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考试名词解释

2023-04-30

第一篇:医疗卫生考试名词解释

医疗损害的名词解释

医疗损害的责任

医疗损害的名词解释:医疗损害责任指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未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注意义务,在医疗过程中发生过错,并因这种过错导致患者人身损害所形成的民事法律责任。此义即为《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第54条规定的: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分哪三种类型?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当时的医疗水平”并不仅仅指某个医生个人的医疗水平或本院的医疗水平。如果某个医生不能决断就应及时请求会诊;如果本院不能解决就应在对患者负责的前提下,积极的联系其他力量或转院治疗。是否在诊疗活动中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治疗义务,将是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进行考量的重要内容。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责任可以分为三类:未尽告知义务的责任、未尽诊疗义务的责任、未尽保护隐私的责任。

假如门诊输液加错药应该怎样做好防范措施?

一、提高安全意识,建立严密的管理体制,减少纠纷、差错的发生

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保证病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依法保护护理人员的自身合法权益,做到学法知法防患于未然。同时建立统一的、细化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评价办法。输液配制和加药时必须由2人进行,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并双签名以示负责。输液时,再次将输液单出示给病人或家属确认。输液结束后将输液单统一装订集中保管。输液过程中若发生热源反应或变态反应,或发现药品质量有问题,或怀疑加错药等,应及时向护士长和院药剂科负责人报告,并同病人或家属按规定程序封存有关实物及现场。

二、加强对输液质量的管理

1建立输液卡,实行护士双签名制使用统一的输液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药物名称、浓度、剂量、用药时间、输液速度、用法、配药者和注射者签名等。加强对用药质量的管理,反复检查药液稀释和抽取配制后的结果。严格落实抗生素现用现配制度。使用新药前,详细阅读药物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说明,注意配伍禁忌。

2.加强巡视观察

使用统一的输液巡视卡,内容包括护士姓名、巡视时间、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漏液、渗液、输液速度、签名等。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特殊用药病人的输液,严格按要求规范输液滴数,防止因输液速度不当引起严重后果。输液时护士应对病人做好用药指导,尤

其在应用某些特殊药物,如垂体后叶素、硫酸镁、硝酸甘油等时,护士一定要交代好病人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其原因和后果。

3.加强技能训练

加强护理技能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后及时更换输液针头。

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正确执行医嘱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缺陷的发生,大多数发生在错误执行医嘱上,门诊输液室病人流动大。周转快,应注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①查对病人时,护士不应直接称呼病人姓名,应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以防差错。②实行配药、注射、换瓶、拨针签名负责制,规定护士配药前后必须严格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单配药者处签名。

四、做好人员管理,调配和护理安全防范教育

①在输液高峰季节和输液高峰时段,护士长排班时应采取以动态调整为原则,以满足病人治疗需要和最优组合为原则的方式。同时还应做好个班次、各时段输液工作量统计,根据统计结果,随时调整护士人数,避免由于病人多,排长队引起的忙乱现象;也避免护士精神疲劳,致使工作注意力松散或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或差错。必要时应汇报护理部,借调护士帮助输液。②加强对护理差错高发人群的护理安全防范教育。护士长应重视新护士、有情绪波动的护士和平时工作欠严谨的护士即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护理差错的防范,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并强化查对制度的落实,认真做好实习护生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以确保输液安全。③针对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自己更换座位,又忘记将未输完的液体带走,易引起漏输或输错液体这一安全隐患,我们采取在输液前告知病人输液的瓶数,同时请病人在输液过程中不要自己更换座位,若要换位要告知护士,由护士帮助将未输完的液体连同病人一起移动;拔针时再次核对输液单瓶数并签名,同时询问病人已输液体的瓶数,确认无误后方可拔针。

五、规范青霉素等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的使用方法

①静脉输注青霉素之前常规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及有无做皮试,什么时间做的皮试,不能只看输液单上皮试的阴性结果。②输注青霉素前询问病人是否已进食,有无饥饿感;输液时告诉病人次日输液时间24h以内,否则须重做皮试。③输液过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材。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护士操作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临床护理行为大多是个人独自进行,在输液治疗全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一洗手。因此,要求护士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和明确操作意义,才能有效减少失误。感染和纠纷的发生。

