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耕地规划

2022-08-10

第一篇:耕地保护与耕地规划

连片集中保护优质耕地--专家对话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新概念

来源: 作者: 2008-04-14

连片集中保护优质耕地

——专家对话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新概念

编者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以往的基本农田规划存在“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等倾向,导致基本农田零散分布,增加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建设用地占用零散基本农田所引发的纠纷。对此,有专家建议,应引入“连片性”的规划技术与概念,对基本农田实行“优质集中”管理。本版围绕这一问题,请有关专家从行政管理、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三个层面展开理论探讨。

主持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郧文聚: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农用地。根据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不同位阶的法律授权,土地行政管理中关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基本农田划定;二是对划定后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基本农田流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三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督,制止并纠正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引入连片性概念,有效保护“优质且集中”的基本农田

主持人:目前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均将基本农田规划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际工作中,基本农田规划存在什么问题?

郧文聚:纵观几年来对基本农田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个“忽略”,即忽略了“优质集中”耕地保护方针中涉及的“集中”管理模式。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必须是优质耕地,这已经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得到了认识和贯彻。但在整个划定过程中,往往忽略“集中”管理的方针,容易导致片面追求基本农田的优质性,即只要达到等级的农地都划为基本农田,然后面积累加起来以达到政策要求,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结果导致基本农田零散分布,既无法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推广规模农业,又增加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建设用地需要侵占零散基本农田地块引发纠纷的频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地块,多数情况下地块单元面积并不大,毗邻的地块等级可能接近,也可能相差悬殊。为了保护优质集中的耕地,质量相近且优质的连片耕地是基本农田首选的划定地区。而绝大多数基本农田规划只是做到了“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

主持人:怎样才能实现对优质基本农田实行集中管理与保护?

郧文聚:为了纠正土地管理中“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的倾向,有必要引入“连片性”这一概念。所谓“连片性”是指同一质量范围也就是同一等级或等级区间地块的相连程度。在现实农用地质量分布中,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土地使用历史不同,同等农用地地块的连片性差异很大。某等级地块连片程度高,说明其空间集中程度强。反之,说明其集中程度差。对于基本农田管理工作而言,即将“优质集中”的农用地划为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连片基本农田流转,加强对连片集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

主持人:基本农田“连片性”程度高有什么好处?

周尚意:基本农田“连片性”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大型机械在连片土地上的优势更易发挥;彼此连片的同等地块,对农业科技的普及更为有利;环境监察部门对大片相连的土地可以实行空间上的集中监察;集中连片的同等级土地的使用性质往往是一样的,在农业部倡导农村合作经营的背景下,集中连片的同等级土地,有利于多户农民联合,在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用地质量,进而提高农用地的价值。

连片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理念的具体化

主持人:连片性概念的引入对基本农田规划有什么影响?

周尚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若干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市场经济的理念、精明增长的理念、弹性规划的理念、理性发展的理念、动态规划的理念、开放的全球化理念、优质集中的理念。连片性概念的引入,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理念的具体化。

首先,它将理性发展的理念具体化。科学化的规划需要精细的空间优化,连片性是对以往地块质量性质判断指标的必要补充。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就是要选出地块等级高且空间上连片的区域。第二,它将弹性规划的理念具体化。连片性反映的是同一质量范围地块的相连程度。而同一质量的范围是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人为调整的。对于土地普遍贫瘠的地区和土地肥沃的地区,其高质量的耕地起划点是有区别的。第三,它将精明增长理念具体化。连片性既可以引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也可以应用到建设用地备选地的划定中。根据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思路,利用“连片性”和农用地分等相结合的结果,将低质量的连片农用地划为建设用地备选地。这不仅利于提高工业园区或城镇用地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还利于保护耕地,防止高质量农用地的损失。第四,它将动态规划理念具体化。连片性概念落实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撑的,该数据库可以储存不同时段的数据,并可以对未来作预测分析。这样就使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具有动态分析的功能。第五,它将开放的全球化理念具体化。连片性不但可以展示规划行政区内的优质地的集中程度,还可以展示与毗邻行政区同质农地连片程度。

主持人:“连片性”这一概念如何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得以应用?

郧文聚:基本农田保护可以分为两个空间尺度进行规划,一是国家空间尺度的规划,在这个层面上,国家要划定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二是地方空间尺度的规划。连片性的概念和相关技术可以应用到这两级空间尺度的基本农田规划中。在国家空间尺度上,它可以指导国家将空间上连片的重要农区和大型灌区规划为主要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地方空间尺度上,也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技术手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位置和范围。

周尚意:在实现连片性指标应用时,我们一方面利用农用地的分等成果,包括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的基础图件比例尺为1∶1万~1∶5万地图(个别1∶10万)以及单元位置、面积、等别、分等指数、分等因素属性数据库,将指标细化,为精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连片性”规定集中程度,强化位置指标,使基本农田保护区连片性程度提高,从而将优质集中的耕地所在区域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运用连片性原理需要土地行政管理实现两个“转变”

主持人:运用连片性原理解决基本农田管理中的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郧文聚:这需要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涉及的三方面工作,实现土地行政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其一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从以手工作业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就“连片性”在基本农田管理中的应用而言,一方面建立在农用地的分等结果基础上,另一方面又需要借助空间属性判别相邻地块的相连程度,只有借助相应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更为精确客观地对基本农田进行划分,提高土地行政管理效率。其二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工作,从被动行政向主动行政的转变。

主持人:这里所谓的主动行政管理是指什么?与“连片性”有什么关系?

