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手机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与手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每月手机消费较高;课堂期间养成玩手机的习惯以及手机没带或没电时,会感到焦虑等手机依赖现象。且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诚信水平、社会责任感、消费习惯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第一篇:大学生与手机论文

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调查问卷分析与对策

摘 要: 从大学生消费现状、使用手机媒体的频率、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上网目的、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态度、大学生对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工作的看法、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常用软件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手机媒体 大学生 调查问卷 思想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手机媒体成为自互联网之后对其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的新载体。从狭义上看,手机新媒体指依靠无线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发送及接受文字、图像、视音频等各类信息的移动信息终端;从广义上看,手机新媒体是依靠无线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发送及接收文字、图像、视音频等各类信息的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信息展示平台、信息传播者、信息受众之间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1]。

大学生作为对新信息和新载体最敏感的群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笔者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一、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理工科在校学生,大多是来自苏北的90后独生子女。本次调查一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5份,有效问卷144份。其中男生52人,女生92人。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1)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近60%的同学手机平均每月的消费大概为50元—100元。(2)52.1%的同学每月的生活消费大概是500元—1000元。(3)72.9%的同学每款手机平均使用寿命为2年左右。(4)88.5%的同学使用手机的价位1000元左右。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结论:大多数同学来自苏北贫困家庭,且平时比较节俭,每月生活费不高,手机媒体消费只占每月生活费的10%左右,所以可以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作用。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频率调查

(1)被调查的大学生中,75%的同学经常上网。(2)58.5%的同学上课偶尔玩手机,21.5%的同学上课经常玩手机。(3)48.5%的同学认为周边有同学沉溺于网络中。(4)40%的同学每天大约花2小时在电脑网络上。具体见图1。(5)在“课外时间你通常做什么?(最多选3项)”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大多数选择上网。具体见图2。

图1 每天在网络所花时间调查

图2 课外安排调查

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频率调查结论: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人数及频率较高,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手机媒体,想方设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1)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22.8%的学生认为电脑网络大大改变了日常生活规律。(2)有25.7%的学生平时不上网但有点想上网。(3)有22%的学生认为上网有利于学习。具体见图3。(4)10.7%的学生因为深夜上网而睡眠不足。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结论:网络对一些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干预、正确引导,通过移动网络传递正能量,让同学们通过手机媒体潜移默化地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人生态度。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可塑性的成长阶段,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大学不再像以前一样躲在“象牙塔”里。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较为传统媒体时代面临更多的价值选择,这给我们学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网络社交建立更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全方位掌握学生信息和思想动态极其重要,因此,学生工作者应通过辅导员博客、空间与班会总结等思想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在不额外增加学生工作者负担的同时,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丰富工作的内容[2]。

(四)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

(1)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近20%的学生平均每天玩1小时以上的网络游戏。(2)大学生上网做得最多(或花时最长)的是看信息、聊天、打游戏、看电影、听歌等。具体见图4。(3)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如手机QQ、微博、微信等手机软件)与朋友联系。

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结论:大学生大多会通过手机媒体(如手机QQ、微博、微信等手机软件)与朋友联系、看信息、聊天、打游戏等,而且近20%的学生平均每天玩1小时以上的网络游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开展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的动机及行为。

图3 上网对你学习的影响

图4 上网花时最长的是什么

(五)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态度调查

(1)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数对网上不文明行为厌恶,但也有32.1%视而不见,无所谓。(2)50%的同学看见正能量的帖子会仔细阅读并转发。(3)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网友负面的帖子不会仔细看或直接跳过。

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态度调查结论:值得庆幸的是,50%的大学生看见正能量的帖子会仔细阅读并转发,大多数大学生对网上不文明行为厌恶,对待网友发布的负面帖子不会仔细看或直接跳过,但也有32.1%的大学生对此无所谓。学生工作者应对这些学生予以关注,激发正气。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阅读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所以要对每个大学生负责,特别要重点关注转发负面帖子的同学。

(六)大学生对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工作的看法

(1)47.2%的同学对老师通过网络做思想工作抱无所谓的认识,有42.1%的同学认为老师通过网络做思想工作有一定效果,但也有10.7%的同学对老师通过网络做思想工作反感。(2)32.8%的同学希望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交流。

大学生对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工作的看法的结论:大多数大学生对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工作不反对,有三成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他们可能认为有些话当面不便说的话,通过网络表述比较好。

