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旅游美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何为旅游美范文

何为美?有气质的女人最美!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完美收官了,人们记住了参赛的才男才女,当然也记住了这档节目主持人:董卿。喜欢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美。

【董卿精彩开场白汇集】

每一期节目的开场白,董卿必会引用不同的诗句来烘托,现场顿时诗意盎然。 1. 第七场,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病重,决定回家照看母亲。董卿祝福他的话,让人温暖,甚至让人泪奔: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

2. 第八场,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告诉董卿,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从小全凭着口口相传的方式教他文学诗词,这一习惯坚持了十几年才有了站在这里的机会。 董卿立即说出了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的一句话鼓励他:“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3. 参赛的百人团中,还有一位只读过四年书的农民大叔,爱好却是写诗作词。 董卿听后对他说:“因为那诗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

流水的选手,铁打的董卿。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著典故脱口而出,现场的董卿一颦一笑,吴侬软语,都能赢得阵阵掌声,成功将这个节目提升了一个层次。

其实,董卿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并不逊色于现场的任何选手,后来她说:“我丝毫没觉得《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竞赛,对我来说,这就是一场狂欢。” 【众人对董卿的赞美】

把所有人美哭的一段话: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若是没有大量的知识底蕴做支撑,根本不能有现场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应变能力。

1. 对于董卿完美的现场表现,太多人对她不吝溢美之词:“主持人董卿的文学修养,和临场应变能力令人赞叹,瞬间秒杀其他无品味节目”。

2. 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曾泰元,同样也难以置信,甚至忍不住在微博上询问:“董卿是真的这么厉害,还是节目组帮她准备的?”

3. 面对质疑,百人团选手盛梦珂立即发微博替董卿发声,证实现场没有提词器,“所有和点评嘉宾、选手、百人团的诗词互动全部都是张口即来。”

4. 董卿的才华还征服了参赛的选手王若西,特意引用了诗人张潮的《幽梦影》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5. 节目嘉宾郦波老师,首次出场,就特意送给董卿两句诗:“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文采飞扬间,不禁让人在这个ps盛行、颜值为王的时代反思: 【何为美?有气质的女人最美!】

气质,来自于一个姑娘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

1973年出生在上海的董卿,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回首往昔,她一定会感谢父亲从小的严厉教导。

从刚开始识字,父亲就督促着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再背诵下来检查,上小学的时候,因优异成绩,只读到四年级就破格跳级进入初中。

父亲常说:“女孩子更要独立自强,你每天有那些照镜子、穿衣打扮的时间,都不如多看点书来得实际”。中学时,董卿三五天就能读完一本名著,阅读的习惯也悄然养成。

当你的内心感到孤独时,你是冰冷的,更无法温暖别人。这么多年一直在外工作打拼的董卿,孤独过、迷茫过,但她找到了温暖自己的方式:读书。

诗词歌赋、小说名著,给了她力量与慰藉,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她说:“如果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如今,43岁的董卿,依旧笑面桃花、妩媚动人,人们问她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她回答:“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个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

始于颜值,陷入才华,真正美丽的女人,在骨不在皮。不显山不露水的董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最美的模样。

一个女人的花容月貌,会被岁月带走;绚烂的青春,也会随着时间流逝。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谢的芬芳气质。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第二篇:感受旅游美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历史101 学号:1005010102 姓名:赵萍萍

感受旅游美

生活的形式越来越纷繁复杂,人们的生活节奏正逐步上升,工作、婚姻、房价等等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人不再是自由的人,而是生活的奴隶。正因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疏了许多。现实的社会让人们理解到自然的重要性,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选择放松的最佳方式。

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主体直接参与,是生活空间的转移完全摆脱了角色身份及时间束缚。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得到的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享受。旅游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放下心理包袱去另外的地方游玩,现在的人们迫于人们生活压力或环境的影响去寻求一份心灵的慰藉。

旅游在逐渐升温,人们选择出游的次数频繁,所以对旅游地点的选择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心情,现在的旅游圣地大多被符号化,人们只是凭它的名气,盲目的随大众旅游,却不能用心去体会和感受,为此,旅游首先应该具备识别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在旅游活动中把握自己的方向。

旅游成为一种出游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在旅游中最需发现的是一种美,即旅游美(旅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它是指旅客与旅游景点的相遇创生出来的,它是人类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美的自然呈现。旅游美给人一种最高的心情抒发。

旅游活动走进人们的视野,红色旅游了解长征文化。学习长征精神的精髓,像遵义的遵义会址。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不仅是党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是全中国人们的转折点,它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它承载历史的厚重感,是胜利的光辉,将把历史的记忆永远的载入史册。红色旅游活动中重在体验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有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方能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在这类旅游活动中美与陈旧的历史碰撞产生的责任感。

当然红色旅游只是旅游的一部分,还有生态旅游,在身边的就有,正如一首诗这样写道:“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步田”。花溪的美用这首诗再恰当不过了。花开的日子,河水静静的流淌,树林重重包围,更似一番世外桃源。逃离城市的喧闹,与花作伴,与草木作邻,浑然不知外面的环境恶化,远离废水、废气、废渣的侵蚀,恍若一片人间天堂。这就是人与物相遇产生心灵上的共根,旅游美便自然呈现。

