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2024-05-06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共8篇)

篇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引言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有林地面积不足世界有林地面积的3%。然而破坏林地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林地数量减少惊人,林地利用配置不合理,生产率和生态效益不高,给我国林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为此,为保护森林资源,新《森林法》规定了一系列林地保护利用的条款,并在《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林业长远规划必须含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内容,把它作为林业长远规划的四项必要内容之一。为了切实抓好林地保护和利用工作,及时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为林业长远发展规划的补充很有必要。笔者就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有关问题作初步探索,以供林业规划工作者参考。1 规划依据

(1)《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

(2)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用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98)8号)。

(3)林地管理暂行办法(原林业部1号令)。(4)当地人大地方性法规。(5)当地省、市政府规章。

(6)当地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文件。(7)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2 编制规划的原则

坚持优先生态效益,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坚持 林业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原则;坚持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林地与耕地同等重要原则;坚持少占或不占和占劣地原则;坚持征占用林地与恢复森林植被相结合原则;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宣、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原则。3 准备工作 3.1建立机构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不仅涉及林业系统内部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土地、农业、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的用地关系。为高质量地完成规划工作,必须建立由林政、勘察设计、营林、计划财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土管、农业、城建

部门人员参加,特别是邀请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参加,以协调部门之间用地管理关系。3.2制定工作方案

规划工作要有计划,要就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内容、时间和步骤及具体要求作详细的规定,使规划工作一开始就进入规范程序的轨道。3.3筹措经费

规划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要作好预算,积极筹措,保护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如期完成。4资料收集和处理

要收集当地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各部门建没已占用或将占用林地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4.1数据资料来源

①林地利用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当地土地资源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② 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数据。

③ 其他资料主要有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森林分类区划,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城市规划以及交通、水利、乡镇企业规划的用地情况等。4.2 数据处理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参考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及其他资料,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基础年较为合理的各类林地面积和有关社会经济指标,解决各部门数字不统一问题。5 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是确定林地保护利用基本目标和任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林地保护利用情况、林地利用供需情况、区位林业与经济发展情况等分析研究,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5.1林地现状分析

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及林地资源构成、分布、人均占有量、保护条件等情况,分析以下内容:林地利用的程度与效果、林地利用结构情况以及林地利用率、单位产值、生产率情况等;林地利用变化趋势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具体是林地总面积、各地类面积、立地因子、利用效益、自然灾害变化趋势等情况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或将产生的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林地保护措施等情况;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为对林地利用结构、效益、林地质量、保护措施等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别指出。5.2林地供需分析

林地供需是一对矛盾,但又相互联系。林地供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可供利用于林业生产的各类林地数量;林地需求是人们必须利用林地才能进行各种林业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及其他生产和建设必须占用现有林地,以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对林地的需求。5.3 区位林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人类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土地,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林业生产关系,应按林地区位利用原理与林地配置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当地整体区域出发,通盘考虑区域内林地动态利用和保护条件问题,科学确定区域内林地最佳利用途径和方式,合理配置林地资源,以求区域内林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最高。6目标

①保持林地总量目标。② 合理配置林业用地,优化林业内部用地结构要求的目标。③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率的目标。④控制征占用林地目标。⑤实现退耕还林目标。⑥ 自然保护区(点)发展目标。7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调整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林地利用目标及专题研究结果,坚持在分类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参考森林分类经营规划成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林地利用不同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调整方案,确定各林地地类面积的增减指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表、林地保护利用面积平衡表。8 林地保护利用分区

结合规划确定的基本方针,根据地域特征类似、林地利用主导方向一致和地理位置连接成片等区域划分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分区,提出各区的林地利用方向、保护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规划期内各分区的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布局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主要发展方向。8.1 分区原则

① 同一区域内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林地区域条件相对一致性原则。②林地保护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对一致性原则。③林地利用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相对一致性原则。④森林“三大”效益综合最佳原则。⑤保持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⑥ 保护管理措施与分区相配套原则。8.2 分区依据

林地利用方式、立地条件、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林业规划成果,如林业发展规划、森林分类经营规划、林业基地规划和有关森林经营方案等;相关规划成果,如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有关分区所需的各种资料和图件。9提出规划实施的措施 9.1 行政措施

① 明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②把保护林地作为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③ 明确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保护利用中的职责。④对规划实施实行行政管理,纳入林政执法范畴。9.2 经济措施

坚持征占用林地审核收费制度,凡占用林地搞生产建设改变林地用途,必须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用于森林植被:加大对林地投入,改善林地保护利用条件,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建立林地保护和补偿专项资金,大力开发整理非林地,努力增加林地数量。9.3 技术措施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加强对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应用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推动林地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如“3s”技术。并建立健全林地档案。9.4 法制措施

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不得随意修改,违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公民保护意识;加强林地权属管理,充分发挥林权证在林地保护利用中的法律凭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行为,为林地保护利用保驾护航。10 结语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使规划成为提升林地利用价值,保证森林面积及蓄积稳定增长的科学蓝图。

篇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

(2010-2020)

一、编制规划背景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建设的立足之本和根基,也是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内容之一,是实现林地科学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制乱垦滥占林地及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保障如期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并为林地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汝州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国土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林地面积相对较少,森林资源总量有限。林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12%,其中南北山区仍有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缺水少土、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林地保护与林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林业资源相对匮乏,林业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较轻,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建设用地等与林地用地矛盾十分明显。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科学合理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市林业局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现已完成《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工作过程

(一)规划前期准备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1、组织准备

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张市长任组长,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审查规划成果。

2、技术准备

积极与技术协作单位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配合,成立技术组与专家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规划依据、规划任务、规划内容、预期成果等;组织技术培训,对技术协作单位、编制人员等进行培训学习,系统学习省林业厅制定的《河南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织技术操作细则》等技术标准,规范调查程序,统一规划编制要求和方法。