郧文聚:严格控制农地转用在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工作中被广泛使用,这是对农地被大量占用,以至于可能威胁基本的社会生存需求时作出的应激性反应。其实除了控制、制止某种消极行为的被动管理方式之外,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工作还需要引导、扶持等主动的行政管理行为,即积极主动地对“占地冲动”进行疏导、调整,让耕者有其田,而且是良田;让建者有其地,这些地应是土质退化,已经不能满足耕者需要的地块。

“连片性”基于这种主动的行政方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和协调不同用地主体的需求。对于国家和社会,将连片集中的优质农用地划分为基本农田,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可以优先规划和开发劣质且集中的地块,降低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审批和博弈成本;对于农民集体,“连片性”可以保证集体的整体利益不受侵害,并为在行政扶持下进行规模农业提供了可能。

基本农田“连片性”的界定与计算方法

主持人:基本农田的“连片性”该怎样进行界定?

周尚意:以往研究中对连片性的计算与我们这里提及的“连片性”有本质上的不同:一方面其连片性的计算不是弹性的,另一方面只考虑具有共同边的地块。在实践中为了界定“连片性”并将它与农用地分等结果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借助GIS技术,进行“连片性”的数字空间表示和相关计算,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工程化、精细化、自动化。

朱阿兴:以往的基本农田规划也运用GIS技术完成,但主要领域是基于单一地块属性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划定定界等,没有考虑到同类地块连片程度。我们引入“连片性”的概念,并借助商用GI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从而确定出同质连片土地的空间范围。同质连片即同一质量范围(同一等级,或等级区间)地块的相连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同质的程度可以人为确定,当规划者确定了地块的质量属性后,计算机可以自动地寻找满足质量要求的地块,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机根据连片性算法分析这些同质地块的空间连片程度。

主持人:具体而言,界定基本农田的连片性主要有哪些计算方法?

朱阿兴:用来计算连片性的方法有许多,其中便于GIS支持且适合与农用地分等结果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空间相连性计算法,首先要将地块根据其是否高于所需等级的阈值赋1或0,从而将全区栅格化;然后对全区的各栅格进行相连性分析,得出大于所需等级连片地块的大小及其分布图。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考虑了地块在全区的连片性,即整体连片性,但对农田的质量差别进行了概括,即简化为0或1。

第二种方法为模糊纹理定量法,简称模糊纹理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将地块等级图进行栅格化,栅格大小可以是30米左右,然后对以该栅格为中心、半径为某个阈值的小邻域内的纹理状况进行刻画,所得值为1到0之间,1为等级一致的地块连片,0为周围地块不连片。这种方法所得的是一个连续面。该方法在考虑空间上相近但不相连的地块之相连性的同时,也考虑等级相似的地块的相连性,但只考虑局部连片性,没有整体连片性的直接指标,如需要,必须对连续面进行积分计算。

第三种方法称为基本农田保护指数法,即质量加权的模糊指数法。模糊纹理方法所得值只反映连片性,而不反映质量等级,如果对该值进行质量加权后,则既能反映空间上连片性,又包括了质量等级,由本指数构成的面是个连续曲面,通过对曲面的积分可以获得质量等级和连片性在一定程度以上的连片地块的面积。这种方法计算较方法一和方法二复杂,而且保护指数是个综合指标,其涵义不太直观。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确定等级等于或高于某阈值并连片程度好的地块的空间位置和大小,提供高等级连片地块的空间分布和面积信息。同样,它们也可以提供劣等地的连片状况和空间分布的信息。

主持人:计算得出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

朱阿兴: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规划和评价者有效并准确地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如果需要保护1000亩优质连片的农田,哪些地区具备这个条件?第二,某个土地利用规划是否保护了优质连片的农田? 第三,在保护基本农田和不严重影响城市运行的前提下,城市应该向何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

(来源:国土资源报第2354期)

浏览次数:568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第二篇:处理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关系探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18.05亿亩,规划期内,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内,单位建设用地

二、三产业产值年均提高6%以上,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925万亩和8775万亩,通过引导开发为利用地形成新增建设用地1875万亩以上„„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1710万亩和5500万亩。

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土地管理法》有明确规定,国务院也多次下发文件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党中央、国务院已将它提高到关乎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来考虑。但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展就需要土地。保护耕地和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成为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永川在处理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关系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政策宣传,增强依法保护耕地意识

一是重视土地新政策的学习,特别是对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文件)、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文件)及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永川组织全区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专题学习,并采取电视、报纸、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力争做到对上每一个干部清楚政策,对下每个企业、职工了解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二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置警示牌,每年区政府与镇(街)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每年土地日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街头宣传、制作电视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政策。四是结合各种会议和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集约用地、保护耕地专题宣传。

二、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一)做好项目规划

一是尽力实现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三规统一,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引进低能耗、低污染、少占地的企业,把好论证关;将引进项目纳入园区统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遍地开花,浪费土地。

(二)争取用地计划

在产业规划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在项目用地之前,早做预安排,每年底政府将第二年的重点项目列出,做好项目论证,提出用地规模,土地主管部门拿出建议意见。项目用地时,地主管部门主动与上级汇报,完善相关报批手续,争取批准用地。

(三)开展规划修编

一是建设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积极主动开展局部调规;二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对上一轮土地总规进行修编,在保护耕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三、集约节约用地,科学利用有限土地资源