美不是随意的,它是主客体之间的碰撞摩擦产生的,人们在活动后产生的美感经验,对旅游加以评价,便把旅游地符号化。真正地旅游不受符号化的束缚,而是靠自身的美感体验反馈给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在符号化的过程便天然形成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只是用于参考的标准,而不是恪守的真理。所以旅游重在于亲身经历,例如在火焰山关于火它的的传说之二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当地最高统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恶龙在吐鲁番东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杀。恶龙带伤西走,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因此,维吾尔人把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焰山,这就是火焰山的来历,它带着一种朦胧的传奇色彩,给人以无限的想像。

旅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旅游地的打造,旅游地的建设要按照美的规范来塑造,一是旅游地应具有一种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美;二是旅游地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来开拓人们的视野,熏陶人们的内心世界;三是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一定要优越,保持一种舒适宁静的环境是旅游地的首要具备条件;四是旅游地的景观组合一定要密集,而且景观都必须具有欣赏价值才能吸引游客的眼光。

旅游活动中有五个节点,即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是旅游者鉴别旅游地的优劣的标准。旅游是主体在条件允许之下自愿做出选择,是在远离日常生活空间转移到一个具有观赏性的自然景观点,在游览活动结束后人们对此次游览给予的评价及其感受。

旅游活动过程中或结束给人们的美感经验分为五种,即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旅游地借助神话来打造旅游标示物,成功打造一个旅游地标,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空凭想像打造出神秘的天姥山,接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情感得到自由抒发,自然流露出对旅游地的喜恶;然后给人一种自由。解脱舒服的畅爽诗性,散发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最成功的是狂欢诗性,使人融入其中,忘乎所以,纵情于景。就如西方的狂欢节,用一种欢乐的气氛和氛围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最具评价标准的是梦幻诗性,是我们给此次旅游活动的评分,在带给我们多少值得回忆的东西,在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多少的价值的东西,是对旅游评分的主要标准。

对于旅游活动有五种对象,即拟态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纪念品景观。由于人们并不是首先直接接触景观,而是传播没接通过对象征性事件爱暖和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这就是拟态景观;感受到拟态景观加剧我们队旅游的追求。即由山、水、林、气、筑组合成一个实体的景区,用规范设计形成一定可观性的景点,即对城市的打造有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便形成环境景观;在旅游活动中不仅需要自然生态景观,也要树立一个有文化的空间,即场所景观才能使二者达到融合;旅游地带给心灵上的慰藉后又怎能少了纪念品呢,它带着旅游地的特色给旅游者永远的纪念。

旅游与二者破天荒的结合在一起。不是偶然,而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哪一次旅游活动中。你与花的碰撞,你与水的碰撞,你与山的碰撞,你与石的碰撞,都是主体审美现象的产生;换化做一股心灵的电波刺激着对方,人为自然的美所吸引和征服,并深深的恋上一瞬间感觉所创生出来的美。

旅游美的提出更是形象表达出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感情色彩,它是主体与景观二者之间的喜恶关系更直接阐述出来。旅游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乏味的词语组合而是增添浓厚的美的感觉享受的自然呈现,它像吃一块巧克力一样,那淡淡的味道换回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改变了单调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精神的交流。

旅游美是美与美的碰撞,它融汇了所有美好的事物,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最高心灵的沟通。它彻底颠覆了人的主观感受,把人带进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外界的繁杂形成天然的屏障,隔离了所有的烦恼,冲刷了人的内心世界,带走所有的污垢和尘杂,是一台天然的清洁器。旅游美的有机组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到外面的郊游方式,而是去发现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是用心来体验的,与山水的对话和沟通,产生无限的幻想。

现在乏味的生活太需要一种新的调味剂,旅游美便应运而生,美与旅游的自然结合仿佛天造地设一般的自然,勾起人们对美的无限的悬念和追求。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加工和提炼造就而成,是在旅游活动的最深层次的感受,例如在泰山看日出,你的目光和弥漫着光芒的日出相互摩擦产生出一股炙热的能量融汇在心中,打动着你的内心世界,牵动着你的心情的转换,一种崇高的美引领着我们的思想。也许是太多的压力花光了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逐渐的我们增加对一种宁静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在追求旅游的这条路上,需要重拾以前的那份对生活的热情,为自己酿造美味的蜜。

旅游美的光辉无处不在,它照耀着大地的万物,美与自然的交流正融洽的汇交在一起。我们的身边都漂浮着美的影子,单调的物质世界给予我们的太少,完全不能满足对现实的期待。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旅游便是使这种感情抒发的最佳方式,在这种活动中的我们来追寻一种超自然的美,所有给予的感情都幻化成一场美丽的梦。在这场梦中,从未打乱着正常的次序。

第三篇:赴美旅游考察报告

依照国际政治学的分析,生态环境给民族国家带来的麻烦,不止表现为直接的安全威胁,更体现在对国家主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所受到的约束和制衡上。然而,如何认识这种约束和制衡,人们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立场与观点。基本上可以看出两种大的利害关系和思考方向:一种是从主权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另一种则主要着眼于全球共同体的利

