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保护规划

2024-04-07

资源保护规划(共9篇)

篇1:资源保护规划

第一章 资源保护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规划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解决好历史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保护规范以及其他相关规范编制保护规划,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及历史保护名城、国家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市域自然、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好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品位,促进黄山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规划原则

呈坎镇作为黄山市中部重要的小城镇,应协调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村镇用地的规划管理,要妥善处理城镇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实现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1、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通过历史环境的保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造更有利条件。

2、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在对历史文化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对历史文化遗存合理利用和开发。

三、规划目标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秉承真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抓住重点,凸显文化底蕴和城市的人文个性。

以保护为基础,旅游开发为手段,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实现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规划期末,大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Ⅱ、Ⅲ级标准,空气污染浓度值符合(GB3095-1996)要求;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国家Ⅲ类地面水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镇区噪音昼夜等效声级控制在45-60分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区绿化覆盖率50%。

四、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1.农村生态保护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保证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控制农业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倡使用高效农业发展中伴随着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无(低)毒农药。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与布局应考虑周围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对于重要的生态动能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居民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域,要划定为禁养区域。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液化石油气,进一步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使清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

(3)强化水土流失的防护。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适当修筑梯田埂并实施茶园密植。坡度15°以下缓坡地应沿等高线栽植,15°~20°坡地应修筑等高线水平梯田,梯地水平面最窄处不少于1.5米,土层深度要求30厘米以上,土壤为壤土、沙壤土;20°以上坡地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如石砾土、贫瘠土退耕还林。

(4)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坚持生态、景观、示范和观光相统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林业生态区、农业观光区和水利景观区、重点开发支柱产业,大力指导开发有机茶、蚕桑基地,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森林资源的保护

(1)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扩大公益林比例。划定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益林,进行重点保护,加快生态薄弱地的植被恢复,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部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3)森林保护工程。森林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防火能力建设,营造防火林带和林道,添置放火器具与消防物资,建造瞭望台哨,完善交通、通讯与火灾报警监视系统,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以林场或林业站为单位设预测预报点;以生物措施防治森林虫害;防止松材线虫等严重病虫害的传入、传播。

3.水资源持续利用

(1)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林的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确保从源头保护水资源。

(2)加快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下措施: ①疏浚清理河道,严禁向水体倾倒各种垃圾; ②严禁建筑侵占河道,尽量扩大河道断面;

③疏浚完善原有排洪沟,沿河道两侧新建防洪堤岸。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生态经济转化和循环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保护层次

呈坎镇物质文化资源包含二个层次:古村落、文物建筑。

2、保护原则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其进行保护,由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并结合本规划划定的重点保护区,划定紫线范围并公布,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紫线管理工作,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紫线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并应该由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入口处进行文物的挂牌说明。

3、规划保护措施 ●古村落

1)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2)保护好古村落传统街巷格局。整治重点文物古迹建筑周围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房屋; 3)核心保护区内严禁新建建筑,对已建的要进行整治,要严格控制为1-2层,为传统徽派建筑建筑形式;建筑控制区建筑高度可逐渐升高,但是应以徽派建筑形式为主;

4)保护好村落自然环境,周围山场退耕还林,低处种茶桑,高处植树,河道清淤,严禁倾倒垃圾。

古村落保护建议名单:呈坎、灵山、东干、水埠口、杨干、容溪、上汪村、里塘、小容、新安等10个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要求,落实保护管理对策。

篇2:资源保护规划

1、与公司的战略结合。首先,了解公司发展的规模、利润扩大的目标是什么;关键员工的流失是否,会严重地影响我们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公司在哪些市场、哪些业务、以及哪些地理区域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公司是否正碰到严重的人才瓶颈;公司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解决。了解以上内容后,根据公司的5年战略目标与两年内经营任务,预测组织结构调整与变革的方向与结果,评估出由此产生的新增岗位,并进行新增岗位的工作分析。对符合新增岗位的人才,适当时机进行储备与培养。

