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024-05-01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精选9篇)

篇1: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园区党建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园区党组织服务发展作用的实践与思考

吴桂荣

园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是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园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发挥园区党组织作用的办法与途径,形成了区域经济与园区党建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资源优势,服务主体经济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登台阶、上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任务。

一、我市园区党建工作现状

全市现有2个省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区)、1个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区,16个镇级工业园区,以及部分村工业集中区。各类园区共有企业2800多家,职工36000多名,党员4700多名。园区党委2个,园区党工委9个,园区党总支12个,产业园区党支部4个,其他园区党支部4个,园区党组织覆盖率达100%。

二、目前园区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1、加强非公企业园区党建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镇、区和部门的干部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工作,园区的发展经济才是第一位,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是压倒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他任何工作都应该为此让路;非公企业产权私有,只要他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就行了,抓不抓党建工作无所谓。部分园区企业业主则担心开展党的活动会对企业生产经-1-

营产生影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真心支持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企业主不到总数的70%。

2、园区企业及党员职工人数较少,党组织活动氛围不浓。我市2个省级开发区起步比较早,但是,镇级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多数镇的园区入园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企业职工人数比较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党员员工,无法形成浓烈的党建氛围。同时,由于非公企业用工制度比较灵活,员工流动频繁,企业党员“朝增暮减”,流动性较强,导致企业党员的个人行为大都处于党组织的视线之外。

3、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面临一些客观条件的局限。一是非公企业党组织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党组织缺乏推进工作的渠道和资源,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受到很大制约。二是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的态度,对党组织发挥作用具有重大影响。部分非公企业业主对党的认知较少,对企业党建不够热心,有的企业业主认为开展党建工作会增加企业开支。三是党建资源匮乏。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缺少行政依托,场所、经费、时间等工作资源缺少保障。

三、我市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按照“减少行政主体、增加经济主体,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竞相发展”的思路,在全市两个省级开发区成立“三区十园”、“两城”,园区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时机。为了策应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我市坚持把园区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做到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紧抓党的建设不放松,切实加强园区党建工作。

1、部门联动,全方位调查登记,摸准园区企业基本情况。采取“多管齐下,多头收集,上下联动”的办法,开展园区企业集中排查登记活动。整合工商、统计、税务等部门资源,建立非公企业名册。在此基础上,将园区企业名单下发到基层党

委,落实专人挨门逐户进行登记核实,重点了解企业党组织设臵情况和党员队伍情况,确保企业名单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2、立足组建,扩大组织覆盖面,建立园区企业党组织。按照单独建、片区建、行业建和镇村、街道社区兜底的办法,加大园区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重点做好园区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通过发展党员、招聘党员员工、党员组织关系划转等途径,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单独组建党组织,党员不足3人以及没有党员的企业,全部纳入园区党组织管理。目前,全市共建立园区企业党组织312个。

3、加大投入,建设党建工作阵地,保证园区党组织正常活动。为了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党建工作阵地缺失的问题,依托各类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全力建设园区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党员人才服务中心要有“一厅四室二栏”,即“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图书室、休闲娱乐室、职工技能培训室、党务公开栏、宣传栏”。发挥好园区企业集中度高的优势,通过“财政下拨一点、党费支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部门扶持一点”等办法,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目前已建成10个规范化园区党员人才服务中心。

4、政策扶持,统一提取活动经费,保障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党建业主不重视、经费无保障、活动难开展的问题,探索试行地税系统代征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统一经费渠道。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在企业管理费中税前列支。统一经费标准。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千分之五的比例提取。统一集中征收。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征收对象为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有党员的企业、100人以上的企业,以及定报企业。统一规范管理。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由市委企业工委统一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一按实下拨。党组织活动经费直接下拨

到企业党组织。对于园区党组织下面没有单独党组织的企业,活动经费下拨到园区党组织,由园区党组织统一使用。三年来,共征收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近200万元。