益。本节仅考察前者,后面(下篇)将专门讨论国际社会的态度。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利的角度看,以生态环境遭破坏为核心的全球性危机的加深,给各国政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其中不少涉及到国家主权、威胁到原有的统治能力。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和国际规定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格;从环保标准上看,环境保护也趋向于定量化和加强监督过程,对各国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各个地方,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到处能够听到所谓加强“全球村居民”之间合作的呼声,其中最强烈的吁求来自“绿党”、新社会运动、各国政府及民间的环保机构、反核组织、各种专门的国际组织。到目前为止,各国对于这种势头抱有一种多少有些矛盾心理:当仅仅涉及生态保护、难民安置、水资源分享等比较具有技术工艺层面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时,它们愿意显得比较慷慨大度,主动出让一部分曾经属于主权范围下的权利和权力;而一旦触及比较敏感的国家安全、军事和政治利益等领域时,最典型的如国际核监督、资源信息等等,主权受到损害的意识便会增强,相应地,在行动上也变得比较谨慎甚至有敌意(法国政府默许情报部门对新西兰等国的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核船只实施秘密爆炸行动便是一例)。冷战结束后的这几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形形色色的国际干预日益增多。国际干预在当代的加强及其结果,无形中使国际法律秩序得到了某种硬化或加固。按照传统的理解,国际法原则上只对同意这些规则的国家有约束力,如果主权国家表示异议,即等于本应适用于主权国家的规则失效或名存实亡。当代的世界政治现实与此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看上去似乎越来越不一致:如果涉及的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国际法院的判决或权威的法学家的著作等国际法的渊源,主权国家的不承认或口头承认后的不履行,的确可能导致国际法的失效;在上述诸方面,“软约束”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一旦涉及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就难以讲同样的话。很清楚,在90年代的今天,谁也不敢拿安理会的决议当耳旁风;在很多场合,“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这当然是许多主权国家不愿见到的情形。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国家主权的关注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它们看来,如果说国际社会的环保决议或各种标准确实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至少是多数国家的意愿)所致,那倒还容易理解一些;问题是其中相当多的东西是“少数发达国家塞进去的私货”,仅仅代表着一些西方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讲,西方国家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和信息及技术上的优势,支配着许多国际制度、规章和条约的起草和执行,逼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它们本来不应当接受(起码程度上有别)的环保方案,甚至以预防环境被破坏为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这里面又可区分出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议事程序和国际规则及优先性的控制,比如多数发展中国家会认为发展优先、环保只能在此基础上跟进,而多数发达国家从既得利益出发,则有相反的强调,最终的国际规则往往是后者意志的体现(世界银行近年来关于环保标准在用于发展援助的贷款项目中的强制性要求,就是一明显的例子);二是决策权力和权威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分配,比如凡是与生态环保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关键的位置均由欧美日地区出身的专家出任,发展中国家推举的代表充其量能够担当一些名义性、礼仪性等比较次要的职务[注12];第三表现在对环保协定的执行和监督上面,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巴黎统筹委员会及“伦敦核供应俱乐部”等重要国际核管理组织对核原料的控制、对发展中国家核技术的封锁、以及对所谓“麻烦国家”的制裁。[注13]

各国政府、尤其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主权关注”,由此自然产生出来;简单说,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经济相互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全球化时代,如何既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比较成本优势,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又能够学会适应国际上日益加大的重视生态压力和各种环保标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摆到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平衡点上,同时又能够确保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发言权,避免陷入某些发达国家设下的“游戏圈套”,尤其是防止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根本权益受到损害,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少数“核心国家”的“依附性外围”。这里的关键词是“依附”(英文为“dependence”),按照其发明者之一的界定,它“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

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结果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展——对后者的近期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或消极的影响——的反映,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就呈现依附的形式。无论如何,依附

状态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总局面。”[注14]因此,所谓“国家主权关注”,实际上就是指沦为经济及政治上的依附国的担忧。

无论是地理政治关注,还是生态威胁关注,或者是国家主权关注,反映的都是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行为体的思考及忧虑。然而,象我们前面指出过的那样,民族国家并不是唯一的行为体,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不被当成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在后面这些场合,生态环境政治引起的关注自然也有了另外一些内涵。

下篇、生态环境政治——国际社会的视角

最近二十年多来,全球主义政治观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透视,它在进行这种透视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国际政治结构和国际思维框架的局限性,感受到了建立新的合作与协调模式的必要与可能,感受到了世界在新的时代所发生的改变与演进。从国际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全球主义政治观在观察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冲击时,揭示了一系列具有“破旧立新”意味的命题与思想,把人们的眼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安德鲁·胡里奥(AndrewHurrell)指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是对旧式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冲击。这个构造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在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展面前,日益展示出其时代的局限性。“生态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开启有关自然与国家主权局限性这一问题的探索之门。向传统的主权观念发出质疑的,既有国家处理生态威胁的有限能力(地方性和全球性两方面兼而有之),也有新社会力量围绕环境问题显示出来的动员能力及其潜力,还有国家控制全球经济的力不从心的各种表现,以及管理生态保护问题的国际制度的各种安排显示的力量及其前景。不仅如此,世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和‘人-境’相互依赖感的强化,增加了一种新的星球意识(anewseeofplanetarycocioue),它导致了不是基于领土之上的政治认同感,建立起了新的政治组织和行动的机制。”[注15]

依照这种“新的思维”,生态环境危机给国际关系结构和国际政治研究带来的深远改变,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的受制约和相对弱化