七、加强护患沟通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心理护理技能,加强护患沟通从而有效的减少护患冲突。

第二篇: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课程: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有内容和活动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

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多种课程科目接一定比例或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3、教师专业: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去的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化。

4、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知道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细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素质、情感态度等得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5、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6、基础教育:对年轻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简答题:

1、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

2、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在教学内容上的“难、烦、偏、旧”的弊端?(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3)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第一,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的

4、自主学习的特点是什么?(1)能动性(2)独立性(3)异步性

5、你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关注哪些能力的发展?(1)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立足于新型人际关系,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3)拓展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4)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6、课堂反思的基本途径有哪些?如何进行?(1)课前反思:查阅以往的同类教案,预测可能的效果和问题(2)课中反思:明确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目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课堂反思与课堂应变有机结合(3)课后反思:自我反省,及时获取学生的听课反馈,写反思日记

7、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是社区型的、发放性的教师。

8、简述新课程改革中课后作业的不值应遵循的要求.(1)功能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2)内容应突出层次性和探究性(3)形式应体现新颖性和灵活性(4)容量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5)批改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9、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首先,强调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方面是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1、简述教师知识结构的内容.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全局性、超前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论述题:

1、论述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1)首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委三种学习形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靴子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生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与被动学习是相对的: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它与接受学习是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它与独立学习相对。(2)其次,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

2、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探究(2)自主开放,让学生要探究(3)授之以渔,让学生能探究(4)搭建平台,让学生乐于探究

第三篇:儿科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小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适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大于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苯丙酮尿症 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理性黄疸

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 (5mg/d1);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1)。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持续胎儿循环: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或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人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出生体重: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①低出生体重 [(low birth weight,LBW)儿: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儿。LD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儿:BW≥2500g和≤4000g;③巨大(macrosomia)儿:BW>4000g。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儿科学 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风湿热 (rheumatic fever)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可反复发作。

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佝偻病串珠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骨龄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过敏性紫癜 又称亨--舒综合征(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 郝氏沟,肋膈沟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膈肌附着出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呼吸暂停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份及发绀。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鸡胸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当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 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简称甲低,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漏斗胸: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免疫缺陷病 是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也可为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因其程度较轻,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免疫重建:通过胸腺移植、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胎肝移植,以重建免疫功能,对某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缓解病情,甚至是唯一的治愈措施。

贫血 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它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长迟缓: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肾病综合征(NS) 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 :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胎龄 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②早产儿(preterminfant):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post—term infant):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体重指数(BMl):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是目前诊断肥胖的最有用指标。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清钙离子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正常生长的骨骺端软骨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骺病变。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消瘦: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小儿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新生儿败血症 :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溶血病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窒息 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

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选择性易损区 如缺氧缺血为急性完全性,脑损伤可发生在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盛的部位,而大脑皮层和其他器官不会发生缺血损伤。脑组织对损害的高危性称为选择性易损区。 学龄期: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学龄前期 :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血友病 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为终生在轻微损伤后发生长时间出血。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

种治疗方法。

婴儿期: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用维生素Bi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幼儿期:1岁到3岁。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儿童时期(小于16岁)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发型肺结核 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指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

正常足月儿 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中性温度 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第四篇:工程爆破考试名词解释

工程爆破考试复习要点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爆炸:指在有限的空间和极短的时间内能量发生急剧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 2:岩石可爆性:指岩石在炸药爆炸作用下发生破碎的难易程度。

3:爆炸应力波: 指装药在岩体或在其他固体介质中爆炸所激起的应力扰动的传播。 4:爆破作用指数:指爆破漏斗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W的比值。 5:炸药单耗:指爆破单位体积岩石所需要的炸药量。