2、关注行业发展,采取相应策略。行业发展的新势态与行业技术革新的变化,直接影响公司的人才的需求。例如,对需求的人才结构的改变,对人才能力层级的提升的影响。因此,招聘策略需要不断调整。

3、进行招聘渠道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和对岗位人员需求,进行人才结构与层级分类,并进行渠道规划筛选与规划。根据行业发展态势与公司岗位人才需求状况,在人才招聘渠道方面,做到内外结合,以外部招聘为主,以内部推荐、竞聘为辅保证内部招聘与竞聘渠道畅通。人力资源部将空缺的职位信息公布出来,鼓励公司员工可以自我推荐,或互相推荐。人力资源部搜集到相关人员的信息后,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拔该岗位的人才。建立内部储备人才库。人才库系统记录了每一位员工在教育、培训、经验、技能、绩效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随着员工的自身发展都得到不断的更

新,用人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人才库里找到合适的人补充职位空缺。

积极合理利用外部招聘渠道,利用人才招聘的中介机构,参加招聘洽谈会。随着人才交流市场的日益完善,洽谈会呈现出向专业方向发展的趋势。企业招聘人员不仅可以了解当地人力资源素质和走向,还可以了解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人事政策和人力需求情况。但是,要招聘到高级人才还是很难。人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人才资料库选择人员,用人单位可以很方便在资料库中查询条件基本相符的人员资料,有针对性强、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对于热门人才或高级人才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广告是企业招聘人才最常用的方式,可选择的广告媒体很多:网络、报纸、杂志等。一方面,广告招聘可以很好的建立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一方面,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获得的应聘人员的信息量大,层次丰富。本年重点考虑准备此种招聘方式。通过猎头公司招聘高级人才也是一种好的办法。猎头公司有专业的、广泛的资源,拥有储备人才库,搜索人才的速度快、质量高,招聘高级人才,猎头公司是非常好的选择。但费用较昂贵。确实有必要的时候也采用。在今后针对一些高级职位的人才或紧缺的人才也应采用此方法。

4、尝试建立外部人才库。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外部人才库,并且可以利用各种的机会向社会推广,吸引对公司有兴趣的各类人才加入公司人才库,以备对人才长远的需要。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太大,人才库的资料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对于中高级人才建立外部人才库价

值相对较大。但是,效益只能是从长远考虑,不能解决公司短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5、吸纳应届毕业生,为绿色物流培养技术和工程方面后备人才。除了做好毕业生的培训之外,我们还想尽一切办法将培养好的人才留住。公司将从人才晋升机制与事业以及待遇方面对培训出来的人才留一点空间,通过文化认同,培养他们的忠诚。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已成为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企业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成败,人才之争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员工培训与发展工作应该坚持与企业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通过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方式,使员工更能胜任本职工作,并能不断创新,满足组织及员工两方面的要求,考虑企业资源条件与员工素质基础,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确定职工培训的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规划的学习和训练活动。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对培训对象现状与将要达到要求的系统分析与探索。它是与组织和个人的业绩分析及目标设置紧密相关的。通过它寻找员工的现实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距,明确整个培训活动的目的,了解员工培训需求的实际情况,发现实现培训目标最适合的培训方式与手段,使培训活动更有针对性。因此今后我们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与工作绩效分析两种方法评估员工的需求:

(1)利用工作任务分析评估新员工的培训需求。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没有经验的人员上岗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为了保证良好的工作绩效而进行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开发。

(2)利用工作绩效分析确定在岗员工的培训需求。是指检验当前工作绩效与要求的工作绩效之间的差距,是通过培训来纠正这种差距,还是应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工作调动,激励措施)来改进。先通过员工希望达到的工作绩效标准是什么,然后对员工目前的绩效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差距。其方法主要有:通过服务品质管理工作,对在岗员工的服务品质进行评估,发现目前工作中在岗员工存在的问题;通过员工工作效率分析发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训需求。

