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2024-04-18

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精选8篇)

篇1: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

基本农田保护内容的制度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农田保护经历了以下阶段:

1.1995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颁布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基本农田规划编制、划定工作,920多个国家级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及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高产稳产耕地被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各地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后续保护工作。

2.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及配套法规中,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定为法定的规划内容。在1997年~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通过省、地、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实行总量控制、逐级分解落实。并规定:各级规划都应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规划审批后予以公告。

3.自2000年起,为深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国家又开展了全国、省、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提高农用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要达到267万公顷以上。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规划内容也发生着改变,从注重数量平衡逐步转向数量、质量保护和生态管护并重,从单一的耕地保护扩展到对全部农用地的有效保护,从某些重点区位的保护延伸到重点工程与项目的安排,保护中更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在规划体系中,保护耕地的内容分工更加明确,规划目标进一步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既有指导又相互补充,使国家目标在各级规划中逐层落实。对于保护耕地,维系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一些规划编制采用的基础数据和图件不实。编制中缺乏深入调查、评价、反馈、论证等规划步骤。上下级规划指导、沟通不够,相关规划衔接不力,使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实际,一些地方的保护和承包面积也存在互不相符的情况。

2.侧重耕地的数量保护,而对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特别是生态管护等方面注重不够。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上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状况,保护指标也

未准确地落实在规划图上。同时,因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一些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区内的耕地也划入了保护区范围。

3.编制方法的“刚性”和“灵活性”结合不够。虽采用了“指标控制与土地用途分区相结合”,但偏重指标控制,忽视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缺乏依据、方法简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管制作用理解不深,普遍缺少可操作的管制细则。

4.一些规划编制和实施脱节。主要是实施措施未纳入规划方案,具体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随意修改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为各类园区和建设占用耕地开绿灯,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上述问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既有目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的作用,一些地方领导对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也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对现有的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进行改进与完善,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可行性,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

改进规划修编,切实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搞清基础数据,加强规划前期研究,做好调查评价工作

科学的规划需要科学的基础工作。要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获取真实、现势的土地数据和图件,要对耕地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差异及原因,就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阐明耕地增减的实际。要防止借规划修编之际修改耕地基数。

充分运用耕地后备资源、土地退化、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字国土等调查评价成果,建立起规划修编所需的各类用地数据分析的信息平台。

2.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一是推进规划编制程序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在规划的准备宣传、编制论证、协调衔接、审批公告中贯彻耕地保护的思想。基本农田保护、村庄整理复垦方案,应由具体承担保护义务和涉及分配利益的村民参与讨论,有关结果应及时公告。

二是继承发扬“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指标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区相结合”等规划方法,加强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建立上下级规划信息反馈的互动机制,合理测算、统筹确定符合实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把落实国家目标和满足当地需求紧密结合。3.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作用

可根据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标准或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等农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划入。乡(镇)规划编制中,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针对不同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在符合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区管制通则的前提下,细化保护区的管制规定和规划期内区内土地允许、限制和禁止用途,体现保护的刚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如区内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依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活动,但调整后的用地必须依照基本农田保护区管制规则进行保护和管理。

4.重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区位布局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必须集中在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区,优质农产品物种保存地等必须纳入保护范围。

新一轮规划修编要从实际出发,对不符合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的基本农田分布现状进行调整,重点是中西部生态退耕地区,城市和独立工矿周边污染严重的基本农田。考虑到基本农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调整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时,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不宜划为基本农田的证明文件,经上级规划确认后方可核减,有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整理复垦潜力的地区还应在规划修编中进行补划。

严格规划审批中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内容的审查,不仅要审查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更要审查图件、数据、质量和布局的具体落实情况,对于严重违背规划、违反政策,如占用大量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中造成基本农田耕作层破坏、不符合生态退耕要求而实施基本农田退耕的做法应及时纠正。同时,还应考虑耕地保护与其他土地用途区的空间协调和落实问题

