学管理主体性及积极性的发挥,这将有利于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教学团队带动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按专业、课程等不同项目或任务组建成不同的教学团队,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师管理系部固化的现状,有利于实现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合理分离,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由于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教学改革带头人的核心和领导作用,承担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必将对学校教学改革产生示范和推动作用。

五、“校、(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组织模式运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相应保障机制,确保“校、(院)系、专业(群)、教学团队”各自职能的发挥

第一,学校与教务处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修订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系(部)要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自觉服务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第二,建立校、(院)系、专业、教学团队协调制度,通过院长办公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各职能部门运作真正落实专业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教学团队教学组织基本单位作用。第三,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统一教学理念、项目建设、专业评估,建立学校、(院)系、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等途径进行监督约束。

(二)提供各种保障,切实落实专业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建立专业带头人(负责人)机制。要确立专业负责人在专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明确管理职责和权利,强化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发展规划,课程与教学改革,团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的管理职权。第二,发挥专业设置的常设机构的职能,如专业咨询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第三,根据专业发展和运行需要,充实配置专业教师和专业管理机构、人员,为专业建设创造条件,树立专业的社会地位。第四,建立以专业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可按专业设置岗位,按岗位要求聘任教师,对品牌专业、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适当倾斜。第五,实行校内专业评估机制,以发现和改进专业建设中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

(三)营造氛围,给予教学团队相应的支持

第一,对教学团队建设要合理规划,重点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带头人。第二,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考核评价与淘汰机制,以绩效考评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和和运行机制,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有效激励,保证教学团队高效运转。

作者:高葵芬 黄振杰 辜跃辉

第二篇:财经类高职院校保险系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一、保险行业调研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设有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两个保险相关专业,其中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为2006年第一届招生的新专业。为了使保险类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保险人才的要求,两个专业针对保险行业的用人需求进行了调研。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行业专家对保险系专业设置的意见,保险系教师走访了多家保险公司及相关用人单位,接触了多位保险专家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并对专业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谈及保险系专业设置的问题时,不少专家认为保险实务专业和医疗保险专业的区别不是很大,在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当前保险市场和保险人才培养的需求,行业专家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种专业设置观点:

1.设置保险实务专业

在专业下根据保险公司业务需求开设人身保险方向、财产保险方向等课程。持这类观点的专家认为,保险系不宜开设过多专业,学生在掌握保险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方向性课程的学习即可,一般到二年级第二学期或三年级即可开设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个方向,另根据市场需求也可以增加其他更加具体的方向性课程。从保险行业目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来看,专家们认为保险人才的综合要求较高,不宜太专,更应该强调综合素质。

2.根据保险公司业务分类直接开设人身保险专业和财产保险专业

持这类观点的专家认为,目前保险公司按照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分业经营,而两类保险业务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有较大的区别,直接开设这两个专业可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业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可更加专业化,而保险公司在招聘上也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3.按照保险公司用人需求,按岗位确定专业或培养方向

例如开设讲师班、银保班、理财规划班等,持这类观点的专家认为,保险行业这几年发展迅猛,专业设置应该跟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应当根据保险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或者方向设置,按照岗位培养人才。

二、设有保险专业的各院校比较

全国开设保险系的院校有很多,但是多数都只开设保险或保险实务专业,之后另设方向性课程。例如,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专科类专业开设了保险实务和保险实务(风险管理和精算方向)。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位于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由于这所院校是全国唯一的保险专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细化,比如在商业保险系开设保险实务(分设核保核赔、汽车保险两个方向)、医疗保险实务、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等四大专业和两个方向。从设有医疗保险专业的院校来看,主要是医学院校,极少有其他院校。原因主要是医学院校有较强的医学师资队伍,而财经院校一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覆盖大金融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保险系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确实属于“少数派”。

三、调研分析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保险系的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保险市场的判断,对保险系不同的专业设置模式分别进行了优劣分析。

1.设置保险实务专业和医疗保险专业,即维持现状之分析

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于财经类院校的案例极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原有保险实务专业的基础上再开设医疗保险专业有其优势,也有弊端。我国的医疗保险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待开发市场,长期发展前景相当乐观。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可以培养相关岗位的专业性人才,特别是在健康管理、医学核保核赔等方面具有优势。相对于保险实务专业来说,偏向人身保险方向,更加专业化。