3、资料收集 一是图文材料

(1)地形图。包括汝州市1︰10000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形图。

(2)数字正射影像图。收集覆盖市域的近期高分辨率(SPOT5、ALOS等)遥感资料,处理生成的卫星遥感DOM。

(3)境界线。包括市级、乡镇级和村级行政区域界线。

(4)2009年森林资源档案更新资料,包括小班基本图与数据库。小班空间数据库坐标系由北京54转为西安80。

(5)落界底图制作。采用近期(2009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经正射校正、融合增强、镶嵌处理后,生成满足于精度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DOM)。DOM按1:10000比例尺图幅进行分幅,叠加最新行政界线、森林资源档案小班界线、相关注记等有关信息,按《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进行图廓整饰,形成林地落界底图。

二是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1)最新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包括省级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益林的区划界定资料。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2)汝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图件和报告。

(3)历年林地统计资料和历次森林资源调查成果。

4、专业调查资料

包括林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和立地等级数量化表)、森林土壤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林业专项调查资料,森林采伐和造林设计及其检查验收等林业经营资料,占用征收林地及其检查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成果,及其他专项调查资料等。

5、相关规划材料

包括汝州市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及交通、水利等各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6、其他基础资料

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林业及其它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市域历史资料等。

(二)规划基数落实

1、规划基数是在二类清查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补充调查。技术人员利用excel数据透视功能对现状林地小班属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汝州市的规划基数。汝州市的规划基数是(2009年):林业用地42682.23公顷,有林地21279.34公顷,疏林地3797.15公顷,灌木林地972.5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70.81公顷,无立木林地6.23公顷,宜林地15719.43公顷。

2、从上述落实出的规划基础数据可以明确反应出汝州市的现有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946.96公顷,集体林地面积41735.27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21279.34公顷,森林覆盖率13.53%,活立木蓄积量1120782.83立方米,林地生产力每公顷52.67立方米。

(三)规划成果编制

1、规划文本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在编制好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编写规划文本,进行林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明确各类林地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向,将规划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场),拟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规划统计表

主要包括林地现状统计表、林地结构现状统计表、林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表、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统计表、林地利用方向规划面积统计表、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

3、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主要包括林地现状图、林地结构图、林地保护分级图、林地质量等级图、林地规划图等,所有图全由省规划院制作。

4、规划数据库

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林地规划数据库,包括林地落界、林地规划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用于林地落界的遥感影像数据。

(四)规划论证协调及报批

规划成果编制结束后,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现组织市发改委、财政、国土、环保、住建局、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论证,对市域内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提出意见。然后形成正式规划成果,由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规划目标及措施

根据汝州市“十二五”林业建设规划及2010年编制的中期调整规划中的建设任务,通过科学分析测算至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保有量不变,仍为42682.23公顷。

(一)主要指标

1、县域内森林保有量分解。我市现森林面积21279.34公顷,规划至2020年森林面积23476.34公顷。

2、征占用林地指标。根据规划期内林地增长潜力和建设项目对林地的需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求分析,确定规划期内至2020年建设用地征占用林地规模控制在600公顷以内,年均使用林地面积约为60公顷。

3、林地保有量指标。我市现有林地面积42682.23公顷,规划至2020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风穴林场林地保有量目标42682.23公顷,保持不变。期间因征占用林地而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应从本辖区内非林地中补充,达到占补平衡的目的,林地保有量保持不变。

4、森林覆盖率保有量。规划至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有量为14.95%。

5、林地生产力保有量。据2009年林地补充调查汝州市林地生产力现状为平均每公顷蓄积量52.67立方米,规划至2015年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蓄积量63.50立方米,规划至2020年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3.77立方米。

(二)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

1、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各项建设工程,应以不占或者少占林地为原则,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核手续。按照国家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制度,每5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征占用林地总额,并将总额指标按分解到乡镇场。2011~2020年,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600公顷以内。其中2011~2015年控制在300公顷以内。

2、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由于近两年部分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和国家对林业投入的相对较少,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和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林农的收入出现滑坡,对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所打击,个别乡镇出现了退林还耕、复耕的现象。

以上原因也是近期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此具体情况特制定出以下措施对林地进行加强保护:

——积极引导林农进行林下种植养殖,增加林农收入。

——积极申请林业项目,扶持林农进行第三产业开发,拓宽林农收入渠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道。

——加大林政、林业公安执法、执罚力度,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土地,对集体林地已经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的要限期还林;严厉查处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破坏林地行为。

3、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全市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林地和商品林林地两大体系,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确定管理体制。对于生态林林地实行如下用途管制措施:

——生态公益林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林地是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之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如确需改变林地用途的,必须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同时,为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凡依法经批准的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必须按照等量置换的原则,实行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占补平衡,补划公益林的地块要落实到具体的小班和位置。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6月8日)精神,对于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同时设定两个条件,一是不破坏生态功能,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其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不因经营活动而受到破坏;二是依法,也就是经营活动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违反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理。

4、控制逆转林地保护等级或质量等级。严禁随意调整林地范围及有可能 6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导致林地保护等级或林地质量等级发生逆转的行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所制定的远期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及所划定的林地范围、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等一经政府下文认可,即可立即投入实施。并且依照《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即可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具有严肃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如有有关个人和单位随意改变林地范围及有可能导致林地保护等级或者林地质量等级发生逆转的即视为违法,林业监督监管部门应依照林地利用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监管,随时予以纠正,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坚决保证林地的完整性、保证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不被无缘无故的变更。

篇3: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1.1 自然概况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 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东经112°06′~112°59′, 北纬39°03′~40°44′, 居于内外长城之间, 东与河北省相连, 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 南、西南与朔州市、忻州市接壤。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 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 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大同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 夏季短暂且温热多雨, 春秋凉爽, 昼夜温差明显, 年平均气温在3.6℃~7.5℃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360mm~450mm之间, 而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700mm~2000mm。自然植被群落组成从东南向西北分为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温性落叶阔叶灌丛带和温性半干旱灌丛草原带3种类型。