与上篇提到过的“国家主权关注”不同,这里讲的主权问题,是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的。按照新的观念,由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新趋势,显示出传统的国家主权结构和观念的衰变。国家在新的全球生态危机面前要么显得太大,那么显得过小:所谓“太大”,是指它无法设计和承担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它们只能从下面、从基层、从各个地方逐渐实现;所谓“过小”,是说国家无法应对跨国界的生态问题,后者经常是由国际组织和NGO处理的。“从这个角度看,正在分崩离析的主权国家体系已经成为管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障碍。”[注16]另一方面,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和世界对待它们的反应的变化,为“世界主义道德意识”(acosmopolitanmoralcocioue)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有人必须负责任地分享这个世界,“星球方舟”上的全体乘客不得不同舟共济,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园——资源必须在所有民族(国家)之间保护和分享、在不同代际之间保护和分享的这种观念,与旧的国际政治学中所讲的国家利益、权力斗争或集团本位主义有质的区?稹?/gt;

“地球村”意识的发展,有可能导致限制国家主权的要求:首先,全球意识的加强将要求约束国家主权的范围和功能,比如,限制矿物能源的消费,控制可能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的物质(如氟利昂)的使用,制止对雨林及森林地区的砍伐等等。其次,全球意识的强化将要求加大对全球NGO和各国内部个人及集团权利的保护,促进资源、财富和活动余地的公平分配,推动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实现。例如,在新的国际气氛下,对少数(个人和集团)的保护和重视会比从前多得多。再次,全球意识的发展将要求人们注意一些过去不曾注意或注意不够的互斥关系,如自然环境的高度保护与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关系、迅速的经济成长与传统文化(包括历史遗址、传统技艺等)的保留的关系、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新技术新科学的发明与道德尺度的维护的关系。总之,“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有政治经济结构发出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与组织的严肃课题,比如,国家间谈判与合作的形态,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财富的分配和全球民主化的新形式,等等。……在国家观念的现有尺度内,秩序、正义等标准已经形成特定的模式;而一旦超越这种尺度,就会发现许多不完善之处。……环境问题和生态政治可能正在改变占支配地位的偏好和价值,创造新的思维空间”。[注17]

从国际制度层面观察,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及其“制度效应”(即不断设立解决相关问题的各种制度、规范和法律),会逐渐导致国家间关系中以往存在的“无政府现象”的减弱,同时令各国的本民族意识淡化,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提高。由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卷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各种机制,世人已经不可能再把国家视为某种完全自主的单元。这一“缠绕过程”(proceofenmeshment)将持续延绵下去,逐渐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在此过程中,权力正不知不觉地从各国的上层向各种国际制度转移(如联合国环境纲要、联合国发展纲要、联合国海洋法、联合国发展援助、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海牙国际法庭、世界自然保护协会、国际货币基金及世界银行等等),而各国从开始时的不情愿、不主动地进入国际合作与协调过程,逐渐朝比较情愿、比较主动的协作方向迈进。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既往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一面是正式的主权国家的权利要求,另一面是国际社会的权威性;变化的趋势是前者弱化,后者加强。国际范围的各种机制和规范,逐渐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各国政府的旧的权威地位受到日益增长的削弱。国际制度的不同层次,把不同的约束(实践的和规范的)施在国家主权的概念上面。各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密集度的国际准则、规定、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也不得不学习和适应这些约束;即使是那些强国大国,它们的国际权力和地位及影响他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力”和“有效”地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安排。总之,从全球主义者角度看,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一个国际结构性的变化是,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职责在加强,影响在扩大;变化的特点,是从最低限度的合作目标,朝建立国际规则和承担更大责任的方向演进,朝改善及改造国家内部的组织功能的方向演进,朝形成共同的星球意识的方向演进。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受制约的时代。

2.国际国内的界限逐渐模糊

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传统建立在一个认识之上,即国际关系从根本上有别于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然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世界解决这种问题的新的努力,使上述旧的认识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意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与各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过程之间,存在着日益强烈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使每个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了某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在结构,并且,逐渐消蚀着、侵割着、淡化着传统的国家边界和政治分野,把各国内部各个领域的各种变化在全球范围内折射、放大和再现。因此,不论是纯粹的国际问题研究者,或者是政治家和企业界人士,甚至于艺术家和出版家,都必须面对全球共同的挑战,把自己生活的小环境与国际大背景联系起来加以对待。如果说内河污染、森林乱伐、生物物种灭绝,还可以看成是某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至多对周边区域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国际水域的污染、大片森林地区的沙化、某些地球生物的绝种,影响所及便大大超出单独的国家;至于世界性气温急剧升高、全球“热岛效应”的形成、臭氧层出现空洞等恶果,更是殃及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生态环境退化与暴力冲突之间的联系。按照既往的解释,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冲突,正是现实主义者所说的典型的“资源战争”(比如围绕中东地区水资源发生的各种冲突)。然而,这一类解释却漏掉了生态环境安全中最重要的方面:环境退化的危机已经和正在削弱弱小国家的社会构造,不仅严重加剧国家内部的动荡和暴力,而且造成周边国家和整个地区的不安。例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片非洲区域,由于长期缺少治理,也因为人为利用的不当,生态条件正急剧恶化,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从短期和局部后果上看,它严重危及到黑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从长期和更大范围观察,它给世界造成了一波又一波可怕的战争冲突、难民潮流、援助需求和疾病传染等威胁。换句话讲,生态环境安全的观念,已经无法简单按照旧的国内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限,或者军事威胁与其它形态的不安定的界限,加以划分和对待。