集约高效,充分利用每寸土地。一是进一步严格土地集约利用要求。在园区建设中,土地利用推行三个硬性指标:其一,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楼宇工业;其二,提高工业投资强度指标,近期不低于66.7万元/亩,中期不低于100万元/亩;其三,提高工业企业单位产出强度,近期单位产出强度不低于133万元/亩,中期不低于200万元/亩。二是积极鼓励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自身存量土地,扩建或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对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整合挖潜,提高容积率建多层厂房的,不再收取土地出让金。三是对新引进的项目用地单位必须按照出让合同中双方约定的开工、竣工期限进行建设。

四、开展土地整理,保护耕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一)争取项目时优先考虑耕地问题

一是主动争取国家级、重庆市级和区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获得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在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时优先考虑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最大化问题;三是按照重庆市切实做好占补平衡、推进土地整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永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川区农业产业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关意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特点,重点围绕“土地向大户集中,村民向集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面貌改善”要求修改完善土地整理规划。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增大项目实施后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效益。

(二)探索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新路子

一是创新思路,探索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结合永川实际,制定了《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对农民变市民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补偿及用地管理、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二是土地开发整理与农业生态景观打造结合。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改善了整理区内的水土结构和农田小气候,丰富了农田景观,增强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积极营造“田块规整、水渠相通、道路相连”的优美乡村农田景观,最终实现农业生态景观的优化。三是土地开发整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通过土地整理,零碎的的田块整理成标准农田,彻底改变了耕作不便的状况,形成了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农田灌排系统。结合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对整理后的土地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根据项目区土壤、气候等条件对种植的农作物进行调整。同时发展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四是土地整理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结合。在土地整理中,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两个重点开展工作。通过整理,水系畅通,方便了灌溉;分散地块集中,生产道路相连,方便了耕种;耕作层增厚,面积增加,产量得到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变,直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通过整理,零散田块得到归并,田间道路硬化整洁,农作物标准化栽培,荒废的宅基地得到复耕,撂荒地种满庄稼,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土地整理既保护了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又美化了农村面貌。

五、推行阳光行政,依法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一)规范征地

一是“三统一”依法统一征地,规范补偿安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统一管理土地、组织实施征地,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统一政策,征地批准文件下达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严禁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补偿安置政策标准和补偿安置方案,维护了征地政策的严肃性,确保了征地政策的统一。统一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征地事务机构组织实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具体工作。禁止多个部门分头实施征地,确保了征地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二是认真履行“公开、听证、登记”的规定程序。做到公开征地批文、公开补偿标准、公开补偿方案、公开保障措施、公开财务支出、公开清理登记等“六公开”;对群众要求听证的及时组织听证,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在地上建、构、附着物清理登记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征地安置方案的过程管理,确保征地安置方案合法、真实。

三是全过程接受监督。征地事务机构在实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之前,主动向纪检监察部门汇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争取纪检监察部门对征地安置补偿全过程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跟踪征地程序以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执行情况,切实加强对征地事务机构“六公开”等内容进行监督和检查。特别对群众信访反映和检查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征地工作中涉嫌犯罪的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予以查处。

(二)公开供地

一是建章立制,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我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从1996年开始,原永川市政府出台了《永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的决定》(永府发

[1996]137号),决定中对公开招标拍卖的机构设置、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了市场化配置土地,规范和监督土地交易过程中的行为,我区先后转发了《中共重庆市纪委、重庆市监察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中违纪违法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出台了《关于实行土地供应公示制度推进土地招标拍卖的意见》、《建立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若干规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落实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活动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及《永川区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指标调整管理办法》。

二是公开程序,建立公平竞争平台。每宗土地出让信息、交易环节、出让结果全公开。我区于2007年底成立了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并出台了《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和《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川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工业、经营性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经区政府批准同意后,由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负责具体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信息除了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发布外,还在《永川日报》、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发布,经营性用地单宗100亩以上的还需在《重庆日报》上发布,加大出让前的宣传力度,出让结果及时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和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公布,从而使我区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更加规范。

三是全程监督,严把交易各个环节。每宗土地在出让的每个环节均有区纪委、监察局及媒体的监督,并有严格的纪律规定。违反纪律坚决予以重处。

(三)跟踪用地

成立了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区纪委书记、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国房局、规划局、建委、司法局、监察局、法制办及相关镇街、工业园区组团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土地批后使用专项清理处置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3-5人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对闲置土地的清理、核实及处置。

在专项清理处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每一宗闲置的土地进行清理,将清理的清款进行分类,查明原因,予以定性,建立档案,每宗土地批后利用情况都十分清楚。根据清理的情况,视其类别和性质提出处置意见。区政府将建立招商引资建设项目会审机制,设立项目评估委员会,在签订协议之前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成员由区领导和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实行分级负责制。

(四)严格执法

一是加大执法巡查力度,随时掌控全区用地情况;二是土地执法部门牵头,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三是畅通信息,建立区、镇(街)、村、社监督体系,每一级都有土地执法监督员;四是严肃查处滥占耕地违法行为。

总之,在土地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科学提供资源保障,创新服务经济建设”这两句话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实现既保护耕地,又服务发展的目的。

第三篇:处理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关系的经验做法

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

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20年)》指出,全国耕地保有量到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18.05亿亩,规划期内,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内,单位建设用地

二、三产业产值年均提高6%以上,到和2020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925万亩和8775万亩,通过引导开发为利用地形成新增建设用地1875万亩以上……到和202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1710万亩和5500万亩。

