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2024-04-21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篇1: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教学设计说课稿

威海工业新区苘山中学

刘红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描述是,“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知道”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了解”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夏商周三个王朝兴亡”是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及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夏朝的兴衰。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刚上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始发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开始独立思考问题,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但往往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无法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本质。生命化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为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提供适宜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应体现这一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个环节,如展示环节和讨论环节等,促使学生主动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教学目标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1、概述从 “ 禅让制 ” 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3、通过学习夏朝的建立,使学生初步认识国家的概念。

4、理解西周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奠定基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的兴衰;世袭制与禅让制。难点: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兴亡的历史性规律

(六)、评价方案

1、表现性评价

通过学生填写导学案自主学习提纲,做练习和交流展示,评价学生对夏商西周更替的相关知识,西周分封制的掌握情况。

2、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的展示情况,评价学生 对“ 禅让制 ” 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的概念,“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的理解。

3、终结性评价

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45人,即36人以上全部答对)。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采用问题导航式教学法

首先根据本课课题的“兴”与“亡”二字,设计了“自主先学 整理史料”的问题表格,引领学生对比分析“兴”与“亡”的国君及时间,然后再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展示历史,我主要采用以下多媒体展示:

1、用哪吒、姜太公等图片引出“封神演义”,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2、用商纣的图片,牧野之战的图片形象再现商纣的暴行,武王伐纣,临阵倒戈的历史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大禹治水图,听歌曲,提问画中的禹除了治水,还做了什么大事?由此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题,出示目标

1.首先分析课题涉及到几个朝代的兴亡? 2.出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兴亡线索-----自主先学 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学生自主看书八分钟后,展示交流并标记课本。注意:兴与亡的对比及由兴转衰的过渡。

2、细化知识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尽兴亡事(1)夏禹建国,步入奴隶社会

材料一:甲:听说了吗?禹王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乙:怎么会这样呢!按理应该是伯益,伯益不是大家一致推荐的呀?

甲:还不是禹王有私心,故意不让伯益担当重任,让他在群众中没有威信。丙:是呀,早就听说禹一直有意培养启,而且启的能力还行。乙:这世道呀,真是变了!材料二:启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得到权位,各族部落首领颇为不满。启发兵讨伐拒不承认自己地位的有扈氏部落,杀光其全部族人,众部落首领不敢再有异议。以夏后氏的地位为尊,并且每年要向夏后氏进贡牛羊粮食和奴隶,从此建立了一种以强力制国的国家的制度。

材料三:监狱、刑罚、军队、官吏,是组成国家的基本成分。古书上记载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说明夏朝已有刑法。由于一种新的制度建立,统治者依靠自己的势力强迫奴隶劳动,一时间社会的生产发展很快,夏王朝也很快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问题1:阅读材料一,这个“理”指的是什么?世道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2:阅读材料二、三,回答由于启在禹死后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用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招致一部分人的反对,那么夏朝是怎样维护自己的统治呢?其实质是什么?

小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2)商王迁都,成就世界大国(过渡)尽管通过强大的国家机构,强硬的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民的暴动和反抗,却无法从根源上消除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平息百姓的不满与怨气,夏朝统治400多年后,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阶级矛盾尖锐,部落纷纷叛离,夏朝迅速衰落下去,与此同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发动了推翻夏朝统治的战争,建立起新的王朝——商,这个王朝很有意思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都有一个小名,叫什么呢? 生:殷朝

师:大家知道它“小名”的由来吗? 生:盘庚迁殷得名

展示P29商都城分布示意图,讲解商王迁都的原因和地点。展示商朝发展,成为世界上大国的相关材料(图片和文字)殷墟地处冲积平原上,为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商朝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并且有出土文物证明的朝代,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帮助学生认识到商朝时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盛极一时的商朝也难逃灭亡的命运,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纣王惨败自杀而亡,周武王建立西周。(3)周天子分封,奴隶社会走向鼎盛

商朝灭亡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进入西周历史。(多媒体展示西周的疆域)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发现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

老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此大的疆域,周武王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巩固他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呢?请看“周天子的烦恼” 多媒体出示:“周天子的烦恼”——以周天子的口气表述出统治面临的问题,导出分封制。

问题1:周天子的烦恼是什么?

