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保护规划

2024-05-08

林地保护规划(精选6篇)

篇1:林地保护规划

林场林地保护规划工作措施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是今年林业工作的重点,为有效的推进此项工作,我场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和落实。整个工作保证了人手充足、工具齐全、设备先进,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近2个月的紧张工作,我场已全面完成了各营林区的外业调查工作,并已着手开始内业。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现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领导,提高工作认识。充分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完成任务的前提。我们将召开相关会议传达市局在8月10日《全市林地保护规划暨雨季造林工作调度会议》的会议精神,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编制规划要求,抢进度,保质量,全身心的投入到编制工作中来。

2、落实任务,责任到人。林场下设几大营林区,为避免工作拖拉、等、靠思想,现将工作人员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安排几个营林区的工作任务,定时间、定工作量,确保工作按期完成。

3、做好自检工作。为了确保规划调查的工作质量,在内业工作完成后,集中组织调查人员,对各营林区进行自查,对小班调查、标准地测设等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室内检查,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实地核对。

4、奖惩结合。加强对调查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对不按照操作规则办事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追究相关

工作人员的责任。对工作认真,数据准确,检查质量为优秀的将加以经济奖励;对在自检自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如属工作误差,需及时加以改正;如属工作不认真,麻痹大意,造成返工的,将进行严厉处理。

5、倒排工期:

①8月11日——8月12日结合区编制组确定林地界线。②8月13日——8月18日完成电子图纸绘制工作。③8月19日——8月21日完成小班因子一览表填报工作。④8月20日——8月22日进行小班调查自查自检的工作。⑤8月22日——8月25日进行自查后的修改完善工作。由于调查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林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初步调查成果能否顺利提报,关系到区整个规划数据能否按时汇总。全体工作人员自认识的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后,都已拿出了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充满了完成任务的信心,力争在8月25日前全部拿出准确完整的林地保护规划初步数据成果。

篇2:林地保护规划

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省、州领导:

为了认真贯彻 “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和《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确定的目标,科学、高效、有序利用林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作出总体安排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根据国家和省、州的安排部署,我县于2011年12月,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和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由州林业调查设计队牵头我县农林站组织实施、全面启动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现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0′—104°04′,北纬34°13′—35°14′。卓尼县东邻定西地区的渭源县,漳县和岷县,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县和康乐县,西连本州合作市和碌曲县,南接迭部县及四川省,三面环绕临潭县、且有插花地。全县辖柳林、木耳、纳浪、洮砚、藏巴哇、完冒、申藏、阿子滩、恰盖、喀

尔钦、扎古录、刀告、尼巴、康多、杓哇等十五乡(镇)。两个国有林场,即:新堡林场和叶儿林场。

全县国土面积513771.6公顷。其中:洮局管护367602.6公顷,县属调查面积146169公顷,林地面积55368.44公顷,占全县调查面积的37.88%,非林地面积90804.06公顷,占全县调查面积的62.12%。

林地中乔木林12911.3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32%;疏林地139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1%;灌木林地36110.7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5.22%;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152.8公顷(海拔大于或等于3500米),其它灌木林34423.4公顷。宜林地4841.4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74%;未成林地107.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9%,苗圃地5.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1%。2009年我县调查区森林覆盖率为10%,林木绿化率为33.54%。

二、卓尼县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落界工作的进展情况

1、成立了领导小组

根据省、州统一按排部署,为确保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县成立了以卓尼县林业局局长秦卓同志为组长,农林站站长杨双喜同志为副组长和相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农林站成立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了省、州培训,成立此

项工作业务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2、2011年12月编制完成了《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稿,将省上下达的林地落界基础数据落实到了全县各乡镇各林班,并通过了省林勘院专家初审。3、2012年3月20日省林堪有关专家亲临我县进行技术指导,根据省上下达的调查界线、基础数据及《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稿林地落界工作已全面启动。已完成部分林地落界图形库的转换调整工作,但由于新细则的颁布和统计软件的更新,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影响了我县此项工作的开展进度。

4、及时完成信息上报工作。按时向州林业局上报我县林地落界工作开展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由于此项工作技术要求高、涉及新技术、新软件比较多,对基层业务单位开展这项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困难,因此建议省、州相关业务部门加强技术指导,以便我们按时高标准的完成落界工作。

2、此项工作省、州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加之我站申请的二类、一类调查工作经费还未全部到位,因此影响林地落界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林地保护规划

1 黑龙江省林地保护规划的意义

1.1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依然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 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在此形势下, 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新要求, 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战略目标, 迫切需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 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加强节能减排、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客观要求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现有森林每年吸收9亿多吨碳, 净吸收量达到了每年工业碳排放的8%。在2007年的APEC会议上, 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 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将植树造林、加强抚育、减少毁林、控制森林退化作为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内容。2007年颁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植树造林、发展森林资源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提高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需要从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积, 提高森林保有量, 从而增强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

1.3 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能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木材及其制品的国内消费也在迅速增长, 其中人造板、纸浆及纸张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 我国林产品折算的木材消费总量约3.71亿立方米, 但木材产品市场国内供给仅为2.02亿立方米, 实际消费缺口超过1亿立方米。据测算, 到2020年, 我国木材消费总量将提高到4.57~4.77亿立方米, 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1~1.5亿立方米左右。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 仅依靠进口和节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迫切需要立足国内, 统筹安排好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用地, 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

1.4 加强林地宏观调控、适应国土区域利用格局的形势要求

当前, 我国正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国土利用格局,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功能布局,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林地作为巩固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为适应国家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 需要及时调整适应于国土区域开发利用格局的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布局、管理政策和措施, 实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2 林地保护等级划分

坚持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 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 划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保护等级。以乡 (镇, 场) 为单位, 在林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 将林地区划图斑作为基本单元, 按标准划分林地保护等级。

Ⅰ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包括流程1000公里以上江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源头汇水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Ⅱ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 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森林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Ⅲ级保护林地: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 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Ⅳ级保护林地: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 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3 加强林地保护

3.1 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林地必须用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不得擅自改变用途;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 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 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 应当依法办理审核手续。每5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征占用林地总额, 并将总额指标按年度分解到县 (市、区) 。

3.2 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土地。在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过程中, 不得挤占林地。对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已经开垦种植、破坏的林地要逐步还林。