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土地管理法》有明确规定,国务院也多次下发文件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党中央、国务院已将它提高到关乎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来考虑。但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展就需要土地。保护耕地和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成为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永川在处理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关系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政策宣传,增强依法保护耕地意识

一是重视土地新政策的学习,特别是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文件)及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永川组织全区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专题学习,并采取电视、报纸、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力争做到对上每一个干部清楚政策,对下每个企业、职工了解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二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置警示牌,每年区政府与镇(街)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每年土地日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街头宣传、制作电视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政策。四是结合各种会议和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集约用地、保护耕地专题宣传。

二、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一)做好项目规划

一是尽力实现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三规统一,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引进低能耗、低污染、少占地的企业,把好论证关;将引进项目纳入园区统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遍地开花,浪费土地。

(二)争取用地计划

在产业规划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在项目用地之前,早做预安排,每年底政府将第二年的重点项目列出,做好项目论证,提出用地规模,土地主管部门拿出建议意见。项目用地时,地主管部门主动与上级汇报,完善相关报批手续,争取批准用地。

(三)开展规划修编

一是建设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积极主动开展局部调规;二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对上一轮土地总规进行修编,在保护耕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三、集约节约用地,科学利用有限土地资源

集约高效,充分利用每寸土地。一是进一步严格土地集约利用要求。在园区建设中,土地利用推行三个硬性指标:其一,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楼宇工业;其二,提高工业投资强度指标,近期不低于66.7万元/亩,中期不低于100万元/亩;其三,提高工业企业单位产出强度,近期单位产出强度不低于133万元/亩,中期不低于200万元/亩。二是积极鼓励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自身存量土地,扩建或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对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整合挖潜,提高容积率建多层厂房的,不再收取土地出让金。三是对新引进的项目用地单位必须按照出让合同中双方约定的开工、竣工期限进行建设。

四、开展土地整理,保护耕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一)争取项目时优先考虑耕地问题

一是主动争取国家级、重庆市级和区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获得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在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时优先考虑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最大化问题;三是按照重庆市切实做好占补平衡、推进土地整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永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川区农业产业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关意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特点,重点围绕“土地向大户集中,村民向集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面貌改善”要求修改完善土地整理规划。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增大项目实施后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效益。

(二)探索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新路子

第四篇:湖北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新形势

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讲义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这个培训会!按照会议安排,讲解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会后可以继续探讨。下面,我按照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土地整治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 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

1、土地整治的定义: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土地整治的意义: 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坚守耕地红线,缓解用地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3、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是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三是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四是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五是加快土地复垦。

4、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甚至不同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里同时出现,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即选择了“土地整治”这一术语。 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

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

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

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从内容上,已由以农用地整理为主,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

5、土地整治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作出了明确要求: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

其中,尤其强调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

准将节约的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当前,我省土地整治投诉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尊重农民意愿不够,政府行政干预。各地要高度重视项目论证、征求意见、公告公示环节,尽量符合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6、土地整治的分类: 按土地性质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按资金来源分为耕地开垦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

耕地开垦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增加耕地面积,储备补充耕地指标。分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地方占补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分为国家投资和省级投资项目。

各地在实施项目使用资金时,注重分清项目资金使用性质,切不可把新增费和耕地开垦费混合一起使用。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的土地整治的类型: (1)高产农田建设(2)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3)土地整理“兴地灭螺”工程(4)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5)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6)低丘岗地改造(7)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土地整理项目(8)灾毁耕地复垦项目(9)占补平衡复垦开发项目。

7、土地整治的工作流程:项目选址--项目测绘--可行性研究--立项--规划施工设计与预算编制--招投标--实施--验收。

二、 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

1、耕地保护的定义:就是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其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保证土地的永续和合理利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用一句话概括:即是国家采取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实施的综合性保护。

2、耕地保护的意义: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耕地保护的目标: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4、耕地保护的内容: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个类型)

5、耕地保护的措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是:土地整治是耕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以建设促保护的重要举措,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 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我省耕地面积为7984万亩,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5970万亩,人均耕地仅1.33亩,低于全国1.52亩的人均水平。在我省耕地中,优质高产稳产耕地占30%,中低产田占70%左右,在25°以上需要退耕地还林的耕地349.02万亩。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15年)》,要求我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213万亩,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015年建成2213万亩,力争建设25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近几年来,我省土地整治迅速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从2001年至2014年,国家和省级投入资金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908个,建设规模3101万亩(含今年下达的计划460万亩),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1618个,建设规模2788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290个,建设规模313万亩。围绕中央和省农村工作的中心,按照“突出重点,培植亮点,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思路,我省土地整治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找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为支点,整体推进全省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咸宁召开的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上,主要做法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但是,一些地方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监管不力、违规使用资金、工程质量不高、验收把关不严等现象依然存在。仅项目实施进度而言,2001年至2014年,全省仅验收项目752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604个,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148个),占39.4%,验收规模113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971.35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158.58万亩),占36.4%,严重滞后。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非法转包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干扰了国土整治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侵害了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并诱发腐败问题。如省委巡视组就发现鄂州市等地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突出问题,王国生省长、甘荣坤副省长在《巡视情况专报》上都作出了重要批示。

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举一反三,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查找,研究措施,完善制度,认真进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力度,特别是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等3个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项目的验收步伐。

按照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土地整治考核的原则,运用竞争性分配机制,部分县(市、区)2010年之前的项目至今没有验收, 2015年暂缓安排项目。

四、关于土地整治相关政策

(一)关于占补平衡。近两年来,国家不断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从今年开始,国家土地管理政策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减少,二是耕地占补要