问题2:如果你是西周大臣,请为周天子献计献策(需详细说明你的方法)。问题3:想象你的方法会对西周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结:西周时奴隶社会步入鼎盛。

3、认识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轨迹 蕴藏玄机

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暴政,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4、总结建构 情感升华 学生谈收获 老师总结:(明线)师生共同借助多媒体绘制夏商西周历史年代尺(暗线)老师点出暗线

《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教学反思

《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每目包含的历史人物和典故都比较多,如大禹治水、商汤灭桀、盘庚迁殷、“酒池”“肉林”、武王伐纣、阵前倒戈、“姜太公钓鱼”、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激发兴趣。难点在于,在不介绍宗法制度的层面上,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西周的分封制?为此设置了“周天子的烦恼”的环节,让学生为周天子出谋划策,便于学生掌握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明线,本课首先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靡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涉及内容较多,学生根据问题自学、讨论,解决了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夏、商、西周的灭亡时间、最后的国君、被谁所灭。师生互动完成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奴隶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构成了本课的暗线,上课过程中抓住暗线,突出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突出了重点,表面上理解分封制,实际上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难点,这也是我所思考的、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生命化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主导地位虽不容怀疑,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替代。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我们就能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主体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篇2: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篇3: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摘 要:世界文明史经历了三大时代,即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与之相对应,我国古代兵器亦经历了石兵、铜兵、铁兵三个阶段,而青铜兵器的产生发展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青铜兵器文化对现代产品美学进行设计分析,从现代产品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兵器的民族风貌和文化特征。

关键词:夏商周;青铜兵器;美学分析

1 夏商周青铜兵器文化源起的美学背景

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的过渡阶段。人们已经逐渐掌握冶炼红铜、制作铜器的技术,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齐家文化,均有铜器的遗迹。青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从“铜石并用时代”逐渐向“青铜时代”过渡,还意味着人类已逐渐从蒙昧走向文明,以青铜器为载体在新石器时代觉醒的审美意识将在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下的“青铜文化”中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2 青铜兵器对餐具设计的美学分析

设计美学是指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内容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设计的美与丑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设计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产品设计要满足人的不单单是物质功能,还要多姿多彩的精神功能,其主要从形式美学、功能美学、材质美学、技术美学四个方面分析。

3 设计展开

3.1 设计定位

兵器是在战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餐具作为饮食礼仪工具之一,是家居生活的必需品,有着人类饮食文化渊源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餐具具有各自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是特定文化语境和艺术形态的缩影,表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一种状。餐具形态的本质也就是实在的物质性与人的精神性的统一,只有当餐具形态具备的意义及其物质功能与人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时,其形态的设计才是成功的。在设计餐具的形态时,要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以更合理的形态结构增强功能的价值。美的形态与良好功能的完美结合是餐具设计主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选取餐具作为本次设计的产品载体,来表现人与人之间要注重礼节,对和谐进行诠释,突出和谐社会的主题。

夏商周青铜兵器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其给后期铁兵器奠定了基础,同时青铜兵器形式、形态多样,各具特色。本文选取兵器盾、鞭、叉、剑为本次的设计元素,将青铜兵器在现代餐具设计中展现出来,表现和谐的主题。

第一,青铜兵器。夏商周青铜兵器美学内涵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基础,其精髓影响着现代美学观念,为“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即可提取和谐的特色。

第二,色彩。铜兵器主要以青色为主,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即可提取庄重的特色。

第三,餐具。刀、叉、筷、勺、盘是饮食礼仪文化中必备工具之一,是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即可提取精致的特色。

通过对青铜兵器的调研,对餐具的特性进行分析,其是现代家居生活中必不缺少的物件,也是现代生活品质的象征,即可提取餐具典雅这一特性。

设计的关键词——和谐、庄重、典雅,是本次设计的核心理念。

3.2 产品辅助形分析

本次设计中采用铜兵器盾、鞭、叉、剑的形态特征为本次设计的整体造型,以青铜兵器中兽面纹、龙纹为本次设计的装饰纹样。

3.3 材质分析

结合餐具的特点,当代餐具仍以陶瓷为主,但仍有多种材质出现,如玻璃、不锈钢、木质、竹制等。这些不同的材质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如玻璃餐具的晶莹剔透,竹质、木质的自然纯朴,不锈钢餐具的冷漠却不缺乏科技感等。在盘子的设计上采用陶瓷工艺,在刀、叉、筷、勺的设计上则采用不锈钢与塑料的结合,来体现当代产品富有历史文化的时尚感。