但是,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在就业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新专业设置时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方向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线工作岗位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外勤、内勤人岗位。而从06级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目前的市场实际需求来看,首先,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岗位对于人员的需求基本在本科以上,专科学生几乎没有报名资格,06级到目前为止没有学生能在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相关岗位取得就业意向;其次,商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没有预期快,发展并不顺畅,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给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造成了瓶颈,因此用人需求不强烈。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制约,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学生市场竞争力明显较弱,按照06级目前的就业趋势,能真正进入医疗保险相关岗位就业的是极少数,多数还集中在人身保险公司、银行订单、其他企业等相关岗位,专业对口率较低。此外,在原有保险实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确实存在一个专业的差异问题,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如何定位确实是一个课题。

2.只开设保险实务专业,后期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理财等培养方向

这样的专业设置可以培养保险综合性人才,而在二年级下或三年级开设的培养方向又保证了学生一定的专业性。但是这样的专业设置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专业性不强,学生接触了各类保险知识和技能,但都没有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如果仅仅依靠后期一年左右的方向性课程学习来弥补的话,时间比较紧张。保险实务专业曾经在05级采用过产险方向和寿险方向的培养模式,但收效并不明显。

3.直接开设人身保险专业和财产保险专业

由于目前保险公司都是按照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进行分业经营,两种业务的运作模式差别比较大。这种专业设置符合保险公司经营的特点,学生比较容易受到保险公司的青睐。通过这样的专业设置,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根据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业务拓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可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可以兼顾综合性和专业性,教师也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便于师资队伍的发展。

4.按岗位设置专业或者培养方向,根据保险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及时调整

这种专业设置模式最灵活,可以根据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对需求最旺盛的岗位直接进行培养。例如可以根据近年对人才需求开设银保业务、电话销售、组训等专业或培养方向,这种培养方式应该是最受保险公司欢迎的。不过,这种模式的操作难度也是最大的,一方面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相对学校的培养周期来说变化较快,专业或培养方向设置过于具体反而会比较被动;另一方面,频繁调整专业设置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系部发展需要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

四、保险系专业设置建议

经过保险系教师的认真讨论和研究,综合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和教育规律,认为应该保持专业设置相对稳定,并兼顾行业特点和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特点,综合考虑后基本认可直接设置人身保险专业和财产保险专业的专业设置模式,并对这种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良。

1.保险系开设人身保险专业(方向)和财产保险专业(方向)

根据业务差别和两类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人身保险专业可以专门开设销售技巧、组训、理财、员工福利计划等课程,而财产保险专业可以开设会计、建筑、汽车构造等课程。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使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掌握相关岗位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各专业在中后期均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养方向

在专业稳定的基础上,人身保险专业和财产保险专业可以分别就热门岗位或者保险公司急需岗位设置专门的培养方向,为保险公司输送专门的人才。例如,在人身保险专业课可设置银保方向、理财规划方向等课程,而在财产保险专业则可设置汽车保险方向、企财险方向、海上保险方向等课程。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冯芳怡

第三篇:学院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摘 要:本文立足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业设置的现状,对学院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财金系;专业设置;财务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张鸣良,男,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信息管理系教师,梅州市梅江区旭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会计。

财务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心。经济越发展,中小企业越发达,财务管理越重要。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会核算、懂管理、能决策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直接与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接的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职院校),在财金信息管理系(即财金系),以会计等专业为依托,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急需大批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总体呈现出“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两种态势。一方面,普通财会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市场上对于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能够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可见,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从广州来看,据广州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广州市实有私营企业244486户,注册资本(金)为37593545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大幅增长19.76%和44.25%;实有个体工商户661026户,资金总额为1166051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0.75%和16.66%。以上数据表明,2011年广州市中小企业总量以及规模都不断增大。“十二五”期间,广州还将继续涌现出一大批中小企业,同样也需要一大批会核算、懂管理、能决策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增设财务管理专业,是学院专业建设自觉服务地方经济、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现阶段,随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筹资和理财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这一背景下,在财务领域,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不再是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领域。这正是财务管理专业想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该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和将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相近专业的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

目前,广州的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会计专业改行过来的。由于专业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单纯拥有会计专业背景的财务管理人员很难适应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会计专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核算、报表生成,从微观层面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管理,动态地表现企业的资金运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等方面专门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则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在工商、金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筹划、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金融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尽管是相近专业,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也存在大面积交叉,但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素质结构、工作重心和侧重点不同,所以,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规定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在该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经大类(专业代码:62)中的财务会计类(子目、专业代码:6202)里面的一个专业(细目、专业代码:620201),首次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史上。

总而言之,学院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既符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又符合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规定。