3.3 严格保护公益林地

合理区划界定公益林地, 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管护责任制。严禁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的性质、随意调整国家级公益林地的面积、范围或降低保护等级。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采石、采沙、取土, 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 不得占用征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3.4 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

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后必须按要求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及时植树造林, 恢复乔灌植被。加强林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 减少自然灾害损毁林地数量, 国家对灾毁林地应及时进行修复治理。

4 实施林地分级保护管理

根据林地的保护等级, 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更为严格的林地保护管理措施。

Ⅰ级保护管理措施:实行全面封禁保护, 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 禁止改变林地用途, 完全保持自然状态。Ⅱ级保护管理措施:实施局部封禁管护, 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 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 禁止商业性采伐。除必需的工程建设占用外, 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 禁止建设工程占用森林, 其他地类严格控制。Ⅲ级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征占用森林。适度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 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 限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重点商品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公益林地在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不受威胁或损害下, 允许适度经营和更新采伐。Ⅳ级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林地非法转用和逆转, 限制采石取土等用地。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 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

摘要:本文根据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在全国的地位, 论述了黑龙江省林地保护规划的意义和严格控制林地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篇4: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探究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监测;调查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林地问题事关生态、事关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比2005年分别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目标”庄严承诺的实现。作为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巩固黑龙江省东北、华北地区生态屏障的战略性地位,维护国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将夯实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建立全省林地“一张图”

黑龙江省市县国有林场在10年一个经理期内,基本实现一个轮回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全省集体林仅在2008年依靠地方的技术力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建立了全省集体林资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本次规划通过采用2.5米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为底图,统一坐标系统,统一坐标精校正,实现省域内行政界线全覆盖、小班界线无缝拼接,统一了林地图面绘制标准,消除了行业部门之间林地重叠,地块遗漏现象,建立了全省林地“一张图”,实现了“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为全省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

2.形成全省资源“一笔数”

我省市县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是由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形成的全省资源数据,以及各县(市、区)统计上报的资源数据,这样就形成了全省截然不同的三套森林资源数据。一类清查数据过于宏观,无法落实到具体小班(地块)或经营单位,无法反映经营单位的资源现状;二类调查数据是由小班数据汇总而来,空间上可以落实到山头地块,但因各单位调查数据时段不一致,全省数据时效性差;经营单位统计上报数据是由调查数据经修档而来,因修档标准难于统一,数据更新质量难于控制,数据更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可靠性、准确性均难以保证。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一张图”建设后,统一了技术标准,解决了空间位置重叠和时效不一致问题,形成了全省标准统一、时效性强、精准度高,涵盖全省所有行业部门的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弥补了其它各类调查监测的不足,实现了全省森林资源“一笔数”。

3.整合全省监测“一个体系”

森林资源监测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评价森林资源经营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林业、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入的加大,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多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监测也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目前我省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主要有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沙化土地监测、湿地监测等监测体系,各个监测体系之间内容重复、界线重叠,标准不统一,成果数据不一致,造成监测工作重复、效率不高。面对新形势,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必须积极开拓发展思路,创新监测方法,改进技术手段,增强服务能力,在全省林地“一张图”,明确全省林地经营界线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索各体系之间的差距,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全省标准统一、适应高效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生态功能结合,点线面兼顾的满足全社会多功能需要的综合监测体系。

4.构建全省管理“一个平台”

2005年我省开始启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编制了建设方案,采集了全省资源数据,初步搭建了资源管理平台。但由于基础卫星影像图分辨率低、二类调查小班界线与卫片影像吻合性差、调查成果数据时效性不一致等原因,形成林业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设进度缓慢的现象。本次借助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之机,我们在小班空间信息采集、属性信息采集等方面不但要满足林地保护规划编制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图斑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建立全省森林资源小班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全面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跨越式提升森林资源监管水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了林地的界线,落实了经营目标,夯实了资源管理基础,强化了林地资源的管理。实现了森林资源由数字管理向地块管理,由宏观粗放管理向微观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促进资源管理手段上的变革,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4.1明确了监测范围

我省市县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约为763.4万公顷,占市县土地总面积的63.6%。黑龙江省林业出大兴安岭集团、龙江森工以外,还包括农垦、煤炭、交通、铁路、司法、大庆石油等行业部门经营的林地,各行业林地相互交错、地块零散、林地变化大、人为活动频繁,给林业生产、经营和监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的界线和范围。通过林地落界“一张图”建设,把现有林地依法落图归档,没有办理林权证的要依据林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范围颁发林权证,把现有林地界线依法固定下来,进一步明确林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将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设定在林地范围内进行,对非林地或有立木的其它土地不再纳入监测范围,使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明确和具体。

4.2提升了监测水平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采用2.5m高分辨率的卫片,坐标系统统一,小班区划更加精细化,各类境界线无缝拼接。在目前森林资源调查全面推行“3S”技术,实现调查卡片无纸化情况下,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PDA数据采集技术,基于林业信息化建设,本着实用、简捷、高效、安全的的原则,构建适合黑龙江市县林区森林资源特点的二类调查技术手段和方法,逐步实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PDA上采集,数据网络传输、远程更新的技术模式,为全省林业基层经营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在资源监测方面,在全省林地“一张图”建设的情况下,为分析我省一类清查、二类调查体系存在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以及其它监测体系的有效合并提供了可能,为省级、县级监测提供小班级的资源动态变化,为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4.3提高了管理效率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了林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小班属性数据库,我们将借助林业信息化建设这个平台,通过建立树高、胸径、疏密度、株数、蓄积量等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对自然变化的小班因子时时更新小班数据;对于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新成林资源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更新小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森林资源实时、动态的更新管理系统,随时提供最新的各级林业经营单位森林资源数据,更好地为林业区划、规划、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服务。

4.4拓展了監测领域

以全省林地“一张图”为框架,在全省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沙化监测、湿地监测等工作基础上,积极拓展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针对森林资源的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监测活动。2011年在我省森林固碳功能和碳储量调查完成后,我们将利用构建的森林碳汇模型,借助林业信息化建设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汇监测工作,反映我省森林的碳汇分布状况,形成全省森林碳汇分布图,使全省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逐步延伸到碳汇领域。

篇5: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然经济概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2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章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 2.1林地资源

