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可靠保证

2022-09-10

1后发优势的具体内涵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如果说, 先发展国家的先发优势是指它们拥有尚未开拓的广阔的世界市场, 拥有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 经济和技术上的势差;那么后发展国家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过程中, 可以通过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 大量引进国外资本, 选择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一系列先进科技成果, 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 直接采用新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后发优势的实践操作

首先,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 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无需进行大量的原创性尝试, 直接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技术路线与产业结构, 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这使得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目标明确, 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的成熟技术中, 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我们知道, 先发展国家的许多技术及其现代生产力, 是经过大量的尝试才逐步形成的, 付出了巨大的资本、劳动和代价。例如, 在移动通讯的发展过程中, 发达国家开发了两大通讯系统, 一是铱星电话通讯系统;二是蜂窝式移动通讯系统。后一种技术方案符合市场需求而得到大发展, 前一系统由于得不到市场支持而被淘汰, 摩托罗拉等大公司对铱星电话通讯系统高达6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和近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而我国则可以直接利用蜂窝式通讯系统, 发展移动通讯产业。再如美国和前苏联的载人航天飞行,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耗费巨额资产, 而中国在借鉴其成功经验与技术基础之上, 通过自主研发, 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就把中国第一代航天员送上太空。此外, 早期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生态环境危机, 资源危机, 经济危机等, 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可直接采取其成功技术, 而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 可以大量利用国外资本。资本注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也是现代生产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的来源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是依靠本国的积累, 二是国外资金的注入。经济落后, 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 通过自我积累又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发达国国家的资本可以缩短国内资金积累的时间, 增加投入生产领域的资本总量, 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从1979年到1999年底,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59.2亿美元, 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1.2万家,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了20%。[1] (81) 我国的对外旅游收入早已成为国家外汇的重要来源。在加入WTO之后, 我国对发达国家资金利用的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所有这些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并为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第三,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鼓励外资直接开办企业, 直接引进其先进制度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配的司法制度、银行制度等, 不但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 还要进行实际的试验, 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作, 而通过借鉴和移植国外行之有效的先进制度则会简单许多。在现代生产过程中, 管理越来越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领域并贯穿于生产力的具体结构之中,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的状况, 发展和提高, 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人把管理看成是生产力由潜在、可能变成现实的条件。因而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同样可以促进本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 后发展国家旧产业结构的包袱较小, 可以采用最先进的现代技术, 使民众享受到当代最先进的耐用消费品。我们知道, 今天困扰着发达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一大因素, 就是他们早期采用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已经过时, 这些软件和系统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但现在它们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个沉重包袱。例如发达国家的有些消费者还在使用旧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使新产品市场难以开拓, 有些企业仍然使用一些旧的设备而难以使其生产和管理更新升级。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未实现当时水平的现代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未必是坏事, 因为它使我国的旧资产包袱较轻, 可以轻装上阵, 从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入手,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 (P30-31)

决于本国的劳动力数量,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 即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而高科技人才主要来自哪里呢?一是国内培养, 二是国外引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 美国是得益于科技人员移植的最好例证。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分享了当时德国的许多优秀人才, 而随后世界各国一流人才涌向美国更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人员的移植就更为关键了, 在后发国家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也必将起着重大作用。[3] (P41)

摘要:谈到跨越, 很多人都会提出疑问, 跨越能否可能?如何可能?怎样可能?这些疑问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经为“跨越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怀疑是应该的, 但绝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跨越的可能性。在世界历史形成的条件下,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是其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祝.中国经济:后发优势与赶超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移植模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 (5) .

上一篇:探寻区域性高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基于和谐发展观的视角下一篇:地下工程的抗浮优化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