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022-08-27

第一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一体化

改革征地制度,我们对此特别拥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仅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而且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侵害农户权益,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制度,提高征用补偿标准,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针对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各地代表们发表了各自观点。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表示,城镇化具有多重联动效应,是新阶段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发展的强劲引擎。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同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保障均衡。山东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要紧紧抓住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要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王金财强调,第四协作组各成员单位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区县协作的重中之重,帮助中心镇进一步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保持原有镇街协作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侧重、重点联系”的原则,进一步实施区镇重点联系,确保中心镇建设顺利推进,在共促城镇化建设上下功夫。要紧扣“四化同步”的发展导向,共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共兴电子商务,更加注重推动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共促信息化发展上下功夫。要着眼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帮助中心镇、中心村和经济薄弱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共促规模化经营上下功夫。要继续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推动各级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促均等化服务上下功夫。要坚持县企合作、“飞地”开发、产品直销等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在构建协作双赢机制上创出特色、创出亮点,在共促长效化协作上下功夫。

农业产业化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途径,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达到互利共赢。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创新提高阶段,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由松散型利益关系向紧密型联结转变,由注重单一环节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转变,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

金融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针。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业应当加强金融支持和改善金融服务,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金融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担当了支持和服务现代经济的重要角色,其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金融业要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为这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金融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也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第二篇:陈锡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陈锡文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我国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尔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判断和要求作出了深刻阐述。此后,就有了一系列以前难以想象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精神指引下,近1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也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年总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到2011年的11424亿斤,年均增产350多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从2003年的2622元提高到2011年的6977元,年均增收540多元,尤其是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有所缩小。同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乃至举家外出到城镇定居的种种束缚正在加快解除。到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已突破2.5亿人,其中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已突破3000万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行业产业工人中的主体力量。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和进城务工经商,不仅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加强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交融,更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与2002年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了7000多万人,乡村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降低了1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由此扩大了20%以上。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达2963.4元,占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2.5%。与2000年相比,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了2261.1元,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同期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收入增加了1794.7元,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了17.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

近1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主要得益于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出台。从彻底免除农业税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实行对种粮农民生产的直接补贴到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从提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从大幅度提高农村扶贫标准,到分类指导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等,广大农民在这些方面多少年的期盼开始得到实现,这使得蕴藏在亿万农民群众中最丰厚的发展动力得到了极大调动,由此也就造就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这个新的黄金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是我们继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宝贵财富。

二、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基础

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粮、棉、油、糖、肉、奶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在逐步增加。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按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计算,目前进口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已相当于我国在境外利用了6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加强与农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合作都有利。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必须有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发展我国农业,再靠增加水土资源和化肥等投入,不仅余地已经很小,而且还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础上,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培育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加各方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长的能力。

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受市场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的产业,也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重大的产业。我国农业目前总体上经营规模狭小、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快速积累资金的能力,仅靠农民的力量难以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低,这必须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2年至今,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1万公里,经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已覆盖95%的农户,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万户,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5300万贫困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在2012年底对农村实现全覆盖。但总的看,国家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等级低、缺乏有效管理养护机制等问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制度虽已经建立,但其服务和保障的水平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使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让农民能够更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当年的收入增长额达到了1058元,是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首次超过千元的一年。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3倍。这个差距虽比2009年的3.33倍、2010年的3.23倍有所缩小,但仍显示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难度之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就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渠道解决农民增收中的难题。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突出矛盾有三个,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民家庭经营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2000年为36.6%,2010年为42.6%,2011年为45.8%。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措施,提高务农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农民创业和扩大生产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并在提供技术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支持农民发展各种开发式农业、规模种养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农业等,帮助农民从合理利用农村多种资源中增加收入。三是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仍面临一系列困难。要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空间,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和各项合法权益,降低他们在外的生活成本,着力提高农民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比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后,尽管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离脱贫致富仍有相当大距离。国家在公布新的扶贫开发纲要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农村的扶贫标准,并把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实行特殊政策的西藏、新疆南疆地区和四省藏区确定为今后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力度,努力完成新纲要提出的各项扶贫开发任务。