求更高。从今年4月1日起,为保证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开始执行“占水田补水田,占水浇地补水浇地,占旱地补旱地”的更为严格的占补政策,对各级政府都是一个严峻考验。耕地占补做不好直接影响建设用地报批工作,耕地占补不落实,各类建设项目就落不了地。近期,我们对全省耕地占补指标库进行了自查清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全省清查项目6330个,核实存在坐标不准、占补平衡指标不实等问题的疑问项目就有6289个,占99.3%,主要原因是重复报备、坐标备案错误、部分备案信息错误。如果不整改到位,对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会带来较大影响。对此,各地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加快进度,对备案信息进一步核实清理。在9月15日前,认真核实整改项目存在的各类问题。这项工作不仅影响到市(州)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科学发展绩效考核、 “三农”工作考核,同时直接影响到各地的用地报批。

2、视条件进行水田、水浇地改造,储备耕地占补各项指标。

3、加大耕地补充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运用“对调整为园地的耕地,耕作层未被破坏的,按可调整地类进行管理”的试点政策,加大耕地补充开发力度。切实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强化预存复垦经费征缴,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复垦到位,加大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

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促进占补指标优化配置,提高占补指标使用效率。复垦后的耕地纳入耕地占补指标库,在市域内通过调剂、交易等方式,实行指标有偿使用。

(二)关于下放权限

省厅按照“坚持把权力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抓起来”的工作思路, 下放部分审批权,创新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全过程监管,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效率和建设效益。

一是下放项目立项审批权限。在《关于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项目职责优化项目管理程序的通知》的基础上,重新明确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省厅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指标分配。每年第三季度编制下一年度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计划,下发至市(州)国土资源局。

省厅安排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指标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2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当年“三农”工作部署和落实“一元多层次”重点区域土地整治政策性支持的要求,结合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土地整治考核、竞争性分配工作,在省财政估算下一年度收取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以及中央拨付资金的基础上,提出预算报省人大批准后,在不突破资金总规模的前提下,估算出的建设规模,形成计划指标。

今年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计划25万亩,由于受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率、涉林审批等条件限制,在安排新建项目时,计划指标不分配到具体市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向省厅申报,省厅按申报时序审查立项,直到计划用完为止,以后不再安排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计划分解和立项审批。根据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指标,分解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解指标时不得突破下达的控制规模。组织现场踏勘、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评审和立项审查,每年六月底之前完成项目立项审批。逾期不报或没有下达立项批复的视为自动放弃。省厅对不能在当年6月底完成立项审批备案的,收回当年及以前的计划指标调剂使用。

市州在分解计划指标时,分解时首先落实“一元多层次”重点区域及戴帽项目,优先满足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强调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评审。专家、预算编制、财评 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立项申报和项目实施。 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省农垦局、沙洋监狱管理局的土地整治项目由省厅批准立项。

国家投资项目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完成相关前期工作后,报省厅下达立项批复。

省级投资占补平衡项目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在每年6月底之前申报下一年度计划,由市(州)国土资源局汇总上报

省厅,经批复同意后,按审批要求执行。

二是下放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变更审批权。省级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审批权下放至市(州)国土资源局,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严禁突破原批准的建设总规模和预算总投资。如发现有超建设规范审批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情形的,对变更批复及变更工程作无效认定,并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收回其变更审批权。国家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以及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省农垦局、沙洋监狱管理局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由省厅批准。

三是试点下放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权。先行在荆州、荆门、黄冈、咸宁、孝感、随州等六市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审批试点。上述试点市国土资源局参照《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负责本辖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验收。省厅适时组织抽查,发现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的,作无效认定,限期整改合格后再安排财政决算评审。

市国土资源局项目竣工验收审批试点限于省级投资或地方自行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

国家投资项目以及其他未涉及本次试点的市(州)仍按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管理办法执行。

(三)关于土地整治建设方式创新试点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大力倡导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土地整治。为此,我厅进一步强化“三农”服务意识,改进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联动推进,创新建设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在土地

整治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明标明投、摇号中标”。为有效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重点解决部分代理公司职业操守较差,泄漏招投标信息,伙同部分地方人员操控招投标,投标单位围标、串标、违法竞标,打招呼、捞好处等突出问题,上半年,我厅赴荆州、荆门、咸宁、仙桃等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明标明投、摇号中标”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措施,大力推进,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从我省“明标明投、摇号中标”情况看,大体有以下几个模式:

1、咸宁模式。解释咸宁模式

优点:一是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的概率减少;二是缩小了范围,报名单位较少,摇号操作方便。

缺点:一是在机选摇号投标资格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性;二是短信通知报名资格的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三是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报名、银行汇款过程中依然存在泄漏信息的可能性;四是容易流标;五是增加了外地单位转包的可能性。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基本上还是本地人借资或转包实施项目。这种模式如果环节中出了问题还是较大的问题,只不过发生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银行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在国土部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种模式还不够成熟,不宜推广。

2、荆州模式。解释荆州模式。自由报名,二次摇号。

3、荆门模式。解释荆门模式。自由报名,一次摇号。 荆州模式和荆门模式已运用3—4年,从投诉举报情况看,

效果较好。建议标段多的用二次摇号,标段少的用一次摇号。

至于这种模式依然存在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转包等问题,但实际上可以在中标单位实施过程中是可以发现的,如果各级国土部门敢于硬碰硬、不怕阻力和麻烦、加强从业机构的考核考评、加大查处力度、开展优质工程评比,是可以克服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投标保证金是“不超过项目平均标段施工费的2%”; 投标单位必须和省厅备案的名称一致;