另一个事例具有同样的意味:在国家利益的认同问题上,传统观念的一个判断——国家实力大小决定国家所获得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危机的加深同样有所失效。即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有可能在生态恐怖面临束手无策或遭受严重的打击——假如这种威胁来自臭氧层的遭受破坏、或者海平面的非自然升高、或者某种可怕的生物物种对人类的难以抵挡的侵害的话。显然,在生态危机面前,人们不可能完全根据国家的实力大小和传统地位,确定什么样的程度有害、什么样的程度无害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政治学里面,人们更多地是根据科学与政策的关系作出判断;国家的“环境学习”不得不适应于科学的揭示,国家利益的塑造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法则;国内行为者的角色和国内的价值经常不得不与国际上生态环境的尺度协调,内部的议事日程常常不得不与国家对外的生态方针一致。

再如,当人们谈起国际生态环保制度和措施时,必须考虑它们的贯彻和效能。“传统的关注点”在于制度的构成、制度与权力的联系、制度延续的因素等方面,但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些制度行之有效。十分清楚,国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在于国家的内部弱点和结构上面。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的事例证明,当国家内部政治构造十分陈旧和虚弱时,国家的政权是很难执行国际协定的。笔者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凡民族比较单

一、文化发展线脉比较有连续性、环境造成的大的冲击比较少见、社会进步比较平衡的国家,政府的对内统治对外独立的权利都有较好的保证;相反,在那些群际族际关系比较复杂、文化演进过程中‘断层’较多、外部挑战内部忧患的‘双重变奏’反复出现、社会现代化举步维艰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主权问题一般都被放入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加以说明,国家主权与社会进步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对各国国家内部事务的考察,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当代的国际关系。”[注18]

上述事例证明,国际政治理论需要更多地聚焦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上。无论如何,以往所说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内秩序”的标准,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问道,国家是否能够在其边界内有效地贯彻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政策?与国际压力这种“外生变量”相比,国家自身治理生态污染的能力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标志着主权的弱化?国际上所说的许多“半主权国”(quasi-state),是因为它们失于管理环境退化问题,还是由于经济失败或政治合法性丧失,或者其它原因的综合所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势必跨越传统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界限,产生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和范畴。

3.NGO基础上形成“全球市民社会”

从全球主义角度分析,对旧的国际政治造成深刻巨大冲击的另一个因素,是世界范围内“跨国性市民社会”(traationalcivilsociety)的萌生。由新的国际行为体组成的全球性市民社会网络,不论组织形式还是政治纲领都有别于国际政治学家已经十分熟悉的方式和内容。

在新的国际行为体中,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NGO)最引人注目。一般说来,NGO是指非官方的、非盈利的、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的专业组织,它们通常围绕特定的领域或问题结成团体,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或要求。处在地方、民族、区域、国家、国际等不同范围的NGO,情况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按照“国际组织联盟”1993年年鉴的统计,1909年,全球范围的NGO为176个,1972年达到2173个,1992年超过27190个。NGO色杂样多,形式特点一言难尽。有的NGO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或次区域性的;有的政治色彩浓厚,有的纯粹是专业人员和技术精英的俱乐部,;有的NGO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经常出现在国际政治的画面中心,有的仅仅表达少数人的偏好和追求;有的同联合国和各国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的则与正式的官方的机构格格不入;有的财政来源丰富、组织网络遍布全球,有的NGO入不敷出,或者靠不稳定的某些赞助和课题维持有限的活动。

不论组织大小、范围广狭,总起来看,各种NGO在世界政治中扮演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例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除了各国政府的正式代表外,另有1400个NGO的4000多人出席了这次世界瞻目的会议,与此同时,在主会场附近,还有来自167个国家的25000名代表不同NGO的个人,围绕同一主题举办了“全球论坛”;更重要的是,在里约同时召开的这两个大会,最后通过的文件都强烈反映了重要的国际NGO对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见解。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中,有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各种NGO的代表978位,一些国家的官方代表团里也有部分NGO成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小岛国由于无法负担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费用,常常委托某些著名的NGO的代表作为临时代言人;例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便是请两位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家代为出席在伦敦举行的“防止废料倾倒国际会议”。从生态保护领域观察,各种国际NGO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除上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可举出的事例有:协调世界各国沟通南北方对话,达成各种环保协议;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概念对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向国际社会和舆论揭露世界各地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违背有关协定的现象;努力揭示各国内部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平等的过程同国际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等等。

从发展前景看,国际NGO在未来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原因之一是联合国的支持和鼓励。不少专家指出,UN实际上是NGO的天然盟友,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国际主义的”行为主体。现在,各种NGO参与联合国的程度日益加深,联合国与一些重要国际NGO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另一点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进一步增强的世界“缩小和碎片化”趋势。目前的种族主义急剧上升、国内冲突大量外溢、国际干预不断增强、各国内部动荡不稳等现象,具有明显的跨国界跨地区特点;在电视等传媒的作用下和人们的日常感觉里,这个世界不仅变得越来越小,而且更加支离破碎,原有的维系手段和尺度却在日益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超国家的、跨地区的、次区域的、纵向横向的NGO显示出强劲的崛起势头,迅速填补了或力图填充民族国家衰败后的某些真空。所以说,国际政治不仅不再是、而且越来越不止是国家间政治,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它是21世纪的大趋势之一。此外,也不能忽视NGO成长壮大的社会内部原因。市场化潮流使市民社会的发育成为难以阻挡的过程,它在令各国认同法人规则、产权规则和竞争规则的同时,给予个人、团体、利益群体自我表达的机会,使政府的调控及整合能力受到这样那样不无益处的挑战。因此,NGO的境遇以及它能否与政府建立建设性的批评伙伴关系,是全球市民社会成熟与否的一个象征。从各国历程观察,比较有弹性有包容性的社会,会有比较多有特色的专业化的NGO,会有更丰富更生动的多种行为主体互动的画面。同理亦适用于国际社会:比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时期,可能有国际NGO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有特色的“补空”方式。[注19]