1.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09年规划基准年落实的林地资源数据显示, 大同市现有国土总面积140.76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73.01万hm2, 非林业用地67.75hm2, 分别占到国土总面积的51.87%和48.13%。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18.73万hm2, 疏林地1.56万hm2, 灌木林地9.08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20.82万hm2, 苗圃地1841.50hm2, 无立木林地5521.90 hm2, 宜林地22.09万hm2辅助林业用地36.30 hm2, 分别占到林业用地的25.65%、2.14%、12.44%、28.51%、0.25%、0.75%、30.25%和0.01%;活立木总畜积5377161m3;森林覆盖率19.75%。

2 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林地作为巩固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为适应国家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 需要及时调整适应于国土区域开发利用格局的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布局、管理政策和措施。在此形势下, 要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75%以上的战略目标, 迫切需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 实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林地保护利用中突出问题

3.1 林地保护与利用矛盾日趋突出

近年来, 大同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十分迅猛, 各项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园区、城镇、道路、电力、水利、旅游等项目建设用地将在短期内保持较大的需求。由于大同市所辖的七县两区多山, 耕地资源有限, 且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加之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 大量项目用地向林地转移。据统计, 2001年~2005年, 大同市经审核林地面积只有70.28hm2, 2006年~2010年经审核林地面积达73.01hm2, 增长了3.9%。因此, 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 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 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

3.2 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森林资源培育与后期的林地保护都是长期的过程, 均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而目前大同市各县区林地保护财政资金投入只能维持日常的费用支出, 一线林地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林地保护工作只能开展简单的巡护工作, 没有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和网络, 不能较全面掌握林地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

3.3 缺少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缺少统一规划, 不合理征占用林地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事件时有发生, 致使林地保护利用无法做到统筹规划、定额管理、定量控制、限量使用。所以, 林地保护利用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 依法履行林地资源管理, 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地保护与利用, 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的安全,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4 林地保护利用政策相应保障体系

4.1 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

根据《山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分解到大同市的规划指标为控制依据, 结合大同市各县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 详细制定规划目标, 保证林地的合理利用。一是林地总量要保持基本稳定, 达74.69万hm2;二是森林保有量要有所增长, 达37.65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26.75%;三是项目建设占用征收林地规模得到控制, 全市占用征收林地面积严格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四是通过封山育林、幼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等措施, 使林地生产率明显提高, 达到27.07m3/hm2以上;五是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适度增加。

4.2 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保护管理负总责。把规划确定的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高度出发, 还是从振兴大同市的区域经济出发, 都应该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管理工作, 要明确政府行政一把手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 林业主管部门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 实行任期目标管理, 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4.3 建立新的林地利用效益核算体系

首先, 应改变无偿占有和使用林地所产生的公益价值的做法;其次要改变现有林地利用效益核算方法只反映其经济活动, 而不反映其环境公益价值的做法, 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林地资源和其环境公益价值的实物量及价值量的新经济核算体系, 并使其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 以便同时从实物和货币核算两个方面综合反映林地及其环境公益价值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新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林地产值低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被重视的问题。

4.4 规范林地流转行为

林地的保护, 要加强理顺林地产权关系, 进一步规范林地的流转行为。一是由各基层林业工作站对辖区内流转林地进行初审, 确定流转林地符合《山西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要求后上报县林业局审核, 报市林业局备案, 通过交易所公告挂牌交易。二是针对流转林地在林木采伐允许的条件下, 优先安排采伐指标, 以激活流转林地的价格提升, 使林农得到明显实惠。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

[2]山西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方案, 2011, 4.

篇4: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为原则,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市森林、绿网、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和造林绿化。限制独立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点商品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4.3广泛征求意见

篇5: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首先,感谢省厅能够在**召开**省中部区域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推进会。当前,正值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时期,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们林保工作的一次再促进、再推动,同时更为我们兄弟单位之间加强工作沟通、开展经验交流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我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对全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按时圆满完成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下面我就**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向大会作一简要汇报。

按照全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和省厅的统一安排部署,**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林地保护规划工作进展顺利。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落实规划编制的工作措施

为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加强 1

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以落实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和工作责任“四到位”为重点,积极而有序地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市、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组织机构,健全完善。市、县两级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协调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发改、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为科学合理编制林保规划及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县级林业部门在春季植树造林、森林防火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专门人员、拔出专项经费为林保工作夯实技术力量和经费保障。同时,为强力推进林保工作顺利开展,**市林业局与各县(区、市)林业局签订了**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责任状,明确了时间、任务、标准、目标和奖惩,强化了责任落实、健全了问责机制。

2、全面培训,提高规划编制的技术水平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影响深远。我市林保工作开展以来,先后三次邀请省规划院、测绘局领导和专家组织市、县两级和省直太行、太岳林局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就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细则、框架要求、林保软件功能、林地落界规程、数据处理流程等进行了市级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近200余人(次)。同时,各县(区、市)又不失时机

地进行了县级再培训、再提高,全体技术人员工学结合,以学促干,用很短的时间理清了工作思想,明确了工作任务,掌握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通过层层抓培训,人人抓学习,为我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引进强援,确保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针对县级林业部门技术力量普遍薄弱、市级林业勘测设计队人员有限的现状,我市采取引进强援的办法,由有资质、技术力量强的林业调查规划单位,通过业务承包、技术指导等形式承担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进度。目前,我市11个各县(区、市)分别与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省林科所、市林业勘测设计队等多个单位进行合作开展此项工作。截至3月26日,我市太谷、平遥、灵石、和顺、昔阳、寿阳六县已完成规划框架编制工作;榆次、太谷、平遥等九县已完成解译标志建立工作;太谷、平遥、灵石三县已完成蓄积调查工作;全市林地落界、小班属性修正已完成工作总量的50%。

4、积极沟通,建立规划编制的服务机制

为了准确掌握各县(区、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整体把握全市林保工作进度。我市实行专人包