6:最小抵抗线:指药包中心至自由面的最短距离(垂直距离)。

7:底盘抵抗线(Wd):指炮孔中心到台阶坡底线的水平距离。台阶爆破一般都用Wd代替W进行有关计算。

8:自由面:又称临空面,指被爆破介质与空气或水的接触面。

9:炸药换算系数e:指某炸药的爆力与标准炸药爆力之比(目前以2#岩石铵梯炸药为标准炸药)。

10:爆力:指炸药在介质内部爆炸时对其周围介质产生的整体压缩、破坏和抛移能力。 11:猛度:指炸药在爆炸瞬间对与药包相邻的介质所产生的局部压缩、粉碎和击穿能力。 12:殉爆:指炸药爆炸时引起与它不相接触的邻近炸药爆炸的现象。

13:爆破后冲现象:指爆破后矿岩在向工作面后方的冲力作用下,产生矿岩向最小抵抗线相反的后方翻起并使后方未爆岩体产生裂隙的现象。

14:爆破根底:所谓根底,就是爆破后电铲难以挖掘的凸出采掘工作面一定高度的硬坎、岩埂。

15:岩石的容重:指包括孔隙体积在内的单位体积岩石的质量。 16:岩石的波阻抗:指岩石中纵波波速与岩石表观密度的乘积。

17:耦合装药:指药包直径与炮孔直径相同,药包与炮孔壁之间不留间隙的装药形式。 18:不耦合装药:指药包直径小于炮孔直径,药包与炮孔壁之间留有间隙的装药形式。 19:不耦合系数:指在炮眼爆破法中,进行不耦合装药时,炮孔直径与装药直径之比,一般为1.2—2.5。

20:线状药密度(装药集中度):指炮孔装药量与装药部分孔长之比,对浅孔爆破,其值一般为0.2

—1.0kg/M。 21:炮眼利用率(y):指炮眼有效长度与炮眼总长之比,在井巷掘进中y一般为80%左右。

22:炮眼密集系数(邻近系数m):指孔距与最小抵抗线之比。M一般为0.8—2.5。 23:沟槽效应(间隙效应):指当炮孔直径与药包(卷)直径之间的间隙在一定范围内时,造成长柱装药传爆中断的现象。

24:光面爆破: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以形成平整的轮廓面的爆破作业。

25:预裂爆破: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前起爆,从而在爆区与保留区之间形成预裂缝,以减弱主爆破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

26:微差爆破:指以毫秒级的间隔时间进行顺序起爆的爆破技术,也称毫秒爆破。 27:水压爆破:指将容器状的结构物中注满水,利用悬于水中的药包爆炸产生的水压作用来破碎结构物的方 法。

28:挤压爆破:指在露天梯段爆破中,利用预留渣堆对爆区的挤压约束作用来控制爆堆的前冲距离的一种爆破方法。

29:深孔爆破:一般指钻孔直径大于75mm,深度大于5m的炮孔爆破法。 30:浅孔爆破:指孔深4m以下,炮孔直径小于75mm的爆破法。

31:裸露爆破:指将药包放在被爆物体表面,利用裸露药包的猛度来破碎物体的爆破法。 32:聚能效应:指带有聚能穴(凹槽)的装药爆炸后,在凹槽轴线上会出现一股汇聚的、速度和压强都很高的爆炸产物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集中起来的效应。

33:霍普金森效应:指压缩应力波传播到自由面时,一部分或全部反射回来成为同传播方向正好相反的拉伸应力波,当拉伸应力波的峰值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可使脆性岩石拉裂造成表面岩石与岩体分离,形成片落的现象。

34:爆破的内部作用:指当药包在岩体中的埋置深度很大,其爆破作用达不到自由面时的爆破作用。

35:爆破的外部作用:指当药包在岩体中埋置比较浅,爆破作用能到达自由面的爆破作用。

36:全电阻:指电雷管的桥丝电阻与脚线电阻之和。

37:串联准爆电流:指20发电雷管成组串联后通入恒定直流电5分钟,能全部起爆的电流最小值。

38:最大安全电流:指给电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5分钟内不致引爆电雷管的电流最大值。国产电雷管最大安全电流为0.15—0.55A,但为安全,规定仪表最大输出电流为30mA。