3.4 色彩分析

在当代餐具的设计中,色彩作为设计的一种感性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当代餐具色彩设计的功能性与情感性。色彩的设计应与功能、造型、装饰相统一,注重色彩联想,从而调节味觉,增强人的食欲,改善就餐环境。因此,在盘子的设计上采用青色瓷器,表现整个产品的庄重性,在刀、叉、筷、勺上以不锈钢原色为主,而在工具手握位置,则采用黑、红的稳重对比来表现餐具典雅的特性。

3.5 功能分析

餐具是用于饮食的工具,其在造型上将传统青铜兵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充分结合起来,功能上“以人为核心”,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掌握人体的生理特性(人体手部人机、视觉特性)及操作时的人机尺度。所以,在设计中,将兵器的“形”态和色彩运用在餐具操作时的位置,清晰的操作标牌可以为人们的使用提供方便,如在勺子的设计上,将兵器鞭的鞭节形态运用在勺子操作位置,采用龙纹纹饰布置在手柄展示产品的装饰美;在叉子的设计上,采用兵器“叉”的形态,将两者进行功能美结合;在筷子的设计上,运用兵器“双剑合一”的理念,使产品在“合”与“分”的情况下呈现出两种状态;在盘子的设计上,运用盾的“形”态,它的形态分为圆形和方圆,并具有共同特性,功能上同样存在相同之处,盾是战争中用来防御的工具,牌子用作餐具是盛放食物的,其由形到功能,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刀的设计上,采用兵器青龙偃月刀,两者的功能都能切开物品,具有共性。

3.6 形式分析

餐具在造型上借助盾、鞭、叉、剑的形态特征而造型,在纹饰上,讲究对称均衡特性,使战斗工具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注重礼仪的工具。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注重产品外部形式美,更要准确掌握点、线、面的使用,来贯穿整个设计的尺度与比例、均衡与稳定、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学。在本次餐具设计中,首先造型讲究对称方式,给人在使用中的一种均衡感,运用青、黑、红色彩,瓷器与不锈钢材质突出主体,使餐具产品具有形式美。

3.7 效果图展示

3.8 计说明

通过铜兵器盾、鞭、剑、叉的“形”为本次设计整体造型,筷子借助兵器为辅助形,双刀、叉依次借助盾、青龙偃月刀、叉辅助形,勺子将鞭的形态运用到手握处;在色彩上,采用青龙偃月刀特色,以青色为整体色调,以突出无论是兵器还是餐具都具有的庄重性;在纹样上,采取“青铜时代”标志性兽面纹与龙纹,其中龙纹是权力的象征,运用到餐具中,从而突出餐具不仅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典雅的生活方式。将兵器和餐具有效结合起来,能够突出和谐、注重礼仪的主题。

4 结语

篇4: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七年级历史教师万玉玲,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夏朝的兴衰。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三)、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说教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授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3、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电脑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最后由学生讲述“道路以目”的故事,并表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教训。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五)(二)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三)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四)、巩固练习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五)、感悟历史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2、夏桀的暴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都

3、暴君商纣

4、文王任贤到武王伐纣

三、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2、等级制

篇5:夏商西周的兴亡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说教材,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主要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知道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知道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进步性,体会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残酷性;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难点: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二、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刚升上初中,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但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20页嫦娥奔月的故事,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问题“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主要以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线索,适当调整课本子母顺序进行讲授新课。

1、夏朝的兴衰

首先,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夏朝建立于何时吗?”激发学生思维,温故而知新。接着展示禹的图片以及夏朝的地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观察,说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师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况。而学习这个子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会设计一个动脑筋环节“奴隶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到这已经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进而由教师补充奴隶社会的时间范围(夏商周春秋)。然后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坐骑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并且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2、商汤灭夏

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商朝建立于何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是如何统治商朝的?商朝的统治有一直延续下去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情境下掌握知识。同时展示商朝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找出商朝的都城、地理位置和范围等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看书中商纣王施行暴行、骄奢淫欲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商朝被西周取而代之的原因。并且过渡到第三部分的学习。

3、武王伐纣

在这里我主要展示牧野之战的图片,借讲述牧野大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西周建立的过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过渡到本课难点的学习——分封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层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难点。同时利用教材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尝试标出每一层人的身份,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课堂总结:通过板书结构,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尝试回忆夏商西周更替的时间以及顺序,并且结合教师的引导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与探究一制作表格。

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

虽然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是非感和其为权利而战的思想,但基础知识仍是需要掌握的,至少是应该有一个大体了解的。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讨论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在本课中你喜欢哪些历史人物,不喜欢哪些历史人物,说出你的理由。”“请你比较一下武王伐纣和商汤灭夏有何相同点?”这是三个能力题。对学生