5、创新方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促使园区党组织发挥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双争”、“双同”、统筹共建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力实施“企业党员先锋”工程,组织开展争创优秀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一名党员一面旗等活动,推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承诺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新形势下园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增强对园区的政治领导能力。园区党组织书记应由园区主要负责人兼任,并适当吸纳所属企业的党支部书记为班子成员,增强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要改变领导方式,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凝聚人心上下工夫,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赢得业主的理解与支持。

2、进一步增强对园区的组织引导能力。对没有党员或尚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让群团组织先进入,把群众组织活动与党的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党的影响力,积极创造建党条件。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通过梳理“隐性党员”,查找“口袋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到有效的组织管理中,进而促进符合组建条件的企业及时成立党支部。

3、进一步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夯实园区党建工作物质基础。通过外引内培,做大做强园区。园区要从招商引资(引税)的政策返税部分和收取的管理费中赞助一点,建立园区企业党建工作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来源少的问题。

(江苏大丰市委组织部)

篇2: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滨江)区经合办

近年来,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招商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被各开发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秉着“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建设杭州未来的城市副中心为发展目标,以自身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为立足点,积极开展以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数字电视产业、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产业--“两大两新两优”产业为主的产业链招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区已经形成了以“两大两新两优”(即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数字电视产业、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产业)等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目前已经发展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最具影响的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并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

通过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通信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华为三康,使区内移动通信产业的积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吸引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自动进区落户。软件产业是我区另一个优势产业,具有优势的产业聚集度,通过资源整合,提供合理的优惠创业政策,以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化基地为平台培养了一批如浙大网新、信雅达、恒生电子、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顶级乃至世界知名的IT企业,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链,为区域发展储备了后劲。面对新形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重点抓好5工人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好产业规划,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对相对已经成熟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等,我们将继续巩固已形成的产业链,细化已有的产业政策,完善已有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为企业提供好服务。对动漫、数字电视等我区新兴的行业,我们要根据区已经制定的产业规划,提供有特色的专业服务,有效开展招商活动。同时,结合当前全国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化对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分析,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新型交通、生物医药等适合我区发展的产业中选择若干个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此指导产业链招商工作开展。

二是加强园区建设,发挥基地优势

我区现有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五大国家级基地和十三个特色产业园。对我区而言,做大做强“两大两新两优”产业链,抓好特色基地和园区的载体建设,是顺利实施产业链招商的根本保证。在完善通信产业园、软件园、动漫基地建设和配套的同时,努力挖掘有效的各种招商资源,按照既定规划进行整合,进一步打造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进区发展,以点状经济充实提高面上经济,为国内外产业关联项目落户我区、进而加入本地产业链提供最佳契入点。

三是策划招商方案,定向上门招商

制定产业链招商的工作方案,适时推出通信、软件产业的专项招商说明会。对我区集聚度高、有比较优势的通信、软件行业,我们将根据重点企业产业链配套情况信息汇总情况,会同有关企业,定向开展上门招商,抓好与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有关的配套项目、合资合作项目的引进和实施。突出产业链,特别是要重视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的引进,依靠中兴、华为、印孚瑟斯等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发挥招商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四是优化项目推进环境,推动龙头项目早开工见效

为进一步加快项目的推进进程,促使项目尽快建成见效。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街道及有关部门的征迁工作考核力度,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全年交地工作计划,密切区各有关部门和街道、行政村的协调协作与沟通,促使进产业用地按期交地;进一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提高招商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优化对引进项目的全程服务,协助企业加紧做好各项建设前期准备和报批工作,对重点项目,继续采取区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处理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引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是二三产联动招商,拓宽引资领域

实施二三产业联动招商,拓宽引资的产业领域。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在服务业的比例迅速上升,全球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90年到2002年增长了4倍。另外,区域经济发展是循环累积的过程:三产的发展,可以为二产发展创造优越环境,推动着二产的升级转型;二产的发展,可以成为促进三产发展的牵动力,最终实现整个经济良性循环。二三产业并举联动招商是产业链招商的重要方式。我们将以引进国际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促进二三产并存发展。