县联络制,确定专人保持与所包县(区、市)开展经常性的沟通联系,负责对其工作进度进行定期收报,并及时传达省厅有关林保工作的有关要求,帮助他们解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汇总,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共同研究和经验交流,努力营造深厚的工作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整体进展顺利,但是分阶段来看,特别是在当前林地落界工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工作进度不平衡。由于受县域林地面积、技术力量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各县(区、市)之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进度快慢差异较大,进度最快的县已完成总工作量的80%,最慢的县尚不足总量的20%。工作进度的不平衡对全市乃至全省“一张图”拼接影响严重

2、林地落界进度慢。由于部分山区林地地形地貌复杂,加之卫片存在云层及颜色失真等原因,需要增加解译标志建立,加大了外业调查工作量,制约了林地落界工作进度,并对小班界线修正的准确性造成了严重影响,3、部分面积难定性。我市平遥等县经济林面积较大,特别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干果经济林工程,大部分为耕地

内经济林,这部分面积县域森林覆盖率计算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科学地进行定性直接影响到相关县规划基数和2020年规划目标的完成。

除此之外,部分县(区、市)林保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小班数据量多、系统运行不稳定等原因也都制约着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急需省厅联系员及指导员加大对相关县(区、市)的技术指导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厅统一安排部署和规定的各阶段工作时间节点,我们今后的工作依然繁重、紧张,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后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我市将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从整体推进全市林保工作进度。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们将以本次推进会为重要契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次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加强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从思想上重新认识林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再提高、再加压,通过采取顺排工序,倒排工期的办法,切实将这项工作摆上日程,抓在手上,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2、破解难题,确保质量。对之前在林保规划编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梳理汇总,积极与相关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共同分析研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特别

是要充分考虑县域规划发展诸方面因素,合理编制,不能因为林地规划落地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3、强化督导,严格问责。建立定期督导制度,定期对各县(区、市)林保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对进度缓慢的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对未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任务,影响到全市林保工作进度,及因方案编制不科学影响到今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征收占用林地审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营造林项目安排的,进行问责。

总之,尽管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繁重、困难重重,但这项工作是实现林地科学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止乱垦滥占林地,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合理利用林地提供的科学依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加压、再加劲,一定按期完成**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全省“一张图”建设如期实现。

篇6: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加快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直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根据8月12-14日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上各单位的交流情况,目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缓慢。为推进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保证省、县级规划和林地“一张图”建设成果质量,请各单位进一步加大省、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力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省、县级规划编制工作的紧迫性。根据《国家林业局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0]203号)的精神,编制省、县级规划是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规划管地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 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大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力度。

二、明确责任,加快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文本编制进度。省级规划编制责任主体是省(区、市)人民政府,县级规划编制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能动性,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省级规划文本编制,报国家林业局审查;2011年9月30前完成县级规划试点工作,形成县级规划文本范本;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县级规划文本编制,报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审查。不能按期完成规划编制的,将暂缓下达2012年占用征收林地定额。

三、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林地落界工作分三批完成:北京、辽宁、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南、广东、贵州、青海、内蒙古森工、吉林森工、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森工13个单位,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天津、山西、吉林、上海、江苏、湖北、广西、海南、云南、甘肃、宁夏11个单位,2012年5月31日前完成;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西藏、陕西、新疆、新疆兵团12个单位,2012年10月31日前完成。各地林地落界成果须经县级单位全面自查、省级单位抽样检查、国家核查的方式进行检查验收。没有按时完成林地落界的单位,将暂缓下达下一年度占用征收林地定额。

四、加强沟通,建立工作进展报告制度。各单位要及时向国 家林业局报告进展情况,每月底和月中向本监测区国家林业局直属院报告林地落界和县级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国家林业局直属院汇总后,每月1日和15日向资源司报告。

附件: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上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 附件: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上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处理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1、省级规划编制与县级规划编制的关系。省级规划大纲已将规划基数、规划目标、分区布局与政策措施分解到县级单位,因此,省级规划大纲完成审查后,县级规划可与省级规划文本同步编制,不必等省级规划文本完成再编制县级规划。如果省级规划在批准过程中有调整,县级规划再按其要求进行调整。

2、县级规划编制与林地“一张图”建设的关系。县级规划是在省级规划分解基数和目标数据控制下编制,规划基期是2009年,林地“一张图”数据是现状数据,二者时间上有差异,两项工作可同步开展。

3、林地“一张图”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宗地落界的关系。由于省、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宗地勘界落界不是本次林地规划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4、林地“一张图”建设与二类调查成果的关系。林地落界工作是落实林地范围的基础区划。为确保二类调查成果的延续性和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可操作性,应在充分利用二类调查成果数据的基础上落实林地边界,而不是重新区划调查。

二、省、县级林地规划文本编制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1、开发区、高新区是否编制县级规划? 原则上县级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于开发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不需要编制县级规划。如确需单独编制,由省(区、市)自行确定。省(区、市)林业厅(局)要确保本辖区内林地规划不重不漏,对没有编制规划的区域按没有林地处理。

2、关于重点公益林地的概念和范畴问题?

根据《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以下简称《县级规划规程》)重点公益林地指依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划定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其他重点公益林地。在省、县级规划中,重点公益林地应分别列出国家级公益林地和省级重点公益林地的面积和比率。且重点公益林地只能调减,不能调整。

3、关于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问题?

省、县级林地规划须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当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相衔接,对于没有出台省级及以下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可在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编制,待当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时,再协调发改部门进行衔接。

4、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以及在耕地、交通、水利和建设用地上的造林是否可以纳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纳入林地规划。如果纳入规划,该部分数据应在规划基数和规划目标数据中单独记载和统计。

5、森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汇总后,是否需要汇总编制全省总的规划文本? 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及其所属林业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所属团场单独组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批后,其规划成果汇交到所在地的同级规划,且须编制相应的全省或全县规划。

6、省级规划文本完成审查后,在林地落界完成时,是否再调整或完善省级规划文本?

