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2022-07-08

第一篇: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

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3号)

《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12月2日

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

(2005年12月2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丽江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丽江古城,是指位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片区域。

第三条 在丽江古城内居住和从事保护、管理、利用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丽江市及其所属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丽江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第六条 丽江市人民政府设立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实施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三)组织或者协助有关机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

(四)修建和完善丽江古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五)依法征收丽江古城维护费和管理、使用丽江古城保护经费;

(六)组织开展丽江古城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七)依法集中行使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方案由丽江市人民政府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丽江市及其所属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丽江古城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丽江古城的社区建设、社会治安、消防、食品卫生和清洁等工作,按照行政区划由属地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所需经费不足部分由丽江市人民政府给予补助。 第八条 利用丽江古城资源从事经营、旅游或者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丽江古城维护费。具体征收办法和标准由省物价和财政部门规定。

丽江古城保护经费由古城维护费、政府投入、古城内国有资本收益、社会捐赠以及其他收入构成。丽江古城保护经费存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丽江古城的保护,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条 保护原住居民的民风民俗,鼓励原住居民在丽江古城居住。对居住在丽江古城内的原住居民户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十条 丽江古城的修建活动应当按照保护规划进行,保持原有的总体布局、形式、风格、风貌。

对丽江古城实行分区保护,保护范围划分为保护区、建设控制缓冲区和环境协调区。保护区建设控制缓冲区和环境协调区的具体范围由丽江市人民政府在编制丽江古城保护规划时确定并予以公布。

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禁止拆除,进行房屋、设施整修和功能配置调整时,外观必须保持原状;建设控制缓冲区内不得建设风貌与古城功能、性质无直接关系的设施,确需改建、新建的建筑物,其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应当与相邻部位的风貌相一致;环境协调区内不得进行与古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设。

第十一条 丽江古城的民居根据其保护价值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划分为重点保护民居、保护民居和一般民居,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对其保护、修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所有权人补助。 第十二条 未经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批准,丽江古城内的建(构)筑物不得擅自修缮、改造。

丽江古城内的街、巷、门应当按照历史状况及功能原样进行维护、修缮。

对影响丽江古城市容市貌和行人安全的残墙断壁、危险建筑物,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鉴定并按照鉴定结果要求所有权人予以整修,所有权人整修确有困难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禁止在丽江古城安装太阳能、遮光篷、遮雨篷等影响丽江古城风貌的设施。

第十三条 丽江古城的道路和河道因通讯、电力、有线电视、供排水、消防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挖的,应当提出开挖和修复方案,向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 丽江古城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和供排水等设施,用户不得随意接入。确需接入的应当经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同意并按照要求组织施工。

第十五条 加强丽江古城水源、水系和水环境的保护。禁止覆盖、改道、堵截现有水系和缩小过水断面。不得随意在河道上搭建桥梁。

第十六条 丽江古城的所有单位、居民和商业店铺应当做好消防工作,并按照消防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禁止在大研古城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

第十七条 丽江古城的生活垃圾实行袋装收集。禁止将废弃物倾倒入排水管道。

丽江古城内应当建设与厕所相应的化粪设施,粪便未经处理不得排入污水管道。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和擅自拆除、占用、迁移、封闭丽江古城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不得依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搭建构筑物。

第十九条 禁止下列影响丽江古城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河道内捕鱼、洗涤物品,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粪便,扔动物尸体等废弃物;

(二)随地吐痰、便溺;

(三)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香口胶渣等;

(四)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容器内焚烧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五)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六)放养家禽家畜和宠物;

(七)设置宣传促销摊点、商业广告,发放促销传单;

(八)占道经营和流动经营;

(九)未经批准在建筑物、公共设施、树木上涂写、刻画、悬挂;

(十)其他有损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二十条 丽江古城内应当采用清洁燃料、能源,不得直接燃烧原煤。所有排烟装置应当采取消烟除尘措施。 第二十一条 丽江古城内的施工场地应当设置安全标志和护栏,未经批准不得占地占道堆放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堆积物。

第二十二条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对丽江古城内的树木建立档案,设置标识。

禁止损坏丽江古城的花草、树木及园林绿化设施。

第二十三条 丽江古城的室外噪音白天控制在55分贝以内,夜间控制在45分贝以内。需要在室外开展的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组织者应当向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报告。

