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

2022-08-31

制度是前人经验与血泪的总结和提炼,是行为的基本准绳,必须执行到位。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讲授新课:

教师: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建立的?它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学生:看教材内容,归纳总结。

教师: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这就是说夏朝已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政权的权力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但是,夏朝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真正完备的国家是商朝。

那么,我们来看商朝。首先,同学们知道商是怎么建立的吗?

学生:略

教师:商朝建立后,完善了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内服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还有什么统治国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学生:略

教师:商朝建立以后,完善了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内服外服制度。内服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还有什么统治国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些问题。

教师: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商王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那什么是内服外服制度呢?

学生:回答内服、外服的概念。

教师:(解释商王是如何通过内服、外服进行统治的。这一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也是商王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是商王的统治根本。外服是商部族以外的方国。这些方国或者是依附与商部族的,或者是被商部族征服的。他们的首领即邦伯要听命于商王。由此,商王控制了方国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样,通过内服官员的设置,商王控制了自己的统治区域,通过外服,商王控制了各个方国。形成了以商王为中心的统治秩序。

除了内服外服制度以外,商朝还有没有其他的统治手段呢?

学生:略

教师:有,那就是利用宗教神权来统治国家。即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所以,商朝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其实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但是,商朝的方国联盟形式的内服外服制度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控制有限,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它们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正是由于这样的缺点,商朝最后被它的方国周部落所灭。大家有没有看过《封神榜》,在这部小说中,讲述的是周灭商的故事,一个强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让你来治理怎么进行?

学生:略

教师:请大家结合课本和《形势图》,来讲讲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分给哪些人?分封者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以上问题。

教师: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分封,就是帝王分地以封诸侯。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物资、武装和人口等。同时被分封的还有在周建立过程中立下战功的功臣以及一些古老的方国和前代的贵族,例如商的贵族等。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王和方国的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的作用:通过分封,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分封,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王的最高统治地位。

分封制的局限:诸侯国具有独立性和离心力,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咱们来做包青天--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教师: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这位官员的小儿子有继承权。那么什么是宗法制呢?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宗法制的内容。

教师: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所谓宗法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划分了明确的大宗和小宗体系。什么是大宗,什么是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是什么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念。

教师: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说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为尊贵,故嫡长子也被成为宗子。而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成为大宗。小宗则是相对与大宗而言的。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这样,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同时,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关于礼乐制度。同学们可以看小字方框里的介绍。 教师: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总结: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自夏朝开始,出现了国家。而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国家政权,夏商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政治制度。夏商两朝建立了方国联盟形式的内外服制度。西周修改了这一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了维护这种制度的礼乐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行,使王成为天下的共主。广大的劳动人民则成为王的臣民,并且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以后,为了继续统治和压榨劳动人民,统治者们不断的修改着自己的政治制度。

练习:(略)

第二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推荐)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教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新课讲授

导言部分:

1、中国古代的朝代:

2、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

3、解释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

导入新课:

导入1: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同学们知道这项伟大工程使我国确切的历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吗?从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这项工程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决了历史的悬疑问题。历史的发展也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例如在民国初年,我国考古学的严重落后,至使华夏文明的起源都有东来说,西进说等众说纷纭。 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吗?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吗?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那么夏商周的国家运作机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学家钱穆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一谈到封建制度就觉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来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学习这一制度(西方是政党选举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中国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户口调查一项;文武分职,军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国又是古已有之,亦属中国旧制中一项优良的传统;宗教信仰,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

导入2:同学们,你们的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去过祠堂,清明节有没有在祠堂参加过祭祖活动,如果有同学参加过请你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同学介绍)那么皇帝祭祖则是在课本上见到的插图太庙。那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样的活动呢?(夏商周)那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有关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夏: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2070——1600年,那时已经出现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权力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政治

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商:商部落首领成汤于前1600年带领部落族人灭夏,又征服周围的小方国,这样以商部落方国为中心统治周围的小方国,建立了一个方国联盟(即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存在于前1600——1046年。

请考虑几个问题:

1、假设你是商朝国王,你对本族部落和对其它部落小方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王权?(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就是商内部区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国的管理制度。)

2、商与其他方国是什么关系?(从殷卜辞反映的情况看,殷王国与其他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平等关系“比”,另一方面殷王国又凌驾于其他方国之上“令”,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其他方国交贡物,巡狩盟国,促裁争端,惩罚方国。控制力是有限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会发生战争。)