(七)手机媒体常用软件调查

(1)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社交软件是QQ、飞信、微博等。(2)50%左右的大学生经常通过手机媒体与朋友联系。(3)在常见手机媒体中,45%的大学生现阶段最希望通过手机QQ与老师交流,其次才是微信等。

手机媒体常用软件调查结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社交软件是QQ,而且通过QQ与朋友联系的方式最普遍,50%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手机QQ与老师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QQ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三、结论

大学生手机媒体消费占每月生活费的比例不高,充分地发挥了手机媒体的作用。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人数及频率较高,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手机媒体,想方设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网络对一些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干预、正确引导,通过移动网络传播正能量,让同学们通过手机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人生态度。

通过调查还发现,50%的大学生看见正能量的帖子会仔细阅读并转发,大多数大学生对网上不文明行为厌恶,对网友发布的负面帖子不会仔细看或直接跳过,大多数大学生对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工作表示认可,有三成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使有些当面不便说的话,能够通过网络表述。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社交软件是QQ,并有近一半学生希望通过手机QQ与老师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QQ、微信等途径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总之,高校要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媒体平台,利用手机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学会新媒体的运用[3]。

参考文献:

[1]应江勇.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载体——手机新媒体.通信企业管理,2009.02.

[2]于锐.如何运用手机媒体调整学生工作思路.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10,5.

[3]陆红霞.手机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文教资料,2014,5.

基金项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类课题《手机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13-S-HF-10。

作者:计建洪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每月手机消费较高;课堂期间养成玩手机的习惯以及手机没带或没电时,会感到焦虑等手机依赖现象。且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诚信水平、社会责任感、消费习惯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手机依赖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问卷调查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必备工具。大学生由于其发展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手机也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并且因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大学生手机依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借助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学生的调查样本数据,在全面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矫正大学生手机使用不良行为,消除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研设计

本文选择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品牌选择、价格、购买手机关注要素、手机使用功能、经常浏览的内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每月消费金额数、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上课时间使用手机频率、手机没带或没带的负面反应)以及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和消除大学生依赖的对策建议等内容。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貂蝉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以学院每个专业的学生总数作为基准,设置样本框,然后在样本框内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1份,剔除21份无效问卷,获得300份有效问卷。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审计学和统计学分别获得有效问卷数为38份、58份、62份、67份、43份和32份。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首先采用格朗巴哈α系数和Cuttman分半信度系数检验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达到0.7835和0.8124,通过显著性检验。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问卷相关因素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45%,超过80%的标准,即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衡量采用每月消费金额数、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现状、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四个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接下来本文通过上述四个指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就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看,3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手机使用时间选择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4.7%、25.3%、43.3%和26.7%。即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一般在3个小时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相对较长。

其次,就大学生每月消费金额数看,调查问卷将大学生手机每月直接消费划分为50元以下,50~100元和100元以上三个层次。各层次对应的大学生人数分别为88人、152人和60人。即大学生每月手机消费水平主要在50~100元之间,总体来说大学生每月手机直接消费水平偏高。

第三,就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频率来看,根据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9位大学生表示其在上课期间经常玩手机,有181位大学生表示其在上课期间偶尔玩手机,仅仅有30位大学生表示上课期间从来不玩手机。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的习惯。

最后,大学生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来看,本文中,大学生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采用用“手机没电、没带或停机时,是否会有焦虑感。”这一问题进行衡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3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7位大学生表示当自己手机没电、没带或者停机时,会感到非常焦躁,有115位大学生表示会焦躁,有53位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感受一般,仅有43位大学生表示当自己手机没电、没带或者停机时,不会或者非常不会感到焦躁。因此,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也已经逐步显现。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负面影响调查分析

上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现状,并且手机依赖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本章节重点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下降,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养成惰性思维,冷落现实人际交往,造成不诚信现象频发,责任感淡薄以及养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等。因此,论文通过检验大学生手机惰性与上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惰性的负面影响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来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成绩下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不诚信现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冷落现实人际交往和责任感淡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养成惰性思维和形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程度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众多负面影响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形成惰性思维(0.860)、形成不良学习习惯(0.517)、冷落现实人际交往(0.462)、形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0.372)、学习成绩下降(0.261)、责任感淡薄(0.179)和造成大学生不诚信行为(0.115)。即首先,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通过手机搜索答案”的学习方式造成大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大学生长期通过手机交流,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当中,造成大学生冷落现实交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人与人的距离的问题也明显显现;第三,大学生因手机使用消费而造成的学生从众消费、及时消费和攀比消费等心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已经养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在社会中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最后,大学生因手机依赖造成的不诚信问题和责任感淡薄的问题虽然尚不严重,仅在少数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可以预见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呈现出逐步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每月手机消费较高;课堂期间养成玩手机的习惯以及手机没带或没电时,会感到焦虑等手机依赖现象。并且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诚信水平、社会责任感、消费习惯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迫在眉睫。而要想有效消除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大学生自身、学校、家长以及政府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严格控制自己手机使用的时间和费用,坚决在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积极参加面对面的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学校应该规范学校课堂纪律,提升老师上课质量,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家长应该鼓励子女积极参加面对面的文化活动,时刻关注子女的动态,并协助老师帮助学生消除手机依赖的问题;政府则应该加强垃圾短息管理和加大手机游戏监督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3]黄玉莉.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