2.2林地用地权属

2.3有林地林种、林龄结构 2.4森林蓄积量 2.5林地资源分布

2.6林地动态变化情况

2.7林地资源特点及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8可用于保护林地资源的潜力分析 第三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思想 3.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原则、依据 3.3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 3.4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任务 第四章

林地资源经营管理 4.1生态公益林管理 4.2商品林管理

4.3其它保护林地管理

4.4林地权属管理

4.5林地林木流转和征占用管理

4.6非保护林地管理

第五章

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措施 5.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5.2加强林地保护工作领导,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5.3抓好林地总体规划实施,加强检查落实

5.4完善林地保护管理法规,依法保护利用林地资源

5.5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 5.6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5.7开展林地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5.8依靠科技,提高林地资源和环境监测管理水平5.9制定优惠政策,增强资金投放力度

前言

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在省、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在完成区域内集体现有林木和林地资源勘察的基础上,依据现行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全区的林地资源进行了保护利用规划。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林业建设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转变。“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的论述,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科学的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历史性号召。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仍然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两项根本任务,林业发展要适应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更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远规划”。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第九条“对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留足林业用地”。第二十四条规定“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林业长远规划和森林覆盖率目标,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植树造林规划和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也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需求和当地林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林业发展用地,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将林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耕还林条例》第十五条指出“下列耕地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

(二)沙化、盐碱地、石漠化严重的;

(三)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退耕土地还林后,由区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发放林(草)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

上述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征占用林地缴纳植被恢复费、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等制度相继建立,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对原有的林业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的林地管理和使用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调整和理顺集体林木和林地经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绿化步伐,促进林业发展,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确定林业发展目标,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经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专家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行评审,协调好林地保护利用关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履行审批手续并认真组织实施。对规划确认的林业用地,依法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林业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有林地变更为无林地,生态公益林地变更为商品林地”。

广阳区是河北省34个林业重点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造林绿化每年以万亩的速度递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6年底,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7.5%。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精神,区政府下发了《关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成立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林改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由林改办协调,抽调了国土、水务、城建、农业中心等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编制小组;由林业局林政、林业等站室抽调18名技术骨干,组成集体林业产权勘察小组,对集体的现有林木、宜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进行GPS定位调查。规划编制过程中,把我区林木和林地实际与省林业勘察设计院2005年二类调查成果相结合,完成《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

自然经济概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1.1地理位置

我区位于东经116.7度,北纬39.5度,南连安次区,西部、北部与北京接壤,东部与天津接壤。

1.1.2地形、地貌

全区主要地貌类型系永定河冲淤形成的缓岗、二坡地、洼地。小地貌类型,包括准缓岗,小二坡地、小低平地、小浅平地以及河漫滩等,局部地区仍有沙丘残留。

1.1.3土壤

全区主要土壤类型是潮土,土壤质地以沙质土为主,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在0.6—1.0%之间,土壤ph值7.5—8.0。

1.1.4气候

广阳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1.4摄氏度,全年降雨量590毫米,集中在夏季,无霜期达181天,日照充分,气候温和。

相对湿度

本区域靠近渤海,湿度较大。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为65~70%,比较适中。其中季节变化,大致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全区≥10℃期间干燥度K=1.07,属半湿润地区。

早霜一般始于10月中、下旬,晚霜一般止于年4月中、下旬,年平均无霜期为183天左右。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风速多在1.5—2.5米。

主要灾害性天气

对本地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干热风、雷雨冰雹大风、连阴雨、寒潮等。

1.1.5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据调查,全区植被类型以农作物为主,其次是林木和野生植物,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瓜菜作物,原始落叶、阔叶林植被早已绝迹,现有人工林植被主要有杨、柳、刺槐、臭椿、紫穗槐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李子、葡萄等。野生植被主要有苍耳、白茅、狗尾草、马齿苋等

1.1.6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境内鸟类中候鸟主要有苍鹭、杜鹃、家燕、戴胜、伯劳等;留鸟主要有鸽子、喜鹊、猫头鹰、麻雀、沙白灵、啄木鸟、乌鸦等;旅鸟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大天鹅、丹顶鹤、灰鹤、大鸨、大雁、红雁、柳莺、草鹭、东方白鹳、黑鹳、金雕、苍鹰、雀鹰、太平鸟、寿带鸟等。广阳区野生动物分布比较广泛,种类较多,共涉及5个纲20目27科40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5种,省级保护动物19种,一般性保护动物54种。

主要兽类有野兔、黄鼬、刺猬、蝙蝠等。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与劳动力

规划区辖5 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万人,农业人口14万人(农村劳动力7万人),农业总产值68747万元,林业总产值25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周边与京津接壤,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紧靠京津塘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和省道横贯我区,对林木运输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十分有利。

1.2.2土地利用状况

全区幅员面积50.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万亩,到2006年末我区实有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防护林面积4.6万亩、用材林面积3.4万亩、经济林面积1.5万亩、果树面积8.5万亩,苗圃3500亩,花卉5000亩,四旁植树400万株。使我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7.5%。

1.2.3交通设施

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沪、京山铁路从境内穿过,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区乡之间,乡村之间,村与村之间已实现了路面硬化,形成了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第二章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

2.1林地资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地。根据全省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和林地保护规划补充调查结果,全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面积9826.31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29.4%。在林地中,经济林面积7162.5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2.9%;用材林面积2305.2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5%;未成林地面积185.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8%;荒山荒地面积158.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6%;宜林地面积15.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

2.2林业用地权属

林业用地中,集体133.82公顷,占1.4%;个人9692.48公顷,占98.6%。

有林地中,集体4.23公顷,占0.04%;个人9648.62公顷,占98.2%。

荒山荒地中,个人28.47公顷,占0.29%;集体129.6公顷,占1.32%。

宜林地中,个人15.39公顷,占0.16%。

2.3有林地林种、林龄结构

全区经济林面积7162.5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2.9%;用材林面积2305.2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5%;未成林地面积185.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8%;荒山荒地面积158.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6%;宜林地面积15.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

在有林地中,用材树种面积2305.27公顷,其中幼龄林面积2223.55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96.45%;中龄林面积8.21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0.36%;近熟林面积43.09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1.87%;过熟林面积30.41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1.32%。经济树种面积7162.52公顷,其中幼树面积220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3.1%,初果期树面积326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4.6%;盛果期树面积4954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69.2%;衰果期树面积1662.52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23.2%。