省级规划在报批前,规划基数及其分解到县级单位的规划基数、目标数可以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进行调整;省级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原则上不允许修改。如果规划数据需要进行较大调整,应提出修编申请进行修编。

7、县级规划是否需要编制专题研究报告?

根据《县级规划规程》,要根据当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8、全国是否有重点商品林划分的统一的标准?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难以统一确定重点商品林的划分标准。根据《全国林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点商品林原则上是指纳入Ⅲ级保护林地的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

9、林地质量评定等级是否能制定出统一的量化和评定标准?

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成别,难以制定统一的标 准。各地可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落界规程》)中的资料性附录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省级单位为单位确定本区域的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

10、省、县级保护利用规划文本是否有统一文本结构要求?附图、附表格式是否有统一要求?

《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县级规划规程》已对规划文本结构、内容、附表、附图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其基础上增加相关内容。

11、县级规划中,林地功能区区划是绝对连片还是相对集中连片?

林地功能区区划,可以相对集中连片。

12、省级数据与县级数据是否允许有误差?

因省级规划与县级规划是在省级规划大纲通过审查后,同步编制,省级分解数据与县级数据应保持一致。如有误差,应控制在调查误差允许范围内。

13、上海市等城市主城区全部或大部分为建设用地,可否采取现状林地落界,不再编制规划?是否可合并编制规划?

对于林地很少的城市主城区,可以合并编制规划。如果仅落界不编规划,或仅编规划不落界,均按没有林地处理。

14、省(区)直属的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立编制规划,规划成果纳入所在县汇总,当否? 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单独编制规划,规划成果纳入所在地的县级规划,与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三、林地落界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有关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问题

1、省、县行政界线如何确定?

省界数据,采用民政部的勘界数据,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分发;县界数据应采用地方民政部门的勘界数据,由地方自行解决。对于省辖区内县界存在纠纷的情况,由省里协调确定本次林地规划的调查界线。行政界线数据,要确保全国范围和省际范围内不重不漏。

2、个别省界,如青海省界(线文件),存在双线、飞地现象,如何处理?

由省(区、市)厅(局)协调相邻省份,按管理实际协商落界范围,确保不重不漏。

3、按照《落界规程》,区划系统为县—乡—村—林班—小班,但部分牧区县,如青海南部缺少明确的村界线,如何处理?

可根据当地管理实际,灵活处理,要确保林地落界范围不重不漏。

4、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的转换如何实现?

由于国家测绘局对于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系转换参数实行保密管理,因此没有精确的转换模型。目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 划设计院通过国家测绘局提供的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系分幅平移量实现了两个坐标系的系统转换。涉及两个坐标系转换的单位可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联系。

5、以河流为界的局、场界线由于河流改道而发生变化,本次落界时是否按影像修改局场界线?

可根据本地管理实际确定。如果对管理工作没有影响,可以进行调整。

6、有些省小班落界采用的软件平台尚未敲定。如山西省试点采用的是超图软件,国家拟采用的是ArcGIS,软件平台不统一如何处理?

为了不造成地方软件系统重复建设,本次规划不对各省(区、市)林地落界和林地“一张图”软件系统做要求。只要林地“一张图”成果数据经格式转换后符合《落界规程》的要求即可。

(二)有关专题信息方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1、林地规划中增加和减少的林地落界困难,是否需要落界? 增加林地,对于有未利用地的单位,需要将补充林地规划落实到现地;对于无未利用地的单位,不做要求。减少林地不要求落实到现地。

3、最小上图面积如何控制?

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确定最小上图面积。原则上,对于大面积林地中达到最小上图面积的小面积建设用地、耕地等非林地,需要区划出来;对于大面积林地 中达到最小上图面积的小面积其它地类,如未利用地等,可以按当地管理实际确定是否可纳入林地管理,如能纳入林地,则可不必单独区划。

4、林地落界的面积统计单位是什么?以县级单位为统计单位进行平差逐图斑计算面积,县级单位统计报表以图斑为基础进行汇总统计,省级单位以县级单位统计表为基础进行汇总统计,全国以省级单位为基础进行汇总统计。省级规划统计表统计到县级单位,县级规划统计表统计到乡级单位。

5、两条或多条林带交叉是否可只编制1个图斑号? 可以。原则上沿用当地二类调查处理方法。

6、两条或多条林带相距很近时,无法准确落在影像位置上,如何处理?

按《落界规程》,对宽度小于图上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可用单线符号表示,并标注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

7、对森林资源数据更新采用的数表(生长率、消耗率、收获量表)是否有要求?计算方法有无统一要求(单利、复利)?

采用当地森林资源清查或二类调查的数表和计算方法。

8、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地划分中,如何处理林地与现状地类,以及与林权证的关系?

原则上执行《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程》的地类划分标准。坚持维护林权证法律地位的原 则,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重点国有林区经营区的土地划为林地。

现有沼泽地可作为宜林地;局场址、居民点、林区道路、输电线路用地等纳入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我局已批准的征占用林地除外);现有湖泊和河流维持原地类不变,林中小溪等作为林地;现状为耕地的,要查清并标注该地是林权证发放前即为耕地,还是原是林地后被毁林开垦为耕地的。如果是被毁林开垦为耕地的,均作为宜林地,并制定还林规划。

9、林业部门与国土部门的林地概念与范畴不同,导致林地面积问题差别较大。

采用《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明确的林地概念和范畴,林地规划编制中可注明其中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确定的林地、部分园地、部分建设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

11、在林地落界工作完成后,林地落界数据与规划文本基数可能会出现不一致,如何处理?

二者之间允许有差异,但要保持衔接。理由是,规划基数是2009年的数据,林地落界是现状数据。

12、占用征收林地范围及林业工程范围上图有点困难且不精确,如何处理?