禁止在丽江古城内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高声招揽生意。

第二十四条 大研古城内,除执行公务的环卫、公安、消防、邮政、救护等特种车辆外,其他机动车辆未经批准不得进入。

大研古城内,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辆应当下车推行,不得随意停放。

第二十五条 使用丽江古城标识、标志的,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授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

第二十六条 丽江市人民政府应当对丽江古城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适时发布鼓励或者禁止经营的项目目录,保持丽江古城的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无污染、无公害的产业;合理安排丽江古城内商品经营市场布局。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根据项目目录和古城市场规模、市场布局,确定古城内的经营位置及与之相应的经营项目,并在当地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在丽江古城经营的店铺,其招牌、门面装修、店内设施、照明灯具和光色应当与古城风貌、氛围相协调。

第二十八条 对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丽江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任何人都有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对重点保护民居擅自进行修缮改造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保护民居擅自进行修缮改造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一般民居和其他建(构)筑物擅自进行修缮改造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经批准,擅自开挖道路和河道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拆除、占用、迁移、封闭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损毁各类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依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搭建构筑物的,直接燃烧原煤或者排烟装置未采取消烟除尘措施的,处200元上500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授权使用丽江古城标识、标志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四款、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或者恢复原状,并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或者恢复原状,并可以处3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消防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销售烟花爆竹的,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没收全部烟花爆竹和违法所得,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燃放烟花爆竹的,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予以警告,并可以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擅自改变或者不执行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保护

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臵、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优势:

丽江古城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古城建筑集汉、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并具纳西族独特风格, 是中国现存古城中 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选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系。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成为古城的一大特色。

纳西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 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劣势:

丽江古城旅游产业相对较单一,丽江古城的景点就只有古城、古镇、黑龙潭公园,而且,丽江古城商业化较严重,使古城的环境压力增大,不利于古城的维护,有的地方拥有比较完整的纳西原始民居,但是,由于开发的不到位短期旅游的游客并不能完整的游览整个古城。

基础设施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有待改善,如丽江的公交路线还不是那么的合理,对相关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旅游旺季的接待能力也不是那么的好。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机会:

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旅游业来说,,国家准备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于丽江来说是个提升和完善丽江的绝佳旅游胜地的机会,丽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许多可以开发而尚未开发和完善的景区景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依托丽江古城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老君山的开发。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威胁: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引起物价的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如:良莠不齐,崇洋媚外;干扰当地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传统文化 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增加污染源,降低环境质量;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狭小;危及历史古迹,破坏原始风貌;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盲目开发破坏自然景观。

旅游开发对丽江古城的影响: 积极影响:

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丽江的繁荣;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有助于增进国际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纳西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丽江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丽江古城的维护和修整;有利于丽江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丽江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的重视和维护。 消极影响:

物价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不良的文化“示范效应”;干扰丽江居民的生活;传统文化遭到不正当的开发;环境质量下降;生活空间缩小;破坏当地的原始风貌;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 丽江古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

1.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2.设臵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

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他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丽江古城由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当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设臵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3.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全体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与旅游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4.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发展旅游能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收入、社会影响,对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使自然资源与生存条件共同有利的发展。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达到和谐共建的发展。

第三篇:寻求丽江古城保护模式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

摘 要: 丽江古城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便从中国西南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而这其中被忽视被掩藏的问题在它的发展中渐渐显露出来:文化留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求在古城保护模式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关键词: 丽江;古城保护;旅游开发;平衡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正是这样的丽江古城,以其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奇迹”:十年内,它从中国西南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镇, 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截至目前, 丽江古城每年的游客已由10年前的不到60万人次增加到500多万人次, 每年直接和间接收入由当年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近30 亿元, 当地居民年均收入也由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4万多元[1]。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给这座古老迷人的城镇带来了繁华欣荣,同时也代表着一串串悬而待决的问题在这追求速度的开发中被忽视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矛盾逐渐激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深层次矛盾已无法回避,直接威胁着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1. 旅游业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危机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也曾是滇西北的政治、经济重镇。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而现在,它再次从不知名的边陲小镇一跃而为我国西南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中商业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一座城镇如果没有了商业, 就会缺乏活力。 然而, 一个古城如果过度商业化, 那么迎接它的将是庸俗。