2.4森林蓄积量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26108.6立方米,其中纯林木蓄积19254.4立方米;混交林木蓄积6854.2立方米。

2.5林地资源分布

2.5.1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布在全区的五个乡镇:白家务办事处、北旺乡、九州镇、万庄镇、尖塔镇,面积为2305.27公顷。

2.5.2以桃、苹果、梨、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桃主要分布在白家务办事处、万庄镇、九州镇、尖塔镇等4个乡镇;葡萄主要分布在九州镇、白家务办事处、万庄镇等3个乡镇;苹果主要分布在九州镇、尖塔镇等4个乡镇,总面积7162.52公顷。

2.6林地动态变化情况

2.6.1林地资源动态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造林工程、世行贷款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自2000年分区开始至2006年底,累计造林7456.4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7.5%,居全省第一。

2.6.2林地流转与征占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区造林绿化的步伐,区委、区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零散有林地、宜林荒滩地可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并允许合法流转。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干部职工,都可以合伙或单独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对造林绿化起到了政策性推动作用。全区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经营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354公顷,使集体管理的“四荒”土地得到了绿化,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区域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的需要,高速公路近年来正在修建中,征占用林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据调查统计,我区2005年征占用林地为30公顷。

2.7林地资源特点及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7.1林地资源特点

2.7.1.1有林地林相结构简单。现有有林地树种单一,林相结构简单,纯林多,复层林少,混交林较少。由于树种单一,林相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森林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隐患增加;商品林产品单一,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市场调节的能力低。

2.7.1.2林龄结构不合理。有林地中用材林的林龄结构不合理,以中龄林为主,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所占的比例为5:4:270,不符合三个1/3比。

2.7.2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7.2.1 林权证管理不规范。由于过去对林权证的核发不够细致、不够规范,发证工作不平衡,一些地方林权证发证率低,林权变更登记滞后。造成的原因:一是个别基层部门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林木明晰产权在林木和林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管理设备落后,实施森林和林地的勘察过程中,缺少必需的设备和软件支持,不利于林权的管理;三是林权管理与林木批采缺乏有机结合,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2.7.2.2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缺乏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林木、林地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区林木、林地使用权出租、转让等流转相当普遍。但在流转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进行评估或粗放评估,对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规范。

2.7.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欠佳

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投资林业、保护林地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地方政府每年投入林业的资金低于省政府提出的当地财政支出要求,确实抓好林地的保护利用存在困难。

2.7.2.4林地产权管理体制不顺,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困难

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和开发利用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集体林经营管护不到位,加上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没有理顺,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牵引力不强,给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带来较大的困难。

2.8可用于保护林地资源的潜力分析

根据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分析,全区林地面积12415公顷,按部门管理权属划分,部分林地为交通水利占地,或林木栽植在基本农田当中,按着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这些林地不属于林业部门管理的永久性保护林地,但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2%以上,我区森林覆盖率虽然达到37.5%,但从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全区可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有三个方面:一是尚有256.2公顷农田林网没有绿化;二是随着我区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结构性的根本变化,由农转工的趋势是必然的,势必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农耕而加入到工业和服务业中去,这样就使一部分产量低而不稳、投放高产出低的非基本农田(旱田、坑塘和次耕地),享受国家退耕还林和重点林业工程政策转变为林业用地。通过造林绿化不但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全区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为全区板业发展建立起本土的原料林基地,进而在全面挖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根据区土地利用规划,全区可用于发展林业的非基本农田大约有422.3公顷;三是现有林业用地中有荒山荒地、宜林地158.07公顷,其可通过改造、补植和加强经营管理,成为生产力较高的有林地。以上三者可使全区增加有林地面积836.57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2.5个百分点,使我区的森林覆盖率上升至40%左右。

第三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河北省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分析区域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环境需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林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稳定保持林地资源规模,控制林地非法流转征占,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实现林业生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打造“和谐广阳”做贡献。

3.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原则、依据

3.2.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原则

坚持贯彻两个决定要求的原则。留够充足的林业发展用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的要求,确保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生态建设三步走目标。增强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担当起绿化广阳,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建成绿色广阳的目标。

坚持生态和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规定,“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森林覆盖目标,确定本行政区域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并组织实施”“对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理”。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特点,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在建立完备生态体系的同时,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以现有林地资源为基础,积极拓宽林业发展空间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发展和保护林地资源。

坚持稳定林地规模,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和林地生产力的原则。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和投放产出比,在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逐步提高林业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全社会造林的原则。通过明确林地归属、明晰产权和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林业政策,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

3.2.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依据

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⑸《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纲要》;

⑺《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⑻《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

⑼《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⑾《河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试行)》;

⑿《广阳区人民政府关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⒀《广阳区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3.3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切实保护好林地资源,保证全区林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充分发挥林业在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同时,建立较合理的林种结构,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好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全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到2020年,全区林地面积达到1338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0%。

3.4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任务

3.4.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界定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趋向,以及林业资源现状,本着相对稳定、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保护林地规划的范围:一是2000年以来所有项目造林的林地纳入林地规划。项目造林主要指世行、三北、退耕还林等项目。二是绿色通道两侧的林地。三是土地承包前的老果园、老林地纳入林地规划(葡萄地规划为林地)。四是沙荒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疏林地、湿地、废弃的厂房、砖厂废墟等地。

3.4.2 具体规划任务

规划到2020年,全区保护林地 13386.67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40%。其中有林地面积13386.7公顷,在保护有林地中,现有有林地12550公顷,规划新造林有林地836.7公顷。

第四章

林地资源经营管理

4.1生态公益林管理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与效益。采用注重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而牺牲有限经济利益的定向经营方式,并保持重点生态公益林使用权的稳定。

生态公益林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生态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保国家公益林面积不减,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积极落实和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限制商业性质的采伐,停止商业性质的皆伐作业,严格控制抚育间伐强度。各级护林组织和林权所有人切实尽到责任,保证生态公益林数量稳定、质量提高、效益改善。

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特殊保护,使其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干扰。其它生态公益林经营,通过封滩育林,禁伐禁牧和抚育实施重点管护。

生态林区内的林地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用,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如确需改变林地用途的,必经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同时,为确保生态林面积不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凡依法经批准的征占用生态林地,必须异地调整其它林种同等面积的林地来补充生态林面积,并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小班面积、位置。