篇3:打造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品牌因产业而彰显魅力, 产业因品牌而快速发展。我们应当正视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着力打造区域品牌。

一、政府应加大对企业争创品牌的扶持力度

任何一项工作,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最大的驱动力。区域政府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和品牌成长的规律, 积极扶持、引导品牌的发展, 要以“依托特色产业, 培育名牌产品, 明确区域定位, 做响区域品牌, 抓好质量工程, 维护区域形象”为思路, 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促使区域企业关注品牌, 争创名牌, 以做多、做大、做强品牌, 促进区域经济的兴旺发达。加强品牌建设,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机构,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有利于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企业对品牌战略的实施力度

培育和发展品牌产品, 基础在企业, 关键也在企业。一是企业要具有塑造名牌的紧迫意识, 创品牌是企业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二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 将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三是突出重点, 打造个性化品牌, 避免分散品牌资源, 致力打造一个主商标和一类名牌产品, 以集中提高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四是加大广告投入, 加强品牌宣传, 培育品牌信誉, 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以品牌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三、要强化区域品牌的维护和保护

区域品牌既是区域经济成长成熟的产物,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过产业集群整体营销政策, 提升区域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区域品牌形象, 促进区域品牌的维护和传播。利用网络资源和市场, 是壮大区域品牌自身优势的关键, 因此要构建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市场体系, 扩大名牌效应。

四、要以产业集群打造品牌和名牌簇群

区域品牌的形成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国名牌分布最集中的珠三角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产业集群这种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 创造了产业集群的营销优势, 从而促成了区域品牌的形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建立集群的区域整体品牌, 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取得协同效应, 营造市场优势, 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 吸引各种要素资源集中在特定区域内, 实现要素的有机排列和组合, 构成特定的产业结构, 形成产业价值链, 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增长极, 使区域品牌形成了自我集聚与扩散机制, 产生了品牌经济, 推动了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已隐含着区域品牌的内涵和要素, 这是打造区域品牌的支撑条件和基础。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的区域无形资产, 与单个品牌相比具有广泛, 持续的品牌效应, 区域品牌能优化整合集群内部资源, 使资源充分利用, 还可以改善集群的投资环境, 优化提升产业链条, 利用产业链整合提升品牌生产力。产业集群中的产业优势又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石。产业优势主要通过产品优势和品牌企业优势来体现。因此, 要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 通过规划而培育产业集群;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 通过市场的接近带来和促进本地的生产,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而发展产业集群。

篇4: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呈现出两个积极变化:一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降幅逐渐收窄,呈现逐步趋稳的良好态势。二是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居各地区之首。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各个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东北地区深层次问题凸显,西部地区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的总体特征。

从经济增速看,初步预计,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仍低于东部地区。从工业增速看,中部地区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中部地区除山西以外,其余5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在11%以上;东部地区的天津、江苏、福建、海南等省份增速较快;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增速较快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降势明显。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均有所回落,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对外贸易看,西部地区趋于好转,东、中部和东北地区下滑明显。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东北地区增速最低,中西部地区降幅较大。

二、今年以来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继续编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

一是组织编制若干重要区域规划,支持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主要包括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等,并报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批复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积极做好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二是大力推动已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大实施力度,对近几年出台的若干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开展第三方评估;积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省际会商制度等协调机制作用,推动解决规划实施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落实中央关于实行精准扶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战略要求,继续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91.69万人。继续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落实片区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和政策。二是全力做好涉藏涉疆和对口支援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西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省藏区工作力度,着手开展“十三五”对口支援规划前期研究,全面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对口协作、对口援黔等工作。三是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三)统筹推进国土开发整治