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当然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要言之有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开拓视野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是学生对材料把握程度的一个汇总。根据本课的学习,搜集资料,联系现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学生可能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从网上得到多种图文资料,但如何辨别真伪,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能力增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篇6:《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后反思

青铜峡市回民中学:闫军

本周二我进行了本学期的组内公开课,执教内容是初一的《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次我们组内开展的是“同课异构”,所以组内老师都讲这一课,我第一个参加讲课,所以对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现结合教学设计思路和实际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教材地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点是理清朝代更替线索,难点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的制定:

本课学习目标分为(1)知识目标:记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过程与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兴亡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商汤攻夏和武王伐纣获胜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出示动脑筋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四、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五、反思

篇7:夏商周的美玉

我们先从“玉”字讲起。从甲骨文就有“玉”字了,跟今天这个“玉”字,有一点区别,没有那个“点”儿,就是“王”字。小篆,三横“王”,等距的为玉;上面两横挨着近,下面一横离着远,那念“王”。“玉”和“王”都没有那个点。所以,偏旁部首中,不点这个点,叫斜玉旁。除非用在下面,比如璧字、玺字,底下是玉。凡是跟斜玉旁相关的字,90%都跟玉有关。我们举几个例子:玖,斜玉边,一个长久的久。玖的本义是仅次于玉的黑色美石。《诗经》里:“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琼玖就是美玉。你给我一个李子,我给你一个美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琼瑶两个字都是斜玉边,你给我一桃,我就给你一个美玉。古人比我们仗义,给个桃就换块玉。现在说投桃报李,你给我一个桃,我就给你个李子,肯定是等价的(图1)。

(1)

比如“”字,和的,就是一种美玉的名字。比如,“理”字,治理的理,本义是制玉。再比如“瑞”字,祥瑞的瑞,瑞是玉的信物,这很重要。从秦朝起,一直到清朝的宣统,国家的信誉,都是用玉来表示的,所以叫玉玺,就源于这个瑞字。再有“球”字,就更有意思了,球,足球、篮球的球,是美玉的名字。而古代踢的球,是一个毛字边的“”。它不是充气的,里面就是毛团,用皮子绷起来可以踢。

认识偏旁部首,对我们理解玉的古义非常有好处。后来当王字出现的时候,为了区别这个玉,就加了这一个点,这是玉字的来历。

从夏代起,中华民族就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在近两千年的奴隶社会中,玉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是兵器的增加,比如斧、戚、钺、刀、戈。兵器为什么增加呢?它表明社会矛盾的加剧,有阶级,有国家,就有冲突。怎么解决这些冲突呢?当时就是靠武力,所以兵器变得非常重要。用玉器做兵器,并不是用它来打仗,而是作为一种礼仪性的“兵器”,表明己方的强大。这类象征兵器的玉器,能有多大呢?现在存世的,能够看到的,大约65厘米长。玉器是非常脆的,再锋利也不能用于战争,一砍就折了。它在腥风血雨的战争中,是一种象征,显示王权的力量。

我碰到过一个人,他说,马先生,我这儿有一件非常出色的玉器,能不能给鉴定一下?我说可以,你带来。他不远万里,把这东西带到中国来。我一看,是一把七孔刀。是个工艺品,不是文物。他的七孔刀刀面平整,每个孔都钻得非常等距、圆滑。我说这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工艺品。你摆放在家里可以,但不具有收藏价值。他还有点不服气,说我这东西挺老的,我在国外的古董店里买的呀。我说,你看看历史上的七孔刀,那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最重要的玉器。你们注意看,它的七个孔距离是不等的。古人不会拿尺子量好,再一个一个打眼。你这个刀,是拿尺子量出的距离,七孔是等距的,肯定是工人在钻床上加工的。

七孔刀,是对夏代玉器的一个总结,为商代的玉器奠定了基础。夏代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我们对夏代的文物,知之甚少(图2)。

(2)

商代经历了500多年,商代文化,主要是玉器文化。出土过很多商代文物,最重要的一个墓是殷商大墓——妇好墓。这个墓是1976年在河南安阳的小屯被发掘的。它是商代23代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的墓(图3)。

(3)女将军的随葬品如此丰厚

怎么确定这个墓主人是妇好呢?因为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有“妇好”两个字,专家学者确定这就是妇好墓。妇好当时也是个大将军,说起来跟花木兰差不多,女中豪杰,经常带兵出征。