投标项目经理必须是和省厅备案的人员一致的二级建造师或一级建造师;

不支持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投标单位收取所谓的“信息入网费”,省招投标管理局早已发文明令禁止。

二是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自建试点。在项目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前提下,通过邀标的方式,邀请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承担项目施工,促进土地整治项目更加贴近农业、农村、农民,进一步防范廉政风险。

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的通知》中,指导思想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引进、培育、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土地整治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

1.实施主体。必须是经市(州)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企业有符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资质,企业可参与自建,不需在省厅备案,同企业自己选择的两家在省厅备案的单位一起,实施邀标程序;如企业没有符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资质,由企业自己选择三家在省厅备案的单位,实施邀标程序。强调农业产业化,是提高粮食产能的企业。强调市(州)以上有关部门认定。强调龙头,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强调带动作用。强调必须让项目区农民受益,而不是单纯支持企业。

2.申报规模。合理安排,原则上每个县(市、区)每年可以安排一个试点项目。是一个项目,不是一个项目中的几个标段。

3.“先流转、后实施”。项目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先行流转面积应不低于项目规模的70%;

4.县级人民政府的请示和专题会议纪要; 5.市州国土资源局关于试点项目的相关意见;

6.实施主体应出具承担不低于试点项目资金15%比例的自行投入承诺。强调自行投入是土地整治的配套投入,不是其他

投入。

实施程序仍按照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及规定执行。招标可以采取邀标的方式,但招标程序一定要实施,不能直接指定。

三是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试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投入的土地整治建设新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先行在恩施市、竹山县、英山县开展试点。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工作试点的通知》中, 总体要求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投入的土地整治建设新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土地整治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督导,乡镇主体,以人为本,保障权益,量力而行,农民施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政府积极支持,采取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农民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合力。

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充分结合当地农民自身经济情况量力而行,选择实施条件相对成熟,

群众积极性较高和有示范效应的地区先行试点。切不可搞摊派,增加农民负担,强行推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包括联户)自筹资金,农民以投工投劳、以物折资等方式,自发开展耕地整治工作,完成耕地整治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验收合格后,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给予适当资金。

各地国土资源局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要以试点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聚合相关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到项目区,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

项目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且不在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范围内。同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便于大规模整理的零星地块,可采取“小田改大田”的方式,完成耕地平整及相应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耕地连片,便于规模农业生产。

实施主体应按照项目规划设计、预算批复和施工合同约定内容实施项目建设,严禁擅自变更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变更规划设计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报批。

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定,严禁扩大项目资金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将项目资金用于项目规定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严禁截留、挤占或挪用项目资金,确保资金安全、

高效运行。

各地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工作试点时,可先选择省国土资源厅已经下达计划的项目开展试点,将试点方案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年底前将总结报告报省厅。

四是开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共管共建试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核心,将财政、发改、林业、农业、水利、交通运输、供电、环保、移民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进行整合,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申报、捆绑建设、联合管理,推行整合项目建设、整合资金投入、整合人员管理,变项目实施责任单位由原来的职能部门到现在的县、乡两级政府的项目建设模式。国土资源局要注意从总体规划中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剥离出来,便于投资评审、验收、决算。

各地要高度注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是在项目区内进行整合,是“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是“各计其功”,不是把土地整治资金挪作他用,要向当地领导解释清楚。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一步我们将从健全长效机制着手,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机制和模式,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廉政建设各项措施,严格土地整治工作考核,开展土地整治优质工程评比,促进土地整治项目质量整体提高,打造土地整治阳光工程。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新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7-22 13:41:13)

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地势复杂,总的轮廓是“三山夹两盆”,即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环绕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属于大陆性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水、土、光、热、矿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瓜果、畜牧业和能源、石化基地。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新疆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必须制定相应对策,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 上轮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是在“九五”期间编制,自治区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把新疆建成国家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和重要的畜产品基地、糖料基地、粮食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根据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开垦宜农荒地,发展瓜果、蔬菜、旅游等特色经济,努力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为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新疆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的潜力很大。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目标如下:

1.在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在规划期内,土地综合开发(含开荒和土地整理、复垦)的总规模为1133000公顷,补充耕地不少于740000公顷。其中近期(1997~2000年)开发410000公顷,远期(2001~2010年)开发723000公顷。规划期末,全区人均耕地达到0.2公顷(3亩)以上。

2.在实现全区耕地总量明显增长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其它农业用地,以适应农业综合发展的需求。全面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耕地实施特殊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0%以上。

3.在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规划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60500公顷,其中1997~2000年建设占用耕地20500公顷,平均每年5125公顷;2001~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40000公顷,平均每年4000公顷。城镇用地逐步按国家标准进行规划控制,村庄用地通过合村并点、增人不增地等途径逐步降低人均占地指标,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4.要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在规划期内,中低产田的改造应达到1670000公顷。要加速全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进程,把生产用地的产出率和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要努力保护和改善全区土地的生态环境,在规划期内防治荒漠化土地3000000公顷,在确保生态用水、科学用水和合理用地的基础上,有效保护绿洲土地,确保全区土地的持续利用,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2 现有耕地保有量与规划目标对照分析

新疆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耕地面积目标为455.36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目标为85%,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38.78万公顷。截止2005年底,新疆耕地数量为406.34万公顷,不计算退耕还林还草,较规划目标缺49.02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9.02万公顷,没有减少,略有增加。