已发生的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范围要求上图,难以准确落 界的,可根据《落界规程》用线状或点状要素表示。林业工程范围要求上图。

13、林地落界各小班面积需要重新求积,将导致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产生变化,是否平差解决此类问题?

按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按《落界规程》求算的实际面积为准。以前工作中的统计问题应在本次林地落界工作中予以纠正,并要保证国家级公益林地数量。

14、由于二类调查年度不同,采用的卫片来源不同等原因,部分原有二类小班GIS数据和遥感影像有偏移,边界不吻合,如何处理?

执行《落界规程》,对原二类小班边界进行修改。原则上要求在原二类调查成图比例尺上,林地图斑边界与遥感影像的吻合程度达到《落界规程》的精度要求。

15、有关省、县级规划专题图制作所需的地理底图要素,如河流、道路等线划图可否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制作?

各省专题图制作地理底图要素,由各省(区、市)自行提取和制作。

16、林地落界图斑属性数据表字段缺少规划指标。如“规划地类”、“规划林种”、“规划森林类别”等。

根据《落界规程》和《县级规划规程》,规划内容中,仅要求落实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主体功能区、林地功能分区四项因子。如需增加其它字段,可根据当地实际和需要添加。

17、对易发生变化的林地(如农田林网、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落界后如何保护?

如果该部分地类纳入林地规划,应根据当地管理实际,确定保护、利用和发展措施。

18、请国家林业局明确县级林地落界结果与省级分解指标的变动幅度。

不能统一确定。因为各地林地和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不同。县级林地落界结果为现状数据,省级分解数据为以2009年为基础的规划基数。原则上林地落界结果要与省级分解基数、县级林地发展趋势相衔接。

19、部分单位要求林地规划与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结合,按照《落界规程》,集体林地权属要求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三种情况填写,部分省,如青海省集体林权改革尚未完成,暂时无法落实权属,如何处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宗地落界不是本次林地规划的主要工作,不对其做明确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调查因子。对于没有进行林改的集体林地,可只填写到林地所有权,不填写林木经营权,代码为“20”。

20、二类小班边界与林改宗地边界不吻合,范围不一致,如何确定林地边界? 本次林地落界工作,以二类调查成果和遥感影像底图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补充调查和林权发证资料,实事求是的落实林地 边界。

21、在满足《落界规程》的基础上,同时保留原有二类数据属性,建议增加细化的属性字段,如起源细化(纯天然或人工促进或天然萌生或植苗或直播或飞播或人工萌生)、土层细化(≤15或16-30或31-50或51-100或>100);是否可以增加部分因子,如海拔高、平均树高等。

篇7:新 屯 乡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2009-12-28新屯乡

新屯乡

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二00七年五月二十日

第1章基本情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1.1地理位置

新屯乡位于枣强县南部,地处东经115度34分-115度58分,北纬37度37分度39分之间,东与加会乡接壤,西与张秀屯乡为邻,北与恩察镇交界,南与大营镇毗邻.地势与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多在29-23m之间。

1.1.2气候条件

新屯乡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寒泠少雪,春季干旱大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的特点.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在12.9℃,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22.6℃。全年无霜期为185天。全年日照时间数约2513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505.5mm左右,且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蒸发量达1780mm。其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发育。

1.1.3水文条件

乡域内有索泸河、清凉江、西支流、中干渠、卫千渠等季节性河流流经,由于多年干旱,季节性河流多处于常年干涸状态。属水资源匮乏地区。

1.1.4土壤条件

全乡共有潮土、褐土两个土类。土壤分布主要以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壤质为主,土壤中性偏碱,PH值在7.0-8.0之间。

1.1.5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条件所定,在一年中,干旱沥涝雹灾会交替出现,土地沙化使部分村庄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和生态环境恶化。在各种自然灾中,以干旱为主,但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未出现成灾现象。沥涝灾害近10年来基本没有发生,只有偶尔雹灾发生,但受灾面积不大。除此之外,土地沙化造成的风沙危害有时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春秋两季扬沙和沙尘天气常会出现。

1.2动植物资源状况

1.2.1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鸟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麻雀、斑鸠、家燕、喜鹊、猫头鹰、啄木鸟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蛙、蛇、野兔、刺猬、猪獾、黄鼬、蜥蜴等。

1.2.2植物资源

我乡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栽培种类。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椿、槐、泡桐、苹果、梨、桃、杏、枣等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杞柳、柽柳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辣椒等;野生菜类主要有区区菜、马齿苋、灰菜、茅草、狗尾草、苍耳、蒲公英、碱蓬、蒺藜等。

1.3土地利用现状

新屯乡总土地面积99531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7208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4%;林业用地面积133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4%;其他用地(包括村庄、道路、工矿用地等)面积1408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2%。

1.4林业资源现状

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现有林业用动1336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0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61%;未成林造林面积255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12%;苗圃地面积15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9%;无林地面积400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

在有林地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0.79%;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27%;中龄林5751.35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6.58%;近熟林1602亩,占有林地面积地15.76%;成熟林548.91亩,占有林在面积的5.4%。

1.4.2林地权属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在全乡林业用地面积,全部为个人经营。

1.4.3林木蓄积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活立木总蓄积15229.09m3,其中有林地蓄积5051.6m3,占总蓄积的33.21%;疏林地蓄积147.1m3,占总蓄积的0.97%;四旁树蓄积9897.7m3,占总蓄积的64.99%;散生木蓄积126.5m3,占总蓄积的0.83%。人均活立木蓄积0.04m3。

1.5林业地位作用

林业是唯一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林地、林木在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农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可估价。其次,林业经济是我乡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乡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5%,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扩增,其经济效益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愈益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再次,发展林业对于改善我乡人居环境质量,缔造绿色温馨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意义亦十分重大。同时,林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木材加工、家具、仓储、流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延长壮大了产业链条经济。

总之,林业的多功能、多效益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大力发展林业,稳妥保护林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所趋,也是新屯乡的长远要务。