5.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建立保障机制

在规划行政职责管理范围内,将规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措施挂钩。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完成与当地行政领导责任制施行相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与本区的土地用途管制细则相结合,耕地占补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项目实施相结合等。

采取经济、技术手段,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其中,在经济手段上,应优先将资金、先进科技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尤其是通过土地专项规划的实施,使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技术措施上,注重基本农田地力和生态保护,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城郊区、工矿区、乡企密集区、污灌区内,对高产、稳产优质良田进行定期的环境质量监测,依法严格查处农

田环境污染事故;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可对原址耕地土壤层进行有效剥离,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6.采用高新科技,扩展监测内容,公告相关结果

在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工作中,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调查统计序列和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规划、划定、保护、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国性基本农田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

突出监测重点,对于土地供应量较大的城郊结合部地区,应通过地价涨幅,了解用地扩张情况,防止这些建设敏感区内的土地投机行为,保护城市周边地区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应定期向政府和社会公告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监测与评价结果,并与相关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挂钩,接受社会和广大公众的监督。凡是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查处的重点案例,也应在全国通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来源:中国土地 作者:邓红蒂 编辑:潘宇

篇2: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讨论稿)

为满足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规范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专项成果的审查验收工作,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一、评审验收的主要内容

(1)保护面积等指标的确定;

(2)保护区位置的调整划定;

(3)基础成果,包括:规划图、表、册;

(4)保护标志的设立;

(5)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成果资料档案的整理。

二、保护成果的基本要求

(1)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成果验收工作,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122号)有关要求进行。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要依据本次规划修编的有关原则要求进行,确保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成果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相统一,数量长期稳定,质量逐步提高。

三、验收评审的标准

(1)组织领导及制度建设(10分)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是否成立了领导机构及日常管理机构;各级政府法人任期目标和责任制落实情况;是否签订各级责任书;是否建立政府部门共同责任机制;是否制订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管理制度、保护措施。

(2)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核实(10分)

在满足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求的前提下,对照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核实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是否符合规划、划定面积是否符合上级规划的指标要求、划入范围的地类和地块图斑是否一致。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要在原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基础上进行,做到与原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相衔接。

(3)保护区位置的调整和划定(30分)

根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调查核实情况,绘制乡级(或村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1:10000),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并落实到地块;在基本农田保护图上,标出地块位置和地块编号(以上内容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可直接反映的,也可不再绘制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填写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和面积登记表,县级填写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汇总表。做到图、表与实际情况相符。基本农田保护期限和基础数据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和基础数据相一致,变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耕地,特别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等周边地区没有规划为建

设用地的耕地,优先划入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和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耕地,预留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外。

(4)基础成果(40分)

划定的基本农田要做到图、表、卡、册一致;保护责任是否层层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村、组和农户,乡镇人民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农户是否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从农户、组、村、乡、县到市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表、保护区统计表、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图斑、面积登记表、及其基础工作落实情况汇总表是否齐全;乡镇、村组与农户签订保护责任书时,在责任书上既要注明统计面积(习惯面积),又要注明详查面积,确保农户保护的地块与图斑面积、位置相对应;图斑内基本农田涉及的农户必须全部列入;图件界址清楚,每个闭合界线明显,图件要素齐全;着色均匀:基本农田应着黄色,一般耕地着浅黄色。

(5)建立标志(5分)

依照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在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了保护标志,界址、标志明晰,每个保护区一个(文本说明)。

(6)建立档案(5分)

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成果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图、表和文字报告是否齐全;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汇

总表上报市(州)和省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档案资料管理是否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日常管理的需要。

三、统评办法

依照上述标准,保护成果综合得分在65分以下的为不合格,65-80分的为基本合格,80分以上的为合格;凡不合格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成果,要按照相关规定要重新编制;基本合格的按照专家组验收意见整改落实后再报评审,评审合格的成果依照行政审批程序审核后备案。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验收评审为不合格:

1.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基础数据、规划期限)与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脱节的;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于当地耕地保有量的;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布局在县(市、区)、乡镇之间调整幅度大于4%的;

篇3:浅议土地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

土地规划的修编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要从注重数量平衡逐步转向数量、质量保护和生态管护并重, 从单一的耕地保护扩展到对全部农用地的有效保护, 从某些重点区位的保护延伸到重点工程与项目的安排, 保护中更应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面临目前有效耕地减少、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 在构建新的规划体系中, 要充分重视保护耕地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绝对关系。新的规划中保护耕地的范围内容、措施、手段都要依法进行更加具体的阐释与细化, 要从规划技术上进行大力的改革创新, 加强现代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规划的修编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为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国家土地规划目标在各级规划中逐层落实。对保护耕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互间既有指导又互为补充,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㈠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一些规划编制采用的基础数据和图件时效性不强, 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编制过程中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评价、反馈, 细致科学的评估论证, 未能取得真实、详细、可靠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相关规划衔接工作不力, 上下级规划部门对接、协调、指导、沟通不够, 使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㈡耕地保护重点偏僻侧重耕地的数量保护而对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 特别是生态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标准不统一。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上存在着“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状况, 保护指标也未准确地落实在规划图上。同时, 因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分析, 将一些土壤污染、地下水、地表水源污染、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的土地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进行保护, 未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此规划修编工作中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㈢编制方法的“刚性”和“灵活性”结合不紧密“指标控制

与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是贯穿规划修编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在实际修编工作中, 偏重指标控制, 忽视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和分解缺乏科学有力的依据、工作方法简单, 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战略作用、管制作用认识不深, 普遍缺乏有依据、可操作性强的管制细则。

㈣一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重脱节主要是实施措施未纳入规划方案, 具体内容不够全面深入, 缺少有力、有效的保障机制。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 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随意修改县、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 为各类园区和基础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大开绿灯, 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上述问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 既有目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的作用, 也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应对现有的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大力改进与充实完善, 全面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可行性, 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总体要求。

二、改进规划修编工作, 切实加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

㈠摸清基础数据, 加强规划前期的研究, 做好调查评价的工

作新一轮土地规划 (从2006年到2020年) 修编, 目前正按照国务院领导提出的“用地要一分一厘算, 而不是一分一亩算”的要求加紧编制中, 围绕着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 各方正在群策群力[1]。科学的规划需要细致科学的基础工作。要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获取真实、详细、准确的土地数据和图件, 要对耕地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查找差异及原因。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工作, 应用3S等现代技术手段, 为有关规划数据的收集和适时更新, 大量信息的及时处理, 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规划方案的调整修改和协调反馈, 以及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理水平和效率[2]。

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等领域, 摸清耕地增减的实际情况, 为规划修编和领导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充分运用耕地后备资源、土地退化、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字国土等调查评价成果。建立起规划修编所需的各类用地数据分析的信息平台。

㈡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 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一要推进规划编制程序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在规划的准备宣传、编制论证、协调衔接、审批公告全过程贯彻耕地保护的思想。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大环境治理, 撂荒土地复垦等等, 均应由具体承担保护义务和涉及利益分配的相关权利关系人参与讨论, 有关结果应及时公告。有专家提出, 规划不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政策问题, 修编规划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要考虑提出相应的政策[3]。二要继承坚持“自上而下, 上下结合”、“指标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等规划原则, 加强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 建立上下级规划信息反馈的互动机制, 合理测算、统筹确定符合实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把落实国家土地资源保护目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统筹兼顾。

㈢科学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 强化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作

用根据耕地地力分等级标准以及农田分等定级成果, 将粮、棉、油、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及有良好的水利灌溉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网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划入统一管理保护。乡 (镇) 规划编制中, 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其数量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㈣重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区位布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 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必须集中在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 国家级商品粮基地, 粮食生产主产区, 重要农产品基地, 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区, 优质农产品物种保存地等必须纳入保护范围。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 对不符合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的基本农田分布现状进行结构调整, 重点是中西部生态退耕地区, 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独立厂矿周边的基本农田。充分尊重基本农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 调整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 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不宜划为基本农田的证明文件, 经上级规划确认后方可核减。有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整理复垦潜力的地区还应在规划修编中进行补划。

