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蛹成蝶——打开孩子自我学习数学之门

2022-09-11

我们不能主宰学生的思维方向, 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却把孩子当成是“容器”,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往里注入。 为了所谓的“课堂高效性”,老师们将教学活动简化到“最简单”的讲授教学。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该给孩子的是,让孩子能够实现自我蜕变的“生长”技能。

1难易适中,要让孩子 “吃得饱、吃得好”,更要 “ 消化吸收得好”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孩子望而生畏。 要在孩子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找难易程度适中内容。 如果学习的内容过于浅显,会让孩子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如果学习的内容过难,会严重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孩子应该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把桃子摘下”。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学习中,孩子对单位“1”的理解。 这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单位“1”的理解。 如果孩子的思维“站”在原地,那肯定一无所获。 这时我们老师要加强引导,让孩子的思维跳动起来。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自然数1 表示,一个苹果可以用自然数1 表示,出示4 个苹果。

4 个苹果还能用自然数表示吗? 有些孩子随口而出的肯定是“4”。

当然,即使是这样,你也不要着急,如果这时你将这4 个苹果装入一个盘子里……现在呢?

孩子也许就会恍然大悟。

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在对这些不同的“1”理解的过程中,孩子拾阶而上,思维不断的得到拓展。

2联系生活,渗透学科知识,培养孩子内在的数学素养

2.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既然数学和生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就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数学课本,而应该和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增强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行”、“垂直”这两节时,生活中包含着平行、垂直的图片很多,如门、窗、方桌等,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制成课件,在课堂导入时,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原来在平常的物体中竟隐含着“平行”、“垂直”等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导入课堂,使课堂学习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将这些生活元素整合到数学学习中来,让孩子在无意识中进入数学世界。 从熟悉的生活世界中进入到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来,孩子在思想上会感觉更加的轻松自然。

2.2 学科互渗,增强人文元素

数学学科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 它的存在依赖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大智慧”;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样要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完整。

例如:(1)在《圆的认识》学习中,老师在最后的知识拓展阶段给孩子渗透了中华的团圆思想, 使孩子们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人文素养。

(2) 在 《 轴对称图形 》 的学习中, 孩子们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动手制作熟悉的纸飞机,明白了轴对称的美以及它的生活意义。

这些非数学元素在数学教学中演绎着它们自己的作用,为单调的数学学习活动增添了几分动人的人文元素。

3培养孩子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创设孩子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生活中能自觉的应用所具有的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1)学习《小数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实践性的课后作业。 让孩子帮妈妈记录家中每日的开销,并进行日小结和月整理。 以此给妈妈提出一些节俭的建议。

(2)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孩子帮低年级同学加固晃动的桌子和凳子。 孩子不仅非常愿意去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而且还会更加深刻的牢记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时,孩子不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而且在不自觉中, 孩子也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元素。 久而久之, 孩子会形成一种不断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世界中,同时孩子更会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数学元素,形成自己探索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4留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加强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绝不是简单的将信息塞入孩子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作。 ”部分数学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亲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孩子探索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更应该是一对成长发展的共同体,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要融入孩子,做孩子的知心伙伴。 老师和孩子一起探索知识形成的奥秘。

用心关爱我们的学生,用情感化我们的学生,用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用胸怀容纳孩子成长的“坎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用外化的感性影响内化的理性,让情感服务我们的数学学习,构建开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数学学习氛围。 通过情感的感染,理性的引导,让孩子无意识中悟出数学学习之道。 退蛹成蝶——更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悟出成人之道。

摘要:“学习绝不是简单的将信息塞入孩子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作。”部分数学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亲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孩子探索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关键词:蜕变,自我成长,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 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上一篇: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下一篇:电梯安全现状与老旧电梯应科学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