二、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一)相近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的会计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的。目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系由会计、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4个专业和涉外会计一个专业方向组成,设有4个专业教研室,现有在校生3045人。从1995年建校开始,财金系就开设了会计专业(校级重点),经过16年发展,会计类(含会计、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专业正在成为学院的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由于财金系会计类专业基本功扎实,专业辐射能力强,社会美誉度较高,三年制高职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2011年,当年招生 839人,在校学生2249人。因此,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一方面可以完善会计类专业体系,使之专业门类更加齐全,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有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压力。

(二)师资队伍

财金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67名专任教师由教授、副教授、讲师、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及研究生组成,74%的教师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顶岗实践经历。近3年来,全系教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共计100多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0多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6项,校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主编和参编教材20多本,其中有2本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材两个系列共计9本,其中4本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2011年获得学院科研工作集体奖一项、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综上可知,财金系师资力量较强,结构合理,完全能够满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三)实训基地

两个部分。1、校内实训基地。已建成会计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校级重点),基地的实训室配备专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6人,全天候对学生开放,仅2009-2010学年度,学生在实训室参与实训就达到18万人次。该实训系统实操性强,互动性高,基本覆盖企业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从筹资管理到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收益分配,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实训系统得到仿真模拟实训。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同步实训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初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2、校外实训基地。财金系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深度合作关系。主要借助金蝶、用友、安正达及华都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人寿、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华西证券、海通证券等合作单位提供的优质资源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部分合作单位定向培养、批量吸收毕业生,校企之间合作向纵深推进。

(四)教学设备

学院投资400多万元,建成3个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实训室、5个共享实验实训室、1个模拟商业银行和4个会计技能训练及会计手工实验实训室,购置教学软件17套,能同时容纳600人实训。建成的校园网络平台已扩展到1000兆容量。上述这些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本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需要。

(五)图书资料

学院图书馆拥有纸质专业图书15万多册,专业中文期刊20多种,并设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系图书资料室,拥有纸质图书5000多册,学术期刊10余种。上述这些文献资料,能够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三、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

与其他院校开设的同类专业相比,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优势比较明显,定位准确,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很强,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色: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目前财金系已有22名“双师型”的专职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财金系拟以主干课程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以行业实际要求为目标来编写实操性更强的教材,根据职业具体运作过程建立模块化的教材体系,从而使学生“所学”在毕业后马上就能有“所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不断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很多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转变为主要在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同时,实践教学采取“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树立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监督的新理念。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所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监督,而应体现在对教学环节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的监督、教材编写或选用的监督、任课教师任职资格和授课效果的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和考核评价的监督、实习实训环节的监督等方面。

(四)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制度,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坚持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

(五)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企空间和文化的统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财金系拥有一支集会计学教授﹙含副教授﹚、讲师和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上学院地处广州花都区新华镇和狮岭镇接壤处,周边有以东风日产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基地、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物流运输业、有围绕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和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而形成的产业群,中小企业比比皆是。仅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从事皮革皮具原辅材料的生产性企业就有6200家,经营的商铺11000家,年产皮具超5亿只,销往世界五大洲,占欧洲中低档皮革箱包市场50%以上,年产值超120亿元,占全国1/3。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造了条件。财金系在认真考察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以会计类专业为依托,创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财务服务公司,准备开展以下工作:1.代办税务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手续,代办一般纳税人认证;2.代办纳税申报事宜;3.担任常年税务、会计顾问,提供会计、税务咨询服务;4.代理建账、记账、设计企业财务制度,为企业提供财务报表分析;5.代办减税、退税、免税事项;6.代办财产损失、投资损失鉴证,代办报批手续;7.开展税收筹划工作;8.培训财务人员财务、税收、会计等专业知识;9.协助企业进行改组、改造,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制度;10.开展网上税收、财务筹划、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金融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咨询服务;11.代理网上申报。财务服务公司的创立,为学生、教师、专业、学校、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现校企空间和文化的统一。这一创新做法,无论从办学的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看,都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它的推行将极大地提高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校企合作的空间,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为学生、教师、专业、学校、企业的发展拓展出一定的空间、创造出一定的有利条件。

四、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规划和措施

(一)关注经济发展

密切关注广州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

(二)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措施:一是加大从财务管理一线引进人才的力度;二是加大系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三)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先进的实习实验设备。提高设备使用率,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力争做到日常训练与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实际相对接,又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做到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满意”。

(四)深化教学改革

1.在理论教学上,要花大力气研究和把握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别是要多调查研究,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2.在实践教学上,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二是要继续探索现代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推进财务服务公司的建设。

五、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在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系,以会计等专业为依托,增设财务管理专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把财务管理办成特色专业,为打造以会计为核心的重点专业群,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促进广州经济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EB/OL].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信息管理系网站,2010-9.

作者:张鸣良

上一篇:财务会计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