㈤完善规划实施措施, 全面建立保障机制在规划行政职责管理范围内, 将规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措施相挂钩。采取经济、技术、科技、法律等手段, 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其中, 在经济手段上, 应优先将资金、先进科技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尤其是通过土地专项规划的实施, 使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政策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 在技术措施上, 注重基本农田地力和生态保护, 摧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㈥采用高新科技, 扩展监测内容, 公告相关结果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工作, 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调查统计序列和保护监测系统, 准确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 建立预警预报机制,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规划、划定、保护、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 建立全国性基本农田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

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告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监测与评估结果, 并与相关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挂钩, 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凡是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依法查处的重点案例, 还应在全国通报,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各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与守住国家确定的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对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 必须立即着手重新进行土地规划。修编保护基本农田的规划工作便显得日益重要与紧迫。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农田保护

参考文献

[1]毕小曼, 田春华.土地规划“精打细算”修编[J].瞭望, 2007, (22) .

[2]梁丰, 曾刚.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问题[J].科协论坛, 2007, ⑺.

篇4:土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

【关键词】:土地 规划修编 农田保护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14-01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

一些规划编制采用的基础数据和图件时效性不强,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编制过程中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评价、反馈,细致科学的评估论证,未能取得真实、详细、可靠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相关规划衔接工作不力,上下级规划部门对接、协调、指导、沟通不够,使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二)耕地保护重点偏僻

侧重耕地的数量保护而对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特别是生态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标准不统一。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上存在着“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状况,保护指标也未准确地落实在规划图上。同时,因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分析,将一些土壤污染、地下水、地表水源污染、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的土地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进行保护,未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规划修编工作中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三)编制方法的“刚性”和“灵活性”结合不紧密

“指标控制与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是贯穿规划修编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实际修编工作中,偏重指标控制,忽视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和分解缺乏科学有力的依据、工作方法简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战略作用、管制作用认识不深,普遍缺乏有依据、可操作性强的管制细则。

(四)一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重脱节

主要是实施措施未纳入规划方案,具体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少有力、有效的保障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随意修改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为各类园区和基础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大开绿灯,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上述问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既有目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的作用,也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对现有的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大力改进与充实完善,全面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可行性,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总体要求。

二、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对策

(一)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一要推进规划编制程序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在规划的准备宣传、编制论证、协调衔接、审批公告全过程贯彻耕地保护的思想。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大环境治理,撂荒土地复垦等等,均应由具体承担保护义务和涉及利益分配的相关权利关系人参与讨论,有关结果应及时公告。有专家提出,规划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政策问题,修编规划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要考虑提出相应的政策。

二要继承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 “指标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等规划原则,加强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建立上下级规划信息反馈的互动机制,合理测算、统筹确定符合实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把落实国家土地资源保护目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兼顾。

(二)科学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作用

根据耕地地力分等级标准以及农田分等定级成果,将粮、棉、油、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及有良好的水利灌溉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网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划入统一管理保护。乡(镇)规划编制中,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三)重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区位布局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必须集中在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主产区,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区,优质农产品物种保存地等必须纳入保护范围。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不符合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的基本农田分布现状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中西部生态退耕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独立厂矿周边的基本农田。充分尊重基本农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调整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不宜划为基本农田的证明文件,经上级规划确认后方可核减。有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整理复垦潜力的地区还应在规划修编中进行补划。

(四)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全面建立保障机制

在规划行政职责管理范围内,将规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措施相挂钩。采取经济、技术、科技、法律等手段,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其中,在经济手段上,应优先将资金、先进科技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尤其是通过土地专项规划的实施,使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政策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技术措施上,注重基本农田地力和生态保护,摧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五)采用高新科技,扩展监测内容,公告相关结果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调查统计序列和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规划、划定、保护、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国性基本农田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

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告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监测与评估结果,并与相关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挂钩,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凡是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依法查处的重点案例,还应在全国通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毕小曼,田春华.土地规划“精打细算”修编[J].瞭望,2007,(22).