4.重新思考国际研究的内涵好范文版权所有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全球主义者在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时,建立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政治学派的视角与方法。他们重新考察了国家的作用和主权的观念,重新估计了国际社会的道德与组织力量,主张用更大的单元(国际共同体甚至全球村)取代民族国家的主导地位,主张以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历史以及对外关系)的综合分析代替权力政治为中心的单一视角,主张赋予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比国家更大的单元如世界社会、或比国家更小的单元如个人或集团等)更重要的角色,主张用“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概念取代“国家间政治”(politicsamongnatio)或“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politics)等概念。

“全球主义”并不是一个思想整体。全球主义者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以乐观主义态度看待国际体系发生的新变化,有些人则比较悲观,故国际上又有“乐观论的全球主义者”(optimist-globalist)与“悲观论的全球主义者”(peimist-globalist)之分。前者相信,“如果相互依赖的程度持续上升,它将最终导致一个世界‘共同体’或世界‘文化’的形成,这又会进一步促进能够管理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进程的世界‘国家’的发展。”他们同时赋予跨国单元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和影响以更多的政治和安全含义,肯定它们对国际稳定与和平的积极贡献。[注20]后者认为,“并不存在肯定的理由说,相互依赖的增长会导致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出现”;相反,它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冲突,因为,“系统性的相互依赖的增长,在世界政治中一般会同时创造新的冲突机会和新的合作领域。”[注21]悲观论者承认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但他们主要从“全球性问题”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得出结论。“罗马俱乐部”的两份重要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是悲观论的典型。不过,总起来讲,全球主义立场代表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观的视角,它使人们拉开了与传统的权力政治位置的距离。

全球主义理论家提出的许多问题,有些在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者看来,可能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这些问题确实启发了人们的思考、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对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抨击,可看成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发展出的多样性的一个事例。

美国研究生态与道德关系的一位著名专家亨利·舒(HenryShue)指出,西方的多数道德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之上的,这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全部的和唯一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好处和需要;人类不会为了任何非人类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如生态体系)去干任何事情,除非它们适合了人类的某种需求或偏好。例如,假如人认为某种非人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很漂亮”,或“很有趣”,或“很稀罕”,有“医用价值”或“营养价值”或“观赏价值”,人类可能会采取这样那样的行动,去保护、拯救或培育它(们)。人类养身的目的、娱乐的目的、休闲的目的等等,才是人类提出生态保护或环境改善的理由。生态系统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被人类视为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itrumentalvalue)。因此,一旦某种(或某些)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被觉得过于“丑陋”,或过于“肮脏”,或“数量过多”,或直接对人的生存“产生威胁”,人类就可能毫不犹豫地置其于死地或限制其生存、活动范围。“人类从不把自己当成仅仅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为其它什么种属提供服务的工具;但人类却把人以外的其它种属当成人的潜在资源、能源和利用对象,在人的眼中它们没有自身的独立的存在价值;它们的‘可持续性’仅仅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资源’最终仍然不过是资源而已”。从根本上讲,现在世界各国和多数环保组织所谈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的伤害,哪怕这种自然伤害的致因来自于人类反复无常的行为。“在气候变化上人类采取的行为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的长期经济福利,尽管现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将受益于这一过程。国际道德的考虑几乎完全是在人类范围内展开,其关注焦点是如何在世界各国之间分担防止地球燃烧所需的成本。”试想象,假使大气环境和山川地理的改变,会使人更加赏心悦目或更加舒适方便,而不是现在科学家们所担忧的使人类面临各种连锁性的消极反应,人类可能不是采取目前的限制性措施,而是会使用各种鼓励、诱导、“开发”式的手段(比如人造地震、特大水库、观赏性运河和山丘等等)。亨利·舒教授比喻道,这就好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不过是表达了西方人对非西方的“非我族类”的利用、排斥和“自我中心主义”心理一样,现在欧美国家所宣传的“生态保护主义”的背后,实际上透射出一种“居高临下、为我所用”的傲慢的人类种属中心主义。[注22]

可以想象,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亨利·舒的上述观点及其比喻,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政治论在当代世界歧展延伸的程度,反映出国际关系学在全球主义推动下出现的思考多样性。

本文的上下篇分别叙述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态度,依笔者看,虽然角度各异、对策有别,它们已经具有、并且将越来越具有深刻的国际关系含义,这就是,使世界各国及其决策者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地面对在新的全球性问题面前传统安全观和主权观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新挑战,不能不寻找新的政策选择和思维方式,不能不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方法改变或完善自己国家和周围世界的现有存在形式,尽管各种选择之间存在矛盾与磨擦,但从更高的视角观察,它们最终构成了一种“合力”,共同推动着国家及国际社会朝更高的阶段上迈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进步,是生态环境政治引发的当代国际关系的积极变化。

98年元月初稿

注解:

1.参见阿.佩切伊:“全球问题研究的发端”,王兴成、秦麟征编《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24页。

2.HaroldandMargaretrout,TheEcologicalPerectiveonHumanAffairswithecialReferencetoInternational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1965.