据丽江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古城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自从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拿旅游开发范围最广的新义街为例,1986年底新义街居委会有578 户居民,至2003年10月原有居民已经不足100户[1]。2007年在这个面积仅仅为3.8km2的古城里,就已经挤满了2000多家合法与不合法的商户; 也就是说, 古城里每2m2左右就有一个商户, 在已经开发的核心区内, 几乎可以说所有的街道、巷道两边都已经是店铺, 属于过度商业化[2]。

在古城的商业开发利用中,文化遗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 过度商业化导致古城原有居民急速下降,纳西族所特有的文化生活气质也逐渐减淡。淳朴的纳西族生活方式渐渐消失,已无法再见到柳树下妇女洗衣、淘米的祥和图景。取而代之的是喧闹的街市上重复单调的店铺:工艺品店、服装店、餐馆、客栈以及酒吧。店里卖的工艺品、服装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皆可找到;而餐馆、客栈主题千篇一律;酒吧一条街从晚吵到早,多种音乐重叠在一起让你分不清是噪音还是魔音。丽江的国外游客,45%目的是文化旅游;32%是单纯观光。然而,你在这除了街市还是街市的地方你能实现多少文化旅游的目的呢?这里更适合作为女性逛街的天堂。而你随便走进一家店铺,明明卖的是滇西北传统的玩意儿,迎接你的却65%是江浙人的口音,而非滇西北人所持有的淳朴热忱。这样,你是否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失落?

二、 古城历经沧桑的建筑遗产也在商业化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害。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保护丽江古城的规定和法规,但政府并没考虑到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外来经营者有着他们自己的利益需求,他们需要改变房屋的某些部分以实现最大利益化,他们,片面强调利用和开发,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给古镇的保护增加了难度[3]。故而大批大批的人无视相关法规,对房屋进行各式各样的改造。当地居民的房屋建设,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向“时尚”靠近,而那些急需保护、岁月悠久、独特而迷人的传统也似乎变得“过时”了。最后总的影响,便是当地建筑越来越趋向“现代化”而远离当地传统。

三、 古城的环境污染在慢慢扩延。首当其冲的,便是古城的水系。古城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是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巧思。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而从2010年1月至6月,经该市环境监测站对依法确定的9个水环境月监测点监测状况表显示,上半年,除泸沽湖、黑龙潭两个监测点持续为优以外,其中7个监测点中,程海、北郊(丽江城区)两个点水环境略有波动,其余位于丽江城区和城郊附近的5个监测点水环境存在不同程度污染[4]。“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的传统能维持多久?或者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当然,以水洗街还是可以的。

2. 重新梳理古城旅游业发展方针

丽江古城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正在指出目前其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不合理,需要重新调整,做出新的规划。 2.1增强古城居民的文化认同

古城历史源远流长,由各个民族融汇而成的文化底蕴深厚。居民是这古城文化的传承者,要使古城文化留传下来,就需要古城居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增强古城居民对古城文化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对原居民还是外来人口而言。对原居民:加深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文化自豪感,扫除各种认为古城文化“老旧”、“过时”的错误观念,防止他们被外来文化逐渐同化;对外来人口:增强他们对古城文化认同的同时,要加强其对古城文化保护的观念,从而约束其行为。

2.2限制游客数量

每个旅游景点都应该有其合理的游客承载量。而中国现状是各大热门景点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都远远超出其合理值。为了解决这一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限制每个月甚至每天的游客数量。这个方法是意大利早就实施了的——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以其 “斜而不倒”闻名于世,每年到比萨一睹斜塔风采的游客成千上万。为了保护斜塔,经过修复重新开放后的比萨斜塔开始控制参观人数。以前斜塔对外开放时,只要买了门票就可以排队登塔。但现在则不同,登塔人数和登塔停留时间都有限制。这一规定很好的保护了比萨斜塔,使其魅力长存。对于丽江古城而言,限制每天的游客量目前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从季度或者月度开始限制游客量,并根据季节计算出最科学的方案。这样既能避免过大游客量对古城建筑造成不可修复的损毁,又能减少对古城环境的伤害,还可以让古城从喧闹中抽身,恢复一些宁静祥和。 2.3古城商业传统化、多样化