[2]梁丰,曾刚.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问题[J].科协论坛,2007,⑺.

[3]田春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渐行渐明(下)——关于规划的最新话题[J].中国土地,2007,⑸.

作者简介:

篇5: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关于积极稳妥开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通知

二00二年一月八日

各市国土资源局:

为适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现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就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目标、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目标

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有利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城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加速城市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区,做到定量、定位、定性、定序,使土地利用结构更为合理,规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原则

1.严格指标控制原则。各地必须严格按照规划修编时下达的各项规划指标,坚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耕地保有量不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科学定位”的原则合理调整规划。土地复垦整理潜力较大的地区可将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在报经省厅核定后编人规划。省下达各地的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净增耕地指标等三项控制指标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总量保持不变,各地不得自定指标。

2.与城镇村规划协调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要兼顾小城镇、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的调整,使两个规划衔接一致。衔接中要妥善处理好供给与需求、存量与增量、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做到既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要保障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和农业产业化用地的需求。

3.科学安排建设用地原则。要结合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按照“三集中一调整”的原则,合理调整原规划的城镇村布局。要科学预测建设用地的时序,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和近期实施项目;乡镇工业园区应根据乡镇区划调整的实际作相应调整和完善,适应优化乡镇企业布局的需要。

4.确保重点项目稳定实施原则。各地的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已在原有规划中作了落实,规划调整完善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深化,其它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布局不得与之发生冲突,更不得挪用省下达的重点项目用地规划指标。

5.区位调整为主、指标调整为辅原则。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重点在区位调整,各地要在原规划指标体系下合理调整区位布局,同时可将部分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用地指标的补充。坚持“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被合并的乡镇镇区原则上不得扩大其已建成区规模,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于新确立的小城镇建设。

6.规划连续性原则。规划基础年、规划期限不变;如实反映已实施规划地区的定位和已使用指标的定量。

(三)总体要求

规划调整完善要重点解决好建设用地、基本农田区位布局的调整和定位。要按照“三集中一调整”的原则,合理调整原规划的城镇村布局,合理设置工业园区;要将行政区划调整中被撤并乡镇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向城市、重点中心镇,确保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促进

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微调基本农田区位。

二、切实贯彻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408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

为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各地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408号)精神,在规划调整完善中合理规划好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提供充足、合理的用地空间。

(一)合理预测和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408号文件精神,规划调整完善要贯彻落实好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在规划调整完善中合理预测和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

(二)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的适用范围

各地要在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指标的前提下,通过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

1.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在实施规划和“三集中”的过程中,对在规划期间可以复垦成耕地的农村宅基地、零星建设用地等原有建设用地,按照空间置换的原则,转化为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安排在城镇规划区内。

2.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对规划期间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按照60%的比例折算成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在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折抵指标时,各地不仅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更要注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控制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折抵指标规模,把规划用于置换折抵的复垦整理建成耕地的面积具体落实到村和地块。

(三)具体操作办法

1.各地在认真调查、分析本地土地利用潜力的基础上,测算出规划期间本地新增耕地数量(由三部分构成:原有建设用地可复垦成耕地的数量、农用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以及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成耕地的数量);

2.将上述预测新增耕地数量扣除国家、省下达的规划新增耕地指标后结余的部分,按照类别转化为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

3.各地预测的规划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以市为单位汇总报省,经省核定后下达。

三、认真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定量、定位工作

各地要按照省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进一步深化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定量、定位工作。规划调整完善时,各地要按照“调整与补划”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核实工作,要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一步确定到地块;要用一般农地中的耕地将原划入基本农田的非耕地置换出来,确保基本农田的质量;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要逐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完善中,根据城镇村发展需要进行空间调整的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并在实地划界定桩,登记造册,建立保护台帐,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

