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特征

2022-06-27

第一篇:低碳经济发展特征

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理论前沿】

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服务经济”概念。服务经济是从产业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把握,指的是基于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形态。它在历史逻辑上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实际范围上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已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而且是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问题,关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

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一次新的经济革命,是从技术到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商业模式、运行体制、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可以称之为“服务革命”。它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总体趋势。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占发达国家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70%、占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比重在60%左右;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2/3;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5。而且,服务业正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服务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体现。

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化。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化过程。随着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企业的研发、设计、仓储、营销等服务职能逐渐分离出去。20世纪50年代,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商务活动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公共服务的外部化即政府向社

1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演变、从“大政府”向“小政府”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对于社会和市场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小政府”不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并配置人员来参与提供;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又必须成为公共服务的最大供给者,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服务因此成为一种必然。

服务业内容的中间化。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产业的中间人”,成为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来源,也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向生产部门传递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也传递了比较优势,可以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融合,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营风险。

创新是服务经济的生命线。技术创新与服务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服务经济的发展需求引领着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推动经济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引领创新的主要动力是服务业。当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对整体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具有关键性作用。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当代服务创新的新内涵,包括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赢利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创新。

服务业升级的知识化。信息通讯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促使服务业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促进了服务业的现代化。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主要以资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资本的中间人”;现代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信息、广告、市场调查、会计、律师、管理资源等领域拓展,主要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知识的中间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趋势不断增强,知识密集

型服务业已经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力军。

服务业分布的集聚化。城市是服务业功能集聚的主要场所,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现代城市绝大部分是服务业中心,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促进城市知识、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等的大规模流动,促进城市的功能转型。

服务业拓展的离岸化。得益于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以及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经济贸易制度的完善,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度增强,服务贸易流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外包发展迅猛;服务业跨国投资壁垒明显降低,服务业转移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服务业离岸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全球化阶段。 遵循这些发展规律与趋势,世界经济沿着三个维度向服务经济转型:一是沿着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挖掘服务经济发展的深度,其主要路径是推动制度变革、空间集聚(城市化)、产业融合等;二是沿着信息化、知识化方向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高度,其主要路径是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沿着离岸化、全球化方向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其主要路径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服务经济的宏观内涵和意义

服务业拥有比制造业更突出的宏观经济地位。第一,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各国经济的主体。在英国等第一批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而在日本等第三批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服务业比重就超过了制造业。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完成向服务经济的转型。第二,发达国家经济走上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内生增长模式,其根本动力在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优势主要源于并集中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而不是制造业和货物贸易。

服务业拥有比制造业更深远的宏观经济效应。第一,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更强的产业关联性。大部分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是直线式的,带动发展的主要是上、下游产业;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更具发散特征,是辐射式的,可以带动周边产业成本下降、效益提升,并分散风险。第二,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多层次的。制造业主要通过制造工作母机、中间产品来传递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则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商业运作模式优化、管理效益提升、市场风险分析与规避、品牌建设与维护等服务来改造其他产业,传递竞争优势。第三,与制造业依赖静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不同,服务业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创造者。在服务经济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主体之前,制造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与国之间通过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展开竞争和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发展,比较优势可以在国家内部、国家之间转移和传递,而且这种转移和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后发展国家也可以吸引和积累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并以此发展本国服务经济。

服务业拥有比制造业更深刻的宏观经济内涵。从当前来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能否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严峻的国际贸易压力,一个重要关节点就在于能否较快提升服务业比重。从中期来看,我国“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而积极的效应;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创新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服务业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量。从长远来看,经济

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创新,而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创新的主导力量。 可见,服务经济更具渗透性、辐射性和柔和度。服务业恰如渗透在各个经济领域的“经脉”,对经济运行有激发创新、降低成本、稳定秩序等作用。抓住“经脉”则纲举目张,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第二篇: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低碳: 1.1.1.1. 在我国在我国在我国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列举两项低碳生活的生产、生活方式: (1)多运动,少看电视和上网;

(2)尽量吃绿色食品,不喝酒和碳酸类饮料; (3)随手关灯,关水龙头;

(4 )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5 )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处理;

(6 )循环用水,洗菜水可以浇花,冲厕所; (7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

(8 ) 多用节能电器。 3. 为发展低碳经济设计宣传标语: (1)发展低碳经济,利在当今,功在后世;

(2)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 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

(4 )节能减排,共建绿色家园。 4.青少年能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做些什么? (1)树立节约意识,节约用水、用电,随手关灯、关水龙头;(2)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3)积极宣传资源环境知识或有关法律法规;

(4 )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 (5)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身体力行。 创新创新创新创新::::