应该改变目前古城里商品不具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的状况。首先,在丽江旅游商品的开发上, 不断地从丽江实际出发, 积极研究、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商品, 使之成为丽江旅游商品的主要内容[5]。通过这些商品来体现古城的又一个侧面,从而让游客在消费中体验更为真实的古城风貌。另外,也应该大范围扩展商品种类,避免大片的同质化竞争。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让旅游开发更好地实现古城保护,同时也让古城保护支持更长久的旅游开发——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徐江, 彭雪妮. 丽江古城民居改造的原真性保护研究

[ J]. 城市发展研究,2010(8):8-10 [2] 佚名. 丽江古城民宅大量让位商铺古风越来越淡 [ N]. 都市时报, 2007- 07- 19 [3] 黄妍. 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平衡视角中的古镇旅游开发 [ J].北方经济,2010(9):66-68 [4] 佚名. 云南:丽江古城水系大多已被污染

[ J]. 水工业市场,2010(9):77 [5] 王华, 王荣红, 韩斌, 董少杰. 丽江古城真实性与商业化辨析 [ 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7):96-98,107

第四篇:凤凰古城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以凤凰古城为例

摘要: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而闻名。凤凰古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起飞的发展方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古城的保护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文物破坏、文化同化等成为凤凰古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与利用凤凰古城的优质资源,使得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凤凰古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凤凰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对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利用与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研究,恢复古城的传统风貌,丰富古城的旅游产品,完善古城配套设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居民保护意识,加强古城宣传力度,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相统一,有效保护古城的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社会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凤凰古城、开发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的美誉。凤凰古城的地理位置是“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约5万人。凤凰古城于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凤凰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结合,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在此交汇,把湘西边地文化、民俗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四面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凤凰古城,自然山水秀丽迷人,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凤凰古城地处深山高岭当中,凤凰县民风纯朴,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古老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凤凰最终成为近代“大湘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奠定了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苗族是凤凰古城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活于此,为其创造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的歌谣、传统节日、银饰品等成为凤凰人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凤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如蜡染、扎染、纸扎、苗绣等等。

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凤凰已经成为湘西旅游业的龙头,成为湖南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现有凤凰古城、奇梁洞、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三个国家4A级景区,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蜚声中外。凤凰古城主要由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三大旅游资源组成。

凤凰古城的自然资源十分的丰富,它最主要的自然景点主要由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奇峰山、许愿亭、奇梁洞、西门峡漂流、天星山和飞水谷风景区组成,河流密集、山林茂盛,给人一种置身于桃花源的意境。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创造性地构建了五大主题景区,其包括神凤文化景区、南华禅林景区、边城文化景区、古庙国文化景区和奇峰寺景区,景区资源相当丰富,给人带来了相当大的视觉享受;奇峰山高古幽静,在这里有非常棒的视角观看沱江、吊脚楼、虹桥、夺翠楼、万名塔等景观,我们在沱江通过乘坐小船可以体验到这些景观的奇妙之处,在动与静中感受小城的古朴与宁静。天星山兀然独立,藤萝密布,周围山多林茂,景色宜人。

凤凰古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建城,虽然古代的朝代不断地更替,但是凤凰古城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使这里成为大湘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民也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凤凰的建筑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貌犹存。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 ,以及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有古城特色。这些历史遗迹成为我们当今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从这里也可以折射出凤凰古城当年的风貌。

民俗文化也是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三大旅游资源之一,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与民族服饰构成了凤凰古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古城的传统节日苗族的“四月八”、端午节和苗族的“六月六”等,这些节日无一不体现这浓浓的少数民族特色。他们的凤凰土语也透露着浓浓的古意。民间工艺主要以银饰品、扎染、纸扎、蜡染、剪纸和雕刻为主,这些历经千百年传承的民间工艺为古城人民带来了灿烂的生机。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因此,凤凰古城的服装也是其文化传承之一。