生态林区内的宜林荒地,要按规划限期造林。现有的纯林郁闭度0.2以下的疏残林,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最后使生态林郁闭度应达0.7以上,有林地面积达90%以上。区内的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完成造林更新。

4.2商品林管理

商品林实行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编制经营方案,实行高科技、高投入,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各级政府对商品林基地实行宏观调控,搞好基地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适当放开采伐限额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发展经营管理商品林。

因建设需要征用占用林地的,要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商品林的林木、林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出租、出让、转让,作价入股作为合资、合作造林,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需要变更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依法向区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4.3其它保护林地管理

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经过批准允许进行一些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或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抚育、更新采伐等生产性森林经营活动。对于商品林基地,允许按商品性进行经营活动,但林地内不得用于非林建设,商品林林种结构调整时,必须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严禁林业用地变为非林业用地。

4.4林地权属管理

林木林地权属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者不同,占有形式不同,管理的形式也将不同,它决定了我们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形式、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林权证是确认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唯一法律凭证,也是进行林木采伐审批和所有权及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的法律依据。因此,林地林木进行林权登记和换发林权证是一项依法稳定林权,切实保护林木和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森林资源,调动广大林业投资者积极性的重要工作。

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对森林、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进行调查、登记、确认,发放林权证,是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法定职责。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拥有者,依法申请登记林地林木权属,经审核登记确认后,颁发全国统一印制的林权证。

要维护和充分发挥林权证的法律凭证作用,凡涉及林业财产的行为,申办采伐林木和征占用林地,办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调处林地纠纷等,都必须以林权证为凭证,否则,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林地、林木权属登记、换发林权证等是林业主管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我区林业主管部门建立了林地林权登记和林权证管理制度,建立了林权证档案管理系统,使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5林地林木流转和征占用管理

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是指当事人签订合同或协议转移林地和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行为。加强林地和林木管理,依法控制和管理林地、林木权属流转,规范流转征占行为,是保障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营林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列入林业主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按《森林法》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及其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其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变更流转,双方应签订流转合同,经区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依法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或换发林权证。因此,保护林地严格控制林地流转、征占情况发生,禁止各类征用占用林地行为,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

对因国民经济建设必须造成的林地、林木流转、征占,应在适当控制规模的同时,严格按林地、林木经营目的和逐级管理权限依法办理流转、征占用林地手续,林业部门严格审核、审批。

4.6非保护林地管理

对于非保护林地,我区根据生态建设的需要,按照林业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规划,切实抓好林木的经营管理。一是非保护林地上的用材林等林种纳入限额管理,林木经营者采伐前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程序进行审批;二是造林绿化要按照区政府的规划进行,接受林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使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第五章

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措施

5.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大造社会舆论,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有关的规定,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主体。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是依照有关法规规定进行的,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森林、林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的空间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林地保护在新时期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战略地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全社会了解新世纪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任,统一思想,正确处理好保护林地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保护林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和保护林地意识,做到依法按规划使用林地,以法治地,真正做好林地保护管理工作。

5.2加强林地保护工作领导,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要搞好林地保护利用,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切实把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政府有责任在林地保护利用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使职能部门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要真正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高度重视,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要切实落实好领导任期内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林地保护利用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按林地保护利用具体目标,每年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自觉地依法办理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手续。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国土、水利等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协助配合,共同管好林地。

5.3抓好林地总体规划实施,加强检查落实

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是林地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施林地用途管制、落实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规定和我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林地动态平衡的规划和措施。林种结构调整应与省总体规划相衔接,并逐年在计划中落实。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精心组织实施,以控制林地总量,确保林地减少面积控制在允许范围。加强对林地规划实施的指导、检查,确保林地规划的落实。

5.4完善林地保护管理法规,依法保护林地资源

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林地保护管理体系,并严格执法,使林地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禁乱占林地、毁林开垦、毁林取土,维护林地、林木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和利用林地。

5.5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

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林业局《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以及我省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林地不突破总量。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房地产、娱乐场所等经营性行业占用林地,确保国家和省交通、通讯、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使用林地。对征占用林地进行严格审查、审核把关,对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要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使用林地的项目进行调查,提供可行性报告。受理的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实地勘查,提出审查意见。经区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家林业局审核审批。

5.6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国发明电[1998]8号文,特别是要按照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

(二)》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大林地保护管理的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查处毁林和乱占林地的行为。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好各项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关,凡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而擅自使用林地的,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法查处,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如发现擅自采伐林木的,按乱砍滥伐林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对乱占滥用林地、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林地、毁林开垦、毁林取土、非法征用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坚决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一定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7开展林地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要充分认识做好发放林权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换发林权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展林地林木权属登记,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在林地的管理上要充分发挥林权证的法律凭证作用,建立健全林权证管理使用制度,凡涉及森林资源财产的行为都要以林权证为凭证。办理林木采伐,征占用林地,森林、林木、林地流转,以及森林、林木、林地抵押、担保、调解处理林权纠纷等,都必须以《林权证》为凭证。实行森林、林木、林地资产管理制度,稳定林地林木权属,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做好林地林木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8依靠科技,提高林地资源和环境监测管理水平

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完成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基地建设、林地生产力维护与提高、荒地造林绿化及水土流失治理等重要任务,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机制,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只有加快林业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林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向林业的全面渗透,不断提高林业科技的整体水平,用现代科技装备林业,用现代工艺提升林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林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根本转变。

5.9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放力度

篇6:林地保护规划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林地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本《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林地保护利用战略,明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实现2020年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实现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纲要》是指导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本《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 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保护利用现状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全国林地总面积30378.1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6%;森林覆盖率20.36%。林地中,有林地18138.09万公顷,灌木林地5365.34万公顷,疏林地482.22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32.63万公顷,苗圃地45.4万公顷,迹地(含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709.61万公顷,宜林地4403.54万公顷,林业辅助用地101.36万公顷。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林业发展方针、政策,林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促进了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尤其是近20年来,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仅“十五”期间,全国植树造林面积就达3993万公顷。

——实现了局部生态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两个多百分点。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保护了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林地资源。2001年以来,共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地10500多万公顷,中央财政每年支出的公益林补偿费已超过30亿元;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22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7%;已建森林公园2151处,总经营面积1597.47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全国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林地及生物多样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确定了重点国有林区,并建立了一批国有林业局;还先后建立了4466个国有林场,重点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利用。