另外,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培训需求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1)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活动:建立内部培训需求信息收集系统,定期下发培训需求调查表,收集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希望得到的培训。

(2)培训申请制度:建立内部培训申请制度,如果员工希望某些专业性培训,可以按照公司的培训申请流程进行申请,在申请得到批准后即可由公司报销相关培训费用,参加培训。

(1)组织分析

根据目前公司组织机构和未来公司组织机构,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物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等参加培训。

(2)人员分析

篇3:浅谈国土资源规划与保护

国土资源保护是指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托孤资源, 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服务与人类当前, 同时注重后代人的需要, 在时间配置上达到对社会最优。国土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互相依赖、彼此促进的。保护了国土资源, 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地发展;经济发展了, 又可以为通过资源保护提供经济技术条件我们要科学地解决好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关系,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考虑生态效益, 促使国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我国当前在国土资源调查、资源保护与管理、国土整治等领域的有关规划和保护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论述。

1 指导方针和目标

1.1 国土资源规划与保护的指导方针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自然资源,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长期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实现“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是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总方针。国土资源规划的指导方针是, 坚持把整体的保护国土资源的整体性控制, 最终将国土资源建设的发展进行下去。在调整资源的开发的利用中作为结构的整体性调控来作为重点, 并积极地运用科技创新作为动力, 坚持把保证国家资源安全作为出发点。

1.2 国土资源规划与保护的目标

国土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能够满足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资源准备工作, 保持耕地的整体总量的平衡, 保证能源的建设和矿产的供应安全保障, 国土资源的建设的利用效率中不仅要保障布局合理, 还要做好整体的资源控制, 最终建立起资源要素的市场体系, 健全国土资源的控制, 提高其管理水平。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填补比例尺地址调查空白区, 初步摸清全国矿产资源“家底”, 发现与评价一大批的战略性的调整工作, 及对整体的资源控制, 保证工程的整体性实施, 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新的后备阵地, 并完成了一整套的全国资源的潜力评价, 对重要的山河以及经济区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因此, 建立动态的检测系统, 对一些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及实时检测和预防, 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2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不仅要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 还要在整体的资源管控中进行综合性调控, 保证在此之前做好地质勘探调查工作,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资源保障。深化改革, 依靠科技进步, 应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2.1 基础地质调查

围绕国家重要经济区、大中城市发展的需要, 主动扩大服务领域, 对于一些区域地质的情况进行综合性控制最终保证国土资源的整体性控制。统一组织和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的同时, 发展重大地质科学理论。

2.2 土地资源调查、监测

全名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 基本完成村庄地基权属调查, 全名开展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农用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3 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自然保护”是指“理性地使用环境, 以达到人类生活的最高品质”。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1 国土资源开发保护的基本原则

国际性自然资源保护趋势是, 政府运用立法和经济手段, 保护和管理好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鼓励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持续使用和管理;保护森林、发展树木、森林和林地的多重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并把它们的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防止沙漠化蔓延, 对尚未退化或仅仅微退化土地的使用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 使用无害于环境的农业和畜牧业技术。中国开发保护国土资源的基本原则是,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3.2 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

3.2.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

在实施国土资源管理中不仅需要调整整体的资源, 还能有效地改善耕地, 将整体的耕地保护计划着实的进行下去, 这样在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上, 将国土资源进行有效地调控, 正确的处理经济的发展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 这样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 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监理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建立耕地的预警机制, 这样不仅能够形成一种土地的监督机制,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3.2.2 科学的发展国土资源正给你的矿产资源, 保障安全供应

生产, 并对整体的开源节流进行控制, 保护与开发并重, 这样统筹的规划, 合理布局, 从整体上控制矿产资源的总体的开发量, 调整与优化矿产结构, 并从整体上加强矿产资源的优化与控制, 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 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原则,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荒山荒地, 恢复林草植被, 极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文灿.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 (12) .[1]潘文灿.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 (12) .