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二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强化围填海计划管理,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做好太湖、渤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一是加强对国内合作的统筹指导。指导重点示范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跟踪评估,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二是推动完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强化中欧区域政策对话合作机制,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工作。继续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进一步深化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三、下半年区域经济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稳定发挥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作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扭转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趋势。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内陆和沿边开放,保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不断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全面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重点落实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三是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高度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已出台规划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狠抓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工作。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丰富发展更加灵活有效的区域政策手段,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篇5: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然而由于产业集群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集聚为主,进入门槛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业集群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成为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面对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产业集群升级势在必行。通过产业集群升级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集群路径锁定和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两端的高价值环节攀升、应对集群风险、应对外部压力等问题,增强集群竞争力,获取更多的价值增值,达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维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升级带来的良好效应,推动了产业集群升级理论研究的进展。综合以上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应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产业集群内部产业组织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是在全球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视角的外演式升级。总之,产业集群升级应该是产业集群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积极加强内部合作,发展内部网络,另一方面适应和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获得更多附加值的活动。

区域品牌是与一个地区的产业及特色分不开的,是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经过努力而形成或创建的为该产业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在产业市场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或商誉,是区域内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

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地理特征、自然风貌、人文历史渊源和资源优势等;二是品牌效应,它能够诱发人们的联想,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较之单一品牌更利于培养市场偏好,更易于增强企业和区域的竞争力,同时获得更广泛、更持久的品牌效应;产业特色,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是区域产业个性特色的反应载体,体现了本地产业的特色,这种特色往往不容易被模仿与复制而成为区域的代表。

区域品牌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成长而逐步形成的,它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是塑造产品和服务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代表了区位企业的形象和产品的声誉(喻卫斌,2004)。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区域品牌的维护(涂山峰,曹休宁,2005)。

品牌发展是一项从内到外各主体分工配合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积极建设发展产业集群与品牌。

(一)强化品牌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培养锻炼一批有创造性、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提高产业集群中企业家的品牌意识,在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直至名牌产业的同时,塑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团队,并使他们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合作的文化氛围,形成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强烈意识[5]。采用形式多样、创新与实效并重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形象。将有效的品牌传播资源与产业集群

区域优势相融合,围绕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来进行诉求,保证产品包装、平面形象、终端道具的一致性,保证空中、地面的统一诉求,有效实施品牌传播。

(二)制定产业标准

品牌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5]制定品牌标准时可以是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抓、名牌企业挑大梁。该品牌可以共享,并得到法律保护,进行市场化运作则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授权使用、有偿使用为主要交易方式来推进实施。在推动标准的工作上,政府不能缺位。浙江省各地政府在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方面,提供有效的外部保障和内部激励,为品牌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基础设施保障。

(三)建立总部经济

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企业集群的总部经济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省级综合性工程中心。[5]大的企业可在里面设工作站,而政府是其主要支持者。它有三项职能:一是加强对工艺和设计技术的研究,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逐步国际化;二是帮助中小企业节省大量研究开发费用,增强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加入集群的凝聚力;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发布,定期举办一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活动。通过“总部经济中心”,可使区域内的企业最低成本地

共享工艺改进和信息交流等。

(四)加强品牌保护

在品牌发展过程,政府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管理者,它的任务是负责对品牌的商标注册、价值评估和建立对品牌所有权的分配、补偿与利益约束机制,让“所有者”归位。政府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时,不宜轻易干扰市场和竞争,而应从公共资源(包括软环境)的供给上加强市场的力量,要寻找制约企业品牌发展的体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因素,着力加以改进,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法解决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完善维护品牌的政策、法规,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约束企业“搭便车”行为,防止集群内成员企业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环境,保护品牌声誉不受损害,保障品牌长久存在,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发挥中介功能

中介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服务机构等)也应在品牌建设中发挥其特有的服务功能。浙江省各地行业协会和商会应加强品牌的营销工作,注重市场信息收集,开展市场调查、技术培训、交流市场信息,提供商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打破各种市场壁垒,维护行业利益。同时,行业协会、商会要开展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制定实施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导企业的竞争和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竞争,在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强集群的国际品牌力。专业服务机构可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市场开拓等服务来加快企业的成长,通过提供筹融资服务、创业辅导来培育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品