挖掘古城文化内涵,构筑城市个性特色,已成为时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凤凰古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凤凰古城因其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民俗性、神秘性和文物的丰富性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随着凤凰旅游的蓬勃发展,凤凰古城开发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断的凸显出来,围绕着东正街的开发与保护,突显了凤凰古城开发所遭遇的所有问题。凤凰古城的东正街,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传统街巷,也是凤凰民俗文化的展示。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凤凰古城的旅游也不断的发展,给古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凤凰古城的规划落后于建设,在古城内,对于古街巷的保护,要有一个整体的保护思想,重点回复古街巷的传统环境与风貌。在旅游开发建设以后,古城成为一种文物,但是一些居民对属于自己的文物进行改造,将原来的吊脚楼进行现代化的改造,破坏了文物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严重影响了古街巷中最具特色和人文气息的传统街巷的整体风貌,将古街巷推向消失的边缘,极不利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古街巷的开发与保护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跟不上发展还表现在处理不好“新”、“旧”关系,比如,现代化的砖瓦新式建筑与木结构的老楼房之间对比非常的强烈,也极不协调,严重影响古街巷的景观风貌,并且他们的高度不一,现代化的建筑显得有点突兀。

其次,古城的原生态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非常的严重。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是凤凰古城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以沱江风景区为代表,原生态的资源体现了凤凰古城无与伦比的天然美景与本土原生的文化。随着凤凰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进入凤凰古城,对古城原生态的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仅环境受到污染,吊脚楼等古城特色的生态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大量的垃圾丢入江河当中,餐馆与旅馆的大量废水不断的流入江河,使得江河的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古城的承载空间与能力都是有一点的限制的,但是随着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使得古城的承载力不断的下降。景区有些娱乐场所通宵营业,严重破坏了古城宁静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噪音污染;有些游客素质比较低,没有树立起保护景区环境的意识,以致于他们随地吐痰与乱扔垃圾,造成破坏。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凤凰古城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古城高度的商业化,古城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管理与规划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使古城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利益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商业开发,各类建筑、古街巷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贝,由于穿成这样古城独特的人文气息,十足珍贵。但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却对它们肆意的使用,造成了他们的破坏。居民的保护意识淡薄,当地的居民没有意识到凤凰古城所具有的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使得他们拆老房、建现代化建筑的做法。甚至有些居民没有意识到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觉得游客的到来给他们增添了很多的麻烦,从而出现仇视旅游开发与故意破坏古民居的现象。在开展旅游业的同时,没有形成“吃、住、穿、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服务,产业链条薄弱。

针对凤凰古城在旅游业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思索出一系列足以保护古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使得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古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凤凰古城的保护对策。首先,我们要强化景区的管理。凤凰古城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得时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众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许多游客反映在古城看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古城的民俗文化也充斥着现代商业社会的气息。古城本身的东西慢慢地开始淡化,逐渐被大城市的生活作风所同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景区的管理,使其慢慢地回归到古城原来的面貌当中去。

凤凰古城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要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与监督权要分开,不能让他们处于权利的重叠当中,否则会阻碍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每一方都来相互牵制,实现双赢。

对于凤凰古城的发展,我们要加强监管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协调。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看到近期的收益不断的增多,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古城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使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让经济财富不断的增加。

以前我们对于古城的保护,仅仅注重保护以历史建筑为代表的单体,忽略对城镇人文环境、整体风貌的保护,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就要从整体上对古城进行保护,并且恢复古城的传统风貌,从而体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古城发展旅游业而言,我们要丰富古城的旅游产品,同时要使古城的配套服务设施跟上旅游区的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是发展一体的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在古城发展旅游业,要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要营造保护理念、培养保护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古城的居民实际性的参与到保护规划、开发决策和监督监管工作当中来。凤凰古城在2001年就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也不断地提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古城的宣传力度,提高古城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城市理论前沿,2011. [2] 周跃云,等.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经济地理. [3] 郑向敏,麦继强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2007 [4] 彭文喜.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研究.硕士论文.2011 [5] 熊炎.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硕士论文.2012

第五篇: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平遥古城自 1997 年 12 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此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际名片”,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正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使平遥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来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平遥实际的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保护与管理远远超过了遗产本身,情况复杂,点多面广,头绪繁多,欠账较大。尽管平遥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压力。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主要是中小街巷的硬化改造,古城内大街小巷达 200 多条,完成改造的仅 80 余条,受资金制约,尚有 110 余条未进行改造,上下供排水系统、绿化、亮化设施不配套,对古城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较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四周多为居民建筑所包围,而且多数在古城保护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南城墙外居民和单位达到 1200 余户,建筑面积近 110 万平方米,拆迁改造所需资金达亿元以上,加上内马道的贯通和环城路、护城河的整治等古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尤为复杂艰巨。