(一)各地在开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前,必须以市为单位将新的规划指标体系报省核准,以确保规划调整完善依法、有序进行;各地要及时与省做好沟通和衔接工作。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有规划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或乡镇之间需调剂规划指标的,各县(市、区)必须重新发文进一步明确各乡镇的规划指标,并逐级上报市、省备案。

(二)高质量做好规划调整完善的各项业务工作。

1.进一步规范规划成果。

(1)根据调整完善情况,按照技术要点,对原规划文本及表格进行调整;

(2)统一图件成果。图件成果统一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将原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图合并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

(3)进行调整完善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规范制作电子图件。

2.设区城市和设市城市需编制1∶1-1∶5万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并在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三)依法做好规划调整完善的审批工作。

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1]66号文件精神,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后的审批工作。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报告,并按规定提交报审材料。

2.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由同级人民政府上报市人民政府。

3.市国土资源部门对上报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进行审查。为做好乡镇规划的审批与备案工作,由省、市联合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1]66号文件规定的审批权限分别上报或审批。

由省政府审批的乡镇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省政府审批;由市审批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按规定要求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4.上报省审批和备案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提交以下材料;

(1)乡镇人民政府和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申请报告;

(2)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或市人民政府的批复;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县级数据汇总表;

(4)调整后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附表等,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5)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软盘资料(文字和图件等)。

五、切实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组织领导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涉及面广,内容较多,因此各地务必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要向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广泛宣传规划调整完善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要提倡“开门编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公示规划成果,吸引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和监督执行。

(二)要精心组织。各地要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领导,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剂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余缺,防止土地利用上产生新的矛盾。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要建立规划调整完善的预报预审制度,各县(市、区)在开展规划调整完善前须将预选方案报各市国土资源局同意后再正式开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反复。

(三)要科学编制。要层层组织培训,提高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广泛搜集资料,衔接协调好与相关规划的关系;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在试点单位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

篇6: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三个暂停”

国务院关于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三个暂停”:暂停审批农用地转非农用地;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种类规划修改;暂停修改新批的县改市(区)和乡改镇涉及土地利用的种类规划。

2、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

国务院关于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不准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3、非农业建设用地“六个不批”

国务院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六个不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

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4、国务院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九条措施

篇7:《江苏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第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包括下列耕地:

(一)粮、棉、油生产基地;

(二)城镇及工矿区所必需的蔬菜生产用地;

(三)名、特、优、稀作物的生产用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所必需的试验田和良种繁育场地;

(五)本行政区域内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高产、稳产的连片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界线,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计划、农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控制指标以乡(镇)为单位具体划定。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对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实行指标控制。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的总体规划由省土地管理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逐级下达,并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设区的市根据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县(市),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县根据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制定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具体方案,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予以公布,并设立保护标志。

第三章 基本农田的建设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基本农田的建设规划,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田水利、供电、排灌、道路、林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能排能灌,沟、渠、田、林、路配套,适应机械化作业,具有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基本农田持续高产稳产。

第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并建立档案。

第十三条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应当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质量管理,建立基本农田地力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地力变化情况,并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提供施肥技术指导。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农田的环境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农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基本农田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有关基本农田建设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事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事业,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采用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第十七条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基本农田的生产投入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农业劳动者应将增加基本农田的投入作为农业投入的重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特殊政策,引导、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增加对基本农田的投入,并在地方财政、农业发展、育林、水利建设等各项农业专项基金中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非农业建筑设施需要翻建或新建的,必须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迁出,并按基本农田标准的要求做好复垦工作。

第四章 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

第十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国有农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当与国有农业企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当包括: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界定范围、面积;

(二)保护基本农田的具体措施;

(三)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四)奖惩事项。

个人或集体承包基本农田的,应当在农业承包合同中载明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

第二十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作物种植,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耕作改制和种植结构调整不能毁坏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第二十一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房、建厂、建窑、建坟、采矿、采石、挖砂、取土、开挖鱼塘、堆放固体废弃物和发展林果业。

