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检察应对

2022-09-27

1 引言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改革为司法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 是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的“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延伸。那么什么是“以审判为中心”呢?简言之, 就是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罪事实是否发生、被告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应当由法官通过庭审进行确认。裁判结果形成于庭审, 而非通过书面的案卷材料得出。为控诉、辩护、审判搭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严谨的辩论平台。解决了目前法官庭审流于形式、法官审前工作重于庭审的问题。这就要求惩治犯罪的一切司法行为都要围绕着法庭审判这一中心, 侦查机关对犯罪事实的侦查、犯罪证据材料的收集, 检察机关对犯罪证据材料的审查, 对被告人犯罪指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强化非法证据排除建立科学的庭审前证据审查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犯罪率逐渐增加, 犯罪形式呈现多样化, 罪犯工具、手段呈现复杂化,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侦查部门的工作压力。加之侦查部门在侦查设备、手段和技术人员上的不足, 靠口供定案的现象比较普遍。证据材料的取得很可能是通过刑讯逼供和其他侵犯人权方式获得。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刑事公诉证据审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庭审前证据审查、庭上举证辩论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在庭审过程中举证辩论阶段能够做实证据材料, 势必要求公诉人在庭前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与案件的关联性及取得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细致严格的审查。检察机关内部可以制定庭前证据审查制度, 针对案件定性量刑的主要证据进行严格审查。建立证人接触机制, 目前除案件确实需要, 否则检察机关案件承办人与证人很少接触, 只是通过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对证人的询问笔录来判定案件情况。对证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及庭审前是否对其证言有所改变并不确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建立和证人的接触机制, 对因为案外原因, 证人改变侦查阶段证言作伪证起到威慑作用, 又可以了解到原始的证人证言, 使案件承办人员对犯罪客观事实有更加进一步了解。为庭审审判举证辩论, 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免由于证据变化对案件定罪量刑产生影响。

3 提高检察人员素能建立业务技能过硬的公诉人队伍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公诉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庭审实质化使得庭审活动更具对抗性和不可预测性。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庭前的证据审查、庭审过程中的情况变化变得尤为重要, 所有涉及案件定性量刑的关键证据必须经得起法律、庭审的检验。这就要求检察公诉人转变执法理念, 提高自身业务素能。一是收集证据能力, 检察公诉人员在审查公安机关提供的纸质卷宗案件证据材料时, 应具有收集案件关键证据的敏感性, 通过这些现有的证据材料查找出公安机关没有提供或没有提取的关键证据, 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以应对接下来的庭审工作。二是非法证据排除能力。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讯问、被害人、证人询问等工作, 对公安机关提供的各类证据材料进行细致的审查, 有疑义的证据材料要通过科学理性的判断, 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排除。三是当庭质证的能力。当庭质证能力需要检察公诉人员具有综合的业务素质, 不但要求公诉人对案件事实及证据材料有充分了解, 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相关知识。

4 规范与审判机关沟通方式建立往来文书说理制度

以审判为中心, 法官应规范庭外调查活动, 尽可能减少检察机关及移送至法院的案卷材料对其产生影响, 避免先入为主, 提前对案件形成预断, 进而在庭审过程中对于双方举证、质证产生偏颇。因此应规范检察机关与的审判机关沟通, 减少庭审以外对案件处理意见的沟通交流, 如有特殊事项, 确需交流意见与建议或属正常诉讼程序则应规范沟通方式, 通过往来文书说理明确需要处理事项。对于裁判结果建立双向说理制度。检察机关向审判机关就被告人犯罪事实提起公诉时一并提出量刑建议, 并充分阐述自己量刑建议的理由。审判机关对被告人具体刑事处罚意见与检察机关所提出的量刑建议不一致时, 以合法、正规的法律程序向检察机关书面说明其对被告人处罚种类、量刑幅度、执行方式的理由。既减少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分歧, 又可以规范双方沟通方式, 减少庭审外关于案件处理意见接触, 对审判者对案件判决产生影响。

摘要: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公诉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庭审实质化使得庭审活动更具对抗性和不可预测性。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庭前的证据审查、庭审过程中的情况变化变得尤为重要, 所有涉及案件定性、量刑的关键证据必须经得起法律、庭审的检验。这就要求检察公诉人转变执法理念, 提高自身业务素能。

关键词:审判中心,庭审实质化,证据裁判

参考文献

[1] 樊崇义, 张中.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J].法学研究, 2007 (1) .

[2] 沈德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J].中国法学, 2015 (3) .

上一篇:农村水电站自动化控制与应用下一篇:电力通信光纤传输网络评估与优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