3.这方面最有代表的新作之一是:AndrewHurrellandBenedictKingury,eds.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Actors,Interests,andItitutio,ClarendonPre,Oxford,1992.

4.例如李少军认为,应当将“生态”与“环境”二者区分开来使用,见他的《国际安全警示录》第153页,金城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拙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5章《地缘政治的观念与现实》(第177页至225页),对西方地理政治学有一个总体的分类介绍与评论,或许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6.RaymondAron,PeaceandWar,GardenCity,NewYork:Doubleday,1966,P191.

7.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8.转引自《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第4页。

9.HenryShue,"TheUnavoidabilityofJustice",in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373-397.

10.转引自《国际安全警示录》,第169页至171页。

11.赵英在《新的国家安全观——战争之外的对抗与抉择》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中,详尽描绘了生态战的某些新方式,可供读者参阅。

12.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45-46.

13.见《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八章“霸权和平与‘国际规则’”关于国际核控制机制的介绍与分析,第373页至375页。

14.特·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310页。

15.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P136.

16.AndrewHurrell,"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theGlobalEnvironment",inKenBoothandSteveSmith,eds.,INTERNATIONALRELATIOTHEORYTODAY,ThePe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1995,P148.

17.A.Hurrell,"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theGlobalEnvironment",ibd,150-152.

18.《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二章“主权观念及其制约”,第60页。

19.参见王逸舟:“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东方》,1995年第5期。

20.21.OranYoung,"InterdependenceinWorldPolitics",InternationalJournal24,Autumn1969,P728.

22.HenryShue,"Ethics,theenvironmentandthechanginginternationalorder",InternationalAffairs71,3(1995),453-461.

第四篇:邂逅绝美旅游地产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邂逅绝美旅游地产

最近去了一趟海南旅游,发现很多精品旅游地产,只恨自己囊中羞涩,要不然的话,早就出手了。旅游地产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国际旅游岛海南岛的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海南岛与美国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在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岛上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 语花香,矿物、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石油与天然气蕴藏量可观。所孕育的热带雨林和红树林为中国少有的森林类型,是开展科研、旅游和教学最理想的选择之地。房道网作为中国首席房产自选商城,汇聚了十个绝美旅游地产项目,现在挑出四个项目以飨读者。

一、富力红树湾:高端原生态旅游项目

富力红树湾是由富力地产以当地稀缺资源优势为依托倾情打造一个高端原生态旅游项目。项目投资总额150个亿,建设工期5-8年,总占地面积约8000亩,总建筑面积约230万㎡;其中红树林约1500亩、水域面积约788亩,项目整体容积率为0.45。

项目以2号桥划成南区、北区两大块来开发,首期开发的南区地块中配备锦标级18洞专业高尔夫球场(其中分为A和B两个球场各9洞)、希尔顿逸林酒店、 西班牙商业风情街(在商业街内将会进驻一些银行、药店、卫生站、派出所等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解决客户的日常生活需要)、7900㎡的高尔夫会所(会 所内设置精品、商品区、SPA中心等,为客户提供高档奢侈品消费平台及高品质康体服务)、加拿大风格的水上水岸木屋,及2号桥处后期精心打造的游艇展示区 等。

室内设计则是由极富设计实战经验的广州住宅建筑设计院来设计;聘请全球著名的设计公司SWA、ACLA(香港)负责景观设计、高尔夫球规划、游艇港设计等。而在物业方面,红树湾项目聘请了广州一级物管天力公司全程管理。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二、"男爵公馆" :西班牙style海景公寓

"男爵公馆"整体规划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绿化率高达60以上,由5栋13-15层纯粹西班牙特色建筑风格的一线海景公寓组成。50-70㎡的 灵动户型,户户观海,五星级精装,真正的拎包入住。100米的超宽楼间距,70米的亲海距离,打造国际旅游岛最一线的海景建筑,让蓝天碧海尽收您的眼底! 优秀的规划,完善的配套,设置高尔夫俱乐部、烧烤区、主题公园、休闲花园、户外泳池、网球场等高端运营配套设施、设备,并引入温泉疗养的概念,设置温泉 SPA功能区,更将海航丰富的酒店资源和酒店管理经验带到海南博鳌,为高端客户打造一个复合型的五星级酒店物业服务体系,海阔天空?男爵公馆产品的每一位 业主,将可享受到独特的由海航全程提供的 "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从此尽享国际化高品质的男爵式高端度假生活!