[4]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郑智勇(1996-),男,安徽马鞍山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

作者:郑智勇

第三篇: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手机短信已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并在高校学生中普及开来。本文以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状况调查为切入口,进一步探讨了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危害,同时提出了解决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短信 危害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手机短信息(SMS)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手机短信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份来自《新周刊》的调查结果显示,20到25岁年龄是短信使用比例最高的群体,达到89%,而大学生正好契合这个群体的年龄特征[1]。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一族使用频率最高的联系交流方式。作为新型的交流方式,手机短信使用在校园内广为蔓延,同学之间通过短信联络感情,加深相互的了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让人担忧的问题。鉴于此,进行手机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短信使用状况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浙江沿海某高校121名学生。平均年龄22.1岁,其中男生74人,女生47人;文科62人,理科59人;农村39人,城镇38人,城市38人;(6人没填此项)大一25人,大二21人,大三74人。(11人没填此项)

1.2 方法:采取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短信使用动机、时间、年限、时间段选择以及发送短信数目、短信使用后的行为反应。访谈采取个案法和座谈法。

1.3 施测过程和统计方法:调查者向被试者集体发放问卷,不计姓名、不限时间,采取当场回收的方式。然后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短信使用动机

不同的人使用手机短信的目的不同。为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动机,我们采用了赖昀等人的研究标准[2]。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使用短信主要为了省钱、方便和短信能自由发挥、自主控制;也有部分大学生出于手机短信能消遣、打发时间、能含蓄表达感情、隐蔽安全等原因而使用手机短信。手机短信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把手机短信当作闲聊的沟通工具,这一研究结果与黄才炎、严标宾的基本一致[3]。

2.2 短信发送量

从短信每月发送数目来看,经调查,小于300条的占31.7%;300—800条的占40.8%;800—1200条的占10.0%;大于1200条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发送短信在800条以下,在正常的使用范畴之内,但少数学生因迷恋短信而长时间发送短信。

2.3 短信使用时间量

从使用短信时间来看,调查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周使用短信时间11.661小时。其中5小时以下的有27.4%,5到10小时的有29.1%,而10小时以上的有43.6%。从中可知,接近一半的学生长时间使用短信进行交往。在谈到正常发送短信的时间上,有一半同学认为每周使用手机短信应该控制在8个小时以内。

2.4短信使用时间段

表4可知,选择白天休息时间发送短信的人有29.4%。晚上时间安排上,53.8%的学生选择在这一时间段发送信息,而这一时间往往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好时间。选择在课堂时间发送的人有16.8%,虽然人不多,但足以见其趋势,课堂是学习的关键,许多学生由于不喜欢教师课堂风格或其他原因选择在课堂发送短信,这样正常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从笔者观察来看,在课堂发送短信的实际人数可能会超出这一统计数据。

2.5短信使用行为反应

为了调查大学生使用短信的行为反应,我们设计了题为“当您手机失灵或忘带您的反应”的项目,统计表明,选择“无所谓”的占41.7%,“好像缺了什么”的占52.8%,“很焦虑”的占5.5%。从中可知,部分学生对手机短信存在一定的依赖感,他们时不时地会察看手机。

二、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的危害

手机短信在给大学生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情感上的满足以外,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具体说来,短信对大学生的负性影响表现为:

一方面,手机短信对身体健康产生了负性影响。部分同学经常收发短信,拇指长时间运动于键盘之间,出现酸疼,拇指肌腱劳损。这主要与手机按键的设置有关。由于手机体积小,分配给按键的面积就小得多,单个按键的体积也小,因此在发收短信时,拇指就不得不在小范围内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也加剧拇指肌腱等特定部位的劳损程度[4]。同时也可能造成手关节疼痛而肿胀,进而感觉整个身体都不舒服,医学上称”狭窄性腱鞘炎”。在调查中约17%的短信使用者感觉自己在发送短信时曾有过此类现象。一些大学生在熄灯后发送短信,有甚者竟发到凌晨,睡眠严重不足,使生活秩序被打乱。而且手机屏幕较小,在熄灯后和走路时发送短信,眼视力严重降低,诱发青光眼等眼疾。通过对7名月发送短信在1200条以上的大学生进行眼视力测试,结果发现平均视力在4.0左右。对于女性来说,还容易发生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异常。另外,据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精神学家研究认为,“信息狂”在大脑承载了超负荷的信息量,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人的智商下降[5]。

另一方面,手机短信对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调查显示,一些短信依赖者往往内心压抑、孤独,从而导致感情内隐冷漠,角色上自我混乱,道德上自我失范,交往上自我封闭,评价上自我贬低,行为上不合理的使用短信,造成心理上受害。

1. 短信依赖影响学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整日沉溺于收发短信,严重影响学习,部分学生对手机短信产生了依赖。往往表现为平日里无精打采,即使设置震动也会时常拿出手机看看是否有短信,一看到短信整个人处于亢奋状态,回复后就在等待短信。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平均每周用于收发短信的时间为11.661小时,最多为63.0小时;从发送时间上看,16.8%的大学生收发短信在课堂,其中文科类学生课堂上发送短信为73%;发送数量上平均每月发送短信695.75条,最多的有2500条。部分同学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花在短信闲聊上,哪有精力和时间来读书?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变化很大,学生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短信依赖,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人生的轨迹恐怕就不一样了。

2. 短信使人缺少交往。短信使用者通过短信与他人交流感情,而忽视了与身边人的交往。这种利用短信交流代替直接正面交流,会使他们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懂得尊重别人。由于短信交往不能发现对方的表情变化,使人的行为盲目,从而造成道德情感冷漠、非理性行为激增,人格异化加剧等问题。同时研究也显示,神经质与担心时间(即等待短信回复的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即神经质越高的人忍受等待时间的限度越低,对短信回复的需求越是紧迫,使之人格异化[6]。

三、建议与对策

1. 积极引导,提高大学生短信使用的正确性

毋庸置疑,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利弊参半,像一把双刃剑,有正反面,问题在于如何的正确使用和看待它。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短信的作用,积极利用短信为自身服务,要充分认识到迷恋手机短信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短信,提高对短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避免不良短信对大学生产生负性影响。再次,要使大学生养成科学、理智地使用短信的好习惯。每天发送短信的时间不宜过长,做到该关机时应关机。同时也要合理分配发送短信的时间,不应在课堂上、熄灯后发送,应该以学业为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从调查来看,许多学生长时间使用短信大多是因为无事可做而发送短信。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丰富校园生活,使学生脱离无聊的困境,在校园中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其个性得到释放,增进同学之间真实的交流和沟通,加强人际交往的锻炼,这样学生在发送短信上的时间将会大大减少,短信依赖也将大大减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不在消遣,而是以文化为载体,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利用学生在手机短信使用中体现出的创造力,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3. 健全心理辅助机制,加强教学管理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开展健康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交际范围小、人际能力低、厌倦学习的学生更应该提高他们对外界事务的兴趣。其次,加大短信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对短信依赖者设计专门的心理咨询方法,为短信使用者在开始难以摆脱短信时或对短信开始有迷恋时提供援助;社会要加强手机短信使用的法制建设,电信公司要对不健康短信进行过滤处理,从而形成学校、社会、本人三方共同关注短信心理健康体系。再次,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与教改建设,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改善滞后的教学手段,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标准,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两课”的学习兴趣,把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成才上来,使大学生短信使用与身心健康密切联系起来,避免对短信形成依赖。

参考文献:

[1] [2] 赖昀,王颖曜,王莎莎.上海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情况调查[J].新闻记者,2004,(2).

[3]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3期.

[4]收发“短信”综合症[EB/OL]搜狐健康网,http://health.sohu.com/01/17/harticle17 381701.shtml.

[5]短信成杀手?警惕手机依赖症[EB/OL]深圳新闻网,http://ft163.com/shownews.as p?newsid=2916

[6]陈少华等.手机短信交往与人格特质[J].心理学探新,2005,(3).

致谢:感谢浙江海洋学院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包陶迅副教授、恩师王廷书教授、师兄李建华博士对本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浙江海洋学院学术科技项目共青团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课题

作者:励 琰 叶 芳 鲁莉苹

上一篇:建筑工程法律论文下一篇:财务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