3、为什么商朝充满神权色彩?(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的有限。殷人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其他方国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战胜了方、土方、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显然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是更有力的观念武器。殷王是占卜的主体,也是庙祭活动的主体。王既是人,也是神,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4、现在让时间老人把我们带回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假如当时河水泛滥,良田被毁,饥民如潮,商王心急如焚,而你又是当时的一名官员,请你设计一句在早朝时的对白或一个动作。由学生各抒已见

5、

二、封邦建国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就大局而言,周王国与殷王国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换替:周由小邦上升为“共主”,殷由“共主”沦落为普通的邦国。可初建的周朝出现了动荡,周公平定了三监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才得以稳定局面。那么首先采取什么制度以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呢?即分封制。不管哪一种制度,周王一个目的是巩固王权和本族势力。

大家首先清楚西周的基本情况,大家有没有看过《封神榜》,在这部小说中,讲述的是周灭商的故事,那一个强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让你来治理怎么进行?当时没有先进的联系和交通工具,你可以做什么?(分封制)把什么进行分封?(土地和人民)

提问讨论: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受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与既存的方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后人将此一过程称为“褒封”。《史记·周本纪》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当时,这样的方国极多,可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与既存的异姓方国建立一种名分关系,组成新的方国联盟。分封异性功臣贵族是为了奖赏其功勋,并使其继续为巩固统治效力;分封先代帝王后裔是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周王只分封异姓邦国,那便与商代没有两样了,他们的区别在于,与此同时,

周王还“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国。周人为什么分封同姓方国?传统的说法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也与部族人口的不断衍生相关。)(内容: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诸侯要要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要继续分封。)

3、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开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4、(选择)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结果。)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新的生命诞生,自然就和他们的父母、长辈、兄姝、晚辈之间建立了同宗关系。“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相与之间,关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79~80页,学林出版社,1987。)

人类最初的权力是用强力取得的,是原始人群中的强者取得管理权,宗法制是人类告别动物时代的文明产物,是老幼有别、尊长有别、父子兄弟有别的产物。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黄帝时代是华夏族人口大爆炸时代,也是政治制度--宗法制社会管理方式的延伸爆炸时代,但是,随着人口的迅速扩张,完全自然的大宗管理小宗的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管理华夏族,因为大宗不一定发展得最好,不一定最有管理能力,血缘关系的自然权力取得形式发生了变化,禅让制产生了,这就是尧舜禹时代。禅让制是承认华夏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内成员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的产物,或者说,华夏族成员品德既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当领导。禅让制是领导提名的代议制公推公选制度,由于推选范围的局限性,领导提名的局限性,随着华夏族人口群的进一步扩大,用禅让制取得领导权的方式,已不能使许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讯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选举制度,同为华夏族的各枝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了,夏启第一个夺得最高领导权,宗法制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主要是确定继承权力的一种制度,如嫡长子继承制度等。这种继承制度由于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确定,划定等级地位,防止了同族对于权力、地位、财产的争夺。

正是因为有了分封制,才会有宗法制,在讲述宗法制之前,先请同学们当一回青天大人,判决一件遗产案件。此案是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学生阅读后进行分析,爵位应该归妻子生的儿子,家业主要也留给妻子生的儿子,大儿子也能有一定的家业。从而让学生理解嫡长子孙继承法则,并理解这是因为分封之下的产物。 因最上层向下分封,下层为上层进行保障。你认为这种做法合不合理,如果是现在,刚才的遗产案又怎样判?(大小儿子和女儿平均分配,体现平等和赡养义务)。的确,在宗法制下,就是因为你是出生的不同决定你不同的命运,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也有人试图改变这样的现状,你知道有什么例子吗?(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二子,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而成为皇帝,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抢到皇位)虽然宗法制有不足之处,但他还是有很大作用,请你分析一下其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所以宗法制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提问:

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3、结合课本11页的大宗小宗树状示意图解释大宗、小宗。

4、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5、纳说明宗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什么关系?(在周代,周天子(周王)为天下共主(中央最高领导人),王位(最高权力)由嫡长子继承,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其庶子被封为诸侯,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以国名等为氏。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位,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族内为大宗,以官名、辈份、采邑名为氏。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各级嫡长子都称为本家族的宗子,掌管全族的财权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统治领地内人民。)(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6、宗法制怎样来维护?(贡赋与礼乐制度。)

7、讨论:西周的封国和商代的方国有何不同?