39:最低准爆电流:给电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分钟)能引爆电雷管的电流最小值,国产电雷管的最低准爆电流为0.3—0.7A,规定不超过0.7A。 40:超钻深度:指在钻凿深孔时使钻孔深度大于台阶高度的那一段长度。 41:堵塞长度L2:指装药药柱顶面至空口这段不装药的长度。

42:拒爆:指雷管或装药在起爆后没有爆炸的现象,俗称瞎炮或盲炮。

第五篇:外国文学考试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文字记载的希腊神话最早见于荷马史诗,其后,诗人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对宇宙的起源和神的谱系作了最早的描述,成为后来希腊神话作品的底本。此后,在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哲学和历史著作中也可以看到有关神话的记述。现今看到的希腊神话故事,又是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经后人的整理形成的。希腊神话很早便摆脱了兽形妖灵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形同性的道路。希腊神话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凸显的是人本身,这体现了西方文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组成;

主题是:歌颂上帝,崇拜上帝;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为主宰。成为西方文学的又一源头。

希腊悲剧(产生、取材主题,即人跟命运的冲突,风格)

源于古老的民间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典,是为酒神节。悲剧起源于春季播种时的酒神颂歌,称为山羊之歌 悲剧: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起正统的地位,多取材于神话传说,表现人与命运的抗争或涉及重大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风格崇高、悲壮,以美好事物的毁灭引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结构上多遵守时间、地点和情节的统一性,比较严谨;语言则追求高雅和规范。在古希腊的戏剧艺术中,悲剧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基本上取自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只有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取自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但这些悲剧能把神话传说和时代现实结合起来,且能给人以哲理的沉思和探索,人们评价古希腊的悲剧具有世界意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其中最杰出的三位剧作家。

中世纪文学的四大类型: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英雄史诗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1 人文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七星诗社 :指16世纪中期在法国由7个出身贵族的人文主义作家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年)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七星诗社在两方面对法国文学作出了贡献:第一,为法兰西语言的丰富和纯洁作出了贡献;第二,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要创造法兰西自己的大型史诗和能语希腊罗马文学比美的民族文学,在诗歌风格上,提倡自然朴实,反对矫揉造作,要求韵律和谐响亮而富有变化。大力提倡亚历山大诗体,认为它最能代表法国诗歌的特色。

大学才子派 :在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群以“大学才子”闻名于世的剧作家颇多建树。这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里程碑。所谓莎士比亚化,是指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针对拉萨尔艺术创作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提出来的,马克思要拉萨尔莎士比亚化,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是为了帮助他克服错误,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没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包括:第一,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第二,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描写局限于官方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第四,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四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恩格斯为了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的那个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

福斯塔式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作品通过描写他的生活背景,写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是为有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十七世纪三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

巴洛克: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用来指称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富丽繁复,精雕细刻。后借用到文学上。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

2 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谲,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其特征为1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2思想崇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清教徒文学:(P110)英国在17世纪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而这场革命是在宗教斗争(保皇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的外衣下进行的。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清教徒文学(也称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扬是其中最卓越的代表。

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指的是在戏剧创作中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具体而言是指:剧情单一,只叙述一个故事,不旁涉他事;在一天当中进行;在一个地点发生。P105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8世纪又产生了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主张用科学和真理启迪人们于蒙昧之中,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故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最早产生在英国,接着影响到法、德、意、俄等国。启蒙运动的使命是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

启蒙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以宣扬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启蒙文学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优良传统,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德国的莱辛、歌德和席勒;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和戏剧方面。

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目的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和简洁的语言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而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作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十八世纪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运动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主要精神:强调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崇尚自然,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崇拜天才,鼓吹个性,反对封建束缚。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

席勒式创作:席勒是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但是席勒的剧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他的剧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等等。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席勒式”倾向。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及其主人公斐迪南。

上一篇:压力容器应急预案演练下一篇:医疗卫生保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