——提高了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能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累计为社会提供木材60多亿立方米,人造板、地板、家具、松香等林工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花卉、紫胶、活性炭等林副林特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8年,我国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4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人多林少、人与林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林地保护利用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林地总量不足,逆转日趋严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居世界第139位,用占全球4.7%的森林支撑占全球23%的人口对生态和林产品的基本需求。我国人均有林地面积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0.6公顷)的22%;林地逆转日趋严重,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清查5年间隔期内因毁林开垦、自然灾害、工程建设等导致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达832万公顷,其中近85%逆转为其他农用地。有林地逆转为非林地的面积为377万公顷,相当于同期全国造林面积的十分之一。

——林地质量不高,生产力低下。我国大部分林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层瘠薄、水肥条件差,林地生产力低。全国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不到86立方米/公顷,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8%;林分平均郁闭度只有0.56,只相当于正常密度的67%;森林年净生长量仅为3.85立方米/公顷,相当于林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现有森林呈现人工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等现象,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约占我国林地总量60%的集体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53立方米/公顷。

——林地退化明显,治理难度大。全国有近500万公顷林地退化为疏林地,超过5000万公顷林地退化为郁闭度小于0.4的低质低效林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以及集体林区的林地退化十分严重。在林地中,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等占到14.5%,其中超过60%的宜林地分布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等“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比较困难,恢复植被难度大。毁林开垦和征占用等消耗的多是优质林地,通过石漠化治理等增加的多是质量不高的林地。

——违法使用林地屡禁不止,管理形势严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加之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大量的用地项目大规模向林地转移,毁林开垦、蚕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日趋严重。2006-2008年,全国共发生违法征、占用林地林业行政案件3.9万起,损失林地4.9万公顷,损失林木2.2万立方米,违法使用林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节 必要性与紧迫性

——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依然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在此形势下,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新要求,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加强节能减排、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客观要求。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现有森林每年吸收9亿多吨碳,净吸收量达到了每年工业碳排放的8%。在2007年的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将植树造林、加强抚育、减少毁林、控制森林退化作为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内容。2007年颁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植树造林、发展森林资源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提高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需要从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保有量,从而增强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胡锦涛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争取到2020年比2005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将保护利用林地、增加森林资源提高到了国家目标和战略高度。

——是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木材及其制品的国内消费也在迅速增长,其中人造板、纸浆及纸张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我国林产品折算的木材消费总量约3.71亿立方米,但木材产品市场国内供给仅为2.02亿立方米,实际消费缺口超过1亿立方米。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木材消费总量将提高到4.57-4.77亿立方米,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1-1.5亿立方米左右。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仅依靠进口和节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立足国内,统筹安排好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用地,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是加强林地宏观调控、适应国土区域利用格局的形势要求。当前,我国正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国土利用格局,完善区域政策,调整功能布局,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林地作为巩固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为适应国家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及时调整适应于国土区域开发利用格局的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布局、管理政策和措施,实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突出重点。按照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严格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对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以及高效生产木材、木本粮油和生物质能源林地进行重点保护。

——持续利用,提高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林业发展和林地利用方式,科学使用林地,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多功能需求,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需求,分区明确林地利用方向和重点,合理配置林地资源。

——强化调控,科学管理。创新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机制和政策,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林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管理。

第二节 规划目标

——林地总量适度增加。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2.5%以上。

——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全国森林保有量达到22300万公顷以上,比2005年增加4200万公顷左右,比2010年增加2230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林地保护利用结构逐步优化。到2020年,重点公益林地 达到12490万公顷,占到林地总面积的40%;重点商品林地达到5000万公顷,占到林地总面积的16.1%。

——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国林地生产率达到90立方米/公顷以上,现有乔木林地的林地生产率力争达到102立方米/公顷;全国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0亿立方米以上,比2005年增加约23亿立方米左右,比2010年增加约12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控制消耗等措施,全国森林蓄积量力争达到158亿立方米。

——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规模逐步得到严格控制。2011-2020年,全国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105.5万公顷以内。

第三节 主要任务

——以严格保护为前提,确保林地规模适度增长。通过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违法占用林地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减少林地逆转流失数量;通过生态自我修复和加大对石漠化沙化土地、工矿废弃地、生态重要区域的治理等,有效补充林地数量,确保全国林地资源动态平衡、适度增长。

——以增加森林面积为重点,确保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采取重点生态工程带动、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措施,通过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治理,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实施退化林地修复工程等,增加森林面积,为实现森林覆盖率目标、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提供基础保障。——以科学经营为核心,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科学利用林地,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施森林质量工程和木本粮油工程,挖掘林地增产增收潜力,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以优化结构布局为手段,统筹区域林地保护利用。围绕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分区、分类、分级确定林地保护利用方向、重点、政策和主要措施,保障重点公益林、重点工程建设、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生态屏障等对林地的需求。对不同区域林地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保护利用政策,规范林地利用秩序,促进林地利用的区域协调,确保全国林地保护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创新管理制度为突破,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新机制。完善用途管制、定额转用、分级保护、差别管理等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和差别化补偿政策等;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改革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管理机制,提高林地保护利用宏观调控能力,强化规划实施执行力。

第三章 全面保护林地

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严格实施用途管制,认真落实林地分级管理,切实保护现有森林,有效补充林地数量,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林地资源稳定增长。

第一节 严格用途管制

——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必须用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不得擅自改变用途;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核手续。国家每5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征占用林地总额,并将总额指标按年度分解到省(区、市)。2011-2020年,总额控制在105.5万公顷以内。

——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土地。在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得挤占林地。对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已经开垦种植、破坏的林地要逐步还林。

——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合理区划界定公益林地,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管护责任制。严禁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的性质、随意调整国家级公益林地的面积和范围或降低保护等级。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采石、采沙、取土,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不得占用征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后必须按要求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及时植树造林,恢复乔灌植被。加强林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林地数量,国家对灾毁林地应及时进行修复治理。

第二节 实行分级管理

——科学划分林地保护等级。坚持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划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保护等级。

Ⅰ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包括流程1000公里以上江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源头汇水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在现有1385.82万公顷的基础上,规划到2020年,增加187万公顷。

Ⅱ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森林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沿海防护基干林带内的林地。在现有9131.99万公顷的基础上,规划到2020年,增加572万公顷。