第2章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2.1指导思想

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充分分析我乡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需求、产业体系建设和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为目标,通过划定林地规模、平衡林地布局、规范林地用途,进一步保护和巩固现有林地资源及成果,加快无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逐步提升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作出积极贡献。

2.2编制原则

2.2.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林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在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2坚持建设林业生态系统与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增林业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坚决杜绝滥垦、滥采以及火灾、病虫灾害等现象发生,使全县林业资源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得到全面保护。

2.2.3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突出区域特色,力求做到科学发展、合理规划、有据保护、有效利用。

2.2.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根据全乡宜林地的立地类型,不断探索、优化和丰富造林绿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5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省政府的《意见》要求和我乡的林业资源现状,长期保护生态防护林,充分利用和发展经济林及商品用材林。按照生态林业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求使我乡的林种结构趋于合理。

2.2.6坚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城镇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统筹分析整体形势,按照省政府对平原区需达到的森林覆盖率指标要求,在留足留够林业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力求与各类用地规划相互协调。

2.2.7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即坚持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和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2.3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土地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第3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模

按照省编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为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12%以上”的目标,我乡现有林木总资源1029.6公顷,把其中836.5hm2林业用地全部列入保护利用范围,并规划增加宜林地94.3hm2,森林覆盖率指标达到12.54%,最终,征得国土、水务、农牧、交通等部门的同意,经县政府审批,全乡林地保护利用规模划定为930.8hm2,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11.34%。覆盖乡57个行政村。

3.2林地保护利用结构

3.2.1按照生态效益优先、保护利用并重、林种结构合理、产品供需平衡的原则要求,规划保护现有林面积13363亩,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89.87%,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68.3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0.55%;苗圃地面积15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1.07%。无林地面积400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7%。

在有林地保护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1%;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1.05%;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3.22%。

3.2.2规划保护宜林地面积94.27hm2,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10.13%。

3.2.3规划保护林地按权属组成分集体所有94.27hm2,占10.13%;个人所有836.52hm2,占89.8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个人所有比率应占到95%以上,集体所有比率应占到5%以下。

第4章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

4.1防护林保护利用

作为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河渠护提林、沿路林带及环村林带等,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效益。一是严格执行征占林

地审批审核制度,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规范和控制林地变更行为;二是加强采伐作业审批管理,禁止皆伐,控制间伐,同时,依法严惩乱砍滥伐行为,确保资源稳定;三是切实加强林木防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急措施,杜绝火灾毁林现象发生;四是搞好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体系,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2商品林保护利用

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商品林,包括用材林和果树经济林,应按照“放活、放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商品林的产出效益。一是进一步明晰林地产权和使用权,通过落实商品林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开发的商品林发展格局;二是合理控制采伐。要在保证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前提下,适度放宽采伐政策,保证经营者的及时收益,同时确保采伐后的更新种植;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生产科技含量,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实现长短期效益的互补共赢。

4.3宜林地保护利用

为确保到2020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2.5%以上,凡是列入本保护范围内的宜林地,一是必须明晰产权,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切实将宜林地使用权落实到个人,从而盘活土地资源,为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提供土地资源平台;二是对于列入保护范围的宜林荒地、沙地次耕地、农田林网预留地、城镇乡村周围闲散地等,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植树造林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进行造林,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部绿化任务;三是严格保护管理。未经乡政府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宜林地变更为其他用地属性。

第5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证《枣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正确实施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省政府《意见》要求,乡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各片长、土地所、派出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处理规划与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和改革工作的实施。各乡(镇)村也已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规划和改革工作。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5.2法律保障措施

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好法律武器,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依法保护利用林地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于一切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和个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5.3政策保障措施

各村在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真正授惠于民。一是稳定经营权,适当延长经营期限,保障经营者收益;二是适当减免各种税费及审批手续;三是建立健全商品林融资抵押制度,解决经营者资金困难、后劲不足的实际问题;四是搞好定向投资。凡列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内的林地,优先列入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投资。

5.4制度保障措施

篇8: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工业遗产地段是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建设的为工业、仓储、交通运输及市政公用事业等服务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所在的地区。

在我国,工业遗产地段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早的上海等地区对此的标准是:建成30年以上,上述工业建筑所在的地段,且地段内仍保留较为完整的或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工业景观;由于近代工业在上海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例如大多数民营工厂、里弄工厂并没有单独形成完整的产业生产区域,而是扎根在里弄生活区中,与生活、服务有机结合在一个综合地块里。在北方地区,工业遗产的分布常常是具有明确产权的工厂,但由于以工厂为中心的布局常常会对周边一定范围内产生功能、空间分布上的影响,因此,通常规划中对工业遗产地段的界定不仅仅指工厂区、仓储区等单纯的产业区域,还将其涵义扩展到包括工厂配套居住区、服务区,甚至周边密切相关区域在内的整体地段,从而方便对产业类历史地段进行完整、全面的研究、剖析。

2 工业遗产地段的类型

王建国等学者将工业遗产地段按照空间规模尺度,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带有地区复兴和社会转型意义的大规模产业更新改造及其适应性再利用地段,如城市规划中明确的工业片区、区域性资源型工厂区,这一类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为代表。

第二种是依托于特定资源和生产运输条件的产业建筑地段,如滨水工业仓储区和水陆转运码头区等,这一类以伦敦码头区、鹿特丹港区、苏黎世工业区、上海苏州河沿岸滨水区、唐山南湖煤矿塌陷区为代表。

第三种是一些具有特定价值或建筑学意义的工业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周边地段,这一类历史地段原有的产业往往以非资源型工业为主。以首都钢铁厂、北京焦化厂、江南造船厂等为代表。

第四种是城市零散工业地段,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地带,也可能散落在郊区或农村,区位多样化,占地面积规模从几百平米到几公顷,一般是城市中小型企业。

对这四种类型的工业遗产地段进行规划时,在研究空间规模尺度、研究涉及内容、规划发展定位、规划复杂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不同的编制思路,文中对于工业遗产地段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第三种类型为主,即非资源型工业遗产地段。

