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管理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2-11-19

江苏溧阳后六中学,原是一所“灯下黑”的破落农村中学,属于撤并学校之列。2004年的后六中学只有13个班级,400多位学生,38位教职工,师资短缺,结构性缺编严重,优秀教师不断竞争进城,优秀生源不断外流,办学条件十分艰难,设施设备极其简陋。这样一所三流办学条件的后六中学,在胡建军校长的带领之下,两、三年内却从三流走向了一流,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一鸣惊人。“后六现象”在江苏教育界甚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教育系统领导、校长和老师,到后六中学参观考察,对后六中学的办学经验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到后六中学参观考察学习的人数已近十万多人次。

后六中学这样一所三流办学条件的学校能一鸣惊人,这与胡校长在管理中的传承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农村小型学校应该从中借鉴些什么呢?

一、明淅常规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常规的价值

常规就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周期性特点,周而复始出现的,有规律可循的,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是学校管理秩序和基本韵律的常态表达,任何组织、单位、学校都要以秩序和节律来维持其基本的生存。一个处于正常运转中的学校需要建立各种秩序:如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学科教学常规;教科研管理制度等基本活动秩序;引领全体师生价值追求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蕴含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内心秩序等。这些看似烦琐、平凡的秩序常规,构成了实施学校管理的基本准则,展开各项工作的基本逻辑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进而在落实常规的过程中积淀成推进变革的自然力量。由此来看,常规的价值在于变成自然的力量。因此,建立学校常规管理秩序是学校管理中不可不为的教育使命。

(二)创新的意义

常规这一看似传统的管理功能,不仅需要而且能够更新。这就需要有研究创新的机制与之匹配。当然,这里的更新不只是指导相关制度与规范内容的更新,更不是在抛弃的意义上对常规价值的贬低,而是通过提升常规秩序的功能层次,实现秩序对人的内在意义上的解放和自由。从这样看,创新的意义在于提升秩序的品质。

(三)常规与创新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

常规与创新是学校管理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常规工作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管理的基础。我们强调常规管理,但并不能因此而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而是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这个实际就是时代特点,就是社会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抓住了这两点就抓住了学校的核心,工作就会主动,就会有创造,就会有活力。一方面,常规管理使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和谐高效的运转态势,离开了常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失去生命力;另一方面,管理创新使得常规秩序更合理,更有效,更能达到高质量,更能形成高品位。因此,常规与创新是一个机制中相匹配、相关联,又相互制衡的两个方面。只有始终把握这些实际和特点,注意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推出新措施,形成新机制,不断地调整和充实常规管理的内容,丰富常规管理的内涵,才能与时俱进,使常规管理真正得到强化。

二、在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变革中创新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常规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常规的升华,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常规不应只保持静态,它应该在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变革中形成新的机制。

1.在重建中完善常规保证系统。一个正常运转的学校需要建立最基本工作秩序就是教育、教学的工作秩序,我校在建立教育教学工作秩序时,对教师课务职务的安排、学校的课程规划、作息时间等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维持和推进学校发展不能只依靠常规,还要有面对各种变化开展的研究创新。比如,以前学校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时,虽然各项目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但一到关键时刻却掉链子。一学期下来,各项目活动却没能出一点成果。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活动忽视了学习主体发展需求的关注,忽视了教师专业的引领。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是通过行政会专题研讨并形成了新的变革思路,将乡村少年宫学生社团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的整合,纳入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之中,在内容上充分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内容上进行创新,将学生喜爱的羽毛球、丝网花、卵石画等内容纳入了学生自主选修课中。二是了解教师的兴趣与特长,充分挖掘老师的潜力,派出老师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社会上的“高人”来校做兼职老师,并专门安排教师向高人学习。三是活动时间进行创新,以前活动要考虑老师的上课时间和活动场地等问题,因此,很多选修课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应付的情况屡见不鲜;现在学校在时间上作出了整合与调整,固定在每周五下午安排了主题教育课与自主选修课,学校所有教室、功能室全都一室两用,使“幸福星期五”活动课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蕴含学校物质的制度也应运而生。如学校老师成才奖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月绩效考评制度、教学质量考评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条例、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派遣办法和差旅费报销、补助制度等。学校从制度价值的导向性、内容的合理性、实施的必要性出发,一方面,对原有秩序中的不适应因素进行内涵更新和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将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新常规形成新制度,做到了常规不死,创新不乱。

2.在行动中认同新的规范。学校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各种秩序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服务的目标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继而被老师们理解、体悟和认同。这是任何时候制度所不能代替的,也是学校管理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让规范、制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内心认同和自觉行为呢?

比如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对外界环境约束的依赖越来越小,行为的情景性和随意性逐渐减少,稳定性则越来越强。以班级常规考核为例,我们正努力追求从“约束”走向“引领”,从“他律”到“自律”,最终形成“无律”的过程。以前学校也有一些的常规考评的制度,都是约束学生这样可以做,那样不能做的条条款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际的效果却不长久。例如,当孩子们开始守纪律了,或者不乱扔垃圾了,老师们就以为教育已经成功了,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放松了。事实上,这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而我们恰恰忽略了后50℃的教育。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抓住孩子们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从正面进行表扬,并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初步的道德意识成为道德习惯。同时,还让孩子们共同来讨论到底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环境下哪些事可以做,什么环境下哪些事不可以做,在什么环境下有些事该怎么做,并将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成为新的班级常规管理办法。学校的班级常规管理办法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认同,现在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好了。

3.在细节中探寻新的境界。胡建军校长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精彩来自细节,强调不仅要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更要讲究精细化的操作。因此,强化细节管理有助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细节管理需要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而改变学校管理中诸多因循守旧的现象,需要我们在每个管理细节上加工。首先,要学会跳出“圈子”,审视学校管理工作,克服学校管理中思维定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寻找一条具有现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努力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要创出“牌子”。品牌是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品牌一旦树立起来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心理认同,就会发挥品牌效应,人们就会对学校品牌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如果得到实现,就会增加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品牌的信任度。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深层次的修养,它能代替财富,弥补缺陷,提升你的竞争力。通过小事和细节来评价一个人、一个团体,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许多时候一心渴望奇迹、追求奇迹,奇迹却无影无踪,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而当我们甘于平淡、踏踏实实做好每件小事,一丝不苟抓好每个细节时,奇迹却不期而至,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回顾十几天的华东师大学习过程,我真切感受到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展现出学校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定性、生命性和发展性,当蕴含着思想和价值的新机制被全校师生所认同、理解,这些外在的规定就会转换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滋养心灵,润泽生命、促进发展的不懈动力。

上一篇:皖江城市带加快绿色发展对策研究下一篇: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例探讨之校园导航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