(二)弃耕、抛荒和破坏地力;

(三)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排放污染物;

(四)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确需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凡占用基本农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占一补一”的原则,组织再造。确实无条件进行再造的,可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组织安排另地再造。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因基本农田被占用或再造以及其他原因必需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监测,对所辖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状况实行定期检查,并公告检查结果,接受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征用基本农田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耕地开垦费,其标准按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基金。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基金主要由造地补偿费、荒芜费、耕地占用税构成。

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基金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收取,上缴同级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由省、市、县统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的再造、规划、建设和管理,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相对稳定和质量的逐步提高。

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基金的使用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农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提出安排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基本农田的再造和建设,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区档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档案资料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建档保存。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上新建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恢复耕种条件,并对非法占用的土地,处以15元/亩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主管部门对单位主管人员和主要经办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批准文件无效,限期拆除在非法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上新建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恢复耕种条件。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单位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 非法转让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用于非农业经营的,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恢复耕种条件,并可对当事人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经批准征用的基本农田一年以上不使用的,每年收取闲置费。连续两年以上不使用的,除按规定收取闲置费外,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并向原批准征用机关备案。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人为造成基本农田抛荒的应限期耕种,在恢复耕种前,每年收取闲置费。

第三十一条 非法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取土、挖砂、采石、建房、建窑、建坟、采矿、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毁坏耕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或者限期治理,恢复原耕种条件,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地力退化的,责令限期治理,恢复耕种条件,培肥地力,并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质造成基本农田严重损害的,应当赔偿受损害单位或个人的损失,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故意损坏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的,责令恢复原标志,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挪用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基金的,责令立即退回,并对单位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个人占用的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分,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机关决定并执行。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出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七条 拒绝、阻碍基本农田管理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基本农田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篇8: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是系统管理学中“分级管理”思想在基本农田保护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福建、四川、北京等地相继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分级管理的尝试, 笔者通过构建市、区 (县) 、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分级管理体系, 并对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政策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1 基本农田分级体系

1.1 分级标准

三级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不仅对基本农田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也将反作用于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因此三级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需要统筹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各项因素, 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达到最佳综合效果。基本农田保护区类型主要包括粮食用地保护区、粮棉油用地保护区、蔬菜用地保护区、果园用地保护区及一般种植区。

1.2 空间布局

为了协调人类干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可将单一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待开发区3个功能区 (图1) 。核心区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最重点保护的区域, 严禁任何非农开发活动;缓冲区是为了避免核心区遭受外界干扰而划定的区域, 主要起缓冲作用, 区内可进行非破坏性的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 禁止开发活动;待开发区主要是指城市规划以内、建成区以外的农业用地区, 属于阶段性保护区域。

2 基本农田分级管理模式

2.1 保护区管理主体

由市、区 (县) 、乡镇各级政府为主体进行管理, 各级政府主管领导为保护区内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对落实保护区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负全面领导责任。职责包括研究保护区管理工作、有序安排保护区内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筹措各项建设资金等。区 (县) 和乡镇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别由上一级政府参与管理, 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政策倾斜, 并定期进行考核, 市级以下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部分保护任务的落实。

2.2 保护区用途管制规则

三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水利、农田防护林、农田道路及其他农业设施, 未经批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其内进行非农建设及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2.2.1 耕地和基本农田。

耕地和基本农田是保护管理的核心, 原则上禁止任何非农开发活动占用、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 禁止占用保护区内耕地和多划定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必须依程序及相关规定报批。

2.2.2 一般农用地。

一般农用地包括除耕地和基本农田之外的农用地。保护区内的一般农用地, 是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的重点区域, 禁止各种非农建设活动, 并逐步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对于保护区内已确定用于未来城镇发展, 确需改变用途的农用地, 属于阶段性保护区域, 在批准改变用途前, 应当按原用途使用, 不得荒芜, 且在建设时不得破坏、污染周边土地。