二是人口分流搬迁的巨大压力。古城 2.2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居住人口近 4 万余人,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要大,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保护形成种种制约。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城内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搬迁,但古城内尚有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平遥监狱等单位由于资金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迈不出实质性步伐,与古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同时也给古城管理与环境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古城消防安全的巨大压力。古城内多数中小街巷电杆林立,供水管网不配套,居民用电线、路老化,城内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隐患比较突出。城内尚无一处专职消防站,街道布设消火栓仅 27 处,远远不能满足消防需求,加上城外消防队离城较远,消防装备比较落后,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按规定时间到达,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古城内民居和文物古迹多为数百年以上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和自然倒塌的危险。城外多数市县级文保单位防火、防盗设施不配套,文物安全保护存在较大隐患,平遥南城墙突然坍塌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力口强古城消防安全建设已成为古城保护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平遥古城长远保护的对策思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平遥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对人类、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责无旁贷地把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1、要理顺体制,建立一种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 组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文物、城建、房管、交警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世界遗产的发掘、监测、协调、科研、教育、宣传与传承等工作。建立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管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古城保护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解决。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遗产保护顾问团,定期对遗产保护进行论证、研讨和监督咨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古城消防安全建设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根据古城保护形势的变化,积极争取省人大重新修改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对古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实施主体、部门职责及处罚措施等进行具体明确,确保世界遗产保护的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要加大投入,全方位加快古城保护进程。 按照取之于世界遗产、用之于世界遗产的原则,设立古城保护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国际援助、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保护资金,加快推进古城全面保护。用 1 — 2 年时间全面完成古城内中小街巷硬化改造,三电线路全部地埋,上下水管网全部配套;对古城内民居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分类挂牌,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根据政府投入与居民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年度维修计划,区别轻重缓急,分年度、分步骤地付诸实施;加大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完成内马道和护城河、环城路的整治,用 3 — 5 年时间逐步,对古城周围绝对保护区内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并辟为绿地广场;加快城内企业搬迁和人口分流步伐、,加速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力争两年内完成城内单位企业搬迁,使古城人口降低到两万人之内;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开发利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3、要综合施措,有效解决古城消防安全问题。 认真汲取城墙坍塌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切实把古城消防安全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倾斜政府投入,组建成立古城消防中队,配备消防设施与专职队伍,全面负责古城消防工作;用两年时间对古城内中小街巷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栓;按照政府统一组织,居民个人出资的办法,结合城市供电管网改造,对居民个人用电线路进行更新规范;对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按规定要求全部配备各种防火设施,配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建立文物保护预警系统,提高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全方位构筑古城保护的安全屏障,确保平遥古城的绝对安全。

4、要注重发掘,竭力传承与弘扬古城文化。 加强古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是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托现。有文化研究机构,更深层次地对古城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整理,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制作出版不同类型的文化书籍与宣传光盘,建设古城文化艺术活动基地,打造文化产业布展内容,统一规范导游队伍讲解词,用最直接的言语沟通把古城文化内涵传播给中外游客,聘请国内外文化名人策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加快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地方特产的深度开发步伐,形成集加工、制作:、销售、展览二条龙服务体系;以古城为题材,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龙头,组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摄影家、新闻记者、艺术家、文学家创建第二工作室,借他山之石全方位彰显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

5、要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 积极组织各类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依托各居民社区、行业协会,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群众和商业网点散发,各种宣传材料,以“保护古城、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开展“古城保护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掀起遗产保护宣传高潮。在各类新闻媒体常年开设遗产保护专题栏目,把遗产保护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集体参观减免门票款、提供免费讲解、深入学校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综合素质和遗产保护意识、文明市民意识。

6、要强化管理,创设遗产保护的良好环境。 加快遗产保护专业队伍建设,实行持证上岗和资质认证制度,三年内使专业技术人员占到职工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要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沿街摊点等方面加大古城秩序管理力度,规范广大市民行为,实行经营项目准入制度,有计划地对古城内经营项目进行重新调整与定位,严防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倾向,致力创造古城文明、健康、和谐、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平遥古城这一人类瑰宝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上一篇: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下一篇:垃圾发电仪表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