四、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城乡两方面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改革,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业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更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2011年,我国第

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89.9%,城镇化率已达51.3%。在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尽快改变从农业农村中提取发展资金的做法,而且要加大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方向推进城乡改革和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

第三篇:我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看法

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系统总结了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如果没有全省农民的富裕,广东要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兑现了。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始终是我省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对于发展我省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要解决“三农”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包括政策和资金向农村倾斜,同时认真研究农民增收计划,通过支农惠农政策、小额贴息贷款、加大技术扶持,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的落实等一系列的支农举措,进一步推进农业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管理,防止增产减收问题的出现。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

第四篇:建设正果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走新型城市发展道路调研材料

中共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概括为5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其中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一体化,把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曹鉴燎在增城市第十四届人大会二次会议上表示,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是增城未来发展的主线和主方向。根据广州、增城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求,我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充分认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建设美丽乡村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工业与农业

1 互促共赢的城市化,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广州7434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农村土地面积占了67%;在800多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230万,占了29%。广大农村是今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底”和主战场。如果农村凋零、农业衰退、农民不富,广州的转型升级就缺了一条腿,幸福广州就成为一句空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也要让生活更美好,这才是广州走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要义所在。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光,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国际大都市广州繁华的一面世人皆知。然而,广州也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在数以千计的农村,仍然有大量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破旧危。广州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财富,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放大了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凸显。正在探索新型城市化之路的广州必须要改变农村面貌,让广大农民也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如市政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乡村外表的保护与改造,而是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快农

2 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市民的同等权利,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这是广州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则在于政府加大对农村的反哺力度,并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自身造血能力。

二、我镇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工作

万庆良书记在天津考察新型城市化发展时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习天津华明镇的思路、机制、做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公共服务,要针对各个镇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正果镇结合自身实际,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一)着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杨再高表示,“如果把城中村和北部山区农村环境卫生解决之后,广州城市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是创新思路、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现实选择,是建设美丽乡村有效途径。我镇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为主体、社为基础、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通过制定《正果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3 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加强我镇农村的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章立制、环卫经费、环卫队伍、卫生要求、垃圾处理、应急管理等七方面内容,形成领导、投入、保洁、巡查、奖励“五到位”的管理模式,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环境基础。

(二)以何屋村为试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镇何屋村是广州东北部与惠州龙门县接壤的一个行政村,增江自村边蜿蜒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增江第一湾”美景,村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何仙姑祠、务本堂等岭南特色古宗祠保留较为较完整,旅游资源丰富。我镇拟以何屋村为试点,按照统一规划、节约集约用地的总体思路,将该村划分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耕作区、琵琶洲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产业区、游客体验配套区等五大功能区,同时以山泉水厂投入运营和聚龙庄建设二大龙头工程建设为主抓手,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开展沿线、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各功能区,把何屋村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并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我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三)加大生猪养殖综合整治力度。正果镇位于增江上游,属水源保护区,但我镇辖区内散、小、乱养猪场较多,污染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生态养殖、规

4 范养殖、规模养殖、适度发展”的要求,一是对散、小、乱等小规模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坚决取缔;二是对于大型生猪养殖场进行规范性建设,做好配套环保设施,限期办理所有有关养殖要求的牌照,对限期内仍达不到环保等要求的,坚决取缔;三是清理整治期间,原则上停止新建生猪养殖项目的审批,任何企业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再新建、扩建和改建不符合环保、国土规划的生猪养殖场。以此理顺畜牧管理体制,有效防治生猪养殖污染,有效防控动物疫情,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增强村民幸福感为前提,这要求我镇必须努力打造一支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创新基层服务管理体系。2011年成立农村综合事务中心,对农村事务进行“网格”化管理,实行驻村督导员包村责任制,将人员和资源下沉,由驻村督导员和村干部定期驻点服务村民,让村民足不出户能满足日常办事需求,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及时处理群众诉求,跟踪诉求的落实和提供服务管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工作总原则,对矛盾及时化解和处理,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服务管理。