篇4:调动资源,规划未来

班级资源:向同学学习

班级是同学们学习的重要资源,而对班级资源的利用,简单地说就是“向同学学习”。

可能有些同学会说,我们身边没有什么优秀的人才,没有值得学习的榜样。这种观念是十分有害的。向同学学习是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并学习的过程。有的同学可能英语好,有的同学可能语文好,有的同学可能体育好,有的同学可能很阳光,有的同学非常自信,那么我们就向他们学习,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有什么好的方法?为什么有这样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去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优点集中到自己身上,自己就会不断完善。

向周围的每个同学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每一个优点,这是学习非常重要的途径。有的同学在选择榜样时,总是舍近求远,要找一个很高的、很远的目标学习,这反而不切实际。因为周围的同学与我们学习生活在一样的环境中,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教学节奏,他为什么会有优于自己的表现呢?那我们就要分析原因,找出差距。这比选择其他的“榜样”学习更有实效。

学校资源:向老师学习

学校最宝贵的无疑是教师资源,利用学校资源,也就是“向老师学习”。学校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指宿舍、图书馆、电脑室等等,这是同学们可以使用的;软件资源则主要指教师资源。老师是同学们在求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的资源。

我国的中学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要求掌握知识点,背诵知识点,并围绕这一目标反复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际上缺少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真正的教学相长需要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我赞同开展探究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是一个讨论话题的组织者、点评者、穿针引线者,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话题,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参与讨论,讨论之中老师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满堂灌的讲课其实很简单,备好课,做好PPT,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而在交互式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要点评、引导,就会要求老师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对讨论话题有更高的把握。对同学们来说也是如此,上课不再是听老师讲那么简单,而要事先预习、准备参与讨论的资料,同时在课堂讨论中也会从同学那里获得教育,一堂课下来可以获得很丰富的知识与信息。

如果没有这种交互式教学,同学们也要主动利用课堂空间。我们的高中同学普遍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提问,不仅上课不愿意提问,下课后也不主动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课堂也有一些“互动”,但基本上是“假互动”;不是学生主动提问,而是老师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然后同学们鸦雀无声,低着头不吭声;最后老师只有点名,“王同学你有什么问题?”王同学只好不情愿地站起来,好不容易憋出一个问题来。这是真正的互动吗?看到这样的场景能不为我们同学的思维能力担忧吗?

学会问比学会学更重要。因为只有问你才会思考,没有思考很难提出问题来,而不会思考将最终影响创造性。同学们要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向老师请教。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一直保持思考的过程,这才有教学相长。

下课之后也不问,也是一个问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师下课之后就走掉,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同学们也就不会问了;另一方面是有同学担心老师会觉得自己这个问题这么幼稚,于是不敢问。不问老师,也就失去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其实,请教老师应主动一些,不要没找到老师就把问题压下来,更何况现在请教老师的方式十分丰富,从传统的电话到现代的E-mail、短信、聊天工具都可以。而问题也没有什么幼稚、高明之分——如果你可以评价自己的问题很幼稚,那证明你不幼稚,而不幼稚的你怎么可能提出幼稚的问题来呢?很多貌似幼稚的问题可能正涉及问题的内核,只是由于大家熟视无睹而忽视了对其的探究。

向老师请教,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向老师请教之后,要按老师的指导去做——如果你认为老师的指导是有道理的话。同学们的问题是,认真思考了自己的问题,也向老师提问请教,老师也很认真地告诉他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同学当时也觉得很有道理,可回去之后觉得按老师的方法去做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于是依旧故我,问题也就白问了。

中学生对老师的指导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把老师视为绝对权威,老师说一不二,即便错了,也不敢再问。另一个极端是一些学生“小瞧”老师,看不起、甚至恶搞老师,尤其对一些年轻老师极不尊重。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老师一方,要严格要求学生,而在学生一方,恨不得轻松学习;老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要批评;而学生一时间并不会觉得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好,因此可能对老师的批评反而有抵触情绪。良好的教学关系是要减少矛盾冲突,将其转化为教学共同体。因此有专家说,教学是矛盾共同体,它既有矛盾,也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学习行为、共同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真正向老师学习,要有积极的态度,要善于利用课堂的机会以及课后的机会,并尊重老师的建议,认真按老师的建议去做。