妇好是个爱玉的人,妇好墓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有500多件是佩玉,玉的品种五花八门。专家学者也无法对这些玉一一解释,毕竟商代离我们太远了。

玉器的功能,到了商代,就比较清晰了。有祭祀、礼仪、佩饰、陈设、生产、殉葬等功能。

妇好墓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玉人,跪坐着,专业术语叫“跽坐”。这是一个圆雕的玉件,所谓圆雕就是立体雕,转着圈地上下都能看;浮雕,是突出一个平面,看突起的这个纹饰;再是透雕,一定是镂空的。大致分为这三种:圆雕、浮雕、透雕(图4)。

(4)

妇好墓的玉人,在《周礼》的《考工记》中有记载:“王室设玉作”。就是王室设了玉的作坊,管理和制造玉的人叫“玉人”。奴隶社会到了商代,社会出现了重要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因为有了分工,才有了这些作坊的出现,才有了一些以工为生的人。妇好的这个玉人,因为有名,所以就有大量仿制。这个玉人背上有一个东西,侧面看得很清楚,伸出一个柄形器。专家不知道是什么,所以只好定一个名:柄形器。

有两个解释,第一,说这个玉人就是妇好,她身后的柄型器,是一个礼仪用器,她作为礼仪形象,出来的时候,要别一个东西。第二个解释,说这个不是妇好,是一个巫师。这件东西,就是一个法器。

后来西周时期的晋国大墓,也出土了一个类似站着的玉人,也有一个柄形器,是一个龙头。就有专家认为,这个东西不是西周的,是商代的,商代的遗物。这个专家不是凭空而说,史书上有记载:“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说周武王打败商,带回很多战利品,有很多玉。

因为妇好墓有名,所以商代的这种玉人,作伪特别多,我见过很多人,拿这个东西给我看。有一个人跟我关系很好,拿了一个商代玉人给我看。我说,你这个东西一定不真,因为跟妇好墓的太接近了,尺寸、纹饰,甚至连面目的神态,都是一样的,几乎没有这样的重复概率。

从商代的玉,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就是人类对自身的关注。你看玉的童年时期,人类关注的是身外事物,如对神、自然的关注,对人的自身反而不怎么关注。到了商代,大量的玉人出现了,使艺术上升了一个高度。

人类对自身的关注,使商代玉变成了身份的象征,这一点尤为重要。妇好墓出土了很奇特的东西,推翻了我们过去一些看法。我们过去认为,利用玉的天然色泽的时候叫俏色,或者叫巧色。比如说一块白玉,上面有一块黄,用这块黄做了仙鹤头上的鹤顶红。原来认为这种做工,是明清时工艺进步才出现的。但妇好墓以事实,改变了这种说法,出土了一个俏色乌龟。它利用天然色,模仿乌龟的壳,这个白玉,是乌龟的四肢(图5)。

(5)借势作玉 巧夺天工

周代的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制定了新措施,规范了一套礼仪,这就是《周礼》的出现。《周礼》规定不同的玉,有不同的地位,使玉器成为等级差别的标志,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对于祭祀,《周礼》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天地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生存依赖于天地。四方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我们看一下,苍璧、黄琮,礼天是用璧,礼地是用琮。东方、南方,圭、璋,两个尖的为璋(图6)。

(6)

看完这六件东西,我们就知道古人的方位了,天地,东南西北。中国古代的文献中,记载方位都按这个顺序。

有些东西,可以稍稍作一些解释。比如璋,《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孩,叫“弄瓦之喜”。有点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

《说文》中:“以玉为信也”,就是用玉来表示诚信。国家最高的权力,是用玉玺表现的,我们个人的信,都是盖章。所以中国人过去不讲究签名,讲究盖章。我记得小时候去领什么东西,都带一个章,不认签名。西方人是认签名,不认章的。这就是我们的玉文化所带给我们的。为什么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呢?主要是要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最虚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诚信,这是你看不到的。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就是你看不出来他怎么想的。怎么表现这个诚信呢?一定要有一种礼仪,从玉器中提炼出来一个章。历史上有大量的名章,尤其汉代以后的,都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文物。我们将来讲到汉朝的时候,会讲玉章的特殊功能。