海阔天空男爵公馆项目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北部沿海一线区域。博鳌位于中国海南岛的东海岸,处于海南东线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2010年底建成的环岛轻轨离项目就10几分钟车程,2011年将要建成的博鳌机场也离本项目20分钟左右,交通非常便利。

海阔天空男爵公馆所属区域概况:琼海,年轻而富有魅力的城市,被誉为海南省东海岸的明珠。充满传奇的红色娘子军、风光旖旎的万泉河、殊惊世界的博鳌亚 洲论坛,构架起琼海的与众不同。红色的历程、蓝色的诱惑、绿色的魅力,张扬出琼海光彩四射。博鳌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水系纵横密布,地形地貌丰富多 样。年平均温度为24.1℃,为海南夏季全岛最凉爽地区之一,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居全岛海岸线之冠。博鳌集江、河、湖、海、温泉、山麓、岛屿、阳光、沙滩、 椰林于一身。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三、富力湾:热带滨海休闲度假社区

富力湾位于陵水县香水湾旅游区B区南端,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交汇处,北纬18°,背依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临国家猕猴保护区--南湾猴岛。富力湾总体 规划3200亩,超大手笔打造国际一流热带滨海休闲度假社区,分三期开发,绿化率高达64.8。项目两面青山环绕,依山傍海,西高东低,面宽开阔,南北为 长达4.2公里的私属海岸线;社区内建有三家五星级酒店及占地300亩的游艇港湾码头: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一起,引领海岛国际化发展,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国 际一流的私家游艇码头,拥有230个泊位,湾区游艇爱好者尽情享受海上乘风破浪的激情。

富力湾产品类型:酒店式公寓、海景住宅、联排别墅、雨林独栋别墅、沙滩独栋别墅。

富力湾在售组团介绍:

一、M区海景住宅(跃层):户型4房2厅, 建面173-183平米, 赠送50平露台。

二、N区、C区雨林别墅组团:

1、标准户面积285平米,花园面积约450平米,赠送60平米私家泳池、停车位以及宽大的活动休闲平 台;

2、端户414平米,前庭后院花园环绕,花园面积约800平米,赠送90平米私家泳池、停车位。

三、DKO区沙滩别墅组团、一线海景别墅:

1、标 准户面积367平方米,前后花园面积300---600平米不等;

2、端户面积530平方米,花园面积900-1200平米,每户均配带190平方米的泳 池。360度的全方位海景和宽大的露天观海平台。

富力湾即将推出新组团:

1、Q区四连排揽海别墅(面积:222 ㎡ 赠送花园及私家车位),

2、H区海景公寓(面积:66㎡-1035㎡)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四、海阔天空·铂爵公馆:180度海景度假物业

海阔天空·铂爵公馆位于三亚湾的西端一线海岸,紧邻五星级海航度假酒店,项目是三亚乃至海南唯一能够户户呈现180度海景,天然温泉入户,户户精装,配全套奢侈品牌家电家私,并采用智能化管理,及电梯直接入户的度假豪宅,是海航城邦中首席度假物业。

铂爵公馆项目共有公寓238套,每户均坐南朝北,南北通透,一梯两户的纯板式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户型的通透性和舒适性;另外还有空中别墅4套,岛式 别墅2套。 项目在产品上实现了更多的唯一性,在三亚首次实现了电梯入户,直接进入到25平米左右的入户花园,拥有三亚最奢侈的私家温泉观海泡池,25㎡观海双阳台、 双花池、观海主卧,瞰海客厅。 在园林设计方面同样延续使用欧洲皇室园林的特点,采取绝对中轴对称的设计方式进行处理,再结合三亚的气候特征选用大量的热带植被和花草,小区内四季都能够 见到鲜花盛开。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参考资料:http:///fcxw/725.html

第五篇:何为幸福何为夫妻何为家杂文随笔

什么是夫妻?“百年修得同舟,千年修得共枕。”夫妻好比两条腿,要站稳,要走路,谁也离不开谁。为何一条腿对另一条腿总是抱怨不休?如果有夫妻说结婚数十年从来无分歧,可以断言,他们至少有一个人对家庭毫不负责,对对方毫不关心。

因为婚姻是舒服着的烦恼。相爱一辈子,彼此包容呵护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

什么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

家是一付重担,家是一份责任;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更是能够白头偕老的慢慢旅程。

家就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之道“难得糊涂”。倘若两个人谁都不愿糊涂,这个家庭永无宁日。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象一桌酒席,爱是主食,宽容、理解、信任、尊重就是一道道菜,欣赏、幽默、趣味就是酒和饮料。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几个品种的酒席,才算得上完美无缺的酒席。

但愿大家在婚姻这桌酒席上,吃得安逸,吃得泰然,吃得永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什么是幸福?有家就是幸福。家是一个放松的地方,让人心情舒畅,怡然自得。累了,烦了,伤了,痛了,还有家可以回。

在家里,可以完全敞开心扉,你可以完全拥有信任,你可以充分得到理解……

有家,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满足。有个相守的另一半就是幸福。

人生之路多烦忧,有个人能陪伴着自己走过风风雨雨,相互扶持,共同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到老了,依然相守在身旁,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子女就是幸福。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当你亲眼看着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一代一代这么传承下去,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有朋友就是幸福。有朋友,快乐就有人分享,伤痛有人安抚,烦恼有人聆听……

不管在身边还是在远方,只要想到有那么几个人老惦记着自己,就能体会到,幸福其实无处不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何为旅游美范文】相关文章:

何为真正的美范文05-27

美人美范文05-15

错误美范文05-15

家乡美范文05-15

思维美范文05-15

专业美范文05-15

自己美范文05-15

桐城美范文05-15

乡村美范文05-15

爱与美范文05-15

上一篇:哈尔滨旅行范文下一篇:好玩的皮球范文