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条建议,就是交一个教师朋友。让老师成为你的朋友,这样就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师资源,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

培训资源:主动出击

社会培训机构是同学们在高中阶段可以获得的又一个资源。近年来,培训总与应试教育如影随行,甚至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打错了“靶子”。诚然,有关学科辅导培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给家庭经济带来压力,可是学科辅导培训火爆的主因还是高考升学制度。另外,培训其实不仅仅包括学科辅导,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只是因为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科辅导上,才使其他培训内容不被重视。

关于学科辅导的培训已不用向同学们多说,依据家庭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且正规的培训机构是面对这类培训的基本准则。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科辅导培训之外,更应该关注两类培训资源。一类是网上免费课件资源。同学们只要用心,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免费的资源,包括国外大学的开放课程资源。另一类则是公开的公益讲座资源。这种公益讲座包括图书馆的讲座、青少年宫的讲座,还有一些社会机构举办的公益讲座。只要留心网上发布的讲座预告,还有媒体上的预告,就可以获取这样的教育资源。这些讲座或许与中学的学科学习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却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在讲座现场获得专家、教授的指点。高中同学的学习压力很重,课余生活也被排满,因此对上述两类资源关注不多。其实,如果对这些资源加以适当关注,对高中同学丰富高中生活以及准备未来的自主招生,将有很大的益处。

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无处不在,你可以向任何机构学习,向任何人学习。所以,学习资源不是禁锢在一校之内的。真正想把自己培养为有个性、有特长的优秀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高中生只要努力付出,就会发现学习的资源逾越校界,充溢在我们身边。

篇5:资源保护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以及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制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总是处于企业较低层的地位,仅仅停留在作业性和辅助性的层次上,以短期导向为主,同时将人力视为成本,作为企业总是设法去降低人力资源的投资来降低企业成本。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脑力,人力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研究企业目标、战略时,越来越需要同步思考未来五年、十年的人力配置,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放在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资源。

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要维持生存或发展,拥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需要确定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和类型,因而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且预测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未来的需求。在确定所需人员类型和数量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可以着手制定战略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苏澳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以此结果作为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同时也作为直线管理人员制定行动方案的基础。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公司管理人员在十四个方面对人员管理情况作出科学、详尽的预测、分析,为公司的员工招聘、职位安排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及本组织员工的净需求量,编制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同时要注意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及各项业务计划之间的衔接和平衡,提出调整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一个典型的人力资源规划应包括:规划的时间段、计划达到的目标、情景分析、具体内容、制定者、制定时间。

篇6:信息资源规划论文

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规划,就是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长期性的、基本性的问题的思考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而本科目所学的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某单位或政府部门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信息资源规划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一个国家的建设,小到我们的学习过程,无不应用到信息资源的规划。此外对信息资源规划应用更多的是在企业内,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投以巨资建立有关信息管理的系统,但由于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不能快捷流通,信息不能共享,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进行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我认为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解决系统重建问题,二是解决系统整合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信息资源是处于分散状态的,缺少高度共享、网络化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共享,使数据冗余最低。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服务水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社会及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围绕信息展开的,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和合理运用。

整个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做需求分析,第二阶段做系统建模。例如,某校一年内要在校园网上新建资产管理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整合网络化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那么,不论是新建的两个信息系统,还是完善提升已有的三个信息系统,都需要做整体性的数据流分析,建立这五个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和统一的数据标准,这就是属于为了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所进行的信息资源规划。