牌。

(六)深化地方政府作用

篇6: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A.云南 B.四川 C.河南 D.湖南

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不包括的城市是()。

A.费城 B.芝加哥 C.波士顿 D.华盛顿

3.以下不属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包括的都市圈的是()。

A.京滨都市圈 B.名古屋都市圈 C.琉球都市圈 D.阪神都市圈

4.以下不属于泛珠三角城市群的是()。

A.安徽皖江城市带 B.珠三角 C.海峡西岸 D.珠三角西部城市

5.根据本讲,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基础设施相联相通 B.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C.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D.资源要素互补互促

二、多选(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治理“大城市病”中功能疏解时的原则的有()。

A.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B.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C.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 D.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

2.根据本讲,我国城市群中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有()。

A.京津冀鲁城市群 B.海峡西岸城市群 C.泛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3.本讲提到,京津冀的总体定位是()。

A.经济优先发展示范区

B.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C.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D.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判断(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1.“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确 错误

2.“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正确 错误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形成城市群的条件包括城市之间要有联系。

正确 错误

5.天津市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

篇7: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党建集聚式发展

近年来,宁陵县主动顺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借鉴社区 “三有一化”工作经验,积极创新工作理念,着力打造“区域党建示范群”,推动农村党建集聚式发展,努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组织设置一体化。紧贴全县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主导产业关联性高、地域相近”的原则,以产业关系为纽带,把地域相邻、产业关联性高的3-5个村统筹规划为一个区域,先后建立“区域党建示范群”19个,涉及全县14个乡镇的226个村、49家“两新”组织党组织,辐射带动364个村级党组织。依托工业园区基地,分别建立了“村企联合”的园区带动型、“科技主导”的人才带动型、“诚信经营”的党员带动型和“支部主抓”的服务带动型4个“区域党建示范群”;依托设施农业基地,分别建立了以城郊乡李七庄村、阳驿乡后陈村、石桥镇刘花桥村和程楼乡前张村4个村为中心、以设施农业为纽带的“区域党建示范群”;依托大棚种植、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建立其他类型“区域党建示范群”11个,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人力、物资、技术、资金、信息的集约整合。

二是目标定位一体化。在科学划分区域的基础上,在每个区域内选择一个自身建设基础好、交通较为便利、班子比较强 的村作为中心村,设立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整合区域资源,健全完善中心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区域内共享的硬件设施,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最大化、作用发挥最大化。明确区域联建党组织在乡镇党委或县直党工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推进区域集聚式发展中发挥组织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主要职责是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优化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力量,组织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搞好党的建设、参与区域内公共服务,指导区域内各类组织开展共建共享活动,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好县直部门、单位延伸到村的技术指导、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司法调解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村、区域内“两新”组织、企事业单位不存在隶属关系,不干涉区域内各村和各类组织、单位的经济及行政事务。目前,已规划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园区)28个,组织引导群众跨村组建、扩大专业合作社21个,新组建各类特色性、专业化、功能型党组织11个,依托中心村的文化娱乐资源开展群众性联谊活动40多场次。

篇8:内陆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纵观北美洲的历史,国际贸易活动大都集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大型港口。然而,如今北美洲、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内陆港在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这是由于内陆港已成为服务多式联运网络的枢纽。

内陆港通常位于一级铁路和主要公路网络沿线,能够提供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和国际贸易等业务。由于在运输和物流技术上的持续显著改善,以前需要在海港进行作业的配送流程现在可以在供应链的其他节点进行管理或共同管理,包括各内陆港。近几年,为了为支持货物出口市场发展,增强海运码头的运营效率,加拿大西部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内陆港,这些内陆港已成为出口货物的配送枢纽。与美国类似,现在加拿大的内陆港越来越多地追求其他的经济目标,如增加主要铁路沿线的流动性、提高贸易关卡的效率、扩大房地产开发、促进就业增长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员工培训。