(五)全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万庆良书记指出,

5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结合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否则如果仅仅把村子外表做得漂亮了,农民还是很贫穷,这样的美丽乡村就没有意义了,只是政绩工程而已。借助天河区、恒大地产集团对我镇结对帮扶的契机,我镇举全镇之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其中恒大地产集团以援建特色街商铺返租形式捐赠了310万元,解决了我镇2011年31条贫困村每村10万元以上集体收入的目标。天河区、其他企业帮扶的项目以“公司+农户+市场”和“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为村和村民获得稳定收入。庙尾的火龙果和贵妃鸡基地、麻冚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和平村的蔬菜示范基地、麦村金钱龟养殖点、黄塘村肉鸽良种繁殖点及投资3000万的何屋村山泉水厂等一批“造血”项目初见成效,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存在问题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过程中,我镇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存在困难。广州一共有1142个行政村,所有的村都想着依靠政府投资,财政压力无疑将不堪重负,尤其我镇属山区镇,31个村都是贫困村,数量庞大的乡村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二是农村干部能力不足。在政府投入资金建设过程中,

6 需要信誉好、威望高、执行力强的优秀村干部落实推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村民意识有待加强。整治乡村面貌对村民来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益,村民们大都不愿出钱,工作村民的意见很难统一,不配合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各村建设特色不够。由于缺乏建设用地,各村的建设项目模式单一,未能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村庄整治和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构想和要求

一是要落实领导责任。镇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加强协调配合,自觉地将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投身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要加大投入保障。要多渠道筹资破解乡村建设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名镇名村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整合,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点倾斜、集聚,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

7 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的力量源泉,决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要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把握农民群众所思所想,解决农民群众所急所需,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建设美丽乡村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决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第五篇: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大全)

文章标题: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

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百强县理应率先突破就“三农”看“三农”的意识,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迅速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胶南为理念,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工业主导、集群带动,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持组团式布局、集群化发展,构筑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市国民经济总量的60%、地方财政收入的75%、税收总额的80%以上来自工业。

——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规划开发了临港产业加工区、董家口重工业、灵山卫造船、王台纺机物流“四个产业基地”,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引进了中国铝业集团再生铝、海尔600万台/年家电生产基地、美国普洛斯物流、德国蒂森克虏伯风力发电设备等一批内外资大项目,成为胶南最大的产业承载平台。其中临港产业加工区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已完成投资50亿元,建成、在建工业厂房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吸纳1.8万人就业。今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可突破100亿元。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扶持大企业将配套产业向农村转移、辐射,延伸生产链,壮大机械装备制造、食品与药物、家电电子、橡胶化工、船舶汽车、钢铁及有色金属“六个产业群”,带动镇村发展配套企业1500多家。以隐珠镇泰发集团为龙头的手推车制造企业达到350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3万多人,是全省十大特色产业群之一,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30以上。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近三年带动发展各类家庭工厂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1家,达到570家;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4家,过10亿元的4家,过30亿元的2家;税收过千万元的49家,过百万元的238家。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科技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去年落实科技三项经费2140万元,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东海药业公司被列为国家微生态药物产业化示范基地,拥有4个863计划项目。明月海藻集团被列为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海藻酸盐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位。琅琊台集团衣糠酸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市有8个项目涉及国家863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1%。