2.2.3 建设用地。

保护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 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 可保留现状用途, 但不得扩大面积。

2.2.4 其他土地。

保护区内其他土地中, 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 应当开发成农用地, 不得他用。其中适宜开发成耕地的首先应当开发成耕地。其他土地的开发必须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3 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政策体系构建

3.1 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

基本农田与耕地保护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 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1]。

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承担主导责任, 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县、乡、村各级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票否决制”。通过签订责任书, 将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位, 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中, 进行考核, 评价政绩, 实行奖罚[2]。

农民承担直接参与责任, 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上, 在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上标注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将具体地块落实到具体农户头上, 使农户真正成为基本农田的主体与法人, 乡 (镇) 人民政府分别与农户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明确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并定期给予补贴和奖励。企业承担节约用地责任, 在项目建设时优化施工方案, 不占或少占基本农田, 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3]。

3.2 建立保护区管理融资机制

建立市、区、乡3级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的融资方式, 进行多渠道筹集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整治、基本农田经济补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 建立稳定的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4]。一是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将所需资金列入年度市、区、乡级政府财政预算中, 按一定比例进行拨付, 并形成基本农田保护基金的主要来源。二是统筹使用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补贴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等, 优先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和建设。三是土地整治资金, 一方面把土地整治尤其是农用地整治项目优先安排在三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另一方面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开发部分等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5]。四是对于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的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功能, 建议通过区域转移支付的途径和方式对其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给予补贴。五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本农田建设, 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 支持农民及生产经营者对基本农田建设进行投资, 自行进行土地整治, 提高生产耕作条件[6]。

3.3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贴制度。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 (经依法批准被占用进行非农建设的除外) 种植粮食作物的, 由市级或更高级财政每年给予承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定向资金支持, 补贴标准为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平均差价[7]。二是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奖惩措施。对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成效突出的保护区主要责任人予以表扬;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贴;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 在保证重点工程用地需求的前提下, 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 优先保障该乡镇的建设项目用地[8]。对于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和建设中发现保护区内因非自然原因导致的基本农田面积有减少 (低于保护责任面积) 、质量有下降的情况, 认定为不合格, 责令限期进行整改, 整改期间暂不安排新增土地整治项目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停止其他非农建设项目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和处分。

3.4 完善基本农田动态监管机制

一是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监测。充分利用3S技术, 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天上看, 地上查, 网上管”的动态监测, 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把监测评价作为全面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的重要抓手。二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档案及规划数据库, 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9]。

4 结语

我国的基本农田是选用优质的耕地, 是当前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保障。新一轮规划修编对基本农田质量首次提出了定量化的划定依据和考核标准。因此, 在目前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框架内建立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政策体系, 将是未来基本农田保护的必然方向。本文在对基本农田分级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本农田分级管理的模式, 并对分级保护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探讨。

摘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论述了基本农田的分级体系, 基于系统管理学中“分级管理”的思想提出“基本农田分级保护”的管理模式, 并对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政策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我国目前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本农田,分级体系,分级管理模式,保护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万茂, 李边疆.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政策体系构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 :1-5.

[2]黄锦东, 卢艳霞, 周小平.中国基本农田保护20年实施评价及创新路径[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 24 (2) :27-31.

[3]程锋, 王茹, 郧文聚.浅谈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J].资源与产业, 2009 (2) :118-120.

[4]洪长春.关于基本农田集中化保护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4 (2) :210.

[5]韩龙达, 刘劲松.规划管制背景下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低效的症结及对策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 26 (4) :112-115.

[6]贺光琴, 吴伯清.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及保护制度思考[J].技术与市场, 2012 (7) :159-160.

[7]周小萍, 卢艳霞, 文俊.中国耕地保护理念创新及其实施框架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137-142.

[8]王鑫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需完善的几个方面[J].中国土地, 2005 (9) :41.

上一篇:剧组录音合同下一篇:《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