2.1 全疆各地州2005年较2010年耕地完成情况

就各地州而言,2005年耕地实际保护面积高于规划目标的只有哈密地区(+0.38万公顷)和昌吉州(+0.07)。与规划目标比较,耕地面积增补缺口较大的地区有:克拉玛依市,还需增加1.95万公顷,只完成了2010年规划目标的68.28%;克孜勒苏州还需增加1.99万公顷,完成了2010年规划目标的70.5%;巴音郭楞州还需增加5.69万公顷,完成了2010年规划目标的83.20%;和田地区还需增加5.29万公顷,完成了2010年规划目标的75.77%。喀什地区还需增加14.89万公顷,完成了2010年规划目标的78.02%,具体情况见图1和表1。

2.2 全疆各地州耕地未来年增减比率变化情况

全疆各个地州2005年耕地现状情况与2010年规划目标值比较,在未来需要较多增加耕地的地区即年增长率较大的地区有:克拉玛依市(+9.29)、克孜勒苏州(+8.37)、和田地区(+6.39)、喀什地区(+5.64)、巴音郭楞州(+4.04)。年增长率幅度不大的地区有:吐鲁番地区(+2.72)、伊犁州直属(+2.56)、阿克苏地区(+2.3)、乌鲁木齐市(+1.48)。年增长率较小的地区有:石河子市(+0.37)、塔城地区(+0.86)、博尔塔拉州(+0.91)、阿勒泰地区(+1.04)。哈密地区和昌吉州已完成规划目标。

2.3 北疆、东疆、南疆地区实现耕地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

由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特征,使新疆气候在天山以南和以北存在较大的差异。南疆、北疆和东疆三大区域在耕地的水土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北疆和东疆地区基本实现耕地规划目标,南疆地区面临生态压力,缺口较大,增长耕地任务艰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等地区,自然与光热条件好、土壤条件较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水资源保证条件下,应适当的加大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有量;伊犁州直属和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可适当考虑超额完成目标值,缓解其他地州耕地保护的压力。经济发展较快、耕地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如: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大中城市,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和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作为规划目标。

3 现有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目标对照分析

新疆根据国家要求及自治区实际,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了耕地保有量的目标,于1996年在各地州(市)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并于2001年初重新调整划定了基本农田。2001年调整划定面积为3465638公顷,2001年底实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411730公顷;2002年底增加到3495599公顷;此后两年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达3520140公顷,2005年又回落到3490179公顷。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较2001年初调整划定面积增加了78449公顷,平均每年增加8716.6公顷,其中2002年增加幅度最大,较2001年底增加了83869公顷。

3.1 全疆各地州2005年较2010年基本农田保有量完成情况

新疆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为343780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目标为85%。截止2005年底,新疆基本农田数量增加到3490179公顷,较规划目标多52373公顷,使基本农田保护率提高到了87%,比规划目标高二个百分点。说明新疆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力度比较大,保护效果明显。

各地州而言,基本农田实际保护面积高于规划目标的有吐鲁番地区(+13243公顷)、昌吉州(+2492公顷)、博州(+975公顷)、巴州(+17971公顷)、阿克苏地区(+74公顷)、塔城地区(+17479公顷)、石河子市(+159公顷),其中超出比重最高的是吐鲁番地区,比规划目标多了28.43%。实际保护面积未达到规划目标的有乌鲁木齐市(-1675公顷)、哈密地区(-5048公顷)、克州(-2711公顷)、喀什地区(-11578公顷)、和田地区(-5194公顷)、伊犁州直属(-6445公顷)、阿勒泰地区(-24491公顷),其中与规划目标相关最多的是阿勒泰地区,比规划目标少了20.57%。 见表2。

兵团现有基本农田面积比规划目标多了99547公顷,超出幅度为12.43%。基本农田保护率也比规划目标高出约4%。

3.2 北疆、东疆、南疆地区实现基本农田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

在上一轮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各地区往往采用简单的统一比率计算法,将基本农田保护率确定在80%以上,全疆平均达到85%,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由于受气候、水资源、土壤条件的限制,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等地区耕地区位较好,但土壤肥力不太高,质量有的较差。如乌鲁木齐市2005年粮食平均单位产量为4526公斤/公顷,远低于全疆平均单产6078公斤/公顷的水平。为了达到耕地保护率的要求,不得不将大量的旱地、新开垦的耕地也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降低了基本农田的质量。所以,可考虑将部分如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昌吉州等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调出城市合理发展区域,在粮食、棉花主产区如伊犁州直属、南疆划定同质同量的基本农田,以确保达到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总量,同时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从总体上不降低了基本农田保护率,相应的增加了伊犁等地区耕地保护的数量,提高全区耕地质量水平。

3.3 自治区重点保护的42个粮食主产县(市)

受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养分、投入力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利用水平不高,产出较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将发生转变,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或其他农用地。虽然新疆耕地后备资源丰富,但地处偏僻,开发难度大,投入资金多,加上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形势的严峻,耕地增加越来越困难。当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量在短期内不能弥补耕地减少量时,为保障新疆的粮食安全,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已有耕地的质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和效益。尤其是要重点保护自治区的42个粮食主产县(市)的耕地,使之成为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后盾,并为耕地资源缺乏、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占用大量耕地的其他地区起支援作用。全区42个粮食主产县(市)见表3。