最后通过学习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早期的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同时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第三篇: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解读】

宗法制和分封制:应该掌握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宗法体系的内容、宗法制的作用、维护宗法制的工具;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分封制的作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认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古代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从而得出关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结论: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 【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 。 (2)外服: 。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西周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分封制。 2.对象: 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 、 以及 等。

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诸侯国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国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作用:

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 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 --- -- ”的等级序列。 5.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①主要:巩固 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直接:解决贵族之间在 、 和 的矛盾。

2.概念: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亲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特点: 是最突出的特点;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等级森严。 4.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影响深远,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以宗法制为核心。

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4.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思维拓展】

1.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分析其实质以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西周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制度。

②在宗法制度下,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

③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②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制)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 【走进高考】 例1.(08北京卷,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解析:D。夏朝都城几经变更,商朝都城曾经五次迁都,周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夏商周都城无论怎么变迁,但都位于今天的黄河流域。 例2.(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例3.(2006广东,26,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周武王分封的同姓诸侯中,位于最北面的是

A .燕国 B .齐国 C .楚国 D .晋国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周王---卿---诸侯---士”的等级序列 B.“周王---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C.“周王、诸侯---卿---士”的等级序列 D.“周王---诸侯---士---卿”等级序列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5.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6.《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7.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①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观察右上图片,可获得的信息是①西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②西周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严密的礼制与刑罚制度③反映了西周等级森严的礼制④周礼以宗法制为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宗法制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10.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士 1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12.(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13.(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14. 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 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5.(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ABBAC CDAAB 11—14 . BBCB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7.(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刚开始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疏远,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 主要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后来成为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分) (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等。(8分) 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分)

第四篇:课堂检测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 史载:“益(当时一部分落首领)于启位,启杀之。”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

要影响是夏朝

A、 实行了禅让制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分封制

2、《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记载说,商的先祖“契”,是其母吞食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这实质上反映了

A、商朝的统治者愚昧无知B、商代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商王的祖先从事养禽业D、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

3、“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照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以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

4、假设甲、乙、丙、丁均是商周时代的人物,其中不可能被封为诸侯王的是

A、甲是商代贵族,曾领兵抵抗周的进攻B、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公认德才兼备

5、美国史学家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周朝乃中国历代最持久的政权。„„这个王朝(是)——封建诸侯的松弛联合。”材料中的“松弛联合”主要是因为

A、周王与诸侯建立了联盟政权B、各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自治权 C、周王不再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

D、各诸侯拥有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

6、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D、魏文侯任命吴起编练军队

7、“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周朝时期“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

8、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埠,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大国与小国B、同为大宗C、同为小宗D、大宗与小宗

9、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0、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放祥地之一。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华夏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

材料二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孙子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西省简称“秦”的来历是什么?哪些省的简称也与此有

关?举例说明。

(2)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重要制度?由材料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的两大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它们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C2B3B4D5B6A7B8D9B

10、(1)来历: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有关。山东省:鲁;山西省:晋

(2)制度: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五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识记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3.、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目标: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礼乐制的作用与影响,掌握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性。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宗法制

教学流程:

一、课初定向。

1、导入:问大家几个问题,为什么咱们中国人过年回家、清明祭祖、你称呼自己的亲人为爸爸妈妈大伯叔叔,这仅仅是对长辈的一种称呼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原因(引出血缘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早期制度的发展演变。

2、出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

二、自主先学(5分钟):学生快速看课本,整体感知,结合课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适当补充。(要达到:第一层次:了解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框架。第二层次:学生要做到明确哪些知识点会哪些有疑难。使学生在听课及老师在课堂处理时更有针对性。)

对于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简要梳理框架结构即可。学生上台说夏朝、商朝的政治制度,教师及时点拨。一个地方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中外服是不完全的,因为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还会与商发生战争。特别点出商的特点是以神权强化王权,举一个材料“商王宾于天”。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此我设计一个活动,“如果我是周王,我怎么做来巩固统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编排历史情景剧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及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展现出来。学生演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可以用文字资料或者课本的两幅插图进行辅助,减小难度)

四、拓展提升:出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出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小组讨论)(

1、神学特点;

2、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五、知识小结: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管理机制)商朝——内外服制度(内容、特点:以神权强化王权)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宗法制(目的、内容、核心、影响)(重点)

周礼(实质、作用)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巩固训练:做学案上的练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后反思。

上一篇:学生违纪处理协议书下一篇: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