5.创新的重要意义。(1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 )

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3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4 )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和科技就难以发展,国家就会永远受制于人; (5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6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3 )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5 )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党90周年: 8.隆重庆祝建党90周年的意义:(1 )

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 (2 )有利于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取得新的辉煌和进步; (3 )有利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4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5 )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6)有利于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食品安全: 9列举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1 )地沟油;(2 )三聚氰胺奶粉;(3 )化学火锅;(4 )瘦肉精;(5 )漂白蘑菇; (6)染色馒头;(7)毒豇豆。 10.为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1 )关注食品安全,维护自身权益;

(2 )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 (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4 )维护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11.为维护食品安全,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国家:建立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2 )企业和经营者:要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3 )消费者:应增强辨别意识,敢于揭露食品安全领域的 违法行为; (4 )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揭露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和谐校园::::

12.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1 )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2 )有利于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3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每年9月20日是公民道德宣传日。 ((((1 ))))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设计宣传标语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设计宣传标语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设计宣传标语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设计宣传标语。。。。 ①激励善行义举,汇聚道德力量;

②履行公民责任,铸就社会诚信; ③加强道德宣传,提升公民素质; ((((2 ))))开展公民道德宣传这一活动的意义开展公民道德宣传这一活动的意义开展公民道德宣传这一活动的意义开展公民道德宣传这一活动的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有利于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③有利于增强爱国情感;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

民生民生民生民生::::

14.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重视民生的意义) (1 )是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需要;

(2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6)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15. 为解决民生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 )坚持党的领导; (3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4 )坚持依法治国; (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好的主旋律。

第三篇: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要特征

发贴人:81.64.201.*发贴时间:2009-8-19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并且从制度层面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建设,有力地指导和促进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党内民主创新试点。党的基层和地方组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积极主动进行党内民主的试点改革,在竞争性选举、党代会常任制、党的领导和决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为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全面考察和总结近年来党内民主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党内民主发展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循序渐进,累积创新

党内民主在基层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村支部竞争性选举到乡镇党政领导公推公选,再到乡镇党委和党委班子公推直选,基层党内竞争性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累积创新的过程。公推公选建立了一种干部选拔的竞争机制,但仍然是干部选干部,于是产生了公推直选,公推直选作为对公推公选的一种改进性创新,既体现了竞争原则,又落实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四川平昌县乡镇党委***和党委班子公推直选就是在经历了乡镇领

导班子公推公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而来的。公开选拔作为省、市、县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选拔领导干部的一种方式,由于笔试环节不利于选拔出真正能干的人才,而且缺乏民意的体现,于是公开选拔和民主推荐相结合,公开选拔向公推公选演变。例如,2006年4月至8月,江西省对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改进,取消了笔试环节,完善民主推荐环节,通过公推公选产生9名正厅级领导干部。党内民主创新是一个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扩大民主空间的过程,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呈现出累积创新的态势。

党内民主的演进和扩大也是一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的过程。进行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的领导岗位先是低职位的领导岗位,然后到较高级别领导岗位,先是副职岗位,然后再是正职岗位,先是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的岗位,然后再是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岗位。徐州市在进行公推公选党委政府副职的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公推公选县区长候选人推荐人选,江西省在公推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基础上,于2006年公推公选正厅级领导干部。随着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制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的成本也不断降低。

二、解决问题导向,而非理想导向

解决问题导向说明党内民主创新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创新;理想导向意味着根据

一个从理论角度设计的理想制度而进行的根本性创新,党内民主发展是解决问题导向的,而不是理想导向的。问题和矛盾、冲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往往是党内民主改革和创新的生长点。很多矛盾和冲突在基层表现得最突出,基层党组织直接面临这些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推动着基层党组织进行民主创新。例如,四川平昌县较早地进行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昌县乡镇十分贫困,乡镇财政负债累累,党群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乡镇党委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下降,实行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不仅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领导乡镇的发展,还有利于赢得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化解党群干群的矛盾,总之,公推直选有利于从发展和稳定两个方面解决乡镇的实际问题。截止2005年10月,全国已经有200多个乡镇进行了公推直选的试点,2006年公推直选进一步在更大范围推广。五年开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只存在几天,党代会和党代表的作用难以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县市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为发挥党代会和党代表的作用提供了组织平台。

三、创新型领导者的直接推动

基层和地方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并不是同步在各地展开,有一些地方率先进行改革和试点。为什么有些地方党内民主试点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有些地方却迟迟未动?通