Centreport内陆港

Centreport港位于加拿大西部的马尼托巴的温尼伯“Centreport港在三方面是非常独特的。首先,它是北美洲最大的内陆港,占地20000亩。其次,独特的三式联运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它们的供应链。Centreport港有一个与三个一级铁路线链接的铁路枢纽站,一个加拿大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和一个连接四面八方贸易走廊的国际货运枢纽。第三,Centreport港是一个集工作、生活、学习、游乐为一体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完整的社群组织。”Centreport港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iane Gray表示。Centreport港不仅服务于需要运输支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贸易型企业,它也为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周边企业的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

内陆港的作用

Stig咨询公司合伙人说:“你必须从两个方面看加拿大内陆港的作用:一方面是主要港口,是海港;另一方面是内陆港口。”主要港口只能在其与位于腹地的内陆港产生强有力连接才能发挥作用。此前,“很多政府和港务局投资海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但后来的结果令人失望——运营以及吨位上没有大的提升。原因是与其连接的腹地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发展。”

对于早期的失败,区域规划者发现港口建设不能只聚焦于公路、铁路或驳船的一个点,使它们充分有效地衔接是非常重要的。港口的货运要在这些运输方式间实现有效转运,内陆港是非常必要的。从海港的角度看,只有内陆港才能使多式联运有效地开展。然而从内陆港的角度看,情况又会有所不同。地方政府和远离海滨的城市不仅想为当地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或吸引投资,更想为这些企业创造合适的投资环境。当前他们面临的情况是,货物的装卸处理已不在海港而转入内地,因此就业机会也开始随之向内陆转移。

充分发挥内陆港的作用

内陆港是强化出口贸易通道和支持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设施和门户。比如加拿大卡尔加里地区的内陆港及多式联运设施,最初是为了支持进口产品运送到加拿大西部而设立的,它在出口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开发利用。如果发掘其出口作用把从卡尔加里地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运往国外,对地区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篇9:应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成都、重庆、昆明、贵州之间大城市最为密集、综合实力较强的经济区和多中心城市群,与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相呼应,并起到“隆中崛起”的支撑作用,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发展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川南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城镇分布密集,且资源配套富集,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加快发展优越条件。

首先,它地处长江上游,是国家南北交通干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和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位于成渝经济区内部,横跨沿长江发展带和成内渝发展带,是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连接长江中下游与泛珠三角的重要门户。

第二,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以优质名酒为代表的饮料食品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機械制造、化工、能源等产业特色突出,这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川南经济区位于攀西-六盘水战略资源富集区,气候独特,土地资源丰富。煤炭、水能、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硫、磷、盐卤等资源富集配套。水系发达,拥有长江、岷江等优质岸线资源,具有发展临港经济的优越条件。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自贡灯会和恐龙、大千文化、长江文明等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高度富集且匹配天成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地区优势产业集聚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基础与潜力空间。

另外,川南地区紧邻市场容量巨大的成都城市群与重庆城市群,拥有川滇黔渝结合部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整合与产业协作前景良好,既具有与攀西、黔西北、滇东北等周边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整合潜力,又具有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空间。

重大战略意义: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加快川南地区发展,对于促进四川省和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形成“四川第二增长极”,实现成渝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川南地区与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相互呼应,带动川滇黔渝结合部加快发展,更好地支撑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纵深推进。

第三,推进川南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对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路径的探索,同时在集中整合老工业基地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方面共有示范作用。将探出索西部城市群绿色转型的新模式,也将为西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提供范例。

现状:机遇和挑战并存

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方面,国家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更加强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加快培育南部城市群,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为南部城市群突破长期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提供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南部城市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面临转型升级、跨越提升的挑战。从发展现状来看,川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肩负着加快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使命,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跨越提升的挑战。