Ⅲ级保护林地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规划到2020年,划定11111万公顷。

Ⅳ级保护林地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实施林地分级保护管理。根据林地的保护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

Ⅰ级保护管理措施: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禁止改变林地用途。

Ⅱ级保护管理措施: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禁止商业性采伐。除必需的工程建设占用外,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禁止建设工程占用森林,其他地类严格控制。

Ⅲ级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征占用森林。适度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限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重点商品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公益林地在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不受威胁或损害下,允许适度经营和更新采伐。

Ⅳ级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林地非法转用和逆转,限制采石取土等用地。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

第三节 加强森林保护

——严格保护森林。围绕不同时期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国家、省、市、县各级行政区域分别设定森林保有量目标,切实加强对有林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灌木林地的保护,提高林地利用率,确保森林面积总量逐步增加。

——实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强化对征占用林地的控制和引导,实行建设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占补平衡。征占用林地收缴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必须优先用于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的森林植被不得少于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面积,并且不降低林地生产力。

——遏制林地退化。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防止并减少森林土地退化;对已经退化为疏林地、灌丛和荒山荒地的有林地,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实施退化林地修复工程。

第四节 积极补充林地

——增加林地资源。切实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于生态重要区域的陡坡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域的沙化耕地,在与耕地保护、农业发展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部署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对于石漠化严重地区、退化土地等,符合植被恢复条件的,应积极封育恢复、造林绿化、修复生态,多种途径增加林地资源。推行森林省、森林城市、森林社区、森林乡村建设,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加强宜林闲置地整治。对政府收回的闲置土地,原属于林地的,应当优先用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废弃工矿、废弃山区村庄及村中空闲地的整治,对其中坡度25度以上的,应按照宜林则林的原则,优先用于植树造林。

第五节 引导节约用地

——适度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保障国家能源基地、国家级电网、油气干线管网、干线公(铁)路、港口、机场、水利工程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适当配套绿化工程,扩大防护林地面积。——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镇(村屯)配套绿化林、游憩林、绿化进校、绿化进厂矿(企业)工程等城市森林建设。对农村人口转移后的废弃坡地实施植被恢复治理,保持城镇建设使用林地与生态恢复新增林地的动态平衡。

——限制工矿开发占用林地。限制独立选址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矿山用地实行生态优先、缴费使用、保障恢复、占补平衡政策,禁止私挖滥采,无序开发。建立矿山开发配套实施生态工程制度,对生态状况严格监控。

——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严格控制其他旅游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鼓励新建工业企业由林地资源紧缺地区向林地资源相对充足,特别是低保护等级、低质量等级林地资源较充足的地区疏散,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制定征占用林地项目禁限目录。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在国家发布的《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基础上,定期细化制定、颁布、实施禁止和限制使用林地项目目录。修订和完善国有林区、国有林业局(场)基建项目使用林地标准。制定限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相应的约束性措施。通过行政、经济补偿、市场等手段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控制多占、浪费林地等行为。

第四章 合理利用林地

坚持优化结构、保障重点、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按照科学用地、因地制宜、适地适策、地尽其力的原则,大力推行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充分发挥林地的功能与效益。

第一节 优化结构

——统筹规划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根据国家、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防护林、特用林等公益林地结构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商品生产林地结构,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满足林地多功能作用的发挥。规划到2020年,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兼顾木材等林产品生产的公益林地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36.2%调整到2020年的56%;以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商品林地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63.8%调整到2020年的44%,优化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生产用地结构。

——科学调整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结构。严格控制征占用天然林地,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禁止采伐原始林、生态重要地区天然林,加强对天然林的科学保育,努力培育复层、混交、异龄林,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区林地及重点公益林地采用封育等近自然培育和经营措施,推进形成天然林生态系统。加快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培育高效、丰产人工林,逐步替代对天然林的采伐消耗。到2020年,努力保证现有1.2亿公顷天然林地面积不减少,人工林地面积和比重逐渐增加。

第二节 保障重点

——保障国土生态屏障用地。国家继续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强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东北森林带、北方沙化土地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沿海防风减灾带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形成强大的生态庇护能力,减少和预防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保证重点公益林地。优先保障重点公益林地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提高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建设项目尽可能不占或少占重点公益林地,并对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探索非国有公益林收购或置换、租借、补偿等机制,保障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空间。

——保障国家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的基本林地。面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木材安全与食用油料供应紧缺的形势,优先保障国家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用地需要,集中建设一批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

第三节 科学经营

——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以林地的自然属性和经营条件为主要依据,实行林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基于林地质量等级,确定适宜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利用程度,做到适地适树,选好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林地潜力。实行与林地质量等级对应的森林经营模式和利用方式,制定差别化的林地林木指导价格体系,指导科学经营。

——实施森林质量工程。以东北国有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为重点,以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为目标,主要通过扩大有林地规模、合理确定培育周期等措施,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丰富木材及林产品供给、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以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为主,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林地,以培育大径级、长周期的森林资源为主;对水热资源丰富地区的林地,以集约经营、基地化管理为主,重点发展优良、珍贵、高价树种培育基地,形成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缓解木材及林产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

——实施木本粮油工程。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突出森林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实施木本粮油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油茶、板栗、核桃、枣等木本粮油基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缓解粮食、油料生产对耕地的压力,有效补充我国粮食、食用油的稳定供应,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通过对林地的科学经营,充分发挥木本粮油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持续利用

——加速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进程。继续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及长江流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防沙治沙、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森林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后续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步伐,可持续利用林地资源。

——加强重点区域退化林地生态治理。以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第五章 统筹区域管理

按照分区施策、差别管理、统筹调控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与国家、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差别化林地管理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形成新时期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体系。

第一节 优化区域布局

——调整和优化林地利用空间布局。依据全国林业区划,结合各区自然地理条件,把全国划分为10个林地保护利用区域。根据各区域特点确定全国林地利用方向和空间布局。省级、县级林地利用布局也应分别区域调整优化,把调整空间利用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林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着眼点,从空间布局上统筹好生态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关系。

大兴安岭区:严格保护水源区林地和现有原生林尤其是岭西北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原生林地。该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森林资源储备基地,适度对天然次生林进行保育,培育樟子松等珍贵树种。

东北区:严格保护大兴安岭东部嫩江源头区和长白山南部辽河、鸭绿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源头区林地,建设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全面实施天然林保育,重点培育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典型群落的大径级珍贵用材林基地,恢复我国最大的木材、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产业基地。