3 工业遗产地段成为保护与改造热点的原因

工业遗产地段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成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和重点。具体原因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急剧扩张,引起对用地需求的增加。我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中心区工业的退化并没有引起土地的闲置,相反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要解决不断膨胀所引起的居住问题,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城市建设用地的获得一般通过新征土地的方式,而新征土地往往位于城市的边缘或新城地区,交通不方便、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因此实现城市工业地段的再开发及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主要特征。2)文化保护与应用的多样化,是工业遗产地段保护的推动力。工业遗产地段是城市和产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建设和发展的见证,其厂房、构筑物、工业景观等承载着珍贵的历史和工业文化信息。随着人们对文化内涵认识的多样化,对工业遗产看法不再等同于以往“脏、乱、差”的观念。而是把它和历史街区等一起认为是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应给予相应的保护和利用。

4 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特点

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规划作为一种专项城市规划,与其他城市规划在编制思路、原则、技术路线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分析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特点,对认真编好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4.1 现状调查阶段的要求

现状调查阶段的要求大大高于一般规划,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必须要对基地的区位、上级规划对此地段的定位、基地内作为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建筑物、构筑物、空间结构、景观特色情况以及地段所代表的工业文化、最有重要价值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等非物质性文化要素进行细致的调查、做出分析,进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再利用构想。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调查的深度要求也非常高,而且这些调查涉及相关的学科,需要多学科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

4.2 规划范围划分方式

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目的之一在于确立保护性要素,必要时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明确区分保护区物质保护、原貌保护、环境风貌特征保护的界限和确定再利用的方向和目标。由于工业遗产地段的非均质性,这些要素的分布并不集中,所以必须挑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要素,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保护对象予以保护。基地内地块的划分应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不同的建设方式、不同的保护范围及建筑风貌区、再建建筑高度、风格、色彩控制要求,且地块划分应有利于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方便管理。

4.3 规划的重点内容

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主要着眼于保护地段内重点文物及风貌特征的保护和地段空间和建筑物的再利用。其专项规划如交通、给排水、通讯、供电、防火、绿化等都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一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合理发展旅游业,保持和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扩大当地居民参与保护的程度等。

4.4 与一般城市建设规范的衔接

城市工业遗产地段的肌理往往由于历史演变的形式独特而出现一定的特殊性,若按照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来衡量,则这些地区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及建筑间距均难以符合规范要求,必须进行改造。为了维护和发展工业遗产地段的肌理特征,对于工业遗产地段,应允许其建筑间距、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绿地率等突破一般城市地区的建设规范要求,创造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

4.5 对规划设计人员的构成和水平要求

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规划要求、规划设计人员的构成复杂。不仅需要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设计人员,还要配备相应的了解工业生产流程的专门技术性人员,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行认定。此外,如果原工厂生产产生一定环境污染,还需一定的环境评价和检测技术人员的支撑。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方面,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技术素质,不仅需要具有全面、扎实的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全面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如通晓工业建筑史、建筑修缮技术等,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经验(历)和较高的综合技术协调能力。

4.6 规划的编制组织

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规划是一项具有极强政策性和技术性的综合工作,需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工业遗产地段产权部门、设计部门和开发商的通力合作与配合。显然,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单位为主和当地有关部门(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编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在有关专家的指导监督和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编制任务。此外,在编制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公众参与,尤其是地段周边单位、群众的参与,从而促进规划编制的科学化。

4.7 后继管理内容与体制

为了保证规划的有效性,防止因管理不善造成新的破坏,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规定,而且要列出分期实施的计划、公众参与的方式和保护的责任、过失追究制度等,以保证规划实施方式和技术的持续性。

4.8 规划编制的步骤和成果形式

保护性再利用规划分为保护规划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再利用规划两个有机联系的部分。保护规划是在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判别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进而提出保护和改进措施。这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立足于客观存在的现状情况,正是由于现状情况的客观性,决定了保护方式有着较为固定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在保护策略确定的前提下再利用规划是对地段的功能、空间、环境进行进一步的调整。编制内容和步骤上的差异决定成果上的特殊性。与普通城市规划相比,保护性再利用规划除了固定的文本、说明书,在图件上还应标明对现状保护要素和对再建建筑的控制和引导等要求。

5 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编制框架初探

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标原则定位、保护内容方法和实施保障计划三大部分,现分述如下:

1)原则、目标定位:基础调查分析;保护与再利用原则、目标及方向确定:根据上一层次规划的构想,从总体上提出保护和再利用的原则和目标。对地段进行相继的基础调查和分析,确立保护的目标、方向、原则、方法和风格特色要求;保护要素的确定: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体现特色的工业景观、重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必要时划定核心保护区的范围。

2)保护内容方法:建筑保护更新规划、环境整治规划、遗产地段的发展规划等,分别对遗产地段内重要的景观要素进行系统、全面、精确的保护,并提出地段在今后的改造利用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3)实施保障计划:a.保护管理条例:根据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内容,制定遗产地段的保护管理,经由遗产地段的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上报,由市人大和法律部门审议批准后,颁布实行;b.近期实施计划:一般以年度为限,提出1年或2年内财务资金计划。

工业遗产地段的历史价值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财富,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财富将会不断增值,历史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比经济价值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规划编制应最终将历史资源优势的发挥结合到改造活动中,在提升工业遗产地段经济价值的同时,深化其文化和历史内涵。在这方面,工业遗产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所包含的内容应比一般城市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向深层次有所拓展。

摘要:介绍了工业遗产地段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了工业遗产地段成为保护与改造热点的原因,初步探讨了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的特点,并列举了编制的一般框架。

关键词: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J].建筑学报,2006(8):21-23.

[2]叶瀛舟,厉双燕.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J].上海城市规划,2007(3):50-53.

上一篇:年度巡视工作方案下一篇:英语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