篇7:人力资源规划

一、露天煤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1.外界制约因素。

目前,露天煤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人力资源方面尚存供给乏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随着露天煤业的产能进一步扩大,其在生产、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由于近年来高校面临着改革热潮,造成露天煤业产量与数量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人力资源严重供给不足。据相关数据资料统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煤业高校,最近几年培养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达不到煤业开采工程专业总人数的4%,研究生更是低于2%。并且,受到行业艰苦的特性及区域环境的影响,很多现场专业作业人员均流向其他行业,进而导致露天煤业严重匮乏技术性人员。因此,要满足露天煤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来还需长期坚持走自身培养为主的道路。另外,现阶段露天煤业的工作人员多为:国有企业改制留存人员、中等院校毕业生、未成主力的高校青年员工或当地的劳务派遣用工等。其中严重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级以上技能人才,人员学历多为专科及其以下,本科以上毕业生数量少之又少,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2.公司内部因素。

露天煤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这五方面的不足:①人员分配问题。由于员工总量较大,所属各单位人员分配并不合理,均呈现年龄分布不均匀状;同时,领导干部方面过于依赖资历员工,岗位中年轻干部较少,特别是老露天煤业干部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青年员工人数比例较多,但缺乏优秀骨干青年人才。②后备人才短缺。当前,露天煤业发展历程中,最尖锐凸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后备人才,尤其匮乏生产、技术、管理领域的后备专业人才以及管理人才,露天煤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递次结构。③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露天煤业现阶段还需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一套以露天煤业发展实际为基础,可行性高、操作性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机制和发展平台。④受传统人才使用观念影响,露天煤业部分所属单位观念还较为陈旧,在人才选用上喜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未能完善科学选用人才的体系,相对来说,限制了年轻人才的成长空间,还应加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⑤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竞争力较弱,对优秀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难度较大,人才流失率较高,干部队伍建设基础尚有不足。此外,在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投入、考核激励以及培训工作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

二、露天煤业全面实施人力资源规划途径

1.科学规划人力资源。

首先,根据露天煤业发展战略,应科学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分不同阶段、层次和专业实施,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快露天煤业发展。具体规划包括:①正式将人才战略确定为露天煤业基本发展战略,纳入露天煤业议事日程,加强露天煤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进露天煤业高速发展。②做好人才战略全面实施的准备工作,即观念、舆论、制度和物质的准备,同时,所有准备中观念准备为基础,制度准备为核心环节。③人才战略实施阶段,根据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而更好的服务露天煤业发展。④将煤业开采工艺、设备情况等实际,基于完善的人才制度上,制定各阶段详尽的人才需求计划,保留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同步进行,并栽培潜在性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⑤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开发人才,建立健全灵活动态的用人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层次性、梯队式,以此提高露天煤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能水平。另外,人才智力资源合理开发,进而促使露天煤业科技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增高。

2.完善露天煤业用人机制,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

适时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扩充露天煤业人才总量,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建立超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员工实践、创造价值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员工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加大教育培训与人才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保证人才数量和结构、素质及培养机制,符合露天煤业发展目标、协调发展目的以及各类人才成长特点。加快露天煤业用人机制和体制完善进度,不断改革创新,为露天煤业用人机制和体制输入更多活力和生机。并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应由业绩、品德、技能、知识等要素构成。其中业绩为体系核心内容,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晋升的机制,机制必须公开公正,具有良性竞争意义。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及分配制度,同时应紧密联系工作业绩,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造。

3.建立完善考核激励保障机制,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以高层次专业化技术人才培养为动力,推动露天煤业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露天煤业员工协调发展。露天煤业人才队伍主体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主要生产以及设备检修人才。露天煤业要加强高层次且多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此推动露天煤业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进而组建一支完全符合露天煤业特点,满足露天煤业发展需要的梯次性、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完善的考核及激励机制保障。首先,将按照生产和劳动要素分配的工作结合起来,大胆的将知识、技术等融入分配中,同时,定期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为露天煤业关键绩效指标,促使员工深刻感受到自身利益与露天煤业兴衰息息相关,进而促进员工将自身与露天煤业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针对为露天煤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项目收益分配应允许员工直接参与,或是重奖该员工。最后,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业绩评价能力的原则,机制要以能力、实绩、贡献核心。