华北区:严格保护燕山长城沿线、中部山区、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区、土石山区、太行山伏牛山一带江河源头等生态脆弱区的林地;集约经营低山区、丘陵区、汾渭谷地、辽东与胶东半岛环渤海湾、黄淮海平原等自然条件优越地区的林地,大力发展经济林、优质丰产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工业原料林基地,适度发展薪炭林。

南方亚热带区:保护秦巴山区、喀斯特地貌区、云贵高原石漠化区等生态脆弱区林地;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四川盆地及盆周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及沿海积极营造防护林,构建生态屏障;在低山丘陵区发展优质丰产用材林、珍贵树种大径级材和工业原料林基地,适度发展经济林地,建设商品林生产基地;在平原及东部沿海区发展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

南方热带区:严格保护现有热带雨林、红树林生态系统及自然保护区林地;在沿海地区营造防护林,构建生态屏障,加大风景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在水热条件优越的滇东南、滇南等地发展经济林,在珍贵树种丰富区域集约经营大径级用材林,集中发展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云贵高原区: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尤其是滇西北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在水热条件好的滇中等区域,发展优质丰产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适当发展薪炭林。

青藏高原峡谷区:严格保护三江流域、川西、藏南等大江大河源头区、水土流失区及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等高保护价值区林地;在雅鲁藏布江下游适宜区域,加大集约经营力度,培育以珍贵用材林和大径级材为主的木材生产基地。蒙宁青区:加强保护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农牧区、阴山山地、黄河河套、鄂尔多斯高原生态林地,以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为重点,构建综合防护林体系;在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原、黄河河套、青东陇中等丘陵、盆地和平原区,发展商品林基地;以丘陵低山和宜林沙区为主的区域,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西北荒漠区:严格保护阿尔泰山、天山和准噶尔、塔里木、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荒漠区林地;结合资源优势发展沙产业基地和沙区经济林基地。

青藏高原高寒区:严格保护江河源头区及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生态脆弱的羌塘阿里高寒荒漠区、沙区荒漠区林地;集约经营河流两岸和河谷自然条件较好的林地,营造防风林、薪炭林、能源林地;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发展部分经济林地。

第二节 实行差别管理

——积极保护并扩展优化开发区绿色生态空间。严格控制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特别是工矿企业使用林地。限制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开发区使用林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节约集约使用林地;通过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等措施,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支持重点开发区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积极支持城镇化、工业化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支持主导产业及配套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占用林地,尽力保障中心城市建设对林地的需求;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用林地。鼓励建设高标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宜居环境;加强粮食产区、水源区、沿海区域生态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屏障。

——保障限制开发区生态用地需求。适度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服务业、公益性建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城镇建设使用林地;禁止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类林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逐步减少城市建设、工矿建设和农村建设占用林地数量;通过生态脆弱区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积极扩大和保护林地,逐步增加森林比重。

——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的林地资源。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禁止开发区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任何有悖于保护目的的各项林地利用活动,禁止开发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林地的,要组织论证评估,尽量缩小使用林地规模。禁止各类项目占用Ⅰ级保护林地。

第三节 强化宏观调控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根据各区林地保护利用方向、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林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省(区、市)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林地保护利用的约束性指标,以及林地保有量、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地比率、重点商品林地比率等预期性指标,强化国家对省级行政区域林地保护利用的调控。

——强化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责任。约束性指标和主要林地保护利用任务分解下达到省(区、市),明确各省(区、市)林地保护利用责任,由省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组织实施、严格落实。预期性指标通过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逐步实现。

——落实区域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政策。各省(区、市)在规划纲要指导和控制下,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切实落实所属区域的林地保护利用政策和差别化管理政策,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统筹协调,做好国家、省级及省级以下林地保护利用的相互衔接,促进形成统筹协调的林地保护利用秩序。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政策、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促进各方面形成合力,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分级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分级编制国家、省级、县级三个层次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下一级规划应根据上一级规划编制,并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层层落实林地保护利用各项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政策。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强化战略性和政策性,重点确定本行政区域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指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划定林地范围,进行功能区划,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制定林地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颁布实施和监督管理。各地区、各部门编制的城乡、交通、水利、能源、旅游、工业、农业、环保和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应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符合林地保护利用的方向和要求,切实落实各项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和政策。规划的衔接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

——严格规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订。严禁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需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在实施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颁布实施。

——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制止违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行为,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加大执法力度,对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违反规划使用林地的行为,依法查处,限期整改。

第二节 健全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新机制。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强化服务,提高农民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的积极性;统筹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落实国有林地保护责任,充分发挥国有林地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

——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规划一经批准,对确认的林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统一确权发放林权证,做到图、文、表一致,人、地、证相符。对已发放林权证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稳定林权;对尚未发放林权证的,应认真组织林地林权的实地勘界和林权证核发,明确林地林木性质和权属,并将权属落实到地块,将面积与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明确的主体。规范林地林权流转行为,流转后不得改变规划林地用途。

——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保护管理负总责。把规划确定的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全面保护林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各级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协作机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合力。

第三节 强化调节机制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的稳定投入机制。国家应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对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和生态极为脆弱地区的林地,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防止毁林和森林退化;对退化林地修复、规划的宜林地造林的,应按照其恢复难度,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森林及林地资源。确保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管护、用地审核等资金投入。

——强化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建立全国林地分等评级体系,健全征占用林地补偿和安置机制,制定补偿政策,实行林地优质优价、不同林地利用方向差别化经济调控制度。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应根据项目性质、林地的区位和用途等制定不同的标准,促进建设项目科学、节约用地。

——完善公益林地补偿制度。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种苗、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

第四节 加强基础建设

——制订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章和标准。尽快制定、颁布林地保护、管理、流转、分类分级、动态普查监测等规章和标准,修改征占用林地的审核管理规定,以适应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级、分类、分区管理林地的需要。

——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加强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林地调查和动态监测,并建立全国性的林地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林地数据。加强林地档案管理,在国家、省级宏观指导或控制下,以县级行政区域(国有林区以林业局)为单位划定林地范围,逐块登记造册,建立林地地籍档案。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林地变更调查,及时更新林地档案和利用数据库,全面掌握林地变化状况。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画画教案设计(扭来扭去的线线)下一篇:小学生作文:我爱我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