首先,城市群总体规模偏小、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育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尚未呈现出成熟的城市群形态。其次,南部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最后,它还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健全、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开放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严峻挑战。其中,川南经济区优势主导产业主要为化工产业和白酒产业,其产业带特别是白酒产业带主要是沿江分布。白酒对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化工产业对环境形成较大威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川南经济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

未来发展道路:打造四川经济增长第二极

川南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大城市密集区和多中心城市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打造成为四川经济增长第二极,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在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创新驱动、转型跨越、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方针,着重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完善其城镇体系及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谋发展,以开放合作促发展,努力建成四川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优化空间布局

川南经济区优化空间布局,必须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城市群的基础条件,良好地对接上位规思想,立足自身发展基础,以达到构建科学空间格局的目的,最终促进城市群紧凑发展。

对接上位规思想。面临国家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规划出台等重大机遇,川南经济区作为成渝经济区推动重点地区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良好地对接上位规思想,才能快速有序地推动城市群自身发展。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提出,“大力促进包括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的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明确了城市群主要包括的城市及其范围,并且规划了“五带”空间结构。

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充分了解城市群发展现状,立足自身发展基础,是城市群优化空间结构的前提条件。拥有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已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其中,内江、自贡是成内渝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泸州、宜宾是沿长江发展带重要的港口城市。区域内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乌蒙山区等特殊性地理环境,分布有成自泸赤高速、宜泸渝沿江高速、内昆铁路等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具有差异性并客观存在的基础条件,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构建科学空间格局。结合上位规思想,立足自身发展基础,构建“四核四轴三片区”的空间格局。结合点状发展理论,强化“四核”,即以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建立并完善以四个特大城市为核心、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城镇发展体系。开发带状发展模式,拓展“四轴”,即沿长江发展带横轴、成内渝发展带横轴、成渝经济区至滇中地区纵轴、成渝经济区至黔中地区纵轴。协调“三片”,推进北部浅丘地区、中部沿江地区、南部山区协调联动发展。通过构建科学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群空间紧凑发展。

加强城镇化建设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川南经济区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于建设现代化城市和发展特色小城镇,构建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推动城市群内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是体现社会文明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建设中,应不断提高建设标准,融入现代元素和先进理念,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城市发展要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尤其是新区的建设应广泛吸收国内外新区建设经验,按照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要求,以经济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不断优化新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老城区的改造要紧紧抓住国家推进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优化老城区的空间结构,实施老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和老工业企业搬迁,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同时结合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建设,促进老城区功能调整和人口疏解,重点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转型发展,增强老城区商贸、旅游、文化等服务功能,促进老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转型跨越。

除此之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努力打造“智慧城市”,并充分发挥自贡、泸州、宜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整合南部城市群文化资源,注重保护城市历史建筑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塑造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现代城市风貌。

促进小城镇发展。作为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联系纽带,小城镇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集聚农村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至关重要。在城市群建设中,应依据当地的产业优势和资源条件,注重追求时代特色与地方风格,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使其成为具有一定集聚、辐射、带动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统筹城乡。除了现代化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发展更要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积极总结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的工作经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适宜自身发展的统筹城乡新模式,在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川南经济区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产业的发展应遵循“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色优势产业突出,饮料食品(白酒)、机械装备、化工、能源等产业基础良好,今后应大力推进产业深度集聚整合,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同时,要适应国家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环保、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增加就业吸纳能力的重要抓手,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推动川南经济区创新发展和转型跨越,必须以产业创新为支撑,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同时,在产业布局上要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川南经济区在未来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川南经济区重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白酒产业的发展。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完全限制工业如重化工业、资源开采加工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川南经济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政府应采取积极财税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身工艺与技术创新,引导工业企业逐步向产业链下游即产品深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方向转型与升级。

上一篇:电子商务三创下一篇:企业关于增值税免税问题的备案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