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本质特征

2022-08-18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本质特征

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本质特征

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本质特征?什么说人民战争是未来高科技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它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前人有关战争指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补充和完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基本规律的战略思想体系。并在建国后保卫国防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深化。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四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定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而且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什么说人民战争是未来高科技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

人类产生战争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究致胜的奥妙。崇尚武器装备者有之,重视体制编制者有之,严格军事训练者也有之。公正地讲,这些都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但是,战争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仅有上述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战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革命时期以巨大的历史主动性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心所向体现历史主流,代表时代的精神,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不承认这一点,蔑视群众,无异于嘲弄历史,终归会被历史所抛弃。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也是战争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但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而且决定着人类战争的进程及其胜负结局。

正义战争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战争的性质,决定人民群众对待战争的态度。正义战争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反映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因而能够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民众在不同阶级领导和发动的正义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劳动人民自己领导和发动的正义战争,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无产阶级领导的正义的人民战争,则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目标,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统一起来;把无产阶级运用战争这一暴力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同其赖以进行战争的社会力量统一起来,使人民战争摆脱以往存在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成为完全为人民和依靠人民进行的人民群众自己的战争。

人民群众蕴含着战争力量的源泉 军队来源于人民群众,军人是穿军装的老百姓。人民军队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军队,其阶级性和人民性是根本一致的。它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毛泽东要求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于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军队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军队组织结构变化的物质前提,因此正规军的数量总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从武装力量的组织体制上,对充分发挥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过极有价值的设想。1868年1月16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谈到未来社会的军事制度时,还直接提出了实行常备军制度和民军制度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机会来实践这个理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军思想,确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与地方武装、群众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彻底解决了军事力量发展的问题。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人民军队可以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相反,反人民的军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了解不熟悉人民军队的作战原则和行动方法,就不能挽救其覆灭的命运。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敌人也曾多次集训他们的将校,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书籍和作战文件发给他们研究,妄图寻求对策。他们聘请的外国军事专家也曾建议他们采取这样那样的战略战术,帮助其训练军队和加强装备;甚至还亲临战场,加强其作战的筹划和指挥。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人民战争面前都毫无办法,丝毫不能挽救其覆灭的命运。

第二篇: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 党性是党的本质特征的科学体现

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 党性是党的本质特征的科学体现,组工干部是管理党员的党员、管理干部的干部,因此,讲党性是组工干部的根本要求,组工干部讲党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讲政治,做清醒坚定干部。组工干部承担着党交付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应更加清醒、旗帜应更加鲜明、态度应更加坚决,思想和行动上时时刻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讲大局,做远见卓识干部。组工干部应该以党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坚持在大局下工作,主动为大局服务,转变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找准组织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帮助党组织配好班子、选好干部、激发好党员队伍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讲奉献,做大公无私干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组工干部既要胸怀理想,更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要甘为人梯,荐贤举能甘做嫁衣。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4、讲学习,做与时俱进干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组工干部要做表率,就必须讲学习,想学、会学、真学,克服“博而不专”或“深而不广”,努力增加知识的厚度和宽

带,多才而博学,力争成为科学发展的践行者、跨越发展的推动者、和谐发展的促进者,更好地为发挥岗位和自身作用。

5、讲纪律,做坚持原则干部。组工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这不仅是组工干部履好职尽好责的关键所在,也是人民群众对组工干部的热切期待。组工干部能否坚持原则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风气的好坏、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的高低。坚持原则是组工干部的职业操守,摒除私心杂念、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坚持原则的底气和勇气,提高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讲品行,做公道正派干部。胡锦涛同志指出:“公道正派,是做好组织工作最本质的要求,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履职之要、正气之源。”衡量一个组工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的形象,也是首先看这一条。《汉书.肖望之传》有云,“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公道,要求组工干部处事公平公正;正派,要求组工干部作风端正。组工干部只有处事公道、为人正派,才能“以德服人”,“以行服人”。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本质

□郭代模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始终紧紧抓住这个主题,抓好这个第一要务,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从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强调发展是基础,到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主题,是硬道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再到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主题的认识。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则进一步明确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要把握新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正确把握发展的本质。综观世界的发展理论,其核心是对发展本质的认识问题。国外发展理论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三代不同的发展观,即第一代把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第二代把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加社会变革的发展观,第三代把发展等于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特别是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与道路,在发展本质认识上不断取得进展,并对发展有了新的更为科学的概括,即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发展观,之所以称得上科学,主要是因为:它既不同于把发展视为无质变的经济增长的西方第一代发展观,又不同于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变革的西方第二代发展观,还不同于较抽象谈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西方第三代发展观,而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这不但突出了发展的本质,而且坚持了“一个中心”,强调了“两大动力”,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三大基本特征。在这里把握了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把握了发展的本质,就从根本上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国家的主题、人民的愿望,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要把握新的科学发展观,还必须正确把握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内容是由发展的本质和对象决定的,发展的水平则是由一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按照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发展态势与趋势,特别是《决定》的判断和要求,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基本 点:一是从发展的概念而言,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变扩张及其质变提升相统一的发展;二是从发展的本质而言,是坚持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三是从发展的社会角度而言,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发展;四是从发展的主要对象而言,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五是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发展;六是从发展动力而言,是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七是从发展的效果而言,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八是从发展的趋势而言,是上述各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此外,还要把握发展的内容,诸如发展的动力、条件、战略、机制及其目标等等。把握发展的内容,特别是把握不同时期发展的态势与趋势,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将是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与根本途径。

第四篇: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安全生产是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本质和内涵来看,科学发展观与安全生产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真正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做好人的工作,在提高人的安全文化、技术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狠下功夫。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安全生产工作追求的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抓安全生产就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大幅度地减少事故,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过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而“五个统筹”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在安全生产领域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往往不仅造成人员的伤亡、经济的损失,而且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因此,落实好“五个统筹”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事故总量降下来,把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遏制住,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工作环境,这也正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各级对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命,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安全为了发展,安全就是发展”的安全理念,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五篇:关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在人类社会中,人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人有自身的、现实的发展需求,其内在的情感、精神以及价值、理想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中,其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一切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情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政党关系等,进而形成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产业之间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体现着人的本质。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而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

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是人的价值与全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价值是抽象的,而社会关系则是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的,相对来说它也是现实的。人的价值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一个人只有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才能创造财富,实现并证明自身的价值,以此推动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无不受到这些关系的制约,并取决于这些关系的认可;我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其实可以等同于个体对社会群体的贡献。其贡献的大小基本上可以通过人们对你的尊重程度来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只有

通过人的社会关系来判断。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其科学性就在于谋求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人的发展需求,关心人的利益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科

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理解了人的本质,深刻领会人的本质的哲学内涵和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适时、恰当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内在发展的需求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上一篇:科协全体大会发言稿下一篇:卡通人物编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