由于人对神的未知,做一些礼仪,呼风唤雨,祈求风调雨顺。一旦下雨了,就认为上天守信用了,所以就叫“祥瑞”。“天降祥瑞”,“瑞雪兆丰年”,觉得自然跟人之间沟通了,能够遵守信誉。

后来人与自然的这些关系,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一种信任关系。1992年,山西晋城有计划地挖掘一群西周晋侯古墓。一共19座,都是侯及夫人的墓。有一个墓出土玉器800多件,许多东西在没开掘之前无法想象。比如,出土了一匹玉马。汉代以后的马,都呈动态状。《马踏飞燕》是国家旅游的标志,是非常动态的。但西周的这个马,是静态的。马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用来运输,耕地,打仗。国家之间发生了冲突就要打仗,打仗,重要的是兵器,马在那时候可以视为兵器。那时它是移动最快,最有力量的兵器。所以马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得到尊重,就是这个原因。今天说你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这么来的(图7)。

(7)

一尊西周时期的马,它是一个圆雕的、立体的。妇好墓出土马没有?出土了,它是一个薄片,跟这个马的工艺不能比,可以看出来,西周时期工艺的进步。

中华民族自古喜爱厚葬,尤其在汉代以前,有点好东西非得埋到地下去。因为这种厚葬的制度,我们才得以看到几千年前非常重要的灿烂文明。比如玉器,在《周礼》中有规定:“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璋搁在头部,因为埋葬的时候,人是躺着的。所以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上,是腹部,什么搁在腹上呢?是琮,璧就搁在后背了。“盖取象方明神之也”,把方位都给你设定了(图8)。

(8)

中国人用玉殓葬,是一种文化。第一,古人认为,玉是致密的,是温润的,有特殊的防腐功能。过去甚至有些人认为,把玉磨成粉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呢,可以防止灵魂出壳。我们将来会讲到“玉塞”,就是把死者身上的腔、孔都用玉塞上,保护肉体不腐。第二,古人认为,除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可用玉炫耀财富。尤其是璧,有的墓里面出土很多同样的璧,就是炫耀财富。

晋侯大墓出土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玉覆面”。根据死者五官位置,把玉片缝在一块丝绸或麻布上,蒙在死者的脸上。眼睛、鼻子、嘴等五官位置都有。最多的一组有79块玉,以前从没有发现过。这种玉覆面,带来了一种文化。延续到后来,辽代人很喜欢用金属做一个覆面盖在脸上(图9)。

(9)块块美玉 各得其所

到了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形式,是什么呢?就是组佩,所谓“组佩”,很容易理解,由两块以上的玉组成。当时的组佩,是大量的玉,一堆玉,用丝线连在一起,挂在身上。《礼记·经解》中说“行步则有环佩之声”,说的是走路的时候,玉佩之间互相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很好听。佩者就要注意仪表和风范。挂上一组玉配,动作稍微一大,就响,变得不雅。除了看着美,听着也要美。古人在重大场合,礼仪要求比我们今天严格。现在有的人出席重要场合,穿一件圆领衫就进去了,这在古时是绝对不允许的。为什么要有这种组佩出现呢?就是限制你的行为。追求视觉和听觉的美,不仅是这种组佩,诗歌中也有这样的诗,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美就来自声音和颜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声音的美,“一行白鹭上青天”是颜色的美(图10)。

(10)玉佩具有的丰富内涵,使现代饰品相形见绌

由于组佩的地位和它的市场价值,很多人就试图找到这样的组佩。我就碰到一个朋友,拿来了给我看,说马先生,我买了一套组佩,您给瞧瞧,看看缺什么不缺。严格地说,组佩没有一定的定制,不是必须有多少件东西,可能会因人而异。我说,你这个东西应该不真。他说为什么呢?我说,因为在你送来之前,我看别人也拿了一套,跟你这个差不多,所以你这套也不真。有人在做假,知道组佩对于收藏者的诱惑是极大的。我买一块玉,人家说这是一组,就剩下这一块了,心里会有很多惋惜。如果你有一组佩,你就会十分满足。但这种欲望被商人利用的时候,你就可能会出现误判。

《周礼》是中华文明重要经典。《周礼》使我们后来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篇8:1.4夏商西周的兴亡_导学案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目标】

1、看教材能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时间,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2、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学习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夏朝建立者是 定都,历时400年而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 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 性质是国家。

3、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 朝为朝。

5、前

6、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材料解析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课堂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始自()

A.禹B.启C.桀D.汤

2、施用“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启B.桀C.纣D.周厉王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禹B.启C.汤D.周武王