4.合理开发配置人员。

人才资源的配置开发,必须与露天煤业发展战略紧密配合实施,加强培养后备人才,确保露天煤业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协调。努力做到用露天煤业文化、制度、发展、机制去凝聚、保障、造就和激励人才。人才战略工作机制必须确保协调高效、统分结合,各部门在密切配合的同时,更应各司其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干部选拔活动,选拔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对于选中的员工进行跟踪培养,并不断投入锻炼员工干部,进一步拓宽后备干部选拔和成长渠道。

三、结语

篇8:南湾古村保护规划

南湾古村地处黄埔区穗东街南湾社区,在古代时称西湾,开村于明代洪武29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现有人口千余人。该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古村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是广州重要的岭南水乡风情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有效保护南湾古村文物及其周边的传统风貌,协调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并充分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受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黄埔区分局委托开展黄埔区南湾古村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南湾村内的古街巷、古民居相当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富有浓郁的南国古村落韵味,代表性的古宗祠庙宇有麦氏宗祠、初泰麦公祠、敬袒麦公祠和护龙古庙等。其中,初泰麦公祠坐落于麦氏宗祠右侧的皆佳巷内,始建于光绪年间,大门顶石匾“初泰麦公祠”为清末李鸿章手迹。村东北面的常春岩(南海碣石)古海蚀遗址,是广州第二大古海蚀岩崖遗址。

二、规划目标

保护规划以保护南湾古村的古村落群体、古建筑单体以及一定范围内有乡土文化特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目标;同时探讨古村落发展策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地区活力,使南湾古村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古村的长远发展将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题,形成具备民俗文化观光功能和休闲度假旅游功能的历史保护区,将南湾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发展以古村为核心的新的旅游文化景点。规划也努力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现代生活需要之间做出平衡,在保护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整治和必要的改造更新措施,整合旧的结构和现代功能,解决地区活力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证古村的活力,使其保持为村民继续生存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博物馆式的历史缩影展示空间。

三、保护范围划分

规划按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划分若干层次的保护范围,其基本骨架是村落原有的十字形主街和次级巷道所形成的古村核心区,以及东南部的南安市和东部入口处的常春岩广场。其主要特色是岭南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滨水景观,定位主要突出保护完整的古民居、祠堂、街巷等聚落环境和河涌、池塘、公园等自然环境。

在保护范围外划定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内重点保护此范围内的构成整个村落景观视廊的河涌及沿岸景观,连通两条景观视廊,恢复小桥流水的传统村落风貌。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外划定一定范围的环境协调区,规划新居住社区及居民配套服务设施。

四、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

对于保护范围内的民居建筑,在充分现状调查和对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等因素作出综合判定的基础上,以保护传统空间为出发点,对历史街区内的每一幢建筑进行定性和定位,提出修缮、维修、整饬、更新等保护与更新措施。

紫线范围内的民居建筑采用修缮的保护与整治方式,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和重点修复等手段。针对严重影响传统风貌的新建建筑,则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主要包括两种手段:第一种为重建,即拆除后根据现状历史建筑,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材料、构建新建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仿古建筑;第二种是拆除后不再建,根据功能要求将空地改造为公共空间(道路、绿化、广场等)。

项目基本信息

规划用地面积:15公顷

规划设计时间:2007-2008

篇9:历史城镇保护规划

1.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研究基础

1.1简介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1.2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是近、现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按照历史和自然文化特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可分为 7类:①历史上以政治中心为主的都城、省城、州城或府城、县城;②风景如画、依托山水名胜和重点文物古迹为主的名城;③以传统手工业、商业特别著称的名城;④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突出的名城;⑤边境、口岸及长城沿线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历史城镇;⑥以海外交通为主的港口名城;⑦重点革命纪念地名城。其中有不少名城可以兼有几个特征。