组团发展、以城带乡,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组团发展,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让生活在郊区的农民比城里人更有幸福感。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立足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已被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未来将建成规划控制区面积384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依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东接、北扩、南展”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开发建设市区、灵山卫、泊里、王台四个城市组团,形成多点带动格局,辐射带动13处镇429个村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抓好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国家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社会化吃水、滨海交通公路建设、204国道拓宽改造、“同三”高速公路建设等工程。全市81的村通自来水、77%的村通柏油路、村村通有线电视和电话。今年探索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实施村级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户沼气池建设试点工程,带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首批抓好50个试点村建设。在建设方式上,借鉴韩国经验,政府补助水泥等部分建筑材料,由各村组织实施,抓好整治排水设施以及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其他村重点借鉴海青镇大陈村开展“送你三颗幸福树,清走门前三大堆”、宋家岭村“搭上葡萄架、幸福我的家”活动的做法,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集中清理“三大堆”,开展造林绿化,改善村容村貌。铁山、隐珠等10处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山东省环境优美镇”称号。设立2000万元库区移民村专项扶持发展基金,力争用5年时间解决库区移民村生产条件差和贫困落后问题。

富民优先、扶持创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创造条件引导农民打工谋发展,创业促致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在12%以上。

——以工带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狠抓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引进、培植力度,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0多家,其中华菱、康大5家龙头企业列入国家开发办重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

市经济开发区食品小区集聚3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一个外向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去年完成农副产品出口额1.5亿美元。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订单农业”发展到23万亩,深海抗风浪网箱达到806个,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基地。近几年年均新造林10万亩,达到96万亩,实现人均一亩多林,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以工促农加快转移劳动力。一方面,通过发展壮大镇驻地经济,培植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使农民就近转移。泊里镇通过引进建设全省最大的乡镇购物超市,年营业额近4000万元,镇驻地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另一方面,抓好在职农民工再培训,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近几年,市镇每年拿出1000万元,采用“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模式,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年均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全市80的青壮年劳力实现了就业转移。

——放活发展“创业经济”。一是抓住水、电、路、通信、技能“五个要素”,市财政三年累计投入5亿元,为农民创业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为农民创业提供机会。三是抓好信用社和供销社“两社”建设,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服务。近几年,全市年均新增农民创业“小老板”5000人,年均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着力构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保证让大多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实施了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生活救助等10项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市2万名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市财政安排3800万元,建立推行了覆盖10万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工建设“老党员之家”,对建国前孤寡老党员实行集中供养。

——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财政年均安排2亿多元用于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统筹发放、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为农村小学生统一配设85辆班车,全市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7%,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达到5.5万人,其中民办学校黄海职业学院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典型学校。今年再新建改建50处农村幼儿园,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农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全市9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达到7000万元,累计为农民报销医药费3650万元。今年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用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实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对村医实行补贴,对农村部分常见疾病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利用市场手段,在镇驻地和中心村建成一批集连锁超市、中介服务、农民教育、科普宣传、党员活动、村民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举办了包含丰富文体活动的琅琊文化周和杜鹃花会,投资3000万元建设隐珠农民文化艺术中心,培植形成了张家楼达尼画家村、大珠山高裕画苑、大村龙马画院等3个特色文化村。其中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拥有画师500多人、年出口油画作品3万件、实现出口创汇200万美元,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执政为民、干群联动,构建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途径和办法,促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合作型转变,构建起了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坚持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给予农民,不仅要给钱给物给政策,还要给感情,让基层干部带着感情去贴近群众。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在群众迫切需要提供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承担起为民服务的持久责任。建立实施了“第一时间”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便民服务“直通车”等制度,使党的先进性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推行村级组织“四权”决策机制。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让群众吃好饭,还要让群众说了算。为此,探索推行了村级组织“四权”决策机制。对村级重大事务,党组织行使决策组织权,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行使表决权,村委会行使实施权,群众及上级组织行使监督权,进一步强化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保障了群众权利,从制度层面消除了干群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把加强农民教育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在给予农民的同时教育农民,在教育农民的同时组织农民。坚持城乡联动,突出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和农业、科技、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农民教育月”,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开展“以讲促学、以学促干”到基层等活动,全方位渗透对农民的教育,教育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村和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来源于,欢迎阅读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

上一篇:土地管理学总论教材下一篇:通过中西文化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