过对党内民主试点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创新型领导者的直接推动是基层和地方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因素。凡是基层和地方党内民主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必定与创新型领导者联系在一起。这些创新型领导者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有关党内规定,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扩大党内民主空间,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尽管推动党内民主发展是党内的普遍需求,但是党内民主发展不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党内民主发展需要创新型领导者的直接推动,使得党内民主在一些地方首先取得突破,为党内民主的提升和推广提供经验。这些创新型领导者在党内民主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功不可没。

四、党内民主化与党的制度化同时推进

2004年,中央集中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程序作了规定,五个文件体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和贯彻党内竞争、公开选拔、民主推荐、落实群众公认等原则和做法。2006年,中央又集中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这些文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延续,进一步完善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制度化体系。近年来,随着党内民主的发展,党的制度化建设也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化与

党的制度化同时推进。党的制度化有利于将党内民主创新的经验提升到制度层面,有利于广泛推行。

第四篇: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就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起始阶段。这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确应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

个重要问题。

一、重大战略机遇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已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了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人均GDP处于1200美元到45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城市化率为30的,为工业化中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5.23,

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加到51.15和33.6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

第二,我国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由此成为了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特别是进-http:///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

四、发展中国家之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化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家电、手机等产品出现新一轮扩张的同时,轿车工业方兴未艾,各类资源正在向轿车工业大规模集中,这是市场竞争推动发展、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带来的。

第三,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技术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带来了沿海发展的机遇,现在,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要求自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高技术的信息产业,也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蓬勃发展,增强了它的辐射力,因而扩展成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正在悄然形成。西部成了中国制造业可以延伸的广阔空间。

第四,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近年来,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亚洲东盟10国,由于中国的参与,形成了“10 1”机制。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3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经济区。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形成“10 3”机制,并将向东亚共同体过渡。这一机制,将对原有的世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之势。我国在这一态势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的发展是极好的机遇。

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分析、认识、批准本地的发展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求得主动。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战略融入全国全局,以破解本地区发展的难题。要主动承接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结合起来。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

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这一过程就要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向纵深和各领域拓展。按照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市场化在15—30左右的弱市场经济状态,未来20年,我们要从弱市场经济,经过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

笫一,触及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难度更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更多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上,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并未彻底触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是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部分的改革,如解决城乡分割、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一般商品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企业市场化、地区的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规范化,难度较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向各领

域全方位推进。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发展混合经济的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要建立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换

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改变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一改革既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需要下大决心攻关的难点。要打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战,重点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和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过多资源和增加污染的沉重代价。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缩小,要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供需差达20以上,对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扩大,粗放式的增长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第一,经济开始步入集约型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突出强调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上来。

第二,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农民和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的一号文件和2005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强调“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支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我们要认清这种形势,无论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还是城市化进程,都要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绝不能发展了工业、壮大了城市而使农民“边缘化”。

第三,经济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前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工业发展线形模式,走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轨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的“三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这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的经济,是把生产和诮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要通过集约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土地的集约化、规划的集约化、资源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包括干部使用的集约化来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社会矛盾凸显期

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观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对我国而言这个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

第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中国经过了两个社会阶层分化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建设时期;实行大的人的交流、变动,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大量分化、加速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大,也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理想境界的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多的“橄榄型”还没有形成,而“哑铃型”的阶层结构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较为复杂: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大;三是矛盾的危险性增大;四是矛盾的化解难度增大。

第三,弱势群体比重增大。由于收入差距有加大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据有关调查统计,1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10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2003年为9.1:1,2004年增加为9.5:1。弱势群众首先是贫困农民,农民中有2900万人尚未脱贫。二是失地农民,有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没有在城镇就业的本领,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三是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群体有1500万人左右,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同质性、群体性很强,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

第四,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从性质看,绝大多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特殊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特殊性在于心态的不平衡、利益的不协调,他们往往通过一种激化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起因来看,利益冲突是导火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既有自身利益的获取,也有个别干部的非法利益卷入引发群众的不满。从表现形式看,群体性事件中多数群众的合理诉求与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往往群体闹事背后都有操纵者和组织者,操纵者和组织者是违法的,而群众反映情况是合理的。从后果看,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更大的对抗性和危害性事件。所以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畅通信息,不能推诿群众反映的问题、踢皮球,杜绝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的“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

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小化,要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从预测预警、快速反应、协调督办、主体责任、竞争激励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并逐级逐层落实。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来源于,欢迎阅读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

第五篇:九、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

1、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2、低碳经济体现了什么发展战略和国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的国策。

3、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2)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3)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4)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为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①不使用一次性餐具;②绿色出行,步行或骑自行车;③使用节能灯、节约用水用电;④购物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5、什么是低碳生活?

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不在持续变暖。

6、环保标语:

(1)节能减排,利国利民。(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