2.延安历史城镇文化保护与规划

2.1历史城镇场所

历史城镇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它最可能成为文化承载的土壤,其保护应当从物质保护转向活太的历史环境与场所的保护,注重其自然环境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

2.2延安历史文脉延续

在现状延安中心城区范围内,古城遗址主要有5处,即延安州城、延安府城、肤施县城、南关围城、北关围城。五座城池相距很近,布局上形似莲花,古有“莲花五城”的总称。

延安具有悠久的历史,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民俗、历史源流、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建筑理念、审美和价值取向等等,具有极高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首先,延安丰富的古建筑、建筑群、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宝物。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延安的窑洞就是适应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好民俗民风所形成的,充满智慧和地方特色的产物。不仅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和延續发挥重要作用,更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其次,延安作为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人们体验、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和黄土高原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延安城市的发展记录了当地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历程,反映了延安人们传统民俗、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等深层次文化内涵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和社会状况,为研究人类文化发展演进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依据,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3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延安文物保护部门积极抢修了一批重要的革命旧居、旧址和历史古建筑,如南泥湾王震旧居、中宣部旧址、杨家岭中组部、延长东征会议旧址、吴旗革命旧址、富县东村会议旧址等。重建了独具特色的子长钟山石窟钟楼和富县石泓寺大殿,完成了黄帝陵而起改造祭祀大大殿的修建。

2.4延安名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市的过度发展和名城保护工作缺失,是的延安城市风貌和独特的“三山对峙”的城市格局收到你强烈冲击,破坏严重。

延安市区地处狭长的河川地带,革命纪念地旧址和文物古迹散点分布其中,二忧郁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市区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建筑高度越来越高,使得城市景观比例失调,强烈对比使得原本蜿蜒清秀的市区水系看起来像一条小臭水沟,同时,这些大体建筑还严重阻挡了城市景观视廊。

(2)过快的城市发展及管理、控制层面的失当,延安城市规模的剧烈扩张导致许多革命旧址周边环境的混乱,严重所害了原有的传统风貌景观、影响延安革命纪念地的形象。

(3)城市环境质量差。城市内河流污染严重,城市大气及水土流失治理虽有所改善,但空气质量仍然不尽人意,城区内建筑密度大,缺少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

(4)共鸣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一旦局部利益与城市保护发生冲突是,往往牺牲历史文化保护,导致文化遗产容易被随意破坏。

2.5延安历史名城保护

作为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依山傍水,沿三川谷地进行建设。南川、东川、西北川三川交汇处是相互对峙的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山上存有宝塔山、清凉寺等众多名胜古迹。这就形成了延安“以宝塔为核心,三山对峙,延水中流”的城市格局。所以保护要从格局入手。

2.5.1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协调发展,保护城市格局

由于延安城市中心地段是老城中心区,周边新区的发展速度较慢,功能较单一,多为居住与工业,这样使得老城区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建筑被毁坏,严重破坏古城传统风貌,虽然城市大部分都被现代城市风貌覆盖,但是延安“三山、一塔、延水中流”的基本城市格局保存较完整,若能及时降低老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减少交通量,垃圾污水的排放量,同时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必然焕然一新。

2.5.2传统风貌与古城环境保护并进,还原周边环境风貌

延安是依山傍水的城市,所以城市风貌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加强环境建设与改造才是保护历史城镇的首要任务。整治河道,绿化美化河道,两岸建设滨河公园,是城市内和周围环境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

2.5.3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合理利用遗产资源

旅游开发是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识和促进保护利用的直接手段,也是形成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捷径。所以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提下,大力宣传延安的特色与文化,通过旅游的开发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保护。

3.结语

历史城镇的保护在考虑诸多社会原因的情况下,最终需要将城镇整体保护与历史空间场所精神的延续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上得分历史城镇保护与更新。

上一篇:请输入标题下一篇:珍爱生命的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