4、任用姜尚,使国力逐步强大的是()

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平王D.周厉王

5、下列历史人物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舜—禹—桀—启B.舜—禹—启—桀

C.禹—舜—启—桀D.启—禹—舜—桀

6、牧野之战为哪一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A.夏B.商C.西周D.东周7、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的明君是:(A.黄帝B.启C.商汤D.周文王

四、课堂反思:)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青铜器的发展、代表及特点,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认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

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代表及其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是

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

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

发达。

4、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

动力是。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1、据考古学家发现,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青铜器存在。请根据以有关青铜器的知识回答:

(1)我国青铜器的出现和繁荣时期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2)写出我国青铜器的代表。

(3)我国青铜器工艺的特点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

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

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四、课堂反思: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 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情况。

【学习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楚称霸。

【学习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3、齐桓公任用为相,积极进行改革,以“”为口号,扩大疆 界,发展齐国势力。

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与之有关的成语是,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打败了晋国,做了中 原霸主。

5、战国七雄分别是:。

6、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三个诸侯国。

7、公元年,和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赵军

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国的进攻。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三、课堂练习

1、春秋的霸主中,最先称霸的人是()

A.秦穆公B.楚庄王C.晋文公D.齐桓公

2、在齐桓公争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A.商鞅B.孙膑C.管仲D.孙武

3、晋文公确定霸主地位的标志是()

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

A.秦孝公B.齐桓公C.宋襄公D.晋文公

5、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③④⑤

6、“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7、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伍子胥B.勾践C.孙武D.夫差

8、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燕B.楚、韩、赵

C.齐、楚、秦D.韩、赵、魏

9、“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篇9: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_____。

③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

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二.自主选择一题,进行回答。

主题一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主题二:讨论:

篇10: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识记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3.、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目标: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的作用与影响,掌握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性。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宗法制

教学流程:

一、课初定向。

1、导入:问大家几个问题,为什么咱们中国人过年回家、清明祭祖、你称呼自己的亲人为爸爸妈妈大伯叔叔,这仅仅是对长辈的一种称呼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原因(引出血缘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早期制度的发展演变。

2、出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

二、自主先学(5分钟):学生快速看课本,整体感知,结合课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适当补充。(要达到:第一层次:了解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框架。第二层次:学生要做到明确哪些知识点会哪些有疑难。使学生在听课及老师在课堂处理时更有针对性。)

对于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简要梳理框架结构即可。学生上台说夏朝、商朝的政治制度,教师及时点拨。一个地方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中外服是不完全的,因为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还会与商发生战争。特别点出商的特点是以神权强化王权,举一个材料“商王宾于天”。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此我设计一个活动,“如果我是周王,我怎么做来巩固统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编排历史情景剧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及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展现出来。学生演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可以用文字资料或者课本的两幅插图进行辅助,减小难度)

四、拓展提升:出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出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小组讨论)(1、神学特点;

2、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五、知识小结: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管理机制)商朝——内外服制度(内容、特点:以神权强化王权)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宗法制(目的、内容、核心、影响)(重点)

周礼(实质、作用)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巩固训练:做学案上的练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篇11:夏商:世界有它温情的一面

“倚着六里桥破败的栏杆,看潮汐吞吐着阴霾暮色。火烧云挂上远处的桠杈,像一些浆过的棉絮。稍近一些,一直叼着月牙的白头翁绕梁而飞,扰乱了鸽群的秩序。岸上拥满了人,黄昏充满了腥气……”上海作家夏商用六年时间,循着曾经的记忆写下这部40余万字、上下两卷的《东岸纪事》,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浦东市井小民的悲喜生活。

相比重大的主题,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是夏商一直关注的。“我特别喜欢写些细节,微小的微妙的东西。我认为好的文学基本都是靠细节撑起来的。”

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无迹可寻,只能凭记忆寻绳摸索。这是许多作家的故乡情结,以文字还原曾经的记忆。夏商也不例外,他去浦东寻找儿时的故乡,已经完全消失了。“我们现在一方面在享受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便捷,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失去。”夏商说,小时候谁家过生日都会端一碗面到邻居家去;有个头昏脑热的,家里没人,邻居就会帮着送到医院去。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感情逐渐消失了,他搬到浦西住了七八年的公寓房,却不知道邻居是谁,见面也形同陌路。