3.4 基本农田增减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

v新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和比重都较小,但应严格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导致对增量土地需求的增加,进而难免会占用少部分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尽管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避免占用基本农田,但在实际建设和施工中,受自然地理条件、施工技术手段等限制,必然会占用一部分基本农田。新疆一些县、市为了节约土地,不占用耕地,使等级公路线路绕过县镇,远离城镇,结果反而因运输不方便而造成本地区的市场经济受到损失。同时,也因为道路绕行而多增加道路建设的用地面积和多增加道路建设投资。所以,正确认识新疆交通用地的特点,以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在不突破农转非、建设占用的指标前提下,从公共利益出发,经过合法程序、占补平衡和合理安置,适当地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是允许的。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在所难免。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年降水量平均为150毫米,降水总量只占全国的4%,森林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广大平原为荒漠植被和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极易沙漠化。平原地区年大风次数多达10—20天,起沙风占全年刮风频率的15%,大风和扬沙为土地沙化提供了动力条件,加上南、北疆两大盆地具有丰富的沙源,一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沙化威胁就相当严重。因而在响应西部大开战略,开发和建设新疆过程中,首先要建设的是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据调查,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被退耕的耕地中基本农田占有一定比例。

农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结果,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而言,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利益低下,土地承包经营者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结构调整的倾向明显,从而较容易导致基本农田数量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局部地区基本农田数量。对于因自然灾害导致基本农田被毁坏的,应尽力恢复其原有地力,或重新补划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是增加和补充基本农田数量的有效途径,应在水资源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力度。

4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建议

4.1 建议新疆发展林果业100万公顷(1500万亩)用地的地类调整

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新疆将特色农业列为南疆地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地利用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目前已建成杏、梨、枣、葡萄、核桃等农特产品培植基地。大农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规划林果业用地100万公顷目前已实施,有的现仍是耕地,建议进行地类变更工作,调整到农用地内部相应的地类,是林地的变更到林地,是园地的变更到园地。特别是变更调查数据是基本农田,而实际是林果用地,根系植物进入基本农田中的耕地地类是不合适的。因此,建议自治区或国土资源部作出相应调整的决定。

4.2 建立耕地储备库,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耕地保护政策以及实施易地开发战略,新疆应尽快建立耕地储备库以及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将后备宜农耕地资源作为资产进行适当的储备,并时序盘活、持续利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做到实现大区域保持耕地动态平衡,将各地州新增加的耕地纳入耕地储备库,以备区内或区际耕地占补平衡之用。既有利于全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也有利于新疆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3 中低产田改造与占用耕地指标有机结合

新疆中低产农田数量较大,占81.53%,为鼓励积极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依据占用一等基本农田补两亩或质量相当的耕地的占补政策,是否可以改造一亩低产田到高产田,并划为基本农田,奖励一亩或半亩占用耕地指标;改造两亩中产田,并划为基本农田,奖励一亩或半亩占用耕地指标,这一政策实施有利于中低产田改造,农业集约化和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 拓宽耕地概念,将可流转型的耕地资源纳入耕地储备库

特色林果业是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林果种植的土地整理开发的土地可以作为国家耕地储备制度中的流转型储备的耕地资源,当国家粮食紧缺、农产品供应紧张时,再进行流转为种植粮食作物。为鼓励大力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的林果种植的土地整理开发,开发出来的园地建议可以折抵新增建设占地补充耕地指标,给予一定的耕地占用指标,按2:1或3:1的比例进行奖励,纳入国家耕地储备库,同时便成为国家耕地储备资源,按耕地加以保护和管理,以备应急。

4.5 制订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关管理办法

制订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关管理办法,对易地补充耕地的组织、规划与计划管理、缴费标准、项目组织实施、验收、补充耕地质量、基本农田划转及后期耕地管理保护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使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动态平衡更加规范。

4.6 应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

一是依据自治区经济发展形势确定保有量和保护率。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生态退耕及农业结构调整都将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根据自治区耕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完善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相适应的耕地保护机制。

二是在即将进行的规划修编中,调整用地指标,科学定位区域发展。随着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郊区化现象普遍,原来规划中没有安排的项目现在已在进行中。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实情况对现行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城市和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增加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在水资源充足、水土协调的区域进行耕地开发,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

四是根据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退耕面积较大的地区,应减少耕地保有量,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重点保护菜地、粮食、棉花等种植用地。为适应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应客观地衡量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生态退耕面积可不包括在耕地保有量指标之内。同时着手研究基本农田的“异地划补”政策,以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4.7 建立一套适应自治区耕地保护特点的土地评价体系

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科学调整的依据。新疆中低产田普查工作是在1994年完成的,应结合农地分等定级,摸清家底,对新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技术保证。耕地保护工作必须明确回答什么样的耕地和什么地方的耕地必须受到保护,而科学回答上述问题,必须进行对耕地的质量、区位、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建立自治区土地评价是耕地保护的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4.8 实行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管理土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空间时代,仅凭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利用RS、GIS等手段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网络、耕地预警制度等。做到“地动人知”,以掌握未来的不确定性,并向外部传递正确的信息。加大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研究和开发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保护耕地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对耕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示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数字国土过程,依托国家公用信息网络,构件国土资源主干网络和多级数据交换中心,全面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要运用高效、实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抓紧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耕地资源等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共享。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保护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增加耕地管理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对耕地利用的监测能力,设立乡(镇)、村级耕地保护固定观测点,随时掌握耕地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作者:罗桥顺

[1] 1997-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1999.11 [2]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3] 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专题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5.1 [4] 2000-2005年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3.12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5.1 [7] 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0

上一篇:高层住宅设计平面图下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