让老浦东在纸上复活是夏商的愿望。他翻出曾经的旧照片,看着当年的场景,仿佛重新置身旧日时光,更多了几分感慨。这些珍贵的照片,是他的故乡存在过的最后印证。夏商搬到浦西的这个时期正是浦东剧烈变化的高峰期,偶尔回浦东会发现,变化中的浦东和小时候的记忆不一样了,变得越来越陌生。开发前的浦东,只是一块蛮荒之地,而浦西是全国重要的轻工业城市,以及远东的商业名城,经过30年开发,浦东完全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父母当年造的那座老房子,也永远消失了。尽管是一江之隔,这份乡愁还是浓得化不开。

曾经的浦东乡间,偶有尸体从江面漂过,青蛙和蝴蝶拉开了夏天的序幕。夏商把印象中影影绰绰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放到纸上的浦东来。贫穷却淳朴的民风,交通的不便,小孩子捉鱼、逮知了、抓蟋蟀,打群架,少年夏商小时候干的“坏事”也不少。这是现在的上海城里小孩所没有的经历,包括他自己的儿子。但夏商并不想在纸页上做单纯的怀旧,而是展现看到的一些人性、心灵的细微变化。因着这份记忆的重量,《东岸纪事》唤起了很多老上海人的情感共鸣,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就称,这是一部改写了“上海文学”的长篇佳作,是近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有时候写140字比写1000字还难

如果把夏商的《东岸纪事》比作一道大菜,那么新近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两本随笔集《银色笔记》、《时间草稿》就是两款精美甜品。

《银色笔记》是夏商在1992-1994年间在《文汇电影时报》所开专栏的首次结集。成书距离专栏20多年,很多观点发生了变化,夏商利用一个夏天,几乎重写了一遍,作为一位小说家向电影的致敬。

如果说《银色笔记》展现了夏商理性思辨的一面,《时间草稿》则展现了夏商感性细腻的一面,这是他在微博中写的一组诗意短章。在感性的文字中,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表达,常常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被掩藏起来,这是一个作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这个当中有几大主题,一个是我对情感的认知,另一类就是和时事有关,这个都是表达我对世界的一个看法,世界既有残忍的这一面,也有它温情的一面。”夏商说。

在这140字的表达中,夏商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文章写长相对是容易的,写短很难。在140字的篇幅当中,你要写出一个道理,既要完整还带有诗意、哲理,有的时候写一篇文章要花好长时间,因为首先要有一个饱满的情绪,一个完整的想法,再对文字进行推敲。所以有时候写140字比写1000字还难。”

夏商相信,好文章还是改出来的。他称,对文字一直比较迷恋,在文字锤炼上花很多功夫。“因为我觉得,人生主题就这些。为什么一个作家可以常写常新?就是他语言表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个是有道理的。不是一句一句把它抄下来,抄的是世事的常识,再通过个人有个性地表达出来。语言风格不一样就导致了你的叙事风格不一样。再加上你的角度,就会发生很大的差异。”

篇12: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4年考试说明】

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预习案】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夏:前2070(公元前21世纪前期,禹建立夏朝。

启夺得王位标志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商:前1600年建立,前1046武王伐纣灭商。

周: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都城镐(陕西西安)。少数民族犬戎灭西周(周幽王)东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221秦统一六国。

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看看西周分封示意图)

(分封制的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为纽带,与宗法制相辅相成)(1)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周初分封者是谁?周武王和周公旦(3)分封的对象:王族成员(主要)、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周初受封的诸侯的权利:得到土地和人民,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积极作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森严等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6)消极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形成地方分裂割据。(7)破解:秦灭六国,实现统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3、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概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合一,相辅相成。

(5)宗法制度实质: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6)影响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尊老爱幼、寻根问祖、祭祀祖先、家谱、祠堂、姓氏等都反映宗法观念)

4、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5、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主要指商朝),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研习案】

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西周推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 2014年青阳中学高一历史学案

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孟子· 告子》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材料四:(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4)材料四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5)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了哪两种政治制度?

材料二: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 王国维《商周制度论》

(2)材料二反映出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利弊?

指出立贤能者为君胜于立长,量才干任用胜于凭资格,但是最终还是不能用最好的措施来实行,是因为害怕这样做让人有借口轻易发起争端,这种弊端实在更加大了。(非答案)材料三:“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众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社会在政治上具有什么特点?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从血缘上看是兄弟关系,从政治上看是从属关系,形成“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权结构。材料四: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 2 2014年青阳中学高一历史学案

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上一篇:西施教材10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设计下一篇:军兵种知识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